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技术要求
射线检测标准及工艺技术要求及说明
射线检测标准及工艺技术要求及说明一、射线检测标准射线检测的标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射线检测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如 ISO 标准)、国家标准(如 GB 标准)以及行业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涵盖了以下方面:1、检测设备的性能要求:包括射线源的能量、焦点尺寸、辐射剂量等参数的规定,以保证检测设备能够提供足够的穿透能力和清晰度。
2、检测技术的分类和适用范围:例如,根据被检测物体的材质、厚度、形状等因素,确定适合的射线检测技术,如 X 射线检测、γ射线检测等。
3、图像质量要求:规定了检测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不清晰度等指标,以确保能够清晰地显示缺陷。
4、缺陷评定标准:明确了不同类型和尺寸的缺陷的评定方法和验收标准,以便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判断。
二、射线检测工艺技术要求(一)射线源的选择射线源的选择取决于被检测物体的材质、厚度和检测要求。
一般来说,X 射线适用于较薄的物体和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的检测,而γ射线则适用于较厚的物体和野外检测等场合。
(二)胶片的选择胶片的性能对检测结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应根据射线源的能量、被检测物体的材质和厚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类型和感光度的胶片。
(三)曝光参数的确定曝光参数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被检测物体的厚度、材质、射线源的强度以及胶片的特性,以获得最佳的检测图像。
(四)散射线的控制散射线会降低检测图像的质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铅屏、滤波板、背散射防护等。
(五)像质计的使用像质计用于评估检测图像的质量和灵敏度。
应根据标准要求选择合适类型和规格的像质计,并正确放置在被检测物体上。
(六)标记与标识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对被检测物体进行清晰的标记和标识,包括工件编号、检测部位、透照方向等信息,以便于对检测结果进行追溯和分析。
三、射线检测工艺技术说明(一)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射线检测之前,需要对被检测物体进行表面处理,去除污垢、氧化皮、油漆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物质。
射线检测标准
射线检测标准
射线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它通过射线的穿透能力来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和异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领域。
射线检测标准是保证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介绍射线检测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射线检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射线检测操作流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制定射线检测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不同缺陷的特点,以及检测设备的性能和技术要求。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才能保证射线检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其次,射线检测标准包括了检测设备的选择和校准、检测操作的流程和要求、检测结果的评定标准等内容。
在选择和校准检测设备时,需要考虑到被检测材料的厚度、密度和材质等因素,确保选择合适的射线源和探测器,并进行准确的校准。
在检测操作流程和要求方面,需要规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要求、检测环境的要求、检测参数的设定等内容,以确保检测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检测结果的评定标准方面,需要规定好缺陷的分类和评定标准,以便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的评定和判定。
另外,射线检测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射线检测时,需要严格遵守辐射安全和防护的相关规定,确保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辐射源的管理和处置,以及辐射废物的处理和清理,确保射线检测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总的来说,射线检测标准是保证射线检测操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设备选择和校准、操作流程和要求、结果评定标准、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严格遵守射线检测标准,才能保证射线检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NBT47013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
湖北江源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无损检测操作指导书编号:编制:审核:日期: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一、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下列标准和规程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操作指导书中引用而构成操作指导书的条文。
NB/T47013.1~47013.2-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Y/JY31-2007《无损检测通用规程》二、检测对象:三、检测技术要求:四、检测设备及材料准备:1、射线源:3、像质计:材料Fe线型(10-16)和线型(8-12)两种。
4、滤光板:无5、背散射铅板:各种规格尺寸铅板。
