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与物流经济地理概述
01物流经济地理第一章概述PPT课件
已经形成五纵五横和东 北丁字型铁路运输网络
10
1.1.1什么是物流经济地理
从物流活动的内容来分析物流与经济地理的联系
采购
运输
装卸 搬运
仓储
流通 加工
包装
配送
物流中转站
运输枢纽布局 港口布局
2021/4/8
11
1.1.1什么是物流经济地理
从物流活动的内容来分析物流与经济地理的联系
采购
运输
装卸 搬运
物流经济 地理
经济与管理系
2021/4/8
1
1 第一章 概述
2021/4/8
2
目录
1.1
1.2
什么是物 生产力 流地理? 布局
1.3
物流布局 基本原则
1.4
物流业 概况
2021/4/8
3
1.1
物流经济地理 概念
2021/4/8
4
1.1.1什么是物流经济地理
回顾一下物流的 基本概念及物流 活动有哪些?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A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
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
实施的有机结合。(物流标准术语)
2021/4/8
B 物流活动组成: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
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 物流信息处理等环节。
5
1.1.1什么是物流经济地理
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02 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
有量居世界后列。
03 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
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22
第1章(物流经济地理,清华版2015)
❖ (视野扩展: GIS之历史与未来)
第四节 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
(三) 信息技术应用与分析方法
❖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是 一种利用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它可以提供车辆的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 指挥等功能。
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一些理论假设 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的真伪。 ❖ 2.公司案例调查法:根据一些擅长于企业定性研究的地理工 作者的经验,一般可选择所研究区域或所研究部门中的大型 企业进行访问研究。
第四节 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
(二)实地考察法
➢ 是学习物流经济地理的重要方法。 ➢ 是指组织者在考察某一经济地理环境下的物流要素时,派出工作
物流经济地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学习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中国生产力布局与物流空间布局 • 第三章 中国工业物流地理 • 第四章 中国农业物流地理 • 第五章 中国商业物流地理 • 第六章 中国物流交通地理 • 第七章 国际物流经济地理
【学习目标】
第一章 绪论
• 了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 明确学习物流经济地理的意义; • 掌握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 • 重点掌握物流经济地理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
知识扩展:
物流网络:指建立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之上的、以 信息网络为支撑、按网络组织模式运作的三大子 网有机结合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第二节 物流经济地理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
知识扩展:
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 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
物流经济地理概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物流经济地理的概念
(三)联合国物流委员会对物流有了新的界定 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 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计划、 实现和控制管理的过程。 从物流的定义,我们可以明确两个要点· 第一,物流是一个包 含了运输、存货、管理、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 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过程。第二,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 户的要求和企业盈利的目标。物流不要简单理解为"物"的" 流动"而是一个管理过程。物流的内涵就是管理、计划、执 行和控制过程。物流管理的对象并不是货物本身,而是货物 的有目的的流动过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物流经济地理的概念
8.物流快速反应化 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物流网络的支持下,物流 适应需求的反应速度不断加快,物流前置时间不断缩短,及 时配送、快速补充订货以及迅速调整库存结构的能力不断加 强。 9.物流网络化 随着生产和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为了保证产品高效率的分 销和材料供应,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 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应保持系统性和一致性,这样 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将 干线运输与支线末端配送结合起来,形成快速灵活的供应通 道。
第一章 物流经济地理概述
第一节 物流经济地理的概念 第二节 我国物流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物流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物流经济地理的概念
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其核心就是物质资 料的"流动"。社会大分工在逐渐细化,物质流通的规模在日 益增长,供应链更加复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模 更加庞大,只有依靠物流这一纽带,才能将整个复杂过程的 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因此,物流 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 要标志。
物流地理第1章
据我国有关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 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 (亦有材料说,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 800亿桶,超过100亿吨)。钓鱼岛周 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飞花 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来,我国台湾等地 渔民经常到这里从事捕捞活动,年可捕量 高达15万吨。
其次,钓鱼岛群岛在海洋划界中将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联合国海洋 法公约》的批准生效,将不可避免地使各 国在划分管辖海域时出现一些重叠和矛盾。 按《公约》规定,两国如按中间线划分, 那么钓鱼岛主权归属哪一方将极大地影响 大陆架的划分。如果日本占有钓鱼岛,并 以此为基础划分东海的专属经济区范围, 那么日本将多占7~20万平方公里海域。
钓鱼岛隶属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 里管辖。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主 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 辖权也交给日本。目前该岛实际由日本控制, 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日文名称“尖阁列 岛”。
针对日本的行径,中国大陆及台湾对钓鱼 台列岛声张主权, 自1970年代开始,华 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登岛或试图登岛 以具体行动宣示主权,称为“保钓运动”。
物流地理第1章
在领海以外并连接领海, 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 超过200海里的具有特定 法律制度的海域。专属经 济区介于领海和公海之间 的一种特殊海域。在专属 经济区内沿海国享有自然 资源主权,建造和使用人 工岛、设施与结构等权利, 有海洋科研、海洋环保的 管辖权。其他国享有航行、 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 道的自由。
新加坡政府支持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
