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176)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之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说明文的特点(共含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说明文的特点1、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2、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3、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4、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
篇2:说明文的特点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
其特点是擅于运用文学手法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
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联合。
这种融合与记叙文的描写有明显区别。
记叙文运用描写,目的是再现事物形象,把人物与事件刻画得具体生动,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而说明文运用描写,目的是为了进行生动说明,它只是在介绍说明对象的过程中,借助某些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事物的特点作一些形象化描写,从而起到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
文艺性说明文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形象化描写手段,都要以准确性为前提,本文就是一篇说明的准确性与描写的形象性完美结合的范例。
篇3: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体的首要特点是知识性,即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议论文体着眼于通过论证或争辩以确立论点(浓缩的知识),也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说明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即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
通过准确的定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简说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简说引言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7年版)》,并随之推出了“统编”语文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作为新课标的具体体,在编写理念、内容选择、文本编排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编写理念: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始终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突出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材编写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融入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语文核素养。
2. 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教材编写强调语文素养的整体性,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避免片面追求单一技的训练。
3. 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教材编写注重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内容选择:经典与时代相结合,古今外相融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既注重经典文本的传承,也注重时代精神的体现,努力构建一个丰富多彩、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文学习体系。
1. 精选经典文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收录了大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2. 关注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色教材注重选取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本包括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文化变革等方面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拓展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眼界教材在选文方面,不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还精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特点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特点总结归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与改革之中。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成为了国内许多地区的首选教材,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内容兼顾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内容涵盖读、写、说、听等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教材不仅重视学生的阅读素养,引入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还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通过各类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材中的听说训练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重思维方法与学科融合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突出了思维方法的培养,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
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学习,比如概括归纳、比较选择、推理思维等等。
同时,教材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形成知识的整体认知。
3.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项目,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实验研究等,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注重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中引入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人文素材,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和价值观的引导。
教材还注重让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以其全面发展、思维方法与学科融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特点,得到了广大教育界的认可和欢迎。
这些特点的突出贡献了语文教学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工具,最终还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概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概述本文档旨在概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帮助读者了解该教材并为教学提供参考。
教材概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多个单元,涵盖了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
该教材主要以课文和相关题为主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材特点以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一些特点:1. 多样的文本类型:教材中的课文包括了多种文本类型,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旨在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文本,培养他们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多样的文本类型:教材中的课文包括了多种文本类型,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旨在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文本,培养他们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关注生活与实际: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从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和人性的了解。
关注生活与实际: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从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和人性的了解。
3. 重视思维训练:教材中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如归纳总结、推理分析、创新思维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重视思维训练:教材中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如归纳总结、推理分析、创新思维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 注重文化传承:教材中涵盖了一定的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注重文化传承:教材中涵盖了一定的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5. 注重语言技能训练:教材中的题和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注重语言技能训练:教材中的习题和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6. 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教材内容采用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语文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与结构
语文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与结构语文说明文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类型,旨在向读者传达特定的信息,解释某个事物的原理、特点、作用等内容。
它具有以下几个写作特点和结构。
一、写作特点:1.客观性:语文说明文注重客观陈述,不带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
作者需以客观的态度去解释事物的相关信息,准确传达给读者。
2.准确性:说明文在表述事物原理、特点、作用等方面,需要确保准确无误。
作者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搜集资料,确保所写内容的准确性。
3.逻辑性:说明文的语言表达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将信息组织成有条理的段落或篇章。
可以使用因果关系、比较对照、分类等手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4.规范性:语文说明文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在描述事物时,应统一使用学术语言或专业术语,不拖泥带水、含混不清。
二、结构:语文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1.引言:引言部分主要起到提出问题、引入主题的作用。
