概念的形成

合集下载

概念形成的三个过程

概念形成的三个过程

概念形成的三个过程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现象或者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

在认知科学中,研究者们提出了概念形成的三个过程,分别是感知、表征和分类。

首先,感知是概念形成的第一个过程。

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进而形成基本的感观体验。

在感知过程中,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渠道,收集来自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被大脑接收和处理,从而让我们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和触感等特征。

感知为概念形成提供了最初的输入。

接下来是表征,是概念形成的第二个过程。

表征是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储存,形成对事物属性的内部表示。

在表征过程中,我们会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认知,将其与已有的认知和经验进行联系,提取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关联关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表征。

这些表征可以是语言、符号、图像或者心理模型等形式,它们更加抽象和概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识别事物。

最后是分类,是概念形成的第三个过程。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关联关系,将其归入特定的概念类别中。

在分类过程中,我们会根据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其进行比较和归类。

分类不仅是认知的基本能力,也是我们理解复杂世界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类,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我们的知识,并且能够更快地识别和理解新的事物。

总的来说,概念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其中感知、表征和分类是三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感知,我们能够接收外界的信息;通过表征,我们能够加工和储存这些信息;通过分类,我们能够归类和理解事物。

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是指人类在感知、认知和思考过程中,通过将相似的事物或经验归类、比较和区分,逐渐形成的抽象思维概念的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感性阶段:人类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感官刺激,掌握各种事物的具体特征和外在属性。

2.知觉阶段:在感性基础上,人类开始对所接收到的感官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形成对不同事物的知觉和感知。

3.归纳阶段:在知觉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将它们进行归类、划分、概括和总结,逐渐形成概念。

4.演绎阶段:通过对概念进行推理和比较,人类不断深化和扩展概念的涵义和范围。

5.修正阶段:当遇到新的情况和信息时,人类常常需要根据新的知识来修正和调整原有的概念,从而使概念更加准确和完善。

概念产生的过程

概念产生的过程

概念产生的过程
概念的产生过程可以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感知和观察:概念的产生通常通过感知和观察外部世界来实现。

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逐渐积累了关于事物属性和行为的信息。

2. 归纳和总结:在感知和观察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比较和归纳,将相似的事物或现象归类并提取共同点。

这个过程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些概念的模糊印象。

3. 命名和定义:在建立了初步的概念之后,人们会为其命名,并试图通过定义和描述来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符号、语言和逻辑来表达和沟通概念的含义。

4. 概念演化和迭代:概念的产生是一个不断演化和迭代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深入,原有概念可能会被修正、扩展或重新定义。

同时,新的概念也可能不断产生,以适应新的认知需求和社会发展。

总之,概念的产生是一个从感知和观察到总结和归纳,再到命名和定义的过程。

它依赖于对事物属性和行为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对相似性的比较和抽象,最终形成一种共享的认知框架。

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是指我们在认识世界中所形成的一种抽象概括,是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把握,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而概念形成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从个别的感性材料中抽象出共性特征,最终形成概念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的分类、抽象概括、概念的确立几个阶段。

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通过感官获得事物的外部现象,从而形成感性材料。

在感性材料的分类阶段,人们将这些感性材料按照相似之处进行分类。

在抽象概括阶段,人们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共性的特征,形成概念原型。

在概念的确立阶段,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概念,最终形成稳定的概念。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

同时,人们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感性材料的精细分类,正确把握共性特征,以及在概念的确立过程中进行不断反思和修正,以避免概念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 1 -。

概念的三要素

概念的三要素

概念的三要素概念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和抽象。

概念的形成离不开三个要素:概括性、明确性和内涵外延。

首先,概括性是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

概括性是指概念能够包容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将一类事物归纳为一个概念。

例如,我们将狗、猫、狮子等动物归纳为“动物”这个概念,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有机体、能够自主运动等。

概括性使得我们能够用一个概念来代表一类事物,简化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

其次,明确性是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明确性是指概念的定义和边界清晰明确,不产生歧义。

一个概念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义,就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例如,对于“自由”这个概念,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的人认为自由是指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有的人认为自由是指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的自主选择。

