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质地层表

合集下载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第一节地质概况一、地层井田内地层(见表1)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龙谭组(Pl)、下三22叠统飞仙关组(Tf)、永宁镇组(Tyn)及第四系Q。

其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11 如下:1、第四系(Q)厚0,41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

坡积物、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同向坡及单斜谷中,崩积物分布于陡崖脚下,另外在井田内分布有大小6个滑坡区。

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北盘江、发耳河两岸。

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yn) 1本区出露三段,四段被剥蚀,总厚平均405m。

3 第三段(Tyn):灰色薄至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

区内可见残厚约100m1左右。

2第二段(Tyn):以黄灰、灰绿争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细砂1岩,顶部25m左右为薄层泥灰岩,厚154-185m,平均厚160m。

1第一段(Tyn):以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下部夹钙质泥岩薄层。

1 厚144-150m,平均厚145m。

永宁镇组产:Tirolites SPinosus(刺提罗菊石)Pteria cf.murchisoni(莫氏翼蛤相似种)、Entoliun discites microtis(小耳海扇)等化石。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 1总厚约629m。

分上、下两段,其上段分三个亚段。

2-3上段三亚段(Tf):黄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

底部20m左右为紫1红色钙质泥岩,厚约161m。

发耳矿井地层简表表1厚地度(m层)0-第四系(Q)410-90下第三系(E)二上桥1统三叠系(T) 组6((6T) 3T3e) 法下郎段组29中统(T) (2(9Tf2T21) f)上段,关岭组(T2g) (10Tg0 2 3)192 中段(Tg) 22-352118-1 下段(Tg) 2182永第宁四镇57段下统(T) 组-21(T2(03 4ynT2) ny)3 第三段(Tyn) 882 -325135-2 第二段(Tyn) 2 160101-1 第一段(Tyn) 2 211上35飞仙关组段4-(Tf) (591Tf0 12)971 下段(Tf) -1190龙上谭18统组5-二叠系(P)(46(lP) p5 22)20峨眉山玄武岩0- 组(pB) 7322茅上口段74组下系(P) (-21 (pm85 1p12) m)270-1 上段(pm) 1 60070栖霞组(pq) -21 37梁山组(pl) 301-122石炭系至二叠53 系过渡层-5(c-p) 5马上平17统群0- 石炭系(C) ((27C) Cm0 33 p)达12中统(C) 拉1-2 组13(0 Cd2)35滑石板组-5(Cd) 245摆佐28组3-下统(C) 1(52Cb9 1)21大塘组(Cd) 1 9-41691岩关组(Cy) -21 03代上化90统组泥盆系(D) -2 ((92D) Dd33)74响水洞组-1(Dx) 336火烘26组0-中统(D) 2(71Dh6 2)上段67罐子窑组(-3(Dg) 2Dg12 22)111 下段(Dg) 0-22932-2上段二亚段(Tf):紫色、灰绿色相间,钙质泥岩与细砂互层,中部及底部夹1较多的细砂岩透镜体,厚198m。

峨眉山工程地质浅谈

峨眉山工程地质浅谈


页岩

页岩: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 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 小颗粒易裂碎,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具有薄页状层 理构造的粘土岩,属于三叠系上统。页岩致密,硬度低, 表面光泽暗淡。含有机质的呈灰黑、黑色。页岩抗风化 力弱,易出现葱花状风化构造,在地形上常形成低山低 谷。页岩不透水,往往成为不透水层或隔水层。
(4)、侵蚀—溶蚀地貌

侵蚀—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 山主体,海拔 800~~1200 米,主峰 2037 米,山脊 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溶洞:区内溶洞发育良好,计有八仙洞、鱼子洞、 老虎洞、紫蓝洞等十余个,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 右岸,海拔 570 米,相对高度 30 米,人可通行, 洞内石钟乳发育。

