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1.2 应用举例(通用)》优质课教案_11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1.2 应用举例(通用)》优质课教案_11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一)——距离测量问题》教学设计摘要:文章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五为出发点,结合课程标准,通过对三维目标的设置和学生学情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引导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按照复习回顾、讲授新课、随堂练习、小结、作业、教后反思等六个环节,就正余弦定理在距离测量问题方面的应用做了比较全面的教学设计,最后总结出解应用题的基本思路.设计在复习回顾部分特别加入了回顾小测,在例题讲解过程进行了点评和引申,在练习部分链接了相关的高考试题,这是该设计的三处亮点,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也为高中数学一线教师的备课方式提供了一种案例参考.关键词:数学模型;正余弦定理;距离测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解三角形知识,解决不可到达点的距离测量问题.能力目标:能够将实际问题,尤其是距离测量问题转化成解三角形的问题进行解决.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情分析:正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学生已经具备一些数学基本功的基础上,以正余弦定理本身为出发点,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系统学习和掌握正余弦定理在诸如距离测量等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学生对数学必修内容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数学建模意识已经建立起来并达到成熟,教科书在必修5安排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是恰到好处,对教师的教和学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学重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背景,从而找到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正确的数学模型,同时做到操作的可行性.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回顾1、正弦定理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的解三角形问题:(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和一边.2、余弦定理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的解三角形问题:(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一角. 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 C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3、回顾小测(1)在ABC ∆中,若C B A 222sin sin sin +=,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三角形.(2)在ABC ∆中,已知2a =,则cos cos b C c B +等于______.二、讲授新课一些实际问题:1、如何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2、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3、怎样测量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将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例1、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测,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 51=∠BAC , 75=∠ACB ,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精确到0.1m ).分析:已知两角一边,可以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解:根据正弦定理,得B AC C AB sin sin =)(7.6554sin 75sin 55)7551180sin(75sin 55sin sin 55sin sin 000000m ABCACB ABC ACB AC AB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m .点评:1、AC 是根据测量的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称其为基线.2、这是测量不能直接度量的两点的一种方案,可引申如下: 测量两点都不能到达的两点间距离,如下例.例2、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方法.分析:用例1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河的这一岸的一点C 到对岸两点的距离,再测出BCA ∠的大小,借助于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α=∠BCA ,β=∠ACD ,γ=∠CDB ,δ=∠BDA . 在BDC ADC ∆∆和中,应用正弦定理得:[])sin()sin()(180sin )sin(δγβδγδγβδγ+++=++-+=a a AC计算出AC 和BC 后,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两点间的距离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测量方法?三、 随堂练习练习1、为了测量河宽,在岸的一边选定两点B A 、,望对岸的标记物C ,测得 45=∠CAB , 75=∠CBA ,120=AB 米,则河宽为 米.练习2、(2009年宁夏高考)为了测量两山顶M 、N 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 、B 两点进行测量,A 、B 、M 、N 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示意图),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 、B 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 、N 间的距离的步骤.四、 小结解应用题的基本思路:[])sin(sin )(180sin sin γβαγγβαγ++=++-=a a BC αcos 222BC AC BC AC AB ⨯-+=五、作业P习题1.2A组1、2.19六、教后反思本节课是继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后的应用型的章节,是基于正余弦定理基础之上的知识应用层次,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是高中重要且实用的章节,是知识层次的最高要求.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解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知识能力的最高要求,通过学情分析,结合教材难易程度设计了本课,通过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已经上了一个台阶,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再加要求.基于以上分析,以后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将课前测试科学合理的重视起来,做到新课前的小测巩固.这比单独的知识点的复习回顾效果明显,而且学生也有挑战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跳起来吃到了桃子”,学生有成就感,教师也觉得开场有了激情,有了新课开演的前奏.其次,例题的教学分层次展开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这样做既降低了例题本身的难度,使得学生一节课后有一种自我整理为精华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化归思想,学会了如何将同类问题划归为基本问题.再次,课前准备这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本节课中要用到的距离测量的钢卷尺或者皮尺,角度测量的测角仪等,有的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可能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图片给学生做一课前演示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无疑会让学生对新解决的问题产生“熟悉感”,会对新课的讲授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最后,练习的设计符合递进式原则,从易到难,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从做练习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成就感,也能感受到挑战性.在练习中加入一定难度的高考题链接,是遵循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的,以能力为基本要求,以知识点为基本依托,做到知识和考题的前呼后应.参考文献:[1]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 傅佳.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 教育观察,2012, (06):71-72.[3] 张春莉,王小明.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 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5] 任志鸿.志鸿优化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数学)[M] .海南:南方出版社,2013.1.。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优质课教案_7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优质课教案_7

