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道家儒家文化佛学[正文]一:前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佛教文化队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佛教文化队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传播到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沿着通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在的新疆地区,然后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到内地,逐渐传播到全国,深入到民间。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裴松之所注《三国志》中,引用了三国时魏国钱豢所著《魏略·西戎传》,关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录,并解释说“复立(豆)者,其人也。

《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

”(2)东汉明帝之时慧皎《高僧传》记载:“汉永平中,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

通人傅毅答曰:‘臣闻西域有神,其明曰佛,陛下所梦,必将此乎!’帝以为然,即遣使秦景等,驶往天竺,寻访佛法”。

综上所述,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通过西域,逐渐传到我国内地。

(播放视频)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量,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佛教的许多经典文献由梵文被翻译成汉语,给汉语词汇补充了大量新鲜的血液,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1、佛教的传入二衍生的复合词就有很多,比如:佛教、佛曰、佛界、佛祖、佛塔、佛门弟子、佛法无边等等。

2、佛教文献的意境与中国原有文字相结合,表达全新的含义。

比如:定律,定点、安定等就是汉字“定”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表达佛教一种心静如水,不受扰乱的一种精神境界。

再如“居士”、“隐者”、“侍者”等等3、由梵文直译过来的对中国古代词汇的扩充,比如译音的“菩提”、“般若”、“刹那”、“尘埃”等,还比如译意的“姻缘”、“平等”、“实在”、“现实”等,4、日常用语中也有充斥着“佛言佛语”。

比如:因果报应,清规戒律、一生一世、万劫不复、面壁思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等等。

有些在被广泛传播后直接成为成语,一直被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时代,而宗教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上,还体现在艺术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人们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佛教和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宗教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佛教作为一种来自印度的宗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中出现了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如《法华经》、《佛说阿弥陀经》等,这些作品传承了佛教的思想,表达了人们渴望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题材上,还体现在艺术表达方式上。

佛教以言教和图像为主要传播方式,由于其语言的晦涩和难以理解,佛经往往通过诗歌形式来表达,以便更好地传播佛教的思想。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佛教题材的作品往往采用了较为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诗歌成为了佛教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比如唐代的诗人杜牧就以《夜泊牛渚怀古》一诗表达了对佛教禅理的崇敬之情,通过描绘夜晚的江景和古迹来唤起读者对佛法的思索。

除了佛教,道教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以追求长生不死和修炼仙术为核心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使得道教的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学中得以体现。

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仙人道士、神仙山水以及仙鹤白鹿等形象,都与道教的宗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在《西游记》中,道士唐僧和他的徒弟孙悟空等通过层层试炼和修行,最终取得真经并获得修炼之道,这正是道教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展现。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

宗教文化的渗透使得读者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更加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宗教思想,并引发自己对人生、命运和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涵。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影响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影响

Introduction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佛教传播与繁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唐代文学和佛教文化融合并相互影响,成就了许多独特而卓越的文学作品。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不仅影响了文学艺术的风格和内容,也对社会、政治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与信仰交融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唐代文学风格的变迁传统文学与佛教文学的碰撞在唐代初期,中国传统文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佛教文学逐渐融入传统文学的领域。

唐代文学的风格由此发生了一定的变迁。

传统文学注重描写世俗生活和士人情怀,而佛教文学则更加关注超凡脱俗的境界和灵魂的救赎。

这种碰撞使得唐代文学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深刻的内涵。

以诗歌为代表的佛教文学在唐代文学中,诗歌作为最富盛名和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承载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许多唐代诗人受到佛教信仰的启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佛教诗歌。

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宗教体验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得佛教信仰在普通人中间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文学的诗意与禅意的融合佛教文学在唐代不仅影响了普通人的诗文创作,也影响了士人阶层的文学创作。

许多士人在创作中融入了佛教的诗意和禅意。

他们通过诗歌的写作表达对佛教中涵义深刻的思想和境界的追求。

这种融合使得唐代文学更加富有哲理和禅味,也使得文学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佛教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开放和包容的思想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唐代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佛教强调人们的心灵纯净和慈悲善良,提倡满足普世的人性需求和追求。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逐渐出现了更多对人性、人情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揭示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佛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唐代文学出现了许多以佛教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以艺术手法表达佛教哲理和思想,也深入挖掘了人性、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关系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密切的关联。

佛家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写作观念、题材选择以及艺术风格,同时古代文学又为佛家思想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佛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佛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体现了深厚的影响力。

首先,佛家思想的传播给了古代文学描写人性、探讨生死、追求解脱等课题带来了新的视角。

以《梵志诗》为例,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受尽苦难却追寻解脱的主人公,通过佛家思想的渲染,使人对生命的意义和超越凡尘的渴望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佛家思想倡导的“无我”观念为古代文学的美学追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经历痛苦或失败后的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佛家思想的觉醒与境界。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通过不断修行和历经磨难,逐渐认识到自我的渺小,最终达到了“身量自大”的境地。

最后,佛家思想的宽容与普度也为古代文学中的人文关怀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佛家强调众生平等、慈悲善良,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表达。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身世高贵,但与其他人物一同经历了各种磨难,通过对众生苦难的感受,增加了作品的人文关怀色彩。

二、古代文学为佛家思想传播提供了平台古代文学承载了佛家思想的宣传与传播,有效地促进了佛教的普及。

首先,诗歌作为一种形式简练、内容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抒发内心感悟来传递佛家的修行思想。

