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科学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流师资、一流人才
都是科大最可宝贵的财富,是科大的“ 脊梁 ”!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近年来优秀人才培养与引进情况
(表中为累计数)
140 120 100
133
80
60 40 20 0
1998 2004 总数
61 30 11
院士
26 1 12 9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1
34 9 0 5
0 5
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 增至19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 基本覆盖学校所有理 工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点93个; 硕士点109个; MBA、MPA、工程硕士 等专业学位点。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22 9
9
0 1981 1984 1986 1990 1993 1996 1998 2000 2004
人才培养
0.896 0.946
1.083 1.017 1.694 1.782
科研论文产出
数量型增长
质量型增长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1994-2003年间,被Science、Nature论文引用最多的单位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2003年学术论文情况
类 别
SCI
总篇数 人均
1087
篇数
0.957
人均 排名
1
利用STM获得的C60单分子图像
C60二维分子取向畴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
用金属钠在高压釜中还原四
氯化碳制成金刚石微粉发表于
Science(1998年,第281卷),
被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誉 为“将稻草变为黄金”; “纳米非氧化物的溶剂热合 成与鉴定”先后获2000年中科 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1年国 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量子通信实现“中国领跑”
量子通信实现“中国领跑”“量子密钥分发已经成功实现商业化,在光纤中已经能做到几百公里,用卫星可以做到上千公里。
”这两项纪录都是由中国科学家创造的,也是中国量子通信领先世界的标志。
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采访 | 解读中国工作室量子通信技术被誉为影响人类未来的重大技术之一,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热点。
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
从“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到量子“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再到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的多维度量子隐形传态……虽然在全球量子通信赛道中,中国起步并非最早,但如今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量子“梦之队”诞生追溯量子通信的起源,需要从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的实证说起。
由于人们对纠缠态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直有所怀疑,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试图验证这种神奇特性是否真实。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量子纠缠”的现象确实存在。
此后大量的实验也都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力学非定域性的存在。
在验证“爱因斯坦的幽灵”的过程中,人们发展出了对量子系统进行精确调控的技术,从而使得利用量子力学进行全新的信息处理成为可能。
在量子力学理论的基础上,1993年,美国科学家本奈特(C. H. Bennett)和加拿大科学家布拉萨德(G. Brassard)提出了第一个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码)的协议。
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6位科学家,提出了基于量子纠缠理论,可以将一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需要传递这个粒子本身,即量子态隐形传送的方案,这就是量子通信的基本应用。
1997年在奥地利蔡林格(A.Zeilinger)教授研究组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潘建伟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
量子信息论简介
量子信息论简介一、什么是量子信息论?近20年来,量子力学除了更深入地应用于物理学本身许多分支学科之外,还迅速广泛地应用到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
量子理论这种广泛,深入应用的结果、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它们的面貌,形成了众多科学技术研究热点,产生了许多崭新的学科;与此同时,量子力学本身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热点之一就是已经诞生、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量子信息科学———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简称为量子信息论。
它是将量子力学应用于现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量子信息论不但将以住的经典信息扩充为量子信息,而且直接利用微观体系的量子状态来表达量子信息。
从而进入人为操控、存储和传输量子状态的崭阶段。
近10多年来,量子信息论从诞生到迅猛发展,显示出十分广阔的科学和技术应用前景。
这种崭新的交叉结合已经并正在继续大量生長出许多科学技术研究热点,并逐渐形成一片新兴广阔的研究领域,不断取得引人瞩目的輝煌成就。
量子信息论的诞生和发展,在科学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它反过来极大地丰富了量子理论本身的内容,并且有助于加深对量子理论的理解,突出暴露并可能加速解决量子理论本身存在的基础性问题。
借助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实验技术,改造量子力学基础,加速变革现有时空观念,加深对定域因果律的认识也许是可能的。
量子信息论在技术方面也有着重大影响。
因为它的发展前景是量子信息技朮(QIT)产业,它是更新换代目前庞大IT产业的婴儿,是推动IT产业更新换代的动力,指引IT技朮彻底变革的方向。
在这方面大量、迅猛、有效的探索性研究正在逐步导致以下各色各样的新兴分支学科的诞生:量子比特和量子存储器的构造,人造可控量子微尺度结构,量子态的各类超空间传送,量子态的制备、存诸、调控与传送,量子编码及压缩、纠错与容错,量子中继站技朮,量子网络理论,量子计算机,量子算法等等。
它们必将对国际民生和金融安全技朮以及国防技朮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的一门前沿学科,涉及了量子物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从量子信息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学科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量子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量子物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的研究对象是利用量子力学规律来描述和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量子比特。
相比传统计算机使用的经典比特,量子比特充分利用了量子叠加态和纠缠态的特性,具有更强大的计算和通信能力。
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量子计算机理论提出。
当时,物理学家们开始探索利用量子力学的性质来构建更强大的计算机。
1994年,彼得·舒尔推导出了著名的舒尔算法,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指数级加速。
这一突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量子计算的研究热潮,也奠定了量子信息科学的基础。
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作为国内较早开设的这门专业之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子和科研人才。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量子物理基础和信息科学技能,课程设置涵盖了量子力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课程。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理论和实验的结合,深入了解量子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其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了前沿科研领域的需求,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此外,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队和学术交流活动。
未来,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量子信息科学将会引领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促进学科交流和合作,推动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
