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pdf

合集下载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第一篇:《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学情分析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2、在教学中应运用看译文、观插图、查字典、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

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

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生:好!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来源和寓意。

2.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2.学生听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课堂讨论a.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刻舟求剑?b.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c.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谁能复述一下故事内容?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探究a.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犯错误?b.主人公的错误思维有哪些特点?c.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刻舟求剑”的错误思维。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刻舟求剑》的案例,那么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呢?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讨论a.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b.如何克服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c.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运用想象力,将《刻舟求剑》故事改编成现代故事或漫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

(2)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

(2)如何将《刻舟求剑》故事改编成现代故事或漫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寓意及文言文阅读技巧。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改编故事,培养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故事内容、图片等。

3. 辅助材料:相关古代文化知识介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

(2)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习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探讨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

(2)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习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提炼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2)懂得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变通,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1.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2. 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将成语“刻舟求剑”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成语卡片。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刻舟求剑”的来历。

(2)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5.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与“刻舟求剑”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体会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6.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刻舟求剑”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8. 课后作业:(1)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写一个短文或日记。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

(2)学会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应用。

(3)能够复述故事并展开简单的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2)学会成语“刻舟求剑”的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引发学生对《刻舟求剑》故事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讲解成语:(1)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举例说明成语在生活中的运用。

5. 实践练习:(1)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复述《刻舟求剑》故事,要求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 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写一个句子,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刻舟求剑》故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成语“刻舟求剑”的掌握情况。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4. 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复述《刻舟求剑》的故事,理解其寓意。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刻舟求剑”并进行适当的口语表达。

3. 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

七、教学资源1. 《刻舟求剑》故事原文。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故事内容的理解。

2. 故事中道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故事中道理的深刻理解。

2. 创造性地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黑板。

2. 剪刀、彩纸等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细节。

2.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故事理解(10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道理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即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四、实践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问题。

2.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运用故事道理的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刻舟求剑》的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道理。

2. 学生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经历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中的道理,以及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道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六、课堂活动(10分钟)活动名称:角色扮演活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各角色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包括刻舟人、剑、船家等。

2. 学生根据角色特点,设计台词和动作。

3. 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七、小组讨论(10分钟)活动名称:探讨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故事道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事件。

1.3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船已经移动了,而剑却没有跟着移动呢?”第二章:故事解读2.1 教师朗读《刻舟求剑》的故事。

2.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理解故事内容。

2.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思维方式。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你会选择怎样的方法来找剑?”3.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3.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师展示其他类似的案例,如《刻舟求剑》的其他版本或者类似的故事。

4.2 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3 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的要求和目标。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5.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故事中的情境,增强理解。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反思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刻舟求剑》中的主要情节和教训。

6.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6.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个故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第七章:相关故事拓展7.1 教师介绍与《刻舟求剑》类似的其他古代典故或成语,如“缘木求鱼”、“守株待兔”等。

7.2 学生听教师讲解并阅读相关故事,理解其寓意。

7.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第八章:思维训练8.1 教师提出思维训练题目,如:“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物体在水中是否会随着水的移动而移动。

”8.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8.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结论。

第九章:课堂总结9.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刻舟求剑》教案(14篇)

《刻舟求剑》教案(14篇)

《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14篇)《刻舟求剑》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难点:对寓意的理解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三、媒体平台: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2、多媒体课件撷英:(1)课件资讯(2)素材储备初中语文朗读磁盘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遽契其舟坠于水涉江六、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

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

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自度其足至之市其:之:何不度之以足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4、请思考“探究·练习”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

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发挥想象,讨论故事中的问题。

3. 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刻舟求剑》:战国时期,一个人在船上刻下一个记号,把剑扔进河里,船停下来后,他跳进河里找剑,认为剑就在记号处。

2.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比喻办事刻板,没有变通。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刻舟求剑》。

2. 画纸、彩笔、剪刀等手工材料。

3. 成语卡片“刻舟求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或图书,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幼儿观看并简单讲述故事情节。