这种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创作方式,为佛家思想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小说作为一种长篇叙事的文学形式,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佛家思想的内涵。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一众人物形象,将佛家普遍关怀、善良慈悲的理念透过红尘的现实展现出来,让读者在故事中体悟佛家的无私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联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联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联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宗教信仰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文学的主题和表达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紧密关联,分析宗教信仰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并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非常多元,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古代文学中各有表现和影响。

儒教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以及对于教化和教导的重视。

道教注重修炼和个体与自然的融合,它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描绘。

佛教则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对于人生的苦难和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对于生命、因果和轮回的描绘。

2. 宗教信仰对古代文学主题的影响宗教信仰对于古代文学的主题选择和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伦理,并且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养有着清晰的要求,这些思想贯穿于古代文学的各个领域。

例如,《左传》是一部儒家经典,它以强调忠诚、义理和道德为主题,在描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提供了关于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道教对于自然、宇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这种见解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例如,《庄子》是一部著名的道家哲学作品,它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提倡顺应自然、超越人造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等。

佛教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于生死、因果和轮回的思考上。

佛教思想认为人生苦难的本质是欲望、执着和无明,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超越苦难,达到解脱和福祉。

这种思想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如《金刚经》和《法华经》等。

3. 宗教信仰对古代文学表达方式的影响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学的主题选择,还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宗教信仰的存在,古代文学作品常常具有一种宗教性质,表现出对于超自然力量和宇宙意义的思考。

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交织与冲突

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交织与冲突

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交织与冲突导言古代中国文学和佛教文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领域,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古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对佛教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达了对其的赞美,同时也有一些文人对佛教持怀疑和批评态度。

本篇文章将探讨这种交织与冲突的关系。

文人对佛教的赞美古代诗歌与佛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文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情感来传达对佛教理念的赞美。

例如杜甫在《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作传递出了佛家“远离纷扰”的思想,表达出诗人希望摆脱尘世束缚寻求超脱的渴望。

除了诗歌外,古代文学中还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或借鉴佛教思想的作品出现。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以佛教的“因果转化”为主题,表达了人生无常和宿命轮回的思考。

这些作品通过文学形式将佛教思想融入其中,并赋予其更加深刻的意义。

文人对佛教的怀疑与批评然而,并非所有文人都对佛教持赞美之态度。

有些文人对于佛教抱有怀疑和批评态度,认为其过于超脱世俗而失去了现实性。

他们认为,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空灵,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李贺就是一个例子。

他在《经凤凰池与韦郎昌遇话别》中写到:“万里愁如天阔海不尽,圣僧檀江唯赞吏。

”这句诗体现了他对佛教僧侣世俗化行为的批评,暗示了他对一味追求超脱而忽视实际问题的担忧。

交织与冲突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着交织和冲突。

有时,文人对佛教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诗歌、文学作品赞美其思想和精神境界;然而,有些文人也对佛教持怀疑态度,认为其过于超脱世俗而缺乏现实解决方案。

这种交织与冲突的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文人们在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处理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

他们试图通过借鉴佛教思想来寻求智慧和启迪,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理论的质疑。

结论古代文人与佛教之间存在着紧密互动的关系。

一些文人通过诗歌、文学作品赞美佛教思想,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表达了对超脱世俗、修身养性的渴望。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关系研究略谈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关系研究略谈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关系研究略谈——李小荣时间:2009-07-1411:41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作者:李小荣说起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少中外学者都进行过不懈的探讨,并且讨论的重点多集中在文学题材、故事类型、情节关系、人物形象、语言词汇、创作思想等方面。

易言之,研究者更关注的是佛教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之内容的层面。

而有关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的关系问题,相对说来,涉及者不多,成果亦缺乏系统性。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唯其如此,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特征。

一、佛教文体的两个层面佛教文化在中土的传播,我认为最重要的方式有二:一是佛典翻译,二是教义宣畅。

因此,在研究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文体关系时,也要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

先从第一点谈起。

我们阅读的佛典,大多数是从梵文或相关的其它语言翻译而形成的文本。

由于中、印文体性质的不同,翻译时必然会发生变异。

中国四大译师之首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343-413)法师即指出:“改梵为秦,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其味,乃令呕吐也。

”[1]话虽如此,然考虑到古代文人除了极少数能读梵文佛经而大多数人诵习的仍是汉译本的客观史实,所以,我们在分析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影响时所依据的文本一般都是汉文大藏经。

当然,若能融会巴利文、梵文、藏文、吐火罗文、回鹘文等多种语言的比勘成果,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要读懂佛经,首要的一点是应当知晓佛经的体制,一般称之为十二部分类法,也叫做十二分教、十二部经、十二分圣教等。

其中契经、祗夜、伽陀三种是依形式特征而分,而因缘、本生、本事、譬喻、自说、论议、方广、未曾有、授记等九种,则着眼于内容方面的特点。

契经,又作“长行”,指经中直说义理的散文;礻氏夜,它和契经相应,是用诗、偈的形式重复长行所说的内容,故又作“应颂”、“重颂”;伽陀是全部用诗、偈来记载经义,因和长行的内容无关,所以称作“孤起”;因缘,也作“缘起”,主要记录的是诸佛菩萨教化有情众生的缘由,它常和当下叙述的事实有关;本生,指佛说自己过去世中的故事;本事,指佛陀以外的他人,特别是佛祖弟子们的过去世之事;譬喻,是用浅近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佛理;自说,指佛陀未待他人发问而自行宣讲佛理的文字;论议,指往返问答佛理的文字;方广,指诸佛宣说最深奥广大教义的文字;未曾有,叙说的是佛陀与诸弟子身上发生的奇异之事;授记,指诸佛对弟子或菩萨等未来成佛而作的预言。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引言从文献的定义可知,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佛教文献则是记录佛教一切知识与活动的载体,佛教文献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保存下来,不像佛教文学那样不可以看见。