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提出疑问或者描述具体实例等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展开做铺垫。
2.主体:主体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用来详细解释所要说明的事物。
可以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a.定义: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准确的定义,界定其范围与特征。
b.分类: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或分组。
c.原理解释:对事物的原理进行解释,解析其形成机制或运行规律。
d.特点描述:详细叙述事物的特点、性能及相关要素。
e.应用展示:介绍事物的应用领域、作用及具体案例。
3.结论:结论部分对前文的说明进行总结和概括。
可以对事物的价值、意义、发展前景等进行评述,使读者对所述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总之,语文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所传达的信息。
作者应以客观、准确、逻辑、规范的方式进行写作,通过引言引入主题,主体部分详细解释说明事物,结论对前文进行总结,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通顺流畅,为读者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
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特点与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特点与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载体。
深入了解其编排特点,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特点1、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具有明显的系统性。
从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个逐步递进、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
同时,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将整个初中阶段划分为不同的年级和学期,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教学重点和目标,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例如,七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八年级在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同时,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九年级则更加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为中考做好准备。
2、选文的经典性与时代性兼顾教材中的选文既包括经典的文学作品,如古代诗词、文言文,也有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现代文。
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时代性的选文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而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环保、社会热点等方面的文章,则让学生了解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3、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活动通常围绕一个主题,整合了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调查研究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撰写报告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4、单元主题明确教材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涵盖了人生哲理、自然景观、亲情友情、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围绕主题组织选文和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思考同一主题,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特点与实践探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特点与实践探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注重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学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本册教材共有26课,包括古代诗歌、散文、现代诗歌、现代散文、古文阅读等不同类型的文章。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使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于语文的学习既有好奇心,又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但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和古文阅读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语文知识的运用。
2.难点:对文学作品和古文阅读的理解,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写作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趣味故事、背景介绍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教科书解读
4.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
教读:老师带着学生读,运用 阅读策略,达成阅读目标, 形成阅读方法。 目的是学“法”
自读: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 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强化 阅读方法,渐成阅读能力。
目的是形成能力
课外阅读:课外自读(名著阅读、 古诗词诵读),由课内拓展到 课外。
目的是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
5.注重写作的教学效果
以专题呈现,从兴趣、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各 文体写作能力
中心突出,简明扼要,一课一得,可操作
体现活动性和指导性(“提示”方法建议) 遵循写作规律,实现读写配合学以致用
6.设置了便于学习的助学系统
教读课文的助学系统 预习:每课2道(助读和作业) 课后:“思考探究”重在理解课 文,解决疑难;“积累拓展”重在 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四时美景
至爱亲情
学习生活
人生之舟
动物与人
想象之翼
朗读1:体会 七 汉语之美
品味精彩语言
比喻 比拟 名 词
热爱生活 热爱 上 写作
朗读2:把我 感情基调
体会思想感情 词义和语境 敬辞和谦辞
学会记事
默读1:一气呵 成
了解文章的大意 动词 词语的感 情色彩
写人要抓住特点
读有心得 描写方法与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读有所思所疑
写作 遵循认知规律写作规律,实现读写配合学以致用 综合性学习 1.目标明确(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2.内容确定(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语文生活) 3.要求具体可操作(强调时间、步骤、方式方法) 4.引入多种文本的阅读(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 文本)
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之主要特点
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之主要特点(一)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新编教科书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刻意突出人文性或工具性,也不把两者割裂开来,因此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们选取能力培养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双线组元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两条线索互相掣肘的情形,对此编写时也做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力求保证两条线索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
七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七—九年级”学段的起始阶段,基于该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选择的单元主题都是一些感性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涉及高深的人文话题,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之类的主题,均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
据此选择的课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在保证阅读策略的各个点均衡排布、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根据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设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点。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所选4篇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
所以我们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
人教版七年级的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设计有三个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的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设计有三个特点
摘要:
一、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设计特点概述
二、特点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三、特点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四、特点三:丰富多样的文本类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五、总结: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一、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设计特点概述
人教版七年级的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旨在为广大中学生提供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以下是这一教科书阅读部分的主要设计特点。
【特点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文章选题多样化,涵盖了日常生活、文化传承、科学知识等多个方面,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特点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在编排上,教科书阅读部分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例如,文章难度逐步提升,引导学生从基础阅读逐步过渡到深入阅读;同时,设置不同类型的阅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特点三】丰富多样的文本类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文本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散文、小说、诗歌、议论文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喜好。
此外,文章风格各异,有的严谨认真,有的幽默风趣,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总结】
