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资料

合集下载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摘要:
一、病理学基本概念
- 定义: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兽医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 外界因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 内部因素: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三、病理学常见表现
- 炎症:充血、渗出、增生等
- 肿瘤:良性、恶性、转移等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炎等
四、病理学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视、触、叩、听等
- 实验室检查:血液、组织、影像等
五、病理学防治策略
- 预防: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
- 治疗:药物、手术、化疗等
正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兽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
等,以及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病理学常见表现包括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炎症是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主要特征是充血、渗出、增生等。

肿瘤是另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可分为良性、恶性和转移性。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也是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学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触、叩、听等,以发现动物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组织、影像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针对病理学表现,兽医可以采取多种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以减轻疾病对动物的影响。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因静脉输出血量减少而引起器官的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

(√)2.全身性萎缩发生时,首先是肌肉组织可减少90%,其次是脂肪,可减少45%。

( ) (√)3.脂肪变性常发生在肝脏、肾脏等器官,常规HE 切片中,可见脂肪滴呈橘红色。

( ) (√)4.活体动物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 )(√)5.脂肪组织坏死时,由于富含脂类物质,呈松软、乳黄色,似豆腐渣或干酪,故称“干酪样坏死”( )(√)6.慢性肝炎时,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并可伸入到肝小叶间形成肝硬变。

( ) (√)7.肾小球发生急性、亚急性炎症时,肾小管容易形成透明滴状变。

( )(×)8.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汁为灰黄色;化脓链球菌的浓汁为灰白色。

( )(√)9.单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往往发生化脓性炎症。

( )(√)10.卡他性炎是发生于器官深部的一种炎症。

( )二、多项选择题(ACD)1. 病理性充血常见于( )。

A 炎症性充血B 生理性充血C 减压后充血D 侧支性充血E 神经性充血(ABD)2. 坏死组织继发腐败菌的感染称为坏疽。

坏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 干性坏疽B湿性坏疽 C 出血性坏疽 D 气性坏疽 E 溶解性坏疽(BE)3. 可发生在细胞内的常见变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

A 脂肪变性B 水泡变性C 淀粉样变D 颗粒变性E 透明样变(ABE)4. 细胞坏死时细胞核表现为以下几种变化( )。

A 核浓缩B 核碎裂C 核浊肿D 核红染E 核溶解(ABCD)5. 局部炎症常表现为( )。

A 红B肿 C 热D痛 E 机能障碍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血栓:指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2. 心力衰竭细胞:简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的巨噬细胞。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详解)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论⼀、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门学科。

分类:病理⽣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门学科。

分⼦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揭⽰本质3.学习病理学的⽬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③学会畜禽⼫体剖检技术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病理学的地位具有权威性的⼀级诊断三、内容基础病理症状病理器官和系统病理疾病病理①疾病论②局部⾎液循环障碍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④炎症⑤肿瘤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症)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四、研究⽅法1 ⼤体观察2组织学观察3细胞学观察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5超微结构观察6分⼦病理学①⼫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五、学习⽅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的观点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统⼀④对动物疾病的第⼀⼿资料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章疾病概论第⼀节疾病学⼀、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产⽣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下降,动物的⽣产⼒降低。

⼆、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定条件下,病因作⽤于机体⽽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个⽭盾⽃争过程。

4.⽣产⼒降低是疾病的⼀个标志。

三、疾病的分类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病原微⽣物(细菌、病毒、真菌、⽴克次⽒体等)侵⼊引起的寄⽣⾍病:寄⽣⾍侵⼊感冒是以上呼吸道粘膜发炎为主的症侯群。

风寒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粘膜损伤粘膜上⽪变性、坏死、脱落、⾷欲下降、精神沉郁抗损伤⿐塞充⾎、流⿐液、吞噬细胞吞噬增强、喷嚏排毒因素和环普通病:⼀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折)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兽医病理学(全套790页PPT课件)

