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合物溶解

合集下载

化学化合物的性质

化学化合物的性质

化学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物质。

它们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其中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1. 熔点和沸点:化学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熔点和沸点,这是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差异导致的。

例如,氯化钠的熔点为801℃,而水的熔点为0℃。

2. 密度:化合物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密度,这是由于它们的元素组成、摩尔质量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导致的。

例如,硫酸铜的密度为4.6 g/cm³,而氢气的密度为0.089 g/L。

3. 颜色:化学化合物的颜色是由其分子或离子的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长的光线而决定的。

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它们的电子结构和能级差异导致的。

例如,氯仿为无色液体,而氯化镁为白色固体。

4. 溶解度:化学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描述其在特定条件下溶解程度的性质。

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这是由于它们的分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导致的。

例如,氯化钠在水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而石油醚和水不可混溶。

二、化学性质1. 反应活性:化学化合物的反应活性是指其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倾向性。

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反应活性,这是由于它们的化学键稳定性和原子间的电子转移能力的差异导致的。

例如,氧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 酸碱性:化学化合物可根据其在水溶液中产生的氢离子(H+)或氢氧根离子(OH-)数量来判断其酸性或碱性。

酸性化合物释放H+离子,而碱性化合物释放OH-离子。

例如,盐酸是一种酸性化合物,氢氧化钠是一种碱性化合物。

3. 氧化还原性:化学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得失电子的能力。

酸性化合物能够氧化其他物质,而碱性化合物能够被氧化。

例如,氯气氧化亚硫酸钠产生硫酸,亚硫酸钠则被氧化为硫酸。

4. 可燃性:化学化合物的可燃性是指其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时能够燃烧的能力。

常见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溶解规律

常见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溶解规律

常见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溶解规律在日常生活和化学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离子化合物,通过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及其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常见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以及它们的溶解规律。

1.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离子化合物一般在水中溶解,水分子能够将离子从晶体中解离并使其散开。

在水中溶解的离子化合物会将其化学键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开,在水中被称为溶剂的液体中,离子更稳定,因此可溶性更高。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与一定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是指在相对稳定温度和压力下,在一定质量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溶解度一般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1 离子电荷离子的电荷愈高,溶解度就愈低。

离子的电荷对其水合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个离子水化的过程中,水分子围绕离子形成云层,其数量取决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如果离子电荷较大,则会吸引更多的水分子形成水合物,由于水化能力的增强以及不易离子化物的水合物的大小及构造等的不同,水合物的溶解度成反比例关系。

1.2 离子半径离子的半径愈大,溶解度就愈低。

离子在溶液中的氢键作用有限对其溶解度产生了影响。

随着离子半径增加,离子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水合物的结构会变得松散,造成其可溶性降低。

1.3 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也会影响离子的溶解度,通常情况下,与离子浓度相等的一定量的离子会与从盐晶体中释放的离子结合,使晶体溶解达到平衡。

2.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规律除了上述溶解度相关的因素外,还有一些规律值得注意。

2.1 溶解度积在水中溶解的离子化合物会将其化学键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开,这一过程可用溶解度积来描述。

离子化合物在固态状态下,由于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力对等,当将其溶解在水中时,将会从固态状态转变为溶液状态并被电解。

这意味着在水中,阴离子的部分浓度相对于固体状态会上升,从而使得阳离子的部分浓度下降,且绝对量恰好相当于阴离子的增长量。

在固体和溶液之间存在着平衡,这个平衡可用溶解度积来描述,其公式为:Ksp = [A+]^m [B-]^n其中,Ksp为溶解度积常数,A+和B-分别代表阳离子和阴离子,m 和n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在化学式中的系数。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与解题技巧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沉淀反应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与解题技巧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沉淀反应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与解题技巧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沉淀反应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与解题技巧——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沉淀反应在化学中,离子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当离子化合物溶解在溶液中时,其中的离子会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中的离子。

而当溶液中存在着其他离子时,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以及是否会发生沉淀反应就成为了重要的考察内容。

下面将介绍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沉淀反应的相关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

一、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单位物质在特定温度下在单位溶剂中溶解的量。

通常以摩尔溶解度(Molarity)表示,单位为mol/L。

当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溶液中的溶质不再溶解,称为饱和溶液。

2. 影响离子化合物溶解度的因素(1)离子大小:一般来说,离子越小,溶解度越大。

这是因为较小的离子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较强的离子-溶剂相互作用力,促使离子化合物溶解。

(2)离子电荷:离子电荷越大,溶解度越小。

这是因为带电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越大,使得离子化合物更难溶解。

(3)溶剂极性:极性溶剂通常可以溶解极性离子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难以溶解极性离子化合物。

3. 离子化合物的共轭酸碱对离子化合物可以看作是酸和碱的共轭对,其中离子化合物称为盐,酸是其对应的质子(H+)给体,碱是其对应的质子受体。

在水溶液中,盐可以溶解为离子,而酸碱可以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二、离子化合物的沉淀反应1. 沉淀反应的定义当两种离子化合物的溶液混合时,如果其中存在形成不溶沉淀的离子组合,就会发生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可根据离子表的查找,得知是否会有沉淀生成。

