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说课稿(1)改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我将从六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

第三章主
要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本节内容既是对第三章内
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
概括总结与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本节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
解遗传规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在生物研究
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整理、分析、归纳材料的方法。

(2)掌握数学知识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通介过绍DNA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的指导
1.学情: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遗传的两大规律,明确了基
因位于染色体上,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DNA的结构和复制方
式,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基因和DNA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所以本
节课是前几节课的自然延伸,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积极探究学习。

2.教法:结合学情,采用问题启发、模型建构、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3.学法: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理论依据,学生通过分析整理资料、课堂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和理解本节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其中新课教学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

下面我分析一下每个板块的设计依据和预期效果。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摩尔根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后来证明染色体中只有DNA是遗传物质。

那么基因等同于DNA吗?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疑惑,通过这个问题导入新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中。

2. 明确对象,主动探究,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资料1和3思考:生物体中的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是否相同?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相同吗?如果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结论:两者是不同的,基因是DNA的片段。

那么DNA上所有片段都是基因吗?
接着让学生阅读资料2和4思考:基因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得出:基因能够控制生物性状,此时教师应当给学生解释遗传效应的含义。

综合上述四个材料,让学生给基因下一个定义,要求既能反映基因与DNA的关系,又能体现基因的作用。

此时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数量关系进行推理,进而得出基因是DNA 分子的片段;第二个问题则侧重生物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学生就明确了基因与DNA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给基因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以问题串的形式处理这部分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上面的实例说明了DNA蕴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教师可以接着提出新的探究问题:DNA分子中的哪一部分可以储存遗传信息?DNA分子储存的遗传信息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法进行突破:
(1)建构物理模型:准备四种不同颜色的卡片,让学生动手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并讨论刚才的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模型中只有碱基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很容易得出遗传信息就储存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那么4种碱基排列而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能否储存足够的遗传信息呢?接着让相邻两排同学手持碱基模拟DNA分子的组成,其中一名同学读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更换手中的
碱基重复几次上述操作,学生会发现DNA分子的变化是多样的,从而体会DNA分子的多样性。

(2)类比推理:我们知道手机号码是由来自0—9的11个数字组成,但是手机号码都是唯一的,这是因为每个号码所含的数字或者数字的排列顺序是不同的。

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不同DNA分子所含有的碱基数量或者排列顺序也是不同的,因此DNA中含有的遗传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由此说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3)建构数学模型:假如一个DNA分子分别由1、2个、3个碱基对组成,那么这个DNA分子可能含有的遗传信息有多少种?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41、42、43,假如一个DNA分子由N个碱基对组成呢?学生可以学生根据数学知识能够得出公式4N。

这样学生对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既温习了前面学习的几种研究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轻松突破本节难点。

对于“DNA指纹技术”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派代表举例“DNA指纹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本节课这样设计,一方面很好的实践了新课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另一方面使本节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

3.课堂巩固:学习完本节知识后,通过以下几个题来巩固本节知识。

这些题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重难点内容,理清知识网络。

4.课堂小结:学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5.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

五.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力图简洁又能体现本节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本节内容的掌握。

六.效果分析:
这节课,通过采用问题启发,教师引导,模型建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个体学习变为接受与体验、思考与探究相结合的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积极研究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的热情,逐步形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