因此,明确性是概念能够被准确理解和传递的必要条件。

最后,内涵外延是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是概念的核心内容。

外延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具体事物或个体,是概念的外部表现。

内涵和外延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基础。

例如,“水果”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具有可食用性、含有丰富维生素等共同特征,而外延则包括苹果、香蕉、橙子等具体水果。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一个概念来理解和归纳一类事物,并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综上所述,概念的三要素——概括性、明确性和内涵外延,是我们理解世界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

概括性使得我们能够用一个概念代表一类事物;明确性使得概念能够被准确理解和传递;内涵外延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一个概念来理解和归纳一类事物,并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的概念才能够成为我们认识和表达世界的有效工具。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概念时,应该注重这三个要素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一、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和学校教学的经验,学生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学习概念,这两种形式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一)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对同类事物的大量例子进行分析,对比其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方式。

例如:要学习“鸟”这个概念,先给学生提供很多鸟的例子,诸如金丝雀、鸵鸟、燕子、喜鹊等,再让学生总结鸟的关键特征,这个过程就是概念形成。

(二)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由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先把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现有的概念和知识经验进行理解,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方式。

例如:要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直接以定义的形式给出它的关键属性,“平行四边形是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学生
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四边形、平行等概念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这个定义的过程,就是概念同化。

二、辨析时刻
三、实践演练
在正式的教学情境下,教师经常采用例—规法对学前儿童讲授一些概念,这属于以下哪种方式( )。

A.概念形成
B.概念同化
C.相关类属
D.派生类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念学习的方式。

概念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其中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对同类事物的大量例子进行分析,对比其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方式,与概念形成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是例—规法,其主要发生在幼小的儿童身上,主要适用于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念获得。

故A选项正确。

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

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

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
概念的形成要经过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抽象化阶段:了解事物的属性是概念形成的第一步,要了解事物的属性就需要对具体事物的各种特征进行抽象。

如:儿童对积木进行分类时,必需先确认积木的各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然后按照属性进行分类。

如果问儿童如何将积木进行大小分类时,儿童说:这些大一些,这些小一些。

说明儿童发现发现了大小属性,这是以大小属性来抽象概括的。

第二、类化阶段。

如儿童对积木属性进行抽象,并对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称大一些的为大积木,小一些的为小积木。

这就是类化。

只考虑这些的相似性。

第三、辨别:儿童发现某一属性(抽象),认同这一属性(类化),同时也认识到这些属性间的差异性,以便分类,这就是辨别。

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概念形成是我们研究认知过程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是一种形成概念的方法,有助于指导人
们理解和解释他们所处的世界。

概念形成通常是基于人类本质的含义,意义和价值系统而
形成的,它们代表了人们关于自身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理解和认知。

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接经验(direct experience)。

这种方式下的学
习基础在于平时的日常体验和接触,会对概念的形成有非常大的贡献,因为触摸、听觉到、见识到和思考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它们。

2)间接经验(indirect experience)。

通过听取教学中的概念、看书中提供的概念、参加实习练习及扩展我们的经验,这些都可
以帮助我们完成概念形成。

3)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

通过抽象思考处理问题,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也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逻辑思维,从抽象的角度分析概
念的形成和表达。

以上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介绍,从而加深人们对概念形成的认识。

从概念形成的角度理
解和解释周围的现实,可以使和通过概念形成的人们更好地与世界沟通。

概念的五个阶段

概念的五个阶段

概念的五个阶段
概念的诞生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这五个阶段,可以把一类事物变成头脑里的概念。

分析阶段:将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

综合阶段:将分析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比较阶段: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抽象阶段:从众多事物中提取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

概括阶段:将抽象的概念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形成一个概括性的概念。

通过完成这五个阶段的任务,可以实现将一类事物变成头脑里概念的目标。

这五个阶段组成了概念生成的一个完整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从而更好地做出判断。

什么是概念的形成

什么是概念的形成

什么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形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认识过程中对某一类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和归纳,形成一个普遍、共同的认知框架。

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水平的高低。

概念的形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环节:首先,概念的形成需要对具体事物进行感知和经验的积累。

感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感知我们能够感受到具体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当我们接触到一类事物的时候,通过感知我们能够提取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这是形成概念的首要条件。

其次,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类比和比较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和类比,我们可以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进行整合和概括,从而形成一个更为普遍的概念。