课题: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测量不可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的方法及航海问题;2、解斜三角形问题的类型。

(二)能力目标:1.掌握利用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方法,会利用解任意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能够在解斜三角形应用过程中,灵活地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3.通过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进一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利用解斜三角形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利用解斜三角形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及运算问题.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动手实验闭上一只眼睛,将两只笔的笔尖相对;两只眼睛都睁开,再试一次,感受有何不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试想想: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左右各长一只或者前后各长一只,会出现什么情况?从数学角度来分析该问题,从而引出解决测量问题的一般思路。

方法总结:构造三角形,把要求的这两点间的距离作为三角形的一边,通过解斜三角形可以得出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识别本例解斜三角形的类型,顺便复习正弦定理及其能解决的问题,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二、新课1、案例一(1)设置情境:湖北四渡河大桥用火箭抛索架桥为世界首创四渡河特大桥位于巴东和长阳交界处,主跨900米,索塔顶至峡谷底高差达650米,正桥面到谷底高差达500余米,堪称“天路”上的“天桥”。

(2)提出问题①想一想:假如你是设计人员,在设计此桥前,你怎样得到主跨900米这个数据?(测量工具:测角仪,皮尺)②要测的A、B 两点有什么特点?(能相互看见,但不能相互到达,因此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采用间接的方法)③根据前面的方法总结,想想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什么?④怎样构造三角形?(见下图第三图)(3)带领学生构建三角形模型,抽象出数学问题(4)请学生解决该数学问题2、案例二(1)设置情境:沪蓉西高速路某段在沿清江河岸施工的过程中碰到一座山,需要设计一条隧道。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全套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全套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新人教A 版必修5全套教案第一章 解三角形课题: 1.1.1正弦定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探索研究] (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C c==, A则sin sin sin abcc AB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bcABC==C a 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从而sin sin a b A B=sin cC=A cB (图1.1-3)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二课时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二课时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3 ,则∠BDC= π 或 2π .
62
33
3
又由 DA=DC,则 A= π 或 π . 63
(2)若△BCD的面积为 1 ,求边AB的长.
6
解:(2)由于 B= π ,BC=1,△BCD 的面积为 1 ,
4
6
则 1 BC·BD·sin π = 1 ,解得 BD= 2 .
2
46
3
由余弦定理得 CD2=BC2+BD2-2BC·BD·cos π =1+ 2 -2× 2 × 2 = 5 ,故 CD= 5 .
2
2
2
关系,又由正弦值还可求出余弦值,这就可以与余弦定理建立关系,另外面积公式中有两边
的乘积,在余弦定理中也有,所以面积公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可以相互变换,关键是
根据题中的条件选择正确的变换方向.
即时训练 1-1:在△ABC 中,已知 AB=2,AC=2 2 ,cos B= 1 . 3
(1)求sin C的值;
3
3
3
所以 sin(B+C)= 2 10 + 2 , 99
所以 sin A= 2 10 + 2 , 99
因为 AB=2,AC=2 2 ,
因为 S= 1 AB·AC·sin A,所以 S= 8 5 4 2 .
2
9
题型二 平面图形中线段长度的计算
【例2】 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D=1,CD=2,AC= 7 . (1)求cos∠CAD的值;
49
3 29
3
又 AB=AD+BD=CD+BD= 5 + 2 = 2 5 ,
33
3
故边 AB 的长为 2 5 . 3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

