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
2.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
2.每个人物的特点和角色。
3.关键词的解释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感兴趣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故事。
2. 故事梗概(10分钟)呈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等。
3. 人物分析(15分钟)介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李逵、李鬼、李鈇等,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角色。
4. 关键词解释和运用(20分钟)解释故事中的关键词,如“穿井得一人”,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进行联想和创作。
5. 阅读理解(20分钟)提供一段故事的摘录,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创作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以《穿井得一人》为主题,写一篇与故事相关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穿井得一人》故事材料。
2.课堂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呈现相关内容。
3.学生练习册,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阅读理解练习的成绩评定。
3.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背景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创作比赛,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穿井得一人》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
)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一)故事的起因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
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
(二)故事的发展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人教2024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分享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文,讲解寓言、成语、修辞手法等相关知识点,如:寓言的定义、成语的意义、修辞手法的作用等。
4.课后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阅读:推荐与《穿井得一人》主题相关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6.课堂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就寓言故事寓意、成语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7.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寓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其次,在成语运用方面,学生对于“穿井得一人”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个问题,我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具体应用场景,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成语练习题,以便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记忆。
此外,课堂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参与态度,但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仍显得有些拘谨。为了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尝试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5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并学着运用。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吕氏春秋》概况《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二、预读课文明句读回顾所学的断句的方法,运用方法给课文断句。
1、对称句式断句法。
2、抓住动词断句法。
3、借助虚词断句法。
补充:4、对话标志断句法。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三、颂读课文知内容全班大声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四、译读课文识词汇1.回顾文言文的词类现象。
2.从文中找出几组一词多义的现象。
3.回顾文言文翻译的“六字真言”,翻译句子。
五、理读课文明主旨自主探究: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2.从丁氏的角度来看:3.从宋君的角度来看:4.从文本对待传闻的本意及引申角度来看:(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原文中有这样几句:“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说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说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时1一、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自学十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标注课文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理解寓言的寓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故事中明确,对于生活中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故事《三人成虎》,说说这个故事的寓义。
2、介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初读课文。
2.重点词语释义溉汲:浇田、打水。
居:停留。
及:到了……的时候。
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使:使唤。
吾:我家。
对:回答。
不若:不如。
穿井:打井。
穿,挖掘,开凿。
闻:第一个“闻”是“听到”的意思,第二个“闻”是“使知道”的意思。
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3.整体感知《穿井得一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二、合作交流重点深研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考考预习情况(一)记住文章的出处《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国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二)读准两个字音溉汲辨析形似字(同音字)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心旷神□意思: B.□笑大方意思:(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答案1 怡愉快,快乐;贻遗留,留下2孺幼小;濡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3.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传话游戏。
(出示PPT1)游戏题目:1.一只老鼠看见了一只老虎,老鼠说:“好可怕!那只猫真大!”2.水中映彩霞,水面游花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问:大家玩过游戏后,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有没有学会什么道理?总结:我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好好的一句话,几个人一传,就完全走样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传话传走样了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出示PPT2)二、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出示PPT3)2.疏通文义。
这篇古文比较简单,我现在给5分钟时间,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疏通文义。
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
3.重点字词归纳。
(出示PPT4)三、深入探究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PPT5)2.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丁氏的话与后来的传闻有很大的出入,关键在于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ppt6)“得”字。
3.怎么个不同?(ppt7)丁氏:节约了一个劳动力。
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传闻:丁氏在井中挖出了个人。
讨论:传闻中丁氏在井中挖出的是活人还是死人?得出一致意见:是活人。
理由是挖井挖出个死人没什么稀奇,丁氏也不会到处宣扬炫耀。
挖出个活人才是个大新闻,才会一直传到宋君耳朵里,引起宋君的兴趣,才会有后面丁氏与宋君的那番对话。
看看,从原来的增加一个劳动力,传成了在井里挖出了一个活人。
差别有多大,可见传言是有多可怕!4. 现在国君很生气,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根据文中的注释,翻译全文并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根据翻译理解文章的寓意。
(重点)3.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
(难点)二、新课导入三、新授:(一)明确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二)助文下注解,尝试自主翻译课文。
需重点注意的文言实词:1、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2、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3、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4、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5、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6、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7、于:介词;向、对。
8、于:在穿井:打井。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互动小游戏:教师事先在纸袋里准备好一个苹果模型,让某一排的第一位同学触摸,然后这一排同学以悄悄话接龙的形式依次说出第一个学生摸到的是什么。
最后一位同学大声告诉大家第一个同学摸到的是什么。
教师过渡语: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就有不同的版本,愿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对聆听美的聪耳,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听,还需要亲眼见到,甚至亲手触摸,才能够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情的真相。
)解题,穿:挖掘、开凿。
教师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结合课下注释①,了解《吕氏春秋》及作者吕不韦。