兽医病理学(全套790页PPT课件)
基本病变包括:萎缩、变性、 坏死
第一节 萎缩 (Atrophy)
一、概念
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 积缩小 的过程称为萎缩。
萎缩≠发育不全。 萎缩的器官:实质细胞体积↓、数目
↓、功能↓。
二、原因及类型
生理性萎缩:生理状态下发生,随年龄增长
而某些器官发生萎缩,如性成熟后,胸腺,法 氏囊退化。老龄动物性腺、性器官萎缩。
2.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能定性也可以定量快速分析单个细胞的多种 特性。其工作原理让荧光染色细胞在稳定的液 流推动装置作用下通过直径为50—100μm的小 孔并排列成单行,每个细胞依次且恒速通过激 光束的照射区,通过其散射光进行分析。能准 确地进行DNA倍体分析,快速进行细胞分选和 细胞收集,借助荧光染料能进行细胞内蛋白质 和核酸的定量研究。
病理性萎缩
全身性萎缩 局部性萎缩
废用性萎缩 压迫性萎缩 缺血性萎缩 神经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病因作用而引起, 按波及范围分
1 全身性萎缩; 多见于长期饲料不足,慢性消
化道疾病(慢性胃、肠炎),严重 的消耗性疾病(慢性传染病,恶性 肿瘤)及寄生虫病。最后导致恶病 质状态。
三、病理变化
外表呈衰竭症状:精神萎钝,被毛粗乱 ,严重消瘦,贫血以及全身水肿(恶病 质状态)。
猪弓形体(腹水涂片)
牛巴比西焦虫(血液涂片)
(四)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使用化学试剂与组织或 细胞内的某些成分发生 化学反应,在局部形成 有色沉淀物,在显微镜 下观察某些化学成分的 变化。
应用抗原抗体反应形成 了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 化学技术。
(五)超微结构观察
采取病变组织制成超 薄切片,经染色后用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 部超微结构的变化。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On May 16, 2022, I was in my prime and had a good time.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1.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2.病理变化 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的损伤: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因素;2、血栓形成的过程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1、机理: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2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主要变化:微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贫血;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和白色梗死两类;1、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常见于血管吻合支少、组织结构较致密的组织;如肾、心等;2、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常见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的器官;如肺、肠等;六、休克: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根据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休克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和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两类;发生共同环节:微循环灌流压降低、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第二章水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等渗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水肿不是独立性疾病,而是在许多疾病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积水:指浆膜腔内有大量液体积聚;水肿液主要来自于血浆,其比重决定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类型和机理: 1局部性水肿2全身性水肿:其中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机理主要是低蛋白血症;二、水中毒: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三、脱水: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的一型脱水;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的一型脱水;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的比例大体相当;原因:大量等渗性的体液丢失;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四、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是因血浆HCO3-/H2CO3的比值决定的,正常比例为20:1;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的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的病理过程;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和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第三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其中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着,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的细小的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三、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和途径;1、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判断坏死的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的轮廓,最后完全消失;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的病理学变化;A、干性坏疽:常见于皮肤,坏死的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由于硫化铁的影响;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3、影响与结局1溶解吸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由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2腐离排出: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造成坏死物和周围组织分离;3机化和包囊形成:4钙化:凝固性坏死物发生钙盐沉着;第四章适应与修复一、代偿:分为代谢代偿、结构代偿、机能代偿三种;二、适应化生:已发育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三、修复1、再生:血细胞、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强;2、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其中有许多炎症细胞,因此具有抗感染能力;3、创伤愈合:基于创伤的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两类;4、影响修复的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方面;四、病理产物的改造1、机化:指病理产物被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2、包囊化3、钙化第五章炎症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组织损伤:变性和坏死;二渗出血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1、概念1炎症渗出:炎症过