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胀中医健康处方
胆胀的中医护理常规
![胆胀的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2bcc6a63b84ae45c3b358ced.png)
胆胀是外科常见病。约70%慢性胆囊炎合并 胆结石,临床表现:右上腹部疼痛,向右肩 及背部放射,伴有高热、恶心呕吐、食欲 不振等症状。个别患者可有黄疸,右上腹 压痛明显,腹肌紧张:部分患者可触及肿 大的胆囊,墨菲氏征阳性。胆总管结石以 右上腹或剑突下绞痛特征,并伴有黄疸、 寒战及高热等症状。
四、情志护理
护士以良好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积极的 行为,调动病人潜在的积极性。根据每个 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劝慰开导。 同时尊重、同情、关爱病人。取得家属合 作,避免对病人有不良的精神刺激,帮助 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情志舒畅,开散 郁之气,以达到情舒病除的目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服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以助药力。服药后注意 观察药物的反应及病情变化。
七、健康指导
1.尽量减少食物中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量。不吃或减少吃 肥肉、动物内脏、蟹黄、蛋黄等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少吃 油炸食物,烹调食物应以清炖、蒸煮为宜。 2.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保证每日热量及新陈代谢 的需要。如豆类制品、菌菇类、瘦肉、禽类、海产及贝类 等。 3.应多食谷物和淀粉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维生素类食物, 多吃各种粗粮,蔬菜水果,少吃含糖食品。 4.多饮茶 。茶水有增加胆汁排泌的作用,同时茶叶不仅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5.适当增加进餐次数,可刺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6.忌烈性酒和刺激性食物,避免用浓烈的调味品,戒烟。 7.适当进行体育活动,预防感染。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口苦咽干者,嘱其多漱口 或饮果汁等。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 律,勿受凉潮湿侵袭。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6f74eaaeaad1f346933fc5.png)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诊断: 胆胀西医诊断:胆石症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
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
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
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
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9914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3.png)
煎药器具的选择
药材的浸泡
宜选用砂锅或瓦罐,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 保证药效和避免金属离子的干扰。
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以便于药效的析出 。
煎煮时间
煎服方法
第一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煮15-20分钟 ,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服用 200ml左右。
中药外敷法
药物选择
01
选用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姜黄、大黄、黄柏
等。
使用方法
02
将药物研成粉末,用蜂蜜或醋调成糊状,涂抹在胆囊区域,再
用保鲜膜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注意事项
03
外敷药物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或刺激,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
用。
中药灌肠法
药物选择
灌肠药物多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如大黄、黄连 、黄芩等。
03
3. 饮食调理
慢性胆囊炎患者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 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
纤维的食物。
05
04
2. 健脾和胃
使用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如茯苓、白术、砂仁等,以改善患者消化 功能。
06
4. 情志调护
慢性胆囊炎患者因长期患病容易出现焦虑、 抑郁等情绪,应加强情志调护,鼓励患者保 持乐观心态。
05
病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病例一: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重、发病急,中医护理方案强调清 热解毒、利胆排石。
详细描述
急性胆囊炎患者通常病情较重,发病急,中医护理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热解毒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黄连、 黄芩、黄柏、栀子等,以清除体内热毒。
胆胀中医健康处方
![胆胀中医健康处方](https://img.taocdn.com/s3/m/a05861d00b1c59eef9c7b42c.png)
胆胀中医健康教育处方肛痈是指直肠周围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
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直肠、肛周。
可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
胆胀多发生在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因与人们饮食结构变化有关。
本病特点为病程长,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远期疗效、减少复发更为显着。
【生活调护】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情志调护】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饮食调护】1.肝胆郁滞证:宜食疏肝利胆的食品,如苦瓜、芹菜、白菜、丝瓜等。
