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合集下载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9日,发表在同年6月22日《语丝》第32期上。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发生,“女师大风潮”骤起。

“五四”落潮了,鲁迅思想上却又一次陷于彷徨,但跟十多年前的那次抄古碑却截然不同。

从鲁迅这时的行为来看,他关注“五卅”,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斗争,特别明显的是敢于跟许广平这样的女弟子交往通信。

语言和行为中,都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情绪上苦闷较之十多年前的那一次似乎也减少了很多。

即使是造坟造塔借以埋葬自己的过去,也可以看出其中闪着几分灵动和鲜亮,这是一种积极的思考。

《墓碣文》全文共十二小段,连题目带落款不足350个字。

可分为三节:一至四段为第一节,五至九为第二节,后三段为第三节。

全文是写梦中的奇遇。

这个梦境让人感到惊奇、阴森、诡秘。

是鲁迅思想上的困惑在百思难解的情况下,思想游离于身体之外,幻想解脱现有苦厄而产生的超现实的解析。

梦中的“我”正对着墓碑,读着上面的碑文。

这里有个问题,这是谁的墓碑?这个祭文又是写给谁的?如果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很肯定的答案,笔者的设想是这墓碣是鲁迅为自己设的,这碑文也是写给自己的祭文。

墓碑乃沙石所制,说明无异于其他的墓碑,似乎质地要疏松,易于分化:“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说明年代似乎不短。

这是鲁迅先生的假想,墓中的“我”死后多年,尚存留于人世间的“我”给死去的“我”写墓志铭。

从仅存残留的碑文来看,这还是一个追述往事、剖析思想沿革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鲁迅先生以此种方式来对自己的过去思想进行反躬叩问。

按常理来说,碑文的正面要概述死者的生平,交代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或事件。

鲁迅先生用这么隐晦的语言要交代什么呢?于此,诸多的研究者确实已经达成共识:鲁迅是在交代自己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碑文的第一段有两句话,四个主题词,属于正反相对。

“浩歌狂热”对“中寒”,“天上”对“深渊”,“一切眼中”对“虚无”,“无希望”对“得救”,一般的研究者也把这对立的思想作了区分,前者非鲁迅所有,后者属于鲁迅自我陈述。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篇1读了鲁迅先生的《野草》,觉得这部散文诗集很有韵味。

我收获颇多,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却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的石块,坚强地露出他那小脑袋,鲁迅写野草,暗示着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小草,即使经受无数次摧残,依旧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得站起来,拿起笔来抨击现实的黑暗。

他亲眼目睹黑暗的社会现实,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去拼搏,让生命之树最终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醒了那一代的青年。

鲁迅,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他忍受着孤独,审视生命的本体,感受人类灵魂深处的感情,努力用笔杆去战斗,唤醒人民的心智。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人是渺小的,可渺小又怎么样呢,小草是渺小的,它却靠着自己的毅力,顶开了巨石。

小草能顶开巨石,精卫能填海,那还有什么是我们不可以做到的呢,即使自己的力量再微薄也可以撼动面前巨大的石头,所以,即使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也一定可以克服。

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野草,即使现在生活安逸,不需要再向前人一样去开创崭新的时代,但我们还应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勇于面对生活,直面挑战,要有永不言弃的勇气和信心。

奥运会上,一个个运动员努力拼搏,即使自己没有冠军强,也要拼尽全力;即使落后20、30分也要打出自己的特点打出自己的气势,不为祖国丢脸,不让人民失望,所以,奥运场上杀出了一匹匹黑马。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努力拼搏,拼搏过了,人生才精彩。

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非凯旋,而是战斗。

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就要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面对巨大的挑战时,拿出自己的勇气,要以野草般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即使知道对手很强又怎么样,要知道一切皆有可能,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就算输了,也不要紧,站起来,重新面对挑战,要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勇气,终归有一天会迎来胜利的。

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自己肯努力,肯拼搏,终将会有所成就的。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激励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本文将从情感、展现手法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野草》进行赏析。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直击人心,并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和愤怒。

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同时也表达出对于人性的关怀与同情。

例如,他在《阿Q正传》中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虚伪的官僚体制,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人格剖析,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反复受挫后的心理状态,并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展现手法是鲁迅在《野草》中的又一独特之处。