2. 讲述故事:完整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人物、情节、结果等。

3. 讨论故事: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个人找不到剑?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剑?4. 学习成语: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引导幼儿理解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手工活动:让幼儿剪下故事中的人物、船、剑等元素,并用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情节重新编排,创作出自己的故事。

6. 结束活动: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故事《刻舟求剑》的内容,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 家长协助幼儿,运用成语“刻舟求剑”编写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并家庭成员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聆听过程中的反应,是否专注、兴趣浓厚。

2. 评价幼儿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是否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评估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4. 检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幼儿对成语“刻舟求剑”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故事情节,提高表达、合作能力。

2. 开展成语接龙游戏,以“刻舟求剑”为起点,引导幼儿学会成语的正确运用和词汇积累。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寓意。

(2)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改进、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内容。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和思考。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对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讲解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2. 运用课文中的道理,举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未达成的目标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刻舟求剑》这就是一篇寓言故事,讲得就是一个坐船过江得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就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得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得人、学情分析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得理解还就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得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就是朗读得停顿,培养学生得语感、2、在教学中应运用瞧译文、观插图、查字典、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得自主学习方法得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充分得发挥学生学习得积极性。

3、使学生对故事蕴含得道理有一个大概得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得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得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目得1。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得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得道理、2. 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得词语。

3.会背诵课文、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得一件事、教学重点1。

学会本课生字与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得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得成语故事、谁能说说您读过哪些成语故事?生:(学生说成语故事得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生:好!师:每个成语都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瞧瞧《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得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

(笔画多与易错得)剑:右边就是“脸”得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就是“刂”旁。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刻舟求剑者的错误所在。

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讲述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一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学习生字新词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舟”“坠”“遽”“契”等。

(三)精读课文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

3、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有一个人乘船过江,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他不着急去捞剑,而是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才沿着记号去捞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剑。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语气。

引导学生思考:那个人为什么要刻舟求剑?他的想法和做法对吗?为什么?(四)深入理解1、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刻舟求剑的人或事。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积累知识。

(六)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新词、故事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2、布置作业: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写一篇读后感。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3. 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幼儿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刻舟求剑》2. 成语卡片:“刻舟求剑”3.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刻舟求剑》的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并倾听故事。

2. 讲述故事: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道理。

3.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讨论,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成语学习:教师出示成语卡片“刻舟求剑”,讲解成语的含义,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成语。

5.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创作活动,如绘画、彩泥等,让幼儿将成语“刻舟求剑”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幼儿向家人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并尝试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2. 家长协助幼儿记录下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刻舟求剑”的场景,下次上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 评估幼儿对《刻舟求剑》故事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3. 检查幼儿对成语“刻舟求剑”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解其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是否给予每个幼儿足够的发言机会。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3. 考虑如何将故事《刻舟求剑》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增强故事体验感。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讲述这个故事,并在生活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如“舟”“坠”“求”等。

2、难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

例如:展示一张一个人在船上刻记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们猜猜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字词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舟”(船)、“坠”(掉落)、“求”(寻找)等。

(2)结合字词,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4、理解课文(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分组讨论:这个人为什么找不到剑?引导学生从剑的位置已经改变,而这个人却还按照原来的记号去找剑这一角度进行思考。

5、揭示道理(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凭主观想法去做事情。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人或事。

6、拓展延伸(1)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人没有按照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剑?(2)介绍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课后阅读。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字词、故事内容和道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

8、布置作业(1)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刻舟求剑》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故事通过描述一个人在船上刻剑的行为,来说明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去行事。

这则故事在我国古代就被视为一种启发智慧、培养应变能力的教学素材。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刻舟求剑》,使学生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第二章:故事讲解2.1 讲述故事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讲述过程中,注意描绘故事情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2.2 分析故事寓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剑掉入水中后,人们在船上刻记号的行为。

讨论为什么这个方法不能找回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一味地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呈现案例教师展示与《刻舟求剑》类似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3.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成果,探讨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小组活动4.1 设计活动教师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 展示成果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回顾故事寓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5.2 自我反思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刻舟求剑的行为,如何改进,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刻舟求剑》,使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懂得变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道理。