我国研究佛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则是通过佛教文献来完成的,由于佛教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在其传入到我国的时候,佛教文献也记载了我国古代的一部分文学作用,佛教文献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佛教文献,总的来说,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比较深远悠长的,本文着重说明佛教文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从此方面来解释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

一、佛教文献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佛教文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内容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对诗歌、戏曲、小说及俗文学的影响等方面,佛教文献成为很多文人进行文学创作所借鉴的情节,其思想渗透到古代文学各个领域。

创作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文学发展受政策影响比较大,比较明显的是唐代,唐代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这项政策加强了唐代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这个时候的文学展示了空前的活力[1],让我国在文学发展上跨入了一大步,这个跨越性的发展与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在唐朝广泛流传是离不开关系的。

自从佛教文学传入我国以后,文学创作也开始改变以往的陈旧思想,渐渐取材于佛教故事,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佛教里的故事结合,充实自己的文学创造内容,使文学作品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比如流传甚广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及其部分情节就是借鉴了佛教的经典情节。

并且,佛教文化的传入也改变了一些词的含义,比如龙的含义发生变化就是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在六朝还催生了一种新的诗体,即宫体诗,佛教文献影响到佛教僧侣文人,大量比较华丽的诗歌从他们笔下诞生,中国的戏曲则是由印度传入,其中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就是佛经里面的鲜为人知的代表观念。

二、佛教文献影响文人的思想观念,促使中国古代文学理念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原本也有形、神、言、意只说,只不过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文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形、神、言、意,而一些成绩比较显著的文人在追求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端,佛教文献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形、神、言、意的追求,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愈加丰富,文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又一独特理念,即境界说。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与中国文学

浅谈佛教与中国文学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本文简要梳理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文学受到佛教影响后在主题、题材以及文学观念上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学;佛教文学;研究成就;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0-02一、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成就产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把那儿的思想和故事给中国人带来不少。

这些都颇受喜爱新鲜事物的中国人的欢迎。

其中,有中国人过去完全没有想到过的。

还有些是想到过但是想褥很不全面、很不完整,甚至是想得很幼稚的. 更有些是和中国人原来的想法相反,后来却被中国人认为可以而接受了的.经过“拿来主义”式的消化采用,不断改造,大都发展得面目全非,有的已经很难寻根了。

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学,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佛教文学是指佛教典籍中的经典文学,即佛教典籍中具有文学色彩的部分,例如本生、本缘、本事、譬喻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佛教文学是指具有佛教色彩的小说、戏曲、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这种佛教文学定义的外延比较宽泛,也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谈到佛教文学价值的人。

梁启超对佛教文学界定比较宽泛,他认为一切具有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佛教文学。

在梁启超的《饮冰室佛学论集》的“翻译文学与佛典”一章中,他特别强调“我国近代之纯文学,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自《搜神记》以下同类之小说,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书因缘很深。

至于《水浒传》、《红楼梦》,其结体运笔,受《华严经》、《涅盘经》的影响也极深。

宋元明以来,杂剧、传奇等长篇歌曲,也间接受到佛经等书的影响。

”梁启超认为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存在相当微妙的关系,简而要之有五方面的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比如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佛教,与,中国文学,其他论文文档]佛教与中国文学一

[佛教,与,中国文学,其他论文文档]佛教与中国文学一

佛教与中国文学一前言佛教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国文学也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这本小书用个“与”字把两者联起来,只是想说说,将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于中国文学,主要产生了什么影响。

称之为“影响”,意思是: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就不会有或不会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或者从另一面说,因为有了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才有或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

谈两者的关系之前,先要说明一下佛教指的是什么,中国文学指的是什么。

佛教是外来的,与中国的本土思想距离相当远。

举其大者说,对于世间生活,中国的本土思想是“顺”,佛教是“逆”(至少就理论说是这样)。

“顺”是承认常识的评价,如生比死好,乐比苦好,现世的荣华值得重视,等等。

佛教则相反,是不承认常识的评价,总的精神是出世,抛弃现世的快乐、荣誉等,而追求现世以外的所谓涅槃境界。

照理说,这样的异教思想应该很难渗入中国人的头脑,而与本土思想和平共处。

事实却不然。

原因很多。

一是社会混乱,人的安全没有保障,经常颠连困苦。

不管佛教的修持方法怎样艰难而生僻,它总是救苦之道(虽然是幻想的),俗语说,得病乱投医,病重而难治,当然会有人到佛门去求医。

二是佛教的出世思想与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推重少思寡欲,清静无为。

其结果是不少读书人、士大夫成为佛教的赞助者。

三是佛教的教义能予人以更大的利益,满足更奢的愿望。

《世说新语·排调》篇记何次道的故事正好说明这种情况:“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

阮思旷语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

’何曰:‘卿今日何故忽见推?’阮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乃图作佛,不亦大乎?’”成佛比作大官更好,就难怪很多上层人也成为信徒了。