忌食壅阻气机的食品,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4.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莲藕、山药等。
5.胆腑郁热证:宜食清热泻火的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等。
【怎样预防胆胀】1、禁止暴饮暴食2、防止过度的肥胖3、适当的控制脂肪食物4、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如果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胆胀中医方案护理课件
![胆胀中医方案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56ce6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1.png)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熏蒸肝
胆,引发胆胀。
病后失调
久病体弱,或脾胃虚弱,气血 生化不足,肝胆失于濡养,导
致胆胀。
胆胀的症状
01
02
03
04
胁下胀满或疼痛,疼痛可向肩 背放射,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可伴有口苦咽干、往来寒热等 全身症状。
可伴有身目发黄、小便黄赤等 症状。
02
中医对胆胀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具有疏 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成药
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中成药,如 消炎利胆片、胆舒胶囊等,方便 患者服用。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如胆俞、日月、期门等,以调节气血、舒缓疼痛。
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胆汁分 泌和胆囊收缩功能。
可采用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心 理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04
预防胆胀的措施
饮食调理
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 饮暴食,有助于减轻胆囊的负担。
控制脂肪摄入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油 炸食品、肥肉等,以降低胆囊 炎的发生风险。
多摄入膳食纤维
程
采用中医治疗方案,以疏肝利胆、活 血化瘀为主要治则,选用柴胡疏肝散 加减,配合针灸治疗。
治疗效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 解,肝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 发。
经验总结
本案例中,中医治疗方案发挥了重要 作用,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护理, 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治疗失败的案例分析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40041d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7.png)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胆囊炎是指胆囊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胆囊炎属于“胆湿热”证型,治疗时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常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一、饮食调理1.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胆囊炎患者应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蒜等,以免刺激胆囊,加重炎症。
2. 控制脂肪摄入:脂肪摄入过多会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胆囊负担,因此患者需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肥肉、油炸食品等。
3. 温热补充:建议患者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白糖、姜汤、山药、红枣等,有助于温补脾胃,并促进胆汁的排泄。
4. 饮食分次:胆囊炎患者应将饮食分成小份,避免过度饱餐,增加胆囊的负担,同时有助于促进消化道功能正常运作。
二、穴位按摩1. 曲池穴:位于前臂屈腕横纹桡侧凹陷处,手腕靠近背面的一条纹肌肉中。
方法:用拇指按压曲池穴,每穴按揉1-2分钟,可舒缓腹痛。
2. 足内关穴:位于足背部,第1、2跖骨之间凹陷处。
方法:用拇指按揉足内关穴,每穴按揉1-2分钟,可以缓解恶心、呕吐等不适。
三、中药泡脚1. 准备材料:山楂、草果、茯苓各适量。
方法:将山楂、草果、茯苓一同煮沸,待水温适中后,将双脚放入中药汤中泡脚。
泡脚时间:每次泡脚约20分钟,每日2-3次,有助于改善胆囊炎引起的腹痛、胀闷等症状。
四、精神调理胆囊炎患者在治疗中也需要进行精神调理,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情绪波动。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书籍、参加瑜伽等放松身心,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五、按摩腹部1. 找准穴位:将双手握拳,用拇指指腹按压脐下一寸的脐骨下方凹陷处。
2. 按摩方法:用适当力度,顺时针方向按摩脐骨下方凹陷处,每次按摩约10分钟,可缓解胆囊炎引起的胀痛和不适感。
以上就是胆囊炎中医护理的常规方法,患者可以结合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措施仅为辅助护理方法,治疗胆囊炎应首先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3278c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4.png)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案⼀、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周学⽂,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年)。
主要症状: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
次要症状:恶⼼、嗳⽓,腹胀、善太息。
发病⼈群:多发⽣于 40 岁⾄ 65 岁,⼥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内科学》(复旦⼤学上海医学院、《实⽤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著,⼈民卫⽣出版社,2009 年),《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2006 年)。
