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含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基础落实练1.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 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 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 促进风沙流挟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 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风速降低,降低风速进而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A错;植被的出现产生的阻挡作用,降低了风沙流的携沙能力,增加风沙堆积,B、C错;植被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容易形成沉降,D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拓展】植物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一、利用光能,制造氧气。
据估算,地球每年入射太阳光能5.4x1024焦耳,绿色植物年固定太阳能大约为5x1021焦耳;这些能量就是地球包括人类和各种动物在内的所有异养生物赖以生存能量基础。
此外,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分别释放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气。
全球绿色植物每年放出的氧气总量约为1000多亿吨。
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空气15-20立方米,消耗氧气约0.75公斤。
二、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每天可分别吸收固定1050和900公斤CO2。
地球全部植物每年净生产干有机物约为1500-2000亿吨,100年前地球空气中CO2的浓度为0.028%,而现在为0.036%多,浓度加速升高,温室效应将使海平面上升,多种灾害频发。
三、防风固沙,加速降尘。
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
森林的叶面积总和可达它占地面积的75倍,一棵成形的白皮松大约拥有针叶660万个,一棵成年椴树的叶总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
大的叶面积和叶片上的毛状结构,对尘埃有很大吸附作用。
据测算,在绿化的街道上,空气中的含尘量要比没有绿化的地区低56.7%;草地上空的粉尘量只有裸露地的1/6到1/3。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31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含解析
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一、选择题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第1~3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
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
据此完成第4~6题。
4.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B.土地荒漠化C.旱涝灾害D.水土流失5.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用水B.沙漠广布C.过度放牧D.气候干旱6.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④恢复自然植被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针对西藏南部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了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下图示意风速为11米/秒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
据此完成第7~9题。
7.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风速( )A.最大B.平稳C.下降D.提高8.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A.高空输沙量B.近地面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9.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 )A.利于稳固沙土B.利于削减风力C.利于减少水分蒸发D.适应恶劣环境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综合集训34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含解析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A模拟精选[2021·某某某某七中一模]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A.发源区B.流通区C.形成区D.外围区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2021·某某某某一模]风水交互作用是干旱区最为显著和频繁的地表过程,尤其对于沙漠和河流的过渡带沙漠河岸这一独特的地理单元,风水复合地貌过程是其独特性的突出表现。
下图为策勒河下游地区地貌格局示意图,图中甲地区为风水复合地貌过程区。
该地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
近年来,策勒河上游来水量波动下降。
据此完成3~5题。
3.甲地区( )A.地下水埋藏深B.地表水流速快C.沙丘季节性移动D.沙丘高度持续增加4.推测人工河道的主要作用是( )A.挡沙B.泄洪C.灌溉D.淋盐5.策勒河上游来水持续减少产生的影响是( )A.固定沙丘面积增大B.绿洲盐碱化程度持续加重C.人工河道水量增加D.戈壁表层覆沙厚度增加[2021·某某六校联考]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
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
读图和表,回答6~7题。
6.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7.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2021·某某市调研]鱼鳞坑是在山坡上修筑的半月状蓄水小坑,呈鱼鳞状品字形排列。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26 荒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26荒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课时规范练第52页高考题组(2016海南卷,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答案1.C 2.B 3.D解析第1题,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
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大多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多,但蒸发量更大,导致土壤含水量较低。
第3题,该地人类活动干扰少,保护该地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
4.(2018海南卷,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含解析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一、选择题(2021·衡阳一模)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监测数据表明:1980~2000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2001~2015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
据此完成1~2题。
1.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驱动力( )A.东部>中部>西部B.中部>东部>西部C.中部>西部>东部D.西部>中部>东部2.2001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B.封山育林C.技术创新D.人口迁移解析:1.D 2.D 第1题,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东西差异显著,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率均是东部>中部>西部,降水量越大、植被覆盖率越高,对荒漠化的驱动力越小。
选D。
第2题,近几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
人类农业活动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减轻,荒漠化面积减少。
选D。
(2021·重庆期末)某红壤区坡耕地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