6、标记:数字铅制标记、拼音字母铅制标记符号、铅制标记。
(1) 定位标记包括中心标记()和搭接标记()。
当抽查时搭接标记称为有效区段标记。
检测范围标记( - ),当焊缝余高为零或平板状零件时使用。
(2)识别标记:包括产品编号、检测编号、透照日期。
其中检测编号由以下标记组成:7 、暗室处理设备:(1)自制洗片箱一台。
(2)安全灯一台。
8、观察设备:观片灯五、检测程序:工 件可送检探伤委托书探伤前准备工作按工艺要求进行透照操作暗室处理初评,复评工序报告签发总报告监 检不 合 格合 格持证焊工根据返修工艺返修修返具出员人片评调X光机表面复查复验.扩探评片环境熟悉标准底片质量认定人员资格仪器检验编RT工艺卡消泡,干燥显,定影外观检查合格后RT实施资料整理存 档(温度)冲洗(水流,时间)感屏.暗袋检查像质计选择增底片质量合格率.评片准确率.扩探率和探伤比例执行率达标通知六、检测技术和工艺:产品编号:产品名称:八、暗室处理方法和条件要求:胶片处理一般按胶片使用说明说规定进行。
本公司采用手工冲洗胶片。
手工冲洗胶片宜在8h之内完成,最长不超过24h。
1 、标准显影温度20±2℃标准显影时间5分钟,不得用短时显影,以免产生花纹,也不得用高温显影,以免药膜皱折、脱落、影纹粗糙。
2、显影过程中,洗片架应是上、下或前后经常移动,以保证显影作用均匀,特别是开始显影的一分钟内更需频繁移动。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汇总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汇总一、引言特种设备的射线检测是保障设备质量和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特种设备射线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和更新,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对相关标准进行修订是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各类特种设备射线检测工作,适用于国内各大型厂家、检验机构、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特种设备射线检测工作。
三、技术要求1.进行射线检测的设备和仪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检测。
2.人员要求: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3.检测条件: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射线检测的相关要求,包括温度、湿度、辐射防护等。
4.辐射源:选择合适的辐射源,并确保辐射源的质量和性能稳定。
5.辐射剂量:对被检测物进行射线照射时,应保持适当的辐射剂量,以防止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健康。
四、工艺流程1.前期准备:包括设备检查和校准、人员培训和装备准备等。
2.检测准备:包括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区域划定、辐射源准备等。
3.检测操作:按照检测方案进行操作,包括设备调试、选择合适的辐射源和滤波器、确定辐射剂量等。
4.数据记录: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并标注相关信息,如设备型号、检测日期、操作人员等。
5.结果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判断设备是否合格,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等。
6.结束工作:包括设备清理和消毒、辐射源归位和封存等。
五、安全防护措施1.操作人员应佩戴符合防护标准的辐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面罩等。
2.工作区域应设置辐射警示标志,并确保进入工作区域人员的辐射剂量不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
3.辐射源应放置在防护容器或固定设备中,以防止辐射源外泄。
4.在射线照射过程中,必须保持设备的稳定性,禁止任何非操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域。
六、质量控制1.射线检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检测,并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2.检测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厚度2~80mm的钢、镍及镍合金材料制承压设备、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环向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透照检测和缺陷等级评定。
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板及管的对接接头对接焊缝、插入式和安放式接管角接接头对接焊缝。
承压设备支承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适用。
本规程规定了射线探伤基本的技术要求和通用的工艺守则,每种型式的产品射线探伤,必须另行编制工艺卡,以具体指导探伤操作,工艺卡的内容必须符合本规程的要求。
2. 引用标准、法规本规程以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为依据。
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3323-2005 《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TSG G0001-201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细则》GB18465-2001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T16507-2013 《水管锅炉》GB/T16508-2013 《锅壳锅炉》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术语和定义3.1透照厚度 W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