量子计算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量子计算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17年2月21日下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国大陆地区首发,其中量子计算机技术入选其中,量子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科学领域,同时也是一门具有挑战性和研究性的课程,这就是许多科学家被它所吸引的原因之一。
量子计算机能够分析的科学多种多样,对各个学科的分析详细到位,需要用到量子计算机的课程一般是物理学、材料分析学、信息科学、生物学等,所以量子计算机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值得科学家们去开发和进一步研究.量子计算机的特点包括运行快、处理信息的能力强、适用的范围广等.相比普通的计算机而言,信息的处理量越多对量子计算机的运算就越有利,更能保证运算的精确性,而普通的计算机对于信息的处理速度就比较慢,难于满足人们的需求。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目前虽然比普通的计算机缓慢,但是明显比普通计算机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最大的原因就是其拥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
量子计算机和许多计算机一样都是由许多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软件方面包括量子算法、量子编码等,在硬件方面包括量子晶体管、量子储存器、量子效应器等。
量子晶体管就是通过电子高速运动来突破物理的能量界限,从而实现晶体管的开关作用,这种晶体管控制开关的速度很快,晶体管比起普通的芯片运算能力强很多,而且对使用的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很强,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晶体管是量子计算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量子储存器是一种储存信息效率很高的储存器,它能够在非常短时间里对任何计算信息进行赋值,是量子计算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量子计算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量子计算机的效应器就是一个大型的控制系统,能够控制各部件的运行。
这些组成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中占领着主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运用.量子计算机相比普通的计算机拥有很明显的优势,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快、计算更准确,所拥有分析信息的功能更强大,能够同时进行的运算多;它能够轻易战胜目前的RSA 公钥密码体系,在拥有这么强大的运算能力的背后不仅仅是以往0 和 1 信息单元的储存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运行,而是0 和 1 的升级,正是这种升级,使得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超过普通计算机运算速度的10 倍。
世界主要国家大力推进量子信息技术发展
世界主要国家大力推进量子信息技术发展量子信息技术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新兴技术,它在信息处理、通信和安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对量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目的是为了在这一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和市场优势。
本文将从美国、中国和欧洲三个方面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在量子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努力。
首先,美国一直是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之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一直致力于建立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标准。
此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也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
此外,美国还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一个商用的量子信息处理公司,达克斯公司(D-Wave Systems),该公司已经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量子计算机。
美国政府还鼓励私营部门与学术界合作,为量子信息技术研发提供资金和支持。
其次,中国也是一个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中国政府在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2024年,中国发布了《量子技术发展规划》,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量子安全四个领域确定为量子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
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如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等。
此外,中国还在国内外建立了一些合作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经成功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并与奥地利量子通信团队在飞机上成功实现了千公里量子密钥分发。
第三,欧洲也在加快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欧洲委员会通过了《欧洲联盟量子技术领导行动计划》和《欧洲开放科学云计划》等文件,明确了欧洲在量子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
欧洲量子产业联盟(QuIC)也成立了欧洲量子默认架构(QSA)项目,旨在为欧洲的量子计算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一个共享平台。
此外,欧洲各国也积极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量子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023年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招聘考试真题
2023年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招聘考试真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4月18日,全国内陆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首单业务启动仪式在()举行,标志着该港成为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的内陆港。
A.武汉港B.西安港C.重庆港D.南京港【答案】:B2.2022年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A.1500公里B.1200公里C.2000公里D.1000公里【答案】:B3.当经济发展缓慢或处于低潮时,增加社会保障开支()。
A.会减缓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B.会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相应增加C.对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没有影响D.不具有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作用【答案】:B4.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是_____。
A.诚实守信1/ 15B.办事公道C.爱岗敬业D.为人民服务【答案】:D5.恩格尔系数的升降从根本上取决于()。
A.市场物价水平的高低B.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C.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D.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答案】:C6.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
单位。
A.空间B.距离C.时间D.面积【答案】:B7.万某到银行取款,因银行工作人员疏忽多给了他800元,万某因着急办事,当时并未发现,直接将钱装进提包带回家。
万某的行为属于()。
A.无因管理B.不当得利C.盗窃D.侵占【答案】:B8.“世界水日”是每年的()。
A.6月22日B.3月22曰C.5月22日D.4月22日【答案】:B9.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2/ 15A.雾和云是由于温度下降造成的B.霾通常呈黄色或趁橙灰色,吸入后有害C.彩虹有时会同时出现两条D.露水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答案】:D10.影响人口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经济因素B.性别因素C.社会因素D.政策因素【答案】:A11.由于国外成本下降,我国某种钢材的进口数量出现突发性大幅度增加,使我国的钢材生产商大受损失。
量子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情况的研究报告
量子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情况的研究报告一、量子信息简介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相交融所形成的交叉前沿学科。