程中,血液成份一定有血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的过程;炎症浸润: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区,并在炎区组织间集聚,称之为炎症浸润;炎症渗出液的作用有:稀释毒素、渗出液里常常含有抗体,可以杀灭病原;阻止病原和病理产物的移动;促进吞噬;2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液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的化学物质;主要的炎症介质有:活性胺如组胺,五羟色胺、酸性酯类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激肽类如缓激肽;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有: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有趋化作用;引起机体发热;致痛作用;引起组织损伤;2、白细胞渗出1白细胞游出的过程A、附壁与粘着: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并贴近血管内皮细胞滚动,然后与内皮细胞粘附,不在滚动的过程;B、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通过阿米巴运动穿过血管壁,游走到炎症灶中的过程;C、趋化作用: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症灶集中的过程;2炎症细胞的类型A、嗜中性白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B、嗜酸性白细胞:常见于寄生虫性炎症;C、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三细胞增生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是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红——炎性充血、淤血;肿——充血、淤血、炎性渗出等;热——充血、代谢旺盛;痛——炎症介质或炎性产物的刺激;机能障碍——变质、渗出和增生的共同影响;二炎症的全身反应为:1.发热; 2.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加强;4.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非抗体物质;三、炎症的类型1、变质性炎症:以变质过程即变性和坏死显着,渗出和增生较次之;2、渗出性炎症:病变以渗出为主,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1浆液性炎: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2卡他性炎: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A、浮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于炎灶表面,易于剥离;如绒毛心:即纤维素性心外膜炎;B、固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组织牢固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留下溃疡;4化脓性炎:以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炎症;脓肿:器官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表面化脓:粘膜或浆膜的表面化脓性炎;5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如结核;第六章肿瘤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异型性:也称间变,是指肿瘤细胞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差异性;恶性肿瘤异型性大,分化程度越低;恶性肿瘤细胞常出现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浸润式生长、弥散式生长、突起性生长;恶性肿瘤的转移主要有血道、淋巴道、种植性转移三种形式;肿瘤种植性转移:浆膜腔内肿瘤的瘤细胞可以脱离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癌:指来自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第七章发热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发热激活物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一、发热过程分期及各期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1、增热期:特点:产热大于散热;表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细快,恶寒,少尿或无尿;2、极热期高热期:又称高温持续期;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表现:精神沉郁,粪干尿少,皮温高,呼吸心跳加快,眼结膜红;3、退热期:特点:散热超过产热,体温不断下降;表现:体表血管舒张,出汗,尿多;二、热型稽留热:高温、高热,并持续数日不退,温度变化一昼夜在1℃以内;如:急性猪瘟;第八章心、血管系统病理一、心扩张:指心脏增大、心腔扩大的现象;心扩张按其发展情况通常分为心脏紧张性扩张和肌源性扩张两类;二、心包炎:指心包的壁层与脏层的炎症,通常心包腔内积聚着大量的炎性渗出物;1、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指以大量浆液和纤维素渗出为特征的炎症;炎症时间持久后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搏动形成绒毛状外观,称为“绒毛心”;2、创伤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引起的炎症;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三、心内膜炎:指心内膜的炎症,通常以瓣膜性心内膜炎为主;心内膜炎按发展和病变特点分为溃疡性心内膜炎和疣状心内膜炎;1、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如丹毒杆菌、金色葡萄球菌;2、病理变化:1疣状心内膜炎:指以心脏瓣膜轻微损伤和出现疣状赘生物为特征的炎症;一般由慢性、亚急性细菌感染;病变:瓣膜血流面可见黄白色突起赘生物疣状,即白色血栓,后期结缔组织增生,赘生物机化变硬,呈灰白色,与瓣膜紧密相连;2溃疡性心内膜炎:指以心瓣膜受损较严重,炎症侵及瓣膜深层,发生明显的坏死为特征的炎症;一般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感染;病变:瓣膜上出现坏死灶,后形成溃疡,溃疡面有血栓形成;坏死发展可致瓣膜穿孔、破裂,炎症后期,血栓机化形成灰黄色坚硬赘生物;四|、心肌炎1、实质性心肌炎:指以心肌纤维的变质性变化为主,渗出、增生性变化较轻微的炎症,呈急性经过;有的病例心脏上可见灰黄色条纹病灶围绕呈环层状分布,形似虎皮的斑纹,故称“虎斑心”;2、间质性心肌炎:指以心肌间质的渗出与增生变化为主,心肌纤维的变质性变化较轻微的炎症;3、化脓性心肌炎:指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五、心肌病:指以心肌纤维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而炎症不明显的疾病;第九章呼吸系统病理一、肺气肿:肺内空气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扩张;肺气肿依气体存在部分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二、肺炎:1、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病变常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开始,然后蔓延到邻近的肺泡,肺泡内渗出物主要为浆液,每个病灶大致在一个肺小叶范围内;2、间质性肺炎:指发生于肺泡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小叶间间质的炎症,肺泡腔内也有不等的炎性渗出物;3、大叶性肺炎:是以肺泡内大量渗出纤维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炎症侵犯一个大叶,甚至一侧肺叶或全肺;大叶性肺炎顺序地经过1红色充血期: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2红色肝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肺肝样变的病变基础是凝结的纤维素;3灰色肝变期:其病变基础是大量脓细胞和纤维素渗出;4溶解消散期4、肺炎的共同影响1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引起呼吸膜的增厚,导致缺氧、窒息、呼吸性酸中毒;2毒血症: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以及细菌毒素和炎性产物作用;5、肺炎病灶的共同结局:a、完全消散;b、机化、钙化、包囊化;c、脓肿的形成;d、胸膜炎;e、肺坏疽;三、呼吸功能不全窒息:氧压降低的同时伴有CO2浓度增高;第十章消化系统病理一、胃肠炎1、急性卡他性胃肠炎2、慢性胃肠炎:按其基本变化可分为肥厚性胃肠炎和萎缩性胃肠炎两类;3、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如:猪痢疾:在大肠结肠部位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4、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指肠粘膜有较深层的坏死,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物等形成假膜附着牢固,若强行剥离,则留下较深的溃疡;又称为“固膜性肠炎”;如:局灶性:慢性猪瘟的大肠纽扣状溃疡;弥漫性:小鹅瘟时:发生固膜性肠炎,在小肠的空肠和回肠有渗出的纤维素和坏死物凝聚形成栓样物称为“肠栓”,堵塞肠管;二、腹泻:排泄次数增多,稀,且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三、肝炎: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性肝炎;四、肝硬化:指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之后,继而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以及结缔组织广泛增生,使肝脏变硬,功能低落;1、门脉性肝硬化1主要特征是:肝组织受损呈现变性、坏死而转为慢性经过,使汇管区和小叶间纤维性结缔组织广泛增生和网状纤维胶原化,从而渐发展为以假小叶为主要特征的肝硬化;2眼观病变为:a、初期:肝肿大,质地稍硬,质量略有增加;b、后期:体积缩小,质变坚硬,呈黄褐色或黄绿色,表面及切面有颗粒状结节;2、坏死后肝硬化;3、寄生虫性肝硬化五、肝功能不全:血氨浓度的升高是肝脏功能衰竭的重要特征;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引起肝性昏迷;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病理一、肾病:指肾脏的肾小管发生变性和坏死而无炎性变化的疾病;1、肾病的一般原因:中毒:1外源性的毒素:Hg,As等/药物:磺胺等;2内源性的毒素:尿酸盐沉着等;2、眼观病变:双侧肾肿大,苍白,柔软,切开纹理模糊,分不清皮、髓质;二、肾炎:指以肾小球及其间质的炎症性变化为特征的疾病;分类:肾炎按炎症基本部位和性质分为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和化脓性肾炎;1、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大红肾: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时,两肾肿大,鲜红色,表面可见灰白色云雾状花纹,剖面皮质部斜着对光晃动时见有小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2、慢性弥漫性间质性肾炎肾硬化:肾脏变小、变硬,间质增生而实质萎缩退化;3、局灶性间质性肾炎:如:白斑肾4、临床联系急性肾炎时,尿量少甚至无;慢性肾炎时,尿量多;三、肾功能不全:指肾脏的泌尿及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全身性的病理过程;尿毒症:是肾功能不全最严重的表现,是由于肾功能衰竭而导致应从肾脏排出的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机体自体中毒的综合性症候群;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病理一、非化脓性脑膜脑炎1、渗出血管套管现象:在脑组织的血管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聚集而形成“袖套状”, 细菌感染时血管套的细胞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为主;2、变质卫星现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后,小胶质细胞环绕神经细胞;嗜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细胞向其靠近并吞噬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3、增生胶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围绕在变性的神经细胞周围;二、化脓性脑膜脑炎三、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仅见于猪食盐中毒四、脑软化:如雏鸡缺乏维生素E;五、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症状;痉挛按发作表现可分为阵发性痉挛和持续性痉挛两类;轴索反应:为神经细胞中心性染色质溶解的一种,通常发生于较大的运动神经细胞的轴突受损伤后,因此命名;第十三章疾病病理1、败血症败血症时,脾脏肿大分为败血性脾肿和反应性脾肿两类;1败血性脾肿:以急性炭疽病为代表,其病变基础为急性脾炎和严重出血;2反应性脾肿:以急性猪丹毒为代表,其病变基础为急性脾炎;2、尸征:指动物尸体,由于组织自溶与外界环境及细菌的影响,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等;一、炭疽1、败血型炭疽: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严重的出血性素质,多部位出血性胶样浸润,败血脾,全身淋巴结出血性炎;2、痈型炭疽:咽炭疽、皮肤炭疽痈、肠炭疽痈、肺炭疽痈;二、巴氏杆菌病1、牛巴氏杆菌病咽喉部、颈部明显水肿,为红黄色胶样水肿液;出血性素质,肺充血和浆液性炎;全身淋巴结出血;出血性胃肠炎;2、禽巴氏杆菌病全身小点出血;肺炎、胸膜炎或心包炎;肝坏死肝脏表面有细小、密集、分布均匀的坏死灶;肠炎;三、猪丹毒一急性1.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轻度出血;2.皮肤红疹:大片皮肤潮红,指压不退色初退;3.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即“大红肾”,两肾肿大,鲜红色,表面可见灰白色云雾状花纹,剖面皮质部斜着对光晃动时见有小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4.急性脾炎:反应性脾炎,脾脏肿大,紫红色;5.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出血,尤其是幽门圆枕樱桃红;二亚急性:皮肤疹块;三慢性:皮肤坏疽、增生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四、猪链球菌病败血型:明显的出血性素质,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肺充血水肿和出血,皮肤紫绀,出血性淋巴结炎;五、猪瘟一急性猪瘟的诊断性病变1.出血性素质:全身小点出血,尤其是皮薄部位;2.全身淋巴结大理石样出血:此为一种中等程度出血,外观暗红色,切面见包膜下有出血带及小梁周围条斑状出血,而使淋巴结剖面呈现大理石样花纹,所以称之为大理石样出血;3.肾出血:呈雀蛋样外观,皮质部及髓质均有出血点;4.脾出血性梗死:边缘有指头大,呈黑红色的梗死灶;5.肠道粘膜盲、结、直肠点状出血,淋巴滤泡坏死成圆形小溃疡;6.非化脓性脑膜脑炎;二慢性猪瘟的诊断性病变大肠结肠、盲肠和直肠钮扣状溃疡,扁桃体坏死和溃疡;六、口蹄疫出现水疱,常发部位顺序为:猪为蹄部、鼻、口腔;牛为口腔、踢、乳房;牛恶性口蹄疫时出现虎斑心;七、鸡新城疫的诊断性病变1.全身性小点出血皮下、肌肉、肠道等;2.消化道病变:是急性败血型的特征性病变,整个消化道都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尤其是小肠出血坏死,腺胃出血;3.非化脓性脑膜脑炎;4.小鸡呈急性经过,为上呼吸道的卡他性炎症;5.产蛋鸡有腹膜炎,卵巢炎;八、禽流感禽流感因病毒毒株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不同;急性型:鸡冠、肉髯肿大;心肌炎、心包炎;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水肿;胰腺坏死 ,呼吸道有浆液性到干酪样不等的渗出物,气管粘膜水肿、出血;输卵管炎等;九、兔出血症兔瘟的诊断性病变1.出血性素质:指机体出现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出现许多的出血斑点;2.红气管:上呼吸道充血、出血,气管及支气管内有带血的泡沫液体;3.红斑肺:肺表面及深层有瘀斑;4.大红肾:两肾充血潮红,肿大,皮质部密布针尖大小的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5.黄土肝:肝脏淤血,变性、肿大、黄土色,切面无光泽,其本质为弥漫性肝组织坏死;十、鸭瘟皮肤出血,头颈浮肿,食道糜烂,肠道和泄殖腔出血和溃烂,肝散在坏死灶;十一、猪喘气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变:1、两侧肺的尖叶、心叶、隔叶和中间叶可见实变病灶;。

