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正式版)

合集下载

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正式)

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正式)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6306-73 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混凝土结构事故产生的原因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是很普遍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受弯构件总是带裂缝工作的,在使用荷载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裂缝隙或这类结构性裂缝隙非常细微,不易为肉眼所察觉。

但在现实的建筑中,混凝土结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缝。

许多混凝土结构在发生重大事故之前,往往有裂缝出现并不断发展,应特别注意。

1.1 设计失误引起的事故1.1.1 因设计方案不妥而引起的事故房屋长度过长而未按规定设置伸缩缝;把基础置于持力层的承载力相差很大的两种或多种土层上而未妥善处理;房屋形体不对称,质量分布不均匀;主次梁支承受力不明确,工业厂房或大空间采用轻屋架而没有设置必要的支撑;受动力作用的结构与振源振动频率相近而未采取措施;结构整体稳定性不够等等。

1.1.2 设计计算失误因任务急、时间紧、计算和绘图错误而又未认真校对;荷载漏算或少算了;抄了一个图或采用标准图后未结合实际情况复核,有的甚至认为原有设计有安全储备而任意减小断面,少配钢筋或降低材料强度等级;设计时所取可靠度不足或偏低等。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性 (3)1.2 工程质量事故的严重性 (3)1.3 文档目的与内容概述 (4)二、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5)2.1 结构设计不合理 (6)2.1.1 设计计算错误 (7)2.1.2 荷载考虑不周全 (8)2.2 施工工艺不规范 (10)2.2.1 材料不合格 (10)2.2.2 操作不当 (12)2.3 施工管理不善 (12)2.3.1 监督不到位 (13)2.3.2 质量控制不严格 (14)2.4 环境因素影响 (14)2.4.1 施工环境恶劣 (16)2.4.2 季节性气候变化 (16)三、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方法 (17)3.1 事故预防措施 (19)3.1.1 加强设计审查 (20)3.1.2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21)3.1.3 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22)3.2 事故处理技术 (24)3.2.1 加固修复技术 (25)3.2.2 结构加固改造技术 (25)3.2.3 补强加固技术 (27)3.3 事故处理案例分析 (28)四、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预防与控制策略 (29)4.1 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30)4.2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31)4.3 推行绿色施工理念 (33)五、结论 (34)5.1 总结全文要点 (36)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6)一、内容综述事故类型与原因分析:概述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如结构裂缝、混凝土强度不足、钢筋腐蚀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设计缺陷、材料质量问题、施工不当、环境因素影响等。

质量事故的危害和影响:阐述质量事故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质量事故的识别与评估:介绍如何识别质量事故的迹象,评估事故的严重程度,确定其范围和影响,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事故处理的原则与程序:阐述处理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以及处理程序的流程,包括现场勘查、事故分析、方案制定、实施与验收等。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图3-20 钢筋混凝土柱承载力不足的 原因
图3-22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 柱梁连接常见质量事故
图3-29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 事故原因
图3-33 预应力筋张拉和放张事故处 理
本章小结