它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模拟、量子度量学等领域。
其研究目标是利用量子相干性及其衍生的独特的量子特性(量子纠缠、量子并行和量子不可克隆等)进行信息存储、处理、计算和传送,完成经典信息系统难以胜任的高速计算、大容量信息传输通讯和安全保密通信等信息处理任务。
量子信息的研究,将为我们提供物理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以及突破传统计算机芯片的尺度极限从而提供新的革命性计算解决方案,从而导致安全通信和未来计算机构架体系根本性的变革。
量子信息技术经过近三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其中,量子计算能带来强大的计算能力—源于量子力学的相干叠加原理,量子计算拥有天然的巨大并行性和超快的计算方式;而量子通信是最先实用化的量子信息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量子通信已经开始走出实验室。
可以说,量子信息技术已经不仅逐步应用于金融体系、政府部门、国防军事,也开始走向大众生活。
那么量子通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量子计算是怎么回事?发展如何?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为大家做一个概览。
二、量子通信原理广义地讲,完全利用量子信道来传送和处理真正意义上的量子信息,也即利用量子态编码和传输处理信息的技术都属于量子通信。
比如著名的量子隐形传态(teleportation)可以将量子态“瞬间”传递到远方。
可以设想,将来人们利用全量子的网络,执行全量子的通信协议,从而实现用量子信息来完成特殊的信息处理功能。
狭义地讲,利用量子态来编码和生成安全的密钥,实现量子密钥分配过程,从而达到保密通信的目的,这便是通常讲的量子通信。
可以说,狭义的量子通信就是利用量子信息技术保障人们安全通信的技术。
由于量子态的脆弱性,直接利用量子传递信息并不好,因此人们采用了先利用量子信息技术生成密钥再用于保护通信数据的方案,因此也常称为量子保密通信或量子加密通信。
量子信息技术引领新革命
量子信息技术引领新革命作者:孙媛媛来源:《小康》2024年第10期量子科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通信方式所不具备的极高安全特性,在未来国家科技竞争、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建设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前景。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首要任务,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壮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中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两次提及,政府工作报告在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未来将“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2024年量子技术产业创新有望继续获得政策支持。
在量子信息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对此,《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专访了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韩正甫。
他于1989年开始从事量子密码技术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者之一,承担2018—2023年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高性能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
曾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曾担任国家“863”计划量子信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目前担任中国密码学会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主任。
量子通信从神话迈向实用化《小康》-中国小康网:请您简要介绍一下量子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韩正甫:严格意义上说,量子信息技术是用量子态对信息进行编码的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或者叫用量子态代表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绝大部分编码采用电压或者光强,发一个高电压脉冲代表“1”,再发一个低电压脉冲代表“0”,通信上用一道强光代表“1”,再用弱光代表“0”——这就是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
但是到量子层面,我们用“量子态”来代表信息,量子态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用其中的某一种代表“1”,另外一种代表“0”。
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量子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量子力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旨在研究和利用量子力学的奇特性质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传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作为国内一流的高校之一,自2009年起设立了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量子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掌握量子力学、量子信息与计算等专业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将接受丰富的数学和物理课程训练,包括线性代数、数学分析、量子力学等。
此外,还将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如算法、数据结构等,以便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量子信息处理。
在专业课程中,学生将学习量子信息的基本原理、量子算法、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内容,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加深对量子信息科学的理解。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涵盖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
其中,量子计算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传统计算机使用的是经典比特(bit)作为信息的基本单位,而量子计算机则利用量子比特(qubit)来进行信息的存储和处理。
量子计算机拥有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能够在某些特定问题上实现指数级的加速。
因此,量子计算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领域。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量子特性,实现了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可以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防止信息被窃取或篡改,因此在军事、金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除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量子信息科学还涉及到量子测量、量子纠错、量子仿真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方向的发展对于推动量子信息科学的进步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在师资力量上非常强大,拥有一支由知名学者和专家组成的教师团队。
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学术造诣,并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和合作。
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与这些优秀的教师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获得良好的学术指导和培养。
什么迅速崛起为世界量子科研的重地
什么迅速崛起为世界量子科研的重地“墨子号”开启量子的世界,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并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就像国外有伽利略卫星、开普勒望远镜一样,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这样阐释。
以墨子命名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其作用在于探索量子通信卫星的可行性。
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号不能像经典通信那样被放大,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纪录只有百公里量级。
因此,如何实现安全、长距离、可实用化的量子通信是该领域的最大挑战和国际学术界几十年来奋斗的共同目标。
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率先开展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研究。
2011年底,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式立项。