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3.2工件至胶片距离b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3.3射线源至工件距离 f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工件受检部位近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3.4焦距 F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3.5射线源尺寸 d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3.6圆形缺陷长宽比不大于 3 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3.7条形缺陷长宽比大于 3 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3.8透照厚度比 K一次透照长度范围内射线束穿过母材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之比。
射线检测技术介绍
射线检测技术介绍射线检测技术就是目前在锅炉压力容器及管道施工检测中应用最广泛得一种检测方法。
在各个行业由于检测对象得特点及要求质量等级得不同,执行得检测标准主要就是GB332-3-2005《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与质量分级》;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等标准,无论哪个标准都对射线检测提出得检测人员、检测设备、检测工艺、检测材料、检测环境等要求,现逐一分析:(以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为例)一、射线检测技术等级根据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规定,将射线检测技术等级分为3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中灵敏度技术;B级—高灵敏度技术。
明确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得制造、安装、在用时得射线检测,一般应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料与特殊焊接工艺制作得对接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
根据标准,对于石油石化管道焊接接头得射线检测应采用AB级。
二、对于不同管径拍片张数得确定确定AB级射线检测技术等级后,就可以确定环焊缝检测得K值。
K值就是反映射线检测裂纹检测率要求,根据标准,对100mm<D o≤400mm得环向对接焊接接头K值等于1、2,拍片张数见表一:表一 100mm<D o≤400mm管道环焊缝双壁单影透照次数计算表从表一可以瞧出,决定拍片张数得就是底片得有效检测长度,而有效检测长度就是由标准得K值所确定得。
根据标准确定K值后,查阅JB4730附录中得莫诺图(图一为K=1、2时得透照次数图),确定透照次数。
以φ114×20管线拍片为例:管径Do=114mm,壁厚T=20mm,焦距F=264mm,则参数Do/F=114/264=0、43,T/Do=20/114=0、175,查莫诺图求两条线得交点,即得到拍片数量6张。
图一 K=1、2时得透照次数图D o≥400mm时,K为1、1,拍片张数见表二表二D o≥400mm管道环焊缝双壁单影透照次数计算表相关公式F=D+150 K 现场检测布片当D o<100mm时,属于射线检测中得小径管,具体检测张数如表三表三 Do<100mm小径管道环焊缝透照次数计算表17 76*11 0、145 238、762 / / / 垂直 3 150*80 双壁单影 4 150*8018 76*12 0、158 238、762 / / / 垂直 3 150*80 双壁单影 4 150*8019 76*14 0、184 238、762 / / / 垂直 3 150*80 双壁单影 4 150*8020 89*4-8 0、045 279、602 椭圆 2 180*80 垂直 3 150*80 / / /21 89*9 0、101 279、602 / / / 垂直 3 150*80 / / /22 89*10 0、112 279、602 / / / / / / 双壁单影 4 150*8023 89*11 0、124 279、602 / / / / / / 双壁单影 4 150*8024 89*12 0、135 279、602 / / / / / / 双壁单影 4 150*8025 89*14 0、157 279、602 / / / / / / 双壁单影 4 150*80以上表格就是根据JB4730标准得有关规定得出得不同管径与不同厚度根据标准规定得要求,查阅相关表格技术得出所拍摄得底片张数,从表格得数据上来分析,管线在管径不变得情况下,如果壁厚越厚,为了检测出在焊接接头中得裂纹缺陷,必须控制射线底片得一次透照长度、三、检测设备得确定:根据JB4730-2005标准得规定,拍摄好得射线底片保留7年。
射线检查规范标准最新
射线检查规范标准最新射线检查,又称为X射线检查或放射线检查,是一种利用X射线穿透物体进行成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工业检测等领域。
以下是根据最新规范标准制定的射线检查规范标准内容:射线检查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手段,在确保安全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检查流程和设备有着严格的要求。
以下是射线检查的最新规范标准:1. 设备要求:- 射线检查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及国际安全标准,具备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
- 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图像质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操作人员资质:- 操作射线检查设备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的操作资格认证。
- 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
3. 检查流程:- 检查前,应详细记录被检查物体的相关信息,包括材料、尺寸、预期用途等。
- 检查过程中,应根据被检查物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射线能量和曝光时间。
- 检查后,应及时对图像进行分析,并记录检查结果。
4. 辐射安全:- 检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辐射暴露。
- 应设立明显的辐射警示标志,并确保非相关人员远离射线源。
5. 图像分析与记录:- 射线图像应清晰、准确,便于分析和存档。
- 检查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检查日期、操作人员、检查条件等。
6. 质量控制:- 定期对射线检查的质量进行评估,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 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纠正,并记录纠正措施。
