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801e82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0.png)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实践理论(为何介入)/实务理论(如何介入)的区分基变社会工作理论;性别与发展理论;妇女赋权理论;妇女参与式发展理论第一节基变社会工作理论(radical social work)一、基变社会工作理论的起源1、19世纪末20世纪初“睦邻运动”●(1)人的问题是社会功能不健全的产物●(2)了解居民的需要,透过社会行动达到社会与政治的改变2、20世纪30年代,基变社工的理论进一步发展●(1)经济危机,导致社工参与左派聚会●(2)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的批判观点,促使社会运动兴起,推动社会改革3、60年代,基变社工理论得到持续发展●(1)在福利扩张中,讨论少年犯罪的结构性问题,向贫穷宣战●(2)“福利权利运动”兴起,基变社工攻击有限的福利国家方案,福利圈扩大4、80-90年代,基变社工的成熟发展期●(1)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本质上是对利的,但又离开福利国家●(2)社工对自己是“社会控制者”的角色产生警觉与反思二、基变社会工作的核心主张1、社会工作与政治不可分离●(1)人的问题源于社会政治结构●(2)要改变不合理压迫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3)意识到社工者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以及照顾与使能者的角色控制力量,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觉醒,组织反压迫团体2、女性主义在社工领域的影响●(1)女性主义社工认识论的出发点-以女性经验与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与经历,避免男子中心主义-重新定义社会工作:融入女性的参与和想法●(2)女性主义社工实践-聚焦于性别/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与社会议题、促进女性赋权等-经由赋权,将个人体验与社会政治结构相联系,实施行动促进改变三、基变社会工作的原则与干预方法1、基变社会工作的原则●(1)集体行动(参与式民主式的团队工作,可影响社会改革成功)●(2)提升自尊与自信(了解造成案主与社会疏离的原因)2、干预方法(个人的就是政治的)●(1)对不合理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改变-教育(个人意识醒觉),培养大众的批判意识-人与系统(团体意识醒觉)的联结-建立对立系统(付诸行动),目的是促进制度或结构的根本改变●(2)对已存在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批判—个人对结构的反应:-对话:个人意识醒觉提升-对已存在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批判第二节性别与发展理论(GAD)(社会性别关系在发展中/在制度中的含义)一、性别与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内涵1、起源●(1)产生于对70年代初妇女参与发展(WID)理论批判:WID着重使妇女更好融入当下经济发展中,没关注妇女地位低下及受压迫根源●(2)产生于对70年代妇女与发展(WAD)理论批判:妇女是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不是单纯把妇女引入发展战略,妇女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经济角色,且经济收入增强妇女讨价还价的能力),但未对男权意识形态作细微分析●(3)80年代产生了性别与发展理论(GAD):深受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影响,把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建构作为妇女受压迫的基础,关注社会性别的社会关系,并对两性角色进行批判2、内涵:性别与发展的核心思想●(1)关注性别关系:即在不同条件之下男性与女性的关系●(2)把妇女视为积极参与者(不是被动接受者)●(3)具有整体观:从社会组织/经济/政治生活的整体性去理解●(4)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复杂过程●(5)认为福利与反贫困是平等的前提(三个概念不是对立的)●(6)战略选择:WID关注经济收益;GAD关注自组织与政治权力-不仅关注妇女本身,也关注社会性别及两性关系的特定角色、责任、期望是如何建构的,以发出妇女的政治声音-某种程度的结构性改革及权力转移的承诺-妇女的自我组织及提高她们在经济体系中的政治权力二、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的实践框架—社会性别(项目)计划1、社会性别计划的理论基础●(1)性别角色分工(社会性别角色分析):低收入妇女承担三种角色是生育与扶育/生产/社区管理(义工);男性承担生产/社区政治活动的角色。
女性主义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
![女性主义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e52f7d603d8ce2f016623aa.png)
女性主义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社会工作在普及社会性别视角、维护女性权益、推动平权运动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和借鉴,是仍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必经之路。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整理,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起源、发展历史、服务模式进行梳理,结合当前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经验,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特点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国内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标签: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社会性别视角结束男权主义,消灭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成为女性主义给予世人的标签印象。
早在19世纪末,以西方女性主义者为代表的她们毅然高举社会性别视角的旗帜努力通过一系列社会行动扩大群体影响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时过境迁,女性权利地位在这一百多年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也逐渐摆脱农耕文明时代遗留的重男轻女的思维,但在很多情景下这股阴霾仍未散去。
近段时间,从“失踪女大学生”案件到“和颐酒店事件”,女性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频发,不间断地出现在报纸新闻头条,引发社会巨大反响。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当前的社会,社会性别视角尚未深入人心,女性仍然事实上处于难以逆转的弱势地位,平权运动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中争取话语权以保障自身权益。
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福祉与社会和谐的学科和实务模式,推动两性平等、社会公平公正责无旁贷。
而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发展建设尚显稚嫩,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经验的学习,对于推动国内社会性别视角的普及、女性权利的维护有着积极意义。