四是佛教本身有世俗的一面,这委婉一点说是相机施教,率直一点说是投其所好。

举例说,对于所谓愚夫愚妇,宣传念几句“观世音菩萨”就可以避灾得福,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这就道理说虽然近于可笑,但就效果说却大有可取,因为是用小钩劣饵钓了大鱼。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江汉论坛 2007.8 113
“汝斋戒疏瀹而心, 澡雪而精神。”《管子·内业》 云 : “ 神 也 者 , 气 之 精 者 也 。” “ 凡 人 之 生 也 ,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这些言论, 主要是把“神”视为人之精神, 视为某种“精 气”, 而形则是一种“粗气”。 佛教的各部派、各宗派对于人( 形) 轮回的 精神主体的看法并不一致, 但犊子系的《三法度 论》( 即《四阿含暮钤解》) 则主张有“我”, 而 且 不 是 “ 假 有 ” 而 是 “ 胜 义 有 ” ( “ 胜 义 我 ”) 。 此经翻译到中土之后, 道安、鸠摩罗什、慧远、 僧 睿 等 人 都 接 受 了 这 一 观 念 。 ⑤“ 形 尽 神 不 灭 ” 的观点开始在中土流行。此后的佛教经典如《涅 槃 经 》、 《 华 严 经 》 等 又 提 出 了 由 具 体 的 事 象 、 到各个幻相、再到实相, 这样一种由事物的现象 探讨其本质的思维方法, 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现 象( 形) 和本质( 神) 之间的辨证关系。佛教经 典认为: “有无 一 切 世 间 法 , 了 达 悉 如 幻 。” 但 佛陀常以方便说法, 让众生“悉令得解真实谛”
在诗歌方面, 佛教文献对中国诗歌题材内容 的最大影响莫过 于 催 生 了 六 朝 的 “ 宫 体 诗 ”。 佛 教为了破除色欲, 阐明色相性空的核心观念, 在 佛经中有大量描写色相、点明其“性空”本质的 内容。如当时汉 译 的 佛 典 《 法 句 譬 喻 经 》、 《 佛 本行经》、《普曜经》、《六度集经》等, 即多有 这方面的内容。佛教文献的这种观念, 首先影响 到一批佛教僧侣文人, 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内容淫 艳的诗歌, 如齐梁时期的释惠休、释道猷、释宝 月等人, 再继而进一步影响齐梁奉佛佞佛的帝王 大臣如萧子良、萧衍、萧纲、萧绎、徐陵、庾肩 吾 君 臣 父 子, 遂 形 成 了 所 谓 的 “ 宫 体 诗 ”③。 《南史·简文帝纪》云: “帝辞藻艳发, 然伤于轻 靡, 时号宫体。”同书《徐摛传》曰: “( 摛) 属 文好为新变, 文体既别, 春坊尽学之, 宫体之 号, 自斯而始。”说的都是这一史实。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作者:张耀元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7期摘要:佛教文化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至中国,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对我国的文学创作题材、文学创作人员的影响尤为严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体制的改革;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题材注入新资源;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佛教思想的引入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颇深,不但可以提升人们对佛教文化的理解能力,又可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佛教;古代文学;影响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文化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中占据首要位置,中国现代的文学爱好者在对佛教的论述方面思想内容较为广阔,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在佛教文化引进前后的文体改变原因,并说明佛教文化的引入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

一、佛教促进中国古代文学体制的改革在古代,文学爱好者对文学体制极为重视,《文心雕龙》中探讨20类数十种文体;《文选》中将秦朝到五代时期的文学类作品按文体的不同划分为38类,该书成为当时文体数量最多的统计类书籍;《文章辩体》将文体更加的细致化,分为59类;《文体明辨》更甚,将文体划分为127类。

在古代,早期兴起的文体并未受到佛教的影响,例如:楚辞、七体、诏、诰、誓、命等,后期产生的文学文体则相对受到佛教的影响,例如:五言诗、七言诗、小说、戏曲等。

佛教文化的引入改变了中国古代文体原有的发展方向,促使文体发生变革,例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中国古代文体最初来源于民间,可配之音乐加以传唱,曹操、曹植父子在诗中写道:“披之管弦,皆成乐章。

”可见当时的古代文体是朗朗上口、押韵的。

因此,后人对当时文体的诗句:“班婕妤《团扇》,乐府也;‘青青河畔草’,乐府也;《文选》引古诗……《十九首》,亦乐府也。

汉魏古诗,“皆以比兴为乐府、琴操也。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最初是由五言诗、七言诗传统创作文体,因佛教文化的传入,促使文体格式发生变化,形成一种“近体诗”发展形式,在《新唐书宋之问传》中这样写到:“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宗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互为影响,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往往充满了宗教的影子,而宗教也通过文学作品传播自身的理念和教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各种宗教主题,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

佛教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思想理念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例如《西游记》就是一部富含佛教思想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孙悟空的修行与战斗,展现了佛教弘扬智慧和制胜魔障的精神。

道教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自然观念和修行方式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儒教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价值观念贯穿于古代文人的作品当中。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重要引用和参照,对于塑造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表达人物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宗教思想的传播媒介。

宗教在古代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中,依靠着文学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教义。