比如,当我们接触到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兔子时,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和归纳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动物”这一更为普遍的概念。

第三,概念的形成需要进行概括和归纳的思维活动。

在认识过程中,我们通过归纳将大量的个体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形成一个概念。

概括是将个别的知识、经验归结为较一般的规律或原则,通过概括我们可以将一系列个别的认知进行整合和提炼,形成一个普遍的概念。

最后,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进行表达和沟通。

人类通过语言符号将思想中形成的概念进行命名,并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这些概念。

语言符号是概念形成的重要媒介,通过语言的使用,我们可以将个人的认识和经验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促进概念的发展和演化。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的深化来逐步完善和丰富。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积累更多的认识和经验,不断修正和调整既有的概念,使其更加符合事物的本质特征。

同时,概念的形成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概念,实现共识和共同理解。

总结起来,概念的形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需要通过感知、类比、比较和归纳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并通过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沟通。

概念形成的三个过程

概念形成的三个过程

概念形成的三个过程
概念形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指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将各种具体的感觉、印象和经验整合并抽象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感知是概念形成的第一个过程。

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信息,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

感知过程包括感觉的接受、感觉的加工和感觉的整合三个环节。

感觉的接受是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的信息,例如眼睛接收光线、耳朵接收声音等。

感觉的加工是指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处理,例如将各种感觉分解成颜色、形状、声音等要素。

感觉的整合是指将各种感觉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感觉图像。

通过感知过程,我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初步的认知,感知到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属性。

记忆是概念形成的第二个过程。

记忆是指将感知到的信息暂时存储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进行提取和利用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环节。

编码是指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转化为大脑可识别的神经信号,并存储在大脑的神经网络中。

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长期记忆中,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

检索是指在需要时从存储的信息中提取出所需的内容,并进行利用。

通过记忆过程,我们可以将感知到的信息保留下来,并在以后的认知过程中进行利用和参考。

总结起来,概念形成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三个方面。

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信息;记忆是将感知到的信息暂时存储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进行提取和利用;思维是在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推理,生成新的概念和创造性的想法。

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概念形成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
四种策略相比,采用保守性聚焦时, 四种策略相比,采用保守性聚焦时, 记忆的负担较轻, 记忆的负担较轻,而且采用这种策略 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的反馈, ,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的反馈,可以获 得较明确的未知概念的有关信息, 得较明确的未知概念的有关信息,因 相对而言, 此,相对而言,保守性聚焦时一种更 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二单元 li——募 募 li——劫 劫 li——势 势 li——勤 勤 li——助 助 …… li——力 力
三单元 ta——张 张 ta——弱 弱 ta——弗 弗 ta——弩 弩 Ta——弦 弦 …… Ta——弓 弓
实验验证——人工概念实验
• • • •
保守性聚焦 冒
思维研究的领域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 概念理论 概念研究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的认识。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
程。 自然概念 概念 人工概念
假设检验说
• 代表人物 布鲁纳 古德诺 奥斯丁 • 主要观点 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 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 概念可能是什么,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在概 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一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被试都必须 从他的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根据这一假设 作出反应,即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如果被试得到正确反 馈,他们会继续延用这一假设,否则,被试将舍弃这一假 设,并到假设库中再寻找另一假设来代替现有的假设,如 此这样反复,直到某个正确的假设被反复验证为正确时, 概念便形成了。
目的包括
(1)从每一个决定中获取最多信息; (2)使任务的压力保持在可处理的限度以内 (3)调节在规定的时间或活动范围内,未能 掌握概念的风险以及作出一个决定所带来 的其他风险。有目的策略的运用是假设检 验说的核心,也是人在假设检验过程中主 动性的体现。

数学概念获得的三种主要形式

数学概念获得的三种主要形式

数学概念获得的三种主要形式
数学概念获得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概念形成、概念同化和概念运用。

1.概念形成:这是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通过比较、归纳、概
括等思维过程,从中找出某一类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然后通
过词语或符号来标志,从而得到新的概念。

这种方法常用于初
始概念的教学,如“数”、“点”、“线”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
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具体例子,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和分
析,从而发现共同的本质属性。

2.概念同化:这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揭示新概念的
本质属性,然后通过定义、举例等方式使新概念与学生原有的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新概念。