7. 法规遵守:- 遵守国家和地方关于射线检查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检查活动合法合规。
8. 环境保护:- 在射线检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合理处理放射性废物等。
结语:射线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其规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员安全、提高检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严格遵守上述规范标准,确保射线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射线检测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有序进行,防止辐射事故发生,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特制定本安全技术交底。
二、交底对象1. 射线检测作业人员2. 相关管理人员三、交底内容1. 射线检测基础知识(1)射线检测的定义、原理及分类(2)射线检测设备的基本构造及性能(3)射线检测作业场所的安全要求2. 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操作规程(1)射线检测作业前的准备工作1)检查射线检测设备是否正常,防护装置是否完好;2)了解作业区域环境,确认无人员进入;3)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防辐射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2)射线检测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射线检测时,严禁站在辐射源的正前方;2)作业人员应保持与辐射源的安全距离,根据辐射剂量率选择合适的位置;3)操作射线检测设备时,注意设备开关、按钮、旋钮等操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4)射线检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3)射线检测作业后的清理工作1)射线检测作业结束后,关闭射线检测设备,切断电源;2)清理作业现场,确保无残留辐射物质;3)对防护用品进行清洗、消毒,并存放在指定区域。
3. 辐射防护措施(1)射线检测作业场所的防护1)射线检测作业场所应设置防护屏障,防止辐射泄漏;2)设置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辐射防护。
(2)个人防护1)作业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防辐射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2)根据辐射剂量率,合理选择防护用品的材质和厚度;3)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测、维护。
4. 应急处理(1)射线检测作业过程中,如发生辐射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采取应急措施;(2)根据事故情况,报告相关负责人,并协助处理;(3)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防止辐射扩散;(4)对受辐射人员实施救治,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跟踪观察。
四、交底要求1. 作业人员应认真学习本安全技术交底,掌握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操作规程;2. 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射线检测作业现场管理,确保作业安全;3. 作业人员应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提高自身安全意识;4. 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技能。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及检测工艺卡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及检测工艺卡1.1一般要求1.1.1射线检测人员a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b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
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1.1.2观片灯a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b观片灯的主要性能指标除了亮度以外还包括:亮度的均匀性、外壳温度、噪声、绝缘程度等应满足标准要求。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2.5时,观片灯的亮度不应低于9400 cd/m2、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2.5<D≤4.0时观片灯的亮度不应低于100000 cd/m2。
1.1.3黑度计a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b 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
校准黑度计用的标准黑度片必须在有效期内,并通过计量部门的鉴定(2年)新购置的标准黑度片只要在有效期内也允许。
1.1.4增感屏a X射线照相和Ir-192射线源时选用铅屏增感屏。
B Ir-192射线源时铅屏增感屏的前屏和后屏的厚度均不能小于0.1mm。
c前屏和后屏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1.5像质计a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测定。
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 7902的规定,JB/T 7902中未包含的丝径、线号等内容,应符合HB 7684的有关规定。
b像质计的材料可选择碳钢或奥氏体不锈钢。
1.1.6表面要求和射线检测时机a在射线检测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外观检测并合格。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影像不得掩盖或干扰缺陷影像,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
b为防止延迟裂纹倾向射线检测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射线检测。
