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桥的美的独特感悟。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桥之美。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桥的美的感悟。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各种各样的桥呢?谁能分享一下你见过的最美的桥?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桥的课文——《桥之美》。
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a.课文描绘了哪些桥的美?b.作者为什么说“桥是美的”?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a.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桥的美?b.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桥的美?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二、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拟人等。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三、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以“家乡的桥”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
2.写作过程中,注意表达自己对桥的美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将作文进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二、课堂讨论a.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桥的美?b.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桥的美?c.你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以“家乡的桥”为题,进行二次创作,提高作文质量。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体会课文描绘的桥之美。
1.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哲理。
2.2深入解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桥的历史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著名桥梁。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课堂讲解4.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2教师分析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延伸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关于家乡桥梁的短文。
5.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张桥的绘画作品。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桥梁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桥之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积极,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较为深入。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
2.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和作文,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课文《桥之美》2.相关桥梁图片、视频3.网络资源:桥梁历史、著名桥梁介绍等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桥,发现桥之美。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桥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生活质量。
(3)学会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桥梁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桥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桥梁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组间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桥梁美的内涵。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美桥。
2. 拓展作业:(1)调查家乡的桥梁,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2)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字体、画面、创新性等方面。
3. 拓展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调查、分享环节的表现,以及对桥梁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类型的桥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之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提交作业时,请将图片和文字描述整理成册,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和感悟。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内容要与课文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2.作业形式多样化,兼顾知识巩固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对桥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各种桥梁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悟桥的美丽与韵味,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4.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地区、风格的桥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桥会成为一种美的象征?桥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学生分享自己对桥的初步认识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桥之美》。
3.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创作与桥相关的作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情感升华,价值观引导: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课程目标的情感维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小组合作,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挖掘桥的审美价值。
八年级语文教案 桥之美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9篇桥之美 1《桥之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桥之美》。
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首先我来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5,了解常用说明方法.6,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分析新课标要求)这是我第一次拜读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我想没有一定的艺术底蕴,没有遍布大江南北,饱揽祖国的名川大山,是不能写出如此诗意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与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情操的人.(分析所说课文的内容)无论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选材,组材等方面,可以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但作为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所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一些雅词妙句,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3,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目标1,2,3都是重点.二,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达成以上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先以教师的"点拨,启发"为主,后以学生的"分析,讨论"为主.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变化,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老师要成为引领学生寻找水源的人,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解决问题,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那种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探讨,一起成长,共享学习的愉悦,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乐学,会学,能学.2,同时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辅助完成本节课教学.雨露沾花花更美.三,接下来再说说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既要授学生以知,又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求知识,发现规律,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课我打算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点评优美词句,积累语文知识;四,最后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共有以下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在课前播放各式各样桥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到桥的美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问题:文中描写了哪些桥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揭示相关文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探究主旨)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3,研读课文,授知授法.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目标2设计的.为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营造和谐竞争的的氛围.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是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或是你认为哪个词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读有所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同时对学生进行朗读,圈点批注等学法的训练.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桥之美 2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色,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并说明原因。
4.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播放桥梁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5.写作训练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桥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桥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和练习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桥梁,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学生分享自己对桥梁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桥是路的灵魂,是路的诗篇”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步:情感体验教师播放桥梁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设计《桥之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了解作者吴冠中及其在美术和文学方面的成就,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桥之美。
-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桥的语句,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桥和相关环境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桥梁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掌握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桥的方法。
-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语言。