主要有税收优惠、研究经费的资助和 提供各项教育与在职培训计划。由于得到和持续性。
新加坡物流业的发展,还在于其政策上对 物流业进入、投资没有限制,而良好的物 流服务环境则吸引了大批国际著名企业在 新加坡驻足及设置物流运作基地。特点作 为长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新加坡物流可 以用高效率、高科技、高服务、高专业, 四高来形容。
物流经济地理课件PPT课件
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仓储设施 安全的威胁。
仓储设施规划与建设
设施布局
根据物品特性、运输需求等因素 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设备配置
选用适当的存储设备、搬运设备 等,提高仓储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仓 储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
05 配送中心与地理环境
配送中心选址及影响因素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社会 性。
物流经济地理研究内容
物流布局研究
包括物流网络布局、物流节点 布局、物流通道布局等。
物流条件评价
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 术条件、社会条件等对物流活 动的影响评价。
物流与经济关系研究
包括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 用、物流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等 。
物流区域规划研究
包括物流区域划分、物流区域 发展战略制定等。
02 物流布局与地理环境
物流布局原则及影响因素
物流布局原则
合理性、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
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分布、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消费水平和结构、交通运输条件、物 流技术
地理环境对物流布局影响
01
02
03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 植被等
经济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生产力布局、市场供需等
政治法律环境
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国际关系等,对国际物流的政策环境、风 险防控等产生影响。
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策略
节点优化
合理规划物流节点布局,提高节点间的连接性和 通达性,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方式优化
根据不同货物特性和运输需求,选择合适的运输 方式组合,实现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
ABCD
物流经济地理概论
1.3.2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1) 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 (2)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3)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4)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明显好转。 2. 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 (2)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3)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 (4)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
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影响物流布局的基础条件。 2. 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是物流布局三要素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一个。
3.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主要包括物流布局的历史基础、人口条件、国内外政治条 件等,它对物流布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2.2 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 计划化原则
2. 直达化原则 3. 短距化原则 4. 钟摆化原则 5. 集中化原则
1.1.2 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
1. 图表法 2. 实地考察法
3. 对比法
4. 问卷调查法 5. 案例调查法 6. 综合分析法
1.1.3 物流经济地理的基本任务
1. 专业文化素质的教育任务
2. 物流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 3. 物流经济地理教学的实践
1.2 我国物流布局的条件和基本原则
1.2.1 影响物流布局的主要条件 影响物流布局的条件(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自然条件、技术 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即“物流布局三要素”。
1.4.2 通过物流产业调整振兴应对后金融危机
1. 物流产业调整振兴对于经济增长和应对金融危机有着重要意义
物流地理
物流地理第一章物流环境一.物流的概述(一)物流的定义:是指物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的实体性流动过程。
根据需要,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动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简单来讲: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物流两大特征:整合资源,集成功能。
(二)理解“物流“两个字1,它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转移过程规律的科学。
2,它也是一门研究如何协调各种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利用的流动学。
3,它也是对知识的利用和开发的结果,是注重实效的供应链管理的探索演变成流通系统概念和过程导向的物流理念。
(三)大力发展物流业的原因1,发展经济贸易的需要。
2,进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3,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WTO的需要。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5,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农业物流)6,推进对外开放和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四)大力发展物流业的终极目标1,迎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2,因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二.地理学概述(一)地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概念:研究作为人类住所的地球的科学2,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3,核心:可持续发展思想。
(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还可以分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二)地理环境的概述1,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三)地理环境与经济贸易的关系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基础条件,其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植物,农牧产品,人类种族与风俗差异,客观上要求和促进经济贸易发展。
2,地理环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生产布局和发展经济贸易的客观基础要素之一,同时,社会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会对国家与区域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3,地理环境是发展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客观基础要素之一,同时,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最终形成以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动态变化的全球地理环境系统。
大学物流经济地理_知识点
种物流的地域布局问题的学科。
简答1-8-2学科性质:物流经济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它同许多相邻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补充和借鉴,因而具有综合性特征。