2013年,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实现了模拟星地相对运动和星地链路大损耗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全方位验证了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
随后,该团队经过艰苦攻关,最终成功研制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个月的在轨测试,2017年1月18日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
“墨子号”的成功为人类探索远距离量子通信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激发了国际空间量子科学的研究热潮。
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对此评价道,“墨子号”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在《科学美国人》的评选中,“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唯一诞生于美国本土之外的创新技术入选2016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新技术”。
量子力学世界级大师塞林格这样评价潘建伟团队的成果:中国如今在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成就,“爱因斯坦一定会对此感到惊讶”,“因为这些量子力学理论,比如量子纠缠,现在已经真的进入实际应用,这超出了爱因斯坦的预期。
”2016年5月25日,在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内的量子模拟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超冷原子光晶格平台的激光伺服系统。
什么是量子通信技术
什么是量子通信技术?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如何?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
量子通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
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近来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发展。
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因此成为国际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
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2个领域。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量子密码、量子隐形传态、远距离量子通信的技术等等;量子计算主要研究量子计算机和适合于量子计算机的量子算法。
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绝对安全等特点,是此刻国际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
追溯量子通信的起源,还得从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的实证说起。
由于人们对纠缠态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直有所怀疑,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试图验证这种神奇特性是否真实。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一结论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界主流思想认为,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幽灵--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的存在,它证实了任何两种物质之间,不管距离多远,都有可能相互影响,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在量子纠缠理论的基础上,1993年,美国科学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概念。
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态携带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纠缠原理实现保密通信过程。
郭光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驱动促进量子信息科学发展
■ 18 ~ 9 8年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9 3 18
■ 18 年 至今 任 中 国科 学 技 术 大学 物理 系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98 博 ■ 19 9 7年 提 出量 子 避 错 编 码 原理 , 已被 实验 验 证 。
一
设 备 生 产许 可证 等 诸 多质 商 总局评为 “ 重合 同守信 用” 单位 。 樊
量检测任务 , 提升我 国通 高定 率领 的制 冷 空调 技 术研 究 科研 对
用机械行业 的技术 水平 、 推 团 队也先 后 获得 国家科 技 进步 二等 项 国家 国产 化重大装 备成就 奖 动产 品标准 的制定 和 行业 奖 1 , 技术进步 、 把住进 口产 品的 1 , 项 国家标准创新一等奖 1 , 项 省部 质量关 、 提升 国产 品牌 的市 级科技进步一 等奖 3 。 项 他个 人还获 场竞争力 、 规范和监督市场 得 了合肥 市杰 出贡献奖 , 国防科 工委
行为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
从上世纪 8 年代开始 , 0 樊高定 就
致力 于制 冷空 调 产 品 的检测 技 术 研 功研 制 了涡旋 压缩 机 、 谷物 冷却机 和
先进个人 , 中国制冷学会 资深会员 等
标准工作历来是行业技术发展的
在 重大装备 研制 方面 , 樊高定成 多项殊荣 。
际标准 的空气焓差法检测装置 ,主持 斤 战略储 备粮库 的重大关 键设 备 。 在 国家质量技 术监督 总局批准 ,樊高定
了制定 了 Z 7 2 — 9 单 元式空气 原 国家机械 工业局 的大力支 持下 , BJ30 2 8 《 樊 组建 了 “ 一届全 国冷冻设备标准化 第
量子信息技术将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学 的相 干 迭加性 为 快 速 的量 子 计 算 提 供 了 可 能 ; 而 量子 纠 缠 , 以用 于 量 子 隐形 传 态 、 子 纠错 、 可 量 降低 通 信复 杂度 等请 多方 面 , 同时 由于 它的 介入 , 大大 扩 展 了通 信信 遭的概 念 。虽 然量 子计 算机 的研 究 尚待 时 日, 量子 信息 处理 的 理论 自然 而完 全 地 阐 明 r 但 信 息和计 算 的概 念 展 了经 典 的 信 息和 计 算 的 理 扩
量子 搜 寻 算 法 的 发 明 者 美 国 贝 尔 实 验 室 的 奶
I m-{ K O  ̄r e R授作 了两 个 报 告 。 要 介 绍 量 子 搜 寻 惩 主
1 9
维普资讯
第
一
期
圈 子 团之 间的纠 缠, 中 包括 利 用 相 干 光 和 原 子 团 实 祭 其 现 连续变 量 的隐形 传 态, 及 麒子 团之 间 的 比特 纠 学 以
缠。
衍
与 会专 家就 各 自研 究领 域 的最 新 进 展 、 关 领 相
域 的发展 方 向和量 子通 信 、 量子 密码 、 量子计 算 和量
维普资讯
热 点 聚 焦
量 子 信 息 技 术 将 带 来 难 以 估 量 的 影 响
( 中国科 学技 术大 学量 子信 息重 点 实验 室 , 合肥 20 2 ) 30 6
信 息科学 的飞 速 发 展 . 经 典 信 息 系统 受 到 巨 使 大 的挑 战, 量子 信 息 的诞 生开 创 信 息 科学 发 展 的
的前 沿领域 之一 , 近年 来 已经 成 为 国际 学 术 界 关注
大会 报告 。他 说 :当前 信 息论 和计算 理 论 的研究 范 “ 围 已经 被 大大拓 展 , 典 的信 息论 和 计 算 理 论 可 以 经 看作 是量 子信 息和 计算 理论 的一 个子 集 。一 个经典 比特 可 看 作 是 一 个 量 子 比特 取 值 为 0和 1的 情 况 . 经典 的信 道 可 看 作是 一 条 由窃 听者 控 制 着 而
大学本科专业(物理学类-量子信息科学)
大学本科专业(物理学类-量子信息科学),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大纲:一、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概述1.1 定义及相关背景1.2 特点与意义1.3 专业目标及培养方案二、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具体内容2.1 量子力学基础2.2 量子信息与计算2.3 量子通信与加密2.4 量子控制与测量技术2.5 量子物理实验技术2.6 量子材料与器件技术三、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发展方向3.1 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3.2 量子通信与量子网络3.3 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控制3.4 量子人工智能与量子机器学习3.5 量子材料与器件技术四、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就业前景4.1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4.2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4.3 主要就业领域与职业选择4.4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4.5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建议摘要:本文旨在从行业专业角度探讨大学本科专业——物理学类-量子信息科学,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
1. 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物理学类-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量子力学、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量子光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
