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语法观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综述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作者:付文萍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1期摘要: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广泛应用于语法研究之上。
HSK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充分体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关键字:三个平面 HSK教学题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是指语法研究中存在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三个平面虽不同但相互联系。
这一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
二、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HSK教学HSK(汉语水平考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其对象是来华留学生,其教学内容是讲述汉语语法及HSK相关题型的做题技巧及方法。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HSK试题的题型进行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一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另一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在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时,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渗透在每一个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无形之中指导着语法分析。
三、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题型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HSK教学时,应做到对HSK试题题型进行宏观把握,明确每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在进行语法分析之前,语法的三个平面是相对区别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中所包含的三个平面进行单独的研究,而当我们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具体分析时,实际上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在研究任何一个语法平面时,都离不开另外两个平面的支撑。
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从语义平面、句法平面和语用平面做出总结,但分析过程三者是不离不弃的。
在对某一题型进行分析时,体现着三个平面的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可以从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某一题型做出分析,从而明确这一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
四、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解题思路、分析过程在语法分析中,小到词语、短语,大到句子、语篇,都体现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非常∣(状语)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直接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史有为《语言研究中的柔性观念》(《汉语学习》 1990, 4)主张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 平面上分析句子”。 刘丹青《探索语法研究的新路子》(((汉语学习》, 1991, 3)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一汉语语法的 “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 1993, 1)主张“建立句法、语义、语用、语音四 个平面”。 李子荣《对“语音平面”的语言学反思》(《汉语 学习》1998, 6)认为语音平面“不是汉语语法分 析的第四个平面”,它是一种“语言研究的视 角”。 1998年,张斌出版专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 出版社),在三个平面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引进了 “节律”这一语音平面,从此正式把语音放进了 大语法的范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对语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 意义的分析。这个语义不是词汇意义、概 念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而是与句法结 构相关的意义,它表示语词与客观事物的 关系。
语义平面研究的语义包括七个方面: (1)动核结构(也称谓核结构)。这是指以动 词为核心的深层语义结构,是对应着不同 句法形式的语义结构; (2)动词的“价”(也称“向”).这是指动词 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即动元)的数目 的能力; (3)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所 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 工具、处所、时间等;
三个平面理论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其语法 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三个平面理论体系中,语法是种概念, 其余的是属概念。
三个平面又是一种方法论。它要求在语法 研究中注意区分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 不同的平面,又要努力在具体研究时把三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句法分析时要考虑 到语义的和语用的因素,在语义分析时要 考虑到句法和语用的因素,而在语用分析 时也要考虑到句法和语义的因素。因此, 三个平面理论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其 各自独特的内涵。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
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
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
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
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
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
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
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
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
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
语言学概论 三个平面
作者既看到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即看到每个平面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作用和研究范围,又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出“三者之中,句法是基础,因为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而要了解语义或语用,也往往离不开句法结构”,并初步理出了三个平面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头绪来。
虽然文中在谈到三个平面的结合问题时提出要“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观点,但都还只是空洞的口号,没有作具体的阐发。
到了发展期,三个平面理论的系统性有了新的语法理论纲要》则是三个平面理论以较为系统的面貌出现的首部著作。
该书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把三个平面理论进一步概括为八个字:三个平面、四条原则。
“三个平面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中的语法包含有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侧面,即语法系统包含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子系统; 主张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四条原则’是指在语法分析时要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
,’(范晓、张豫峰等2003) 可见,该书已初步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互相区别的平面建立各自的系统,并把这三个子系统视为语法大系统的全部内容,同时在三个平面结合的问题上提出的“四条原则”具有相当的概括性,内容较之《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更具深度更为严密更富操作性,此外还把三个平面“既区别又结合”作为一条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按理说,三个平面理论到了这个时候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化阶段,今后可以继续沿着此方向不断把它完善化。
然而我们又不禁要说,三个平面理论光有这样的系统性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一种理论的系统性建设是具有层级性的,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总览,更需要微观上的把握。