(五)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事故原因 1.锚具不合格。 2.后张法预留孔道不合格。 3.张拉过程中导致事故发生。 4.后张法中混凝土强度未达标。 5.预应力筋不合格。
表3-7 施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
图3-4 结构使用、改建不当引起事 故的表现
表3-8 梁、板承载力不足的主要原 因
五、因施工管理与技术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事故
(一)概述 施工管理与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是引起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的主
要原因,其表现见表3-7。 1.因配筋失误而引起的事故 2.因材料不合格而引起的事故
第一节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表现与 处理
3.因模板问题而引发的事故
(一)概述
因结构使用、改建不当引起事故的情况如图3-4所示。
第二节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分 析与处理
2.斜截面的破坏特征
梁的斜截面抗剪试验表明,斜裂缝始自两种情况,一种是首先
在构件的受拉边缘出现垂直裂缝,然后在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 用下斜向发展;另一种是出现在梁腹的腹剪斜裂缝,对于T形、 I形等腹板较薄的梁,常在梁腹部中和轴附近首先出现这类裂缝, 然后随着荷载的增加,分别向梁顶和梁底斜向发展。 当箍筋配置数量过多时,箍筋有效地制约了斜裂缝的扩展,因 而出现多条大致相互平行的斜裂缝,把腹板分割成若干个倾斜 受压的棱柱体。 当箍筋配置数量过少时,斜裂缝一旦出现,箍筋承担不了原来 由混凝土所负担的拉力,箍筋应力立即达到并超过极限强度, 并产生脆性的斜拉破坏。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7
一、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1. 2. 混结 凝构 土施 结工 构过 材程 料的 的质 质量 量控 控制 制
2024/8/1
2.1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浇筑、振捣和养护
4)振捣 混5 )凝养土护浇筑后应立即振捣。一般说,振捣时间
分自然养护和人工养护。自然养护就是在常 越温长(,平力 均量气越温大不,低混于凝5 土℃越)密下实,,用质浇量水越或好保;水 但方流法通使性 混大凝的土混在凝规土定要的防期止间因内振有捣适时宜间的过温长湿产条 件进行硬化。 生泌浇水注离后析1现2h象内。即振应捣覆时盖间和以浇水水泥使浆其上保浮持使湿混润 凝状土态表。面 浇平水整养为护止日。期混硅凝酸土盐初水凝泥后、不普允通许硅再酸振盐 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7 昼 捣夜。;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 土,不得少于 14 昼夜。
20
二、混凝土材料不合格造成的工程事故
1.
2.2工程案例
材 料 如所示,广西某车间为单层砖房,建筑面积 221m2,
不 屋盖采用预制空心板和 12m 跨现浇钢筋混凝土大梁。
合 格
屋面荷载经梁传给 MUl0砖、 M5砂浆砌筑的
的 490mmx870mm砖柱和 490mm x620mm壁柱上。此
因 车间于 1983年10月开工,当年12月9日浇筑完大梁混 素
2024/8/1
9
一、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1. 2. 混结 凝构 土施 结工 构过 材程 料的 的质 质量 量控 控制 制
2.2 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设置
2024/8/1
10
一、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1. 2. 混结 凝构 土施 结工 构过 材程 料的 的质 质量 量控 控制 制

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和处理【最新版】

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和处理【最新版】

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和处理一、绪论建筑业在我国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国都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建筑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其发展极不平衡。

一方面建筑市场正处在活跃的阶段,市场需求量大,而另一方面是建筑队伍供需严重失衡,技术力量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建筑领域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导致建筑工程质量波动较大,事故频繁发生。

当前我国相当多的混凝土工程存有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问题,快速的解决问题就尤为重要了。

目前,钢筋混凝土已成为我国十分普遍的结构材料,结构混凝土的质量就成了影响结构工程的最重要的因素。

本文想从实际工程出发对结构混凝土质量问题引发的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找出快速准确解决问题的一个技术途径。

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表象、原因及基本处理方法(一)混凝土质量事故表象混凝土的质量事故主要表现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大面积的蜂窝(构件主要受力部位),较大孔洞(构件主要受力部位),严重露筋(纵向受力钢筋),深、长裂缝(构件主要受力部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混凝土强度偏低不满足设计强度等级等,如不及时处理,将减弱结构的承载能力,甚至可能出现工程倒塌等重大事故。

(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原因造成结构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原因有多方面,由于混凝土是各相异性的多相复合型材料,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亦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材料原因配制混凝土选用的原材料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掺和剂及拌用水等质量不符合要求或使用不当是产生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很大影响。

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

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消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

