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关于如何做好中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

关于如何做好中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

关于如何做好中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做好中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为了做好中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学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言行规范的引导,确保教师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

其次,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转变和创新。

学校德育工作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与择善而行的能力,并把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制成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低到高做起。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团员队伍的作用。

学生干部、团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特殊身份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信服。

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和替代,他们的榜样作用鲜活生动,有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他们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工作者、自我管理。

第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是校园文化应该发挥的作用。

要利用宣传阵地,如橱窗、标语牌等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用树立先进典型感染人、塑造人,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征文、各类比赛等启发人、教育人,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演讲、经验介绍等激发人、陶冶人,还要利用网络、广播、文体活动、自办刊物及有关制度规则等软件、硬件,引导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思考、理解并注重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第五,严格日常管理,完善评价制度。

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要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为保证,管理育人必须到位,并将其进行量化管理。

学校德育主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进管理方法,完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六,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学生不可能只生活在校园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接受“开放式”教育,到社会中去体会,去感悟自己的言行、别人的言行正确与否,避免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而出现的教育问题,这才是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事实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第二节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一)先进性
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人 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至今仍在不断地改 革、完善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作为人类社 会最为先进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当今时代 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 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 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 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 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 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 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4年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2024年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历史渊源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 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 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
精神命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了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涵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案例二
某高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的兴趣,提高其法律素养 。
案例三
某社区组织居民学习相关 法律法规,增强居民的法 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04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及内容
培育“四有”新人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质 和友善态度,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未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议
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 环节,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
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参观 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研等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道德观念,明确道德规范和道德 标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法治 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 识和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 好的品德习惯,如诚实守信、尊重他 人、热爱和平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体现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含练习题)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含练习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章第四章求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重要知识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4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 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 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把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 家和民族事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同人民一道拼搏、 同祖国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大学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 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 行的信念理念,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为实现国 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谈一谈你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讲义以及记忆口诀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讲义以及记忆口诀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分值总分单选题20240简答题31030材料分析题22040教学设计题14040总计26150第1 节教育基础知识 第2 节小学教育第3 节小学组织与运行 第4 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5节教师专业发展 第6 节教育科学研究1第一章教育基础教育基础知识01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学概述3、教育目的4、教育制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影响人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2 教育的历史性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 教育的阶级性2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1正向功能负向功能2显性功能隐形功能31、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的意志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

代表人物:(法)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4、劳动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劳动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起源p140102口诀神宗生了利桑沛孟禄心理装着老司机凯洛夫教育的发展历程0102原始社会教育1古代社会教育2近代社会教育3现代社会教育4原始社会的教育1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12342 教育没有阶级性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1234教师出现学校出现中国夏商学校萌芽西周六艺 学在官府春秋战国私学兴起 稷下学宫西方古印度婆罗门 佛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古希腊雅典 德智体美——政治家斯巴达 军事教育——军人古罗马拉丁修辞学校:培养雄辩家1234扩大规模类型增多内容丰富中国西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太学隋唐科举制 六学 二馆宋元明清教材依据 四书五经明代 八股文西方中世纪欧洲社会教育骑士教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口诀近代社会教育公义法俗现代社会教育全民多现身1234教育学的发展010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儒家社会作用庶 富 教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德才兼备教育内容诗书礼仪乐 春秋教学原则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中国教育学萌芽1234学派主张墨家文史知识 逻辑思维能力实用技术 刻苦精神道家反智 愚民 遵循自然《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教育学的雏形教学原则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西方教育学萌芽1234ABDC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为培养未来统治者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政治学》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美德“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教育学创立阶段1234夸大泛智卢梭爱自然儿童赔死心理学洛克在白板上画绅士规范心理学1234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旧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教学四阶段伦理学和心理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五步探究教学法教育无目的论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陈鹤琴中国近代教育思想123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1234口诀姆有目标纳有发现瓦根找范例司机给建议才可能发展重点记忆123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02小学教育1、小学教育概述2、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03小学组织与运行1、学校管理概述2、我国小学的组织与运行3、学校的运行机制三个基础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义务性德智体美劳全面性提高全民素质全民性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