症状: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放射到右肩胛区,⾼脂餐后加剧;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反酸,腹胀,恶⼼等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部分患者有胆囊点的压痛或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细胞计数可不升⾼,少数患者转氨酶升⾼。
影像学检查:B 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合并胆囊结⽯且发⽣过黄疸、胰腺炎的患者应⾏ MRCP 或 CT 等检查了解胆总管情况。
(⼆)证候诊断1.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频作,吞酸嗳腐。
苔⽩腻,脉弦⼤。
2.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呕吐,⼝苦⼼烦,⼤便粘滞,或见黄疸。
⾆红苔黄腻,脉弦滑。
3.⽓滞⾎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拒按,⾯⾊晦暗,⼝⼲⼝苦。
⾆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4.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暖⽓叹息,⼝苦,恶⼼呕吐,⾷少纳呆,⼤便稀溏或便秘。
⾆淡或暗,苔⽩,脉弦或细。
⼆、治疗⽅法(⼀)辨证选择⼝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胆郁滞证治法:利胆疏肝,理⽓通降。
推荐⽅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芍、川芎、枳壳、⾹附、陈⽪、⽢草、苏梗、青⽪、郁⾦、⽊⾹等。
注意:该⽅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药,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
胆胀方剂3
![胆胀方剂3](https://img.taocdn.com/s3/m/1b044d6327284b73f242504e.png)
胆胀方剂
肝胆气逆
方剂:柴胡疏肝散(见胸痹心痛篇)
气滞血瘀
方剂:四逆散(见胃痛篇,与失笑散合用)胆腑郁热
方剂:清肝利胆,解郁止痛。
歌诀:清胆汤内柴瓜蒌,
栀郁连芍公英求,
大黄玄金钱草,
清肝利胆止痛优。
肝胆湿热
方剂:茵陈蒿汤(见黄疸篇)
阴虚淤滞
方剂:一贯煎(见黄疸篇)
阳虚郁滞
方剂:理肿躺(见痢疾篇)
名医验方
方剂:加味大柴胡汤(孟百三)
功效:清肝泄胆,通腑排石。
主治:急慢性胆石症,急性胰腺炎。
歌诀:泄胆加味大柴胡,
柴芍芩夏枳实伍,
郁金川军金钱草,
再加芒硝肋痛除。
方剂:胆道排石汤(邓铁涛)功效: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歌诀:胆道排石用柴芍,
郁金金钱甘草酌,
蒲黄灵脂太子参,
利胆排石痛自弱。
方剂:柴胡变法汤(李斯炽)功效: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歌诀:柴胡变法姜枳壳
芩夏白参与甘草,
茵陈大枣生白芍,
清热利湿收良效。
方剂:利胆排石汤(姜春华)功效: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主治:肝胆症。
歌诀:利胆排石郁虎杖,
枳实金钱制大黄,
内金研未汤送服,
疏肝理气胆石尝。
慢性胆囊炎验方茵陈黄柏川楝子治之
![慢性胆囊炎验方茵陈黄柏川楝子治之](https://img.taocdn.com/s3/m/1d92e74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7.png)
慢性胆囊炎验方茵陈黄柏川楝子治之
茵陈、黄柏、川楝子各20克,诃子肉、黄芩、大黄各10克,余甘子、金钱草、枳壳、丹参各15克,红花5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
小儿酌减。
此方有泻肝利胆、清利湿热之功。
用于慢性胆囊炎,证见反复发作,腹胀腹痛,以右上腹及上腹为甚,常放射至右肩背,可伴嗳气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油腻食物症状加剧等,舌红苔黄。
治案:方某,45岁。
患慢性胆囊炎十余年,痛苦不堪。
本次发病后,坚决要求中医中药治疗。
查面色轻度黄疸,无蜘蛛痣,无颈静脉曲张,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舌红,苔边黄腻,脉弦细。
服上方1个疗程,病情控制;再服 1个疗程巩固。
随访3年,未复发。
(福如海)。
胆秘方
![胆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98aa322c192e45361066f599.png)
梳肝利胆肠
主冶:梳肝利胆,行气止痛,主冶慢性胆囊炎。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郁金:15克、绵茵陈:30克、香附:12克、青皮:5克、延胡索:10克、木香: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夹热者加黄芩、黄连或黄柏。
兼呕吐者加法半夏,川厚朴、竹茹。
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兼有蛔虫者加使君子、川楝子、槟榔。
兼血虚者加当归。
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
兼气虚者加党参。
苔厚腻夹湿者加苍术、川厚朴、陈皮、茯苓。
夹瘀者加丹参、川芎。
兼寒者加干姜或桂枝。
对生草茶组合:性凉、味清淡,具有消炎、解毒、利尿等效果,其对胆囊炎症、胆囊息肉、胆囊肿大、胃炎引起的恶心、呕吐、反胃酸、胃胀、腹部中上部阵发性疼痛,尤其饭饱后,打嗝伴有胃酸、夜间腹部疼痛者有明显功效,泡饮此草对身体伴有炎症,如:妇科炎症、肾炎、肾结石、肝炎、腹水、胆囊炎、尿结石、胆结石者均有明显效果,坚持两到三个月效果更佳明显。
用法用量:对生草茶2到3克、马鞭草15片左右、一钱金2到3 克配在一起开水泡饮即可。
坚持每天泡饮五杯水以上效果更佳。
喝此草药茶的时候要尽量忌口:少喝酒辣的油腻油炸的茶叶白萝卜。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d44d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0.png)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胆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和不舒服的感觉。
中医认为,胆胀主要是由于胆气郁结、湿热蕴结或痰瘀阻滞所致。
因此,在中医护理中,针对胆胀的症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调理方案。
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胆胀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首先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炸鸡、辣椒等。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有助于消化和排泄功能的调理。