佛教以及道教经文的翻译和传播就是通过文学的方式进行的。

佛教经文在被译为汉语后,往往转化为文学作品,通过文学语言的表达来吸引和引导信徒。

类似地,道教经典也通过文学形式来传达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哲学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学作品逐渐成为关于宗教的重要文化遗产,塑造了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形象。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宗教元素也在表达人性和社会伦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学作品往往以展现人物形象和刻画社会风貌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宗教思想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在古代的传奇小说中,对于善恶、报应和救赎等主题的探讨,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这些作品通过描述人物的命运和境遇,传达了宗教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同时,宗教元素也赋予了古代文学作品一种神秘的氛围和超越性的意义,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在唐朝(618年-907年),佛教文化在中国达到了高峰,并与当时蓬勃发展的文学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学风貌。

本文将探讨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之间的交融关系,着重介绍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中体现这种融合的作品及其意义。

1. 唐代佛教诗歌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佛教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杜牧等都曾写过描绘佛教主题的作品。

他们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以表达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宁静与升华。

1.1 王维与禅意诗王维是唐代最富于禅意的诗人之一。

他以山水、花草等自然意象为表现对象,通过鲜明而简洁的语言描绘悟道心境。

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山居秋暝》等,反映了王维深入思考人生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展现了佛教教义对其创作的影响。

1.2 杜牧与诗仙传统杜牧则代表了唐代具有浓郁世俗情调的佛教诗歌。

他巧妙运用佛教理念来抒发内心矛盾与纷扰,以及对人世间善恶和人性弱点的触动。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杜牧通过描写西方极乐世界中花香草美所给他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展示了佛教慈悲与世俗欲望之间的矛盾冲突。

2. 唐代佛教小说在唐代,佛教小说也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当时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小说以佛教传奇为题材,讲述各类功德堂、画像堂等宣扬佛家科仪理论、提升修行境界的故事,代表作品有《法华经传》。

2.1 《法华经传》中的唐僧带徒该小说以真实历史人物唐玄奘为原型,讲述他四年求取大乘佛教舍利子的传奇经历。

小说中描绘了唐僧带领一众弟子在西方梵天净土中历尽艰辛、修炼升华的过程。

这部作品不仅打破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界限,还通过对唐僧和徒弟们丹心向佛的描写,强调了佛教修行道路上的坚持和信仰。

3. 唐代佛教戏剧在戏剧领域,唐代也出现了以佛教题材为基础的创作形式。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曲”和“杂剧”,融入了佛教哲学思想及相关故事情节。

3.1 曲艺与佛教主题曲艺是一种中国古典戏剧形式,其中以《观音菩萨降服牛头马面序》等代表作最为著名。

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关于系

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关于系

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关于系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关联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的关联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

自古以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途径,也是记录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而佛家思想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在理念上存在共通之处。

佛家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与空性,提倡超越世俗欲望和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觉醒。

而古代文学中的一些名篇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例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回归空性”一词,就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纷扰和功利欲望的反思。

另外,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诗作也借用了佛家思想中的因果报应和世间痛苦的理念,以表达人生的苦难和无常。

其次,佛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情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并鼓励人们修行以追求心灵的解放。

这些思想理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就是通过修行和面对各种磨难,最终实现了每个角色的心灵觉醒。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是通过修行和修炼消除心灵的执念,并最终得到启迪。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经历与佛家思想中的修行和觉醒有着密切的关联。

另外,佛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表达的内在性和超脱物质的世俗,鼓励以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这与古代文学中的“婉约派”或“意境派”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苏轼的《赤壁赋》等作品,都以优美含蓄的文字和富有隐喻的表达方式,传递了深远的情感和哲理。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与佛家思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交互影响。

佛家思想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而古代文学则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将佛家思想传承下来。