具体内容如下:1.1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类-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量子力学涉及到粒子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原理、量子态描述、量子测量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量子力学,学生将掌握基本的量子力学原理和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量子信息与计算课程打下基础。
1.2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是物理学类-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量子信息与计算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包括量子比特、量子门、量子算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掌握量子通信、量子密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1.3 量子光学量子光学是物理学类-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涉及到光的量子特性、光学干涉、光学相干等方面的知识。
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与量子信息
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与量子信息尹沛;朱慧涓【摘要】量子信息科学目前是全球一大热点,其中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量子特有的纠缠特性是量子信息可行的基础,而量子隐形传态是实现量子通信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有关量子信息的研究中,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是个不可忽略的人物.本文介绍了蔡林格的主要研究经历,以及他在量子信息领域的突出贡献,包括实现多粒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同时对他研究道路上的一些关键人物做了介绍.【期刊名称】《大学物理》【年(卷),期】2019(038)002【总页数】7页(P45-51)【关键词】量子信息;安东·蔡林格;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作者】尹沛;朱慧涓【作者单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01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091 量子信息的兴起20世纪以来,量子力学成为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支柱之一. 随着各方面理论研究的深入,量子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理论研究内容. 然而对量子力学物理实在性和定域性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明确表现了这一量子力学的性质:要同时测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若其中一个量被测定,另一个量就必然无法确定.然而爱因斯坦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完全不能认同.他认为构成“实在”的每一个方面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完善的自然科学理论必须是反映客观实在的[1].因此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一定是由于量子理论中波函数的不完备造成的——波函数忽略了一些暗中起作用的条件变量.只要找到相应的变量,就能使量子理论变得完备.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Boris Y. Podolsky, 1896—1966)和罗森(Nathan Rosen, 1909—1995)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提出了以这三位物理学家名字的首字母组成的“EPR”佯谬. EPR 佯谬描述了两个相互作用的粒子,通过量子力学可以推导出测量其中一个即能得知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佯谬指出如果承认微观粒子的“定域性”或“可分性”,则能推导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 虽然尼尔斯·玻尔很快提出了有力的反驳——量子力学本来就具备“整体性”或“非定域性”,因此EPR不适用,并得到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但是EPR佯谬首先提出了量子的“定域实在性”,为物理学家们验证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量子科学
量子信息科学是一门由量子力学和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量子信息学为古典信息科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量子相干和纠缠为计算科学带来了令人着迷的前景。
量子信息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大大丰富了量子理论本身的内容,加深了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内涵,进一步验证了量子理论的科学性。
量子信息科学(以下简称量子信息学)是一个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主要由物理科学与信息科学的跨学科整合形成。
它以量子光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信息论,量子电子学以及量子生物学和数学作为直接的理论基础。
它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激光科学与技术,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例如人造通信卫星),原子光学与原子制版技术,生物光子,光子(场量子)和电子(物理粒子)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我们研究量子信息(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电子信息)的产生,传输,传输,接收,提取,识别,处理和控制,及其在各种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科技领域等。
量子信息科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量子电子信息科学(量子电子信息科学),光量子信息科学(光量子信息科学)和生物光子信息科学(生物光子信息科学)。
其中,量子信息科学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和关键。
在量子信息科学中,各种单模,双模和多模压缩态的研究和制备以及利用各种双光子和多光子纠缠态的量子隐形传态的实现是量子的核心和关键。
信息科学与技术;同时,这也是所谓“信息高速公路”的起点和起点的实现和开放。
因此,研究和准备各种压缩态的光场以及实现量子隐形传态是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中之重。
量子信息科学的主要任务是:1)开展基础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包括量子信息科学的物理基础,量子编码,量子算法,量子信息论等。
2)在量子光通信领域进行研究,包括量子密码术,量子隐形传态,“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概率图。
基于全光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与开发,本文首先建立了局域网借助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在中国建立量子安全通信系统,以提高国家安全和防御能力。
中国量子信息技术、量子计算机发展优势及量子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量子信息技术、量子计算机发展优势及量子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量子信息技术是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生学科,其物理基础是量子力学。
基于量子特性,量子信息技术可以突破现有信息技术的物理极限,在信息处理速度、信息安全性、信息容量、信息检测精度等方面将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量子信息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等。
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微观粒子系统的观测和调控技术不断突破和提升,使得从量子观察到量子调控成为可能,这为即将爆发的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这次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的主角就是以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为主的量子信息技术。
为了抢占量子科技的国际话语权,各国竞相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量子信息发展,行业在政策和资金的推动下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量子信息凭借其高并行速度和绝对安全性,被赋予了引领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可能性。