04教育目的

04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2、教育目的有两种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又称“应然的教育目
的”),是指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 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又称“实然的教育目 的”),是指 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 (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 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近代的教育目的
● 1929年,国民党三大确立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 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 生计,延续国民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 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1936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公布了“中华 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 力,增进生活智能,以造就健全国民”;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 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 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制订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 标准;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 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从教育目的到教学目标是抽象到具体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只有实现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实现教育的总目的的要求;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德育工作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品德概述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实质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01道德认识(核心)03道德意志02道德情感04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A. 直觉的道德情感B. 形象的道德情感C. 伦理的道德情感(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C.内化: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融为一体(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2017下】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梳理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2017上】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作出判断。

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自我中心阶段B. 权威阶段C. 可逆阶段D. 公正阶段【2019下】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 社会契约B. 相对功利C. 遵守法规D. 普遍伦理梳理总结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基本内容2第三节 德育工作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双边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致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童年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态度和品德的最早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观念。

家庭是孩子接受社会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父母的爱护和关爱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而父母的严厉和规范行为则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能力。

此外,童年时期的朋友关系、学校教育等也对一个人的态度和品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和学校教育,孩子学会了合作、友善和尊重他人,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品德和态度。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态度和品德的第二个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心发育、社会适应等多方面问题,他们需要逐渐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学会辨别是非,坚定自己的信念。

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关系、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都对一个人的态度和品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

成年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态度和品德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成年阶段的人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们需要更加坚定地贯彻自己的信念和理念。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的态度和品德已经初步形成,他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态度,为社会、家庭和自己创造更为美好的人生。

成年阶段的人需要注重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总的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童年阶段、青少年阶段和成年阶段都对一个人的态度和品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塑造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是初中政治几年级的知识点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是初中政治几年级的知识点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初中政治几年级的知识点1.引言1.1 介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它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这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们可以使学生在思想、学识、身体、美感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通过德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智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体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体魄,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美育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劳动和生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健康的人格和多方面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长,健康地成长。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视和培养,以期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学生全面发展是指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均衡而完善。

这种发展要求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得到充分培养,以在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促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全面发展,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和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爱的教育第四章读后感

爱的教育第四章读后感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教育
章节内容概述
章节标题:爱的教育第四 章
章节背景:意大利社会背 景
章节内容:讲述了一个小 男孩安利柯的成长故事
章节主题:爱与成长
爱的教育第四章读
03
后感
对章节内容的理解
介绍第四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关系
分析第四章中表达爱的主题的 方式和意义
探讨第四章中教育思想和方法 的启示和意义
总结第四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 和情感
重视道德教育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启示
重视家庭教育:培 养孩子的品德和价 值观
提倡正面教育:鼓 励和表扬孩子的优 点,不要过分批评 和惩罚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 特长:让孩子在自 己喜欢的领域得到 充分的发展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 展:不仅关注学业 成绩,还要注重孩 子的社交、情感等 方面的发展
对个人学习的启示
学会感恩
培养良好习 惯
珍惜友谊
塑造健康人 格
对个人职业的启示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培养职业道德:爱的教育第四章强调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导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遵守道德规 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追求卓越:爱的教育第四章鼓励个人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水平,为个人 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爱的教育第四章对
06
未来发展的启示
对未来家庭教育的启示
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正处于逐渐独立成人的过程中,社会性发展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从与同伴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详细论述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首先,中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对与同伴之间的相处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通过参加各类社交活动来建立和维系友谊关系。

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中学生相互之间的接纳和尊重,能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中学生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在团队合作中培养领导能力和合作精神,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其次,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家庭关系。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爱对中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陪伴和关注能够增强中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其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能力。

在家庭中,中学生还能够学习到与他人相处的一些基本准则,比如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另外,家庭对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也有着教育的作用,家长可以引导他们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此外,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还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密切相关。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逐渐从过去的依赖中独立出来,开始承担起一些社会责任。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例如,志愿者活动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培养出乐于助人的精神。