混凝土错位变形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错位变形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1 看错图纸。把柱、墙中心线与轴线位置混淆;不注 意设 计图纸说明的特殊方向,如一般平面图中以上方为北,但 有 的施工图纸因特殊原因,上方为南。 2 测量标志错位。例如,控制桩设置不牢固,因施工 中被 碰撞、碾压而错位。
3 测量放线错误。常见的是读错尺寸或计算错误。 4 施工顺序错误。例如,在单层厂房中,吊装柱后, 先砌墙 ,再吊装屋盖,造成柱墙倾斜。
混凝土错位变形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4 增设支撑。例如,当屋架安装固定后的垂直度 偏差 超过规定值时,可增设上弦或下弦平面支撑,有时还 可 增设垂直支撑和纵向系杆。 5 补做预埋件或补留洞。当结构或构件中应预埋 的铁 件遗漏或错位严重时,可局部凿除混凝土(有时需要 钻 孔)后,补做预埋件;也可用角钢、螺栓等固定在构件 上,以代替预埋件。预留洞遗漏时,可补做。
混凝土错位变形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6 加固补强。当结构错位、倾斜、变形过大时, 可能 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此时需要进行加固补强。常用 的 加固补强的方法有增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分为干式 外包钢和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预应力 加固法、增加支点法、托梁拔柱法、化学灌浆法等。 7 局部拆除重做。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酌情采用 局部 拆除重做的方法。
混凝土错位变形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2) 错误地提高地下室的底板标高。原设计桩顶的标高 为-5.500 m,总桩数为336根。 当施工完190根桩后,建设单位 提出将地下室的底板标高提高2 m,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有以下 两方面:
① 违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的规定,即建筑物的最小埋置深度不应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
混凝土错位变形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4. 混凝土错位变形事故案例
1)事故概况

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王勇雷

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王勇雷

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王勇雷摘要:混凝土结构工程是现代建筑常见的工程项目,在建筑结构中占一定份量。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大量应用造成的质量事故也越来越多。

造成框架结构质量事故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建筑材料、结构受力、施工方法、施工人员素质、施工管理等。

本文对混凝土施工质量事故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质量事故处理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框架;混凝土施工;质量事故;探究一、混凝土结构主要质量事故及原因分析(一)外加剂使用不当而造成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外加剂使用不当是最常见的事故,此类事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混凝土浇筑后局部或大部长时间不凝结硬化;二是已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鼓包。

(二)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造成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此类事故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混凝土强度本身没有达到工程规划和设计的具体要求;二是现场抽样的混凝土试块未达到设计要求,第二种情况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配制混凝土配合比不准或不按配合比设计配料,一些操作人员为增加流动性多加水或不正确采用外加剂;为节省工程成本而偷工减料,少加水泥,减小构件面积;骨料质量把关不严;使用过期水泥;搅拌混凝土搁置时间过久,超过初凝时间才浇筑,使得混凝土质量达不到要求,导致承载力不足引起质量事故。

(四)混凝土制作时振捣不实。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振捣新浇筑的混凝土,如果施工中振捣不密实都会引起蜂窝麻面、漏筋、空洞等质量事故。

对于水灰比较小的干硬性混凝土,钢筋布置紧密部位及边角部位更需要加强振捣。

(五)施工顺序不当。

有些混凝土在浇筑过中使模板产生不利变形,需要按照规定顺序进行浇筑。

对一些大面积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因收缩产生裂缝需要按规定留好施工缝,施工缝需要留设在合理适当的位置。

(六)混凝土出现裂缝造成的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混凝土裂缝通常分为三类:一是因使用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的静荷载、动荷载)引起的裂缝;二是因变形(包括温度、湿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三是因施工操作(如制作、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和吊装等)不当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结构事故案例分析

混凝土结构事故案例分析
设计原因:其一是箍筋间距过大。《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7.2.7条规定,“当梁高为500mm 且V﹥0.07fcbh0时,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为 200mm。”而本工程箍筋间距却为300mm,这 就是斜裂缝多发生在箍筋之间的原因。其二是 是纵筋在梁跨中间截断。《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6.1.5条规定,“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 区截断”。而本工程梁中部分纵向受拉钢筋在 跨中截断,截断处都出现斜裂缝,这说明受拉 钢筋对梁截面的抗剪能力起到一定作用,也说 明规范的规定是最适合的。
二、 混凝

初期 收缩 事故 案例
某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 达到预定混凝土强度拆除楼板模板时,发 现板上有无数走向不规则的微细裂纹,如 图2.16所示。裂缝宽0.05~0.15mm,有时 上下贯通,但其总体特征是板上裂纹多于 板下裂纹
事故 原因 分析