他采用了多样的文体和写作手法,如小说、散文、讽刺、杂文等,使整部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和思维碰撞。

鲁迅以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将社会现实与文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除了情感和展现手法外,主题意义也是《野草》的重要课题。

作品中的主题涵盖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示,鲁迅以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呼喊着“废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以期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反抗精神。

同时,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注和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自由。

最重要的是,《野草》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鲁迅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总之,《野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情感、展现手法和主题意义等多个层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关怀。

作品中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多样而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深刻而犀利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文学力作。

《野草》散文诗赏析

《野草》散文诗赏析

《野草》散文诗赏析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具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庄子》或《楚辞》的个别断片,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小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之类,约略近之。

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文体形式毕竟是从异域移植过来的。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从发表的作品看,当始于1918年,基本上与新文学运动同步。

一批诗人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过尝试性写作,却十分幼稚。

鲁迅的《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

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

《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

《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

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鲁迅《墓碣文》赏析

鲁迅《墓碣文》赏析

【《墓碣文》原文】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
望中得救。

……〞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

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

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

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

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

否那么,离开!……〞
我就要离开。

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鲁迅《墓碣文》赏析】
《墓碣文》可谓《野草》中最难解的诗篇之一,然而,却又是无法绕过的诗篇,甚至可以这么说,《墓碣文》代表了鲁迅作品所抵达的哲学深度,它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悖论,其所遭遇的困境,决不仅仅只属于鲁迅个人及他所处的时代。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野草文学评论

野草文学评论

在坚持中彷徨,在绝望后坚守——走进野草,探寻鲁迅的内心世界激情终究还是退潮了,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了,有的退隐了,有的前进了,只剩下一个他,孤独到看不清方向。

夜阑人静时,直视自己的心灵,那是无尽的孤独,虚无,彷徨甚至是绝望。

也罢,那就用绝望反抗,用虚无抵挡,用无所寄托去抨击黑暗!鲁迅是一个体验大绝望大悲哀的人,然而他并不将这暗黑表露出来。

并不是说看了《野草》就能够走近鲁迅,而是看了这本书,也许你会走进绝望和虚无,与鲁迅一同彷徨。

灵魂的痛苦是因为最初的探索,亦是因为最终的坚守。

敢问路在何方?也许答案并不存在,也许答案就在心中,也许这痛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本文试图从鲁迅与尼采,贝多芬的对比中探索鲁迅的心路历程,剖析他心中的痛苦与彷徨。

(一)真正的超人——尼采式的探索酒神迪奥尼索斯的肯定生命,是超人在大地上的意义,是绝望中的希望那无中生有的痛苦与彷徨。

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在鲁迅的文章中,我嗅到了一股尼采的味道:假如你向往灵魂的安宁与幸福,就信仰吧:假如你要做一个真理的追随者,就探索吧。

我叫他们掀翻古老的狂妄所踞坐的教席;我叫他们取笑他们的道德巨匠、圣者、诗人和救世主!“重估价值”与“反偶像”引起先驱者的共鸣,那是心怀着稽康的愤世,尼采的超人,配合着进化论的鲁迅。

在鲁迅创作《影的告别》的同一天给李秉中写的信中有言道:“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

我虽竭力遮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总不免感到悲哀者以此。

”先生于野草中袒露了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不避自我的批判和超越。

查拉图斯特拉在等待那种精神更健康、更充盈、更无所畏惧、更懂得游戏和自嘲、更善于从失败中重新开启战斗的伟大邻人正是鲁迅。

他如此善于战斗,善于游牧和逃逸,善于自嘲,甚至善于及时地走入孤寂、浴火重生。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论创造者的道路”中说:“你必然要在你自己的烈焰中焚毁你:倘若你先不变为灰烬,你怎能更新呢!”于是我们在《墓碣文》中看到了鲁迅的“自啮其身”和“抉心自食”,乃至“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有人说尼采和鲁迅对古圣先贤的反对以及自身的批判都显现出极端的偏执,我不赞同。

鲁迅《野草》中《死后》和《墓碣文》二文所表达的意思?

鲁迅《野草》中《死后》和《墓碣文》二文所表达的意思?