沉积岩
沉积岩的形成:水底淤泥等沉积物由于水的退却 而出露地表,形成未固结的土,一段时间后,经 物理化学作用,土里的水逐渐蒸发,土质逐渐固 结,形成固结土,最终形成沉积岩。铁路沿线 1800米左右处可以明显的看到层积岩层面构造。 层积岩的层面构造:层面构造是指层积岩层面上 保留有层积时水流、风、雨、生物活动等作用留 下的痕迹,如波浪拍打过的痕迹、虫迹、泥裂、 雨痕等 在线路沿线1800米处有大面积的层积岩出露。 岩 层 产 状 : 走 向 N 165° 倾 向 252° 倾 角 83° 层积岩的层面构造

三叠系上统(T3):上中部为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 炭质页岩及煤层或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深灰、灰黑色灰岩、泥 灰岩、泥岩或页岩的韵律层;

三叠系中统(T2):上部为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 中部以灰岩为主,底部为云泥岩及中层状白云岩;
三叠系下统(T1):上部以白云岩为主、最顶部为水云母粘土岩、 中部为灰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底部为紫红色砂岩、 粉砂岩、及泥岩旋回层; 二叠系上统(P2):上部为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 岩、泥岩及煤层回旋层,下部为微晶、隐晶、斑状及杏仁状玄武 岩组成;

峨眉山黄湾至龙门洞地质实习报告

峨眉山黄湾至龙门洞地质实习报告

峨眉山黄湾至龙门洞地址实习报告<一> 实习简介实习时间:2008年5月8日~5月10日。

实习地点:峨眉山黄湾至龙门洞。

实习人员:实习分工:实习目的:了解黄湾至龙门洞沿线的地质情况。

<二> 地形地貌<三> 地质岩性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

总厚度达7490.32米。

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维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维海陆过渡相;侏罗纪—下第三系维湖泊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沉积,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以下为观测点的地层年代表,如下图所示:峨眉山区地域地层简表二叠系分布于挖断山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为上,下两个统。

下统主要为一套厚大的石灰岩,底部夹煤线的粘土岩,下统有茅口组。

上统为一套陆相火上岩沉积物和陆相河湖沉积物宣威组。

) 厚144~290米。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1)茅口组(P1m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其中在NO-2,NO-3,NO-4,NO-5观测点都能观察到并且发育完全。

)厚7~39米。

灰黄色玄武岩、灰黑色灰岩、褐灰色薄层(2)宣威组(P2X状细粒紫红色砂岩、杂色粘土状泥岩、杂色粘土岩夹炭质页岩及煤线。

包含观测点有:NO~1----NO~8。

三叠系分布于龙门洞地区,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完全。

下统分为两组,飞仙观组和嘉陵江组。

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

即岩屑砂岩,粉砂岩,含粘土矿物的灰岩,玛瑙砾岩,灰白色薄层灰岩,泥质白云岩,水云母粘土岩,褐色页岩等。

中统也只有一组为雷口坡组。

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夹煤灰岩。

底部为水云母粘土岩。

上统只有一组,即须家河组。

其岩性主要为黑色页岩和煤线。

)厚183~244米。

紫红色薄层细粒岩屑砂岩,硬度不(1)飞仙观组(T1f高。

夹煤砂岩,具有大型斜层理,泥裂等。

这些岩层表面风化严重。

)厚181~274米。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

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

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

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一)地层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

总厚度达7490.32米。

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

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

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

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

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

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

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 1m)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 1j)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

峨眉山地理概况

峨眉山地理概况

峨眉山地理概况————————————————————————————————作者:————————————————————————————————日期:ﻩ目录第一篇峨眉山地质、地貌实习 (2)第二篇植物地理野外实习 (19)第三篇土壤地理学实习 (26)第四篇水文地理学实习 (35)第一篇峨眉山地质、地貌实习一、学习要求及目的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4、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