1-8-3核心内容:生产的地域系统布局,在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上,集合经济发展特点,吸收其他学科成果,用全新的物流经济理论,对其研究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即创建了物流经济地理学。
1-8-5文件明确发展物流业P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第一次明确了物流产业的地位。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其理论依据是,现代物流业是跨经济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复合性产业,现代物流的发展虽然有不少是可以和其他经济领域、其他产业有一定差异和区别的“个性”领域,但是更多的是“共性”或者“通性”的领域。
1-8-6产业特点P8①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③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1-8-7物流业发展的重点P9①加强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建设②加快物流企业改革步伐,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要求,组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物流企业③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建设④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经济渊源:①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上的差异性 ②地域空间上的各特定地区所具备的空间条件的差异性①统一计划原则②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经济原则 ③减少不合理运输原则 ④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原则⑤尽可能地平衡发展原则政治原则 ⑥缩小城乡差别原则 ⑦巩固国防原则 2-6-3中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心演变经历4个阶段P23以协调沿海与内地关系为主线, 以争取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速 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度、宏观效益为目标,生产力 布局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 建设为中心,以备战和建设战略后方 施内陆地区 为基调,以工业布局为主体的生产力 发展战略 布局跳跃式向西推进④钟摆化原则⑧标准化原则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2-6-6物流基础设施P28现代物流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物流经济地理
绪论:物流经济地理学:是以地理学的观点,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物流现象,研究各种物流的地域布局问题的学科。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同许多相邻学科存在密切的关系,并相互补充和借鉴,因而具有综合性特征。
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企业调查及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地理信息系统法第一章:环境:相对于某一中心,即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物流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与之相关的生产力布局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
(它包括有形的水体、土地、动植物、矿产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
)中国现有林区按地域可划分三大区域: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其中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是中国主要的天然林生产基地。
生产力布局:亦称生产力布置,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原则:经济性原则——统一计划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原则、减少不合理运输原则、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原则;政治性原则:尽可能地平衡发展原则、减小城乡差别原则、巩固国防原则。
物流布局:既是一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物流设施利用配置的一种状态。
完善物流网络布局,开发建设物流设施公共平台是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条件。
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计划化原则、直达化原则、短距化原则、钟摆化原则、集中化原则、社会化原则、服务化原则、标准化原则中国物流业在东部地区已形成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③以厦门、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④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这四大物流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形态,带动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激活和融通了全国范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
《物流经济地理》大纲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ogistics Economics geography课程编号:05210980适用专业:物流管理总学时数:45学分:2一、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物流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既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本课程分别探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等部门的生产布局、地域组织形式来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做物流业务作好铺垫。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和物流布局基本原则1、教学内容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物流的布局原则。
2、重点、难点重点: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物流的布局原则。
难点: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3、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2)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条件、物流的布局原则。
第二章我国物流发展概况1、教学内容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我国物流发展的机遇与前景、西部大开发的现实意义、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2、重点、难点重点:我国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难点:无3、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2)我国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三章农业物流地理1、教学内容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状况,我国农业与物流的关系。
3、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农业与物流的关系。
难点: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状况。
4、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状况;(2)熟悉林业和牧业的生产分布情况;(3)掌握我国农业与物流的关系。
第四章轻工业物流地理1、教学内容我国轻工业的发展概况、轻工业的生产布局,轻工业物流的现状,物流与轻工业的关系。
2、重点、难点重点:我国物流与轻工业的关系。
物流经济地理
物流经济地理一、课程性质《物流经济地理》是物流学和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经济地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领导和物流企业的高度重视。
物流经济地理学逐渐成为研究物流生产布局、发展条件和规律的科学。