常见的沉淀反应有两种类型:准沉淀反应和沉淀反应。

2. 准沉淀反应准沉淀反应指的是溶液中的离子之间发生反应,但并未形成具体的沉淀物质。

在准沉淀反应中,沉淀物质的生成是过程中间产物或是太稀释而不容易察觉到的。

因此,在解题时需要注意准沉淀反应的特点,以避免误判。

3. 沉淀反应的判断根据离子表及相关反应规律,可以判断出两种离子之间是否会发生沉淀反应。

溶解、熔解和融解的区别

溶解、熔解和融解的区别

溶解、熔解和融解的区别溶解、熔解和融解的区别融解简介融解,指溶解,融化。

通常由于热的作用而从固态变为液态。

基本解释1. [thaw]∶使[冻结物]变为液体。

要使冰融解就必须升温。

2. [melt]∶通常由于热的作用而从固态变为液态。

冰在阳光下融解。

3. [know]∶通晓了解。

引证解释1. 溶解,融化。

夏衍《复活》第一幕:“春雪已经开始融解,天气还是很冷。

”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冰雪在阳光下融解,变得又松又软。

”2. 消失;消散。

谢觉哉《知识青年参加体力劳动问题》:“少数人在参加体力劳动中冷的情绪,将很快就会在热的气氛中融解掉。

”3. 通晓了解。

黄远庸《外交总长宅中之茶会》:“其谈吐超俗,似於吾国之社会人事不甚融解。

”辨析融解-溶解二者都有化解的意思。

但不同的是“融解”指融化,如:“山顶上的积雪融解了”;“溶解”指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布在一种液体中,如“食盐很快就被溶解了”。

化学含义物质由固相转变为液相的过程,叫做“溶解”。

它是凝固的相反过程。

晶体物质在一定压强和一定的温度下,就开始熔解。

在熔解过程中,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是熔解热。

尽管晶体物质吸收熔解热而熔解,但其温度不变,直至全部晶体都变成液体时为止。

晶体熔解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熔点。

融解的过程:在熔解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多少,只能影响熔解的快慢,而不能影响熔解温度的高低。

这说明晶体在熔解和凝固的过程中具有共同的特征: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的液态和固态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这是由于晶体的分子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空间点阵的。

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振动,因此,它具有动能;同时,在空间点阵中,由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它又同时具有势能。

晶体在开始熔解之前,从热源获得的能量,主要是转变为分子的动能,因而使物质的温度升高。

但在熔解开始时,热源传递给它的能量,是使分子的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及分子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移动。

盘点中学化学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盘点中学化学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盘点中学化学常见物质的溶解性ʏ孟昭乾一㊁无机物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对应,指不含碳元素的纯净物及部分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㊁二氧化碳㊁碳酸㊁碳酸盐㊁碳化物㊁碳硼烷㊁烷基金属㊁羰基金属㊁金属的有机配体配合物等物质㊂1.气体(1)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 H3㊁H C l㊁H B r㊁H I㊂(2)可溶于水的气体:C O2㊁C l2㊁H2S;可溶于水且与水大量反应的气体:F2㊁S O2㊁N O2㊂(3)难溶于水的气体:H2㊁O2㊁N2㊁C O㊁N O㊂2.液体除水外,常见的只有液溴: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㊂3.固体(主要是盐)(1)可溶于水的固体:含K+㊁N a+㊁N H+4㊁N O-3㊁C l O-㊁A l O-2的盐;可溶于水且与水剧烈反应的固体:L i㊁N a㊁K㊁C a等活泼金属㊂(2)微溶于水的固体:I2(易溶于有机溶剂)㊁L i O H㊁C a(O H)2㊁C a S O4㊁A g2S O4㊁H g2S O4㊁M g C O3㊁M g S O3㊁P b C l2㊂(3)难溶于水但可溶于强酸的固体:一般是弱酸的盐,如C a C O3㊁A g2C O3㊁B a C O3等碳酸正盐,C a S O3㊁A g2S O3㊁B a S O3等亚硫酸正盐,C a2(P O4)3㊁A g3(P O4)㊁B a2(P O4)3㊁C a H P O4等磷酸正盐㊁磷酸一氢盐,C a F2㊁Z n S㊁F e S㊂(4)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强酸的固体:B a S O4㊁A gC l㊁A g B r㊁A g I㊁A g2S㊁H g S㊁C u S㊁P b S㊂(5)不存在或遇水水解的盐:A g O H㊁A l2(C O3)3㊁F e2(C O3)3㊁A l2(S O3)3㊁F e2(S O3)3㊁B a S㊁C a S㊁M g3S2㊁A l2S3㊁F e2S3等能发生双水解的盐,N a H㊁C a H2㊁C a C2㊁A l4C3㊁M g3N2㊁C a3P2㊁M g2S i等㊂(6)特例:单质硫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 S2㊂二㊁有机物狭义上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㊁氢元素组成的,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㊁碳酸㊁碳酸盐㊁氰化物㊁硫氰化物㊁氰酸盐㊁碳化物㊁碳硼烷㊁烷基金属㊁羰基金属㊁金属的有机配体配合物等物质㊂1.能溶于水的物质(1)小分子醇:如C H3O H㊁C2H5O H㊁C H2O H C H2O H㊁甘油等㊂(2)小分子醛:如H C H O㊁C H3C H O㊁C H3C H2C H O等㊂(3)小分子羧酸:如H C O O H㊁C H3C O O H㊁C H3C H2C O O H等㊂(4)低聚糖:如C6H12O6(葡萄糖)㊁C6H12O6(果糖)㊁C12H22O11(蔗糖)等㊂(5)氨基酸:如C H3C H(N H2)C O O H等㊂2.微溶于水的物质常见的有C6H5O H(苯酚)㊁C6H5N H2(苯胺)㊁C6H5C O O H(苯甲酸)㊁C H3C H2C H2C H2C H2O H(正戊醇)等㊂3.不易溶于水的物质(1)烃类:烷㊁烯㊁炔㊁芳香烃等㊂(2)卤代烃:如C H3C l㊁C H C l3㊁C C l4㊁C6H5B r㊁C H3C H2B r等㊂(3)硝基化合物:如C6H5N O2㊁T N T 等㊂(4)酯:如C H3C O O C2H5㊁油脂等㊂(5)醚:如C H3C H2O C H2C H3等㊂(6)大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化合物:如C17H35C O O H㊁C17H33C O O H㊁C15H31C O O H 等高级脂肪酸,塑料㊁橡胶㊁纤维等高分子㊂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山中学93基础化学名师讲座自主招生2019年12月。