5、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二、实习地点及内容本次实习地区为峨眉山区,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1、岩石: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碳酸岩盐(灰岩、白云岩)磷块岩。

2、地层:观察和了解峨眉山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第三系、第四系等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各系各组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初步建立本区出露地层的层序概念;观察、层面构造,推测其形成及沉积环境。

3、构造:观察认识峨眉山区地貌特征,了解峨眉山区地貌的成因类型;认识地质构造和岩性对形成地貌的控制作用;认识所出现的各种地貌形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三、峨眉山地质地貌情况简介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

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

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是地理工作者增长知识,学习研究的良好基地。

(一)地层峨眉山区除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灰系地层缺失外,其余地层出露比较完全。

峨眉山地质地层表

峨眉山地质地层表



中上统
洗象池组
?2~~3X
165
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中统
大鼻山组
?2d
21
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嘉陵江组
T1j
169
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 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
铜街子组
T1t
114
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



地方性地层名称
代号
厚度(米)
备注



第四系
Q
新第三系
新第三系
N
135
砾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的韵律层



白垩系
下统
溪口组
K1g
1600
又称嘉庆统 (K1j)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麦地坪组
?1m
38.42
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峨眉山地质研究报告

峨眉山地质研究报告

峨眉山地质研究报告本文主要研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及其在峨眉山地区的表现。

在此次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实习区新构造运动、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的研究,不难得出,地貌的发展演化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其中,以内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二者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

晚新生代以来峨眉山新构造运动的隆升作用形成了其地貌的基本形态,加之外动力地质作用后期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与塑造,最终造就了其雄伟壮观,类型多样的现代地貌。

标签: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峨眉山地区1.引言峨眉山地区具有观赏及科考价值很高的地质地貌景观。

如形态奇特蜿蜒幽深的紫澜洞岩溶地貌景观,宛如迷幻的地下宫殿,悬崖耸峙龙门硐峡谷,天仅一线的一线天峡谷……这些,均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晚新生代以来峨眉山新构造运动的隆升作用形成了其地貌的基本形态,加之外动力地质作用后期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与塑造。

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最终造就了其雄伟壮观,类型多样的现代地貌。

2.区域地质背景2.1构造峨眉山位于扬子陆块西部,四川断块西南缘,峨眉山——瓦山断块带的峨眉山断块体体内,该断块体由北西向的荥经一马边一盐津断裂带、北东向的峨眉一美姑断裂带及近南北向的柳江断裂带所控制。

峨眉山地区的构造线方向有南北向(峨眉山背斜)、北东向(峨眉山断层)、北西向(观心坡断层)、近东西向(大峨寺断层)。

主干构造一峨眉山背斜的南北两端分别被峨眉山断层,观心坡断层,大峨寺断层切断,而丰都庙断层的北段又从二峨山北端通过,把本區分割成明显的三个(次级)断块:西部的大峨山断块,南部的二峨山断块,东部的峨眉冲洪积平原菱形断块。

峨眉山断层以西的广大高一中山地区有深切峡谷,深切河曲,悬挂的喀斯特泉,与相邻断块地区相比较,有同级阶地相对高程大,崩滑现象显著等特点,显示新构造运动以上升运动为主,且幅度较大。

2.2地层峨眉山地区地层除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完全缺失外,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除中元古界浅变质岩,南华系下部,上二叠统下部为火山岩之外,其余均由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组成,总计厚度7000余米。

