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合集下载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
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 ?” (1) 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 , 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 成语。 (1 分 )
(2)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 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 并加以评析。 (3 分)
A组 2013 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 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 ?”
子曰 : “礼云礼云 ,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 钟鼓云乎哉 ?”
子曰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1) 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
?
(2) 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礼”“乐”“仁”三者的关系 关系。
(1) 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
?
(2) 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 , 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2.( 湖州高三二模检测 ) 阅读下面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①曾子曰 : “君子以文会友 , 以友辅仁。” ( 《论语·颜渊》 ) ②子曰 :“ 君子不重则不威 ; 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 过则勿惮改。 ”(《 论语·学
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 之三子告 , 不可。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 ( 《论语·宪问》 ) 子曰 : “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曾子曰 : “君子思不出其位。” ( 《论语·宪问》 )
(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 , 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同点。
人, 乐取于人以为善。”
( 《孟子·公孙丑上》 )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专题规范练十六《论语》选读一、(2013·杭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公孙丑问曰:“夫子(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曾参之子)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朱熹注: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肯定管仲的功业,赞赏他为“仁者”。

孟子否定管仲的功业,对他很不屑。

解析:第一段写孔子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而第二段写孟子的观点则绕了点弯子,需要仔细体会。

孟子喜欢用比方,当公孙丑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时,孟子也是用打比方来回答的。

假借曾西的话批评管仲“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结合朱熹的注释,便可理解孟子对管仲是不认可的。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孟子为什么对管仲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匡正天下,维护华夏统一,是大节大信。

孟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术却不知王道。

解析:所谓分析,就是要从材料出发,看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出发点、标准。

孔子是从对老百姓是否有益,对整个国家是否有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而孟子则是从是实行霸道还是实行王道来说的。

二、(2013·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精彩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精彩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文复:《》精(浙江用)(一)《》中的几段文字,而后回答。

( 4 分)子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草,草上之,必偃。

”( 12.19 )景公政于孔子。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同是“ 政”,孔子的回答却不同样。

1从些不一样回答中体出孔子怎的治国思想?( 1 分)2面同的,孔子什么分作了不一样的回答?你的理解。

( 3 分)(一) 1.守信于民,政以德,究礼。

(回答此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 政”的象不一样。

子是孔子的学生,还没有入仕参政,需要告他立国的必条件;而季康子是大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 向,因此孔子希望他能“ 政以德”;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示他要究礼次序。

(二)《》中的几段文字,而后回答。

( 4 分)季氏将伐臾⋯⋯冉有曰:“今夫臾,固而近于。

今不取,后代必子。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之辞。

丘也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而患不安。

盖均无,和无寡,安无。

夫如是,故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人不服而不可以来也,邦土崩瓦解而不可以守也,而兵戈于邦内。

吾恐季之,不在臾,而在以内也。

”( 16.1 )文中画“均无”中的“均”与中国史上民起的口号“等,均富”的“均”意思能否一?什么?(二)不一。

民起的口号“均富”,是站在人的立提出的从头分派社会富的;“均无” 是站在族治者的立提出的和矛盾的主。

“均富”是要劫富,而烈主等制度的孔子是不可以能有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守礼法,各得与名分相格的富,安于等名分,不可以相互侵,切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边的。

( 4 分)景公政于孔子。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有粟,吾得而食?”有子曰:“其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试题20题 (课件32张)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试题20题 (课件32张)

4、(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 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 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 所描述志向的__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__ 之感。(2分)
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 原因。(4分)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附【译文】 《墨子·节用》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 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这种(财 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无用 的费用,因而足以成倍增长。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 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 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 正当; 《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 予都要合乎道义。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荀子 (2)孟子和荀子各自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4分) ①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 ②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浙江论语高考题【2009年6月】(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25.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评分参考〗24. (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5.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0年6月】(三)(4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评分参考〗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5.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2011年6月(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2021年浙江省高三语文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1年浙江省高三语文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1浙江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一、名著阅读(2021·浙江五湖联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1. 根据对第二则材料的解释填空。

