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教案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总授课学时】6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关于宪法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认识宪法的概念和本质;掌握宪法的分类方法和两种不同类型宪法的基本区别;了解宪法规范的特点、宪法的渊源和体系结构,宪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释;认识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学发挥作用所必备的条件;了解宪法的监督实施。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宪法的词源,掌握宪法的特征,资产阶级宪法学者对宪法的分类。
2、掌握宪法的作用。
3、掌握宪法规范的特征,宪法的效力。
4、掌握宪法的解释和修改的一般原理。
5、掌握宪法的保障模式、方式以及我国的宪法保障制度。
二、能力目标
1、自觉维护宪法尊严,践行宪法内容。
2、依据宪法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宪法文本的优缺点,分析宪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3、培养用宪法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重点】
1、宪法的概念
2、宪法的原则
3、宪法的规范
4、宪法的作用
5、宪法的监督
【教育难点】
1、宪法的概念。
2、宪法规范的特点。
3、宪法的作用。
2、宪法实施的保障制度。
【授课方法】讲授法、PPT。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授课计划、教材、教案、教学课件、考勤表、平时成绩登记表等。
【组织教学】考勤、复习旧课、填写教学日志、组织教学、小结、练习、作业等
【教学过程】。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有理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计算。
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6、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是重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的意义和运算符号的确定是难点。
课时分配1.1正数和负数2课时1.2有理数5课时1.3有理数的加减法3课时1.4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1.5有理数的乘方4课时本章小结2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1.1.1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负数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2、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3、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重点;正确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负数的引入我们知道,数产生于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投影1~3:图1.1-1]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了数1,2,3 ;为了表示“没有”、“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投影4](1)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2)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U1),黄队胜蓝队(1U0),蓝队胜红队(1U0),三个队的净胜球分别是2,-2,0,如何确定排名顺序?(3)2022年我国产量比上年增长1.8%,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2.7%,这里的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上面三个问题中,哪些数的形式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数-3、-2、-2.7%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
高一物理第1章讲课教案
高一物理第1章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a.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b.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c.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探究精神;b. 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通过讨论、辩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b.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和勤奋好学的品质;c.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a.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b.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c. 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教学难点。
a. 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探究精神;b.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b.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c. 利用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讲解。
a. 通过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b. 通过示范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技能;c.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培养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 实验。
a. 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培养实验精神和探究精神;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总结。
a.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b. 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c.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让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有更深入的认识。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大意。
(3)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阐述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一、教学内容1.函数: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示法、表格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3.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反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分段表示的函数,并会建立函数关系;4.极限: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左右极限、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性质;5.连续:连续、间断、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掌握求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的方法;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定义域、主要性质和图形;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会建立函数关系;4.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描述性定义);会求左右极限;5.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能熟练进行极限运算;6.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7.理解函数连续概念;掌握由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的方法;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2.极限的运算。
3.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4.函数连续概念、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1.极限的概念;2.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函数连续概念。
第一节 函数一、集合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1基本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1、两种分类;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
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提问:如何表示力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五、力的作用效果: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六、力的分类: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
二、会计的概念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也有所差别。
当然对已经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记录计算的经济活动,还必须运用货币量度加以综合反映。
(2)以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为核算依据
这里的真实、合法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严格依据审核无误的合法原始凭证进行,以保证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计算
连续:指会计记录应当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不能中断,不能按照主观意愿或某种目的改变记录顺序。
2.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帐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业务。从西周开设“大宰”来掌管王朝财权,设“司会”来掌管王朝计政。当时的会计主要是为奴隶主占有奴隶并榨取其劳动产品、为巩固奴隶制服务的。
3.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唐代出现了“四柱结算法”,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四柱清册”。“四柱”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之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平衡公式表现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相当于现代会计账户的余额计算公式“期初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通过这个平衡公式,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四柱清册”的创建和运用,为我国传统的记账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类最初的会计行为——计量和记录行为,是建立在数学的表现方式上。因此,到目前为止数学依然是现代会计学的一大支柱。
初中地理第一章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第一章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解地球的基本面貌、自然地理特征、自然环境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地球的基本面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球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理位置等基本特征。