四川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材料

四川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材料

四川省峨眉山市黄湾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班级:地质1501学生姓名:邱寿斌学号:5120152182指导老师:梁斌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6年3月20日目录1 绪言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5)1.3 气候 (5)1.4 交通 (6)1.5 地质概况 (7)1.6 实习概况 (12)1.6.1 实习目的 (12)1.6.2 实习内容及要求 (12)1.6.3 实习时间 (12)1.6.4 前期准备 (12)2 地层 (14)2.1 概述 (14)2.2 二叠系 (15)2.3 三叠系 (15)2.4 第四系 (22)2.4.1 冲积物 (23)2.4.2 洪积物 (23)3 岩石 (24)3.1 概述 (24)3.2 沉积岩 (24)3.3 火成岩 (25)4 构造 (27)4.1 褶皱 (27)4.2 断层 (28)4.3 节理 (29)5 新构造运动 (31)5.1 实习所见到的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31)5.2 河流阶地 (31)5.3 紫澜洞、紫澜泉 (33)6 结束语 (35)附录一实习精彩瞬间 (38)7.1 指导老师梁老师与我们 (38)7.2 合照 (44)1 绪言1.1 地理位置峨眉山(经度:103.48纬度:29.59)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

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

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

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

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

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

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也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的地质地貌十分丰富多样,本次实习中,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探究。

峨眉山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2.5亿年前的三叠纪,当时该地区为海底沉积层。

后来在侏罗纪晚期,由于地壳的活动和运动,该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隆起和下陷,形成了目前令人叹为观止的峨眉山山脉。

在晚白垩纪末期,受到板块构造的影响,该地区又发生了广泛的地震运动,造成了长江成熟沉积盆地的快速下沉。

这些地震活动导致了高山峡谷的形成,形成了峨眉山的壮观地质地貌。

峨眉山是一个典型的侵入式火山群,整个山脉由大约50座火山喷发所形成,分为中、南、北三个区域。

每座火山喷发期间都会喷出一些火山喷发物质,例如熔岩、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等,这些物质在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形状不同的岩石,例如安山岩、粗面岩、英安岩等,这些岩石组成了峨眉山特有的地质景观。

在峨眉山的山区,还有不少地质景观非常值得关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峨眉山北坡的“千佛崖”。

千佛崖是一个悬崖峭壁,其崖上大约有五百多座石佛像。

这些佛像是历史上几代佛教寺院修建的,由于峨眉山地质地貌特殊,山脉剖面多为陡峭峰峦和极深沟壑,加之层层树枝遮挡,千佛崖的形成更是出奇制胜。

此外,峨眉山还有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质景观叫做“九曲栈道”。

九曲栈道是峨眉山最具代表性的游览景点之一,全长约8公里,是一条蜿蜒盘旋在山腰之上的表演走廊。

该栈道因其弯曲多样,被称为九曲栈道,也是峨眉山蜿蜒多变的地质地貌的代表。

总之,峨眉山的地质地貌十分丰富多彩,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历史造就了这片山区的壮丽景观和丰富文化内涵。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好地认识到地质地貌的重要性,只有对地质地貌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第一节地质概况一、地层井田内地层(见表1)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龙谭组(Pl)、下三22叠统飞仙关组(Tf)、永宁镇组(Tyn)及第四系Q。

其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11 如下:1、第四系(Q)厚0,41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

坡积物、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同向坡及单斜谷中,崩积物分布于陡崖脚下,另外在井田内分布有大小6个滑坡区。

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北盘江、发耳河两岸。

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yn) 1本区出露三段,四段被剥蚀,总厚平均405m。

3 第三段(Tyn):灰色薄至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

区内可见残厚约100m1左右。

2第二段(Tyn):以黄灰、灰绿争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细砂1岩,顶部25m左右为薄层泥灰岩,厚154-185m,平均厚160m。

1第一段(Tyn):以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下部夹钙质泥岩薄层。

1 厚144-150m,平均厚145m。

永宁镇组产:Tirolites SPinosus(刺提罗菊石)Pteria cf.murchisoni(莫氏翼蛤相似种)、Entoliun discites microtis(小耳海扇)等化石。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 1总厚约629m。

