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炮制的概念
中药材炮制的名词解释
![中药材炮制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87daa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9.png)
中药材炮制的名词解释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炮制过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药材炮制是指对采集自然界的中药材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通过特定的方法改变其性质、增强其药效,并达到更好地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
本文将对中药材炮制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炙:炙是指将中药材置于炉火中烘烤或置于煤炭上烘烤。
通过炙的加工,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气味、性味和特性。
炙制后的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寒性疾病,例如感冒、风寒等。
2. 焙:焙是指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烘烤。
焙制常用于改变中药材的温热性质,并增强其功效。
例如,通过焙制可以增强消食、止呕、止泻等功效。
3. 酸:酸是指使用醋、柠檬汁等酸性物质对中药材进行处理的方法。
酸处理可使中药材味酸、性凉,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肝火上炎等病症。
4. 捣:捣是指将中药材用石臼或研磨机研磨成细粉的过程。
捣制能够使中药材颗粒更加细腻,增加其药效的释放速度和吸收效果。
5. 炮:炮是指将中药材经过炮制后,与其他中药材配伍煎煮的过程。
炮制可以增加中药材的药效,改变其性质和用途。
例如,炮制后的中药材常用于补肾、益气、安神等方面。
6. 泡:泡是指将中药材放入水中浸泡,使其软化或溶解。
泡制可以使中药材的活性成分溶于水中,便于人体吸收。
例如,人参常通过泡制后饮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体质。
7. 酿:酿是指将中药材放入酿酒糟中进行发酵的过程。
酿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质和药效,并增强其对体内脏腑的作用。
例如,通过酿制将黄酒与柴胡等中药材结合,可以治疗肝胆湿热和肝郁气滞等疾病。
8. 蒸:蒸是指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水蒸煮的过程。
蒸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和特性,并增强其功效。
例如,将生姜蒸制后,可以增加其暖胃、散寒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材炮制中常用的一些名词的解释。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中药材的性质和药效,使其更好地适应不同病症的治疗需求。
同时,炮制过程还能够增加中药材的保质期和稳定性。
对于中药材的炮制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中药材的性质、功效以及治疗目标进行选择和操作,以确保中药炮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2c3b85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d.png)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一、背景介绍1.1 中药炮制的概念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指的是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原有性味归经特性,以增强药性、降低毒性、增加稳定性、提高药效、改善质地和外观,使之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的过程。
1.2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主持编制的,记载中药品种、性状、质量要求的专业性标准性大医书籍。
炮制通则是中国药典中关于炮制加工的标准规范和操作程序。
二、炮制的基本原则2.1 保持性味归经特性炮制中药的目的在于增强其药性,但同时也要尽量保持其性味归经特性,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临床应用的稳定性。
2.2 保证质量和安全在炮制过程中,需要保证药材和炮制辅料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加工后的药物符合药典标准。
2.3 注意炮制方法和工艺炮制的方法和工艺应当严格遵循药典规定,以确保药物的炮制效果和质量稳定性。
也需要注意炮制过程中温度、时间、火候等因素的控制。
三、炮制的具体操作3.1 炮制辅料的选择炮制辅料的选择应当符合药典规定,同时也要考虑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的要求,如炮制温度、时间等。
3.2 炮制的方法和工艺根据中药品种的不同,炮制的方法和工艺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包括灯炙、炒、焙、制等多种炮制方法,需要根据药典规定进行操作。
3.3 质量控制和检验炮制完成后,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包括药材外观、性状、有无异物等方面的检查,确保炮制后的药物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
四、我对中药炮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质地,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炮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药典规定进行,且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以确保炮制后的药物符合规范,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并了解了炮制的基本原则、具体操作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a0665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c.png)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中药的成方炮制、药材加工工
艺及配伍原理等方面,是传统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的成方炮制
成方炮制是指根据处方中所列药物的性味归经,采用一定方法将多味药物按照
一定比例炮制成剂型合理、易于吸收的药物制剂。
中药的成方炮制过程包括入药品种及其比例、炮制方法、炮制顺序等方面的考虑。
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往往应注意选用药材的新鲜度、炮制方法的正确性、炮制时间的掌握、火力的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制得的中药剂型符合医学要求。
药材加工工艺
药材加工工艺是指将采集的新鲜或干燥的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适合炮制
药物制剂的工作过程。
药材加工包括药材的清洗、切割、蒸、炒、煅等步骤。
在这些过程中,应根据药材的性味、功效及其制剂的需求,合理选择加工工艺,以充分发挥药材的药效。
配伍原理
中药的配伍原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指的是根据中药药性、归
经相通、相配相济、药物作用相得益彰等原则,合理搭配多味药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配伍药物时,应根据中医辨证、病症及患者的体质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组合,以确保治疗效果的达到。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的成方炮制、药材加工工艺及配伍原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挖掘中药的药理作用,发挥中药的疗效,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炮制的概念