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它们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对于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用途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的重要性。

一、物理性质1. 熔点和沸点: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是它们物理性质的基本参数。

它们反映了化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高熔点和高沸点通常意味着化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结构较为稳定。

2. 密度:化合物的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不同化合物的密度差异较大,这是由它们分子结构和组分决定的。

密度可以用于化合物的纯度检测和物质的鉴定。

3. 可溶性:化合物的溶解性描述了其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

它与化合物的分子极性、分子质量和溶剂性质等密切相关。

可溶性通常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合物,以及溶液的配制和储存。

4. 导电性:化合物的导电性指的是其在溶液中或者熔融状态下是否能够导电。

一些化合物能够在溶解或熔融之后分解成离子,并且在电解质溶液中能够导电。

这对于电解质的制备和电化学反应非常重要。

二、化学性质1. 反应性:化合物的反应性是指其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倾向性。

它受到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反应性,这个性质对于反应的选择性和反应速率有重要意义。

2. 氧化还原性: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接受或者捐赠电子的能力。

一些化合物能够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在电子转移过程中释放能量或者吸收能量。

这对于能源利用和化学动力学非常重要。

3. 酸碱性:化合物的酸碱性是指其在溶液中能够释放或者接受质子的能力。

酸碱性对于溶液的酸碱平衡以及相关反应的进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化合物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或者酸碱指示剂来判断。

4. 可燃性:一些化合物具有可燃性,它们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和光。

这对于理解化燃烧过程和安全应用非常重要。

可燃性的化合物往往需要特殊的储存和处理。

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是研究有机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他一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具有复杂多样的性质。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物理性质1. 熔点和沸点:有机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通常较低。

这是因为有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弱,分子间距较大,容易发生相变。

同时,不同有机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也受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影响。

2. 溶解性:有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这是因为有机化合物通常是非极性或弱极性分子,与有机溶剂有较好的相容性。

但在水等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低。

3. 密度:有机化合物的密度通常较小。

这是因为有机物的分子量相对较小,其分子体积较大。

二、化学性质1. 燃烧性:有机化合物一般易燃。

这是因为有机物中含有丰富的化学键能,可以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燃烧反应,释放大量的热能。

2. 氧化还原性:有机化合物可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醛或酮可被还原为醇,醇可以被氧化为醛或酮。

3. 加成反应:有机化合物常发生加成反应。

例如,烯烃可以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相应的卤代烃。

4. 反应活性: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反应活性,可以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例如,芳香烃由于环上的共轭结构稳定,不容易发生加成或氧化反应。

三、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分子结构的不同会导致性质的差异。

例如,同分子式的不同衍生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如分子大小、分子间作用力、立体构型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是由其分子结构和组成决定的。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也能更好地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和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化学发展的基石之一。

化学平衡中的溶解度计算方法

化学平衡中的溶解度计算方法

化学平衡中的溶解度计算方法在化学平衡中,溶解度是指溶液中固体物质达到平衡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通常用溶解度常数表示。

溶解度的计算是化学研究和实验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了解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和溶解平衡的性质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平衡中的溶解度计算方法。

一、溶解度计算方法1.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离子化合物溶于溶液中时,会发生电离产生正负离子。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溶解度积与离子浓度关系来计算。