各国为了抢占量子科技领域未来的国际话语权,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来大力推进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产业资本也纷纷加快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布局,预计行业将进入一个从0到1的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还是以研究为主,产业应用刚刚起步。
但是我国量子通信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全球领先,而且各地方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和各行业量子通信试点应用正在加速推进。
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加速期。
量子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一大热点。
国际社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和投入,力争抢占技术制高点。
为抢占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我国近年来对量子信息技术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先后推出“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重大专项等来支持量子信息的研究和应用。
2018年5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量子信息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肯定。
一、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相比传统计算机在并行计算和量子模拟上具备天然优势,未来将逐步应用于需要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质因数分析的领域,如加密通信、药物设计、交通治理、天气预测、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等领域。
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电子学会首届量子信息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
【本刊讯】News22 科学中国人 2018年5月量子信息技术是基础性创新,是颠覆性前沿,更是强国发展战略的竞争焦点,无论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还是产业链建设,发展量子信息技术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电子学会于2018年4月28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成立大会,成立大会后还举办了中国电子学会首届量子信息学术年会。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引领量子信息技术发展,迈向信息技术新时代”,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学术交流中心联合承办。
出席会议的有大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主任委员潘建伟院士,大会共同主席尹浩院士、王建宇院士、陆军院士,会议得到了中国电子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参加会议,并代表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怀进鹏致辞,还为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代表颁发聘书。
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刘明亮主持。
第一届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共有委员85人,主任委员为潘建伟,常务副主任委员为陆军,副主任委员为尹浩、朱诗尧、房建成、杜江峰、王建宇;委员78人,秘书长由清华大学教授王向斌担任。
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电子学会首届量子信息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徐晓兰在致辞中说,量子信息技术既是前沿技术更是未来信息领域重要关键的核心技术,亦是未来国家间科技实力竞争的核心主战场。
在国家超前部署和产学研用各界不懈努力下,我国量子信息技术目前已呈现出“弯道超车”的局面,尤其是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和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中国电子学会深刻意识到量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国家科技竞争、新兴产业培育、国防和经济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战略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部署,同时更好地为量子信息领域科技工作者服务,促进前沿技术和热点信息的交流、互动,推动我国量子信息技术更好更快发展,中国电子学会组织权威院士、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信息科学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兴起和发展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着重介绍了在量子信息的基础理论、量子密码、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处理器和量子信息的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关键词量子信息,量子纠缠,量子通信,量子计算1 引言上世纪80年代,正当电子计算机按每18个月运行速度翻一番的摩尔定律而蓬勃发展之际,物理学家就杞人忧天地问:摩尔定律是否会终结?他们的研究结论是:摩尔定律必然会失效,而量子计算机可望成为后摩尔时代的新型计算工具.当时信息领域的科学家们对此并不予理会和关注,因为其时摩尔定律正处于辉煌的顶盛时期.然而,物理学家们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终于诞生了量子信息这门新兴交叉学科.1994年,Shor提出量子并行算法[1],并证明可用来实现大数因子分解,从而轻易地攻破目前广泛使用的RSA公开密码体系,这门新兴学科的巨大威力震惊了整个国际学术界,并引起政界、军界和商界的极大关注,从此量子信息科学便迎来迅猛发展的新时期,迄今方兴未艾!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量子信息刚刚在国际上悄然兴起之际就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行列之中,并于1997年和1998年先后在《Phys.Rev.Lett.》上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和“量子概率克隆原理”,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99年,中国科学院开始在我校创建国内第一个从事量子信息研究的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这个极富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开辟了我校量子信息研究的新局面.在此之前,自我回国归来所组建的研究小组只有一台电脑,我们坐着冷板凳,默默耕耘了15年之久.2001年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我校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这个由国内17个单位50多位学术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不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而且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年青学术骨干,在其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量子调控”的实施中由此研究团队衍生出5位首席科学家.本世纪初,我校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从奥地利引进杰出的年青学术带头人潘建伟博士,他随后在“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建立“量子物理与信息”研究组,并在多光子纠缠方面不断地做出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该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共同推进了我国量子信息学科的发展,也成为我校物理学科中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新成长点.本文将简要介绍我校在量子信息领域中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2 首个量子信息领域的国家奖2.1 提出能有效抑制环境噪声的量子避错编码原理[2]量子相干性在环境作用下会不可避免地消失,这种消相干效应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信息系统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量子编码是有效克服消相干的有效途径.国际学术界提出基于独立消相干的量子纠错编码.我们发现在集体消相干过程中存在有不会发生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又称“无消相干子空间”,DFS),并基于此发现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成为迄今三种不同原理的量子编码之一.美国著名的Los Alamos和NIST实验室的三个研究组分别在光子、离子和原子核体系中证实了这个编码的正确性,三个实验均发表在《Science》上[3],我们的论文作为原始性工作被引用.2.2 提出能有效提取量子信息的概率克隆原理[4]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为量子信息提取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于是学术界提出不精确克隆的量子普适克隆原理,其克隆效率为1,但保真度总是小于1.