下图示意该地采用不同农耕措施下的地表径流量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农耕措施①、②、③依次表示( )A.顺坡农作、等高草带、等高土埂B.等高土埂、等高草带、顺坡农作C.等高土埂、顺坡农作、等高草带D.等高草带、等高土埂、顺坡农作4.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农作休耕B.农业用水多C.蒸发旺盛D.降水量较少解析:3.A 4.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曲线变化起伏最大,6月份降水量大,顺坡农作使植被破坏,雨水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量最大;等高土埂对雨水拦截作用明显,下渗增多,地表径流量最小,③即等高土埂,则②为等高草带。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该月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该月农作没有休耕,农业用水多和蒸发旺盛不是主要原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30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限时规范训练30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某区域1985年和2015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盐碱化D.水污染解析:由图可知,30年间该区域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大。
答案:B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C.过度开发沼泽D.城市化过度发展解析:由图可知,沙漠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小而扩大。
答案:A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保持水土,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工程与生物措施,下图是黄土高原中的某小流域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下列措施与该流域中字母所示地对应正确的是( )A.A、E两处营造护田林网B.B处打坝建库,营造防护林C.C处封坡育林育草D.D处建林果基地、水平梯田解析:A、E两处为塬,营造护田林网可以保塬,防止水土流失,A项正确;B处为缓坡,不能打坝建库,要营造防护林或修建梯田护坡,B项错误;C处为沟,不是封坡育林育草,C 项错误;D处陡坡,不能修建水平梯田,D项错误。
答案:A4.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①降低下游河床②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③减轻下游洪涝灾害④增加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⑤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⑥减少地下水漏斗区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C.③④⑤⑥ D.③⑤解析:通过小流域治理,下游河床抬升速度会减慢,但不能降低下游河床,也不能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由于治理后河流入海泥沙减少,带来的营养物质也会减少,因此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会减少;河流下游地下水漏斗区主要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与河流含沙量关系不大;经过治理后一方面会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减轻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泥沙来源少了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D项正确。
答案:D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有人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变外环式梯田为内环式梯田。
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3章第一节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第一节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判断正误,认识荒漠化的含义和类型。
(1)荒漠化的本质是指土地退化现象。
(√)(2)荒漠化都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3)荒漠化的发生与气候的异常变化无关。
(×)(4)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都是荒漠化的表现。
(√)2.读我国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单位:mm)及区域差异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大地形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气候干旱,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完成关联图,认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②人为原因:(4)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原则与防治措施。
①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②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二)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4)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时间: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
读图,完成1~2题。
1.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A、B两地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耕作业主要依靠灌溉水源。
灌溉措施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地表水分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而成次生盐碱地,故①正确;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很少,雨水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对。
2.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灌溉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D.夏季风强劲答案:C解析:C地位于东部沿海,盐碱地主要是海水浸渍的结果,地势越低洼越明显,故C正确。
人类不合理灌溉不是自然原因,A错。
降水对土壤盐分具有淋溶作用,降水量大且集中,则盐分随季节变化大,B错。
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会减弱盐碱化,故D错。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保持水土,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工程与生物措施,下图是黄土高原中的某小流域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面3-4题。
3.下列措施与该流域中字母所示地对应正确的是( )A.A、E两处营造护田林网B.B处打坝建库,营造防护林C.C处封坡育林育草D.D处建林果基地、水平梯田解析:A、E两处为塬,营造护田林网可以保塬,防止水土流失,A项正确;B处为缓坡,不能打坝建库,要营造防护林或修建梯田护坡,B项错误;C处为沟,不是封坡育林育草,C项错误;D处陡坡,不能修建水平梯田,D项错误。
答案:A4.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①降低下游河床②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③减轻下游洪涝灾害④增加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⑤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⑥减少地下水漏斗区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⑤C.③④⑤⑥D.③⑤解析:通过小流域治理,下游河床抬升速度会减慢,但不能降低下游河床,也不能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由于治理后河流入海泥沙减少,带来的营养物质也会减少,因此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会减少;河流下游地下水漏斗区主要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与河流含沙量关系不大;经过治理后一方面会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减轻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泥沙来源少了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D项正确。