溶解度积(Ksp)是指离子化合物在饱和溶液中离解产生正负离子的乘积,用于表示离解程度。

根据离子浓度的量度,可以使用浓度法或平衡常数法来计算溶解度。

- 浓度法:根据已知溶解度积的实验数据推导出浓度,进而计算溶解度。

- 平衡常数法: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推导出溶解度。

2. 非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非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溶解时,不发生电离产生离子,因此其溶解度计算方法与离子化合物有所不同。

常见的非离子化合物包括分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 分子化合物的溶解度:通常使用溶解度规律来计算,如相似性规律、溶剂势能规律等。

- 共价化合物的溶解度:考虑了分子间力和极性等因素,可使用热力学方法、分子间作用力的数学模拟或实验测定等途径进行计算。

二、溶解度计算实例下面将通过两个实例来具体说明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1. 例一: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计算氢氧化钠(NaOH)是一个离子化合物,其溶解度计算可以采用浓度法。

已知NaOH的溶解度积(Ksp)为1.0×10^-6 mol/L,现在我们需要计算其溶解度。

设NaOH溶解度为x mol/L,根据NaOH的离解方程可得Na+和OH-的浓度为x mol/L。

根据离子浓度与溶度积的关系:[Na+] × [OH-] = Ksp代入浓度,可得:x × x = 1.0×10^-6解得:x = 1.0×10^-3 mol/L因此,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10^-3 mol/L。

不同温度下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

不同温度下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

氯酸钡
Ba(ClO2)2
铬酸钡
BaCrO4
氰化钡
Ba(CN)2
亚铁氰化钡 Ba2Fe(CN)6
氟化钡
BaF2
氟硅酸钡
BaSiF6
甲酸钡
Ba(HCO2)2
磷酸氢钡
BaHPO4
亚磷酸氢钡 BaHPO3
氢氧化钡
Ba(OH)2· 8H2O
0°C
58.8 12.5 0.29
98 20.3 31.2 43.9
26.2
3.144×10-4
3.622×10-4
7.998×10-2
物质 一氧化氮 一氧化二氮
化学式 NO N2O
Dy2(CrO4)3 铬酸镝(III) ·10H2O

0°C
10°C
20°C 5.6×10-3
0.112
0.663
物质 氢氧化铒 (III)
化学式 Er(OH)3

物质
化学式
五氧化二钒 V2O5
135
135
2.2×10-2
8.736×10-5
4
11.1
14.4
2.697×10-4
9.7×10-2
84.7
136 6.046×10-3
180
188
6.235×10-6
68.4
64
76
76.6
1.292×10-12 4.642×10-2
124
130
123
130
220
硫酸铬 叠氮化亚汞 溴化亚汞 碳酸亚汞 氯化亚汞 铬酸亚汞 氰化亚汞 高氯酸亚汞 硫酸亚汞 乙酸汞
砷酸二氢钾 磷酸二氢钾 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钾 氟化钾 甲酸钾 碳酸氢钾 磷酸一氢钾 硫酸氢钾 氢氧化钾 碘酸钾 碘化钾 硝酸钾 亚硝酸钾 草酸钾 高氯酸钾 高碘酸钾 高锰酸钾 过二硫酸钾 磷酸钾 硒酸钾 硫酸钾 四苯硼钾 硫氰酸钾 硫代硫酸钾 钨酸钾 三氯化金 三碘化金 草酸金(V)

化学平衡中的溶解度计算

化学平衡中的溶解度计算

化学平衡中的溶解度计算化学平衡是一种描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浓度比例的状态。

溶解度则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

在化学平衡中,溶解度计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可以用于确定溶液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应的行为和特性。

要计算溶解度,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溶解度常数。

溶解度常数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在饱和条件下的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浓度,通常用Ksp表示。

Ksp的值越大,表示溶解度越高,溶质在溶液中存在的越多。

对于简单的溶解度计算,我们可以以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为例展开讨论。

考虑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反应为AaBb(s) ⇌ aA(aq) + bB(aq),其中A和B代表两个不同的离子,a和b分别代表这两种离子的个数。

在化学平衡达到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达到动态平衡,可用平衡常数K表示。

根据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我们可以计算溶解度。

溶解度的计算通常涉及到溶解度积(solubility product,Ksp)的计算。

溶解度积是指溶解度中离子浓度的乘积,与离子化合物存在溶液中的浓度有关。

对于上述反应AaBb ⇌ aA + bB,其溶解度积Ksp的表达式为:Ksp = [A]a[B]b其中,[A]表示A离子的浓度,[B]表示B离子的浓度。

通过测定特定反应条件下的Ksp值,我们可以确定溶解度。

具体计算溶解度的方法可以根据溶解方程式中的离子个数进行分类:1. 对于总离子个数相同的离子化合物,溶解度计算较为简单。

我们只需根据Ksp的表达式,将反应方程中的每个离子浓度替换为x,然后根据方程式中各离子的系数得出溶解度。

2. 对于反应物离子个数和生成物离子个数不同的离子化合物,我们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方法。