而三个平面理论的系统性建设迄今为止还缺乏层级性,还只是停留于宏观上的总览阶段。
三个平面理论从宏观上建立“既区别又结合”的系统性固然重要,但该理论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句法论、语义论、语用论的系统性建设也决不可忽视或轻视。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陈昌来
。
“
”
。
三 个 平 面 的 语法 理论 既是 本体 论 又 是 方法 论 作 为 方法 论 该 理 论 认 为语 法 研 究要 力求 做 到 形
,
式 和 意 义 静 态 和 动 态 描 写 和 解 释 相 互 结 合 但 由于 语 法 观 的 不同 人 们 对 这 些 问 题 的理 解并 不 一
致 因 而这 些 问 题 不 仅 要 在三个 平 面 理论 观 照 下 进行 新的审 视 而 且 要在 该 理 论 指 导 下 研 究 如 何把
,
宾 语 来 区 分 的 设 想 认 为 及 物 动 词 作 谓 语 或谓 语 中 心 词 构 成 主 事 主 语 句 时 动 词 后 边 一 般 要 带 宾
; 语 不 带 宾语 是 有 条 件 的 不 及 物 动 词 作 谓 语 或 谓 语 中 心 词 构 成 主 事 主 语 句 时 动 词 后 边 一 般 不 带
:
、 、
分 类 的 三 原 则 从 形 式 出 发 去探 求 功 能 在 短 语 ( 词 组 ) 里 确 认 功 能 多 角 度 多 层 次 分 类 这 三 条 原 则
。
虽 然 是 就动 词 而 言的 但实 际 上 带 有普 遍 性 完 全 适 于 对其 他 类 词 进 行功 能的次 范 畴 分 类
,
则 (合 法 ) 语 义 平 面 上 合 语 义 规 则 (合理 ) 语 用 平 面 上 合语 用 规 则 ( 合 用 ) 但同 时 指 出 在 孤 立 句 和
,
语 境句 中 这三 条 标 准对 句 子 合 格度有 不 同 的制 约 能 力
, , , ,
。
这 一 认识 实质 上 着 眼 于 对 句 子 结 构 本 质的
语法的三个平面
语法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一)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二)语义平面(符号与内容)语义平面是指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
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和“李四被张三批评了”。
•为什么主语变了,两句意思差不多呢?这是因为一个句子不仅在表层有着句法关系,而且在深层有着语义关系。
可见,句子的意思是由句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
“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要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必须懂得:“我”是“派”的施事;“小王”是“派”的受事,又是“去”“请”的施事;“老李”是“请”的受事,又是吃的施事;“饭”是“吃”的受事。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
它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就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除了上面所说的施事、受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
语法的三个平面
“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 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 要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必须懂得: 要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 必须懂得 : “ 我 ” 的施事; 小王” 的受事, 是 “ 派 ” 的施事 ; “ 小王 ” 是 “ 派 ” 的受事 , 又是“ ”“请 的施事; 老李” 又是“去”“请”的施事;“老李” 是“请” 的受事, 又是吃的施事; 的受事 , 又是吃的施事 ; “ 饭 ” 是 “ 吃 ” 的受 事。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 , 不同于词的词汇意 它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 义 。 它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 , 离开 了句法结构, 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 了句法结构 , 语义。 语义。 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 就名词与动词之 间的语义关系而言, 除了上面所说的施事、 间的语义关系而言 , 除了上面所说的施事 、 受 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 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
例如: 例如: 年轻)的学生‖[ ][在 学习∣ 非常有用) ‖[都 “(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 的课程。” 的课程。 学生( 主语) 学习( 谓语) 学生 ( 主语 ) ‖ 学习 ( 谓语 ) ∣ 课程 宾语) (宾语) 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 年轻的∣ 定语)都在∣ 状语)有用的∣ 定语) 非常∣ 状语) 非常∣(状语)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简单 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即一个句子以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 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 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 早在1942年 早在1942年,吕叔湘先生就根据汉语语言实际 1942 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 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句子的 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 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 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 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 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 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 朱德熙先生在1978 年发表的《 1978年发表的 朱德熙先生在 1978 年发表的 《“ 的 ” 字结构和判断 中国语文》 句 》 ( 《 中国语文 》 第 1 、 2 期 ) 中 , 用动词配价的 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 构成的“ 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 “ 的 ” 构成的 “ 的 ” 字结构 的歧义指数等问题, 的歧义指数等问题 , 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 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走的、吃的、写的。 法进行研究的兴趣。(如:走的、吃的、写的。)
语言学中三个平面理论贡献
语言学中三个平面理论的贡献直接成分分析法由于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句法关系,无法反映间接的隐性语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句法分析的演绎起点,在语法研究中存在较大局限性。
三个平面的语言观及语言理论的出现,将句法、语义、语用同时归并为语法研究的范畴,是对这一局限的巨大突破,对于理解语法本质有着巨大的启发,从而具有巨大的贡献。
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一、引言直接成分分析法(我国语法学界一般也称为“层次分析法”)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很大。
但是,这种分析法的局限也是明显的。
陆俭明、沈阳指出,它的主要局限是”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句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
”陆丙甫也认为,“直接成分分析法只能反映直接的结构关系,无法反映间接而稳定的隐性语义关系”。
这里要强调的是,语义关系是句法结构的起点,直接成分分析法不能反映最基本的语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句法分析的演绎起点。
二、三个平面的理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大作文章的所谓“向,格,配价”概念,都是语义范畴,可以说都是对层次分析法的突破。
事实上,也正是提倡层次分析法最得力的朱德熙先生本人,很早就提出了“隐性语法关系,潜主语,潜宾语”等关系;而所谓“隐性语法关系,潜主语,潜宾语”,其实就是“语义关系,施事,受事”。
特别是三个平面理论,系统强调了语义,语用平面的功能,是对偏重语法平面而无法反映语义关系,语用关系的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三个平面的理论中,把句法,语义,语用并列,认为三者都属于“语法”研究的范畴。
这就极大地提高并明确地确立了语义和语用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
它们把“隐性”的“潜”语法关系(因而也给人以从属性,第二性的印象)旗帜鲜明地,堂而皇之地引进语法研究,使之获得了独立的一席之地。
并且,把“句法”和“语法”加以区分,对于理解语法的本质,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把语义和语用看作是跟句法相对应的范畴,这就更突出了句法的形式方面。
(一)对三个平面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三个平面的理论积极推动了我国的语法研究。
三个平面语法观
个案三 试结合三个平面分析下面的句子: 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③他家的羊被狼要死了。 参见黄伯荣《现代汉语》P104.