答案:D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有人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变外环式梯田为内环式梯田。
内环式梯田是把支离破碎的土地封闭成一个个凹地,降雨时雨水汇集到梯田底部形成一个个微型湖泊,泥沙也随雨水淤积于其底部,从而减小了泥沙的入河量,久而久之黄土高原也将趋于平缓。
读图,完成下面5-6题。
5.与外环式梯田相比,内环式梯田的好处是()A.可使黄河下游地区土壤的肥力提高B.可改变当地的气候,增加水资源量C.可减轻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D.修建梯田的工程量较小解析:由材料“泥沙也随雨水淤积于其底部,从而减小了泥沙的入河量”可知,内环式梯田减小了泥沙的入河量,从而可减轻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C项正确。
答案:C6.为了缓解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状况,从2019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都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有效的控制了黄河下游河床增高的趋势。
下图中能够正确示意调水调沙前(实线)后(虚线)黄河下游河床变化的是( )解析:小浪底调水调沙主要是通过增加水量,加快流速,从而使河水的侵蚀作用增强,沉积作用减弱,河床下降;黄河下游自西向东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流向右岸(南岸)偏,南岸以侵蚀为主,坡度较陡,B项正确。
答案:B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
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
读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动态度(单位:%)统计表,完成下面7-8题。
7.由表中信息可知()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D.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相对稳定,面积较稳定。
答案:C8.导致1977~1986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耕地大量扩张B.农牧民薪柴短缺C.放牧规模扩大D.不合理灌溉解析: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年该县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该县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选项A 正确。
答案:A针对西藏南部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了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下图示意风速为11米/秒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
据此完成下面9-11题。
9.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风速()A.最大B.平稳C.下降D.提高解析:读图可知,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
答案:C10.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A.高空输沙量B.近地面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解析: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
答案:B11.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A.利于稳固沙土B.利于削减风力C.利于减少水分蒸发D.适应恶劣环境解析: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适应恶劣环境。
答案:D二、综合题(5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风蚀荒漠化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
风可将表层肥沃的土壤带走,进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
进入大气的尘土还会形成大气污染,影响生产生活。
图甲为美国农田风蚀危害严重区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甲区域各月风蚀危害强度变化图。
(1)说出图中甲区域风蚀危害集中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6分)(2)从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的角度,说明乙区域风力强盛的原因。
(6分)(3)建设防护林是防治风蚀荒漠化的一种有效措施,试分析其防治风蚀危害的机理。
(8分)解析:第(1)题,图中甲区域风蚀危害集中的季节是春季,主要原因可以从地形、空气、植被等方面回答。
第(2)题,乙区域风力强盛的原因,可以从临海位置和温差、气压的变化特点等方面回答。
第(3)题,主要从防风林能够降低地表风速、树木根系固结土壤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集中在春季;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利于空气运动,风力强劲;春季植被尚未恢复,地表土壤缺少保护,易被侵蚀。
(或春季气温回升快,大气不稳定,多风;土壤解冻变得疏松,容易被侵蚀)(2)乙地区临海,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大,温度变化(升温、降温)速度不同,导致海陆间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强盛。
(3)防风林能够降低地表风速,从而减弱风的侵蚀、搬运能力;树木根系能够固结土壤,提高地表物质抗侵蚀能力。
1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6分)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
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图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
(1)简述图B所示区域天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成因。
(12分)(2)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8分)(3)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
(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等知识。
第(1)问,图B所示区域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
结合图A可推断植被类型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向东南部的森林递变。
第(2)问,由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
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应考虑降水、地形、植被等因素。
第(3)问,从甲区域的位置特征看,降水量为400~530 mm,适宜栽培耐旱的草本植物及灌丛;位于河流支流的发源地,沟谷发育,注意立体开发和治理等。
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西北部为荒漠草原地区,水分条件不适宜林木的生长,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故草地覆盖率较大。
年降水量大于530 mm的东南部半湿润地区,适宜木本植被生长,故林木覆盖率较高。
年降水量为400~530 mm的地区是林草过渡区。
(2)甲区域年降水量为400~530 mm,降水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开垦历史悠久(垦殖率大),植被破坏严重;黄土裸露,坡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
(3)栽培耐旱植被;小流域垂直空间注重林、灌、草的合理配置;进行退耕还林(草)的生物工程建设等。
14.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墚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所以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且平整土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
但大规模平整土地也扰动了原土层结构,且使表面的耕作层遭到破坏。
答案: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