首先,需要确定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根据反应方程式中各离子的系数,可以得出生成物离子浓度与反应物离子浓度的比值,然后根据已知量推算出未知量。

通过上述计算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化学平衡中的溶解度。

700种无机有机化合物溶解度

700种无机有机化合物溶解度

叠氮化钙 Ca(N3)2
磷酸二氢 钙 Ca(H2PO4)2 氟化钙 CaF2
氟硅酸钙 CaSiF6
甲酸钙
Ca(HCO2)2
16.1
16.6 4.303×10-3
17.1
磷酸氢钙 CaHPO4 氢氧化钙 Ca(OH)2 碘酸钙 碘化钙 钼酸钙 硝酸钙 Ca(IO3)2 CaI2 CaMoO4 Ca(NO3)2 · 2O 4H Ca(NO2)2 亚硝酸钙 · 2O 4H 草酸钙 CaC2O4 高氯酸钙 Ca(ClO4)2 高锰酸钙 Ca(MnO4)2 磷酸钙 硒酸钙 硫酸钙 钨酸钙 氟化锆 硫酸锆 砷酸镉 溴酸镉 溴化镉 碳酸镉 氯酸镉 氯化镉 Ca3(PO4)2 CaSeO4· 2O 2H CaSO4· 2O 2H CaWO4 ZrF4 Zr(SO4)2· 2O 4H Cd3(AsO4)2 Cd(BrO3)2 CdBr2 CdCO3 Cd(ClO3)2 CdCl2 299 100 308 135 56.3 75.4 9.73 0.223 9.77 0.244 63.9 102 115 0.189 9×10-2 64.6 0.182
4.642×10-2 124 123 130 130 220 2.727×10-2 1.352×10-6 4.351×10-7 3.246×10-5 2.313×10-3 2.266×1012
152
高氯酸铬 Cr(ClO4)3
325
407 4.277×10 25 1.1 0.08
-2
455
499
0.4 4.82
0.56 25 6.57 9.3 2.372×10-3 6×10-3
0.66 8.34
0.91 10.2
草酸汞 硫化汞
HgC2O4 HgS Co(BrO3)2

无机化合物的溶解性质研究

无机化合物的溶解性质研究

无机化合物的溶解性质研究无机化合物是由无机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溶解性质是研究无机化学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溶解性质指的是无机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本文将从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及其动力学等方面来探讨无机化合物的溶解性质。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溶剂、溶质性质等。

首先,温度是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升高,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会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分子的动能,使其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有利于溶解。

其次,溶剂的种类和性质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不同的溶剂对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有些溶剂与溶质之间能够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溶剂对溶质有更强的溶解力,从而提高了溶解度。

最后,溶质本身的性质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溶质的分子结构、电荷以及化学键的类型都会影响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比如,具有极性分子结构的化合物通常易于在极性溶剂中溶解,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

二、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无机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竞争与平衡。

当无机化合物加入到溶剂中时,其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质分子就会与溶剂分子结合形成溶解态,即溶液。

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分为两类,即离子-离子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对于离子化合物,其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主要是离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电离和溶剂化过程。

而对于共价化合物,其溶解过程涉及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三、溶解动力学溶解动力学研究的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速率和机理。

溶解动力学主要受到溶质的颗粒大小、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溶质颗粒的大小对其溶解速率有一定影响。

较小颗粒的溶质由于表面积大,与溶剂分子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溶解速率更快。

溶解与溶液的形成

溶解与溶液的形成

溶解与溶液的形成溶解与溶液的形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化学实验室中还是在家庭中,我们都会遇到溶解和溶液的现象。

通过了解溶解的原理和条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与溶液的形成过程。

一、溶解的定义及原理溶解是指将固体溶质溶解到液体溶剂当中,形成均匀分散的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溶质离子或分子分散在整个溶液当中。

溶解的原理可以归结为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通常,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分为离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剂化作用。

离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发生在离子性化合物溶解时,离子与离子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力结合形成溶液。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发生在非离子性化合物溶解时,分子与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或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溶剂化作用指的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剂分子通过包围和与溶质分子或离子相互作用来减弱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促进溶解。

二、溶解的条件溶解的过程受到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条件的影响。

1. 温度: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可以改变溶解度。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增加固体溶解到溶液中的溶解度,而对气体溶解到液体中的溶解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溶剂分子的热运动,使得固体溶质分子或离子更容易脱离晶体结构进入溶液中,而对气体溶质来说,温度的升高会减少溶液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降低溶解度。

2. 压力:溶解固体溶质时,压力的增加会提高其溶解度。

这是因为增加压力可以压缩溶剂,使得固体溶质分子或离子更容易进入溶液中。

然而,压力对气体溶质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3. 溶液浓度:当溶质的浓度过高时,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增强,从而导致溶解度的下降。

三、溶解与溶液的应用溶解与溶液的形成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化学实验室中的应用:溶解是许多化学实验的基础。