一、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以处在社会中不利地位的人群为导向,甄别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含义,有利于我们专业化、个别化地去看待社会问题。
对于这一领域的定义,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的看法。
以Lena(2002)为代表的国外研究者出于对社会关系本质的关注和探索,认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是一项从女性的经验出发来进行分析问题,专注于女性社会地位与其个人困苦间的关联,通过对她独特需求的回应,创造工作者与案主间平等关系,并探讨结构上的不平等的工作[1]。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11509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7.png)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吸收了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尊重女性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并希望借助与女性合作的方式,推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不仅为妇女发声,更成为为所有相对弱势群体一方争取权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它承认服务对象群体作为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将个人问题认定为公共议题的一部分,通过团体互助,寻求个人问题的集体解决之道。
社会性别是从女性主义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其主要观点有:(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
(2)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角色的延伸。
(4)社会性别的角色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学习来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结构有利于男性,女性是受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6)性别既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也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
(7)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不认可和挑战。
(8)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身份,它与其他社会身份(如阶层、民族等)交织在一起。
(9)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社会结构分析的视角理解人的问题,把女性放在社会分工、地位等级这样的社会处境中理解她们的遭遇,而不能仅从个人或者家庭这样的私人生活处境出发分析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女性主义理论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思想理论,对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承认并支持女性的力量,认为进行服务时应当深入了解女性案主所处的生活背景。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旨在让更多的人尊重女性,消除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58150c0d581b6bd97e19ea01.png)
妇女社会工作第一章妇女社会工作:1、定义:针对妇女在成长和发展中,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中,遭受到的群体性和个体性问题而展开的社会服务性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以及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对象:妇女、儿童、男性、社会3、内容:全体女性人口——“四自”教育、扫盲、技术、健康、合法权益、婚姻家庭特殊困难人口——打工妹、家暴、单亲女性、失业女工4、目标:赋义(认知观念)、赋权(环境)、赋能(内在素质)5、特点:服务对象范围最广、核心目标是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服务内容往往与婚姻家庭问题相关联6、价值原则:(1)普适性原则(2)妇女社工的基本原则A、不应该把妇女问题个人化,妇女的个人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B、承认妇女有独特的生活经验C、要依靠集体力量解决问题D、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7、实务领域:(1)、公共领域: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政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大众传媒(2)、私人领域:自我价值观、美丽牢笼、婚姻的梯度效应、家庭权力、家庭暴力8、专业和传统妇女社会工作有什么不同?9、对象为什么是妇女,而且大部分是中年妇女?第二章1、马克思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第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第四、妇女解放时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2、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的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3、女性主义的主要论题(共同点)社会性别、父权制、女性解放4、社会性别理论内容:运用:第一、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别意识的训练,加强他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
第二、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别分析的工具,是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性。
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a28a281a227916888486d752.png)
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研究”反思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都忽视了女性的经验,我想这是父权制社会结构在研究领域嵌入的结果。
当女性主义扛着“发现女人”的大旗向主流社会科学研究发起攻击时,让那些传统的社会科学家感到一阵的不舒服。
女性主义研究揭露了所有主要的思想派别宣称的以性别中立和普遍有效性的方式开展研究的虚伪性。
女性主义学者说明了性别在知识的框架中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
除非识别性别歧视,妇女在社会制度上遭遇到的困难就不能详细地指明。
女性主义者要求对妇女经验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因此改变我们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那些概念,重新建立以妇女的经验为基础的概念。
此外,妇女的经验也不是普遍性的铁板一块,妇女的经验也是多样性。
虽然妇女在社会中普遍受到父权制的压迫,但是受压迫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进而消除压迫采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妇女具有多重身份,因此妇女的经验也是多重的。