此外,早餐要吃好,不要空腹,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稀饭、馒头等。
2. 调理情绪:胆胀与情绪波动有一定关系。
情绪不稳定、郁闷、烦躁等都可能加重胆胀的症状。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运动、休闲娱乐、聊天、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和缓解胆胀的不适感。
3. 中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对胆胀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芩、黄连、苦参、山药等。
可以采用煎剂、颗粒或者草药膏剂的形式进行服用。
在使用草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避免草药的不良反应。
4. 身体调理:通过适当的按摩和运动可以促进胆气的顺畅流动。
可以使用指尖或掌心轻轻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刺激腹部经络的流动,并促进胆气的排泄。
此外,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太极拳等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改善胆胀的症状。
5.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胆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阳经的胆经、足太阳经的阳明胆经、手太阳经的手太阳小肠经等。
可以在穴位上用适当的力度按摩,每天坚持数分钟,有助于缓解胆胀。
总结起来,胆胀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饮食、调理情绪、中草药调理、身体调理和穴位按摩。
在采取这些护理方案的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戒烟限酒,以免加重症状。
若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八个治疗胆囊炎的管用方
![八个治疗胆囊炎的管用方](https://img.taocdn.com/s3/m/7c52b6b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3.png)
八个治疗胆囊炎的管用方胆囊炎是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常与胆石症合并存在。
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多见于结石或寄生虫嵌顿梗阻胆囊颈部所致的急性胆囊炎,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绞痛样。
胆囊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方1:当归、白术、柴胡、黄芩、香附、龙胆草丹皮、莪术各9克,白芍、郁金、川棟子各12克,云苓、茵陈各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急性胆囊炎肝胆气滞证。
[来源]:《德宏民族药志》方2:柴胡、黄芩、青皮、枳实、大黄、栀子各9克,郁金、川楝子各12克,茵陈21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急性胆囊炎湿热壅阻证。
[来源]:《藏医药选编》方3 :半夏、栀子、龙胆草、木香、郁金、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9克,菌陈30克,柴胡、黄芩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来源]:《藏医药选编》方4:柴胡18克,大黄、白芍、枳实、黄芩、半夏、郁金、陈皮各9克,生姜12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急性胆囊炎肝胆气郁火结证。
[来源]:《德宏民族药志》方5:金钱草,丝瓜络、金银花各30克,菌陈、虎杖根、丹参、白芍各15克,郁金、鸡内金各12克,川棟子、元胡(醋炒)各10克,芒硝、广木香、黄连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备注]:急、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
[来源]:《藏医药选编》方6:生地、石斛、当归、黄芩各15克,白芍10克,甘草、竹茹、通草各5克,茅根、芦根各20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慢性胆囊炎。
[来源]:《藏医药选编》方7:乌梅180克,细辛、干姜各19克,白芥子、川棟子各30克,炙杷叶、竹茹各45克,黄芩、大枣各60枚。
[用法]: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每日早、晚各服1丸。
胆囊炎、民间中医良方舒肝利胆汤?组成:金钱草、茵陈、柴胡、白芍、
![胆囊炎、民间中医良方舒肝利胆汤?组成:金钱草、茵陈、柴胡、白芍、](https://img.taocdn.com/s3/m/d100bce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2.png)
胆囊炎、民间中医良方舒肝利胆汤组成:金钱草、茵陈、柴
胡、白芍、
舒肝利胆汤
组成:金钱草、茵陈、柴胡、白芍、积壳、木香、元胡、川楝、生大黄(后下)、内金、元明粉、白术、青皮、五灵脂、生蒲黄、黄芩、胆草、苡仁。
用法:水煎两遍,分两次服。
功能:疏肝利胆,气滞瘀结之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以及胰腺炎等。
加减运用:便秘加生大黄、元明粉;热重加黄芩、胆草;湿重加苡仁、白术;剧痛加五灵脂、生蒲黄、元胡索、白芍、川楝子;腹胀甚者加积壳、青皮、木香、柴胡;黄疸不退加金钱草、茵陈、生大黄;呕逆加半夏、竹茹;体质虚甚者加党参、黄芪;胆石加内金、冬葵子、急性子、王不留行。
胆囊持续痛偏方治疗方案
![胆囊持续痛偏方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1cb6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9.png)
胆囊持续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囊持续痛的病因较多,如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等。
对于胆囊持续痛的治疗,除了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外,一些偏方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以下介绍一种胆囊持续痛的偏方治疗方案。
一、偏方治疗方案1. 药材准备(1)金钱草:50克(2)郁金:30克(3)茵陈:30克(4)柴胡:20克(5)枳壳:20克(6)香附:20克(7)白芍:20克(8)甘草:10克2. 煎煮方法(1)将上述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2)先用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3)煎煮过程中,可适当添加清水,保持药液充足。
(4)煎煮完毕后,去渣取汁,分为早晚两次服用。