这种关联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可以找到,也可在其他文化中找到类似的现象。

【word】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

【word】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

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第18卷第3期2003年6月天中学刊JournalofTianzhongV01.18No.3Jun.20o3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曹艳春(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南充430000)摘要: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深远.佛教典籍在文体形式,叙事模式,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这些相似性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关键词:佛教;中国古典小说;因缘中圈分类号:I2o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上还是内容上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目前也是非常的全面和深入,然而,对于佛教为什么会对小说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形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或者说,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来说,佛教为什么与小说的联系如此紧密?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去探讨的问题.从佛教经典的理论来看,佛教理论思维的基点是缘起论和因果观,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因果根源,因果之间互为条件,互为转化.那么,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因缘”呢?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内向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尽管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化经常受到中亚,西亚等一些民族的草原文化和畜牧文化的影响,但中国文化总是运用其特有的独立性和包容性,而将它们加以排斥与整合,即使是吸收,也只重其同,而斥其异【】.佛教在汉代才开始传入中国,作为外来文化,因其特有的理性逻辑思维和否定现实人生的无常,无我观念,与传统文化重现实,重自我主体的实用主义等观念相左,所以一直遭到儒道等正统文化的排斥,如历史上的”三武灭佛”(一是北魏太武帝毁佛,二是北周武帝灭佛,三是唐武宗灭佛,会昌五年即845年,史称”会昌法难”),对佛教打击甚大,而佛道之争更是异常激烈.因此在文化对抗的过程中,佛教作为异质文化始终被排斥在中国文化的边缘,尽管中国文化同时又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将佛教文化中与传统文化相通的成分加以吸收和利用,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中国佛教与印度原始佛教实质上已相去甚远.无庸讳言,禅宗对整个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但这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学的一种规范与整合,作为异质文化被排斥在中国文化边缘的原始印度佛教很难对以承载儒家思想为主的诗词散文产生影响,而小说则是个例外.这显然是由佛教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特质和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中国所特有的地位所决定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佛经中的故事大都具很强的故事性,情节性,其本身可能就是小说.绝大多数的佛经,一般都是讲述佛祖在某时某地给弟子说法,布道的,或者是介绍佛祖的经历的.在行文的过程中大多以”如是我闻”开头,回忆佛祖的一言一行,这颇有说书人讲故事的味道.另外,佛经在宣讲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了对佛祖以及弟子(听众)的形象描摹和一些细节刻画,更加拉近了佛经与小说的距离.如着名的《金刚般若婆罗蜜经》,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就与小说十分的相似: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舍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收稿日期:2003.03.25作者筒介:曹艳春(1978-).女,河南信阳人,四川师范学院中文乐硕士研究生.曹艳春: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73?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LzJln’这是<金刚经>开篇的一段.从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来看,它与小说的行文布局非常的相似,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而且对于佛祖和须菩提两个人物都有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写,紧接着便是他们两个人之间一问一答的对话描写,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当成一篇小说来阅读.另外还有像<六祖坛经》,其中记载的六祖惠能法师得到佛法的经历,俨然就是一篇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故事情节曲折有致的小说引<P15~.因此,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有的学者一反鲁迅的神话与传说源头说,认为中国小说的真正源头应该是天竺史诗,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应该是:天竺史诗——佛本生故事——五朝小说(志怪,志人)——唐变文,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P25.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佛典教义等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翻译小说,这看上去好像也不无道理.其次,佛教在辅教弘法的过程中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倡导众生行善积德,这一点也和中国古代小说在审美情趣上非常接近.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整个中国文化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文学观念上道德教化功能突出,道德的评判往往高于审美的评判,小说也不例外.而在佛教经论中这种善恶果报的故事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姑举一例以说明之:昔有婆罗门,其妇少壮,姿容艳美,欲情深重,志存淫荡,以有姑在,不得遂意,密作奸谋,欲伤害姑,诈为孝养以惑夫意.朝夕恪勤,供给无乏.其夫欢喜,谓其妇言:”尔今供给,得为孝妇,我母投老,得尔之力.”妇答夫言:”今我世供,资养无几,若得天供,是为愿足,颇有妙法.可生天不?”夫答妇言:”婆罗门法,投岩赴火,五热炙身,行如是事,便得生天.”妇答夫言:”若有是法,姑可生天,受自然供,何必孜孜,受世供养.”作是语已,夫信其言,便于野田,作大火坑,多积薪柴,极令然炽.乃于坑上,而设大会,扶将老母,招集亲党,婆罗门众,尽诣会所,鼓乐弦歌,尽欢竞日.宾客既散,独共母住.夫妇将母,诣火坑所,推母投坑,不顾而走.时火坑中,有一小瞪,母堕瞪上,竟不堕火.母寻出坑,日已逼暗,按来时迹,欲还向家.路经丛林,所在阴黑,畏惧虎狼,罗刹鬼等,攀上卑树,以避所畏.会值贼人,多偷财宝,群党相随,在树下息.老母畏惧,怖不敢动,不能自制,于树上咳.贼闻咳声,谓是恶鬼,舍弃财物,各皆散走.既至天明,老母泰然.无所畏惧,便即下树,选取财宝.香璎珠玑,金钏耳坠,真奇杂物,满负向家.夫妇见母,愕然惊惧,谓是起尸鬼,不敢来近.母即语言:”我死生天,多获财宝.”而语妇言:”香璎珠玑,金钏耳坠,是汝父母姑姨姊妹,用来与汝,由吾老弱,不能多负,语汝使来,恣意当与.”妇闻姑语,欣然欢喜,求如姑法,投身火坑.而白夫言:”老姑今者,缘投火坑,得此财宝,由其力弱,不能多负,若我去者,必定多得.”夫如其言,为作火坑,投身焦烂,于即永没.这是<杂宝藏经>卷十里的一则故事<婆罗门妇欲害姑缘>, 当然,与其说是故事,还不如说它就是一篇成功的小说,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腻丰富的细节描写,后世优秀的小说恐怕也难以企及.但不管是故事也好,小说也好,这一段文字从审美情趣上来看,它完全是以宣扬佛教的恶有恶报为旨趣,是长期以来广大黎民百姓对那些对老人不尽孝道的恶人的痛恨的反映.