处理 措施
查得施工时的气象条件是:上午9时气温13°C, 风速7m/s,相对湿度40%;中午温度15°C,风 速13m/s(最大瞬时风速达18m/s),相对湿度 29%;下午5时温度11°C,风速11m/s,相对湿 度39%。灌注混凝土就是在这种非常干燥的条 件下进行的。由于异常干燥加上强风影响,故 使得混凝土在凝结后不久即出现裂纹。根据有 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16m/s时,混凝土的蒸发 速度为无风时的4倍;当相对湿度10%时,混凝 土的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9倍以上。根 据这些参数推算,本工程在上述气象条件下的 蒸发速度可达通常条件的8~10倍。
事故 原因 分析
施工缝留在梁端剪力最大部位;
施工缝处混凝土强度等级显然不满足设计要求, 甚至不足C10,严重影响梁端抗剪能力和粘着力 强度;
新旧混凝土无法连接。
将梁端混凝土用工小心地凿成如图2.27乙所示形状, 并将部分预制楼板,以加强梁端的抗剪能力。

钢筋混凝土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钢筋混凝土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钢筋混凝土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目录一、概述 (2)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 (2)2.1混凝土质量事故现象 (2)2. 2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原因 (3)2.2. 1材料原因 (3)3.2. 2混凝土配合比的原因 (3)4.2. 3施工过程中的原因 (4)2. 3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处理 (5)1.3. 1混凝土加固的原则 (5)2.3. 2混凝土加固方法 (5)3.3. 3裂缝修补技术 (6)三、总结 (7)一、概述钢筋混凝土已成为我国十分普遍的结构材料,结构混凝土的质量就成了影响结构工程的最重要的因素。

建筑业在我国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国都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建筑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其发展极不平衡。

一方面建筑市场正处在活跃的阶段,市场需求量大,而另一方面是建筑队伍供需严重失衡,技术力量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建筑领域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导致建筑工程质量波动较大,事故频繁发生。

当前我国相当多的混凝土工程存有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问题,快速的解决问题就尤为重要了。

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3.1 混凝土质量事故现象混凝土的质量事故主要表现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大面积的蜂窝(构件主要受力部位),较大孔洞(构件主要受力部位),严重露筋(纵向受力钢筋),深、长裂缝(构件主要受力部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混凝土强度偏低不满足设计强度等级等,如不及时处理,将减弱结构的承载能力,甚至可能出现工程倒塌等重大事故。

3.2 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原因造成结构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原因有多方面,由于混凝土是各相异性的多相复合型材料,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亦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2. 2.1材料原因配制混凝土选用的原材料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掺和剂及拌用水等质量不符合要求或使用不当是产生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很大影响。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混凝土部分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混凝土部分
感谢您的观看
骨料质量差
砂石含泥量超标、级配不良、粒 径不符合要求等,影响混凝土的 抗压、抗拉强度和耐久性。
外加剂使用不当
外加剂品种、用量不正确,与水 泥不适应,导致混凝土性能不稳 定,出现裂缝、坍塌等问题。
施工工艺问题
搅拌不均匀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配合比不准确,导致 混凝土各组分分布不均,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和耐久性。
处理方法
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增加加固措施,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检查 和整改。
某大楼混凝 度不足,导致结构出现严重变形 和裂缝。
原因分析
02
03
处理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 料质量不达标,以及施工过程控 制不严格。
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检测和评 估,对强度不足的部位进行加固 或拆除重建。
强度不足处理
混凝土置换法
对于局部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可以采用混凝土置换法进行处理。具体做法是剔除强度 不足的混凝土,然后浇筑高强度的混凝土,以达到提高结构整体强度的目的。
增强剂涂刷法
对于混凝土表面强度不足的情况,可以采用增强剂涂刷法进行处理。通过在混凝土表面涂 刷聚合物增强剂等材料,使混凝土表面得到硬化和增强,提高其耐磨性和耐久性。
荷载计算
准确计算结构承受的荷载,合理布置受力钢筋,确保 结构安全可靠。
构造措施
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如增加配筋、设置沉降缝等, 提高结构的抗裂性和抗震性能。
环境因素应对措施
温度控制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施工时,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 如搭设遮阳棚、覆盖保温材料等。
01
湿度控制
在干燥环境下施工时,采取喷雾、洒水 等措施增加空气湿度,防止混凝土表面 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

