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轼浣溪沙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1[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

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这是一首记游小词。

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

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全文赏析: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东坡古诗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本文将围绕着东坡古诗进行赏析,进一步深入探讨苏轼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东坡诗歌的特点之一是豪放洒脱。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豪爽大气、不拘一格的个性。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豪情万丈的情感和无畏风雨的精神。

他大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受世俗束缚,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其次,东坡的古诗情感真挚。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例如《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生命的真挚态度和对于永垂不朽的渴望。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此外,东坡的古诗意境深远。

他的诗作常常以细腻、深邃的意象和意境给人以启迪。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幅画面使人们联想到秋天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渺小。

东坡的诗作往往具有画面感,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东坡古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个人的才情,更在于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独到理解和创新实践。

他以自由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使得他成为宋代文坛的瑰宝。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追求自由,强调音韵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作音韵优美、意蕴深远。

他的词作中也常常运用典故和寓意,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这些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让苏轼的诗歌作品独树一帜,流传于后世。

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放洒脱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普世价值和时代特色。

他的诗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风格和情感。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寿县寿春中学江明星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一【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yú)跌宕(dàng),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黄米蔡”;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词牌名。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二【全解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簌簌衣巾落枣花”,倒装句式,意思是“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缲(sᾱo)车:“缲”同“缫”。

缫(sᾱo)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穿牛衣的人,即穿蓑衣的人。

上阕:上片写景,写的是春天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古柳下卖黄瓜的村民,共同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枣花纷纷落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枣花盛开的繁茂,展示了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

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缲车的响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农民们生产劳动的繁忙。

“牛衣古柳卖黄瓜”,这真是哪位画家的佳作啊!一位村民,穿着蓑衣,在一棵古柳树下叫卖黄瓜。

“牛衣”一词,可见是雨后不久,黄瓜上似乎还带有雨水,显得多么鲜嫩。

苏轼作品赏析

苏轼作品赏析
半缘修道半缘君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 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岗。
贺铸 鹧鸪天· 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後,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3、如何理解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一词 的“充满理趣而又放纵不羁”,请结合作品 及苏轼的生平思想进行说明。
• ①苏轼的人生道路充满曲折和坎坷(反 对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黄州贬谪 等)。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 (1082)三月,即东坡因“乌台诗案”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夜饮大醉,回 到长江边上的住所临皋亭,依仗门外, 静听那不息的滔滔江流声,于夜阑风静 中,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
二、文学创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定风波》《临江仙》(夜归临皋) •《念奴娇》 《水调歌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家”领衔人物。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 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 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和子由渑池怀旧
1061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四、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
的行书作品以豪放、奔放、潇洒见长,被誉为“苏子狂草”。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渡海帖》。

《渡海帖》是苏轼在海上旅行时所作的一幅行书作品,其内容
表现了苏轼在海上的壮阔场景和豪情。

整幅作品以“渡海”为主题,以潇洒奔放的笔法勾勒出了波涛汹涌的海面和狂风大作的景象,表
现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渡海帖》中,苏轼运用了横平竖直的笔势,将海浪、风云、船帆等元素生动地表现出来,整体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力量感。

他的笔墨自由奔放,线条流畅有力,表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个性和
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

此外,苏轼在《渡海帖》中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如断笔、
挥洒、点画等,使得整幅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张力。

他的用笔轻重得当,虚实相间,使得作品在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都达到了很高的
水平。

总的来说,《渡海帖》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豪情壮志和艺术境界。

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以自由奔放的笔墨表现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狂放不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价值,更是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魅力。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苏轼的古诗加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赤壁赋朝代:宋朝|作者: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定风波 赏析

定风波 赏析

定风波赏析定风波是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名篇,描写了他一生中经历的仕途坎坷、政治激情、个人遭遇和人生感悟。

定风波在其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定风波的背景及意义、内容及结构、艺术特色和价值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作品。

定风波是苏轼创作于北宋度宗宣和年间的一首长篇诗,全诗共有48句,其中描写的是苏轼自封除右司谏,被贬中书舍人的心情及其表达。

由于苏轼在《水龙吟》中以有权有势、阳奉阴违的体制内子弟的身份抒发生活感悟,而定风波真正写出了全盘否定这种体制的火气和意志。

这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妙之作”,并收入了《苏轼文集》之中,成为苏轼一生创作中的代表之作。

苏轼在定风波中描绘了自己官场的遭遇和感慨,反映出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文字中流露出一种浓烈的情感。