3. 服用时间(1)早餐前30分钟服用一次。
(2)晚餐前30分钟服用一次。
4. 疗程(1)一般疗程为1个月。
(2)根据病情好转情况,可适当调整疗程。
5.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2)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3)如有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请及时就医。
二、辅助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1)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
(2)减少油腻、辛辣、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3)多喝水,保持尿液通畅,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2. 生活习惯(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3. 中医治疗(1)针灸:通过针灸刺激相应穴位,调节气血,缓解疼痛。
(2)拔罐:通过拔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按摩:通过按摩相应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三、注意事项1. 偏方治疗胆囊持续痛仅供参考,具体病情请遵医嘱。
2. 如有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请及时就医。
3. 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总之,胆囊持续痛的偏方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情,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西医治疗。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ea58f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8.png)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简介胆胀是指胆囊及胆道系统内有气体积聚,引起胀痛或不适的症状。
中医认为,胆胀多由饮食不当、情绪紧张等引起,可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来缓解胆胀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希望对有胆胀问题的人群有所帮助。
方案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之一,对缓解胆胀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和按摩方法:1.伏兔穴:位于足部外侧背部,第一、第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摩该穴位,每次按压5-10秒,每天多次重复。
2.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
用手指轻轻揉搓该穴位,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3.大横穴:位于手臂外侧,尺骨突起与肘横纹交叉处。
用拇指按摩该穴位,每次按压10-15秒,每天多次重复。
方案二:中药煎剂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胆胀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煎剂:1.木香煎剂:取香附、木香各10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10分钟,每日餐后温服。
2.章丘茯苓煎剂:取章丘茯苓、白芍各15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20分钟,每日分2次餐后温服。
3.苍术煎剂:取苍术、厚朴各12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15分钟,每日分2次餐后温服。
方案三:饮食调理饮食是引起胆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减少胆胀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建议:1.少吃辛辣食物:辛辣刺激会加重胆囊的负担,因此要避免吃过于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2.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油腻和煎炸食品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
3.注意饮食时间:正常的饮食时间可以帮助促进胆囊的排空和消化。
方案四:情绪调理情绪紧张是导致胆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的情绪调理可以缓解胆胀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情绪调理方法:1.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放松冥想等方法,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2.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胆胀症状,如散步、太极等。
3.心理疏导: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与亲友交流,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023e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1.png)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1. 胆胀的定义与症状胆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胆囊或胆道内胆汁排出不畅,引起胆汁堆积和胆囊扩张。
胆胀可导致胆囊疼痛、胀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胆胀与体内湿热、痰浊、气滞等有关。
2. 中医病因与辨证施治2.1 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胆囊与肝脏、脾胃、胃肠道等器官密切相关,并与气滞、湿热、痰浊等病理因素有关。
常见的胆胀病因包括:•肝胆湿热•脾胃功能失调•胆囊功能障碍•情绪因素2.2 中医辨证与治疗根据不同的辨证情况,中医对胆胀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1.肝胆湿热胆炎型–辨证特点:黄疸、胸闷、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舌红等。
–治疗方案:清热除湿、平肝熄火,方药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
2.脾胃虚弱型–辨证特点:腹胀、便溏、口淡、舌质淡、脉缓等。