结构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结构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结构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建筑工程事故及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多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处理,而迄今为止,对此类问题的解决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规范可循。

因此,对于量大面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在钢筋混凝土事故中,混凝土因其组成相对复杂、施工管理及施工工艺等多方面的原因,质量事故在钢筋混凝土质量事故中占很大比例。

所以本文即从结构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出发,阐述了结构混凝土出现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及基本处理步骤。

阐明了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处理的重要意义。

质量事故的分析,是判断其性质及采取何种处理措施的前提,其目的是为防止质量事故恶化、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排除工程上存在的隐患、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减少损失。

质量事故的处理是消除质量隐患以达到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正常使用各项功能及寿命要求,并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关键词:结构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引言建筑业在我国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全国上下都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建筑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这使得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由于建筑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导致其发展极不平衡,当前我国相当多的混凝土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全国恶性工程事故不断,而尚未暴露出来的质量隐患则更是令人担忧。

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一般都在50年以上,那些关乎结构安全的质量隐患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为后人埋下无数祸根。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地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混凝土结构工程常见质量事故类型与事例(一)材料原因。

配制混凝土选用的原材料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掺合料、外加剂及拌合用水等质量不符合要求或使用不当是产生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摘要:近年来,中国的交通事故特别是建筑行业的交通事故频频出现,其中有一大零点五以上都是在建筑施工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所引发的。

混凝土质量事故是建筑工程安全的重要份额,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主要对建筑的施工事故原因进行了剖析,找出水泥质量事故在建筑施工事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率,通过从混凝土常见的质量事故中及用水泥的做法,查明了事故成因并对其作出剖析。

在实际施工事故案件中发现混凝土质量事故,要加以研究,查明其引起事件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事故;配合比;蜂窝;裂缝1 前言在中国,水泥结构建筑是普遍存在的,其构造方式大多是用作高层住宅的基础建筑和多层框架结构中。

其中,水泥砌块混合结构建筑也广泛用作多层住宅楼。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也多应用在水塔、电视塔、冷却水塔、烟囱、筒仓、库房以及其他构筑物中。

而除上述以外,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也在大跨度的公共建筑中广泛的使用,而混凝土构件也在工程建筑物中应用。

本文对施工事件进行了调查,针对典型的水泥质量的事件中和水泥的生产过程中,查明发生原因并对其作出说明。

在实际施工的实践中发现混凝土质量事故,要加以分析,查明其引起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 常见的混凝土质量事故2.1 蜂窝2.1.1 现象现象主要有脆性,水泥少,碎石多,因为它们在用石块连接的水泥构件中产生间隙,而这个空隙就像个洞,人们称为蜂窝状。

局部组织的钢筋呈现软脆,无强度的,从而使钢筋形成了蜂窝状态[7]。

(见图2-1)图2-1 蜂窝2.1.2 产生原因(1)由于水泥的专业配制量比不够导致水泥的石子较少,混凝土中出现了水泥质量低,石头较多的情况,或砂浆、石头、混凝土等在配制的同时,用的水量并不符合一定标准,也是水泥中形成了蜂窝问题的一个因素。

(2)在搅拌混凝土工程中,工人的搅拌工作时间没有达到技术规范标准,持续时间不足,甚至不能搅拌均匀,这样,搅拌的砼不能获得充分的时效,而且可加工性不好,造成振动不致密。

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和处理

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和处理
2 1 年第 O 01 3期 总第 1 3 5 期