我们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可以某种概率精确克隆量子信息,即克隆效率总小于1,但保真度为1.国际学术界称之为“段-郭量子克隆机”,最大克隆效率称为“段-郭界限”.我们还在实验上研制成功这两类量子克隆机,验证了理论预言的正确性[5],被国际学术界誉为“本领域最激动人心的最新进展之一”[6].2.3 提出能有效抑制腔损耗影响的腔量子电动力学(QED)量子处理器新方案[7]腔QED是种理想的量子处理器,但腔的损耗引起量子信息的泄漏阻碍其实际运行,为此要求腔的Q值要很高,现有的技术难以达到.我们提出一种能抑制腔损耗影响的新方案,并证明现有技术可以实现.法国巴黎高师的著名学者、法兰西院士Haroche研究组很快在实验上证实这个方案的正确性[8].我们的论文成为该研究方向后续工作必引用原始的论文,迄今已被SCI他引260余次.2003年上述成果以“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为题目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 量子密码3.1 实现从北京到天津125km商用光纤的量子密钥分配[9]量子密码是量子信息领域中最可能得到实际应用的技术.美国人将“量子加密”称为“改变人类未来”的新技术.量子密码原理已在实验室内演示成功.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研究走向实用进程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光纤量子密钥分配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在广泛研制的不等臂MZ干涉仪虽然安全但稳定性很差,无法在商用光纤上运行,而改进后的返回式光学系统虽然解决了稳定性问题,但其安全性却出现了漏洞.我们解决了这个稳定性和安全性统一的难题.在实验上研究了光纤系统不稳定性的物理根源,在理论上给出稳定性条件,进而设计出满足稳定性条件的迈克逊-法拉第干涉仪,在实验室内实现150km的量子密钥分配,在北京与天津之间的125km商用光纤上实现了量子密钥分配和加密图像传送.这是迄今国际上报道的最远距离实用光纤量子密钥分配.3.2 局域量子保密通信网在北京测试成功我们利用自己发明的量子网络路由器和单向传输、抗干扰的F-M 量子密钥分配系统,于2007年3月份在北京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多(4个)节点、无中转、可同时、任意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测试性运行,取得了很好的通信效果.这次测试是在中国网通公司的商用通信光纤线路上实现的,节点间距离分别为43,32,40,32km,对应的误码率码率分别为7.7%,4.1%,6.6%,2.4%.测试显示,系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可以长期稳定运行.3.3 无共享参考系的量子通信的实验实现[10]在1km的光纤中,利用偏振和时间两个模式均有纠缠的光子对实验,实现了BB84量子密钥传输的一种更抗干扰的改良方案.该量子密码不受光纤扭曲、旋转或者光纤本身缺陷的影响,通信双方也不需要精确的同步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通信的复杂度.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光纤通信双方总有办法取得需要的密码.此外,我们还给出了量子通信方案的绝对安全的理论论证,避免了现有光纤量子通信的安全性隐患.《Phys. Rev. Lett.》审稿人认为,该成果是“非常出色的”,“具有特殊的价值”.4 量子纠缠源的制备和操控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领域中最重要的资源.当两个或多个粒子处于纠缠态时,对其中的一个粒子进行操作,其他的纠缠粒子不管位于何处,其量子态会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彼此纠缠的粒子之间便由这种基于量子非局域性的内禀通道构成一个量子网络,它可以实现量子通信(即传送量子信息),也可以实施分布式的量子计算.自从量子信息作为新兴学科诞生以来,量子纠缠便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我校研制成功高亮度的光子纠缠源:连续纠缠光子源,每秒12.8对,对比度为95%;脉冲纠缠光子源,每秒1.4万对,对比度87%,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4.1 量子信息传输的奇特现象两个纠缠的光子构成一条量子通道,通过对各个光子的操作,可实现许多新奇的信息传输功能.1997年,在实验上实现了所谓“量子隐形传态”,即将未知量子信息传送到远处的纠缠光子上而原先携带该量子信息的物理载体却留在原处不被传送.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量子信息传输的许多有趣现象:(1)在实验上实现了单光子量子态的远程操纵,即局域地操作其中一个纠缠光子,可将远处的另一个纠缠光子制备在任意态上[11];(2)局域地对一个纠缠光子实施任意相位旋转操作,可将这个操作传送到远处,旋加在另一个光子态上[12];(3)在实验上演示了当纠缠通道被损坏时,可通过单光子局域操作来实现纠缠纯化,而不必通过非局域的操作[13].4.2 多光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14]多光子量子态具有许多重要性质,例如N个光子态的干涉所呈现的德布罗意波长减少到1/N,这可使相位测量达到海森伯极限的精度,用于光学刻蚀,其精度可提高到1/N.光子数越来越多的量子态,蕴含着越丰富的量子现象,但制备也更为困难.我们在理论上提出一种所谓“NOON态投影测量方法”,可用来制备和识别多光子量子态,在实验上演示了四光子和六光子德布罗意波长,并将著名的两光子洪-区-曼德尔(Hong-Qu-Mandel)干涉推广到多光子场合,在实验上证实了这种方法是多光子物理中重要而有效的实验方法.4.3 五光子纠缠态的实验实现[15]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五光子纠缠态,并演示利用这个纠缠态可实现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即未知量子态被隐形传到终端的三个光子纠缠态上,然而按照三个粒子的合作可被制备在其中任一个粒子上.利用这个五光子纠缠态,在实验上还演示了量子纠缠浓缩和纠缠交换,为量子中继的实现研究迈开重要一步.4.4 六光子图态纠缠的实验实现[16]该工作通过对多光子操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实验上实现了基于光子比特“焊接”技术的量子计算机测试平台,成功地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量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该项成果以封面标题形式发表在2007年2月1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Physics》上,审稿人评价其是“光学量子计算领域至今最先进实验工作”和“一个出色的成就,为量子计算、量子纠错和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欧洲物理学会称赞该工作“为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迈进了重要一步”.5 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进展5.1 两个量子位复合系统量子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17]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这为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起点.对于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Nature》网站专门发布了“Press releases”,并在《Nature》杂志“研究亮点”栏目中对该工作进行专门报导,称赞该实验成果是在“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长足进展”.该工作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2 利用光子和原子量子比特的内嵌存储的量子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18]内嵌存储的量子比特隐形传输是实现大尺度量子通信以及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的关键.尽管量子态的隐形传输以及量子比特的存储已经在原则上被证明,然而实现内嵌存储的量子比特的隐形传态在实验上仍旧很困难.首次通过将光量子比特的态隐形传输至原子的比特上,从实验上实现了内嵌存储的量子比特隐形传输,在实验中,一个未知的极化光子态通过7m的距离隐形传输至一个原子比特,并成功地存储了8μs,该原子态可以被转换成光量子态,以用于进一步的量子信息处理.从光子态到原子态的隐形传输并且内嵌了可读存储的实现,使得有效的、可升级的量子网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实现.6 量子信息处理器的研究进展量子计算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能否研制成功物理上可扩展的量子信息处理器,用它来有效地存储和处理量子信息.目前的研究水平离此目标还相差甚远,但科学家满怀着坚定信心正在向着这个目标步步逼进.我们在基于固态物理、量子光学和核磁共振量子计算物理实现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理论和实验的重要进展.6.1 在理论上提出一种基于腔QED的新型量子信息处理器方案[19]通过对腔的泄漏光子进行单光子探测,来实现不同腔中原子之间的纠缠,该方案具有制备效率高、抗噪能力强、易于寻址等优点.《Phys.Rev.Lett.》的审稿人赞道:“在寻求随心所欲的产生量子态的方案中,这可能是一篇里程碑的文章”.另外,利用高Q腔单个原子与腔外部单个原子的相互作用,设计了一种可行性很强的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方案,它以原子作为中介来实现光子与光子之间的受控相位门操作,该方案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抗噪能力是可以实现的,学术界对此予以很高评价.6.2 提出固态容错量子计算新方案[20]固态量子计算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最有希望研究成功的途径之一,固态中量子比特之间的固有耦合是其易于扩展集成的优势根源,但在量子计算过程中往往要求断开量子比特间的这种固有耦合,这是固态量子计算遇到的新难题.