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

合集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

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1979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包产到户;
包干到产;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改时期
(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保存富农经济;
【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
(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28.12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制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毛泽东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禁止土地买卖;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9.4
毛泽东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清朝时期,土地政策主要体现为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是由封建地主集中占有和控制的,农民只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种封建制度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的贫困。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改革,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规,如《农民土地法》等,鼓励土地承包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土地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变革。

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引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新特点。

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封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今后,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土地政策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目的是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 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 线和解决农民问题结合起来 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对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 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 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各个解放区开展。使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 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激发了农民 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三大改造时期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 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 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 立起来。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 产到户,身负盈亏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基本在 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 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内蒙古牙克石市绰河源中学 王雅芬
西周时期
井田制
春秋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 土地自由买卖,实行土地私有制。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是“有田同耕” 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 是不可能实现的。
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

经典: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经典: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12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次土地政策调整
13
1、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 1950年冬,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全国范围 的土改展开。
• 1952年底土改完成,3亿多农民获得了7.5亿 亩土地,免除了每年7亿斤粮食的地租。
改变土地政策,即由减租 减息改为没收地 主土地分配给农 民。“五四指示”没有一般宣
布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而是 赞成、批准并领导农民通过清算 等途径以“有偿方式”等多种方 式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同时, 对中小地主作了较多的照顾,富 农的土地一般不动。这样做,是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国内战尚 未爆发)出发的,是正确的。
15
2、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背景: •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16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1953-54):农业生产互助组(临时互助 组,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 相互帮助,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
在土地政策方面作了让步,
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即实
行“二五减租”和“分半
减息”(减租减息),借
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
削,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
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
交息,借以照顾地主的利
益,团结对敌。这个政策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实
行了一段时间。
9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

近代史纲要——农村土地政策

近代史纲要——农村土地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 富农 农, 发展互助合作,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削
政策 消灭地主阶级,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实行农民的土地私 有制 限制富农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 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利益 农民交租交息 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不侵犯中农土地 继续土改,把新解放区的土地分给农民,在大陆消灭地主 新解放区土改的过程中,保存富农经济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 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 农业合作化的同时,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 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
时期
农村阶级路线
阶层 地主阶级 富农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地主阶级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
抗战时期
富农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地主阶级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富农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地主阶级 富农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翻身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作用 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相关文献 《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调动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 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边 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放, 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表格

中国近现代史表格
1898.6-1898.9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1-1895洋务运动,19c6070s民族工业产生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中体西用”
地主阶级顽固派
“中体中用”
1894-1895中日甲午《马关》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898-1900义和团
农民阶级:扶清灭洋
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科技成就
教育
1966-1976十年文革时期
严重破坏
阶级斗争为纲,党内工作瘫痪
70s: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正常化;中美建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两弹一星
扫盲教育
1976-1978两年徘徊时期
停滞不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
杂交水稻
义务教育
1978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
1931918日侵东三省
主要矛盾变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鸦战后,领事邮政代办所
1896“大清邮政局”宣布成立
1913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1920后,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取消
1934-1936红军长征
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革命形势开始转好
1936.12.12西安事变
1894-1912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鞠躬握手婚源自自由葬礼简洁早期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天演论》、谭嗣同、奕忻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
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894-1912辛亥革命
(1911-1912)资产阶级:建立民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中国近现代史表格

中国近现代史表格
1888宫廷专用铁路——“紫光阁铁路”
1909中国铁路史上里程碑——京张铁路
1911年全国铁路90%由外国修筑并控制
民国时期,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
1856-1860二次鸦战(英法)《天津》《北京》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①“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②中华民国建立(提高、激发、政策)
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181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72
《申报》
1905《定军山》
1913《难夫难妻》
1931《歌女红牡丹》
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1918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1919毛泽东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这会主义建设道路。
1946-1949内战阶段
刘邓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
过渡时期
1949-1952恢复时期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国内
外交
建国初,农村:1950土地改革
城市:建立国营经济
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协会议《共同纲领》,开国大典
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
曲折发展
60s:一大片
1956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1960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政府实行的土地公有制政策和毛泽东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清政府时期,土地公有制是通过废除私有土地,宣布国家对所有土地实行占有和分配,从而实现公有化的。

这一政策是为了缓解农民的生存压力,并在平衡土地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权益不平等和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因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政策。

这一政策是为了消除土地方面的不平等和剥削,为农民争取土地权益和提高其生活水平。

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实行的措施包括对土地私有化、对地主阶层的重新分配、对土地的重新登记和颁发土地证。

这一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热情,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在执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局限性,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等等。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的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吴迪或少地的农民。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及思考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及思考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及思考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6.十年探索时期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7.改革开放时期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主席原来的设计是先用农业支持工业化,待完成工业化后再用工业反补农业,最后再进行第三产业消费品的生产,工农兵都在勒紧裤腰带。

但人亡政息,没能等到反补农业,农村就进行了分田,农民暂时得到小利,但围绕集体化农村建立的工业体系一下就没有了市场,单户农民买不了拖拉机,雇不了农业科研人员,出现了结构性工业过剩,国有企业原来利润全部上交,连机器折旧都不提,没有任何积累留在企业,资金也由原来的拨款变为贷款,增加很大财务成本,外企减免各种税费,私企各种偷桃税费,而国企33%的所得税,面对外资和私企的不平等竞争,完败。

农民在分田短暂红利消失后又沦为打工者,再次被盘剥。

其实工农阶层都是牺牲者,不应互相诋毁,而在过程中什么人通过改革政策得利了,他们才是工农阶级要拷问的。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土地改革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土地改革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

增加农民收入;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5、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世界史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高于当地市场价。

(实质是对农奴一次变相的掠夺).与美国内战时颁布的《宅地法》区别:俄国是高价赎买,美国无偿获得。

农产品价格练习:民富则国昌,民穷则国衰。

富民强国一直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各国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素的士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士地所有。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牲畜、农具、多会的根食及共在衣村中多余的房屋。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什么重大举措?(1分)根据材料分析这一重大举措的划时代意义。

(1分)(2)材料二是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结合这段话,谈谈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分)(4)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日本分别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本国人民关心的土地问题来改善民生?(3分)(1)开展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 分)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任写1点,)(2)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或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农业、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增长(或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
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大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1928.12
(1)军垦屯田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民族矛盾: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
1946.5.4解放战争时期1949)(1945—1947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
;(过渡)耕者有其田(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多余土地财产;征收富农没收地主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土改时期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保存富农经济;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1952彻底废除】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这一考点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高频考点:各时期土地政策

高频考点:各时期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1.颁布的土地法1.“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局限: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法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2.“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相对于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一个原则性的修改,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2.阶级路线(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原因1.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5.意义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基本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意义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纲领性文件1.《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原因1.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表格: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

表格: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
过渡
时期
1950—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3—1956年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走合作化道路。
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标志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十年建
设时期
1958—1978年
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小社并大社,全国迅速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实行“一平二调”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
放时期
1978年以来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政策(路线)
作用
土地革
命时期
1931年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解放战
争时期
1947—1948年
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1853-1864)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

2.“民生主义”————辛亥革命时期(1905)内容:“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意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新“民生主义”————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大革命时期)内容: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意义: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4.《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1928.12)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方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5.《兴国土地法》————毛泽东(1929.4)内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6.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抗日时期)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
时间
土地政策(路线)
作用
土地革
命时期
1931年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解放战
争时期
1947—1948年
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使解放区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过渡
时期
1950—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3—1956年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走合作化道路。
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标志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十年建
设时期
1958—1978年
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小社并大社,全国迅速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实行“一平二调”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
放时期
1978年以来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