No 03 ・2 11 0
F j nArh t t r ui c i cu e& C n tu t n a e o srci o
Vo ・1 3 l 5
混 凝 土质 量 事故 分 析和 处 理
张 建宏
( 三明市三水监理咨询有限公 司 摘
(a mi a su S p n incn utt nC . t. S n n 35 0 ) Sn n S nh i u eio o sl i o 。Ld g s ao amig 6 00
Ab ta t Amo gal h en oc d cn rt c ie t - e a s ft ev ro sra o st a n ld h o p st n o o c ee i sr c : n l t erifre o ceea cd n s b c u eo h a iu e s n h ticu e te cm o ii fc n rt s o
r l t e y c mp e , h n g m e to o sr c i n a d t e p o e so o s r ci n a d S n , k n h o c e e q aiy a c— e a i l o l x t e ma a e n f c n t u t n h r c s fc n tu to n O o v o ma i g t e c n r t u l c i t d n si e y g e t r p ri n a n l t er if r e o c ee q ai c i e t ,t i p p rh sc r id c n r t tu t r s q a i e t n av r r a o o t mo g a l h en o c d c n r t u l y a cd n s h s a e a a re o c ee s r c u e u l p o t —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67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67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 当钢筋的间距较大时,钢筋周围混凝土的收缩因较多地受钢筋约束, 收缩较小,而远离钢筋的混凝土收缩较自由,收缩较大,从而产生了 裂缝。在实际工程中,常会遇到凝缩裂缝。 • 2)冷缩裂缝是指构件因受气温降低的影响而收缩,且在构件两端受 到强有力约束而引起的裂缝,一般只有在气温低于0℃时才会出现。 • (3)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有表面温度裂缝和贯穿温度裂缝两种。 • 1)表面温度裂缝是因水泥的水化热产生的,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 中。在浇捣混凝土后,水泥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不断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易散发,于是混凝土内部和表面之间产生了较大 的温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 三、因设计和计算失误引起的混凝土结构事故
• • • • • • • • (一)因设计引起的事故 1. 事故原因 (1)房屋长度过长而未按规定设置伸缩缝。 (2)把基础置于持力层的承载力相差很大的两种或多种土层上而未 妥善处理。 (3)房屋形体不对称,质量分布不均匀。 (4)主、次梁支承受力不明确,工业厂房或大空间采用轻屋架而没 有设置必要的支撑。 (5)受动力作用的结构与振源振动频率相近而未采取措施。 (6)结构整体稳定性不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 • • • • • • • • 3)拌合水质量不合格; 4)掺用外加剂质量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1)随意套用配合比; 2)用水量大; 3)水泥用量不足; 4)砂、石计量不准; 5)外加剂用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上一页 下一页

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1混凝土结构事故产生的原因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是很普遍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受弯构件总是带裂缝工作的,在使用荷载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裂缝隙或这类结构性裂缝隙非常细微,不易为肉眼所察觉。

但在现实的建筑中,混凝土结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缝。

许多混凝土结构在发生重大事故之前,往往有裂缝出现并不断发展,应特别注意。

1.1设计失误引起的事故房屋长度过长而未按规定设置伸缩缝;把基础置于持力层的承载力相差很大的两种或多种土层上而未妥善处理;房屋形体不对称,质量分布不均匀;主次梁支承受力不明确,工业厂房或大空间采用轻屋架而没有设置必要的支撑;受动力作用的结构与振源振动频率相近而未采取措施;结构整体稳定性不够等等。

因任务急、时间紧、计算和绘图错误而又未认真校对;荷载漏算或少算了;抄了一个图或采用标准图后未结合实际情况复核,有的甚至认为原有设计有安全储备而任意减小断面,少配钢筋或降低材料强度等级;设计时所取可靠度不足或偏低等。

我国有关规范规定当有偶然的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允许有结构的局部破坏,但应保持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连续倒塌,能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这一方面的规定往往为设计人员所忽略。

有些设计人员重计算、轻构造,认为构造处理不是很重要的,因而缺少精心设计。

如大梁下未设置梁垫,预埋件设置不当,钢筋锚固长度不够,节点设计不合理等等。

1.2施工不良引起的事故(1)不按图施工,甚至无图施工。

这在中小城市或一些小型建筑中常见,以为建筑不大,任意画张草图就施工。

有些工程因领导意图要限期完工,往往未出图就施工。

有时虽有图纸,但施工人员怕麻烦,或未领会设计意图就擅自更改。

(2)施工人员误以为设计留有很大的安全度,少用一些材料,房屋也塌不了,因而故意偷工减料。

(3)建筑市场不规范,名义上由有执照或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承包施工,实际上层层转包,直接施工的施工人员技术低、素质差,有的根本无执照。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及处理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及处理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及处理混凝土工程是建造施工中常见的一项工程,它承担着建造物的承重和稳定功能。

然而,在混凝土工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质量事故,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事故,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开裂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事故之一。