总之,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语文)阅读部分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2017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编写说明
2017年统编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一、关于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组织编写的,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由国内著名专家和教授、语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全体编辑共同组成了近40人的教材编写队伍。
统编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的教材体系。
(一)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獨特优势,把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学习与母语教育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法制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内容融合在整套教材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避免贴标签、喊口号式的思想教育,新编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的是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
教材以选文为主要载体,集中编排相关人文教育的内容,同时又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分散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通用7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通用7篇)初中语文模板篇1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一、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四、说教法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a情景导入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一)嘿,亲爱的老师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那些有趣的编排特点和实用的教学建议。
先说这编排特点哈,统编教材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课文的选择上,既有经典的名家大作,又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作品,就像一个大宝藏,让孩子们能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而且呀,教材特别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从字词、语法到阅读、写作,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打牢基础,这就像建房子,地基打得稳稳的,房子才能盖得高高的。
再说说教学建议。
咱们得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别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比如说讲课文的时候,可以多讲讲作者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感觉像是在和作者交朋友。
还有啊,小组讨论是个好办法,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问题,思维的火花就这么碰撞出来啦!阅读和写作也不能分家,读了好文章,就得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写一写,别怕他们写得不好,多鼓励,多表扬,信心有了,进步也就快啦!统编教材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咱们得抓住,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二)老师们,咱们一起来瞅瞅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呗!这统编教材呀,编排得特别有意思。
它把各种文体都搜罗进来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尝遍各种“文学美食”。
而且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像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把相关的文章串在一起,让孩子们学起来更有条理。
教学的时候呢,咱们得灵活点儿。
比如说,可以搞个朗读比赛,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别总是老师讲个不停,多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
布置作业也别总是抄抄写写,让他们做个手抄报,或者演个小短剧,多好玩呀!还有哦,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孩子们放放相关的视频、音频,让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
咱们要记住,语文教学不是死板的,是充满活力和乐趣的。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统编教材的世界里快乐地探索吧!。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简说
文本内容
课名 猫
动物 笑谈
狼
人文主线
生命之 谜——人 与动物的
关系
教学行为
语文要素
通过默读,把握 课文内容
“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
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
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阅读推荐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 孙犁《白洋淀纪事》
七上 典的隔膜
沈从文《湘行散记》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李汝珍《镜花缘》
骆驼祥子:圈点批注 茅盾《林家铺子》
七下
柳青《创业史》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 阿西莫夫《基地》
读
J·K· 罗 琳 《 哈 利 · 波 特
与死亡圣器》
围绕一部名著,例谈一种读书方法或一类书的
阅读策略。结合专题探究和精彩选篇,阅读全书,
完成任务。
17
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简说
1
1
引言:关于统编教材特色的共识
把学生培养成好读者
好读书——兴趣、热情 读好书——眼光、习惯 书读好——方法、成效
2
一、统编教材的主要特点
(以七年级教材为例)
(一)立德树人 (二)语文素养 (三)阅读体系 (四)双线组元 (五)助学系统
3
关键词一: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语文学习
1
5
关键词三:阅读体系
“三位一体”
阅读体系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教读 自读
6
三位一体
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
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
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
阅读的结合。
D 整本书阅读
A 教读
B 课内自 读
请介绍说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和编写特点
请介绍说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和编写特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和编写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 框架结构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框架结构按照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和
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层次感。
其主要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课程:包括拼音、部首、笔画、词语、语法、修辞、阅读理解、作文等;
(2)阅读与写作:包括阅读理解、写作技巧、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作文等;
(3)综合课程:包括文言文、词汇、文化常识、成语、名言警句、古诗文等;
(4)拓展课程:包括文学名著、名人传记、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
2. 编写特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科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
(2)贴近学生实际:教科书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感到易懂易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3)重视语言应用:教科书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
(4)体现文化内涵:教科书不仅注重语言本身的表达,还注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5)注重实践应用:教科书注重实践应用,在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等方面都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框架结构和编写特点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语言应用,体现文化内涵,注重实践应用,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什么特点?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什么特点?哎哟喂,说起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这可是让我忍不住想起我当年教初中的时候,一件事儿,简直是让我哭笑不得,哈哈哈。
当时教的是一篇关于“爱国”的课文,讲的是一个留学生在外国如何克服困难、坚持学业,最后取得了优异成绩的故事。
教材编排的还挺有意思,先是一些照片,然后就是一篇人物生平介绍,最后才出现课文正文,还有几个问题,让我们引导学生思考这位留学生的爱国情怀。
问题是吧,这照片就是典型的外国街道,背景都是高楼大厦,感觉像是西方发达国家,我当时第一眼就觉得奇怪,这学生怎么可能是中国留学生呢?我仔细一看,照片下面标注了“某某大学”,然后我就“嘶”了一下,百度了一下,发现这个大学还真是一个外国大学,而且还是一所著名的理工科院校。
我当时就有点纳闷了,教材编排怎么这么随意?明明是外国大学的照片,却用来介绍中国留学生,这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吧?我带着疑问,翻了翻后面的课文,结果更让我吃惊了,课文里描述的细节,比如学习环境、生活方式,都与照片里的场景完全不符,甚至还出现了很多西方文化元素,比如圣诞节之类的。
这教材编排,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可能编辑老师在选取照片和编排课文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细节的真实性,只是为了突出主题,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
所以说啊,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 以主题为核心,强调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就像我上面说的那篇课文,它主要想表达爱国情怀,所以就选取了一个留学生的例子,但是,它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细节的真实性,甚至还出现了逻辑上的错误。
2. 注重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逻辑性。