(新课标)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从容说课本章主要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以及实习作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反映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以将三角形中的边的关系与角的关系进行相互转化,许多几何问题也可以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来研究.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全章复习.教学重点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3.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定理及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确良;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本章我们共学习了哪些内容?生 本章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师 你能讲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具体内容吗?生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余弦定理: a 2=b 2+c 2-2bcco s A ,b 2=a 2+c 2-2acco s B , c 2=b 2+a 2-2baco s C ;abc b a C ac b c a cisB bc a c b A 2cos ,2,2cos 222222222-+=-+=-+=.师 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 生 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生 老师,我来补充.利用正弦定理的解题的类型(1)在有解时只有一解,类型(2)可有解、一解和无解;利用余弦定理的解题的两种类型有解时只有一解. 师 very good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学习了什么? 生 除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C ab B ac A bc S sin 21sin 21sin 21===C ,利用它我们可以解决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三角形的面积.师 你说的非常完善,你是我们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希望我们全班同学都向他学习.推进新课 多媒体投影解斜三角形时可用的定理公式 适用类型 备注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b 2+a 2-2ba cos C(1) 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类型(1)(2)有解时只有一解正弦定理(3)已知两角和一边类型(3)在有解时只有一解,类型(4)可有解、一解和无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4)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面积公式S =21bc sin A =21ac sin B =21ab sin C(5)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生 老师,我也来补充.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我们还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关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的问题.师 看来同学们对解三角形这一章掌握得都不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例题与练习. [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 生 这个题目以前做过的,A 与B 的大小关系不定. 师 对吗?生 我认为不对.我以前做过的题目中没有“在△ABC 中”这个条件. (其他学生一致认可) 师 那本题应该怎么做呢?生 我觉得答案应该是A >B ,但是理由我说不上来. 生 我来说.因为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所以 a =2Rsin A ,B =2Rsin B .又因为sin A >sin B ,所以A >B . 又因为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所以A >B . 师 好,你解得非常正确.【例2】在△ABC 中,若△ABC 的面积为S ,且2S=(a +b )2-C 2,求t a n C 的值. 师 拿到题目你怎么考虑,从哪里下手?生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代入已知条件2S=(A +B )2-C 2中,再化简. 师 用面积公式S=21 bc in A =21ac sin B =21ab sin C 中的哪一个呢? 生 用哪一个都可以吧. 生 不对,应该先化简等式右边,得(A +B )2-C 2=A 2+2AB +B 2-C 2,出现了A 与B 的乘积:AB ,而2abco s C =a 2+b 2-c 2,因此面积公式应该用S=21ab sin C ,代入等式得 ab sin C =a 2+b 2+2ab -C 2=2ab -2abco s C .化简得tan 2C=2.从而有344142tan12tan2tan2-=-=-=CCC.师思路非常清晰,请同学们思考本题共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生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生还有余切的二倍角公式.师你能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吗?生拿到题目不能盲目下手,应该先找到解题切入口.师对,你讲得很好.生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要试试.【例3】将一块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0 c m的扇形铁片裁成一块矩形,有如图(1)、(2)的两种裁法:让矩形一边在扇形的一条半径OA上,或让矩形一边与弦AB平行,请问哪种裁法能得到最大面积的矩形?并求出这个最大值.师本题是应用题,怎么处理?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找到相应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分析:这是一个如何下料的问题,从图形的特点来看,涉及到线段的长度和角度,将这些量放置在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出矩形的边长,再计算出两种方案所得矩形的最大面积,加以比较,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结论.