1.1.7辐射防护a现场进行X射线检测时,应按GB16357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
检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无损检测技术要求
—
前屏厚度 mm
— .025~0.125 0.125~0.16
1~1.6
后屏厚度 mm
≥0.6 ≥0.6 ≥0.6 1~1.6
1~1.6 1~1.6 0.05~0.16 0.5~2
。
1~1.6 —
≥0.6 0.25~1
B级
40~90 60~150 60~150 >50
金属
射线能量
1.2
1.1
1
1.1
1
1.1
1
1.3
1.3
1.3
1.3
—
—
—
—
1
1
1.2
1
2.5
2.7
4
2.3
>32~50
7
0.8
>40~60
>50~80
6
1
>60~80
>80~120
5
1.25
>80~150
>120~170
>150~200
3
2
>170~180
>200~250
2
2
>180~190
—
1
3.2
>190~200
—
6增感屏
射线种类
<120KV 120~250KV >250~450KV
某些金属的射线透照等效系数
金属
黄铜
射线能量
射线透照等效系数
2
MeV
1.1
4透照方式
按射线源、 工件和胶片三者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透照方式分为纵缝透照法(a)、环缝外透法(b)、环缝 、 双壁单影法(d)和双壁双影法(e)五种,见图
5射线透照质量等级
射线透照的质量等级分为A级( 普通级) , A B级( 较高级) 和B级( 高级).不同材料、不同厚度的 、 A B级或B级时, 在射线底片上必须显示的最小象质计线径及相应的象质指数见下表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1. 引言射线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质量检测中。
本文档旨在规范射线检测工艺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检测设备准备在进行射线检测之前,需要准备以下设备: - 射线发生器:用于产生射线源,并具备设置射线强度和射线方向的功能。
- 检测介质:根据被检测材料的特性选择适当的介质,常用的有液态或固态感光物质。
- 显影设备:用于显影感光物质中的曝光图像,可使用显影液或显影机等设备。
3. 检测工艺步骤3.1 准备工作•根据被检测物体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射线源,将其安装在射线发生器上。
•准备好所需的检测介质,并将其涂覆在被检测物体表面。
•将已涂覆介质的被检测物体放置在检测台上,并调整合适的角度和位置。
3.2 检测操作•打开射线发生器的电源,并设置合适的射线强度和射线方向。
•开始射线照射,并确保照射时间符合要求。
•照射完毕后,关闭射线发生器的电源。
3.3 显影处理•将显影设备准备好,并根据检测介质的要求进行显影处理。
•将显影液涂覆在已曝光介质上,然后进行显影时间的控制。
•完成显影处理后,将感光介质进行冲洗,以去除外部的显影液。
•将感光介质进行干燥处理,可以使用空气或设备进行干燥。
3.4 结果评定•检查显影图像,并与标准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标准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判断被检测物体是否合格。
•记录评定结果和相关数据,以备后续参考和分析。
4.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射线检测时,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安全事项: - 在操作过程中,确保射线发生器和检测设备的电源处于关闭状态。
- 确保操作人员和周围人员远离射线源的照射范围。
- 佩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以防止射线伤害。
- 尽量选择低辐射的射线源,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5.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射线检测工艺的规范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射线检测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工艺的安全性。
射线探伤技术要求及安全防护
射线探伤技术要求及安全防护
一、无损检测技术要求
1、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必须持有国家颁发射线检测资格方可上岗操作,评片、出示报告必须由Ⅱ级以上(含Ⅱ级)资格人员签发。
2、评片人员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
3、射线透照质量等级为:A、B级。
4、胶片选用天津Ⅲ型或乐凯胶片。
5、采用R10列Ⅲ级像质计。
6、胶片两端应留有≥20mm的搭接长度。
7、每张胶片都应有识别标记、定位标记、返修标记R1、R2。
8、爆光时间不低于5ma,m:n。
9、底片黑度应控制在1.2~3.5之间。
10、底片评定区域内不应有影响底片评定的伪缺陷。
三、检测程序及工艺
1、焊缝须经外观检查合格后,下达委托书方可开始检测。
2、采用双壁单影法或单壁单影法进行透照。
3、及时评定签发检测报告,对不合焊缝及时通知委托方进行返修,返修后应下委托进行复探。
4、像质计应放置射线源侧,
四、安全防护
1、射线区域内严禁其他无关人员进入。
2、在现场射线检测时,应设置安全警戒线,警戒线上必须有明显标
识,且夜间应设红灯。
3、对不能设警戒线的地方,应设专人监护。
4、检测人员年允许接受的最大射线照射剂量为5~10-2SV,非检测人员允许接受的最大射线剂量为5~10-3SV。
5、控制设备有可靠接地,操作电缆应绝缘良好。
射线检测技术规范
射线检测技术规范10.1透照方式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之间的相互位置,管道环缝主要采用中心透照、双壁单影透照和双壁双影透照三种方式,见图4。
只要实际可行优先采用单壁透照方式,当单壁透照方式不可行时,方可采用双壁透照方式。
a)中心:^照迂射域西0;双壁单影选照法照片C)双壁双影透照法注:L1---射线源至透照部位工件表面的距离;L2---透照部位工件表面至胶片的距离。
图4透照方式示意图单壁中心透照法、双壁单影透照法及双壁双影透照法是管道对接接头射线照相的三种基本透照方式。
(1)中心透照法中心透照法是长输管道环缝检测的主要方式,它用X、Y射线爬行器进行检测。
它优点是不仅一次透照整条焊缝,工作效率高,而且透照厚度均一,底片黑度一致,横向裂纹检出角为0,横向缺欠检出率高,灵敏度最佳。
(2)双壁单影透照法双壁单影透照法是无法采用中心透照法对管子进行检测时而采用的方法,如小直径管道焊缝、死口、联头及几何不清晰度无法满足中心透照法要求的焊缝。
这种透照方法的主要缺点:①灵敏度较低。
与单壁透照相比要多穿过一个壁厚,需要X射线机的能量较高,且经过前面的壁厚进行滤波,到达检测部位线质变硬,使底片的灵敏度降低,与单壁透照相比差1〜2个像质指数。