而荨老重老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惩恶扬善是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这无疑给中国小说与佛教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 影响与渗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鲁迅曾经指出:”以意度之,则俗文之兴,当由两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嘲”他此说正是针对宣扬因果报应之小说与佛教的联系而讲的.另一方面,这种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也十分适合小说这一叙事文体,或者说,佛教的”缘起说”,”因果论”对于小说文体的变革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以前,中国小说多为”丛残小语”,故事性,情节性不强,篇幅短小,叙述逻辑性不强,而佛教传人之后,借助于佛教的”缘起说”和”因果论”,注重叙事的前因后果,逻辑井然,合理安排故事情节,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展开与铺排,同时也为故事情节的圆满和结构上的完善提供了保障.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无论是在以后的短篇还是长篇,文言还是白话小说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正如美国学者克里斯蒂安?乔吉姆所说:”所有的中国通俗小说均包含着宗教主题.首先,通俗小说中由无数神祗,妖魔,鬼怪,精灵组成的王国与构成中国民间宗教背景一样广阔和神异.其次,这些小说的情节中向来不脱离因果报应的观念.”【6】忸m而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很明显只有小说这一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叙事文体才跟这种果报观念有”缘”.当然,佛教在叙事方面对小说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佛教的讲经文和变文甚至包括佛经本身所采用的韵散结合的形式对小说的叙事结构也很有影响.讲经文依经解文,通常以四六句写成,间以诗句总结前文.变文则是一段散文,一段韵文,散文铺叙描写,韵文来加以渲染.这也是佛典的写法.韵文则有诗偈,也有新歌俗曲,五言,六言,七言以及三,三,七杂言句式均有,而以七言为多.尽管说韵散结合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学中本来就有,但在后来的小说中如此大量的使用以至于出现诸如<金瓶梅词话>这样的作品,则显然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最后,佛教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其佛典教义和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典小说在趣味性方面也相一致,这也适应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为佛教文化与中国小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印度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否定创世主,否定绝对人格神的存在,丽提倡”缘起”74?曹艳春: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实体.这种理论的逻辑发展,不但否定了创世主,而且否定了一切具有超自然实体性的神灵,因此,佛教被相当一部分人视为无神论.但是,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与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其”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传统的灵魂不灭思想相结合,加上佛本生故事中很多对佛祖成佛过程等的神化,于是便赋予了佛祖,菩萨,罗汉等”人格神”的力量,而佛教宣扬的关于天,人,畜生,恶鬼,地狱,阿修罗等的”六道轮回”的观念则进一步加深了俗众鬼神的理解.中国人其实都有蒲松龄的”才非干宝, 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竹【7】的心理,所以尽管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先进》)等,但中国古代神话表现的大多是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的神灵,多的是”怪力乱神”.这些神通广大的鬼怪神仙的故事对俗众极有吸引力.而中国小说从一开始出现就”作意好奇”,无论是描写神鬼仙界,还是现实人间,都突出一个”奇”字,以达到”娱心”的目的.佛教中的”佛”,”恶鬼”的形象以及苦修成佛,涅檗坐化,六道轮回等神秘莫测的故事,也都突出了一个”奇”字,这也极大地满足了中国民众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在这一点上,佛教与中国小说也十分的”投缘”.不管是印度佛教本来就具备这些神仙鬼怪的内容也好,还是它在传入中国时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满足民众的好奇心而”作意好奇”也好, 我们都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样, 在强调其道德教化功能的同时,也注重文艺的娱乐消遣作用,迎合了中国广大市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必须指出的是,在强调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联系紧密的同时,我并没有要否认佛教与中国其他文学形式的联系的意图.事实上正如学术界所公认的那样,佛教对于整个中国文学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佛教(主要是指原始的印度佛教)对诗文的影响并不明显,仅仅是在佛教被完全中国化之后即中国佛教(主要是禅宗)形成之后才对诗文发生了一定规模的影响.如唐以后出现的大量的禅诗, 诗僧;以禅入诗,以禅论诗的倾向;诗文方面出现的空灵,境界说等,都是禅宗影响的结果.可见诗与禅的关系密切,但与印度佛教却似乎关联不大.真正与佛教(不仅仅是中国佛教)联系紧密的还是小说与戏剧等俗文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等俗文学形式共同的边缘化的命运所致.如前所述,佛教刚传入时遭到正统文化的排斥,佛道之争一直持续多年,直至佛教完全被中国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始终在中国文化的边缘徘徊.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它始终难登大雅之堂, 不为正统文学所接纳,正统文人大多不屑为之,斥之为末流.既然不能登堂入室,于是两者都只好到市井坊间,市民百姓中去寻求发展,而正是在这里两者找到了契合点,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戏剧与佛教的交融也可以从中得到解释.归结起来,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为正统权威所接受,但却深受广大市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二是佛典教义,变文,俗讲等与小说戏剧等文体—样,同为叙事性文体,在借鉴和吸收方面比较容易.中国的诗文通常都特别突出文学的表意功能,就是叙事itr--~叙事散文也还是着重于情感表达, 而佛经故事,变文,俗讲虽为骈散结合,但毕竟侧重于叙事,故与同为叙事文学的小说和戏剧更为接近.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之间的这种密切的”因缘”了.参考文献:【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伽.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2】朱棣集注.金刚般若婆罗蜜-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详见《六祖法宝坛经浅释》福建省蒲田广化寺,1989. 【4】普慧.佛教故事——中mtr,_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tM].上海:中华书局.2000.【5】鲁迅全集:第9卷t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美】克里斯蒂安?乔吉姆.中国的宗教精神【M】.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7】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志t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TheStudyofRelationsBetweenChineseClassicalNovelsandBuddhism CAOY ah—chun(SichuanTeachersCollege,NanchongSichuan430000,China)&intr~:******************************************************* heworksofBuddhismandChinc.seclassicalnovels hadmuchresemblanceinstylesnarrativepatternsandaestheticstaste,whichma keitpossibletointegrateBuddhismandChineseclassicalnovels.Keywortl~:Buddhism;Chin@seclassicalnovels;karma[责任鳊辑刘友朋]。