参与公益活动,让中学生能够触摸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而了解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涉及到自我发展的需求,也体现出对他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尊重。

总之,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他们学会了倾听、尊重、合作。

在家庭关系中培养了他们情商和沟通能力。

同时,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也对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品格必修课

青少年品格必修课

目录分析
《青少年品格必修课》这本书的目录涵盖了青少年品格培养的各个方面,具 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青少年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价值观 和行为模式,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情绪管理 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为未来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摘要
自信自强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青少年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 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自信自强不仅是个人的品 质,也是社会的基础。 《青少年品格必修课》这本书的内容摘要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个 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内容摘要
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的品质,也是社会的基础。 坚韧不拔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 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也应该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 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团队合作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青少年 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同时,也应该在团队中发 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团队做出贡献。 自律自控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青少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轻易发脾气 或者做出不良行为。同时,也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自律自控不 仅是个人的品质,也是社会的基础。
《青少年品格必修课》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 建议和策略,还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品格的力量。无论大家是正 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还是正在担任青少年导师的人,我都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 书。我相信大家会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和灵感。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下面将从思想品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思想品德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阶段,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自主的价值观念。

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责任以及个人的追求。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中学生在这一阶段也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辨别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地评估并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

其次,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学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逐渐融入社会,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中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可以通过校园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参与社团组织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最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诱惑,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性,通过自我反思和总结,推动学生不断成长。

总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品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教育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

《德育实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育实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育实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德育实践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道德观念以及养成好习惯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德育实践的目标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包括但不限于诚实、正直、守信、友善、勇敢等。

通过德育实践,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德育实践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培养场所,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而社会环境则是学生德育实践的延伸和拓展,社会上的各种文化、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德育产生影响。

德育实践既需要学校的重视和倡导,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德育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通过家庭活动和亲子互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总之,德育实践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以及家庭的支持,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章节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简要介绍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并解释这些内容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如下所示是一种可能的写作方式:第一章从引言开始,先概述德育实践的背景和意义,引出后续要探讨的问题。

接着介绍本文的结构,包括主要章节和各章节的主题和定位。

第二章将重点探讨德育实践的第一个要点。

我们将深入分析该要点的定义、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并以案例论证其有效性。

通过这一要点的讨论,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到德育实践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道德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规范道德行为中学是学生建立和形成道德观念的关键期间。

学校应该建立一套严格的纪律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在校园内,学生应该遵守课堂秩序,尊重老师和同学,不欺负弱小。

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学校应该采取适当的纪律处分,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活动,了解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正确的行为和选择的重要性。

二、优秀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

学校应该积极传播正面榜样,让学生有榜样可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通过讲述名人故事、展示优秀学生的事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道德追求。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优秀人士或者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道德模范,从而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和道德力量。

三、德育课程的加强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核心。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课程的设置,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在德育课程中,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等。

同时,德育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判断和选择,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受学校的教育影响,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关怀。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性格和价值观,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家长也要做好自身的榜样,因为孩子往往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和成长的。

总结起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心理学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 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 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24
下面就是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一个实例,著 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 ❖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 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 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 于他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 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药剂 师拒绝了他的恳求,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治好 了妻子的病。
7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是对一定
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 ,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可见,从 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 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8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 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26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 ,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 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 自身的利害关系。
27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LOGO
第四章 中学生 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问题:
品德与 社会性
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自学)
2
学习目标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 点。
❖ 理解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作者:周莉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在当代高中开展思想政治课,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刻了解我国的基本治国理论,并将所学融入社会活动之中,以此树立良好的政治核心素养,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三观。

关键词:高中;马克思主义;政治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1-0029-01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高中政治课上核心素养的建立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展开具体论述。

1.简析高中政治课的核心素养教育如今高中政治课堂讨论的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得以应对社会生活以及稳固自身价值观的重要能力。

可以说其是学生个人品格的沉淀,是让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政治课堂上,核心素养重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分别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以及公共参与。