广居:最宽广的住宅,喻指“仁”,为立身的根本:正位:最正确的位置,喻指“”,为制度规范等;大道:最正确的道路,喻指“”,为行事的准绳。

2. “用舍行藏”精炼地概括了儒者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根据两则材料比较分析孔孟在这一问题上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性格和影响;(2021·浙江嘉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3. 两则材料都描述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形象。

“能近取譬”的意思是,指的是替别人着想。

4. 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如何在比较中阐述“仁”的思想内涵。

(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论语·学而》)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②,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③,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注)①枉:不正直,邪恶。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试题总汇29页PPT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试题总汇29页PPT

Evaluation only.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17.
17.1.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17.
17.1.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17.
17.1.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17.

浙江高中语文《〈论语〉选读》(11—15)同步测试卷(教师版)word版含参考答案及解析

浙江高中语文《〈论语〉选读》(11—15)同步测试卷(教师版)word版含参考答案及解析

《论语》选读综合练习卷一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狂狷.(juàn)粗犷.(kuàng)载.(zǎi)歌载舞强.(qiǎng)人所难B.讪.(shàn)上慰藉.(jiè)绿.(lù)林豪客翘.(qiáo)首以待C.窒.(zhì)息桑梓.(zǐ)锲.(qiè)而不舍自怨自艾.(ài)D.攻讦.(jié)愀.(qiǎo)然越俎.(cǔ) 代庖刚愎.(bì)自用1.B【解析】A粗犷(guǎng),载(zài)歌载舞;C自怨自艾(yì);D越俎(zǔ) 代庖。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和言悦色侃侃而谈怨天犹人欲罢不能B.用行舍藏因才施教无动于衷文质彬彬C.一隅三反一言蔽之仰之弥高举一反三D.既往不究色厉内荏门墙桃李理曲词穷2.C【解析】A和言悦色—和颜悦色,怨天犹人—怨天尤人;B因才施教—因材施教;D既往不究—既往不咎,理曲词穷—理屈词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5分)[甲]说到吴国灭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可不知为什么,在《国语》《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曾这样说:“西施之沉,其美也。

”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

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

[乙]《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此始。

《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

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留传..着。

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始作俑者....,始于后汉人赵烨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丙]“乃使相者国中,得宁罗山鬻薪之女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高三总复习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高三总复习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高三总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

②干:违背。

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和晏婴的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 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题20题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题20题

7、(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
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 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 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 所描述志向的__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__ 之感。(2分)
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 原因。(4分)
浙江高考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6分)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பைடு நூலகம்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 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墨子》)
(1)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___________。 (用四个字回答)(2分)
重行轻言(2分)
(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4 分)
①言说容易,行动艰难。(1分) ②君子贵在言行一致,唯有克制容易的言说、加强艰难的行 动,才能言如其行,而非言过其实。(3分)
3、(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专题规范练十六《论语》选读专题规范练第45页一、(2021・杭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公孙丑问曰:“夫子(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曾参之子)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朱熹注: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肯定管仲的功业,赞赏他为“仁者”。

孟子否定管仲的功业,对他很不屑。

解析:第一段写孔子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而第二段写孟子的观点则绕了点弯子,需要仔细体会。

孟子喜欢用比方,当公孙丑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时,孟子也是用打比方来回答的。

假借曾西的话批评管仲“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结合朱熹的注释,便可理解孟子对管仲是不认可的。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孟子为什么对管仲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匡正天下,维护华夏统一,是大节大信。

孟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术却不知王道。

解析:所谓分析,就是要从材料出发,看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出发点、标准。

孔子是从对老百姓是否有益,对整个国家是否有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而孟子则是从是实行霸道还是实行王道来说的。

二、(2021・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浙江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

浙江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2009——2018年考题及评析2009高考真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答: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六)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分)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七)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

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③摄:统辖。

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八)1.①管仲之器小哉? ②管仲是仁者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

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

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1分)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3分)(九)1.安贫乐道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2分)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十)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十一)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十二)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