古代文献学对于佛教研究的影响

古代文献学对于佛教研究的影响

古代文献学对于佛教研究的影响在古代文献学对于佛教研究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

而古代文献学对于佛教研究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通过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学对于佛教研究的影响,以及它在佛教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代文献学是一门关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和解读,揭示出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佛教研究中,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同样得以应用。

通过对佛教各类古代文献的整理、收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佛教的内容、原理和教义。

首先,古代文献学为佛教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文献。

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众多的经典和注释。

通过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对这些佛教原始文献进行翻译、整理和分类,还原它们最初的面貌。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佛教的思想和教义,为佛教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古代文献学为佛教研究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视角。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文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佛教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佛教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

此外,在不同地域、不同派别的佛教文献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拓宽佛教研究的视野,丰富佛教学术研究的内涵。

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对文献的考证和评价。

通过对佛教文献的考证,我们可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排除虚假和错误的信息,保证佛教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对文献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二、古代文献学在佛教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古代文献学在佛教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佛教研究的推进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古代文献学为佛教学的捐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共生中国古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融合与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宗教的描写和表达上,更体现在宗教文化对于文学的启发和影响上。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承文化的方式,通过对宗教文化的吸纳和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学注入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一、文学作品中宗教的描写与表达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广泛涉及宗教的描写和表达。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各种宗教元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佛教被广泛描绘在诗歌、小说和戏剧中。

从初唐诗人王维的禅宗诗到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佛教的影响穿越了几个世纪的中国文学。

道教的元素也广泛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民间神话和神话故事中。

儒教的僧尼和道士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儒家道德的力量和教化的智慧。

文学作品中对宗教的描写和表达,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更多地是对人性、命运和生死等哲学命题的探讨。

从古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的佛教的“尘世清净”到明代小说《红楼梦》中宝玉的“净土仙居”,宗教文化的影响贯穿着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宗教的描写和表达,古代文学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宗教文化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宗教文化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文学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宗教主题的描写和表达,传递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对文学的启发,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灵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支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佛教文化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尤为显著。

佛教中的“菩提树下”、“阿弥陀佛”、“轮回转世”等词汇和概念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

这些佛教词汇和概念不仅为文学作品增添了神秘和宏大的氛围,更深化了作品的哲学思考和艺术表达。

例如,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时人已寂寞,我独忆往昔。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初探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初探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初探
杨孝容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2)002
【摘要】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佛教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从文学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文学辅助佛教弘传并融汇于中国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初始借文学以宣扬佛教,渐趋达到佛教意识,对正常文学式样的有机渗透,文学不再表面化地宣扬佛教教理,而是在其意境中把人们引向空寂的世界。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杨孝容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J], 高华平
2.中国古代文学对佛教的接受形态及其效应 [J], 钟友循
3."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邱渊;陈卫星
4.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 [J], 刘艳芬
5.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J], 钱仲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
引言
从文献的定义可知,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佛教文献则是记录佛教一切知识与活动的载体,佛教文献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保存下来,不像佛教文学那样不可以看见。

我国研究佛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则是通过佛教文献来完成的,由于佛教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在其传入到我国的时候,佛教文献也记载了我国古代的一部分文学作用,佛教文献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佛教文献,总的来说,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比较深远悠长的,本文着重说明佛教文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从此方面来解释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

一、佛教文献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
佛教文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内容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对诗歌、戏曲、小说及俗文学的影响等方面,佛教文献成为很多文人进行文学创作所借鉴的情节,其思想渗透到古代文学各个领域。

创作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文学发展受政策影响比较大,比较明显的是唐代,唐代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这项政策加强了唐代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这个时候的文学展示了空前的活力[1],让我国在文学发展上跨入了一大步,这个跨越性的发展与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在唐朝广泛流传是离不开关系的。

自从佛教文学传入我国以后,文学创作也开始改变以往的陈旧思想,渐渐取材于佛教故事,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佛教里的故事结合,充实自己的文学创造内容,使文学作品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比如流传甚广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及其部分情节就是借鉴了佛教的经典情节。

并且,佛教文化的传入也改变了一些词的含义,比如龙的含义发生变化就是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在六朝还催生了一种新的诗体,即宫体诗,佛教文献影响到佛教僧侣文人,大量比较华丽的诗歌从他们笔下诞生,中国的戏曲则是由印度传入,其中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就是佛经里面的鲜为人知的代表观念。

二、佛教文献影响文人的思想观念,促使中国古代文学理念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原本也有形、神、言、意只说,只不过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文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形、神、言、意,而一些成绩比较显著的文人在追求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端,佛教文献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形、神、言、意的追求,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愈加丰富,文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又一独特理念,即境界说。

佛教文献的形近神不灭打破了文人们对原来的形神关系的理解局限,将文学当中的形神关系的论述推向一个历史高度,并促使中国新的文学理念的形成,比如传神写照、以形写神和重神轻形理念。

佛教文献解放了文人的思想,使其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认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同时,佛教文献促使了中国古代文学新的理念形成,至今这些理念还被应用到现代文学创作当中[2]。

三、佛教文献创新了古代文学的体裁,对今天的文化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佛教文学影响到古代的文学创作思想与理论,从而影响到文学体裁与形式,另一方面,佛教文献的传播方式对于文体的产生也具有一定意义。

在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中,佛教文献对文人的思想形成冲击,使其寻找更加新颖的创作体裁与形式,满足自己对文学的追求,比如永明体的出现,这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发生变化的根本性标志,也使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方向彻底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文献促进了中国古代文体形式俗文体的诞生,从此,俗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开始在我国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佛教文献对我国今天的文学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文学的进步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在今天的文化发展中,复杂的国际形势又使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3]。

结语
综上所述,佛教文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重大,虽然其中有不少负面影响,但进步作用是主要的,我国应辩证地看待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今天各国文学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更要正视佛教文献作为外来宗教文化典籍的事实,直面其中的文本形式与思想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深入剖析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4],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积极推动中国古现代文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促进文化繁荣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