![中药炮制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1a56d7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c.png)
中药炮制的概念
中药炮制是指将原材料加工处理成符合中医药学理论要求的药
物形态的过程。
炮制包括处理、加工、烘干、熟制、蒸制等一系列工艺过程,是中药制备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改善药材的性质,增加药用价值,提高药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中药炮制的记载。
在古代,中药炮制主要是以手工加工为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炮制的工艺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现代中药炮制已经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包括了药材的采集、加工、保存等多个方面。
中药炮制的过程中,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
例如,有些药材需要进行烘干,有些药材需要进行熟制、蒸制等。
这些炮制方法都是根据药材的属性和功效来确定的。
炮制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温度、时间等因素的控制,还要注意炮制器具的卫生和消毒,以防止药材受到污染。
中药炮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药制剂的质量。
如果炮制不当,药材的性质会发生改变,导致药效降低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
中药炮制的发展与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提高,中药炮制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通过对炮制过程中温度、时间等因素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药材的药效;通过对炮制工艺的改进,可
以使药材的口感更佳,更容易服用。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的炮制工艺和管理,才能制备出高质量的中药制剂,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药炮制的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f4e48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7.png)
中药炮制的名词解释中药炮制:传统中医学中的独特技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指通过特定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将草药转化为中药材,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炮制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炮制方法和经验总结。
本文将从中药炮制的定义、目的、主要方法以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炮制的定义中药炮制是一种通过加工和处理的方式,对草药进行改变和提炼的过程。
通过炮制,草药的性能和功效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也消除了草药中的有毒成分,以确保药材的安全性。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让中药更适合治疗疾病,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1. 提高疗效: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草药的性能,使其更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例如,炮制后的草药可能增强药物活性成分的溶解度,促进其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
2. 降低毒性:许多草药在未经炮制前都含有一些有毒成分,经过炮制后这些有毒成分可以得到有效地去除或减少。
中药的炮制过程可以改变草药中化学成分的构成,从而降低药物的毒性,使其更安全可靠。
三、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1. 炙烤法:炙烤是应用较多的炮制方法之一。
通过将草药放在火上进行炙烤,可以改变其属性和化学成分。
炙烤草药可以增强其温热性质,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2. 焙炒法:焙炒是将草药放在锅中炒熟,使其颜色由绿色变为黄色或褐色,同时去除草药中的水分。
焙炒后的草药性味较炙烤法更为柔和,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病症。
3. 深加工法:深加工是对一些产地特定的草药进行特殊处理的方法。
例如,通过蜜蜂采集蜂蜜和花粉,使其与特定的草药发生反应,产生新的药效和功效。
深加工后的中药通常具有更长的保存期限和更好的疗效。
四、中药炮制的影响因素1. 草药本身的性质: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性质和功效,要根据其本身的特点来选择炮制方法。
对于温凉药,可以选择炙烤法增强其温热性质;对于寒凉药,可以选择焙炒法使其更加温和。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48f450c6529647d2628520e.png)
绪论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
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
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
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
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
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
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710868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2.png)
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解释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和技术。
通过炮制,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用药途径发生改变,从而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增强中药配伍的协同作用。
下面将解释一些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
1. 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形态、性质和功效。
炮制方法包括炙、炒、炮、焙、制、制曲等。
炮制的目的是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增加对特定病症的疗效。
2. 炙:炙是将中药材暴露在明火中,使其受热、烘烤露出色泽。
炙制后的材料性味更温和,能引起气机活络,常用于治疗寒热不调、气血不畅等病症。
3. 炒:炒是在铁锅或砂锅中炒制中药材,使其受到热量的加热,并使材料内部的水分逐渐挥发。
炒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和功效,增加其药理活性,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病症。
4. 炮:炮是将中药材置于铁锅或砂锅中,进行爆炒,使其迅速受热,表面产生变色和开裂。
炮制可以提高中药材的温性,增强其温经散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症和寒凝病症。
5. 焙:焙是将中药材放置于灶上,进行加热烘烤。
焙制可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增强其药性,常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和寒湿阻滞的病症。