这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一直以来的特点,比如常见的文言文、古诗词,还有各种各样的课文,目的都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 以学生为本,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很多都加入了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还有各种游戏化的教学环节,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之主要特点(一)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新编教科书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刻意突出人文性或工具性,也不把两者割裂开来,因此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们选取能力培养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双线组元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两条线索互相掣肘的情形,对此编写时也做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力求保证两条线索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
七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七—九年级”学段的起始阶段,基于该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选择的单元主题都是一些感性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涉及高深的人文话题,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之类的主题,均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
据此选择的课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在保证阅读策略的各个点均衡排布、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根据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设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点。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所选4篇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
所以我们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
可以说人文主题和能力培养做到了协调配合。
(二)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度开发新选文课标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据此,本套教材将经典性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
选文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比如,七年级教材所选的《春》《济南的冬天》《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白求恩》《猫》《背影》《最后一课》等,都是经典篇目,久经教学的考验。
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它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
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经典文章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沥,虽然其传达的人文精神并不过时,但时代可能与学生有些距离。
为此,本套教材也特别注重时代性,下大力气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的新课文。
像七年级上册所选的《植树的牧羊人》,赞颂了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善一个区域环境的精神,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
再如七年级下册的《带上她的眼睛》,是当代科幻大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的篇幅做了改写,文字优美,内容感人。
初步统计,新课文开发量占全部课文的30%以上。
如果再加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新选的古诗词、练习中提供的课外阅读篇目,比例会更高。
以下是七年级教材各单元新课文开发情况:(三)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新编教材丰富了作业系统的层次,每个教读课文文前有“预习”,文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
“思考探究”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解决疑难问题。
“积累拓展”题,又分“积累”题和“拓展”题,前者重在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后者侧重拓展延伸,或仿写、续写、改写,或课外实践,或讨论话题,或比较阅读。
“读读写写”中提供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有些词语当中有要求掌握的生字)。
这样的作业系统贯穿整套教科书始终,从课前预习到课后练习,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理解到语言积累,再到课外拓展,多层次,多途径,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配合课文的精读,培养和建构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从题型上看,本套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思路更为灵活,富于变化,避免单调。
以往教材的课后习题忽视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要求学生调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的题目较多。
本套教材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设计了相当多的题目,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说出自己的感觉。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各篇课文中几乎都有这样的题目:(四)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首先,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细分,使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点指导学生:一个是事情要写清楚、写明白,一个是要写出感情。
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
其次,写作专题的设计强调调动学生兴趣。
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二是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
比如七上第一单元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一些习焉不察的事情,像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等。
这些细节,很多学生可能真的想不出,他就会到生活中去有意识观察,无形之中提升了他的观察能力,也可能帮他找到了一个写作的素材。
三是写作实践中片段写作和整篇写作结合,前者往往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类似于热身,利于学生更好进入写作状态。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与想象”第一题设计了一个小活动,饶有趣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故事接龙。
小组同学围坐一圈,由第一个同学开始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比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
再次,注意与课文的照应和配合。
写作教材的编写注意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写作指导”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的指引。
最后,写作实践加强了指导性。
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有“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帮助学生审题,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第二题的“提示”:1. 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
为什么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样的情况?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
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晚了”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晚了”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
这个“提示”较为详尽,既帮助学生将话题展开,提示写作的内容,又附有简要的写作提示,可以说给了学生写作足够的辅助。
(五)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项目,自新课改以来,成为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
它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本套教材的综合性学习,缩减了活动数量,每册书仅安排3个,使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时间;目标设定上,由过去宽泛的打通课堂内外、沟通各学科内容,限制为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生活和综合实践三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改变了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
过去的综合性学习,教材重在提供学习内容和大致方式;活动交由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设计,教材并不关注过程。
带来的结果就是有些活动天马行空,大而不当,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每个子活动,各组各行其是,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教师很难协调统一。
本套教材把大多数综合性学习整合成一个大的活动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分出活动步骤,条分缕析。
实施中,学生分组,以辅助活动形式分步骤实施,完成各自任务,最终归结到主要活动中来。
在行文上,则给出活动的具体建议。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个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主要活动是组织成立文学社团,分为三步骤实施:(1)读书写作交流会; (2)布置读书角;(3)创立班刊。
在第一个步骤,教材给出了详尽的活动建议,包括筹备工作的具体事项、筹建小组的分工等内容,活动时,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拟成立社团的实际情况,将工作具体化或增补遗漏事项即可。
可以说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大为加强。
此外,在综合性学习中引入多种文本的阅读,也是教材的一个创新点。
这主要在“综合实践”类活动中的“资料夹”中体现。
比如七上《少年正是读书时》,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情况,讨论当下阅读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策略。
教材附了三个文本,要求活动过程中作为参照。
资料一、资料二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料三是两则连续性文本。
资料一,提供了近六年来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指标,主要是国民阅读率指标和阅读量指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图表数据,并能对照指标,反思自己的阅读情况;资料二,提供了一份个人阅读状况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填写问卷,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资料三,提供了两篇名家谈读书的文章,要求学生在讨论读书方法、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进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