分上、下两段,其上段分三个亚段。

2-3上段三亚段(Tf):黄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

底部20m左右为紫1红色钙质泥岩,厚约161m。

发耳矿井地层简表表1厚地度(m层)0-第四系(Q)410-90下第三系(E)二上桥1统三叠系(T) 组6((6T) 3T3e) 法下郎段组29中统(T) (2(9Tf2T21) f)上段,关岭组(T2g) (10Tg0 2 3)192 中段(Tg) 22-352118-1 下段(Tg) 2182永第宁四镇57段下统(T) 组-21(T2(03 4ynT2) ny)3 第三段(Tyn) 882 -325135-2 第二段(Tyn) 2 160101-1 第一段(Tyn) 2 211上35飞仙关组段4-(Tf) (591Tf0 12)971 下段(Tf) -1190龙上谭18统组5-二叠系(P)(46(lP) p5 22)20峨眉山玄武岩0- 组(pB) 7322茅上口段74组下系(P) (-21 (pm85 1p12) m)270-1 上段(pm) 1 60070栖霞组(pq) -21 37梁山组(pl) 301-122石炭系至二叠53 系过渡层-5(c-p) 5马上平17统群0- 石炭系(C) ((27C) Cm0 33 p)达12中统(C) 拉1-2 组13(0 Cd2)35滑石板组-5(Cd) 245摆佐28组3-下统(C) 1(52Cb9 1)21大塘组(Cd) 1 9-41691岩关组(Cy) -21 03代上化90统组泥盆系(D) -2 ((92D) Dd33)74响水洞组-1(Dx) 336火烘26组0-中统(D) 2(71Dh6 2)上段67罐子窑组(-3(Dg) 2Dg12 22)111 下段(Dg) 0-22932-2上段二亚段(Tf):紫色、灰绿色相间,钙质泥岩与细砂互层,中部及底部夹1较多的细砂岩透镜体,厚198m。

峨眉山地理概况

峨眉山地理概况

目录第一篇峨眉山地质、地貌实习 (2)第二篇植物地理野外实习 (19)第三篇土壤地理学实习 (26)第四篇水文地理学实习 (35)第一篇峨眉山地质、地貌实习一、学习要求及目的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稳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4、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

5、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二、实习地点及内容本次实习地区为峨眉山区,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1、岩石: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碳酸岩盐〔灰岩、白云岩〕磷块岩。

2、地层:观察和了解峨眉山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第三系、第四系等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各系各组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初步建立本区出露地层的层序概念;观察、层面构造,推测其形成及沉积环境。

3、构造:观察认识峨眉山区地貌特征,了解峨眉山区地貌的成因类型;认识地质构造和岩性对形成地貌的控制作用;认识所出现的各种地貌形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三、峨眉山地质地貌情况简介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

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

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是地理工作者增长知识,学习研究的良好基地。

〔一〕地层峨眉山区除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灰系地层缺失外,其余地层出露比较完全。

前震旦系及第四系地层都很发育。

新生代以来,峨眉山体快速升起,致使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呈零星和椐状分布于山麓平原地区,本区地层发育情况见下表:峨眉山地层划分简表1.前震旦系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峨眉山介绍