职业兽医师《动物病理学》资料

职业兽医师《动物病理学》资料

第一节概述一、病理学的定义及其任务(一)定义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为基础,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 (病因学)、在病因作用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发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病变),从而揭示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间科学。

从最广义的意义上来说,病理学是异常的生物学。

作为一门科学,它囊括了机体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其研究涉及细胞、组织、器官和体液。

它是连接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的链环。

从本质上来讲,病理学是研究组织和细胞对损伤的应答。

(二)病理学的目的和任务病理学的目的是阐明疾病的本质,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的发展进程以为诊断疾病提供充分的依据,最终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疾病过程是构成病理学的基础,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病理变化或病变、发病学/发病机制、病因学和临床转归或结局。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和阐明如下内容:1.病理变化或病变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病变是指发生于机体的异常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在受损组织所观察到的损伤可以是肉眼可见的、显微镜可见的或者是生物化学的变化,每一种观察都会告诉我们与疾病过程相关的情况。

2.发病学/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是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涉及细胞和组织对损伤反应的发生顺序。

即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和过程,疾病过程中各环节的因果关系。

发病机制涉及从最原始的细胞损伤到临床可见的各种症状的出现。

3.病因学研究疾病的原因,包括外因、内因及其相互关系;病因学诊断提供引起疾病的确切原因。

病原因子造成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并引起损伤的发展,继而导致疾病临床症状的出现。

即:病原因子→组织损伤→临床症状。

4.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疾病的结局和转归也是病理学研究的内容。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一、概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兽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对动物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师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兽医病理学的分类1. 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化学等内容。

2. 特殊病理学:研究特定动物种类或特定疾病的病理学,如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肿瘤学等。

三、兽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1.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

2.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机制。

3. 病理化学: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代谢紊乱。

4. 病理形态学:研究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形态学变化,包括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细胞学。

5. 病理诊断学:根据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6. 病理预后学:研究疾病的预后和预后因素,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四、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的观察,进行病理学诊断。

2. 组织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3. 细胞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细胞标本的涂片和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4.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免疫染色,检测特定抗原的表达,帮助确定病理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DNA、RNA等分子的检测,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

五、兽医病理学的应用1. 疾病诊断: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兽医师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2. 疫病监测:通过对疫区动物的病理学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 养殖业发展:通过对养殖动物的病理学研究,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4. 药物研发: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兽医病理学》病理资料

《兽医病理学》病理资料

答案名词解释1、疾病: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2、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含量增加称为充血,分为动脉性、静脉性充血。

3、淤血: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血液在静脉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静脉血蓄积的病理现象4、心衰细胞:心衰引起慢性肺淤血时,巨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颗粒,称为心衰细胞。

5、槟榔肝:肝淤血时,切面肝小叶中心淤血呈紫红色,周围常因脂变呈黄褐色,这种红黄相间的结构,似槟榔,故称槟榔肝。

6、出血:血液全部成分流出到心脏或血管外,称出血。

7、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结成块或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8、栓塞:血液中不易溶解的物质,随血液运行至其他血管,而阻塞其他管腔的过程称作栓塞,阻塞管腔的物质称为栓子。

9、梗死:局部组织因缺血造成的坏死,称作梗死。

10、萎缩: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11、变性:机体受到不同病因的损伤,引起实质细胞或者间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或者间质出现了异常物质或者正常物质过多,称为变性。

12、玻璃样变:又称为透明变性,是指在细胞或者间质内出现均质的半透明,致密无机构,可被H.E染色染成鲜红色,这种变性主要发生在血管壁,疤痕组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

13、代偿:是指机体某个器官组织的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后,由于原原器官组织的正常部分或者别的相应的器官组织来代替,补偿其功能的过程。

14、再生: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生长出新的细胞,组织来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15、化生:是机体内一种成熟的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下,完全改变其机能和形态特征而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16、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增生,取代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产物,血栓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17、创伤愈合: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发生损伤后,有损伤周围的健康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绪论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disease: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特点:○1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2完整的机体反应;○3一种矛盾斗争过程;○4生产力降低的一个标志。

依据病因分类: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进行生长繁殖而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寄生虫病:由各种寄生虫侵入体内或侵害体表而引起的疾病。

3)普通病:由一般性的致病因素或非生物性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依据病程长短分类:1)最急性型: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不显著;2)急性型:起病急,病程短,3周以内,有急性而明显的临床症状;3)慢性型:起病缓慢,病程长,一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仅表现渐进性消瘦;4)亚急性型:介于急性型和慢性型之间。

病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

包括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先兆期)、明显期(临床经过期)、转归期(终结期)转归期三种形式:(1)完全痊愈(2)不完全痊愈(3)死亡死亡:○1频死期:一些重要机能高度失调,包括:A.呼吸时断时续或病理性呼吸B.心跳微弱C.中枢机能紊乱,括约肌松弛D.体温下降;○2临床死亡期(相对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神经高度抑制,但大脑神经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是一种可逆性死亡;○3生物学死亡(真死):脑组织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不能复活,尸体逐渐出现尸僵、尸冷、尸腐、尸斑等死后变化。

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细菌、霉形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特点:○1选择性:动物的种属、传染途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

○2损伤作用:病原微生物通过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损伤机体以及寄生虫通过机械性毒素夺取营养,引起过敏对机体产生损伤。

执业兽医病理学

执业兽医病理学

执业兽医-病理学必背197个考点1.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有一定阶段。

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分为如下4期:充血水肿期:临诊表现为咳嗽,流淡黄色浆液性鼻涕;听诊时有肺部干性啰音和湿性啰音,甚至捻发音。

红色肝变期:眼观病变为肺叶肿大,呈暗红色,质地变硬如肝脏。

镜检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充血,肺泡内有大量的网状纤维素和红细胞。

灰色肝变期:临诊表现为高热稽留,呼吸困难,流铁锈色鼻涕,肺部叩诊时发浊音,听诊时出现支气管呼吸音。

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网状纤维素,红细胞几乎溶解消失。

消散期:眼观病变肺组织呈灰黄色,质地变软。

纤维素逐渐被溶解,中性粒细胞大大减少,多呈变性、坏死状态。

2.炎症局部的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基本病理变化为变质、渗出、增生。

3.应激反应可分为3个阶段:(1)警觉期:也称紧急动员期或紧急反应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为主,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

(2)抵抗期:在此期机体对应激原已获得最大适应,以交感肾上腺髓质为主的反应逐渐消失,代之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的适应反应。

