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际经济学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导论
一、国际经济学的内涵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学科。它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
在国际贸易中,个人和企业的动机及行为是和在国内贸易中相同的,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也使用同其他经济学分支一样的基本分析方法。
当一瓶西班牙生产的葡萄酒出现在伦敦的餐桌上,与一瓶新疆产的葡萄酒出现在上海的餐桌上,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二者之间没有很大的不同,但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这二者区别很大,因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涉及的都是独立国家。西班牙和英国都是主权国家,但新疆和上海都在中国。如果英国政府制定配额来限制进口,西班牙向英国的出口就会中断;如果西班牙的货币对英镑的汇率下降,那么英国消费者将会发现西班牙葡萄酒更便宜了。但这两件事在中国内部根本不可能发生。
可见: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问题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乃至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对于国际贸易理论而言,贯穿这一主体的是三个重要问题: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贸易模式(pattern of trade)、贸易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
1.贸易所得
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是指贸易给贸易国带来的收益,这种收益是封闭状态无法提供的。这是贸易发生的基础,因此又称贸易基础(basis of trade),
国际贸易理论一个重要观点是:贸易能使双方受益,即一国与其他国家相互销售自己的产品和劳务通常总是对双方有利。这个重要理论的适用范围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广的多。例如,很多美国商人担心,如果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超过美国,以至美国没有一个产业能够与之竞争,日美贸易必然会损害美国经济。但本教程的第一章却说明:即使两国中的一方在任何产品上都缺乏效率,国际贸易也能够给双方带来收益。
又如,美国劳工领袖抱怨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伤害了美国。这些国家的工业虽然不如美国发达,但是支付给劳工的工资却很低,因此有时会对美国厂商造成冲击。
但本教程的要素禀赋模型却说明:出口相对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资源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能使贸易双方各取所需,共同获利。
另外,国际贸易还能促使各国在较小的产品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最后,贸易所得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国际移民、国际信贷、劳务输出和期货贸易也都是互利性贸易的形式。各国通过资产多样化来减少收入的波动性,如股票、债券等风险资
产的国际交易,也能使各国获得收益。
总的来说,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但是,国际贸易使得国际内部的某些特殊团体受损却是非常有可能的。换句话说,国际贸易会显著影响一国之内的收入分配。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家们关心的问题。他们指出:国际贸易会对那些只在与进口产品竞争的工业中使用的特定资源的所有者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资源没法用于其他工业生产中。国际贸易还可以改变更大一些利益集团的收入分配,例如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之间。
2.贸易模式
贸易模式回答了这个问题:谁把什么卖给了谁?巴西出口咖啡,是因为巴西的气候适合咖啡的生长;沙特出口石油,是因为沙特盛产石油。但是,为什么日本出口汽车而美国出口飞机?这类问题是费解的。为此,19世纪早期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了一个至今仍有说服力的观点:国家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影响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20世纪早期,Heckscher、Ohlin等人建议将各种资源的相对充裕程度与生产各种产品时各要素的相对密集程度联系起来,以解释贸易模式。该理论很快成为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但是,对该理论的实证结果并不总是支持该理论。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经济学家提出了更新的理论:国际贸易模式有时是由相当随机的因素决定的。
3.贸易保护主义
如果说贸易所得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的话,那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就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政策主题。
自从16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成立之后,各国政府一直担心国际贸易会影响国内产业。它们要么设置进口壁垒(关税和非关税),以将本国产业与外来竞争隔离开来;要么补贴出口,帮助本国产业参与世界竞争。
国际贸易理论建立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这些保护政策的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国际贸易理论会批评保护主义,并揭示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
现实中政府不一定依据国家经济学家的分析结果而行事,国际经济学家们又通过揭示谁将从政府行为(如进口配额和出口补贴)中受益而谁又将遭受损失来帮助人们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内涵。这一分析的关键是说明了在贸易政策的制定中,国内的利益冲突比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贸易的基本分析工具
国际贸易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换,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国际贸易理论关于生产和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假设、对市场均衡的定义与微观经济学中都是一样的。
1.总体均衡分析
总体均衡分析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总体均衡分析中,采用的户主要分析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1)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PPC)
定义: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PPF)或转换线,用来表示一国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即:一国充分、有效使用所有资源时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最有效率的产量组合,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表明在现有假设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组合,内点则表明缺乏效率。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