试结合语法的三个平面回答同学们的一个问题: “他住在川师。” “他在川师住。”,有何不同? 1、句法平面:句法格式不同。(同学们自己分析) 2、语义平面: (1)句式语义(高层次语义关系)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躺在沙发上/他走在路上 他在川师住/他在沙发上躺/他在路上走 “S+V+NPL”句式具有致使义,存在空间是由动作行为 引发的,“S+NPL+V”句式没有这样的句式语义 。 (2)两种句式对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不同。 在川师住 住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坐 坐在主席台上 在川师哭 *哭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讲 *讲在主席台上 能够进入两种不同格式的动词满足[+附着]的语义特征, [-附着]的动词不能进入右边的格式。
(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 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 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 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 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 文章指出:“ 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 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 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 又要使三者 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 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样, 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 全面、更系统、更科学。”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
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 句法结构中去探寻。
三个平面语法观
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01
语法分析
三个平面语法观为语法分析提供 了全面的视角,有助于更深入地 理解语言的内在机制。
跨语言对比
02
03
语言演变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句法、语义 和语用特点,可以发现各种语言 的共性和特性。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研 究语言演变过程,有助于揭示语 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在语言翻译中的应用
语义与语用的相互关系
语义决定信息内容
01
词语的意义和概念决定了信息的具体内容,从而影响信息的传
递和理解。
语用因素影响语义理解
02
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等因素会影响对词语意义
的理解,使得某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特定的含义。
语义与语用相互依存
03
语义和语用是相互关联的,语义的理解需要考虑到语用因素,
句法与语用的相互关系
句法结构影响信息传递
不同的句法结构可以强调不同的信息,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语用因素影响句法选择
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等因素会影响句子的选择和组 织,使得某些句子在特定语境下更合适。
句法与语用相互影响
句法和语用是相互关联的,句法结构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 解,而语用因素也会影响句子的选择和组织。
03
三个平面的相互关系
句法与语义的相互关系
句法结构影响语义
理解
句子的结构决定了词语之间的搭 配和组合,从而影响语义的传达 和理解。
语义决定句法结构
词语的意义和概念会影响句子的 结构和组合方式,使得某些词语 在句子中只能以特定方式出现。
句法与语义相互制
约
句法和语义是相互依存的,句法 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语义的理解, 而语义的变化也会影响句法结构 的组合。
语法形式、语法意义、三个平面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对立同一的两个方面,语法研究中贯彻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我们应该时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一、语法形式是什么。
就一个语法单位或一个语法结构体来说,它所包含的形式有多方面的,以“新月如钩”来说,它所涉及的形式方面有:文字形式,即在书面形式上书写出来的文字样式。
语音形式,即每一个成分在口语中所读出来的语音。
逻辑形式,即在思维中所根据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如隐含在“新月”和“钩”之间的相似关系思维形式。
修辞形式,即体现在语法单位或语法结构中的修辞格式,如比喻、排比、借代等。
“新月如钩”表现出来的即是“本体+喻词+喻体”的比喻形式。
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的方式或手段。
以“新月如钩”来说,它所包含的形式一是各成分的组合形式,如“新月”和“如钩”组合成一种形式关系,而“新”和“月”或“如”和“钩”也分别是不同的组合形式,二是成分形式,即每一个成分(新、月、如、钩)所体现出来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我们汉语中往往是无形的,而在一些形态丰富的语言中往往是有形的,这种有形主要表现在词本身的形态能标志出词的功能类别。
就汉语而言,主要的语法形式包括:1、语序。
词语的排列顺序。
词的排列顺序不同,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也不同。
例如:①早来了、来早了;(“早来了”带有主观性质,“来早了”带有客观性质)②桌子上厚厚地放着几本书、桌子上放着几本厚厚的书。
(前者表示“厚厚”并不是“书”的固有状态,只是几本书的临时情状;后者表示“书”的固有性质,是恒久的属性。
)③娃娃们左边右边地跑着、左边右边的娃娃们跑着(前者的“左边右边”处于状语位置,表示“跑”的运动状态(忽左忽右),是主语的意志性状态;后者处于定语位置,表示跑前所处的空间方位,是主语的自然状态)其他如“跑快点、快点跑”;“好嗓子、嗓子好(有一副好嗓子,*有一副嗓子好);”等客人来了、来客人了(前者为有定、后者为无定)。
再如“下雨了”和“雨下了”2、语音形式,包括停顿、轻重音、语调等。
从三个平面看“到底”和“终于”的异同
从三个平面看“到底”和“终于”的异同“到底”和“终于”是一对容易被混淆使用的词,因此有必要对它们加以辨析。
本文试图联系“到底”和“终于”各自所在的语言事实,从语义、语法及语用三个平面来比较其异同,以期为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教学提供参考。
标签:到底终于语义语法语用本文旨在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充分辨析“到底”和“终于”的异同。
文中,“√”表示能搭配,“×”表示不能搭配,“*”表示句子不能成立。
一、“到底、终于”的语义辨析笔者翻看了《现代汉语八百词》《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赵新、李英主编)、《汉语近义词词典》(马燕华、庄莹主编)、《新华同义词词典》(张志毅、张庆云主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刘叔新主编)等,发现不同的词书对“到底、终于”的释义大同小异。
现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中对“到底、终于”的释义为例来辨析它们在语义上的异同。
在这两部词典中,“到底、终于”的释义如下:(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1.到底①动词,到尽头;到终点。
如:将革命进行到底。
(下文简称到底1)②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如:新方法到底实验成功了。
(下文简称到底2)③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如:你跟他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下文简称到底3)④副词,毕竟(多用于强调原因)。