开裂可能是由于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施工过程中水灰比过高或者过低、养护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开裂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进而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

处理方法:1. 配合比设计合理:合理的配合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在设计配合比时,应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选择合适的水灰比、砂浆含量、骨料粒径等参数,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控制水灰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灰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收缩过大,容易开裂;水灰比过低则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难以充分密实。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水灰比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者过低。

3. 加强养护措施: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

在施工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包括覆盖保湿、遮阳避雨、防止温度变化过大等措施。

养护时间普通为7-14天,确保混凝土充分硬化和强度发展。

二、混凝土强度低混凝土强度低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事故之一。

强度低可能是由于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过程中控制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强度低会导致工程承载能力不足,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处理方法: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原材料是混凝土强度的基础。

在施工前,应对水泥、骨料等原材料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同时,应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避免使用劣质材料。

2. 合理设计配合比:配合比是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设计配合比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选择合适的水灰比、砂浆含量、骨料粒径等参数,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加强施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环节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5572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正式版)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正式版)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 混凝土结构事故产生的原因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是很普遍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受弯构件总是带裂缝工作的,在使用荷载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裂缝隙或这类结构性裂缝隙非常细微,不易为肉眼所察觉。

但在现实的建筑中,混凝土结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缝。

许多混凝土结构在发生重大事故之前,往往有裂缝出现并不断发展,应特别注意。

1.1 设计失误引起的事故1.1.1 因设计方案不妥而引起的事故房屋长度过长而未按规定设置伸缩缝;把基础置于持力层的承载力相差很大的两种或多种土层上而未妥善处理;房屋形体不对称,质量分布不均匀;主次梁支承受力不明确,工业厂房或大空间采用轻屋架而没有设置必要的支撑;受动力作用的结构与振源振动频率相近而未采取措施;结构整体稳定性不够等等。

1.1.2 设计计算失误因任务急、时间紧、计算和绘图错误而又未认真校对;荷载漏算或少算了;抄了一个图或采用标准图后未结合实际情况复核,有的甚至认为原有设计有安全储备而任意减小断面,少配钢筋或降低材料强度等级;设计时所取可靠度不足或偏低等。

1.1.3 对突发事故缺少二次防御能力我国有关规范规定当有偶然的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允许有结构的局部破坏,但应保持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连续倒塌,能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这一方面的规定往往为设计人员所忽略。

1.1.4 对于结构构造细节处置不当有些设计人员重计算、轻构造,认为构造处理不是很重要的,因而缺少精心设计。

如大梁下未设置梁垫,预埋件设置不当,钢筋锚固长度不够,节点设计不合理等等。

1.2 施工不良引起的事故1.2.1 建筑业管理方面问题(1)不按图施工,甚至无图施工。

这在中小城市或一些小型建筑中常见,以为建筑不大,任意画张草图就施工。

有些工程因领导意图要限期完工,往往未出图就施工。

有时虽有图纸,但施工人员怕麻烦,或未领会设计意图就擅自更改。

(2)施工人员误以为设计留有很大的安全度,少用一些材料,房屋也塌不了,因而故意偷工减料。

(3)建筑市场不规范,名义上由有执照或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承包施工,实际上层层转包,直接施工的施工人员技术低、素质差,有的根本无执照。

(4)进建筑材料质量把关不严。

有时为利润驱动,只进价格便宜的材料,根本不问质量如何,材质不行,建筑工程质量就难以保证。

(5)不遵守操作规程,质检人员检查不力,马虎签章,留下隐患。

(6)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开工,往往无设计先施工,未勘测先设计,什么都抢工期,不讲质量。

1.2.2 施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原因(1)模板问题。

模板强度不足,或整体稳定性差引起塌模;刚度不足,变形过大,造成混凝土构件歪扭;木模板未刨平,钢模未校正,拼缝不严,引起漏浆,造成混凝土麻面,蜂窝孔洞等毛病;模板内部不平整、不光滑或未用脱模剂,拆模时与混凝土粘结,硬撬拆模,造成脱皮,缺棱掉角;混凝土未达需要的强度,过早拆模,引起混凝土构件破损等。