针对妇女经验的多重性,出现了自由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
把女性多重的、多样的经验加入到知识领域,这就需要多样的研究方法,因此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研究不把一种方法看作高于其他的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挖掘女性受压迫的经验。
当然,我们在挖掘女性经验多样性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妇女经验的共同性。
因此,我们要解释妇女在受压迫经验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建立在这种差异性之内的共同性。
这意味着要承认差异性而不要把它们掩盖在一个假定的姊妹关系似的普遍性中,赋予这些差异以价值并欣然接受它们与妇女实际生活的相关性(see hooks,1982,1984;Lorde,1984;Siberon,1991;Ramazanoglu,1989)。
现在,女性主义者正在寻求既要保留不同群体的妇女从她们非常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独特视角,也要发掘它们的相同性。
虽然对问题的非呆板的方法是女性主义的典型特征,而且在许多情景下这是一个优点,但是当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它有可能引发女性主义的分裂。
社会工作者辅导:妇女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者辅导:妇女社会工作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285e1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1.png)
妇⼥社会⼯作理论纵观妇⼥社会⼯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权主义对其具有深刻的影响。
⼥权主义在现代⼜称⼥性主义,它既是⼀种社会运动,更是⼀种随着西⽅⼥权运动兴起⽽逐渐形成的妇⼥争取⾃⼰的权利,要求男⼥平等的社会思潮。
按照⼥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流派,它们是:⾃由主义⼥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性主义、激进⼥性主义、⼥同志理论、精神分析⼥性主义、存在主义⼥性主义、⽣态⼥性主义、后现代⼥性主义、后殖民⼥性主义,本节只是选择其中主要的理论流派予以简略介绍。
⼀、⾃由主义⼥性主义⾃由主义⼥性主义不仅在时间上是所有⼥性主义流派的起点,⽽且,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18世纪欧洲的⼥性主义者因为受新资产阶级男⼈反抗君权的启发⽽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由主义⼥性主义的代表⼈物有:18世纪英国的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stonecraft)、19世纪美国的芙乐(Margaret Fuller)、19世纪英国的⽶尔(John Mill)、当代美国的傅瑞丹(Betty Friedn)。
乌丝东奎芙特最的⼥性主义的著作是发表于1792年的《为⼥权辩护》。
乌丝东奎芙特认为⼥⼈和男⼈⼀样具有理性。
如果说现实⽣活中的⼥⼈显得较⽆理性或成就较差的话,那是因为⼥性被剥夺了受教育与向外发展的机会。
因此,乌丝东奎芙特主张⼥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主的⼈格,⼥性存在的⾸要⽬标是做⼀个理性的⼈,⽽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与母亲的⾝份来达成。
芙乐同样积极地拥护⼥性的个⼈权利,不过,她不只是主张⼥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活⾥的权利,更进⼀步强调⼥性有追求内在⾃由的权利。
所谓的内在⾃由,包括⼼灵的充实、智⼒和知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的激发。
她认为母亲职责是⼥性⽣活的部分⽽⾮全部,⼥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去追求⾃我成长,但这种⼥性⾃我成长的⽬的并不是要成为⼀个称职的妻⼦与母亲,⽽是为了她⾃⾝的丰富与充实。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章节题库(妇女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章节题库(妇女社会工作)【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88d291eb84ae45c3a358c09.png)
第十三章妇女社会工作一、名词解释1.妇女社会工作答:妇女社会工作是指主要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也就是针对女性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或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
其目的是为女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实现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2.女性主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思潮。
女性主义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它是除马克思主义之外,人类历史上对女性解放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的理论。
女性主义是多元的,可以划分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妇女主义等不同流派。
3.社会支持网络答: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以个体为中心的、起支持作用的关系的集合。
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
情感支持主要有提供咨询、讨论个人问题等;实际支持主要指通过实物或服务提供物质的、确定的支持。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分为以志愿者为本的支持网络、以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的支持网络和社区紧急支援网络等不同类型。
以志愿者为本的支持网络,是围绕服务对象的需要,组织若干名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建立联系,以便提供及时的帮助。
以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的支持网络,是帮助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服务对象建立互助小组,使她们能以自助助人的方式互相支持。
社区紧急支援网络,是以协助个人或家庭预防突发事件或危机为主的支持网络。
家庭纠纷、家庭暴力或个人的某种困难,常常因无法得到及时的调解或处理而恶化,甚至酿成悲剧。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原则。