有机溶剂的极性与极性化合物的溶解度

有机溶剂的极性与极性化合物的溶解度

有机溶剂的极性与极性化合物的溶解度在化学领域中,溶解度是指一种物质在特定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的大小与溶剂的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极性溶剂能够溶解极性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更适合溶解非极性化合物。

本文将探讨有机溶剂的极性与极性化合物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有机溶剂是指由碳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它们在化学反应和实验室中广泛应用。

有机溶剂的极性程度可以通过其分子中的官能团来判断。

例如,醇类、醚类和酯类溶剂由于含有氧原子,因此具有较高的极性。

相比之下,烃类溶剂(如石油醚和正庚烷)则是非极性的。

极性溶剂能够与极性化合物之间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化合物的溶解。

这是因为极性溶剂中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如氢键和范德华力。

这些相互作用力能够与极性化合物中的极性键相互作用,从而使化合物分子被溶解。

以水为例,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极性溶剂。

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氧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而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

这种极性使得水分子能够与极性化合物中的带有部分正电荷的原子(如氮、氧和硫)形成氢键。

因此,水是一种优秀的溶剂,能够溶解许多极性化合物,如酸、碱和氨基酸。

然而,对于非极性化合物来说,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溶剂。

非极性化合物中的化学键是非极性的,因此与水中的极性分子之间无法形成氢键。

相反,非极性化合物更容易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

这是因为非极性溶剂中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不会与非极性化合物中的非极性键相互作用。

因此,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和正庚烷常被用于溶解非极性化合物。

除了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之外,还存在一些介于两者之间的溶剂,被称为亲极性溶剂。

亲极性溶剂既具有一定的极性,又具有一定的非极性特征。

例如,二甲基亚砜(DMSO)是一种常用的亲极性溶剂。

它既可以溶解极性化合物,又可以溶解非极性化合物。

这使得DMSO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生物化学研究中的溶剂。

总结起来,有机溶剂的极性与极性化合物的溶解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溶解度

化学反应的溶解度

化学反应的溶解度溶解是化学反应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过程。

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量化指标。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中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应用。

一、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

通常以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质量(或摩尔数)之比表示。

溶解度的单位可以是g/L、mol/L或其他适当的单位。

溶解度与溶液中存在的平衡有关。

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会发生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称为饱和溶解度。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为溶质在溶剂中的热运动增加,有利于克服溶质的相互作用力。

2. 压力: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气体溶质的溶解中。

当气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溶剂中时,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3. 原料浓度:溶剂中溶质的浓度对溶解度也有一定影响。

当溶剂中已经存在一定浓度的溶质时,新溶质的溶解度会受到浓度的影响。

4. 溶剂特性:溶剂的性质如极性、溶解度等也会影响溶解度。

不同的溶剂对不同的溶质有不同的溶解能力。

三、溶解度与化学反应溶解度在化学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反应的速率、平衡位置以及产物的生成。

1. 反应速率:溶解度的增加可以促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反应速率。

溶解度较高的溶质更容易与其他反应物相遇,增加反应的发生几率。

2. 平衡位置:在溶液中,某些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置会受到溶解度的影响。

当溶质浓度较高时,平衡位置往往偏向生成物的一方。

3. 生成物的生成:某些化学反应产生的生成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可能会形成沉淀物。

这类反应常被称为沉淀反应。

四、溶解度的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和实验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 药物合成:在药学领域,溶解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它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确定药物的最佳配方和给药方式。

高中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型解析及应用

高中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型解析及应用

高中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型解析及应用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溶解度计算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掌握溶解度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相关试题,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型进行解析,并给出一些应用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质量来表示溶解度,单位为g/100g溶剂。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也可以通过查找溶解度表得到。

例如,某化合物A在25℃下的溶解度为20g/100g水,这意味着在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g化合物A。

如果要计算在50g水中能够溶解多少化合物A,可以使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20g/100g = x g/50g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到x=10g。

因此,在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0g化合物A。

二、溶解度计算题型解析1.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解度这种题型要求根据已知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计算溶解度。

解题思路是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建立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例如,已知某化合物B在200g溶剂中的溶解度为30g/100g溶剂,求该化合物在400g溶剂中的溶解度。

解:设该化合物在400g溶剂中的溶解度为x g/100g溶剂,则有:30g/100g = x g/400g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到x=120g。

因此,该化合物在400g溶剂中的溶解度为120g/100g溶剂。

2. 已知溶解度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这种题型要求根据已知的溶解度和溶剂的质量,计算溶质的质量。

解题思路是通过溶解度的定义,建立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例如,已知某化合物C在50g溶剂中的溶解度为40g/100g溶剂,求该化合物在200g溶剂中的质量。

解:设该化合物在200g溶剂中的质量为x g,则有:40g/100g = x g/200g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到x=80g。

化合物溶解度表(很实用)

化合物溶解度表(很实用)