(3)衰竭期:如果应激原持续作用。

前一时期所产生的抵抗力和适应性最后耗竭,动物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下降。

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表现为肾上腺皮质类脂颗粒显著减少,或发生变性、出血和坏死。

4.高渗性脱水(缺水性脱水)动物失水多于失钠,如高热病畜经皮肤、呼吸发水分过多5.微循环缺血期发生在休克的早期阶段,称为缺血缺氧期,微循环的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6.来自大循环静脉系统内产生的栓子,随静脉血回流到达右心,再通过肺动脉进入肺内,最后在肺内小动脉分支或毛细血管内形成栓塞。

7.动物心力衰竭细胞中的色素颗粒是含铁血黄素8.尿酸盐沉着又称痛风,指动物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并伴有尿酸盐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

以家禽尤其是鸡最为常见。

9.蜡样坏死:多见于动物的白肌病,表现肌肉肿胀,无光泽,浑浊,干燥坚实,呈灰红色或灰白色,如蜡样,故称蜡样坏死。

4兽医病理学

4兽医病理学

4、休克
第一节概念及临床表现
定义:休克是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而引起重要脏器(如肺、心、肾等)和细胞代谢障碍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一、分类
(一)、血容量减少(低血容量性休克)
(二)、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
(3)、血管容量增大(血管容量扩大性休克)
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在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中,只有营养通路的血流才能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故其属营养血流。

单位时间内的有效营养血流称为cap灌流量。

若血管容量与全血量相适应,则有效循环血量得以维持,若正常调节紊乱,微循环血管容量过度扩大,就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

二.分期
(一)微血管痉挛期
1.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静脉随后收缩;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动静脉短路开放
(二)微血管扩张期
1.微循环的变化特点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微静脉继续收缩(三)微循环衰竭期
1.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广泛微血管扩张、广泛微血栓形成。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含义: 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代谢、机能活动和形体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二、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大体观察1. 尸体解剖 ① 观察器官的位置,器官的颜色及大小 ② 寻找病变部位 ③ 取样(病健结合部分) ④ 组织观察2. 组织学观察: ① 10%福尔马林(效果好,时间长: 2d ~7d 。

取0.5×0.5×0.5㎝) ② 70%酒精(使蛋白质交联,时间短,使机体组 织强烈收缩。

1×1×1㎝) ③ 两者混合使用 取样→固定→还水→脱水(各种级别的酒精)→透明(二甲苯,处理后似舍利子)→浸蜡(低沸点蜡)→包埋(高沸蜡)→修块→切片→染色→ 观察3. 细胞学观察:疾病诊断。

实验动物4.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活体检查5. 超微结构观察: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6. 分子病理学观察:临床病理学考察 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概述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过程,并表现出机体生命活动障碍,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及经济价值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 1.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2. 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4.生产力下降是动物患病的标志。

第二节 疾病的分类一、按疾病的经过分类(根据疾病缓急和病程长短) 1.依据病因分类 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 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 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①最急性病特点: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不显著。

如:炭疽、兔瘟、鸡霍乱等流行早期 ②急性病 特点:起病急,病程短,3周以内,具有急剧而明显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显著。

兽医病理学相关资料概要

兽医病理学相关资料概要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不仅收视率低,而且不能重来。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ation)一、概念: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兽医病理学是:桥梁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目的:诊断、研究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

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

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基因异常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兽医病理学基础