6. 制:制是用特定方法加工中药材,去除不必要的成分,提纯有效成分。
常见的制法有水洗制、蒸制、煮制等。
制制可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其药效和理化性质,常用于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7. 制曲:制曲是一种特殊的炮制方法,用于制作中药曲。
制曲的原料一般为普通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制成的中药曲可用于酿造中药酒,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方法对中药材的性质和功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炮制,中药材的药效可以得到增强,药力可以更好地发挥,适应各类疾病的治疗需求。
然而,对于不同的中药材,炮制方法是有所区别的,需要根据其性质、功效和病症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
总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炮制,中药材的性质、功效和用药途径可以得到优化。
中药饮片炮制及生产管理
![中药饮片炮制及生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f40dd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6.png)
2提提示示
① 批准的饮片标准 和依据;
编制工艺规程的技术基础
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
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 民
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中药饮片标准工艺规程岗位SOP批生 产记录应 一一对应;
3 7
2提提示示
② 规范的工艺流程图
物料 工序
2 6
3 标准
D级别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如下:
洁净度 级别
D级
浮游菌 cfu/m3
200
沉降菌90mm cfu
表面微生物
/4小时2
接触55mm cfu
5指手套
/碟
cfu /手套
100
50
注:1表中各数值均为平均值; 2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 沉降碟 连续进行监测并累积计数;
* 确保生产操作和过程监控有章可循; * 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经过培训;明确各自的 职责和任务; * 确保批生产记录的真实 可靠;能进行生产全 过程的有效追踪;
* 确保成品放行前审核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5
二 生产文件管理
4 生产管理主要技术文件 1工艺规程 1规定内内容容 补充规定中明确中药饮片生产 工艺规程 内容包括:名称;规格;炮制工艺的操作要求和技 术参数;物料 中间产品 成品的质量标准及贮存 注意事项;物料平衡的计算方法;包装规格等要 求;
批生产记录 含义 内容 管理 审核
生产管理
生产流程管理
生产准备 文件 物料 现场 记 录
生产操作 配料复核 生产包装 过程监控
生产结束 清场 结料 流转 记录
生产过程管理
偏差管理 物料平衡 中间产品管理 不合格品管理 状态标志管理 批号管理 防污染混淆 工艺用水管理
中国中医药学第四章生药的炮制
![中国中医药学第四章生药的炮制](https://img.taocdn.com/s3/m/c430cb52fab069dc51220103.png)
2. 方法:挑选、筛选、风选、洗漂、剪、刮
削、剔除、刷、碾串、捣碎等概念:狭义上讲,经过切制的药材称
为“饮片”。广义上讲,凡供调配处方使 用的药材均称“饮片”。
2. 药材切制前必须经过软化处理。常见有喷
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软化药 材时一定要掌握药材软化程度,应“少泡 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19:46
第四章 中药的炮制
•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医疗、调剂和制剂的需要并结合药材
的特性,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
术。
• 炮制古称“炮炙”又称“修治”。为了更
准确反映中药材加工处理技术,现代均称
“炮制”。其含义是:“炮”表示加热, “制”表示除火以外的其它制法。
19:46
一、炮制的目的
1. 纯净药材 2. 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 3. 增强药物疗效 4. 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副作用 5. 便于调剂和制剂 6. 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7.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19:46
二、炮制的方法 可分为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
19:46
(一)净制
1. 目的: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其目的
是除去药材中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也 便于进一步炮制或调剂、制剂。
19:46
6.蒸法 7.煮法 8.煨法 9.燀法 10.制霜法:压榨制霜、渗析制霜、煎煮制霜 11.水飞法
19:46
三、炮制对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1. 炮制对生物碱类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2. 炮制对苷类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3. 炮制对挥发油类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4. 炮制对鞣质类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5. 炮制对有机酸类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6. 炮制对油脂类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7. 炮制对无机盐类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临床意义
![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3070f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7.png)
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临床意义摘要:一、中药炮制的概念二、中药炮制的目的1.提高药物效价2.降低药物毒性3.改变药物性能4.利于药物制剂三、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1.炒制2.煮制3.蒸制4.浸制5.发酵6.炮制四、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意义1.提高药物疗效2.降低药物不良反应3.提高药物稳定性4.适应不同病症的治疗需求正文:自古以来,中医药在我国就有悠久的历史,而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改变药物性能以及利于药物制剂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药炮制的概念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炮制不仅改变了药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且还影响了药材的生物活性,从而使药物更具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1.提高药物效价:通过炮制,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提高药物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药效。
2.降低药物毒性:某些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减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改变药物性能: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归经,使药物更适合患者的病症需求。