二、课程作用本门课程围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向、目标和要求,结合工学结合教学,一是服务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本专业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合格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服务于行业经济建设,培养具备国家物流行业初、中级“物流师”职业资格的一线技术人员;三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能够从事地方物流产业环境建设和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物流经济地理是从事物流活动的知识基础,本课程是学生能够从空间上把握物流的发展,合理进行对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业务开拓的规划与思考。
课程倾向于这样一个目标,即学生通过问本课程能获得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基础性认识,并对常用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调查和认识,体现教材的基础性。
四、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注重质量教学、过程教学,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
1.注重物流经济地理自身基本理论的归纳。
要使学生在原来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开课时机宜迟不宜早),在物流经济与地理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从而加深对物流经济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避免学生在学习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时出现有“地”无“理”的状况(指只能了解具体经济布局现象,无法把握经济布局规律)。
2.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
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开设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物流经济地理的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具备分析和解决物流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物流经济地理资料
物流经济地理第一单元生产力布局一、生产力布局概述〔一〕生产力布局的概念与原那么生产力布局亦称生产力配置,是指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生产力布局包括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商业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等,它们又决定着我国三大产业的布局。
了解:三大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效劳两局部,共4个层次:①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等业。
②为生产和生活效劳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效劳、旅游、咨询信息效劳和各类技术效劳等业。
③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效劳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播送、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业。
④为社会公共需要效劳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生产力布局的原那么:1、统一规划的原那么2、合理利用资源的原那么3、减少不合理运输的原那么4、开展生产地域分工的原那么5、平衡开展经济的原那么6、缩小城乡差异的原那么〔二〕我国生产力布局的现状第一产业:我国农业主要生产基地:东北松嫩平原、黄河中下游、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平原、江淮我国农业大省:、、、、、、、、、、第二产业:我国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重心区域:环渤海区域:、、、天津长江三角洲及江浙地区:、、、珠江三角洲及港澳:、、、澳门、〔二〕我国生产力布局的现状:1、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重心区域2、生产力布局已经逐步向西部、内陆转移3、全方位开放布局及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形成4、重复布局与重复建立严重,区域产业构造趋同5、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开展的可持续性降低二、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条件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根本条件:我国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疆域、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特点我国的人力资源条件——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城乡构成、人口的地区分布(一)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地理位置、疆域、温度带、季风、邻国、海岸线中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
《物流经济地理》第一章
教学内容
Teaching Content
1. 物流发展的萌芽阶段(1949—1965年) 2. 物流基本处于停滞阶段(1966—1977年) 3. 物流发展较快时期(1978—1990年) 4. 物流的高速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 1.3.2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 提高,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奠定 了坚实基础。 (1) 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年底,物流基础设施状况继 续改善,物流节点加快布局,以物流园区为支撑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形 成。物流业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发展方式 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Teaching Content
(3)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 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 现代物流企业。 (4)推动重点领域的物流发展。推动石油、煤炭、粮食、棉花、食品、烟 草、出版物、危化品、汽车、回收、邮政、应急等物流体系建设的发展。 (5)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加强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 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 建设,加快发展铁海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 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 步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其配 套功能。
教学内容
Teaching Content
二、港口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地位现代港口的功能主要体现为 以港口的运输和中转功能为依托,建立强大的现代物流系统,继而发展 仓储、配送、加工改装、包装等产业,带动整个临港产业带的发展。现 代物流业是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物流地理第1章PPT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了解物流地理的学科体系和主要研究对象
。 了解物流活动和地理的相互关系。 了解对我国物流的网络布局。 了解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
第一节 物流地理概述
一、物流地理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对象
(一)物流地理的学科体系 物流地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物流学和经
城乡物流业发展不平衡
(三)我国物流网络布局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必
将极大促进物流量的增加,给中国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 的机遇。目前,已有数以万亿元的资金投入到中西部的 基础设施建设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交通运输工程 ,例如,西部铁路线首先将和东部已有的铁路网的主干 线相连接,同时连接西部各省市区,将成为东西部交流 和西部各省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为西部地区协调统一 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总之,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完善的物流 体系。物流业首先在大城市中兴起,使大城市成为物流 业发展的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和邻近城市的物流业的发 展,然后向区域中的农村地区辐射、蔓延,最后由点到 面,使物流网络覆盖全国,并且与世界物流业发展接轨 ,与全球物流业融为一体。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属于地理学中的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