6
263

酸 氢
BaHPO4

1.3×10
-2
亚 磷 酸 BaHPO3 氢 钡
0.687

氧 化
Ba(OH)2· 1.
8H2O
67
2.4 8
3.89

5.59 8.22
20. 9
101
碘 酸 Ba(IO3)2 钡
3.5×10 4.6× 5.7×
-2
10-2
10-2
碘 化 BaI2 钡
18 2
201
1.096× 10-10
1.561× 10-20
3.109× 11
1.352× 10-7
3.144× 10-4
(II I)
氟 化 钚 PuF4 (IV )
碘 酸 钚 Pu(IO3)4 (IV )
3.622× 10-4
7.998× 10-2
[编辑] 氮、镝
物 质
化学式
0° 10 C °C
20°C
NH4I
155 163 172 182 191
209
229
250
硝酸 铵
NH4NO3
118 150 192 242 297
421
580 740 871
高碘 酸铵
(NH4)5IO6
2.7
草酸 铵
(NH4)2C2O
4
2.2
3.21 4.45
6.09 8.18
高氯 酸铵
NH4ClO4
12
16.4 21.7 37.7 34.6
173

氟硅 (NH4)2Si 酸铵 F6
18.6
甲酸 铵
NH4HCO2

如何判断化合物的溶解度

如何判断化合物的溶解度

如何判断化合物的溶解度溶解度在化学领域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可溶解的最大量。

通过判断化合物的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质,进而指导实验设计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实验步骤,帮助读者判断化合物的溶解度。

一、晶体溶解实验法晶体溶解实验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化合物在溶剂中是否溶解的方法,常用于初步判断化合物的溶解度。

以下是实验步骤:1. 准备试剂和仪器:需要准备待测化合物的固体样品、溶剂(如水、醇类溶剂等)、试管或烧杯、加热设备(如酒精灯或Bunsen燃烧器)、玻璃棒等。

2. 取一小部分化合物样品放入试管或烧杯中。

3. 加入适量的溶剂,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化合物是否完全或部分溶解。

4. 如果化合物完全溶解,则可以判断该化合物在该溶剂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如果化合物只有部分溶解或完全不溶解,则表示其溶解度较低或难溶于该溶剂。

二、溶解度曲线法溶解度曲线法是通过测定在不同温度下化合物的溶解度来判断其溶解性质。

以下是实验步骤:1. 准备试剂和仪器:需要准备待测化合物的固体样品、溶剂(如水、酒精等)、烧瓶、恒温水浴或恒温槽、磁力搅拌器等。

2. 在恒温条件下,取一定质量的化合物样品放入烧瓶中。

3. 加入逐渐增加的溶剂,并用磁力搅拌器将溶剂与化合物充分混合。

4. 每次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后,等待平衡时间,测定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分光光度计、色谱法等方法测定)。

5. 绘制出温度和溶液浓度的关系曲线,即溶解度曲线。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化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上的饱和区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度,可以用来判断化合物的溶解度大小。

三、溶解度表法溶解度表法是通过查阅已有的溶解度表来判断化合物的溶解度。

溶解度表是记录了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的参考资料。

根据溶解度表的数据,可以判断化合物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度级别,对于初步判断化合物的溶解性质非常有帮助。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反应溶解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反应溶解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反应溶解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反应溶解是一种重要的过程。

它涉及到溶液的形成和溶质的溶解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反应溶解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示例。

一、物质的反应溶解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反应溶解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溶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逐渐溶解于溶剂之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该过程通常伴随着溶液中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以及反应速率的改变。

二、物质的反应溶解的原理物质的反应溶解的原理可以通过溶液的平衡常数来解释。

溶液平衡常数(Ksp)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时的离子浓度乘积的数值。

根据溶液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在溶液中某种物质是否发生溶解反应,以及溶解程度的大小。

溶液平衡常数的大小与物质的溶解度密切相关。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的物质。

当溶质的溶解度超过溶液平衡常数时,发生不可逆反应,产生沉淀。

相反,当溶质的溶解度小于溶液平衡常数时,反应向右进行,溶液中的溶质逐渐溶解。

三、物质的反应溶解的示例1. 氯化钠的溶解氯化钠(NaCl)在水中溶解时,NaCl的晶格结构被水分子打破,形成Na+和Cl-离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离子溶解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Na+和Cl-离子与水分子之间发生氢键和离子静电相互作用,使溶质逐渐溶解于溶剂中。

2. 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CO2)溶解于水中,形成碳酸氢根离子(HCO3-)。

CO2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发生亲水作用,形成碳酸氢根离子的溶液。

这是一个气体的溶解过程,也是气体溶解于液体的常见示例之一。

3. 反应溶解引发的颜色变化在一些化学反应中,反应溶解会引发颜色的变化。

比如,铁离子(Fe2+)与碘离子(I-)反应生成深蓝色的溶液。

这是因为在反应中形成了稳定的配合物。

该颜色变化常见于学校实验室中的化学实验。

总结:物质的反应溶解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化学物质的溶化过程

化学物质的溶化过程

化学物质的溶化过程化学物质的溶化过程是指固体溶质在溶剂中逐渐溶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各种溶液制备、分离和提纯等实验操作中的重要步骤。