鲁迅《野草》中《死后》和《墓碣文》二文所表达的意思?《死后》一文,梦中既已死,有人给了他一本古书,他为何会惊异得说难道我现在还要它吗? 此作何解?《墓碣文》中,抉心自食,......本味何能知?到骷髅从墓中坐起,说待我成尘时,你将看见我的微笑又作何解?本味又是指什么?---------------------《死后》和《墓碣文》都是《野草》中最晦涩难懂的。

历来说法不一。

个人认为《死后》中的书代表腐朽的儒家文化,只能是马后炮,毫无用处。

《墓碣文》应该是当时的革命者。

“待我成尘时,你将看见我的微笑”应该是一种献身精神。

---------------------关于《野草》《野草》,于我们这类不曾仔细研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无疑是个惊喜。

一直以来,以为先生的作品是“硬”的,铮铮的,大男子主义的。

时时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时时在谴责、反思和战斗。

然而读了《野草》后,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在愈加了解到先生的“阳刚”的同时,发现先生竟也有“阴柔”的一面。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

短时间的研究自然无法完全透析清楚,只能大致了解一些皮毛上的东西。

(一)解读《野草》,首先从解“梦”开始。

在《野草》之前,鲁迅先生曾发表过一首题目为《梦》的诗。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野草》大概可以算是鲁迅先生梦的影子。

下面便来看看先生的梦究竟是怎样的颜色。

在《野草》的二十四篇文章中,有七篇都是这样开头的:“我梦见自己……”其他的,也多是在或幻象或回忆中延展,或在“睡到不知时候的时候”开启。

可见,先生创作《野草》的灵感,来源于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底层的思想感情。

可以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尽量保持头脑的冷静和内心的平静。

鲁迅野草的评析

鲁迅野草的评析

钱理群: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野草:写于1922年-1924年,后来结集出版是更晚的事情了。

所用的文体是受西方影响,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散文诗,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没有这种文体的。

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

这部散文诗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写作。

他里面几乎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是我们了解鲁迅非常重要的作品集。

鲁迅曾经给他的好朋友许寿裳先生说,他的哲学在野草里面。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

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

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

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这就非常麻烦。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

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

水灾或者旱灾。

而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辛苦募捐来的钱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一根烟都不够。

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能说真话么?不能。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鲁迅《墓碣文》的别一种解读

鲁迅《墓碣文》的别一种解读

鲁迅《墓碣文》的别一种解读作者:黄权壮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4期摘要:鲁迅身处大变动、大危机的历史时期。

当时绝大多数民众没有受过精神洗礼,而先知先觉如鲁迅者自身也存在某些不足,因此异常孤独、彷徨,这深刻地体现在其前期的作品中。

本文以《墓碣文》为基础文本,聚焦“坟” “死尸” “本味” “微笑”等散点,兼顾中国近现代史与鲁迅的人生经历,结合鲁迅其他作品尤其是《野草》部分篇章,作互文式解读,希望从中窥探鲁迅早期的精神状貌。

关键词:“坟” “死尸” “本味” “微笑”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02-02《墓碣文》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比较短小的一篇,写得很隐晦。

从全文来看,它是有情节的:“我”梦中到达一处“孤坟”,坟前有墓碣,碣前碣后均有文字。

前面写墓中“死尸”(是一个象征物,并非无生命力),离奇的思维与深切的观察,还歇斯底里般“自啮”,以致“胸腹俱破,中无心肝”,但脸色“绝不显哀乐之状”;碣后写“死尸”“抉心自食”的目的——“欲知本味”,但它陷入悖谬当中:要知道“本味”就得趁新鲜,可是“创痛酷烈”,痛感掩盖了“本味”;若痛定之后则“心已陈旧”,似又变味了。

“死尸”似乎认定了别人不能解开它的死结,所以前后碣文都以“离开!”之语驱逐路人。

作为平常人的“我”自然希望赶紧离开;就在“我”逃离之际,“死尸”却坐了起来,“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1]梳理文句后,下文聚焦“坟”“死尸”“本味”“微笑”等散点,兼顾中国近现代史与鲁迅的人生经历,结合鲁迅其他作品尤其是《野草》中的一些篇章,作互文解读,希望从中窥见鲁迅早期的心魂。