解:按图(1)的裁法:矩形的一边O P在OA上,顶点M在圆弧上,设∠M OA=θ,则|MP|=20sinθ,|OP|=20co sθ,从而S=400sinθco sθ=200sin2θ,即当4πθ=时,S m a x=200.按图(2)的裁法:矩形的一边PQ与弦AB平行,设∠M O Q=θ,在△M O Q中,∠O QM=90°+30°=120°,由正弦定理,得|MQ|=θθsin2340120sinsin20=︒.又因为|MN |=2|OM |sin(60°-θ),=40sin(60°-θ),所以 S=|MQ |·|MN |=331600sinθsin(60°-θ)=331600{-21[co s60°-co s(2θ-60°)]}=33800[cos(2θ-60°)-co s60°]. 所以当θ=30°时,S m a x =33400. 由于33400>200,所以用第二种裁法可裁得面积最大的矩形,最大面积为33400c m 2. 评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测量(角度、距离)、合理下料、设计规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从解题过程来看,关键是要找出或设出角度,实质是解斜三角形,将问题涉及的有关量集中在某一个或者几个三角形中,灵活地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加以解决.【例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求所有这些三角形中的最大角的度数.(精确到°) 师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生(齐答)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要求三角形中的角. 师 怎么处理呢?生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实现三角形中边与角的转化,可是三条边的值不知道啊. 生条件中三角形的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那么我们可以设这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为n-1,n ,n+1,最大的角为θ,则)1(2321)1(24)1(2)1()1(cos 2222--=--=-+--+=n n n n n n n n n n θ.师 接下来怎么做呢?生 因为co sθ是[0°,180°]内的减函数,所以要求θ的最大值即求co sθ的最小值. 师cosθ的最小值怎么求呢? 生 因为cosθ>-1,从而有)1(2321--n >-1)1(23-⇒n <23n-1>1⇒n >2. 又因为n 为自然数,所以当n=3时,(cosθ)min =-41,所以θ的最大值为°.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解:设这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为n-1,n ,n+1,最大的角为θ,则)1(2321)1(24)1(2)1()1(cos 2222--=--=-+--+=n n n n n n n n n n θ.因为cosθ是[0°,180°]内的减函数,所以要求θ的最大值即求co s θ的最小值,且cosθ>-1,从而有)1(2321--n >-1)1(23-⇒n <⇒23n-1>1⇒n >2. 因此,当n=3时,(cosθ)min =-41,所以θ的最大值为°. 师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练习 多媒体投影1.在△ABC 中,若A =30°,B =45°,C =6,则A 等于( ) A.26- B.26(2-C.)26(3-D.)26(4-2.在△ABC 中,若a =7,b =4,c =5, 则△ABC 的面积为(精确到0.1)( ) A .7B .C .D . 3.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D 1与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距离D 2之间的关系为( ) >d 2=d 2 <d 2 D.大小确定不了4.在△ABC 中,若A ·co t A =bco t B ,则△ABC 是_______三角形.5.在异面直线A ,B 上有两点M 、N ,EF 是直线A ,B 的公垂线段,若EM =5,EF =3,FN =4,MN =6,则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___________.(精确到1°) 练习题答案:4.等腰°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生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是联系三角形边和角的关系式.生 凡是可用正弦定理的时候,都可以用余弦定理;当关系式中有边的平方项时,可以考虑余弦定理.生 已知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时用余弦定理讨论二次方程,更容易判断是无解、一解还是两解的问题.生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找出图形中的边角关系,然后假设有关的边和角,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建立边或角的关系式.生 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都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其基本步骤是: (1)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一个或几个三角形);(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尽可能地集中在有关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这些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布置作业1.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2.在△ABC 中,已知t a n A =21,t a n B =31,试求最长边与最短边的比. 3.某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他看见远处有一座宝塔在与火车前进方向成30°角的直线上,1分钟后,他看见宝塔在与火车前进方向成45°角的直线上,设火车的速度是100 km/h ,求宝塔离开铁路线的垂直距离. 答案:1.(5,13)2.解:因为t a n A =21,t a n B =31,所以1312113121tan tan 1tan tan )tan(=•-+=-+=+BA B A B A . 因为0°<A <45°,0°<B <45°,所以A +B = 45°. 所以3510103135sin sin sin =︒==B C b c ,所以最长边与最短边的比为35. 3.解:如图,设宝塔在C 点,先看时的位置为A ,再看时的位置为B ,由题意知∠BAC =45°-30°=15°,AB =3560100=(km ),AC =)13(3513515sin 53sin sin +=︒︒=∠•∠=ABC BCA AB AC ,所以C 点到直线AB 的距离为d =AC ·sin30°=65(3+1)(km ).