兽医病理学基础

六、纤维素样变性
是发生于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 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 变为一堆境界不清的颗粒状、 条状或团块状的物质,呈强嗜 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故称 纤维素样变性。 实质上是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因而也称纤维素性坏死。
兽医病理学基础(2):
坏 死
细胞坏死的概念:
1、肝脂肪变性
(三)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
2、肾脂肪变性
严重贫血、缺氧、中毒或肾小球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时,肾小管 上皮细胞可以吸收漏出的脂蛋白 而发生脂肪变性。 眼观病变:眼观肾脏稍为肿大, 淡黄色或泥土色,切面常见黄色 条纹或斑点。 显微病变:光镜下,肾小管上皮 细胞显著肿大,脂滴集中于细胞 基部或弥散于整个细胞内;胞核 呈退行性变化。
1、细胞膜受损,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Na+不能泵 出,使细胞内Na+、Cl-浓度增高,渗透压升高,水 分蓄积增多,最后细胞肿胀; 2、线粒体酶系统代谢障碍,造成细胞内中间产物 增多; 3、血浆蛋白进入细胞内。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细胞肿胀的类型与病理变化
颗粒变性 水泡变性
1、颗粒变性
最轻微的一种细胞变性。 常发于肝、肾、心等器官。 眼观病变:病变轻微时,眼观变化不明显;严重时,可 见器官肿大,重量增加,苍白混浊,故又称“浊肿” 。 显微病变:光镜下,细胞肿大,胞质内出现大量微细颗 粒,HE染色呈淡红色。 超微病变:电镜下,细胞肿大,线粒体肿胀,内质网和 高尔基体扩张,充满细小的沉淀物;粗面内质网上的核 糖体脱失;糖原减少,脂类增加,自噬泡增多。
五、粘液样变性
是指结缔组织中出现类粘液的积聚。 类粘液由结缔组织细胞产生,为蛋白质和粘多糖的 复合物。HE染色为淡蓝色,阿利新蓝染色为蓝色, 甲苯胺蓝染色为紫红色。 类粘液在外观和上述染色反应上与粘液相似,但对 PAS染色反应不同,粘液为PAS阳性,类粘液为PAS 阴性。 粘液由粘液腺以及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分泌。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
❖ 体温过高: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向体内辐射,以及湿度较大使机体散 热减少或者机体散热障碍所引起的体温升高的现象,又叫过热。
体温升高
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 过热
❖ 热型: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发热的持续时间以及体温升高的水平不一 定相同,将机体的体温变化按一定时间记录下来,绘制成曲线图。
➢ 稽留热:指高温持续不退,且一昼夜间变化范围不超过1℃。 ➢ 弛张热:体温持续在较高水平,但一昼夜间的波动范围较大,超过1℃以上。 ➢ 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地交替重复出现,其特点是体温骤升后,又
骤降到常温或低于常温,间隔一段时间后,又骤升、骤降,如此反复。
➢ 回归热:与间歇热相似,但无热期和发热期间隔时间较长,如经过数日持续 发热后,转入一段时间的常温期,然后又重复交替。
少→胃黏膜出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 应激对免疫的抑制:糖皮素引起免疫器官萎缩,周围淋巴C减少。 ➢ 猪应激综合症:临症:体温↑,呼吸困难,肌肉震颤,严重的酸中毒,甚至
致死;造成背肌、腿肌坏死、PSE和DFD肉(用氟烷检验)。
三、应激与畜牧业生产
❖ 热应激:高渗性脱水;新生犊抗体↓;鸡产蛋↓、死亡。
白细胞致热原与细菌内毒素在致热方面的主要区别
项目 来源 活性成分
分子量
耐热性 机体耐受力 种属特异性
白细胞致热原
单核C、中白C、组织巨噬C等 蛋白质 (1-2)×104D,能透过血脑屏障
低(70℃,20分钟即可灭活) 无 无
细菌内毒素
G-菌的胞壁成分 脂多糖
(1-2)×106D,正常情况不能透过血脑屏 障 高(160℃,干热2小时才能灭活) 有
GH ↑ β-内啡肽↑
催乳素↑
垂体 ACT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得原因、发病机理与患病机体所呈现得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得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得发生,发展与转归得基本规律,为疾病得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得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得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

如果病因持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与出血等变化。

充血就是机体得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得代谢、机能与抗病能力增强。

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得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与器官中血流量增多。

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4、胸腔与肺脏得疾病病理变化:淤血得组织与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得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得局部温度降低镜检:淤血得组织内小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得淤血伴有组织器官水肿、出血、萎缩与变性等。

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结局与对机体得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得范围、程度、发生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

淤血得组织与器官机能与代谢都发生障碍。

长期淤血得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与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就是淤血得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淤血性硬变。

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又称局部贫血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对机体得主要影响:短暂轻度得缺血,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组织得机能;长期严重得缺血引起组织细胞变性甚至就是死亡;当局部组织器官缺血,而动脉血管得侧支循环难以建立时常引起梗死。

代谢与机能降低,细胞猥琐变性坏死【在活体得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得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得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形成条件与机理:1、心血管内膜损伤,心血管内膜损伤就是血栓形成最重要与最常见得病因。

2、血流状态改变,就是指血流缓慢或产生涡流3、血液凝固性增高,就是指血液易于发生凝固得状态血栓形成主要包血小板得粘附凝集与血液凝固两个过程结局:1、软化,溶解与吸收2、机化、再通3、钙化对机体影响:有堵塞血管破裂口,阻止出血得作用(好)坏:1、阻塞血管2、引起栓塞3、引起心瓣膜病4、全身广泛性出血与休克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与器官缺血而发生得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得病理变化:局部组织得坏死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得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得过程阻塞血管得异常物质称为栓子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与漏出出血,前者就是心脏或血管破裂引起得出血,后者就是指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与损伤得血管基底膜漏出到血管第二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机制包括: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抗凝机制包括:纤溶系统、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蛋白酶抑制物(如抗凝血酶-ii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弥漫性血管凝血(DIC):就是指正常凝血与抗凝血机制得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导致得一个病理过程,DIC就是在致病因子得作用下机体凝血机制被激活,在微循环中有大量微血栓形成;随后因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得大量消耗,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引起出血;最后由于激活纤溶系统与其她抗凝机制,导致机体弥漫性得微小出血。

DIC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发病机理:1、血管内皮损伤2、组织损伤3、血小板被激活4、血细胞大量破坏影响DIC发生与发展得诱因: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障碍3、纤溶系统功能障碍4、血液高凝态5、微循环障碍对机体得主要影响:1、出血2、休克3、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病性第三章休克休克:就是指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而发生得,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得各种重要得器官功能障碍与结构损害得全身性病理过程。

引起休克得原因有很多:1、失血与失液2、严重创伤3、大面积烧伤4、感染5、心脏疾病6、过敏7、强烈得神经刺激微循环:就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得血液循环,就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组织交换得部位。

休克对机体得影响:1.细胞损伤,主要涉及细胞器得功能与结构变化2.代谢障碍(物质代谢变化,水、电解质代谢异常,酸碱平衡紊乱)3. 器官功能障碍(心功能、肾功能、肺功能、脑功能。

肝脏及胃肠功能变化)第四章细胞与组织损伤细胞与组织得损伤:指致病因素引起得组织细胞得物质代谢障碍,机能活动改变与形态结构异常,就是疾病得基本病理变化。

病因与发病机理:1、缺血、缺氧性损伤2、化学性损伤、3、细胞浆内高游离钙引起得损伤4、其她因素(生物、物理、免疫反应与遗传因素)变性:就是指细胞与组织损伤所引起得一类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与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变性一般就是可逆过程,发生变性得细胞与组织功能降低,严重得变性可发展为坏死。