峨眉山介绍
5 专题分析
6 工程措施
7 结论及建议
一级标 题,字 号小三, 宋体, 加粗
⑵ 实习报告提纲及编排格式
1 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1.1 工程任务 1.2 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2 评价目标段地质条件 2.1 地层岩性 2.2 地质构造
3 评价目标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3.1 主要结构面成因类型 3.2 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3.3 岩体结构类型
所,严禁乱丢、乱弃。
最后,祝大家运气足够好,能看到佛 光、云海、日出!
陆相 沉积 环境
海退
海进
海退 海进
3 评价目标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3.1 主要结构面成因类型 3.2 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3.3 岩体结构类型
4 评价目标段河谷类型判断 4.1 主要结构面与河谷延展方向间的关系 4.2 河谷类型判断
5 专题分析
6 工程措施
7 结论及建议
正文,字 号小四, 宋体,行 距1.5倍
图、表编排格式
表格名称 置于表格 之上,居 中,并有 编号,名 称字体为 宋体,五 号字体, 加粗 图名置于图件之下,居中,并有编号,名称字体为 宋体,五号字体, 加粗
2. 地质概况
(1)地层
张沟
峨眉山花岗岩(γ2 )出露于峨眉山背斜核部的 洪椿坪
岩浆岩
石笋沟 峨眉山玄武岩 斜斑玄武岩(具五~六变形粗大柱状节理)
微晶玄武岩(具细长柱状节理) (P2β) 杏仁状玄武岩
有除石炭系~中奥陶统外的所有地层 沉积岩 具体岩性有砂岩、泥岩、碳酸盐岩
特点:海、陆相交互沉积(反映出海进、海退的周期特征)
⑵ 实习报告提纲及编排格式
1 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1.1 工程任务 1.2 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工程地质》峨眉山介绍

《工程地质》峨眉山介绍

5. 学习态度
地质学本科生在作室内砂样的观察、统计、描述 White Inyo 县 Range 地质构造填图实习 内华达州 Washoe Palomino Mountains填图实习
何鹏摄于2009年1月27日
何鹏摄于 2009 年 55 月 224 日日 何鹏摄于 2009 年 月
6. 实习生活
由于镁铁质岩浆携带大量的硫,因此大量的火山尘埃和硫化物都会喷射到大气的平流层, 形成富含硫酸盐的“云层”(气溶胶)。 这些不易消散的硫酸“云”,不仅会极大地阻挡和吸收阳光,从而导致短期内全球急 剧变冷。同时,其形成的酸雨,也会对全球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造成极大的损害。
何鹏摄于川大花园南园大门处,2005年11月 何鹏摄于2006年11月 何鹏摄于2003年6月 何鹏摄于2006年11月
(2)地质构造 峨眉山背斜 (核部位于张沟、洪椿坪一线) 峨眉山断层(逆断层,最大断距达 3500米) 断裂 褶皱构造 观心庵断层(逆断层) 牛背山背斜 构造 为峨眉山背斜东翼上的次级褶皱 牛背山断层(在挖断山垭口, 桂花场向斜 P1 灰岩覆于P2 玄武岩之上)
2. 地质概况 (1)地层 峨眉山花岗岩( 2 ),出露于峨眉山背斜核部的 岩浆岩 峨眉山玄武岩
张沟 洪椿坪 石笋沟 斜斑玄武岩(具五~六边形粗大柱状节理)
柱状结构岩体
( P2 )
峨眉山金顶玄武岩 斜长石斑晶玄武岩 微晶玄武岩(具细长柱状节理)
杏仁状玄武岩
峨眉山杏仁状玄武岩
峨眉山杏仁状玄武岩 峨眉山 微晶玄 武岩, 有除石炭系~中奥陶统外的所有地层 何鹏摄 沉积岩 具体岩性有砂岩、泥岩、碳酸盐岩 于峨眉 山龙门 特点:海、陆相交互沉积(反映出海进、海退的周期特征 ) 洞地质 实习点, 2003年6 实习区内无变质岩出露 月

峨眉地质实习论文

峨眉地质实习论文

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初识峨眉山地质摘要基本地质理论知识对于油田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峨眉山地质认知实习,我们对实习区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了观察、描述、素描和初步分析,对较不直观的地质现象主要在有关教师的现场指导下,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和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对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方法技能进行初步训练。

本文分析介绍了对本次峨眉山地质认知实习区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对峨眉山的地理自然状况,地层特征,岩性特点,地貌特征以及地质构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本文紧紧围绕实习区的地质现象,勾勒出对峨眉山地质状况的初步认识。

本文以图文并茂的错方式,介绍了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真实的反映了初次峨眉实习对峨眉山的地质状况的认识等。