2. 自然地理特征:讲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貌、水文、生物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3. 自然环境要素:详细讲解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农业、城市化等,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地球照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基本面貌。
2. 讲解地球的基本面貌: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理位置等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3. 讲解自然地理特征:讲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貌、水文、生物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4. 讲解自然环境要素:详细讲解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 讲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农业、城市化等,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重点: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三、实验器材::投影仪、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四、具体安排:一、引入新课播放诗配画《早发白帝城》,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物理学描述物体的运动所用的距离、时间二、新课教学长度的测量(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为:|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 1nm=10-9m(2)测量工具:我们中学中一般用刻度尺,其它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等(3)刻度尺的使用:a.“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b.“放”即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某一刻度线应与被测长度的起始端对齐;c.“看”即视线与尺面垂直;d.“读”即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e.“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例题:1.如右图,用两把刻度尺A、B测同一物体长度,其中B 尺的分度值是,则:LA=____cm, LB=_____cm。
2.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右图所示。
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1)(2)(3)学生练习:《学导练》P1作业布置:《学导练》P3后记: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需要加强训练并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是关键。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初中历史第一章教案
初中历史第一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古代文明对今日世界的影响。
2. 能够简要介绍古代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古代文明的定义及其特点。
2. 理解古代四大文明的丰富内容。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科书、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问答或引言的方式引出古代文明的概念,让学生展开思考。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介绍古代文明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明及文明的特点。
2. 简要介绍古代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三、课堂活动(20分钟)
1.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今日世界的影响。
2. 展示讨论成果: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交流学习。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拓展
1. 给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丰富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2. 带领学生探索古代文明的遗址,感受历史魅力。
教学反思:
1.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加深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2. 结合实地考察和实物展示,学生对古代文明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初中历史第一章教案
初中历史第一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掌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2. 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3.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1.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的理解。
2. 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第一章《人类文明的开端》。
2.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回顾人类的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2. 提问:人类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包括猿人的出现、智人的发展等。
2. 讲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人类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提问: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2.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包括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佛教、儒家思想等。
2. 讲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和文化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2.难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回忆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感受时,这样写道:“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地球真的会发光吗?如果不是,那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图1.1)为什么是明亮的?这与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新课教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3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学生回答]略[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5篇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5篇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经受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
利润=售价-本钱; =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依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本钱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待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本钱=15假设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解方程,得x=125答:每件服装的本钱是125元。
三、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第一章《勾股定理》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制作直角三角形模型,演示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中,我尝试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但感觉效果并不如预期。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例子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问题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量选择更具针对性和生活化的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考虑在下次活动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3. 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 能够正确运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
2. 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
3. 化学术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物质的分类方法;
3. 化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4. 化学术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进行相关讨论。
3. 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4.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并展示一些实验进行说明。
5. 教授化学术语的运用,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6. 练习: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澄清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五、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
3. 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并能正确运
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深化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备课:尹时间:2013-8-24【学习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体验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课堂学习】引言:我们在车站会看到“严禁携带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就此很多人就把“化学”和“危险”、“有毒”等词联系在一起,这种想法有道理吗?学生活动:议论,叙述。
老师倾听:找同学回答。
总结:化学中的很多药品都存在危险,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就不要生产,运输这些物质?显然不是,液氯生活中每天离不开它,是自来水厂杀菌消毒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若遇液氯泄漏或井喷,为保证我们能正常吸入氧气,而不吸入有毒气体可用能吸它们但不吸氧气的湿毛巾捂住口,往高处跑,地上洒水等自我保护措施。
所以说不能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物质,它就是危险的,如果能正确认识物质就能防止危险的发生并让它为人类利用。
板书: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提问: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学生:查阅资料、阅读课本老师:进行补充并总结讲解: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
要想了解物质,必须有化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支持。