如: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劲大。
(下文简称到底4)2.终于副词,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如:实验终于成功了。
(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释义1.到底①动词,到达尽头。
如:帮人帮到底。
②副词,表示经过某些过程之后出现了最后结果;终于。
如:我们的书到底还是出版了。
③副词,究竟。
如:他的病到底怎么样?④副词,毕竟。
如:不管好不好,到底是人家的一片心意。
2.终于副词,表示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范晓先生的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
[作者简介]麻彩霞,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读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麻彩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是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作者运用“三个平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汉语语法作了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重视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区别和联系,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也是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代表作,它的出版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 范晓; 句法; 语义; 语用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3-0074-02 20世纪80年代,以胡裕树、张斌、文炼、施关淦、范晓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冲破了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的束缚,汲取各家的合理内核作更高综合并结合汉语实际,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即“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也叫“三维语法论”。
三维语法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研究语法,也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语法。
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之后受到了语法学界的广泛重视,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理论思想首先是由胡裕树先生提出来的。
1981年,他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讨论汉语句子分析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1982年,胡附、文炼在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中探讨“句子分析和对句子意义的了解”这一问题时,提出“语序所表达的,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
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和语用的区别”。
此外,胡裕树、张斌、文炼等人还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对这一语法理论进行了论述。
如文炼(1982)的《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胡裕树(1982)的《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文炼和胡附(1984)的《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 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这篇论文标 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正式 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 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 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 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 用上的分别。
个案二 ①春天了。| 夏天了。| 秋天了。 |冬天了。 ②沙发了。| 桌子了。| 椅子了。| 凳子了。 上面两类组合是否都成立?试加以分析。 第一类成立,第二类不成立。 “春天”等具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每个词都 是顺序义场中的一个实例,“了”表示情况已经 发生变化,其语法意义跟“春天”等词的语义特 征相容。“春天”等词跟“了”结合,表示已然 的变化。“沙发”等词没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不 能跟“了”结合。
第五讲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汉语 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拓宽 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 了一条新路。 陆俭明:“在90年代将进一步对语法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 面的研究,特别是语法、语义、语用结合研究,看来这是一个发展趋 势。 ” (《语文研究》1990年第4期)
关于语用学 语用学有大语用学、小语用学之分。大语用学,即交 际语用学,是言语交际学的一部分,旨在揭示言语交际的 本质、规律,对言语交际中的整个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进 行研究。例如会话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等都属于交际语用 学。 结构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法中的语用平面上的现象, 即与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表现形式有关的语用现象的。 如关于句类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就属于结构语用学研究的 范畴。 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172。
(一) 判断新现象的条件 1、不是很难理解; 2、可以有限地类推; 3、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必备); 4、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必备)。 回答第一个问题: “程度副词+名词”显然不难理解,如上述两例。 回答第二个问题: 很德国:很日本、很中国 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问她来中国前做 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 很成都:很上海、很广东 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 可以有限类推。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 代汉语》: 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 法关系。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 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 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差别 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参见胡裕树《现代汉语》1981年版,第337页。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 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最初这种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相关研究