种方法常用于后续概念的教学,如“方程”、“函数”、“极限”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别是他
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地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
并将其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联系起来。

3.概念运用:这是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
的数学概念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
运用能力。

这种方法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初始
概念还是后续概念的教学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应用。

在这个过
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或情境,引导他
们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三种形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三种形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简述概念的形成

简述概念的形成

简述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抽象和概括,来构建对事物的统一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感觉: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刺激,获取感觉信息。

2. 知觉: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对事物特征和属性的感知和认知。

3. 分类:将具有相似特征和属性的事物进行归类,建立起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结构。

4. 归纳:通过对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形成概念的一般定义。

5. 抽象:将事物的具体特征和属性抽离出来,形成更为抽象的概念。

6. 概括:通过将相似的概念进行概括和汇总,形成更为一般化的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人类对事物认知的基础,它使人们能够对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简化和归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事物。

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概念在不同人群和文化中可能存在差异。

概念形成的例子(一)

概念形成的例子(一)

概念形成的例子(一)概念形成的例子1.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概念形成的一个例子,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了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2. 经典力学的概念•经典力学是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它建立了质点的运动方程和牛顿三大定律等概念。

•质点的运动方程描述了质点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

•牛顿三大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它们描述了物体的运动和力学原理。

3. 电磁感应的概念•电磁感应是概念形成的另一个例子,它是指导电动机、发电机等电磁设备运行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是: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的强度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电磁感应的概念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发电、传感器等领域。

4. 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DNA分子的构造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根螺旋状的链相互缠绕而成,链上的碱基按特定规则配对,形成了DNA的遗传密码。

•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DNA的功能和重要性,对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来描述物体的热平衡状态。

•温度的基本原理是:温度越高,分子活动越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热力学、材料科学等。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概念的形成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的。

这些概念描述了物体、现象或原理的特点和规律,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基础。

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的异同

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的异同

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的异同
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相关概念,它们在意义上有些异同。

异同点:
1. 定义:概念同化是将新信息与既有知识中的概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新信息。

概念形成是指通过经验和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新的概念。

2. 过程:概念同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比较新信息与已有概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调整和修改既有概念,从而将新信息与已有概念整合到一起。

概念形成是在接收到新的经验和信息后,个体会逐渐寻找共同特征和联系,形成新的概念。

3. 目的:概念同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新信息,将其与既有知识相结合。

概念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在认知过程中建立和发展新的概念以来处理和编码信息。

4. 结果:概念同化的结果是新的信息被整合到既有概念中,形成更为复杂和完善的认知结构。

概念形成的结果是个体根据经验和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新的概念。

5. 过程顺序:概念同化在信息处理的早期阶段发生,个体首先依赖于既有概念进行信息处理。

概念形成发生在信息处理的后期阶段,个体在接收到新的经验和信息后,通过整合和梳理共同特征和联系来形成新的概念。

综上所述,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虽然有些异同,在重要程度和认知过程中的阶段和目的等方面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是认知过程中对新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的重要过程。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例子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例子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例子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下面是一些例子以更好地解释这两个概念:
1. 概念形成:一个婴儿在看到一只狗后,通过观察、感知和记忆这个形象,逐渐形成了关于“狗”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更多狗的观察,婴儿开始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动物归为一类,并形成了关于“狗”的概念。

2. 概念同化:一位小学生已经学会了数到10,并掌握了数字
的概念。

当他学到新的数字20时,他能够将这个新概念与他
原有的概念相结合,并同化进他已有的数字系统中。

这样,他学会了20,并且能够将其他数字从11到19也同化到他已有
的知识结构中。

3. 概念形成:当一个人在和家人共进晚餐时,他开始注意到每个成员的行为和习惯。

通过观察,他形成了关于每个成员的特点和喜好的概念。

例如,他了解到哥哥喜欢吃辣,妈妈喜欢吃甜食,爸爸喜欢吃海鲜等。

通过这些观察和经验,他形成了关于家人的概念。

4. 概念同化:一个人在超市买东西时,发现有一种新的饮料,他不确定它的味道和功效。

然而,他注意到这瓶饮料和他已经熟悉的一种类似的饮料很像。

他决定将这种新的饮料的特点和功效同化到他已有的对类似饮料的概念中,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这些例子展示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说明它们是我们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的形成的含义