(2)钢筋问题。

钢筋露天堆放,雨水浸泡后锈蚀严重,使用前未除锈;钢材质量间题,有时只注意了强度满足要求,延伸率、冷弯不合格,或含硫、含磷量过高,影响成型、加工(尤其是焊接)质量;钢筋错位,施工人员不熟悉图纸或看错图纸而放错了;图下料省事,不按规范要求,而使梁、柱同在同一截面的接头过多,甚至达100%;接头不牢,主要是绑扎松扣或焊接虚焊、漏焊;悬挑构件的主筋放反了,或放正了,在施工中有被压下去了;预埋件放置不当等。

(3)混凝土施工的问题。

配置混凝土配合比不准,或不按配合比设计配料,尤其是操作人员为了增加流动性而多加水;为节省工本而偷工减料,少加水泥,减小面积;对于骨料质量把关不严;使用过期水泥,使混凝土质量达不到要求,导致承载力不足时会引起事搅拌混凝土搁置时间过久,超过初凝时间才浇注。

(4)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捣固不实。

浇筑顺序不当,有些混凝土结构在浇筑过程中易使模板产生不利变形,要按规定顺序浇筑。

(5)养护问题。

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的关系密切,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如干燥过快,则产生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表面上,裂缝不规则,宽度小,另外水泥在水化及硬化过程中,散发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内外部产生温差,超过一定值时,因砼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细心养护,保持必要的温湿度。

要防止过早失水,保持湿润;冬天要防止受冻害。

(6)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施工,可以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开裂情况。

1.3 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1.3.1 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多发生于新浇混凝土的板面、地面或具有较大面积的构件表面,裂缝形状很不规则,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

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多为室外露天浇筑,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混凝土表面受到日晒、风吹的影响,使新浇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即蒸发速度大于泌水速度,表面混凝土的收缩受到底层混凝土的约束,使正在硬化的混凝土产生拉应力,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

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配合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塑性裂缝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四小时左右形成,开始不很明显。

1.3.2 干缩裂缝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

终凝前出现裂缝,较薄的梁、板类构件多沿短方向分布;凝固后期的裂缝一般较宽较深,此时出现的干缩裂缝一般均匀地分布于相邻两钢筋之间并与钢筋平行。

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

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水泥石中的凝胶体逐渐干缩产生的初始应力,而产生裂缝。

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

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个别情况也有大于0.2mm的,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

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

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1.4 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温度变形,由此产生附加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发生收缩和膨胀,就会产生裂缝,在工程中,这类裂缝较多见。

1.4.1 施工期裂缝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

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1.4.2 环境温度变化裂缝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裂缝一般平行于梁板结构的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

对处于环境温差较大的高温车间、冷库、浴室等由于温度骤变,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

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1.4.3 电气焊接裂缝预制构件安装时预埋件因焊接措施不当,使预埋件附近混凝土产生裂缝,也是一种温度裂缝。

1.5 钢筋锈蚀裂缝产生的原因当保护层混凝土碳化或混凝土不密实、保护层厚度不足时,钢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锈蚀,削减钢筋的断面,同时铁锈膨胀可引起混凝土开裂,破坏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削弱混凝土与钢筋的共同工作,降低结构的耐久性。

1.6 受力裂缝产生的原因结构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缝称为受力裂缝。

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得允许带裂缝工作的,但有些构件因改变使用功能、荷载增大、设计有误、截面减小、钢筋用量不够、施工质量差、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混凝土强度降低以及已有建筑物耐久性不足引起的承载力下降等都有可能加剧裂缝的开展,使裂缝宽度超过允许范围。

就梁板结构来说,受力裂缝有垂直裂缝、压区裂缝、和斜截面裂缝等几种。

1.7 水泥安定性不良产生的裂缝由于水泥安定性不良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裂缝的形式通常遍及结构的表面,形状如同龟裂,严重的可使构件弯曲、松脆或崩溃。

水泥安定性不良主要是水泥熟料烧结不充分而产生较多的游离氧化钙,它在凝结硬化过程中水化很慢,当水泥已经凝结硬化后它还在继续起水化作用,破坏已经硬化的水泥石结构,使结构构件的体积发生不均匀变化而产生裂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