1、颗粒变性:就是一种常见得轻微得细胞变性,其特征就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细小颗粒。

(缺氧、中毒与感染等因素均可引起颗粒性变性),多发于干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心肌细胞2、水泡变性:因变性细胞内水分增多,在胞浆内形成大小不等得水泡,细胞呈空泡状。

3、脂肪变性:指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引起原因有:感染,中毒,缺氧,饥饿与缺乏必需得营养物质。

肝脏就是脂肪代谢得重要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4、肝脏脂肪变性发生机理:1、中性脂肪合成过多,2、脂蛋白合成过多,3、脂肪酸氧化障碍,4、结构脂肪破坏、5.、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性,就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均质、半透明得玻璃样物质得病理变化。

6.粘液样变性:指结缔组织中出现类粘液得集聚。

7.淀粉样变性:就是指一些器官得网状纤维、小血管壁与细胞之间出现得淀粉样物质沉着。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得死亡。

坏死组织、细胞得代谢物质停止,功能丧失并出现一些形态学得变化。

病理变化:1、细胞核得变化,包括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3种形式根据坏死组织得形态学变化特征,将坏死分为: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蛋白质凝固、水分减少而变成灰白色得或黄白色比较坚实得凝固物。

)2、液化性坏死(以坏死组织迅速溶解成液体为特征,常见于含磷脂与水分增多,而可凝固得蛋白质少得脑与脊髓)3、脂肪坏死:就是指脂肪组织得分解实质变化。

常见得有胰性脂肪性坏死与营养性脂肪性坏死)4、坏疽(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得影响或腐败菌感染所引起得一种变化。

)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2、腐离脱落3、机化、包裹形成与钙化细胞凋亡:就是指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得死亡程序而导致得细胞死亡过程。

凋亡具有三方面得意义:1、确保正常发育2、维持内环境稳定、3、发挥积极得防御功能坏死通常发生于较强烈得有害刺激(如:严重缺血、缺氧、毒物、微生物、强酸强碱)或细胞内环境得严重紊乱;而凋亡则就是由较温与得体内外因素引发细胞内死亡程序得启动而导致得细胞死亡方式。

细胞凋亡得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诱导期、效应期、降解期、与凋亡细胞得清除。

第六章炎症:就是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得局部损伤而产生得具有防御意义得应答性反应。

40、炎症得全身反应?1、发热;2、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4、实质器官发生相应得损伤性变化41、炎症得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42.简述炎症介质得特点。

1、存在于炎症组织或渗出液中。

2、组织注入其提纯物,可诱发炎症反应。

3、特异拮抗剂,可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

4、清除组织得炎症介质后,给予致炎刺激,炎症反应减退。

43、简述炎区内各类白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理解)1、中性粒细胞。

见于急性炎症得初期及化浓性炎症。

吞噬细菌、细小组织碎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较小物质。

2、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见于寄生虫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另外在炎症后期、慢性炎症病灶及恶性肿瘤间质内也可见。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抑制虫体生命活动。

3、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直接参与Ⅰ型变态反应得细胞。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有助于炎症得愈合(修复)。

4、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

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及病毒感染。

吞噬较大得病原体、异物、组织碎片。

5、淋巴细胞。

见于慢性炎症、炎症恢复期或病毒感染及迟发性变态反应。

产生与释放淋巴因子。

6、浆细胞。

出现于慢性炎症病灶内,具有合成免疫球蛋白得机能。

43、叙述炎症过程得基本病理变化。

(理解)炎症得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与增生(proliferation)。

一、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得变性与坏死。

二、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得液体与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与体表得过程。

渗出就是炎症最具特征性得变化。

44、叙述炎症得类型及病变特点。

答:根据炎症得病变特点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与增生性炎(3分)。

(1)变质性炎就是指炎灶内组织与细胞变性、坏死得变质性很突出而渗出与增生性过程轻微得炎症,此类炎症多发于实质性器官,且多呈急性经过(2分)。

(2)渗出性炎就是指发炎组织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得变质与轻微增生过程得炎症,依渗出物成分不同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与出血性炎等(3分)。

浆液性炎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1分);纤维素性炎以渗出液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得炎症,根据发炎组织损伤程度得不同,分为浮膜性炎(组织坏死性变化比较轻微得纤维素性炎)与固膜性炎(纤维素性坏死性炎)(1分);化脓性炎就是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与脓液形成为特征得炎症,化脓性炎表现为脓性卡她(黏膜表面得化脓性炎)、积脓(浆膜)、蜂窝织炎(皮下与肌间疏松结缔组织得弥散性化脓性炎)等四种类型(1分);出血性炎就是指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得炎症,多与其她类型得炎症合并发生(1分)。

(3)增生性炎就是指细胞增生过程占优势而变质与渗出性较轻微得炎症。

根据致炎因素与病变特点分为非特异性(普通)增生性与特异性增生性炎(1分)。

非特异性炎多为慢性过程,以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为主,又称慢性间质性炎;特异性炎就是由某些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得增生性炎形成特异性得病灶—肉芽肿(1分)。

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由于水分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造成水得负平衡)水肿:就是指过多得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集聚,水肿就是等渗液得集聚缺氧:就是指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其利用氧得过程发生障碍,机体得代谢、功能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病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