概念的形成的含义

概念的形成的含义概念的形成是指人们在认识、思考和表达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特征、属性和关系的观察和思维活动,逐渐形成的概念。

概念是认识思想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也是人们语言交流和思维活动的基础。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概括和归纳的过程,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思维上更为深刻和准确地把握世界。

概念的形成具有多种方式和途径。

首先,通过感性经验获得概念。

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逐渐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关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概念。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形状、颜色的苹果,人们逐渐形成了苹果的概念,认识到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征。

其次,通过语言交流和社会实践获得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和社会实践,从他人那里获取关于事物的概念,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例如,通过和他人交流,人们了解到关于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概念。

再次,通过思维活动深化概念。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对感性经验和语言交流所获得的概念进行比较、概括和归纳,使概念逐渐深化和完善。

例如,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花卉进行比较和归纳,人们可以逐渐形成对花卉的概念,并进一步加深对花卉的认识。

概念的形成是认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认识过程中,概念的形成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认识水平的提高。

同时,概念的形成也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和语言交流的基础。

在思维活动中,人们通过概念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分析和判断。

在语言交流中,人们通过概念进行表达和交流。

因此,概念的形成在认识、思维和语言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不断接触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对既有的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使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认识方法的改进,人们对事物的概念也会逐渐深化和丰富。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概念形成的例子

概念形成的例子

概念形成的例子
概念形成是指在认知过程中,个体根据感知、经验和思维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抽象,从而形成概念或概念网络的过程。

以下是概念形成的一些例子:
1. 水果的概念形成:一个人在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水果(如苹果、橙子、香蕉)后,通过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有皮、多汁)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如与蔬菜的区别),逐渐形成了水果的概念。

2. 动物的概念形成:一个人在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动物后,观察它们的外貌、生活方式以及分类归属等特征,并与已经掌握的动物概念进行比较,最终形成了对动物的概念。

3. 学校的概念形成:一个人在多次接触到不同学校时,观察学校的共同特征(如教室、教师、学生),并将其与其他场所进行比较(如商店、医院),从而形成了对学校的概念。

4. 愉快的概念形成:一个人在经历一系列愉快的经历后,注意到这些经历具有共同的特征(如乐趣、快乐、满足),并通过思维的归纳与抽象,形成了对愉快的概念。

这些例子表明,概念形成是一个基于感知、经验和思维的过程,个体通过观察和比较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区别,逐渐构建和调整自己对事物的概念。

这种概念形成的能力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进行分类与归纳,从而为认知和决策提供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三概念的形成
(一)实验目的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形成过程即概念的学习过程,就是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实验室中研究概念的形成常使用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是研究者用实验方法形成的概念。

一般来说,被试是通过尝试、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概括规律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本实验应用叶克斯选择器可制造人工概念,这种人工概念是关于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

1.学习研究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方法,探讨个人掌握人工概念的策略。

2.比较简单和复杂的人工概念形成的速度。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叶克斯选择器(见图13);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

\
图13:叶克斯选择器
(三)实验程序
1.主试事先确定要被试形成的空间位置关系(人工概念),即哪一个电键与声音相连。

在确定的方案中,一半是比较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一半是比较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

2.被试坐在仪器的百叶窗一面,主试在另一面操作。

按照事先选定的方案,呈现几个亮度的电键,并告诉被试有一个电键与声音相连,要求被试找出这一电键,并记住声音与什么位置的电键相连。

待被试尝试并找到有声音电键后,再推出几个同一方案的活动电键,对被试的做法要求一样。

直到被试连续3遍第一下就按对了电键并能口头报告声音键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止。

3.实验过程中,主试说“开始”并开始计时,被试则开始找出带声音的电键。

当被试按键发出声响时,停止计时。

主试记录每次被试找到声音键所用的时间以及被试的口头报告。

4.选择或设计新的空间位置关系,换其他被试,重复以上实验过程。

(四)实验结果及处理
记录被试形成空间位置关系的每遍所用时间、按错次数以及达到形成空间位置关系所需要的遍数(连续三遍按对的遍数不算在内)。

(五)问题与讨论
1.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比较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的过程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