2. 教学难点-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桥和相关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之美,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引入话题-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等,让学生欣赏并说出这些桥的名称和特点。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桥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吗?桥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呢?”引导学生思考桥的美学价值,从而引出课题。
2. 介绍作者-简单介绍作者吴冠中,他是一位在美术和文学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艺术家。
他擅长将美术的视觉感受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使文章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借鉴与创新。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让学生感受桥梁的美。
2.学生发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桥梁的印象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桥是跨越障碍、连接两岸的建筑物,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这句话解释了桥梁的定义和象征意义。
“桥梁之美,在于其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这句话概括了桥梁之美的三个方面。
2.学生互动:请学生举例说明桥梁的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桥梁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最喜欢哪一座桥梁?为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桥梁之美?2.小组分享: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写作训练1.写作任务:请学生以“我眼中的桥梁之美”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提示,如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等。
3.学生写作: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2.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下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桥梁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略,今后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2.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3.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1.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特殊美感。
桥梁专家眼中的桥和画家眼中的桥特点是不一样。
通过让学生朗读分析,不同种类的桥在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明白画家眼中的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2.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桥之美导入我们刚刚学过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桥梁专家眼中,桥是美的,美在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美在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柱头上雕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画家眼中的桥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
那么,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二、寻找桥之美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速度。
2.寻找画家眼中的美。
细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用一句话概括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美感?学生概括: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发现桥之美1、探究桥之美。
桥究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了哪些形式上的作用,构成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找文中这样的例子,用你的眼睛去发现桥之美。
学习自主学习跳读课文,批划出关键语句,分析桥的形式与环境之间构成的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
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
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提示:(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
(1-3,4-7,8)(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归纳:“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桥之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
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
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
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
(课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块、线、面——大气沉稳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三、语段研读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舒畅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四段(课件)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五段(课件)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六段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案一: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语文桥之美》,了解语文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和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推理、归纳和总结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述一些名言和格言,如“语文为桥,文化为水”、“文化交流是心的桥梁”等,来引起学生对于主题的思考。
然后,提问学生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习阅读(20分钟)教师核对学生的回答,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语文桥之美》。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醒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和详细描述。
3.分析课文(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文化交流的方式?(2)课文中说到“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法和绘画,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悟”,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3)课文中提到的“语文桥”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其他的“桥”可以进行文化交流?(4)你认为语文对文化交流有什么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并提醒学生要重视语文的学习和文化交流。
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于文化交流和语文学习的看法。
5.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自己的短文进行展示。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评价。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于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教案二:课文解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语文桥之美》,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了解课文的结构和文学特点。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

《桥之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桥的赞美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桥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物。
2.学生回答:桥。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桥有什么了解?谁来说说桥的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桥之美》,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桥美在何处?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美?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桥的认识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之美》,谁来说说桥的美表现在哪里?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桥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美?三、课堂实践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图片中的桥。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以“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收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堂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桥的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桥的美,达到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桥的特点。
学生甲:“老师,这个桥的弧度很美。
”教师回应:“对,桥的弧度可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桥之美一等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二、讨论学习:1、自读课文,讨论。
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能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3、小结: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
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三、拓展学习: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关系。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建筑的美。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1.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审美情趣。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热爱之情。
3.2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建筑的美。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桥梁建筑的历史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桥梁建筑的美。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3.课文分析3.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3.1.1对比描写:如课文中的“古今桥梁之美”对比。
3.1.2细节描写:如课文中的“桥梁的构造与特点”描述。
3.1.3情感抒发:如课文中的“我站在桥上,仿佛置身仙境”等句子。
3.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2.1拟人:如课文中的“桥身弯曲如龙”等句子。
3.2.2比喻:如课文中的“桥上的流水如丝带般”等句子。
3.2.3排比:如课文中的“桥之美,美在造型,美在结构,美在文化”等句子。
4.写作实践4.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家乡的桥梁之美”。
4.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家乡的桥梁进行描写。
4.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5.拓展延伸5.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桥梁建筑,了解其历史与特点。
5.2学生调查家乡的桥梁建筑,收集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6.2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以及写作实践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课文《桥之美》2.多媒体课件3.家乡桥梁建筑图片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五篇】