一、“坟”鲁迅比较喜欢“坟”。

他曾在厦门大学附近的坟丛中拍照,神情自若;第一部杂文集起名为《坟》,“后记”中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2];《野草·过客》里,“过客”执意走向的也是“坟”;除此之外,其他作品还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坟”,比如“夏瑜”与“华小栓”各自的坟(《药》),“吕纬甫”那夭折的“小兄弟”的坟(《在酒楼上》)等。

鲁迅《野草》的思想内容

鲁迅《野草》的思想内容

鲁迅《野草》的思想内容
1.《野草》的较多篇章,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

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

《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

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

《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2.《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

《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3.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鲁迅墓碣文解读

鲁迅墓碣文解读

鲁迅墓碣文解读
答:《墓碣文》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诗,通过梦境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死亡、虚无和自我解剖的思考。

首先,这篇散文诗以墓碣文为引子,通过特定的梦境,展现了墓中人内心的虚无与灰暗。

这种虚无和灰暗,既是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对生死的思考。

在梦中,墓中人试图认识和摆脱这种心境,但最终却陷入了焦灼和痛楚,无法自拔。

其次,鲁迅在《墓碣文》中以自己解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描写了一种到了可怕程度的空虚的阴暗心境。

这种心境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作者个人思想苦闷的体现。

鲁迅在文中通过死尸和碑文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绝望和对自我灵魂的深刻剖析。

此外,《墓碣文》的基调灰暗、朦胧迷离,夹杂着晦涩甚至消极的色彩。

这种色彩既是对死亡和虚无的描绘,也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

整篇散文诗通过梦幻云彩的形式,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瑰丽而又深邃的艺术境界,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墓碣文》是鲁迅对生死、虚无和自我解剖的一次深刻思考。

通过梦境的形式,鲁迅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死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思想苦闷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篇散文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思想深度,值得人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

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

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散文诗集,共收有23篇散文诗,是鲁迅先生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写的,这些诗篇,面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主要表现了鲁迅先生坚持战斗的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篇《<野草>题辞》是鲁迅写在《野草》之前的序言,也是一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散文诗。

这篇《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的广州,正当将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这时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戮,到处笼罩一片白色恐怖,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险恶,随时有被反动派逮捕和杀害的可能,但他坚持革命立场,毫不畏惧。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4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高小晴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和心理的拷问和剖析,从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灵魂剖析的理性书写和针砭痼弊的激愤呼声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内心的激烈冲突和矛盾,精神和思想的过度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的心声,他的孤独、寂寞而又执着的反抗。

关键词:希望;绝望;矛盾;精神;剖析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揭露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国人麻木的灵魂。

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与他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不同,《野草》展现了鲁迅独特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生命哲学,这个灵魂的孤独、痛苦、绝望和抗争,他的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

《野草》是鲁迅从外在转向内心,将解剖的刀锋转向自我的产物,正如鲁迅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中说到的“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野草》体现着鲁迅矛盾冲突的内心精神世界。

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心理的拷问和剖析,这场内心深处的自白和的搏斗,大胆独特的思考,形成野草复杂纷繁的意蕴。

《野草》便是鲁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纷复歧义的精神剖析的揭示。

一、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从写作背景上来说,鲁迅创作《野草》的时间正值《新青年》团体解散,“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迷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①在中国革命处于沉寂时期的时代气候下,鲁迅这类有先觉精神的启蒙者必将忍受长期的孤独与寂寞。

出于对自我在历史进化中地位的清醒认识,鲁迅感受到了改革社会现实的热望与冷漠的社会现实的尖锐对立。

因而鲁迅在《野草》中探寻的问题便是希望与绝望。

鲁迅关于生命前途的思考和体悟也正蕴育其中。

《希望》中鲁迅看到青年的消沉而生的孤寂之感,但他虽感孤寂却又不愿停止战斗。

他感到了内心的寂寞和精神的衰老,体会着现实斗争前途的绝望所带来的痛苦。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鲁迅_野草_墓碣文_与波德莱尔_恶之花_腐尸_中的死亡意象比较_王丹宇