局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社会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空间分 布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概论 工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
普通经济地理学
物流地理学 商业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Fra bibliotek经济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亚洲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
中国地理学 湖南经济地理学
第二节 物流地理布局
一、我国物流网络的布局 (一)中国物流网络布局基本形成
物流经济地理——第一章 绪论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指对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自然界中的各个要 素:土地、气候、陆地水、海洋、动植物等。 (一)土地 土地资源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自然资源。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 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 我国自1984年开始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到1996年全 部完成,并将数据成果统一到了1996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 (见下表)。
四大洋基本地理概况:
太平洋,为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所 围绕,面积约1.8亿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 半,是世界最大的洋,也是四大洋中岛屿最多、平均水 温最高、平均水深最深的大洋。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就 在太平洋的西部,水深达11034米。 大西洋,位于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南极洲之 间,面积943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626米,是世界 第二大洋。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面积 749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位于北美洲、亚洲、欧洲之间,面积1230万平 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洋。平均水深仅1100多米,其水 深不足200米的大陆架地区,约占北冰洋面积的1/2, 也是世界最浅的大洋。
二、世界的主要资源及其分布
(一)煤炭资源 1.煤炭资源分布 2.煤炭工业分布 3.煤炭的消费和贸易 (二)石油资源
第三节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三、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四、我国的人力资源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它位于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 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 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远。 我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以 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53°34′),最南境在南 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3°51′),南北延伸5500公里, 跨纬度约50°。从南到北,全国(除青藏高原高寒区外)跨 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南)温带、中温带和寒(北) 温带等6个温度带。 我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 会合处(东经135°05′),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 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东西距离5200公里,跨经度 将近62°。时差在4小时以上。在世界标准时区中,我国 国土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五个时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与物流经济地理概述学习目的1.了解地理学产生与发展及地理学分类;掌握地理学特点。
2 了解物流概念;掌握现代物流的特征及我国物流发展趋势。
3.理解物流经济地理的概念、研究对象。
4.理解并掌握物流经济地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1)地理学特点(2)物流经济地理研究方法2.难点地理学特点【案例导入】1.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
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
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
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
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说一说:听过或见过的地理现象或地理趣闻。
2.数字化城市在北京,只要登录公众出行网站就能及时看到北京市四环以内各条道路路况,新驾驶员和外地驾驶员还可通过网站提供的三维视图了解立交桥、复杂路段的路线走向。
信息化方便了交通运输,也提高了社会效益。
北京正在迈入数字化城市的行列。
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形成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
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会更好地为物流生产服务。
试分析:数字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第一节地理学概述一、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地理学的产生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地理学是一项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
人类在地球诞生之后,出于生存的需要(如寻求安全的场所,寻找食物的来源……)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开始了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地理知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知识。
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疆域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年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演变,并以行政区为纲,记载山川、水泽等自然现象和水利、户口、聚落、物产、关塞、名胜等人文现象。
在西方,“geography”由希腊语“geographein”一词而来,它最早由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提出。
希腊语“geo”为地球、地表、土地之意,“graphein”为记载、描述之意。
“地理”一词的由来和解释说明,地理学是一门“记载地表事物”或者“描述地球”的学问。
随着地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理学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
181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指出,布满人的地表空间是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此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进一步阐述,地表是具有相当厚度的一个层或者带,包括大气的下层和地壳的表层,即陆、水、气界的界面。
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指出,地球表面是岩石圈、水圈、人圈相互混合的地球外壳部分,是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般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