3. 案例分析法: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讨论话题:关于故事中道理的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刻舟求剑》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1.2 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3. 课堂讲解3.1 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5. 案例分析5.1 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5.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文阅读的兴趣。

7. 课后作业7.1 学生抄写《刻舟求剑》原文,加强记忆。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刻舟求剑》与其他寓言故事,分析它们的异同。

6.2 推荐阅读其他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孟子》、《庄子》等。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思想。

(2)能够领悟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资源,发挥潜能。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把握。

2. 故事中道理的感悟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2. 故事背景的了解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故事文本、图片、动画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刻舟求剑》动画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概述故事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难题。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故事中剑掉入江中后的求剑方法是否正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得出结论。

4. 感悟道理:(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故事,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5. 课堂小结:(2)强调珍惜资源、发挥潜能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点。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道理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以“珍惜资源,发挥潜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事件。

(2)学会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教导学生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主要角色的把握。

2.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3.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 通过对成语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资料卡片3. 课堂讨论稿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成语“刻舟求剑”,引导学生思考其含义。

(2)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资料卡片,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2)解析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5. 实践演练:(1)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2)学生展示演练成果,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故事情节和成语含义。

(2)收集其他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刻舟求剑”的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刻舟求剑”的寓意。

(2)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写一篇关于“刻舟求剑”寓意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境,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教案一:
目标:通过“刻舟求剑”这个典故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典故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
1. 引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刻舟求剑”,启发学生了解问题的本质。

2. 基础知识:对“刻舟求剑”这个典故进行讲解,包括典故的来历、故事的具体内容和其背后蕴含的哲理。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典故中的逻辑漏洞,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避免或解决类似的问题。

4. 课堂活动: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5.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就如何运用典故中的思维模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进行反思。

教案二:
目标:通过讲解“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
1. 引入:通过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引发学生注意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思考的元素,并导入“刻舟求剑”的典故。

2. 基础知识:简要讲解“刻舟求剑”的典故,包括故事的背景、故事的内容以及典故中蕴含的哲理。

3. 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典故中的问题,及为什么主人公会将剑刻在船上。

同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主人公的行动,解决类似问题。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刻舟
求剑”的思维模式,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6. 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 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 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 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 并不是 剑掉在水里的位置, 所以, 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 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 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 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 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 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剑
宝剑掉到江里 -- 刻记号 -- 能不能找到宝剑 -- ?
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 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 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 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 不慎把宝剑掉进江 中,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 准备船靠岸以后, 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的 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 的语感。 2、在教学中应运用看译文、观插图、查字典、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 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分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的道 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 不到剑的道理。 2. 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会背诵课文。 4. 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 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 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 生:好! 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 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 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 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 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 1)指定认读。 ( 2)开展竞赛认读。 2. 开展互教法。 3. 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 (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 2)教师示范。 1、请同学们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范读) 。
楚人 / 有 / 涉江 / 者,其剑 / 自 / 舟中 / 坠于水 / ,遽 / (j ù) 契/(q ì) 其舟/ ,曰:" 是 / 吾剑 / 之/ 所从坠。 "/ 舟止 / ,从 / 其/ 所契 / 者/ 入水 / 求之 / 。舟 / 已行矣, / 而/ 剑 / 不行,求剑 / 若此, / 不亦 / 惑乎!
;.
.
2. 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七、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明白了在生活中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情况变了, 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 否则会 犯错误。谁能用刻舟求剑说一句话?
生:(略)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读一些成语故事, 到开成语故事 会时不仅能说故事,还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能不能做到? 生:能。 八、拓展想象
1、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 你的东西不小心掉进了水里, 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你会怎样做?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吗?
4、指名让学生复述故事。播放动画。 5、举生活中的例子。 小结:像这样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精练、 6、作者简介
;.
.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 ,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 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 “忙”的右半边,下边是 。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 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 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 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 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 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 “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 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 的地方,捞上宝剑?) 4. 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 小声读 3~4 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 么读,谁来读读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