4.利于药物制剂:炮制后的药物更容易制剂,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三、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1.炒制:通过加热使药材表面干燥,提高药物活性,如炒麦芽、炒酸枣仁等。
2.煮制:将药材与水共煮,提取有效成分,如煮附子、煮石膏等。
3.蒸制:利用水蒸气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如蒸首乌、蒸黄精等。
4.浸制:将药材浸泡在液体中,使其充分吸收液体,如浸酒、浸醋等。
5.发酵: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改变药物成分和性能,如发酵甘草、发酵陈皮等。
6.炮制:将药材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干燥、收缩,如炮姜、炮附子等。
四、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意义1.提高药物疗效:炮制后的药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2.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506633960590c69fc37609.png)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的炮制学复习资料1
![中药的炮制学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7822ba8faa00b52acec7ca30.png)
1.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答:(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4.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答: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5.简述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答: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1)净制----挑拣、筛选、水洗、风选、剪切等(2)切制----浸泡、润、切、粉碎等(3)炮炙----炒、烫、煅、蒸、煮、炖、酒制、醋制、蜜炙、姜汁炙、盐制、制炭、水飞、燀、制霜等。
6.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举例说明。
答:(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1)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2)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3)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制半夏/南星。
(4)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如: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5)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改善该药物的形色、色味,如五灵酯,紫河车)(二)具体方法:(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炮制学-北京中医药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731a9fd67f1922791688e814.png)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 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炮制药物,以增强药效。
4. 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5 苍术燥性缓和—挥发油含量降低6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趁热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浸淬,使之酥脆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类药物,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8 提净法:某些可溶性无机盐类矿物药,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在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的方法。
9麸炒法:是将净制过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10 清炒法: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不加辅料,置预热炒制容器内,加热翻动或转动炒至规定程度要求的方法11 加辅料法: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12火力:火力是指所用热源释放出热能的大小强弱,习惯分文火、中火、武火及文武火12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
13《雷公炮炙论》(南北朝·雷敩14炮制大法。
十七法-缪希雍明15张仲岩,清《修事指南》16《本草蒙筌》(明•陈嘉谟-三类分类法水治火治水火同治17相畏为制姜半夏半夏畏生姜生姜治半夏18“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19麻黄:根止汗,茎发汗20去毛类药物:刷去毛—枇杷叶、石韦;砂烫去毛—骨碎补、狗脊;燎去毛—鹿茸21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特殊,炒黄:王不留行,苍耳子-中火炒炭:蒲黄-中火22去皮壳是指去除树皮类(栓皮)、果实、种子类(果皮或种皮),根茎类(刮去根皮)。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https://img.taocdn.com/s3/m/221eeaabcc22bcd127ff0c1d.png)
6.唐代药王孙思邈把炮制提到一个更高的地 位,称“药有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 逆之者殃。”这种认识被历代医药学家奉为临床用 药的准绳。 7.唐代苏敬等修定的《新修本草》是世界最早 的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 列为法定内容。
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至今仍沿用 的很多。
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1.去毒 净制去毒:如蕲蛇、乌梢蛇,去头、鳞、骨。 水制去毒:水飞法提取雄黄细粉。 加热去毒:炒牵牛子。 辅料去毒:醋制芫花。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如草乌、半夏。 2.减缓副作用 柏子仁 半夏 苍术
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 形成时期。
1.汉代以前 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或简 单的炮制原则,无具体方法。 如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炮制的医方 书如“止血者燔发”、
2.汉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 著。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作一定的解释。
3.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 学说。 4.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零散的炮制方 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并增加了许多炮制方 法。 5. 刘宋时代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 部炮制专著。
炮炙 缪希 明代 大法 雍 修事 张仲 清代 指南 岩