全诗以“三月七日,敢告饶明府”开篇,表明了苏轼将要对明府饶嗣宗表达自己心中的苦闷和忧虑。

他以“告发四方”的形式,将自己的遭遇如实述说,以期得到一个公正的交待。

苏轼在定风波中通过写实的手法,传达出他对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他以自己的感受和遭遇来唤起读者共鸣,让人们对他的心路历程有更深的了解。

在描写自己经历的同时,他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对人世间的矛盾和不公的反思。

全诗流畅而细腻的表达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定风波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价值。

首先,它以一种饱含感情的文字风格抒发自己的感受,扣人心弦。

苏轼以激昂豪迈的口吻抒发了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使读者对他的遭遇和感受有一种强烈的感同身受。

其次,定风波以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展示了苏轼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造诣。

他凭借着超凡的文辞和精湛的表达能力,将自己的遭遇变成了艺术的表达,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味到了苏轼内心世界的浩瀚和无穷。

定风波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反映了南宋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忠诚和高尚品质。

赏析苏轼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赏析苏轼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古文赏析--与书籍度过漫长岁月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背景: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写作大量歌咏西湖美景的诗歌,这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诗的上半首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有晴天的绰姿,也有雨天的美态。

下半首却转而以貌取神,用经典传神的比喻描写西湖的神韵,从而成为歌唱西湖的名句。

清代学者王文诰称赞这首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因为其不写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全面写照并赋予生命色彩。

译文:
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下景致正美,
远山时隐时现在细雨里空蒙迷人。

想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有天然神韵。

《苏轼》文言文翻译赏析

《苏轼》文言文翻译赏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宋代文学巨匠,其文、诗、词、书、画皆擅,尤其以诗、词、文三绝著称于世。

本文以苏轼的文言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及赏析进行探讨。

一、翻译赏析1. 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其语言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以下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进行文言文翻译: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宾客在赤壁下游船。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波澜不惊。

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唱起婉约的章节。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亘江面,水光与天空相连。

任凭一片芦苇随波逐流,越过浩瀚的江面。

宛如乘着轻风飞升,不知停歇之处;飘飘然如同遗世独立,羽化成仙,飞升到仙境。

2. 赏析《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成就极高。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1)意境深远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赤壁月夜的美景,通过描绘清风、明月、白露、江水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意境。

同时,苏轼借助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使作品意境更加深远。

(2)语言优美苏轼的文言文作品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运用了对仗,形象地描绘了江面的宁静。

(3)哲理深刻苏轼在《赤壁赋》中探讨了人生、宇宙等哲学问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同时,苏轼以历史人物为借鉴,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二、总结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苏轼诗词及赏析

苏轼诗词及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内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赏析: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

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

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

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对你所了解的苏轼或作品写一篇赏析

.对你所了解的苏轼或作品写一篇赏析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的作品被誉为“苏门四学”之首,被后世尊为文坛巨匠。

苏轼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一、苏轼的生平及作品特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诞辰于北宋太宗庆历六年(1037年),逝世于嘉佑七年(1101年)。

他早年就读于苏州的道院,后赴东京应试,因论战得罪权贵,被贬黄州,后又因牵连“醴泉回逋”的风波而被贬岭南。

苏轼的作品以诗文、书画、词曲为主。

其诗作在宋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态的深刻感悟。

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苏轼的散文也有独特的风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东坡志林》等。

他的词作更是打破了原有的格律约束,为后世词坛带来了新的风貌。

二、苏轼作品赏析1.《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描绘了桃花源、怀旧、临水等情景,表现了他豪放不羁、风流洒脱的形象。

这篇赋文的艺术成就在于其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写于苏轼去世前的一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句句深情,音韵悠扬,结构严谨,表达了苏轼对人生苦短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思考。

这首词在表达个人情感的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怀和批判。

3.《前赤壁赋》《前赤壁赋》是苏轼在岭南时的作品,表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诠释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赋文以描绘赤壁之战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苏轼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揭示,堪称是我国古代赋文的经典之作。

4.《东坡志林》《东坡志林》是苏轼的散文集,包括了他的日记、杂志和文论等。

这部作品以其平实而传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多种学问的追求。

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苏轼作品的影响苏轼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多以豪放奔放、豁达大气为特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后人心中,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为人民、为国家的忠诚爱国者。

苏轼作品赏析

苏轼作品赏析

苏轼作品赏析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

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

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

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赤壁赋书法赏析

赤壁赋书法赏析

赤壁赋书法赏析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书法艺术也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赤壁赋》书法的一些赏析:
1. 气韵生动:苏轼的书法注重气韵的生动,他的字形虽然向右上方倾斜,但整体上却有一种动态平衡的感觉。

这种气韵生动的特点,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2. 笔法丰富:苏轼的书法笔法丰富,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来表现不同的字形和意境。