答: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原则包括:(1)不应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妇女问题,不应把妇女问题仅看作是妇女自身的问题,而应站在社会的高度全面地看待妇女问题,把妇女问题当作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2)不应静止地看待妇女问题,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妇女问题。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80ea51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4.png)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导语:随着男女比例不断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女性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在各类社会问题中,不断的为女性同胞争取社会地位,力求减少男权主义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让女性能在生活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无论是女性主义思想,还是女性主义社会工作,都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思想开明的重要表现。
1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相关概述1.1 女性主义的概念。
女性主义思想在 19 世纪末被提出,到了 20世纪初才逐渐开始被人们接受。
主要是为了实现男女平等,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消除人们心里固有的性别歧视为职责。
女性主义为专门进行女性权利维护的人们提供了目标,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思想理论。
1.2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概念。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社会地位和有关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引导每一位女性从生活心理上独立起来,消除心中对男性的依赖,加强他们的女性主义思想,努力提升自信心。
并在生活上发生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时,向女性伸出援手,帮助她们维护好自己的尊严。
1.3 女性主义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由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影响,社会工作中极其反对男子的霸权主义,女性主义者要求在社会工作理论中,添加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的思想内容,避免在社会工作中,男性心理不适用于女性服务对象的状况发生。
女性主义还要求在社会工作中,保持男女平等,不用一味的强调女性的弱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维护社会的公平性。
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2.1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内容。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主要致力于提高女主自身的女性意识,帮助女性在面对不平等待遇时,能够维护自身权益。
重男轻女是中国传统老旧思想,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不仅严重影响了男性思想,形成男权主义的思想,也影响了女性思想,在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
甚至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思想模式,使女性在生活工作中频频受到压迫,男女不平等待遇层出不穷。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文档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dc00ee17cd184254a3535c3.png)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导言女性主义是有关女性、女性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女性与其他人关系的观点,它根源于女性自身的生活经验而非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生物性差别。
女性主义同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它既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争取女性解放、呼吁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女性主义主张:男权社会的实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是制度而非生物性的原因产生并形塑了传统的社会性别定型;要从根本上争取男女平等,就必须从改变社会结构的角度入手。
随着女性主义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与社会工作实务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对社会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女性经历了贫穷确实等问题之后,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女性化、性暴力增加, 福利给付减少和地位不断下跌、生存保障严重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将女性主义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工作发展迅速,它突破了传统社会工作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社会工作中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做了重新诠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从传统社会工作的局限看女性主义引入的必要性女性从事家庭内部琐碎的家务向来被认为是容易、无价值且是女性〃份内事〃的,于是,她们被认为是没有能力创造和实践自身价值、从而不得不依赖于男性而生存的男权〃附属品〃。
传统的社会工作虽然致力于改善社会上广大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和日渐穷困的社区生活,但就性别方面而言,并没有关注到造成女性困境的结构性因素。
第一,传统的社会工作将案主同工作者的关系看做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即工作者通过对案主承担照顾的责任而表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女性作为一种服务对象是单方面接受工作者的付岀的。
这种观点将案主同社会工作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单向化,无视女性在促成改变的过程中所付岀的精力与努力,忽视了案主内部存在的、能使单向的依赖关系转变成相互依赖状态的潜能。
这种服务施与单向化的观点使工作者期待案主能够感恩,而不管服务是否满足了案主自身的需求,这无疑伤害了案主的自尊以及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福利资源的滥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课程大纲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70dd73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b.png)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1182024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社会工作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实际操作方法,为女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女性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对女性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性别不平等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