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1.文献与炮制方面: 历代炮制文献以及炮制经验的整理和总结。 现代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和方法,由于遵循 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不太一致。 2.教学方面: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院校,中药专业中将中药炮制列为 专业课之一,为炮制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科研方面: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 相继对100多种中药的炮制原理或炮制方法进行的相关研究, 促进了中药炮制的发展。目前已知的部分的药物的炮制原理, 即是该研究结果。
有关中药炮制基础理论内容的提问
![有关中药炮制基础理论内容的提问](https://img.taocdn.com/s3/m/ff8b9ca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9.png)
有关中药炮制基础理论内容的提问1.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含义?中药炮制定义: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定义: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炮制理论——根据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科技。
如延胡索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工艺——原理清楚,可改进工艺。
如川、草乌等。
规格/标准——地区差异或质量标准不客观。
历史沿革——炮制方法的演变方向——现代化、机械化、程控化。
2.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3.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著作及其特点(一). 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期(春秋战国~宋代, 公元前772~公元1279年)1.1汉代以前(公元前772 ~公元前206)特点:炮制有了文字记载,初步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
但制法比较简单,以净制为主。
代表作1.《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著作,1973年出土,书中包括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
“取商牢渍醯(xi)中”、“止出血者燔发”。
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著作。
“治半夏”“角发燔治”“呚咀”1.2汉代对中药炮制目的、原则初步确立,出现大量炮制方法和炮制品。
1.《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专著。
创立了生、熟概念及对有毒中药炮制方法和机理的解释。
2.张仲景《金匮玉函经》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凡呚咀药,欲如豆大,粗则药力不尽”阐明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3.《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辩证论治原则,在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炮制学。
60%的品次用脚注记载了炮制方法,为后世液体辅料炮制药物奠定了基础。
1.3魏晋南北朝特点:制法增多,开始注意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开始形成独立学科。
代表作:晋·葛洪《肘后方》中毒剧药解毒方法的记载较多。
提出生姜汁可解半夏毒、大豆汁解附子毒等。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
炮制学
![炮制学](https://img.taocdn.com/s3/m/e52fa90b4a7302768e9939db.png)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赞助的意思。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
9看水性看水头: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惯称“看水性”、“看水头”。
10炒焦法: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味的炮制方法
11.炒炭存性: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类药材炒炭后仍可清晰分辨药物原形,如槐米、侧柏叶、荆芥之类。
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所采取的一箱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泛油: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中药,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醋炙:延胡索,乳香,没药,香附,柴胡
盐炙:黄柏,知母,杜仲,车前子
姜炙:厚朴,竹茹
蜜炙:甘草,麻黄
明煅:明矾,石膏,牡蛎,石决明
煅淬:自然铜,代赭石,磁石,炉甘石,阳起石
扣锅煅:血余炭,棕榈,干漆
蒸法:何首乌,黄芩,地黄,黄精,天麻
煮法:川乌,藤黄
蝉法:苦杏仁
复制法:天南星,半夏。发酵法:六曲,淡豆豉。发芽法:麦芽,大豆黄卷
中药炮制的概念
![中药炮制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fdcf00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8.png)
中药炮制的概念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中药学的基础之一。
它是将中草药经过加工处理,提高其药效,去除药物中不必要的成分,并且将药物的有毒成分破坏或减轻其毒性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中药炮制的概念,以及其过程和原理。
一、选药选药是中药炮制的第一步。
在选择药材时,要按照中医学和药材学的规定,对不同的药材进行鉴别,挑选质量良好的药材。
药材的品质、采摘、干燥和存放等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炮制效果。
二、洗涤洗涤是指将选好的药材进行清洗、漂洗等步骤,以去除颗粒、杂质等。
在洗涤的过程中,不要让药材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以免诱发霉变,影响炮制效果。
三、破碎破碎是将药材加工成适合炮制的大小和形状,以便于药性的释放和吸收。
通常采用打粉或切片等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破碎的尺寸和药材的种类。
四、浸泡浸泡是将破碎后的药材浸泡在水或其他溶液中,以期达到药性的提取和浓缩。
在浸泡的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水量等因素的控制,以获得最佳的药材浓度和药效。
五、炮制炮制是将药材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干燥等步骤,以提高其药效和稳定性。
不同药材有不同的炮制方法,包括炒制、蒸制、煨制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使其药效更加突出和稳定。
六、贮存贮存是将炮制好的药材存储和保管,以避免阳光暴晒、潮湿、霉变等情况的发生。
在贮存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药材的存放环境和保鲜措施等,以确保药材的品质和药效。
中药炮制的原理是利用加工处理的手段,改变药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以提高药效和稳定性,并且去除药材中的不必要成分。
以上就是中药炮制的概念、过程和原理的详细阐述。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https://img.taocdn.com/s3/m/eb3141d0195f312b3169a531.png)
中药炮制学一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1、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2、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3、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