②透照次数应满足10.2.3中K值的要求。
③透照时应注意机头对中或采用对中工具进行。
(3)双壁双影透照法这是①W89曲的管子唯一的透照方法,因管子源侧焊缝距胶片远,几何不清晰度大,灵敏度低,为保证透照质量,操作时要做到如下要点:①按10.2.3中第a)项的规定,焦距应满足L1210dL22/,且不小于600mm,椭圆透照间距为3〜10mm,且最大不超过15m,在相互垂直的方向各照一次。
当椭圆透照不可行时,可采用垂直透照,透照次数不少于3次,互成120°。
②按T A=2T+2m,查表3确定像质指数,使用专用等丝像质计,置于射线源侧。
③透照时管电压可适当提高,曝光量小于15mA•min。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 目的对射线检测作业的工艺作出规程性的规定,以保证射线检测过程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公司《质量保证手册》及《程序文件与管理制度汇编》的要求。
2 范围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射线检测的作业过程。
3 引用标准JB/T4730.1-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T4730.2-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4 人员资格4.1 凡射线检测人员应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考核合格,并持有与工作相适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4.2 评片人员应每年做一次视力检查,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要求距离40mm能读出高为0.5㎜、间距为0.5㎜的印刷字母。
4.3 取得不同射线检测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检测原始记录应由相应Ⅱ级或Ⅱ级.以上资格人员核对,射线检测检测报告须经相应Ⅱ级或Ⅱ级以上资格人员复核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4.4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经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5 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5.1 检测设备按本公司《无损检测仪器使用、维护管理规定》执行。
5.2 射线胶片5.2.1 胶片系统按照GB/T19384.1-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一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分为四类,即T1、T2、T3、T4。
T1为最高类别,T4为最低类别。
5.2.2 射线检测技术为A级、AB级时,应采用T3及以上类别的胶片,射线检测技术为B级时,应采用T2及以上类别的胶片。
5.3 观片灯—95 —5.3.1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JB/T7903-1999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的有关规定。
5.3.2 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要求。
5.4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5.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5.4.2 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按标准JB/T4730.2-2005附录B 的规定校验一次,并进行记录。
射线检测技术要求
射线检测技术要求射线检测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NB/T 47013.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1 射线检测人员1.1.1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1.1.2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 的规定。
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1.2 设备和器材1.2.1 射线装置1.2.1.1可以使用两种射线源:a) X射线机和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b) 由Co60、Ir192、Se75、Yb169和Tm170射线源产生的γ射线。
1.2.1.2经合同双方商定,允许采用其他新型射线源。
采用其他射线源时,有关检测技术要求仍应参照本部分的规定执行。
1.2.2射线胶片1.2.2.1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81.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
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见附录B。
1.2.2.2胶片制造商应对所生产的胶片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提供类别和参数。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 19381.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不得使用超过胶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期限的胶片。
胶片应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予以保存,并应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1.2.3观片灯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1.2.4黑度计(光学密度计)1.2.1.1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1.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1.2.1.2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核查方法可参照附录C的规定进行,每次核查后应填写核查记录。
在工作开试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h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