鲁迅_野草_墓碣文_与波德莱尔_恶之花_腐尸_中的死亡意象比较_王丹宇

“深渊”、“无所有”等只言片语以及鲁迅当时的写作环
境,我们不难看出鲁迅想要埋葬的曾经的自己充斥着
虚无、颓唐与消极。 而这具死尸最后的活动也耐人寻
味 :“而 死 尸 已 从 坟 中 坐 起 ,口 唇 不 动 , 然 而 说 — — — ‘ 待
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③208 成尘即化为虚无 ,
美’的艺术主张,使他从浪漫主义‘华美’的国度里夺
路而出,把‘丑’与‘恶’升华为艺术的美,从而冲破了
‘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流行法则,为象征主义及后来的
现代主义宣泄个人忧愤悒郁之情和表现社会的‘病态
之花’开辟了道路。 ”⑥作为象征主义的开山人物,波德
莱尔的笔下必然充满了各类意象。 叶芝在《诗歌的象
征主义》一文中谈道:“除了感情的象征,即只唤起感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 — 那 具 啮 心 而 亡 的 死 尸 。 我 们 已 经 可
以知道,这具死尸即为鲁迅自身,或者说,不完整的鲁
迅。 鲁迅在《三闲集·怎么写》一文中描写过自己的心
境:“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
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
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⑤再结合墓碣文中“寒”、
想我们见过的东西……” 而随着诗歌后半段的开始, 再结合一些注释,我们渐渐得出结论,这首诗是波德 莱尔写给他的爱人让娜·迪瓦尔的一首情诗, 很难将 这首诗歌与一般浪漫风格的情诗联系在一起,但是在 波德莱尔的世界里,死亡的意象依旧可以表达自己美 的感情。
《腐尸》一诗中的死亡意象较为单一,仅仅是路边 一具腐烂的尸体,波德莱尔的笔触越是细腻,我们就 越是可以感受到这具腐尸的丑陋, 冒着热腾腾的毒 气,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汹涌起伏的蛆子,无一不显 示出尸体意象的恶心。如果全诗仅仅是对于腐尸的全 面描写, 那么也只能称得上是一首普通的状物诗,但 在诗歌的后半段,波德莱尔笔锋猛转,将全诗引到了 情诗的基调上来,也充分表现出了死亡意象的象征作 用。 诗人感慨自己的爱人最终也会成为这样一具腐 尸,就如同《创世纪》中上帝对亚当所说:“你本是尘 土,仍要归于尘土。 ”在波德莱尔看来,无论生前的肉 体有多少美丽驻足,最终都要死亡,“在白骨之间归于 腐朽”,但是这并不是波德莱尔的全部意旨,在诗歌的 最后两句,诗人笔锋再转:

鲁迅《野草》赏析(3)

鲁迅《野草》赏析(3)

鲁迅《野草》赏析(3)而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有的是认为表达过分怪异晦涩,往往最难懂。

可能更多的、更复杂的办法,也可能互相交织,大体上一类是借物抒怀,把这物象象征化了,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太一样。

《枣树》,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就是那种抗争的精神,这就是象征了。

有些呢是属于那种编造的东西,但是有真实、有想象在里面。

有一种就是完全是超真实的,超现实的一种荒诞故事的编造。

而后一类呢,有些东西很难懂,其中最难懂的是这个《墓碣文》。

这样一些荒诞的东西,这样一些以丑为美,写死尸、写坟墓、写墓碣。

这不是美的东西,但是以丑为美,写这样一些东西,通过荒诞来写真实,通过以丑为美来表示一种更深的或者更新的审美追求。

这些东西也就跟西方的一些散文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比如我举一首波特莱尔的叫做《谁是真的》,题目叫《谁是真的》。

当时《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我有一个漂亮的太太,漂亮的年轻的妻子,她太漂亮了,以至于她很快就死了。

我买了一个最豪贵,最豪华的印度的棺椁把她埋着下葬。

当我在埋葬的时候,突然看见对面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出现了。

她指着我的鼻子问,你说谁是真的?我恐惧地往后退,退退一下子脚陷到土里边。

就这么一个故事,这完全很荒诞的,死人、幻想里边的人和人的对话。

波特莱尔,散文诗的创始者,象征主义的创始者,法国的波特莱尔。

1840年左右发表了这样一个作品。

就在写《墓碣文》前在《语丝》上发表,他是在讲什么意思呢?他是讲,谁是真的?是那个埋在土里的死的人是真的?还是我幻想里的美是真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豪华、伟大、富贵都不是永恒的,真正永恒的东西人的生命,最后必然是走向死亡。