我们提出“无相互作用子空间(IFS)”的新概念,利用编码方法可以实现逻辑比特之间的消耦合,同时证实,在实际固态模型中实施逻辑比特的任意操作和受控操作是可行的.进一步,将学术界业已认可的无消相干子空间(DFS)与IFS相结合,提出固态容错量子计算新方案,并在实际的固态模型中证明了其可行性.这开辟了固态量子计算的新研究方向.6.3 实验上实现量子受控非门的隐形传送[21]基于量子光学系统的量子计算物理实现是另一种有希望途径,其优点是量子相干性好.但这类方案的不足之处是物理可扩展性差.分布量子计算方案是克服这个缺点的有效方法,即以只含少数量子比特的系统作为节点,采用纠缠通道将这些节点连成量子网络,便可实现量子计算.该方案的可行性取决于在相距甚远的节点之间能否实现两比特的量子受控门操作这一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光子与节点量子比特之间非强耦合的条件下能否实现确定性的受控非门操作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运用纠缠光子对在实验上将某个节点的两比特受控门操作经由纠缠量子通道隐形传送到远处的另一个节点上,实现了两个节点之间的确定性受控门操作,这个操作的平均保真度达到0.84.《Phys.Rev.Lett.》的审稿人认为“这是向分布量子计算的实现迈出的重要一步”.6.4 实验上实现独立光子间的量子逻辑门[22]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在实验上要实现两个独立光子之间的受控非门操作是相当困难的.利用五光子纠缠技术,首次实现了非破坏性可升级的独立光子之间的量子逻辑门,这是线性光学量子计算研究中最基本和重要的一步.作为这种量子逻辑门的一个重要应用例子,还进一步在实验上用它来实现完全的量子隐形传态.6.5 混合态量子几何相的实验研究[23]几何相是量子理论的重要概念,但什么是量子混态的几何相却尚未搞清楚.我们利用核磁共振(NMR)实验技术完成具备不同噪声的量子混态的制备,观测到了任意量子态的几何相.该工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6.6 利用光子比特实现Shor量子分解算法[24]我们在国际上首次用光子比特设计了一套线性光学网络,实验演示了15=3×5这个质数因子分解,并且确认了量子计算中多体纯纠缠的存在,验证了量子加速的根源问题.该工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eth Lloyd评价该实验是“迈向光学量子计算的必要一步”.美国物理学会以“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为题发布新闻稿,称赞“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应用于物理化学建模和超快搜索”.英国科技新闻杂志《New Scientist》以《量子计算威胁我们的机密数据》为题对实验做了长篇报道,称“出现能运行Shor 算法的量子计算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这意味着未来量子计算机能够轻松地破解我们银行帐号,商业和电子商务数据使用的密码.”此外,美国的《Science News》、德国的《Innovations Report》等其他多家科学期刊和网站也纷纷报道了该工作.6.7 首次证明“量子开关”可被局域识别,为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一个实用方法[25]此前,物理学家们证明了量子门操作可以被准确地识别,但该方法需要量子纠缠作为基本资源,而量子纠缠在现阶段实验中获取、保存与传输都有很大难度,因此实验实现的难度巨大.我们利用幺正变换的基本性质,证明了量子门的识别过程中可以不需要耗费纠缠资源,仅使用局部操作和传统手段就可以完成识别功能,这一成果为量子信息处理过程的量子门操作识别和量子通信信通的识别提供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审稿人评价“对我们理解量子操作具有重要贡献”.7 量子信息应用研究的进展7.1 利用纠缠光子对在实验上检验了Kochen-Specker理论[26]在量子物理学中,隐变量理论一直在挑战着量子力学的完备性.Bell不等式在实验上的违背证实了这种隐变量是不存在的,量子力学是完备的.但这个结论仅适合于类空事件的场合.Kochen-Specker 理论更深刻揭示出与环境无关的隐变量(NCHV)与量子力学的不相容性,但以往只有两个对NCHV进行统计性检验的实验.我们完成了一个“全有或全无”类型的对NCHV的非统计性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有力地说明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7.2 首次利用核磁共振实现了量子博弈实验[27]实验上验证了在量子博弈中,如果两个参与人都选择了量子策略,他们将获得双赢的结果,而在经典博弈中,任何一个理性的参与人都不可能获胜.这个有趣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媒体中引起广泛的兴趣,美国和英国物理学会发表了许多报道和评价.7.3 实验上实现高精度量子相位测量[28]应用双模光子数态和自己独创的多光子投影测量方法,实验测得的相位精度超过相应的标准量子极限.该方法最有希望逼近海森伯极限.著名的美国物理学科网站以《测量精度冲破了标准量子极限》为题做了专文报道.7.4 实验上研制成功“量子赌博机”[29]这是宏观上展示量子力学反常行为的奇妙机器,其功能可抑制“庄家”的欺骗,在未来的量子信息产业中可能成为一种必备的商用机器.该文章发表后,《Nature》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专文中作了报导,美国物理学科网站也以《物理学家建立量子赌博机》为题予以长篇报道.8 结束语量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之一,我们有幸在起跑线上加入到这场关系到国家重大利益的竞争之中,就必须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这份历史责任,在这个新兴领域中为我国争得重要的一席之地.面对着这个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将以量子通信网络和量子计算机为研究目标,艰苦奋斗,永不放弃.雄关漫道真如铁,无限风光在险峰!参考文献[1]Shor P W.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IEEE Symposium on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1994, 20[2]Duan L M,Guo G C. Phys. Rev Lett., 1997,79: 1953; Phys. Rev., 1998, 57:737; 1998,57:2399[3]Kwiat P G et al. Science, 2000, 290:498; Kielpinski D et al. Science, 2001, 291: 1013; Viola L et al. Science, 2001, 293: 2059 [4]Duan L M, Guo G C. Phys. Rev Lett.,1998, 80:4999[5]Huang Y F, Li W L, Li C F et al. Phys.Rev.A, 2001, 64: 032305 [6]Chefles A. Contemp. Phys., 2000, 41:404[7]Zheng S B, Guo G C. Phys. Rev Lett., 2003, 85: 2392[8]Osnaghi S et al. Phys.Rev.Lett., 2001,87:037902[9]Han Z F, Mo X F, Gui Y Z et al. Appl.Rev.A, 2005, 86: 221103; Mo X F, Zhu B, Han Z F et al. Opt. Lett., 2005,30: 2632[10]Chen T Y, Zhang J,Boileau J C et al. Phys. Rev Lett.,2006, 96:150504[11]Xiang G Y, Li J, Yu B et al. Phys.Rev.A, 2005, 72:012315[12]Xiang G Y, Li J N, Guo G C. Phys.Rev.A, 2005, 71: 044304 [13]Wang Z W, Zhou X F, Huang Y F et al. Phys. Rev Lett., 2006, 96: 220505[14]Xiang G Y, Huang Y F, Sun F W et al. Phys. Rev Lett., 2006,97: 023604[15]Zhao Z, Chen Y A, Zhang A N et al. Nature , 2004,430( 54—58): 02643; Zhao Z, Yang T, Chen Y A et al. Phys. Rev Lett.,2003, 90: 207901[16]Lu CY, Zhou X Q, Gühne O et al. Nature Physics, 2007, 3: 91 [17]Zhang Q, Goebel A, Wagenknecht C et al.Nature Physics,2006, 2: 678[18]Chen Y A, Chen S, Y uan Z S et al. Nature Physics, 2008,4:103 [19]Duan L M,Kimble H J. Phys. Rev Lett., 2003, 90:253601[20]Zhou X X, Zhou Z W, Guo G C et al. Phys. Rev Lett., 2002, 89:197903; Zhou Z W, Yu B, Zhou X X et al. Phys. Rev Lett., 2004, 93:010501[21]Huang Y F, Ren X F, Zhang Y S et al. Phys. Rev Lett., 2004, 93:240502[22]Bao X H, Chen T Y, Zhang Q et al. Phys. Rev Lett., 2007, 98:170502[23]Du J, Zou P, Shi M et al. Phys. Rev Lett., 2003, 91:100403 [24]Lu C Y, Browne D E, Yang T et al. Phys. Rev Lett., 2007, 99:250504[25]Zhou X F, Zhang Y S, Guo G C. Phys. Rev Lett.,2007, 99:170401[26]Huang Y F, Li C F, Zhang Y S et al. Phys. Rev Lett., 2003, 90:250401[27]Du J, Li H, Xu X et al. Phys. Rev Lett., 2002, 88:137902[28]Sun F W, Liu B H, Gong Y X et al. Europhy6sics Letters, 2008, 82: 24001[29]Zhang P ,Zhang Y S ,Huang Y F et al. Europhysics Letters, 2008, 82: 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