二、朗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投影)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得通顺:强调字音“溉汲”(投影)划分节奏的基本方法:①主/谓:丁氏/对曰②谓/宾:得/一人之使③主/谓/宾: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古代两个单音节,现代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及/其家穿井⑤根据句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读准节奏(投影)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读出情感再读课文:个别读、齐读(说明:大声快速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形成文言文朗读的语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情感。
)三、翻译课文1.教师点拨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投影)六字诀窍:留、删、补、换、调、变,一个诀窍:结合注释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1分析教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大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
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
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
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
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
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特点”。
(2)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寓意是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板书设计1.课题:穿井得一人2.生字词:穿:动词,挖掘井:名词,水井得:动词,得到人:名词,指井中的人3.人物形象:(1)宋人:贪婪、愚蠢、目光短浅(2)家人:诚实、善良、目光长远4.寓意:不要轻信谣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珍惜眼前人,不要为了一点小利而损害大局。
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穿井得一人”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共同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课堂节奏有待进一步把握,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宋人和家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谁能告诉我寓言故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生1:我喜欢它的简洁和深刻。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的道理。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所反映的心理,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文章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与谣言传播有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谣言的看法,导入新课《穿井得一人》。
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重点字词:穿、溉、及、国人、道、闻、对、得重点句式:“得一人之使”(省略句,“使”后省略了“之”)4、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丁家穿井后,为什么会传出“穿井得一人”的说法?(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5、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以讹传讹的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被谣言误导?6、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章的寓意。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准确翻译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2.难点理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些现代社会中的谣言案例,引起学生对信息真假问题的关注。
2.引出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数遍,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语句,如“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等。
4.分析故事1.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分析。
5.揭示道理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不要轻信流言蜚语,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谣言事件,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2.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7.课堂小结1.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理解文意和明白道理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理性,对信息进行甄别。
8.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编写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蕴含一定的道理。
教学反思在教授《穿井得一人》时,以现代谣言案例导入,成功引起了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较好,但在分析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时,部分学生思路不够开阔。
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联系生活,但讨论深度还有待提高。
以后教学可增加更多案例分析,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人穿井挖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能片面,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而要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材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寓意,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并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包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解释,以及对寓言寓意的解读。
2.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寓言四则》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解释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课文中的寓意是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寓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引导语:穿井得一人教案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穿井得一人教案范文,欢迎阅读!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清晰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
课后作业:积累文言字词
完成学法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借助中央财经频道的脱漏秀节目“是真的吗”来导入新课,向学生询问生活中常见却又未亲自去求证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且了解寓意后,再来回答之前的疑问,前后照应,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本课是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是重点,因而我利用幻灯片把文中重点的字词摘录下来,这样能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古文中的实词、虚词、一字多义等重点字词。本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
、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的划分。
2.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能复述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文意。
2、小组交流成果。
3、小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
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查阅资料来完成对文意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复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完成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读,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寓意,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在任务引领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去伪求真的精神。
】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张家界桑植县思源实验学校
设计者:黎金平 电话:
人教版
教学对象: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穿井得一人》
一、教学内容
、
《穿井的一人》是人民教育出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吕氏春秋》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意在告诉学生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3、观《穿井得一学生理解文意,以便更好的理解寓言的内涵。
环节四:拓展延伸(幻灯片出示思考题)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幻灯片出示导入所提出的两个质疑:吃菠菜补血吗,徒手拍瓶口瓶底会碎吗)
学生根据课堂学的知识自由回答问题。
—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解答导入时抛出两个问题,希望学生能用本课的知识来解答是否该相信网络传闻,完成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三: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幻灯片出示思考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难点:理解文章寓意,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四、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导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问题导入---
1、吃菠菜能补血
2、徒手拍瓶口,瓶底 会碎吗
思考回答
问题导入,让学生对贴近生活的网络传言进行辨别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