死才是真的,死才是真实的。

而那些你所追求的那些世上的东西。

当时是发达时代,他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现实的生活物质进行一种批判,对一些观念进行批判。

所以这首散文诗跟《谁是真的》,在创作方法上,在荒诞的运用上,在批判地思想上,我觉得都有这种内在的一种联系。

对自我的有力剖析—重读《墓碣文》

对自我的有力剖析—重读《墓碣文》

对自我的有力剖析—重读《墓碣文》作者:李研佳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摘要:《墓碣文》是鲁迅《野草》里以“我梦见……”为开头的第四篇,以梦代入,即可将一切合理化,墓碣文顾名思义,即刻在墓碑上的文字,此篇散文诗在《野草》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也代表了鲁迅内心深处的哲学思想与反思。

关键词:碣文;自剖;痛楚;虚无全篇散文诗结构分明:“我”来到墓碣前,读到了阳面的文字;“我”绕到碣后,看到了阴面的文字;“我”疾走离开。

可以说通过此篇,能够与《野草》题辞前后呼应,也可以说,题辞是《野草》的前序,而《墓碣文》是对《野草》更加详细的说明总序,让我们理解鲁迅作《野草》的目的,代入进鲁迅对自我的有力剖析之中。

开篇写梦境中,“我”伫立在墓碣之前,读着上面的文字,墓碣上生着苔藓,并且剥落较多,墓碣上残存文句不多,可以看出墓碣被制的时日已经很长了,阳面墓碣上的文字一共三段,让我们能够得知墓主人的经历:“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中寒”是中医词汇,意为邪寒入侵,伤及五脏阳气,这意味着墓主人在生前,在热情的奋斗与讴歌理想之时,突然遭到一盆冷水,将自己的理想火花浇灭,受到这种挫折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只得到定论即失败了;“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上一句的递进,失败之际,就是天上看到深渊之际,未知的恐惧占据着内心,不知道将要经历什么;“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一切与无所有是一种对立,正如前面的热对寒,天上与深渊,从拥有一切到失去一切,变得不再相信;而“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中“得救”的意思,可理解为是绝望拯救了你,在无所希望中,彻底的陷入到绝望中,一直处在绝望之地中从未逃脱过,在没有期待之后反而使一种解脱,能够得到救赎。

这四句话较为笼统的叙述了墓主人的思想哲学与经历,在竭尽所有奋战时遭到挫折,掉进深渊但并没消沉,还在思索着“得救”。

碣文第二段,描述了墓主人死去的原因,即为自己啃食自己而亡,毒蛇的獠牙啃噬着自己,决绝的将利刃刺向自身,这不就是鲁迅的真实写照么,阴沉的心理,晦暗的社会,让鲁迅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争斗。

鲁迅的《野草》 解读赏析

鲁迅的《野草》 解读赏析

鲁迅的《野草》解读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的《野草》解读赏析【导语】:《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题辞》是《野草》这本散文诗集的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9日,发表在同年6月22日《语丝》第32期上。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发生,“女师大风潮”骤起。

“五四”落潮了,鲁迅思想上却又一次陷于彷徨,但跟十多年前的那次抄古碑却截然不同。

从鲁迅这时的行为来看,他关注“五卅”,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斗争,特别明显的是敢于跟许广平这样的女弟子交往通信。

语言和行为中,都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情绪上苦闷较之十多年前的那一次似乎也减少了很多。

即使是造坟造塔借以埋葬自己的过去,也可以看出其中闪着几分灵动和鲜亮,这是一种积极的思考。

《墓碣文》全文共十二小段,连题目带落款不足350个字。

可分为三节:一至四段为第一节,五至九为第二节,后三段为第三节。

全文是写梦中的奇遇。

这个梦境让人感到惊奇、阴森、诡秘。

是鲁迅思想上的困惑在百思难解的情况下,思想游离于身体之外,幻想解脱现有苦厄而产生的超现实的解析。

梦中的“我”正对着墓碑,读着上面的碑文。

这里有个问题,这是谁的墓碑?这个祭文又是写给谁的?如果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很肯定的答案,笔者的设想是这墓碣是鲁迅为自己设的,这碑文也是写给自己的祭文。