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地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1.古代地理学(远古-18世纪末)这段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
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
2.近代地理学(19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宇宙》和李特尔《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
这一时期,学说纷起、学派林立。
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这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和李特尔是同时代的人,是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洪堡治学相当广泛,涉及自然地理、地质学、地磁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等各个方面,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李特尔最重要的功绩在于他确立了地理学的概念和体系。
他指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宇宙,也不是地球的全部,而是地球表面,用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领域。
3.现代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今)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
社会需求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人与资源、环境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对地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地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使地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证,并促使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第一,地理学的数量革命。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运用,使地理学从以描述为主的形式发展为以数量上的函数来取代文字上的因果说明,并进一步预测人类的空间行为和社会的空间组织的趋势。
第二,现代地理学把空间和过程研究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地理学脱离过程、满足于静态研究的方式。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区域地理学在这方面表现特别明显;区域地理学对位置的研究从传统对位置的描述到现在的区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地表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空间关系,并以此来为人类活动有关的地面设施提出适当的安排;区域地理学所讲的分布由过去反映分布现状和揭示地域差异到现在对分布规律与分布模式的研究,为生产布局服务;区域地理学所研究的人地关系,由过去注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到现在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产生的影响。
总之,区域地理学研究内容由过去重描述、解释、强调区域个性、把注意力局限于形态一致的区域,向注重区域内各部分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的功能区域方向发展,直到现在面向实践和预测未来。
第三,现代地理学“人文化”趋势非常明显,把“人”(人类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的中心。
应用地理学和实验地理学的发展,使地理知识与技能成为解决经济、社会、环境等实际问题(如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容量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二、地理学的特点与分类(一)地理学的特点1.综合性现代地理学把地球表而作为“人类之家”,其研究对象为整体的“地理综合体”,即“自然-生物-人类系统”。
这个综合体或系统,在形式上可以区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两方面,所以地理学也可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门。
自然地理学需要研究整个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即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和自然带等。
人文地理学需要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生活和文化现象,所以不能不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但因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以及构成两者本身的各种因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整个“地理综合体”,这就必然形成了综合性特点。
以铁路站场布局问题为例,它应属于人文地理学下属的经济地理问题,但所必需的区位条件、地形条件等却必须以自然地理为基础,那就离不开自然地理学的范畴。
如果片面强调研究经济地理而不同时研究自然地理,那么又怎样对铁路站场所必需的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呢?在我国,过去由于少数人过分强调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对立性,而忽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因而导致经济地理有脱离现代地理科学体系而独立的趋势。
2.区域性现代地理学除了综合性特点以外,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从全球范围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异。
由于所在地区的纬度高低不同、海陆分布不同、地形的高低起伏不同,对热量和水分的收支都有不同影响,所以可能出现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植被、不同的农业、不同的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
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各不同地区经过综合研究,可以划分为农业区、工业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突出地表现各地区的地理景观特色。
地理学研究不能脱离一定的地区,地理学特有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是不可能分割开来的。
它的综合性特点,要在地区实有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来;而它的区域性特点,则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显示出特定地区区域性的全貌。
(二)地理学的分类1.采用两分法的分类体系我国部分地理工作者倾向于采用两分法体系,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未经人类作用的天然环境和人类作用后发生变化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学将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及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学按研究对象分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和部门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即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环境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阐明其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化,包括古地理学、热量水分平衡、化学地理、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等领域,以及景观学、土地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部门自然地理学以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为研究对象,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等。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一般可以分为综合人文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综合人文地理学着重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或人文现象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以阐明其历史形成、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