板书设计 本章复习例1 例3 例2 例4(投影区)备课资料解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是三角形的六个基本元素.已知其中的三个基本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余的基本元素叫做解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因为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是直角,例如△ABC 中,C =90°,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那么利用以下关系式:(1)A +B =90°;(2)A 2+B 2=C 2;(3)A =c sin A =cco s B =B ·t a n A ;(4)B =cco s A =c sin B =acxtana . 可分四种情况来解直角三角形. (1)已知斜边和一锐角; (2)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锐角; (3)已知一斜边和一直角边; (4)已知两条直角边. 2.斜三角形的解法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没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叫做斜三角形.斜三角形的解法可分以下四种情况:(1)已知两角和一边;(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3)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4)已知三边.解斜三角形常常利用以下基本关系式: 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A +B +C =180°; 2.正弦定理,即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3.余弦定理,即(1)⎪⎩⎪⎨⎧+=+=+=;cos cos ,cos cos ,cos cos B a A b c A c C a b C b B c a(2)⎪⎩⎪⎨⎧-+=-+=-+=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一般地说,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况下,解三角形时,问题不一定有解,如果有解也不一定有唯一解.对这类问题进行讨论,可得如下结论.90°≤A <180°0°<A <90°a >b 一解 一解 a =b 无解 一解a <b无解A >B sin A A =B sin A A <B sin A两解 一解 无解。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5(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5(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如:坡度、俯角、方向角、方位角等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3、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4、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5、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二、教学重点1、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距离的方法;2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3、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4、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三、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即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2、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3、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4、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四、教学过程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作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例题剖析]【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 m,∠BAC =51°,∠ACB =75°.求A 、B 两点的距离。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5《应用举例》教案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5《应用举例》教案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5《应用举例》教案高中数学必修5《应用举例》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教学重难点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教学过程一. 基础知识精讲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二.问题讨论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 ,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 小结: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2。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 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三.作业:P80 闯关训练高中数学必修5《应用举例》教案【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com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教学重难点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二、例题讨论一)利用方向角构造三角形四)测量角度问题例4、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北偏东。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1)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1)