1.2.5标准密度片标准密度片应至少有8个一定间隔的黑度基准,且能覆盖0.3~1.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2年校准一次。
射线检测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的选择
射线检测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的选择
1.7.1所选用的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f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A级射线检测技术:f≥7.5d·b2/3
AB级射线检测技术:f≥10d·b2/3
B级射线检测技术:f≥15d·b2/3
图2是A级和B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f的诺模图,图3是AB 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f的诺模图。
有效焦点尺寸d按附录G的规定计算。
图2 A级和B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焦点至工件表面距离
的诺模图
图3 AB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焦点至工件表面距离的诺模图1.7.2采用源在内中心透照方式周向曝光时,只要得到的底
片质量符合1.16.1和1.16.2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50%。
1.7.3采用源在内单壁透照方式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1.16.1和1.16.2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20%。
1.7.4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采用源在内单壁中心透照方式(附录E中图E.9和图E.13)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1.16.1和1.16.2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50%。
1.7.5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采用源在内单壁偏心透照方式(附录E中图E.10 和图E.14)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1.16.1和1.16.2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20%。
1.7.6如果相关法规、规范、标准、设计技术文件或合同双方商定规定了允许的几何不清晰度(U g)最大值,实际透照时,几何不清晰度值(U g)应按照附录H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线检测技术要求
射线检测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NB/T 47013.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1 射线检测人员
1.1.1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1.1.2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 的规定。
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1.2 设备和器材
1.2.1 射线装置
1.2.1.1可以使用两种射线源:
a) X射线机和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
b) 由Co60、Ir192、Se75、Yb169和Tm170射线源产生的γ射线。
1.2.1.2经合同双方商定,允许采用其他新型射线源。
采用其他射线源时,有关检测技术要求仍应参照本部分的规定执行。
1.2.2射线胶片
1.2.2.1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81.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
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
系统的特性指标见附录B。
1.2.2.2胶片制造商应对所生产的胶片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提供类别和参数。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 19381.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不得使用超过胶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期限的胶片。
胶片应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予以保存,并应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1.2.3观片灯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1.2.4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1.2.1.1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1.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1.2.1.2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核查方法可参照附录C的规定进行,每次核查后应填写核查记录。
在工作开试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h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
1.2.5标准密度片
标准密度片应至少有8个一定间隔的黑度基准,且能覆盖0.3~1.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2年校准一次。
必须特别注意标准密度片的保存和使用条件。
1.2.6增感屏
1.2.6.1射线检测一般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应满足JB/T 5075的要求,增感屏应完全干净、抛光和无纹道。
1.2.6.2使用增感屏时,胶片和增感屏之间应接触良好。
增感屏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增感屏的材料和厚度