如何认识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根源,如何帮助女性争取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中的权利,是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女性社会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女性社会工作者。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必修课,是在《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团队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课堂方面:考虑到本课程旨要求学生所掌握的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重视结合本土性别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案例讨论,使学生了解本土情境下女性、男性的性别分工,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中的权利差异。
2、教学辅助方面: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并设计一些体验性活动,使学生体验理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女性的处境;并组织学生进入社会选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女性进行个别访谈调查,并分小组进行口头报告会。
3、作业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的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能了解应用解决中国当代女性所面临的性别议题。
因此作业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读书笔记形式完成;第二部分是访谈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女性主义议题分别进行访谈调查,并按要求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并整合成小组报告进行汇报。
4、考试要求: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勤与学习态度10%,课堂讨论和作业20%;期末考试占70%。
女性主义与社工价值理念
![女性主义与社工价值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2f0cb6ddbb4cf7ec4afed05c.png)
参考文献
顾艳玲.《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台北:女书文1997.53-54 西蒙· 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年版 谢新华.王炎丽.当社会工作邂逅女性主义:评《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J].山东 女子学院学报.2012(0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邓朝宏.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功能分析[J].经济师.2011(06)
2017/10/23 28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的内容
注重服务的“人情味”。“人情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内
容。他以仁爱为基础,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支 持和情感依赖。当前,在以理性和社会责任为基础的民主建设中,我们的 “人情味”将会是当代人类关系特征的重要补充。社会工作关注人的感受, 关注人类关系,就不能不重视“人情味”在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的作用。
女性主义不同的声音
•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诚实面对自我,重新定义自己的存 在 •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主张沒有永恒固定的女 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尽管女人这样一个「与全体人类一 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卻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 不得不采取『他者』(the other)的身份」,但透过存在 主义所強调的诚实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 改变处境,女人仍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进而全面 參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
女性主义不同的声音
•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自由、理性與平等的追求 • 基本主张:激进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sm),认为父权是 造成社会最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 • 目标:男女机会均等。如受教育权、工作权、同工同酬
• 行动方向:追求自我实现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渊源和发展_对传统的批判及其专业性的重塑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渊源和发展_对传统的批判及其专业性的重塑](https://img.taocdn.com/s3/m/75ed43a1f524ccbff12184f9.png)
(一)女性主义的兴起 “女性主义”一词起源于 19 世纪的法国。虽然自古 以来女性已处于边缘地位,但随着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的 催生,大众才不得不意识到性别区隔的矛盾与不公义。 西蒙娜·德·波伏娃(2004)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表明 了性别是后天制约的,而不是天生自然而成的,女性被 视为 “他者”,其地位是因男性主体的关系来定位的。 “ 被 动 ”、“ 依 赖 ”,甚 至“ 臣 服 ”被 塑 造 成 女 性 的“ 应 然”特质,造成了女性在历史上的边缘地位。 这不禁使部分学者思考,既然性别是后天制约的, 那么是否能通过某些行动颠覆现有的社会结构呢?女性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社会工作 传统批判 专业重塑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4828(2010)07- 0016- 04
作为一种批判式的意识形态,女性主义在国外已经 走过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了。一直以来,女性群体处于 社会的弱势地位,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科学,对 各种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和问题人群都表示出强烈 的关注。因此,女性主义和社会工作的相遇和结合不能 被视作一种偶然。随着女性地位的日渐提高,女性主义 社会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重视和提升,广泛应用在 社会工作领域。