新编人教版精品教学资料1.2 应用举例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性,进行测量,掌握数学术语及数学作图方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一方面,三角形知识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另一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推动了三角形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写出实习报告等体会到数学市有用的,我能用数学,也能用好数学教学重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距离的方法教学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即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教学建议解三角形知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等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对于解三角形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在理解一些术语(如坡角、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的基础上,正确地将实际问题中的长度、角度看成三角形相应的边和角,创造可解的条件,综合运用三角函数知识以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决.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的例1、例2是两个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例1是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例2是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距离的问题•对于例1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从而可以用正弦定理去解决•对于例2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的问题,然后把求未知的BC和AC的问题转化为例1中测量可到达的一点与不可到达的一点之间的距离问题.导入新课一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坡镇马蹄沟村,是一个世代被大山阻隔的小山村,在无法承载贫穷重负和生命重压之下,毅然决然以一己之力,用比较落后的方式,开始了一段长达五年的艰难的开山之旅。

他们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风险,终于打通了一条长400米的隧洞,从而大大拉近了闭塞小山村与现代大都市的时代距离。

高中数学1.2应用举例(三)全册精品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1.2应用举例(三)全册精品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根据正弦定理 , BC =
AC
sin
sin CAB
sin ABC
CAB = BC sin ABC = 54 .0 sin 137 ≈ 0.3255,
AC
113 .15
所以 CAB =19.0 , 75
- CAB =56.0
答 : 此船应该沿北偏东 56.1 的方向航行 , 需要航行 113.15n mile 例 2、在某点 B 处测得建筑物 AE 的顶端 A 的仰角为 ,沿 BE方向前进 30m,至点 C 处测得顶端 A 的 仰角为 2 ,再继续前进 10 3 m至 D 点,测得顶端 A 的仰角为 4 ,求 的大小和建筑物 AE的高。
4
=
, ----

10 3
② ① 得 cos2
= 3 ,2 =30 , =15 , AE=ADsin60 =15 2
答:所求角 为 15 ,建筑物高度为 15m
例 3、 某巡逻艇在 A 处发现北偏东 45 相距 9 海里的 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 75 的方向以
10 海里 课后作业 《习案》作业六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又因为 sin
BAC = BC sin 120 = 15
AB
21
3=5 3 2 14
BAC =38 13 , 或 BAC =141 47 (钝角不合题意,舍去) ,
38 13 + 45 =83 13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 83 13 方向去追,经过 1.4 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
评注: 在 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 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4)

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4)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4)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2.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3.进一步提高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2.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教法与学法1.教法选择:教学形式采用自主探究与尝试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转化问题方法.2.学法指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过程,在过程中感受应用,在交流中升华.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三、思维拓展,课堂交流 3AB AC ⋅=.(II )若b c +=,253AB AC ⋅=cos 3,A =bc ∴1sin 2bc A ==)对于5bc =,又5,1b c∴==或1,5b c==,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20a b c bc A=+-=,25a∴=四、归纳小结,课堂延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师生活动归纳小结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特别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回顾解斜三角形的一般题型,便于学生在复习中更深入的思考,更广泛的研究解三角形.由学生谈体会,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巩固创新课堂延展1 .△ABC中,a=2bcosC,则此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答案:A2.某城市有一条公路,自西向东经过A点到市中心O点后转向东北方向OB,现要修建一条铁路L,L在OA上设一站A,在OB上设一站B,铁路在AB部分为直线段,现要求市中心O与AB的距离为10 km,问把A、B分别设在公路上离中心O多远处才能使|AB|最短?并求其最短距离.(不要求作近似计算)答案:当AB分别在OA、OB上离O点既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巩固应用,又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将探究的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课下通过练习,巩固正余弦定理的理解.1.教材地位分析解三角形应用举例(4)是在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应用举例课程,是在学习了测量距离、高度、角度问题后,有了解三角形方法的初步体验,本节主要介绍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计算三角形面积、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第四阶段,为前面学习测量距离、高度、角度问题做了总结,是前面问题的进一步深化.2.学生现实状况分析通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对解斜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地认识,能够从图形中找到解三角形的方法.但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范围、应注意的问题缺乏清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补充了三角形新的面积公式,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证明,同时总结出该公式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具体运用于相关的题型.另外本节课的证明题体现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生动运用,要放手让学生摸索,使学生在具体的论证中灵活把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特点,能不拘一格,一题多解.只要学生自行掌握了两定理的特点,就能很快开阔思维,有利地进一步突破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2 应用举例(4)-人教A版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2 应用举例(4)-人教A版

1.3应用举例【课题】:1.2.1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学情分析】: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以供选择的测量方案,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等等.但是,在测量问题的实际背景下,某些地方也许不能实施,如没有足够的空间、长度太大等等,这些方法有其局限性.本节所介绍的应用两个定理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平行班学生思维能力可能较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测量平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和“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的问题,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亲自实施对“测量”问题的解决,体会如何将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着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教学重点】:重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解斜三角形的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并确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路是难点和关键. 【课前准备】:Powerpoint 课件或投影.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问题1、如图,为了测量某障碍物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最好选用数据( )(A) α,a ,b (B)α,β,a (C) a ,b ,γ (D) α,β,b生:最好选用的数据是C ,可以直接根据余弦定理求出AB 的距离,其他数据也可以求出AB 的距离,但不是最佳. 问题2、为了测量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高度,某人站在A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75.50,前进38.5m 后到达B 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80.00。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1.2 应用举例(通用)》优质课教案_15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1.2 应用举例(通用)》优质课教案_15