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
年第4期; 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
范开泰的《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3期; 杨成凯《句法、语义、语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面说的方法论分析》,《语文研究》
读书 ① 学生的家长
读的书 学生和家长
虚词的有无或虚词的差别都形成不同的句法结构,这是句法的虚词。 我被他批评了 ② 我把他批评了 “被”指明施事, “把”指明受事。虚词不同,语义关系不同,但结构关系不变, 这是语义的虚词。 ③至于、关于:用来点明话题,是语用的虚词。 小王很努力,至于小李嘛,我就不说了。 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 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 《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 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个平面, 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三、三个平面的关系 (一)三个平面都很重要,任何一个句子都 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 (二)三个平面互相制约,互相联系。 (三)句法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语义通过句 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语义的基础上才能 实现。
四、三个平面理论的意义 三个平面的学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是国外语言 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一个 必然结果。 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 一语义关系分析,也不是单一的语用意义分析,而是同时 将三者结合起来,注重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用意义的 区别与联系,因而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拓宽了。 三个平面既是语法的本体观,也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 句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分析 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透视,才有可能更 充分地观察、描写和解释语言事实。
(三)语用平面的研究 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句子中的词语与 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 语用的 。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 事受事工具等等,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 写。语用是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比如: 他骑走了自行车。 / 自行车他骑走了。 语用平面的分析包括: ①主题(又叫话题,代表就信息)和述题(代表新信息); ②表达重心和焦点; ③语气(语调、语气词); ④口气 (肯定与否定、强调与委婉、活泼与迟疑等,跟语法修辞都 有关系); ⑤评议; ⑥句型或句式的选择。
(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 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 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 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 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 文章指出:“ 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 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 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 又要使三者 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 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样, 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 全面、更系统、更科学。”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
五、黄伯荣《现代汉语》分析实例 个案一 ①老王有个儿子很骄傲。 ②老王有个儿子很孝顺。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差别? 1、词类序列相同。 2、①是歧义句,②不是。 原因: 1、结构不同:①既可以是兼语句,②又可以是连谓句; 只能是兼语句。 2、语义特征不同:“孝顺”有[晚辈]的语义特征;“骄 傲”没有。 3、语义指向不同:“骄傲”可以指向“老王”也可以指 向“儿子”;“孝顺”只能指向“儿子。”
个案三 试结合三个平面分析下面的句子: 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③他家的羊被狼要死了。 参见黄伯荣《现代汉语》P104.
试结合语法的三个平面回答同学们的一个问题: “他住在川师。” “他在川师住。”,有何不同? 1、句法平面:句法格式不同。(同学们自己分析) 2、语义平面: (1)句式语义(高层次语义关系)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躺在沙发上/他走在路上 他在川师住/他在沙发上躺/他在路上走 “S+V+NPL”句式具有致使义,存在空间是由动作行为 引发的,“S+NPL+V”句式没有这样的句式语义 。 (2)两种句式对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不同。 在川师住 住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坐 坐在主席台上 在川师哭 *哭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讲 *讲在主席台上 能够进入两种不同格式的动词满足[+附着]的语义特征, [-附着]的动词不能进入右边的格式。
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 句法结构中去探寻。
语义平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胡裕树、范晓先生认为有七个方面: ①动核结构(述谓结构);②动词的“价”;③名词的格,即名词 在语义结构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④语义 指向;⑤歧义;⑥词的语义特征;⑦词义的选择限制。
语的关系。
(二)语义平面的研究
语义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子中的词语,除了符 号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之外,还可以反映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 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 比如: 1、他买毛笔。 2、他写毛笔。
对于动作行为“买”而言,“毛笔”是受事;对于动作行为“写” 而言,“毛笔”是工具。而两例中的“他”都是动作行为的施事。
1993年第1期;
《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