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1927——1949)拓展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1927——
1949)
拓展案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政策的特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政治上,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
(2)经济上,一方面大力发展官僚资本,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发展民族资本。
(3)对外上,一方面积极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长期投靠依赖美国。
国民政府的统治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掩饰美化。针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争取外交自主、促进经济发展及抗战时期的抗击日寇,值得肯定;但是国民政府的独裁、一党专政及压迫中国人民的民主运动等应予以否定。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政策措施
积极方面:“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方面: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3)特点: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3.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1(共2页)
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进行抗日战争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利益的。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日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也促进了大后方经济的发展,初步扭转了西南、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
4.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
(1)外交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制定并推行了“外求友,少树敌”的务实外交政策,谨慎处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搁置分歧,求同存异,积极寻求国际援助,争取国际社会援华制日。
(2)与美、英、苏、德等国的外交关系
中国利用与德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向日本宣战。美国参战后,重庆政府以美为主的外交方针收到了成效,美国成为援华抗日的主要国家。
5.国共两党的抗战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