§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第2节的内容,是学完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对定理的应用,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重点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可达到的一点和不可达到的一点的距离和不可到达的两点的距离的测量方法的探究,运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解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余弦定理,基本掌握了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但对生活中数学问题还有待提高,建模能力较弱。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通过讨论、交流、合作的机制,适当的点拨、启发,创设民主合作、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个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解三角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展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五(人教新A版)教案6解三角形应用举例3

高中数学必修五(人教新A版)教案6解三角形应用举例3


cos2 = 3 , 得 2 =30 2

=15 ,

在 Rt ADE中, AE=ADsin60 =15

答:所求角 为 15 ,建筑物高度为 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 DE= x, AE=h

在 Rt ACE中,(10 3 + x) 2 + h 2 =30 2

在 Rt ADE中,x 2 +h 2 =(10 3 ) 2
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

生活中 , 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 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
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

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 . 讲授新课

[ 范例讲解 ]
学生回答
例 1、如图, 一艘海轮从 A 出发, 沿北偏东 75 的方向航行 67.5 n
化简得 32x 2 -30x-27=0 ,即 x= 3 , 或 x=- 9 ( 舍去 )

2
16
所以 BC = 10x =15,AB = = BC sin120 = 15 3 = 5 3
AB
21 2 14
BAC =38 13 , 或 BAC =141 47 (钝角不合题意,舍去) ,
测得顶端 A 的仰角为 4 ,求 的大小和建筑物 AE 的高。
师:请大家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
生:上台板演方位图(上图)
教师先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题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请三位同 2
高中数学必修五课时教案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3
10 3
30
sin2 sin( 180 4 )

高中数学必修五(人教新A版)教案6解三角形应用举例3

高中数学必修五(人教新A版)教案6解三角形应用举例3
ACB= + =
(14x) = 9 + (10x) -2 9 10xcos
化简得32x -30x-27=0,即x= ,或x=- (舍去)
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又因为sin BAC = = =
BAC =38 ,或 BAC =141 (钝角不合题意,舍去),
38 + =83
重点
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难点
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学生分析回答
2
高中数学必修五课时教案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cos2 = ,得2 =30
=15 ,
在Rt ADE中,AE=ADsin60 =15
答:所求角 为15 ,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AE=h
在Rt ACE中,(10 + x) + h =30
在Rt ADE中,x +h =(10 )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 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Ⅱ.讲授新课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例题讲解]
(2)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
75。

求A、B
51,∠AC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启发提问1:∆ABC 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 的对角,AC 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 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 边。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CB AB ∠sin = ABC
AC ∠sin AB = ABC
ACB AC ∠∠sin sin = ABC
ACB ∠∠sin sin 55 = )
7551180sin(75sin 55︒-︒-︒︒
= ︒
︒54sin 75sin 55 ≈ 65.7(m)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

解略:2a km
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

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 、D 两点。

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 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 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a ,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α,
∠ ACD=β,∠CDB=γ,∠BDA =δ,在∆ADC 和∆BDC 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C =
)](180sin[)sin(δγβδγ++-︒+a = )sin()sin(δγβδγ+++a BC = )](180sin[sin γβαγ++-︒a = )
sin(sin γβαγ++a
计算出AC 和BC 后,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两点间的距离
AB = αcos 222BC AC BC AC ⨯-+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6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学生阅读课本4页,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4页练习第1、2题
Ⅳ.课时小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课本第22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授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