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语法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二 ①春天了。| 夏天了。| 秋天了。 |冬天了。 ②沙发了。| 桌子了。| 椅子了。| 凳子了。 上面两类组合是否都成立?试加以分析。 第一类成立,第二类不成立。 “春天”等具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每个词都 是顺序义场中的一个实例,“了”表示情况已经 发生变化,其语法意义跟“春天”等词的语义特 征相容。“春天”等词跟“了”结合,表示已然 的变化。“沙发”等词没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不 能跟“了”结合。

关于语用学 语用学有大语用学、小语用学之分。大语用学,即交 际语用学,是言语交际学的一部分,旨在揭示言语交际的 本质、规律,对言语交际中的整个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进 行研究。例如会话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等都属于交际语用 学。 结构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法中的语用平面上的现象, 即与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表现形式有关的语用现象的。 如关于句类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就属于结构语用学研究的 范畴。 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172。
(三)语用平面的研究 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句子中的词语与 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 语用的 。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 事受事工具等等,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 写。语用是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比如: 他骑走了自行车。 / 自行车他骑走了。 语用平面的分析包括: ①主题(又叫话题,代表就信息)和述题(代表新信息); ②表达重心和焦点; ③语气(语调、语气词); ④口气 (肯定与否定、强调与委婉、活泼与迟疑等,跟语法修辞都 有关系); ⑤评议; ⑥句型或句式的选择。



相关研究
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
年第4期; 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ຫໍສະໝຸດ Baidu

《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
范开泰的《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3期; 杨成凯《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说的方法论分析》,《语文研究》
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 句法结构中去探寻。

语义平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胡裕树、范晓先生认为有七个方面: ①动核结构(述谓结构);②动词的“价”;③名词的格,即名词 在语义结构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④语义 指向;⑤歧义;⑥词的语义特征;⑦词义的选择限制。

语的关系。


(二)语义平面的研究
语义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子中的词语,除了符 号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之外,还可以反映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 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 比如: 1、他买毛笔。 2、他写毛笔。


对于动作行为“买”而言,“毛笔”是受事;对于动作行为“写” 而言,“毛笔”是工具。而两例中的“他”都是动作行为的施事。


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其中句 法是基础,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 句法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成分分析,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并进而归纳句型,与此密切相 关的是结构关系的判别,研究一个组合体属于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二是 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指出句法结构中词
五、黄伯荣《现代汉语》分析实例 个案一 ①老王有个儿子很骄傲。 ②老王有个儿子很孝顺。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差别? 1、词类序列相同。 2、①是歧义句,②不是。 原因: 1、结构不同:①既可以是兼语句,②又可以是连谓句; 只能是兼语句。 2、语义特征不同:“孝顺”有[晚辈]的语义特征;“骄 傲”没有。 3、语义指向不同:“骄傲”可以指向“老王”也可以指 向“儿子”;“孝顺”只能指向“儿子。”
(一) 判断新现象的条件 1、不是很难理解; 2、可以有限地类推; 3、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必备); 4、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必备)。 回答第一个问题: “程度副词+名词”显然不难理解,如上述两例。 回答第二个问题: 很德国:很日本、很中国 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问她来中国前做 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 很成都:很上海、很广东 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 可以有限类推。
个案三 试结合三个平面分析下面的句子: 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③他家的羊被狼要死了。 参见黄伯荣《现代汉语》P104.

试结合语法的三个平面回答同学们的一个问题: “他住在川师。” “他在川师住。”,有何不同? 1、句法平面:句法格式不同。(同学们自己分析) 2、语义平面: (1)句式语义(高层次语义关系)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躺在沙发上/他走在路上 他在川师住/他在沙发上躺/他在路上走 “S+V+NPL”句式具有致使义,存在空间是由动作行为 引发的,“S+NPL+V”句式没有这样的句式语义 。 (2)两种句式对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不同。 在川师住 住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坐 坐在主席台上 在川师哭 *哭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讲 *讲在主席台上 能够进入两种不同格式的动词满足[+附着]的语义特征, [-附着]的动词不能进入右边的格式。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 代汉语》: 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 法关系。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 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 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差别 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参见胡裕树《现代汉语》1981年版,第337页。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 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最初这种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三、三个平面的关系 (一)三个平面都很重要,任何一个句子都 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 (二)三个平面互相制约,互相联系。 (三)句法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语义通过句 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语义的基础上才能 实现。
四、三个平面理论的意义 三个平面的学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是国外语言 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一个 必然结果。 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 一语义关系分析,也不是单一的语用意义分析,而是同时 将三者结合起来,注重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用意义的 区别与联系,因而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拓宽了。 三个平面既是语法的本体观,也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 句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分析 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透视,才有可能更 充分地观察、描写和解释语言事实。


(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 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 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 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 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 文章指出:“ 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 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 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 又要使三者 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 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样, 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 全面、更系统、更科学。”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


1993年第1期;
《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年;
袁晖,戴耀晶《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1998
七、学术界三个平面分析实例
讨论: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三个平面” 关于现代汉语“副词+名词”现象的讨论 一、“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新现象
第五讲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汉语 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拓宽 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 了一条新路。 陆俭明:“在90年代将进一步对语法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 面的研究,特别是语法、语义、语用结合研究,看来这是一个发展趋 势。 ” (《语文研究》1990年第4期)
3、语用平面: (1)时间的逻辑顺序不同 介词短语和动词的语序 他住在川师/他在川师住 差别,反映了时间逻辑顺 他跳在马背上/他在马背上跳 序的差别。 他跑到川师/他到川师跑 (2)信息焦点不同 他住在川师 他住在哪儿?*他干吗在川师? 他在川师住 他在哪儿住?他在川师干吗?
六、三个平面语法观中的一些问题 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其中好些问题是在 争论过程中逐渐取得共识的。 1991年,施关淦先生在《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提出了三 个问题: (一)三个平面中的“句法”跟“语义”的关系。“句法”中有 没有语义?如有,这个语义跟三个平面之一的“语义”之间是个什么 关系呢?如没有,又有没有没有语义的句法呢? (二)跟句法有关的语义和语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这还有待进 一步调查研究。 (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这三种成分之间,看来 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 好像还有待进一步说明。 范、胡以《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作答。论文就第 二个问题做了明确答复;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还可进一步讨论;第三 个问题,尤其是如何区分主语和话题,迄今仍未能很好地解决。


读书 ① 学生的家长
读的书 学生和家长
虚词的有无或虚词的差别都形成不同的句法结构,这是句法的虚词。 我被他批评了 ② 我把他批评了 “被”指明施事, “把”指明受事。虚词不同,语义关系不同,但结构关系不变, 这是语义的虚词。 ③至于、关于:用来点明话题,是语用的虚词。 小王很努力,至于小李嘛,我就不说了。 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 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 《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 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个平面, 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 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这篇论文标 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正式 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 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 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 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 用上的分别。
青岛啤酒,很德国,很德国! 芙蓉古镇,很中国,很成都。 两种评价态度: (一)不合规范,应该否定。 1、语言学的任务在说明,而非判决; 2、注重既有的规范,忽略了语言的演变; 3、注重静态的规则,忽略了语言中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突破。 (二)是正确的说法,是淡化语法形式的结果。 1、不懂得什么是语法形式; 2、不懂得什么是淡化语法的要求; 3、语法是客观存在,不可能按教学理念或教学要求而改变。 一个经典的实例:It’s me和It’s I 。 (三)是一种新的语法现象,需要加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