射线源材料
前屏后屏中屏c 厚度/mm厚度/mm厚度/mm
X射线(≤100kV)铅
不用或
≤0.03
≤0.03-
X射线d
(>100kV~150kV)铅0.02~0.100.02~0.15
2×0.02~2
×0.10
X射线d
(>150kV~250kV)铅0.02~0.15 0.02~0.15
2×0.02~
2×0.10
X射线d
(>250kV~500kV)铅0.02~0.20 0.02~0.20
2×0.02~
2×0.10
Tm170 铅不用或
≤0.03
≤0.03-
Yb169d铅0.02~0.15 0.02~0.15 2×0.02~
2×0.10
Se75 铅A级0.02~
0.20
A级0.02~
0.20
2×0.10 AB级、B
级
0.10~
0.20a
AB级、B级
0.10~0.20
2×0.10
Ir192 铅A级0.02~
0.20
A级0.02~
0.20
2×0.10 AB级、B
级
0.10~
0.20a
AB级、B级
0.10~0.20
2×0.10
Co60b
钢或铜0.25~0.70 0.25~0.70 0.25
铅
(A级、AB
级)
0.50~2.0 0.50~2.0 2×0.10
X射线(1MeV~4MeV)
钢或铜0.25~0.70 0.25~0.70 0.25
铅
(A级、AB
级)
0.50~2.0 0.50~2.0
2×0.10mm
或不用
X射线钢或铜或钽≤1.0 铜、钢≤1.0 0.25
(4MeV~12MeV)
钽≤0.50 0.25 铅
(A级、AB
级)
0.50~1.0 0.50~1.0
2×0.10mm
或不用
a如果AB级、B级使用前屏≤0.03mm的真空包装胶片,应在工件和胶片之间加0.07mm~0.15mm厚的附加铅屏。
b采用Co60射线源透照有延迟裂纹倾向或标准抗拉强度
R m≥540MPa材料时,AB级和B级应采用钢或铜增感屏。
c双胶片透照技术应增加使用中屏。
d采用X射线和Yb169射线源时,每层中屏的厚度应不大于前屏厚度。
1.2.7 像质计
1.2.7.1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或孔型像质计测定。
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
7902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满足GB/T 23901.2的
规定。
1.2.7.2像质计的材料代号、材料和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
的工件材料范围可按照表2的规定执行,像质计材料的吸收
系数应尽可能的接近或等同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任何情
况下不能高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
表2 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
像质计材料
代号
Al Ti Fe Ni Cu
像质计材料工业纯
铝工业纯
钛
碳素钢镍-铬合
金
3#纯铜
适用材料范
围铝,铝合
金
钛,钛合
金
钢镍-镍合
金
铜、铜合
金
1.2.8暗室安全照射时间确定
胶片应在胶片制造商所推荐的安全灯光条件下进行暗室处理,暗室安全照射时间的确定方法可参考附录D进行。
1.3 检测技术等级
1.3.1 检测技术等级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 级——中灵敏度技术;B级——高灵敏度技术。
1.3.2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他技术要求。
承压设备焊接接头的的射线检测,一般应采用AB 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对接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
1.3.3当检测中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经合同双方商定,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的前提下,若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达到了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规定,则可认为按AB
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了检测。
1.3.4承压设备在用检测中,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 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经合同双方商定,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后可采用A级技术进行射线检测,但应同时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
1.4 检测工艺文件
1.1.1检测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
1.1.2 工艺规程除满足NB/T 47013.1的要求外,还应规定下列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或要求;如相关因素的变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a) 适用范围中的结构、材料类别及厚度;
b) 射线源种类、能量及焦点尺寸;
c) 检测技术等级;
d) 透照技术;
e) 透照方式;
f) 胶片型号及等级;
g) 像质计种类;
h) 增感屏和滤光板型号(如使用);
i) 暗室处理方法或条件;
j) 底片观察技术。
1.1.3应针对具体检测对象根据标准和工艺规程编写操作
指导书,其内容除满足NB/T 47013.1的要求外,至少应包括:
a) 编制依据;
b) 适用范围:被检测工件的类型(形状、结构等)、尺寸范围(厚度及其他几何尺寸)、所用材料的种类;
c) 检测设备器材:射线源(种类、型号,焦点尺寸)、胶片(牌号及其分类等级)、增感屏(类型、数量和厚度)、像质计(种类和型号)、滤光板、背散射屏铅板、标记、胶片暗室处理和观察设备等;
d) 检测技术与工艺:采用的检测技术等级、透照技术(单或双胶片),透照方式(源-工件-胶片相对位置)、射线源、胶片、曝光参数、像质计的类型、摆放位置和数量,标记符号类型和放置、布片原则等;
e) 胶片暗室处理方法和条件要求;
f) 底片观察技术(双片叠加或单片观察评定);
g) 底片质量要求:几何不清晰度、黑度、像质计灵敏度、标记等;
h) 验收标准;
i) 操作指导书的验证要求。
1.1.4首次使用的操作指导书应进行工艺验证,以验证底片质量是否能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验证可通过专门的透照试验进行,或以产品的第一批底片作为验证依据。
在这两种情况下,作为依据的验证底片均应做出标识。
1.5 辐射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