最后本文对峨眉山地质状况的初步认识进了小结,阐述了峨眉山地质状况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峨眉山实习地质地层构造岩石绪言为了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学校组织了我们这次峨眉山地质认知实习,地质认知实习是我们石油工程专业进行的第一次野外实践,使我们从感官上认识地质现象。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消化所学部分理论知识培养我们初步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使我们对地质内容有初步了解,初步培养我们地质思维能力和对地质科学的兴趣,为后续课奠定一定的感性基础。

第一章、峨眉山地理自然状况1、位置与交通峨眉山雄踞四川盆地西南隅,邛崃山脉最南支。

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

峨眉山地区交通较为发达,北可抵成都,南至峨边、西昌,东到乐山,西达洪雅县高庙,成昆铁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来十分方便。

2、地形与水系峨眉山按海拔高程、相对高程、成因和形态可划分为:强烈切割的大峨褶皱断块高中山;中等切割的二峨侵蚀溶蚀中山;脚盆坝—龙门洞河以北中等切割的褶皱中山;山麓地带是龙马山、红珠山等具有残丘特征的低山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峨眉平原等地貌单元。

该地区总的地形特点是西、南高,东、北。

故本区大小河流的流向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属大渡河水系,大渡河在乐山注入岷江。

峨眉山自然概况_土壤特征

峨眉山自然概况_土壤特征

峨眉山自然概况
土壤特征: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生物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突出,成土母质变化多样,区内土壤的发展变化亦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

主要存在六大类型的土壤:即黄壤、紫色土、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和灰化土。

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海拔1000米以下,坡陡谷窄,降水充沛,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山地土壤盐基高度不饱和,致土壤均呈酸性反应;(2)土壤的成土母质受坡积物、洪积物等的影响,尚有埋藏土壤,具有明显的粗骨性,夹有大量的砾石,土层浅薄;(3)由于局部地形变化,引起局部小气候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土壤分布的形状常不规则,有块状或波浪状等。

如暗棕壤与灰化土带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块状分布特点。

峨眉山土壤的垂直差异,决定了峨眉山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既有地带性,又有局部特有性。

按照地带性规律,从海拔890米直至绝顶分布规律大致如下:(1)海拔890~1 700米,也就是牛心寺——万年寺——茶棚子上——仙峰寺地带,主要为山地黄壤;(2)海拔1 700~2 200米,也就是洗象池上——罗汉坡地带,为山地黄棕壤;(3)海拔2 200~2 900米,也就是至梳妆台附近,为山地暗棕壤;(4)海拔2 900米至绝顶,为山地暗棕壤和灰化土。

按照非地带性规律,峨眉平原至万年寺以下低山丘陵区,主要是紫色土,黄泥土。

同时在海拔800~1 250米之间,局部地方还存在着零星的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

峨眉山自然概况_地质地貌特征

峨眉山自然概况_地质地貌特征

峨眉山自然概况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学上峨眉山被称为“峨眉断块带”,是一座悬崖峭壁众多的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一瓦山断块带。

峨眉山主要的地质构造包括3大褶皱和6大断层:即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和牛背山背斜以及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万年寺断层、初殿断层、牛背山断层和大峨寺断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总厚度达7 000多米。

其中,晚元古代一三叠纪中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纪晚期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纪一古近纪早期为河湖相沉积,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为冲积层、洪积层和冰川沉积等。

该区地层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和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学资料。

峨眉山地区在晚元古代(距今8.7~6.0亿年)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厚达1258m的碳酸盐岩,即现在出露于洪椿坪至九老洞一带的白云岩,含藻类化石。

晋宁期末(距今10~8.5亿年)的地质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峨眉山地区褶皱回返为一个低平的地台区,同时,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地壳,形成了峨眉山的基底岩系和背斜的核心部分,即今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和张沟一带的峨眉山花岗岩。