2认识文中所揭露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能力目标1 理清全文思路,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赏识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次序,研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渐提升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推测本文充满诗意的描绘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会语言的个性色彩,培育优秀的语感。
德育目标经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足遇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用美的眼睛去赏识,用美的心灵去感觉,最后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课重点1理解桥美在哪处。
2推测文中富裕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育语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课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次序,掌握说明方法,研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课方法1朗诵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绘光景,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经过频频朗诵,睁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尽心领会,频频推测,和作者产生共识,接受美的熏陶。
2议论法。
充足表现学生在讲堂教课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升议论的质量,经过生生互动,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相同写桥,但表现手法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可把两文比较,领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 教课重点 ]朗诵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 明确说明对象,掌握对象特点 ; 掌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次序; 推测语言,领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比较阅读,领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 教课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适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并且桥自己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向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骄子。
作为中国现代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起赏识《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构造牢固、历史悠长。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跟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察与找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掌握对象特点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否表达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呢一起看看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欢送查阅!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芒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难点: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也可收集一些桥梁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图联系“钱塘江大桥〞的相关新闻。
二、简介,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
我国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投影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回忆说明知识。
1、注音:拱桥:gng 郦道元lì 惟妙惟肖:xiào 张鷟zhuó 洨河:xiáo 饮涧:jiàn 匀称:yúnchèn2、解词:巧妙绝伦:巧妙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得上。
伦,同类、同等。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3、回忆知识:交代文体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拟、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四、快速阅读全文,归纳特征。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2、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____的中国石拱桥〞,通过定语来表达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巩固、历史悠久3、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课文精选了哪两个例子明确:赵州桥、卢沟桥4、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否表达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呢在课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关于桥的美的描述。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课文中的美。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桥的美的欣赏能力。
3.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的美。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美学内涵。
2.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桥梁的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的认识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2.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深入讨论。
3.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共同探讨桥的美。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美学内涵和写作手法。
4.2结合课文,讲解生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连线等练习。
5.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关于桥的短文。
6.1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全班评价。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桥的美学认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的美。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桥的美学认识。
3.课后反馈显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对课文中的美学内涵还需进一步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
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字词注音、释义
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
它
“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
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
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
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
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
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
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
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
了形式美。
”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
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
效果。
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
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2、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
何作用?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
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
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
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
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
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3、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
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此外,独特的量词的选用,准确
地写出了景物的形态,使人如见其景,惹人遐想。
如“一带山峦树木”、“一围灰色的梦的围墙”、“几组台榭楼阁”、“一两点灯光”、“一列月牙形的长廊”、“一滩亮闪闪的白金”等。
叠词的使用,也使文章增添了柔美灵动之感,富有韵律之美。
如
“悠悠地”、“参差差”、“毛绒绒”、“袅袅婷婷”等。
四、背景研究
(一)关于作者
斯妤,女,当代作家,中国
散文
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集、小说集二十多部。
代表作有散文集《斯妤散文精选》、《两种生活》,小说集《出售
哈欠的女人》,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等。
1993年获“庄重文
文学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同年10月获“当代女
性文学创作奖”,并曾获国内多种散文奖。
其散文既先锋又典雅,
既绮丽又深情,小说则奇谲诡异,灵动饱满,熔沉重与幽默,悲剧
与荒诞,现实与幻想为一炉,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青年读者和知识
女性欢迎,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介绍到国外。
现居北京专
业写作。
斯妤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时,即以迥异于杨朔、秦牧等前辈风格
的新锐散文登上文坛。
90年代初,她创作了一批怪异荒诞,充满象
征意味的先锋散文,并迅速赢得了读者。
斯妤的散文写作涉及普通
人的普通生活,比如,描述日常世俗生活中的母与子、关注幼儿园、雪、老屋、柴米油盐的境界、足球、规则、生病、嫉妒等日常生活,尖锐指出“爱情就是大恸之后的心头空白”。
.在小说领域,她以
中篇小说《红粉》,《梦非梦》,《出售哈欠的女人》及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等蜚声文坛,被评论界冠以“幻想写实主义”称号。
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读到对人间亲情的眷恋,对故乡山
水的热爱,对世事人情的思考,也可以从中读到青春的美丽梦想,
生活的波澜曲折,思想的无疆域的驰骋,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
情感,敏锐细腻的感觉体验,又都贯穿着作家一颗追求善,追求美
的心灵,一种面对现实,追求真实的精神境界。
有评论称,斯妤的
散文具有“宁静的力量”,在大量浮躁的散文泛滥之时给读者带来
了一分清凉。
(二)关于北海
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
代帝王宫苑。
素有人间“仙山琼阁”之美誉。
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家“离宫御苑”。
明、清两代,北海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
清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那时所建,基本上已是现在的格局了。
北海全区可分为琼华岛(即课文中的“琼岛”)、团城、北海东岸
与北岸四个部分。
琼华岛是全园的中心,岛上建筑、造景繁复多变,堪称北海胜景。
东部以佛教建筑为主,永安寺、正觉殿、白塔,自
下而上,高低错落,其中尤以高耸入云的白塔最为醒目;西部以悦
心殿、庆霄楼等系列建筑为主,另有阅古楼、漪澜堂、双虹榭和许
多假山隧洞、回廊、曲径等建筑。
北海东、北两岸有建筑群多处,各具特色,有画舫斋、濠濮涧、静
心斋、天王殿、小西天、五龙亭、九龙壁等园中园和佛寺建筑。
北
海南为屹立于水滨的团城,以永安桥与琼华岛相连;团城上的建筑
按中轴线对称布置,主殿承光殿位于中央,规模宏大,造型精巧。
北海公园的面积为6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9公顷。
总观北海
全园的建筑布局,是以白塔为中心,以琼华岛为主体的四面景观。
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内藏有喇嘛经卷和衣钵等。
四周
殿阁相连,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湖东岸、北岸有几处庭院、寺庙建筑。
湖边的五龙亭似飘若动,构成了北海的又一独特景致。
位于北
岸的九龙壁更是气势磅礴,为中国仅有的三个九龙壁之一。
园中的“仿膳饭庄”以经营清宫风味菜肴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