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4、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8、清代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游离生物碱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但可与酸成盐而溶于水。
此类中药常用酒、醋等辅料炮制,以提高疗效,如延胡索。
所含成分易溶于水,则采用少泡多润的原则,减少损失,如槟榔。
遇热活性降低者,宜生用,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
有些有毒生物碱成分,在高温下不稳定而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可利用加热炮制降低含量,使毒性降低,如乌头。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苷类易溶于水、乙醇中;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
故应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成分损失。
如大黄、甘草、秦皮。
常用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
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以免增加成分复杂性,且降低了苷的含量。
常用炒、蒸、烘、燀或曝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保存药效。
如槐米、杏仁、芥子、黄芩。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尽量少加热或不加热,宜阴干,加水处理“抢水洗”。
所含挥发油若有毒性或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加热炮制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临床应用。
如乳香、苍术。
四、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2、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提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889b5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1.png)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普通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 ----- “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 ----- “炮制”9、: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1,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者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者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者改变药性。
(黄连姜(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半夏畏生姜)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者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者矫正不良气味。
例:炒制山查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炒炭、蒸制、燀制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份,使富含药效成份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份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份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份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学的煿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学的煿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448623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b.png)
中药炮制学的煿名词解释中药炮制学的核心知识概述引言: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中药的制作过程,包括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和工艺流程等方面。
中药炮制学对于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释放、药效提升以及对人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正副标题的形式,以点阵结构介绍中药炮制学的相关名词和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药炮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一、中药炮制学概述1.中药炮制概念中药炮制是将药材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工艺进行处理,使其达到药品质量要求的过程。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特征,提高中药的疗效。
2.中药炮制分类中药炮制可分为炙、炮、蒸、焙等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应用范围。
3.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目的是通过加工处理改变药材的性能、增强中药的药效,并达到药材的贮藏保鲜要求。
二、中药炮制方法解析1.炙炙是一种用火烤药的方法,主要用于寒凉药性的中药材,如柴胡、附子等。
炙的作用可以减轻药材的寒凉性,增强其温中散寒的功效。
2.炮炮是一种用火炮制药材的方法,常常用来处理粘性的树脂类和药液类药材。
如山药、胶质类中药材等。
炮制后,药材会改变其黏滑性,提高药材在消化道被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3.蒸蒸是将药材置于蒸锅中蒸煮的炮制方法,适用于水分较多而难以干燥的中药材。
通过蒸制,可使药材中的不挥发性成分变得易溶于水,提高其药效。
4.焙焙是用火烘烤中药材的一种炮制方法,常用于寒凉药性的中药材,如黄芩、黄连等。
焙制后,药材会增加其干燥性,改变其口感和气味。
三、中药炮制工艺细节1.温度控制中药炮制过程中,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炮制温度,并且需要严格控制好温度的范围,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2.时间控制炮制过程中药材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处理,但同时也需要控制好时间的长短,以免药材受损或破坏。
3.湿度控制有些炮制方法需要在特定的湿度条件下进行,湿度控制对于炮制出高质量的中药至关重要。
结论: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中药的制作过程和质量控制,对中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炮制,古同炮炙,指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
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
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贮藏和便于服用等。
具体作用如下:(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改变药性的性能功效,扩大其适应范围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或)制剂