寒武纪时期(距今5.4~4.9亿年),峨眉山地区地壳缓慢沉降,但升降运动不明显,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出露于遇仙寺、九岗子和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含丰富的化石。

奥陶纪早期(距今4.8~4.7亿年),峨眉山地区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首次成为陆地,残余地层主要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粉砂岩等,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分布于阎王坡和大乘寺等地,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此后,峨眉山地区处在长达近2亿年的剥蚀之中,导致在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地层,二叠纪地层不整合地覆盖在早奥陶世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世中期(距今2.9~2.7亿年),华南板块发生了地史中最大的海浸,使晚古生代以来一直遭受剥蚀的扬子古陆沉陷为上扬子浅海,峨眉山地区又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m的碳酸盐岩,为现代峨眉山的悬岩和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

【精品】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材料

【精品】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材料

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材料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材料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资源勘察与土木工程系目录目录 (3)第一部分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4)第二部分峨眉山地质实习区域地质概况 (5)第一节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5)第二节峨眉山地区的主要地层 (5)第三节实习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8)第四节区域主要出露岩石及特征 (10)第三部分峨眉山地质演化简吏 (11)第四部分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路线 (14)路线1(L01)清音电站——龙门硐剖面 (14)路线2(L02)龙门硐电站——龙门硐口剖面 (15)第五部分罗盘的正确使用方法 (18)第六部分地质认识实习安全 (23)附录1 (24)附录2 (25)附录3 (26)第一部分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地质认识实习是我校地质类相关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启蒙性质。

对于地质学学习者、爱好者,甚至一时兴起者来说,在大自然中进行地质观察是认识地质体及其相关现象最有交的途径,是“实战演习”。

只有通过野外实地的地质观察,才能真正认识不同的性质和类型的地质体及其相关现象,加深对地质学概念的理解,巩固和拓展地质学相关知识。

野外地质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是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知道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地质认识实习,使学生对基本的地质地貌等现象加深感性认识,进行实际观察与认知,描述、测量、绘制地质剖面草图等基本技能训练,获得感性认识基础,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图片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转化为学习、求知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求知欲的扩张,培养初步认识、描述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切身感受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根据实际情况,在实习期间主要进行两条基本教学路线的观察:即路线1(L01)清音电站——龙门硐剖面和路线2(L02)龙门硐电站—龙门硐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上统
洗象池组
2~~3X
165
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中统
大鼻山组
2d
21
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沙溪庙组
J2s
500~900
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灰绿色页岩。其内含叶肢介化石。
自流井组
J2z
224~422
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屑石英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
下统
白田坝组
J1b
34~75
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
峨眉山花岗岩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峨眉山地层划分简表
麦地坪组
1m
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震旦系
洪椿坪组
Zbh
94.2
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喇叭岗组
ZbLl
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米。


遇仙寺组
1y
171
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九老洞组
1j
299
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飞仙关组
T1f
198
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核,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上统
沙湾组
P2s
95
又称乐平统(P21)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峨眉山玄武岩
夹关组
K1j
400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



上统
蓬莱镇组
J3p
150~878
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质、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


遂宁组
J2sn
200~335
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
栖霞组
P1q
282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梁山组
P1L
—16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奥陶系
下统
大乘寺组
O1d
148
又称新阳统(P1y)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罗汉坡组
O1L
159
底部为浅灰色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色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育波痕及交错层理等构造。
P2β
227
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


茅口组
P1m
346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凸不平,具黄褐色色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


嘉陵江组
T1j
169
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 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
铜街子组
T1t
114
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



上统
须家河组
T3x
520~950
广义嘉陵江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
中统
雷口坡组
T2L
426
广义飞仙关组、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部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 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 属浅海至滨海沉积。
峨眉山地质地层表



地方性地层名称
代号
厚度(米)
备注



第四系
Q
新第三系
新第三系
N
135
砾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的韵律层



白垩系
下统
溪口组
K1g
1600
又称嘉庆统 (K1j)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