201 0年第 7 期下 17
s 社会工作 oci al work 理 论 探 讨
二、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
从国外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看,传统社会工作的知 识、价值体系和方法形成于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但随着新 兴的女性主义思潮对传统福利思想的冲击,人们尝试从一 个崭新的性别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社会工作。
开始检视现存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设置,并质疑福 利国家的社会建构,由此通过倡导和实践平等的社会 关系。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2182b2b4336c1eb91b375de2.png)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对波伏娃《第二性》的分析目录一、女性主义 (3)1、女性主义产生的推动力量 (3)2、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 (4)3、不同派别的女性主义 (4)4、女性主义理论 (5)二、《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5)三、《第二性》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7)1、与社会工作的相关性 (7)2、与社会工作的契合点 (8)(1)承认女性(案主)的能力 (8)(2)强调女性(案主)“自助”、“自主”能力的开发 (8)(3)重视女性(案主)与男性(案主)平等、女性(案主)与工作员平等 (9)4)重视外在环境对人(案主)的影响 (10)3、与社会工作的冲突点 (11)(1)对自然的征服 (11)(2)女性的自身变化-失控 (11)四、小结 (1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对波伏娃《第二性》的分析内容提要:女性主义思想强调消除性别歧视,女性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并争取自我权利。
波伏娃的《第二性》以存在主义的视角突出女性的自我地位来源,呼吁女性改变自我处境,突破现状以获得自由。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社工工作强调重视案主地位平等、消除实际工作中的性别歧视,通过对案主周围环境的了解创造整合资源,为案主提供帮助。
同时对于女性主义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存在的冲突,也应该客观看待,对女性主义的思想取其有用于社工发展的方面,推动社会工作实际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社会工作平等女性主义,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和争权,倡导女性为提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完善自己的生存处境而独立并争取应有的权利。
波伏娃的《第二性》作为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从一个存在主义的视角探索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女性不同时期的特征等方面。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第二性》中的很多想法与社工存在着一定的契合点和冲突点,对社会工作实际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工作中涉及到女性权益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思考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女性主义思想的描述以及对波伏娃《第二性》的简单介绍,以《第二性》作为研究点,分析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社会工作实际工作工作的开展中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 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含义
•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形式,其将女性 的世界经验当作分析的起点,以连接女性在社会的位置和 个人困境为焦点,回应女性特殊的需求,创造“案主”与 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处理结构的不平等,全面满足女 性特殊的需求和处理女性复杂的生活。 • Lena Dominelli
第三节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一、中国妇女社会工作的现状 • 二、中国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 • 三、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案例
一、中国妇女社会工作的现状
• 妇女社会工作机构 • 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二、中国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
• 妇女社会工作现存的问题 • 妇女社会工作未来的展望
妇女社会工作现存的问题
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四、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方法
•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 • 赋权模式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 传统社会工作服务较大忽视了妇女的需要 • 传统社会工作成为一种“女性专业” • 在论及人的权利和价值时以男性为中心
第二节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 • • • 一、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概述 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三、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理论 四、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概述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传统社会工作的性别偏差 • 第二节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 第三节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社会工作的性别偏差
• 一、社会工作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 二、国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实践 • 三、对传统社会工作的反思与批判
三、对传统社会工作的反思与批判
• • • • • 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指导 工作方法单调 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训练 妇女组织官方色彩浓厚,民间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完善 缺乏性别批判视角
未来发展展望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化 法制化 产业化 专业化 本土化
三、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