这几点内容互相影响,是核心素养得以养成的必备条件。

2.如何将核心素养普及到学生政治教育之中成为一名优秀高中生的前提就是,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品德,学生的品德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得以建立的主要根基。

而高中政治课堂又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宣传平台,学生通过政治课堂的学习,接触到正确的待人处事之道,成为品德优秀的合格高中生。

2.1 完善教学内容,深化政治教育。

如今高中政治课理论内容占据大部分,这就导致课堂教学较为枯燥,而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

比如,高中教师可以将政治书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使抽象化的政治理论具象化,以此引发学生的共鸣;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网上下载与课堂内容相符的图片或视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还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堂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本的理解。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关系》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关系》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关系》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一、教学目标1.了解品德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惯。

3.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4.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品德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惯。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品德与社会关系1. 品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品德的定义: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 品德的重要性:对个人和社会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 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交、合作、帮助等活动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

- 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3. 研究和运用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惯- 研究正直、诚实、守信、友善等品德观念。

- 培养积极向上的行为惯,如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第二单元:个人品德发展与社会关系1. 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关系-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表达。

- 爱国主义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2. 公民责任与社会关系- 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 公民责任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3. 研究和运用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惯- 研究勤劳、诚实、守时、守信等品德观念。

- 培养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行为惯。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参与品德与社会关系的实际体验和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3. 小组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言行举止,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

2.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关系》四年级上册教材。

2. 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教学安排第一周第一课时:品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探究品德的定义和品德的重要性。

个人品德与道德观念的发展

个人品德与道德观念的发展

自我提升:不断学 习、思考和实践, 提高自己的道德素 质和修养水平,不 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注重言行举止:言 行一致,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影响 他人。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 惯:从小事做起, 注重细节,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不 断提高自己的道德 水平。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
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爱心和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帮助,传递正能量和爱心,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包容性增强: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包容和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选 择和信仰,避免道德评判和偏见,形成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
道德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人们更加注重道 德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不断探索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道德观念是品德形成的基石
道德观念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 部分
道德观念的缺失会导致个人品德 的缺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道德观念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 指导作用
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有助于个人 品德的发展
品德与道德观念的相互作用
品德是道德观念的体现:个人品德是道德观念的具体表现,一个人的品德水平反映了其道德观 念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发展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
增强国家竞争力: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公民群体将使国家更具竞争力,因为这样的社 会更有可能吸引投资,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 ❖ 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 ,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 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 自身的利害关系。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个人的人生哲 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考 虑问题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 自律。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柯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 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 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学生的道 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 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 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 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 。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 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二对: ❖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
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 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 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
•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 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 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 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 ,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 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 基础。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研究方法:临床谈话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
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 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 则。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在5、6岁以前,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 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称为前道德;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 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附和大众的意见,谋 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 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后期望和要求,并 总是尽量按照人们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来 约束自己。判断好坏根据行为的动机。有利他 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即为坏。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 逃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来决 定的。认为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对的, 遭到批评指责的都是坏的,错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 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 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 的自我中心性。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 ,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
•29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 水平二: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 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 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 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 范。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 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 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 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 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是对一定
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 ,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可见,从 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 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 在5-10岁,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 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 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 (1)前道德阶段(5、6岁以前)
• 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地了解, 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 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 样做的观念、认识,完全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 则。
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v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
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品德及其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人依据 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实际行动中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倾向与特征。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 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 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 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但把规范看成 是固定不变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 又称为原则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 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 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 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 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 的标准。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 会性发展
2020/11/24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问题:
•品德与 •社会性
•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自学)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学习目标
v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 点。
v 理解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v 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
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 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 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 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对:
❖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 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 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 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 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 ,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 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 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 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 望,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 ,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 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 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 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皮亚 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 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 基础上制定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 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 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 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 据其好的动机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 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1925)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他发现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 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 获得的。他通过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品德教育 的实验等大量的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 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Nhomakorabea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受社
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 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 1.别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 上的体现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 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