交流与讨论:学生查阅资料、浏览网页、请教老师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并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讨论。
老师:进行补充并总结讲解:要更深入的认识这些问题,就需要系统的学习化学知识。
观察与思考:同学们观察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认识相关的仪器并了解其常见的用途。
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课本表1-1中.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记录: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总结: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洗涤剂、化肥和农药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减少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引导人们改变吸烟、酗酒和经常食用油炸食品等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记】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2)备课:尹时间:2013-8-24【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学习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 树立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堂学习】引言:以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为原料,应用化学原理生产新的物质,能够帮助人们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要发挥巨大的作用。
板书: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学生:阅读课本并观看相关图片了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老师:总结并归纳板书: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氮气用途:氮气用于灯泡填充气、瓜果粮食的保护气、制氮肥、液氮还用于医疗手术。
讲解:人们运用化学知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开创了化学工业,生产了大量生产、生活中需要的新产品。
然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使得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危机,产生了多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随着人类对自身和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应当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化学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化学家们正为此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观察与思考:铁的锈蚀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并解释实验现象,同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铁制品时的注意问题。
学生:阅读了解钢铁的相关知识。
板书: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讲解:历史学家有时以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钢时代等。
在材料制造与使用的过称中,化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古代,我国的化学工艺就已有相当的成就。
请大家举例。
学生:老师:总结并补充。
如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与应用、瓷器的烧制以及古代四大发明中火药、造纸术的发明。
活动与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总结分析:不同玻璃材料在性能上有哪些差异?讲解:许多性能优异的材料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制成的。
例如,用于信息技术的硅晶片和用于通讯技术的光导纤维均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制取;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的合金材料也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制造。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特殊性能材料的用途。
总结:化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保健和医疗事业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化学科学在合成药物、消灭传染病、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青霉素的发现、合成和应用,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记】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备课:尹时间:2013-8-25【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能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堂学习】引言: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板书:蜡烛的燃烧活动与探究:创设情境:观察蜡烛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请大家找出蜡烛燃烧的反应物,条件和生成物,板书:文字表达式: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板书: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交流与讨论:学生相互讨论老师点评学生:观看11页图1-15了解化学变化的现象老师: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注意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化学变化发生的依据。
学生观察图1-16、1-17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和金刚石的燃烧各是什么变化?表现了金刚石的什么性质?分析归纳并板书: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化学性质的几个方面:思考:“煤油燃烧”和“煤油能燃烧”,这两句话有无区别?解析:变化是描述正在进行或已经进行的过程,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变化体现了性质,性质决定了变化,“性质”和“变化”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在本题中,“煤油燃烧”是描述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
“煤油能燃烧”则阐述了煤油具有能够燃烧这一化学性质。
一般说来,在叙述物质性质时常会用“能”、“会”、“易”“具有”、“可以”等词语。
总结:许多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如用木柴燃烧取暖,就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2)备课:尹时间:2013-8-25【学习目标】1.初步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学习重点】1.初步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2.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课堂学习】引言: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学生:讨论后回答1.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水不能进满集气瓶2.真空塑料袋在空气中敞口,然后扎紧袋口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本13页的观察与思考板书: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老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呢?实验又是如何完成的呢?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并观察现象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整理如下板书:1.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氧气2. 待火焰熄灭后,观察红磷已经完全燃烧。
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3. 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
实验结果若与事实相差较大,请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至少思考2种可能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4.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红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2 P2O55. 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相同的实验:不能,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烧杯中的水就无法进入集气瓶。
总结:此实验说明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剩余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不支持红磷燃烧,主要是氮气。
老师:空气中的成分有氮气、氧气等,像这样的物质称为混合物,氮气、氧气这样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板书:6.混合物与纯净物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讲解: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各成分的含量可以改变;2.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它处于纯净物时的化学性质相同。
老师:请大家分别举混合物、纯净物的例子学生:拓展视野:阅读P14“空气成分的发现”,体会科学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苛的精神。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3)备课:尹时间:2013-8-26【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 通过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堂学习】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燃着的火柴熄灭后在火柴梗上附有黑色物质,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玻璃片,玻璃片下方可看到黑色物质,你是否想过,这些黑色物质的组成相同吗?为什么上述过程中均会产生黑色物质?活动与探究: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
观察现象并讨论现象说明了什么?板书:1.物质由元素组成知道氧气、氮气、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水和碳酸氢铵的组成元素板书:2.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同种元素。
知道铁矿石为何不能炼成金?水为何不能变成油?学生阅读课本16页第一段后总结板书:人们发现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构成的,各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观看图1-22和1-23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模型。
板书: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交流与讨论:指出下列用途中,那些是金刚石的用途,那些是石墨的用途,并说明该用途分别利用了金刚石或石墨的那些性质?1.制作钻石2.作为电池的电极3.制作铅笔的笔心4.切割玻璃教师总结并板书: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17页,煤和石油的用途,化学在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中草药在深加工方面却滞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增强学生学好化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