(5):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中药材在应用或制成剂型前,进行必要加工处理的过程。
又称炮炙、修事、修治等。
其中炮炙也专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多附有泥土和其他异物,或有异味,或有毒性,或潮湿不宜于保存等,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可以达到使药材纯净、矫味、降低毒性和干燥而不变质的目的。
另外,炮制还有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性能,便于调剂制剂等作用。
中药炮制方法通常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5大类。
药材在切制、炮炙、调配或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去除非药用部位和杂质。
常用挑选、筛选、风选、洗、漂等方法,去除附着混杂在药材中的泥土、砂石、异物及霉败物,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并可将大小不等的药材筛选分开,以便分别进行炮制加工。
通过去毛、去芦、去心、去核、去头足翅等加工处理,以达到去除非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韦刷去毛、人参去芦、巴戟天去心、乌梅去核、斑蝥去头足翅等。
一些矿物、介壳、果实种子药材如磁石、石决明、女贞子、苏子等需要碾捣粉碎。
某些质地松软而呈丝条状的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须揉搓成团。
有些药物碾成绒状,如麻黄碾绒、艾叶制绒等。
有些药物润湿后,加辅料粘附于上,可加强治疗作用,如朱砂拌茯神、青黛拌灯心草等。
修制:对药物进行纯净、粉碎和切制的处理方法。
纯净是采用手工或机械挑、筛、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
粉碎是采用捣、碾、研、磨、锉等方法,改变药物外形,使其符合调剂、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切制是采用手工或机械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成片、段、丝、块等各种形状,以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药物的调剂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浸泡、闷润等,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
漂洗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或盐分。
浸泡是将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或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除去药物毒性。
闷润是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用淋浸、洗润、浸润等方法,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水飞是将研细的矿石类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淀,如水飞朱砂、珍珠、炉甘石等,其目的是内服时更易吸收,外用时可以减少刺激性。
火制: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
炒是将药物置锅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
有炒黄、炒焦、炒炭的不同。
有便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的作用。
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煅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药物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煨是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炭中加
热的方法,可减少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制方法。
主要有蒸、煮等。
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热药物,有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作用。
煮是将水或液体辅料同药物共同加热,可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
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药用部分。
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又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大类。
①清炒法。
即不加辅料的炒法。
根据火力大小又分炒黄、炒焦、炒炭三种。
炒黄是将药物置于加热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爆烈并透出固有的气味。
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如炒莲子肉可增强止泻涩精的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如炒牵牛子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炒后质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芦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坏酶类,保存甙类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后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芦丁分解,从而保持药效。
炒焦是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不断搅拌翻动,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并有焦香气味。
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如山楂炒焦不仅减弱酸味,减少对胃的刺激,还可增强消胀止泻止痢的功效。
炒炭是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不断搅拌翻动,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黄或焦褐色。
如大蓟炒炭增强止血作用;干姜炒炭或炮姜,药性苦温而涩,使其辛散温中作用减弱,增加温经止血的作用。
②加辅料炒法。
将某种辅料放入锅内加热至规定程度,并投入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
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
麸炒即药物与麦麸同炒。
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如白术、山药麸炒后增强其补脾益气的作用;缓和药性,如枳实麸炒后可缓和其破气作用,免伤正气;矫味矫臭,如麸炒僵蚕,可除其腥臭味。
米炒即药物与米同炒。
主要目的是增强药物健脾止泻的作用,如米炒党参;降低药物的毒性、矫正不良气味,如米炒红娘子、斑蝥。
土炒即药物与灶心土同炒。
主要目的是增强健脾止泻的作用,如土炒山药、白术。
砂炒即药物与砂同炒。
主要目的是利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质地坚硬的药材,砂炒后变得松软酥脆,易于调剂、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马钱子;矫味矫臭,如砂炒刺猬皮;利于净选,如砂炒马钱子、骨碎补可去掉绒毛。
蛤粉炒即药物与蛤粉同炒。
主要目的是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并有矫味及增强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胶。
滑石粉炒即药物与滑石粉同炒。
主要目的是使药材松泡酥脆,便于煎煮和粉碎,便于制剂和调剂,如滑石粉炒象皮、黄狗肾;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滑石粉炒刺猬皮、水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