通过溶解,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与之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溶液。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物质溶化的基本原理、过程以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一、化学物质溶化的基本原理一般来说,溶解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

具体而言,溶液中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共同作用,决定了溶解的进行与否和溶解的程度。

1. 极性物质的溶解极性物质通常溶解在极性溶剂中,因为极性物质的分子中存在带电荷的部分。

在溶解过程中,极性物质的正负电荷与溶剂中的相应电荷相互吸引,从而促使溶质分子进入溶剂中,并形成溶液。

以盐水溶液为例,溶解过程中,钠离子(Na+)与氯离子(Cl-)被水分子的氧部分(负电荷)和氢部分(正电荷)所吸引。

在溶解中,溶质被离散并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2. 非极性物质的溶解非极性物质通常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因为非极性物质的分子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对平衡。

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很弱,所以非极性溶质同时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时,溶液的溶质浓度较低。

二、化学物质溶化的过程化学物质溶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颗粒溶解、溶液形成和溶液饱和。

1. 颗粒溶解在溶解过程的最初阶段,溶剂分子逐渐进入溶质颗粒表面,并从溶质的晶体结构中解离出一部分颗粒。

随着颗粒溶解,溶质分子逐渐与溶剂分子混合,形成更加均匀的混合体。

2. 溶液形成在颗粒溶解的基础上,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中的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促使溶质分子在溶剂中更为均匀地分散。

3. 溶液饱和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逐渐溶解,溶质的浓度逐渐增加,直到溶液中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分子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

此时,溶质的溶解速度与溶出速度相等,维持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学的是规律,要把初中化学酸碱盐的可溶性死记背下来可不容易。

如果找到规律就很简单了。

1、大多数酸可溶(HCl、HNO3、H2CO3有挥发性、浓H2SO4有吸水性。


2、碱的溶解性:钾、钠、钡、铵溶、钙微溶,其余碱全不溶。

3、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硝四盐溶。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氯化物除AgCl不溶外,其余全溶。

硫酸盐除BaSO4不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全溶。

碳酸盐除钾、钠、铵盐全溶、MgCO3微外,其余全不溶。

教你一个口诀吧,帮助你记忆。

钾钠铵硝溶于水(意思是任何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易溶于水)
硫酸盐除铅和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铅与硫酸钡难溶于水)
盐酸盐除亚汞银(盐酸盐中只有氯化银,与氯化亚汞难溶于水,后者几乎不会用到)
溶碱钾钠铵钙钡(可溶于水的碱只有氢氧化钾钠铵钙钡,氢氧化钙微溶,同时他们是初中化学中最常用的强碱)
再说说两大顽固沉淀(这不是正规术语)BaSO4,AgCl,它们难溶于目前你所见过的任何酸然后,所有碳酸盐沉淀或是难溶于水的碱,都会被酸溶解,但是,是比较强的酸,别以为碳酸能把碳酸盐沉淀溶解。

碳酸盐大多数都难溶于水,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易溶,(联系口诀的第一句话),碳酸镁微溶。

钾钠铵盐硝酸盐,
溶于水中都不难,
盐酸盐里银除外,
硫酸盐里钡沉淀,
碳酸盐里钾钠铵,
钾钠钡钙可溶碱(都是指能溶)
钾盐钠盐硝酸盐均可溶
氯化物中不溶银和亚汞
硫酸盐中不溶钡和铅
碳酸盐中只溶钾钠铵
碱类只溶五位
铵钾钠钡钙(安家拿被盖)
微溶只有:氢氧化钙,硫酸钙,硫酸银,碳酸镁(最后一条只能死背了)
化学学的是规律,要把初中化学酸碱盐的可溶性死记背下来可不容易.
如果找到规律就很简单了.
1、大多数酸可溶(HCl、HNO3、H2CO3有挥发性、浓H2SO4有吸水性.)
2、碱的溶解性:钾、钠、钡、铵溶、钙微溶,其余碱全不溶.
3、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硝四盐溶.(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氯化物除AgCl不溶外,其余全溶.
硫酸盐除BaSO4不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全溶.
碳酸盐除钾、钠、铵盐全溶、MgCO3微外,其余全不溶.
教你一个口诀吧,
钾钠铵硝溶于水(意思是任何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易溶于水)
硫酸盐除铅和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铅与硫酸钡难溶于水)
盐酸盐除亚汞银(盐酸盐中只有氯化银,与氯化亚汞难溶于水,后者几乎不会用到)
溶碱钾钠铵钙钡(可溶于水的碱只有氢氧化钾钠铵钙钡,氢氧化钙微溶,同时他们是初中化学中最常用的强碱)
再说说两大顽固沉淀(这不是正规术语)BaSO4,AgCl,它们难溶于目前你所见过的任何酸
然后,所有碳酸盐沉淀或是难溶于水的碱,都会被酸溶解,但是,是比较强的酸,别以为碳酸能把碳酸盐沉淀溶解.
碳酸盐大多数都难溶于水,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易溶,(联系口诀的第一句话),碳酸镁微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