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行书的流畅,也有楷书的端庄,更有草书的狂放。

这种丰富的笔法运用,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结构严谨:苏轼的书法结构严谨,他的字形虽然向右上方倾斜,但整体上却有一种对称和谐的感觉。

他的字形大小、笔画粗细、结构比例等都非常严谨,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 意境深远:苏轼的书法意境深远,他的字形和意境相互呼应,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这种深远的意境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总之,《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书法艺术也备受赞誉。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苏轼的词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的词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的词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柳永词给北宋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没有马上汇成俗词的洪波,苏轼是其之后又一强有力的创新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个別号是他在黄州开荒耕种时自己取的。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詩而获罪,后虽保住性命,但却被贬到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做了一个沒有实职的官。

初到黄州,他全赖积蓄维持一家生計,生活非常艰苦。

后来得到好朋友马正卿的帮忙,得到一块几十亩的荒地,于是他便带领家人开垦。

他们种麦、种菜、种茶、种果树,以所得收入帮补家用。

由于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面的一个山坡上,而躬耕的生活有点像居士隐居田园,于是苏轼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別号,自此,人们便称他做苏东坡了。

苏轼为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

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

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

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

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啊!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①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②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交横⑤,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⑥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②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③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1083)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④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

⑤藻荇(xìng姓):藻和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草。

⑥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赏析一《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诗作者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

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欢迎大家阅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她非常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气质非常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苏轼的作品赏析

苏轼的作品赏析

苏轼的作品赏析一、苏轼诗词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这首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苏轼当时与弟弟苏辙分别已久,词中既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体现出他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在宇宙的宏大背景下审视人生的悲欢离合,既有对现实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又有一种豁达超脱的情怀。

- 艺术特色- 从结构上看,词的上阕望月问天,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从明月起笔,对月的追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想象奇特。

下阕则怀人抒情,由对明月的赞美转到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最后以美好的祝愿作结。

在语言上,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用词精准地描绘出月光的流转,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状态。

- 主题思想-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游览赤壁矶,触景生情,缅怀古代英雄周瑜的同时,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词中通过对赤壁古战场壮丽景色的描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力量。

而对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刻画,一方面表达了对周瑜年少有为、建立赫赫战功的钦佩,另一方面与自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怅惘。

- 艺术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开头的景物描写气势磅礴,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在人物描写上,抓住周瑜的神态和军事才能进行描写,简洁而生动。

从风格上看,这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英雄的敬仰,又有对自身命运的叹惋。

- 主题思想- 此词通过描写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传达出一种不为外界环境所干扰的心境。

词中反映出苏轼对人生风雨的坦然面对,他在仕途不顺、历经磨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他对荣辱得失的淡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 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 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1061年
A
10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
A
17
(二)、《定风波》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者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1、《定风波》层次
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苏轼胸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 雨而触发,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 想和心情。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 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 首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 词来。
2、思想内容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 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 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 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A
12
A
13
A
14
三、黄州期间的创作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 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 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 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 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常州。 据载,苏轼去世时“吴越之民,相与
•《江城子·密州出猎》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定风波》《临江仙》(夜归临皋) •《念奴娇》 《水调歌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A
4
A
5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A
2
苏轼的生平
苏轼一生的升降沉浮,与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
党争关系密切。 一、改革派当政时(宋神宗、王安石)1069年 苏轼: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 ( 1079年 “乌台诗案”) 二、保守派当政时(高太后、司马光)1085年 苏轼: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三、新党当政(哲宗)1093年 苏轼:惠州——海南儋州 四、宋徽宗即位1100年 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江苏
A
15
(一)、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 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A
16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 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凉 心理:惊 、恨 心怀幽恨 惊恐不已 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 、不肯同流合污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元丰五年(1082)七月至十月间,他两次游历黄 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矶),三咏赤壁,先后写下《念 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不朽的绝作。
一、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二、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与黄州
期间文学创作的关系。 三、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
态及其原因。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 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 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 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 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 坡乐府》》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 苏轼借出猎一事抒发了爱国豪情,表达了他热 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以急切愿望。
❖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 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 功的信念 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 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挽弓杀敌了。这 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 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 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 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 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 气了。
A
21
四、《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 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A
22
四、《临江仙》(夜归临皋)分析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与 个性品格? 2、仕途上的坎坷波折如何影响了苏轼的 创作? 3、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的思想 根源是什么?
❖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 缘情结合起来。
❖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 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 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 表现手法。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 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 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和子由渑池怀旧
A
23
问题1:苏轼对官位升降并不在意,但非常重视 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对自由人生 境界最为渴求。他希望真正得到一个自由的空 间,尘世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都可以抛弃,任 凭一己心灵超然、自由翱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