–治疗方案:补益脾胃,方药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3.气滞胆石型–辨证特点:胆绞痛、胁肋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治疗方案:行气通络,方药如枳术丸、柴胡疏肝散等。
4.情绪失调型–辨证特点:胸闷、脘腹胀满、易怒、舌质淡红、脉弦数等。
–治疗方案:疏肝解郁、调和气机,方药如柴胡益气汤、逍遥散等。
3.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饮食调理饮食对胆胀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胆囊;•近期忌食油炸、煎炒食物,可选择蒸煮、炖煮等清淡烹调方法;•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等,有助于消化和排便;3.2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对胆胀的调理作用也被广泛运用。
常见的中草药有:•黄芩:清热解毒,可用于肝胆湿热型的胆胀;•熟地黄:补益脾胃,可用于脾胃虚弱型的胆胀;•枳术:行气通便,可用于气滞胆石型的胆胀;3.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帮助疏通经络、调和气机,促进胆汁排泄和胆囊收缩。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缓慢揉腹:顺时针方向以掌心轻柔揉腹,可促进腹部气机流通;•肝俞穴按压:位于胸脊交感神经节水平,用力按压可缓解胸闷症状;•足三里穴按摩:位于小腿前外侧,用力按摩可调和气机,舒解胆囊疼痛;3.4 调节情绪情绪因素常影响胆囊功能,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也包括调节情绪的方法:•避免长时间情绪紧张、焦虑,保持心情舒畅;•学习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瑜伽等;•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4.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治疗胆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病情不同,对中医护理方案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医师指导:在使用中医草药、按摩等护理方法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意见,避免不当使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护理方案只是辅助治疗手段,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得了胆胀可以喝什么茶
![得了胆胀可以喝什么茶](https://img.taocdn.com/s3/m/cd5ffc0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a.png)
得了胆胀可以喝什么茶
一、概述
最近觉得自己状态很不好,恶心呕吐,胃胀胃痛,嘴巴吃了些什么都觉得苦苦的,全身酸痛,觉得很不舒服,于是赶紧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得了胆胀,因为本人爱喝茶,于是就问了一些茶疗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步骤/方法:
1、医生推荐了一款茶,叫做芪草归陈酸枣茶,材料很多,但是很有效,可以治疗胆胀,对某同事的病情起到很好的作用。
材料有黄芪、炙甘草、当归、陈皮、酸枣仁和花茶,但是做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些所有的材料全部洗干净放进锅里加水煮开就可以了。
某同事喝了有一个星期,觉得这款茶很补,胃痛胃胀都没有再出现过了。
2、医生给的茶疗方中,有一款某同事是最喜欢的,喝了以后感觉很舒适,整个胃都很舒服,也不会想吐了,真的很有效,就是龙麦连夜茶。
把生龙齿、麦冬、夜交藤和绿茶一起洗干净,然后一起用开水泡30分钟,加白糖就可以了。
3、晚上某同事也会喝茶,但是不喝多,有一款茶让某同事喝了以后很好入眠,就是龙附桂甘茶。
材料有生龙骨、制附子、桂枝和甘草,把它们所有材料洗干净,然后一起用水煮,煮15分钟,加了冰糖就可以喝了。
这些茶疗法都很不错,大家不妨试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胀中医健康教育
处方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
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直肠、肛周。
可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
胆胀多发生在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
高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
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因与人们饮
食结构变化有关。
本病特点为病程长,反
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远
期疗效、减少复发更为显著。
【生活调护】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
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情志调护】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
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
意力。
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
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
持。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
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
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
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饮食调护】
1.肝胆郁滞证:宜食疏肝利胆的食品,如
苦瓜、芹菜、白菜、丝瓜等。
忌食壅阻
气机的食品,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4.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
如莲藕、山药等。
5.胆腑郁热证:宜食清热泻火的
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等。
【怎样预防胆胀】
1、禁止暴饮暴食
2、防止过度的肥胖
3、适当的控制脂肪食物
4、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
如果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
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