墓碑乃沙石所制,说明无异于其他的墓碑,似乎质地要疏松,易于分化:“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说明年代似乎不短。

这是鲁迅先生的假想,墓中的“我”死后多年,尚存留于人世间的“我”给死去的“我”写墓志铭。

从仅存残留的碑文来看,这还是一个追述往事、剖析思想沿革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鲁迅先生以此种方式来对自己的过去思想进行反躬叩问。

按常理来说,碑文的正面要概述死者的生平,交代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或事件。

鲁迅先生用这么隐晦的语言要交代什么呢?于此,诸多的研究者确实已经达成共识:鲁迅是在交代自己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碑文的第一段有两句话,四个主题词,属于正反相对。

“浩歌狂热”对“中寒”,“天上”对“深渊”,“一切眼中”对“虚无”,“无希望”对“得救”,一般的研究者也把这对立的思想作了区分,前者非鲁迅所有,后者属于鲁迅自我陈述。

就此也就可以看到鲁迅思想的矛盾、阴暗和空虚,其实鲁迅先生自己也是这样解释的,此前两个月在写给许广平的信里,先生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事实上,这正是先生真实心境的吐露。

“中寒”的意思也不是“得病”的意思。

鲁迅确实“感到了周围环境的冷冽”,其中就不乏在“冷冽”之下的鲁迅所特有的冷静清醒的思考。

“无希望”是在特定时代下众多人的真实感应,按鲁迅的思维“一个转身”,即可“得救”,相反相生,这又是有希望。

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在别人为革命浩歌狂热的时候,我却看到、感到了一种危机和忧虑:在别人看来自以为是在享受天堂盛宴的时候,我却看到了深渊里的罪恶和丑陋:在别人充实的眼里,我满眼看到的是虚无:当别人感到毫无希望的绝望时,我却看到了希望并得救。

这样前三个方面的内容,印证了通信中的“黑暗和虚无”,而最后一个方面充分表明了鲁迅对现实、对思想乃至命运的不止息的“抗战”。

许杰先生持有这一观点,笔者以为这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碑文的第二段的两句话,游魂化为口有毒牙的长蛇,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确属一种“毒气和鬼气”,在剧烈地噬啮着自己的灵魂。

它们“大如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他们使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并“终以殒颠”。

于此可以看到鲁迅思想深处的空虚冷漠对其健全的灵魂和思想的影响及危害。

严酷的剖析,预示着惨烈的斗争,精神的自赎自救是多么的痛苦,它是以牺牲整个的生命为代价的。

鲁迅先生正是徘徊在力图打破这种矛盾的心情之下,内心矛盾及其复杂。

他为了突破精神上的束缚,以生命作为代价,进行精神的救赎,这种精神真的让人敬佩。

“……离开……”,是一个独词段,是碑文残落而仅存的文字。

其含义不是“鲁迅曲折
地表达不愿将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再去‘传染给别人’的心境”,而是表达自己要离开“化为长蛇”的“游魂”,即抛弃自我思想上的空虚和阴霾,是鲁迅灵魂中坚定执著的追求与思想上“黑暗与虚无”的分离。

这“离开”就是告别或抛弃的意思。

这个词直接开启了后面墓碣阴面碑文。

诗的第二节写绕到碣后所见。

用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呼应开头,写出了鲁迅作为一个精神战士的孤独,寂寞,不像《药》的瑜儿的坟上还有一个“花环”。

但这也正是鲁迅独具匠心的构思。

从颓坏的大缺口中,恰好能“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这是自食自啮的结果,前后作了情节上的照应。

死尸的脸上“不显哀乐”,“蒙蒙如烟然”,这样子,其实并无所可怕,理解鲁迅的人,可以看出,这是先生的自画像:镇定自若,无痛无悲。

虽然鲁迅内心思想的忧惧和痛苦是惨烈的,可是他从不把它表露于形。

这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精神境界,已不是在狭隘地讨论对死亡的态度了。

在此,鲁迅的精神其实正在得以升华,同时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如此镇定的表面之下,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内心斗争该何其激烈啊,即使在如此激烈之下,仍然没有做出抉择,仍然镇定、仍然对未知不发表任何言论。

就像在《祝福》中,“我”对祥林嫂的害怕绝对超过了她对“灵魂的有无”的发问。

也就可以理解,鲁迅先生在直面如此阴森恐怖的场景之下,还在优游从容地剖析自己思想的矛盾和抉择。

“蒙蒙如烟然”,透出了几份朦胧,是一种不甚了解、无法明晰的状态。

与下文“求答”的意境是一致的。

尽管鲁迅严于自我解剖,善于总结和反躬,可他对产生这种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原因、结果,前行途径和方向的解证,依然是一种朦胧状态下的未知。

从碑文后面的前两段文字来看,语句较通俗,其隐性含义要少一些,但这里有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孙玉石先生认为:“这几段阴面的文字,就是象征鲁迅进行自我解剖在他的生命的精神世界中所可能产生的极端的痛苦和严酷的灵魂拷问中的矛盾感觉。

”这句话的主干就是“鲁迅进行自我解剖的痛苦和矛盾感觉”,主体当属鲁迅,或者说是鲁迅思想上积极进步的内核。

客体即指“抉心自食”而欲知的“本味”,笼统地说就是存在于鲁迅思想上的“黑暗与虚无”以及产出这种因素的根源。

鲁迅“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就是要剖析思想上阴暗虚无的现状及其根源,并最终将这种阴暗和虚无抛却,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沿着一条健康和光明的道路前行。

可是作为一个以进化论为武器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尽管经历了“创痛酷烈”的反躬、拷问、自啮、剖析,仍然难得真味,既难求其因,亦难得其果。

这真可谓是一个思想改造、灵魂净化的艰难的过程。

痛定之后的“自食”,是一种时过境迁的反思反省,然而境况变了,当时产生这种思想的客观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回过头来,再来探究其“本味”,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仍在鲁迅的心中留下永久的隐痛。

我们无须怀疑鲁迅自我解剖的坚决性和彻底性,甚至在死尸已为陈迹的今天,鲁迅依然在叩问:“答我。

否则,离开!”这句话的主体还是鲁迅,客体即叩问的对象是一个泛指,没有具体所指。

“否则,离开!”用了使令和感叹语气,是一种求问而无果的无奈的心境,尽管陷入了形而上的虚无,但却能充分地表达鲁迅先生依然希冀和渴求有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解决困扰在他思想上的疑团。

鲁迅先生最为奇绝的构思,当属诗的结尾两句: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研究者将这两句诗置之于同一个时空层面上来解释,以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是鲁迅黑暗、虚无、阴冷思想的代言,其实是不够准确的。

前一句话是鲁迅借死尸之口代言了鲁迅思想,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即鲁迅放言随着“我”的尸体的消亡,“我”思想上的黑暗、虚无与阴冷,也一定会彻底消亡,那时我将放声大笑。

笔者的这个解释大体上选用了孙玉石先生的意见。

鲁迅在小说《铸剑》中,写眉间尺和黑衣人“待到知道了王头
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了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这笑就是胜利后的欣慰,是一种精神追求的最终归宿。

后一句话是由思想的反躬叩问返回到了梦境的层面,即将死尸视为“黑暗与虚无”载体,是恐怖的对象,“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是鲁迅向旧我的决裂和告别。

两句话,言殊旨同,既合乎尘世人生的心理常态,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决绝地抛弃“黑暗与虚无”思想的决心。

我们不妨把墓碣碑文的前后两面,直接放在一起,进行一下行文思路上的分析:碑文正面的文字集中表达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是从“黑暗与虚无”方面对“我”思想与灵魂的噬啮,来阐释灵魂的虚无和阴暗给我的思想和灵魂造成致命的损伤,揭示了否定和抛弃这种虚无和阴暗的必要性。

碑文的阴面的文字直接承接上文,描述了鲁迅先生酷烈地自食自啮的过程。

切实地追寻和探究造成鲁迅思想上虚无和阴冷的根源,并竭力驱除之,成为历久而不变的追求。

这似乎也是鲁迅先生一生思想改造的历程。

再从前后文承接转换的内容来看,诗歌所描述的环境与氛围也是统一的,集中表现了一个精神战士的孤独和沉陷已久的苦痛。

没有退缩,没有隐讳,始终是在无畏无惧地直面和清醒冷峻地抛弃。

这也许就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原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