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
如: 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迁移: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
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2.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对经济的影响:①带来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
③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①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
②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促进经济发展;②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
如:“知识城” 匹兹堡 1.复兴计划: ①进行环境整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 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为“知识城”。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三角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现在面临的问题:(1)煤炭资源枯竭; (2)水资源不足; (3)环境污染严
、采取的措施:(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消除污染,美化环
(3)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 (4)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2)差异性:日本英国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贫乏煤、铁、石油2.经济发展方面(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2)差异性: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整理:耿建峰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东南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矿产贫乏煤、铁、石油2.经济发展方面(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三、我国的区域差异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山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1.3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知识梳理】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类型3.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4.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指自然资源的蓄积量或可利用量,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和可利用规模。
(2)自然资源的数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资源总量上,还体现在资源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3)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4)随着世界人口迅猛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一些矿产资源面临短缺甚至枯竭,许多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因矿产资源数量减少而面临困难5.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2)土地资源的质量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3)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
同时,土地资源的质量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一方面,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6.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造成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产生重要影响(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鲁教版】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1.1认识区域1、区域的定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定义理解:(1)地理空间性(占有一定的空间)。
(2)内部一致性、外部差异性(区域的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2、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区域的划分:按单一指标(积温),如热量带;按综合指标(语言、宗教):文化区。
4、区域划分的目的: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5、区域的特征:⑴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青藏高原“高寒”的区域特征。
以地势高这一特点出发,引出气温低,再引发出其他要素特征。
⑵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即区域间的差异。
⑶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6、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关系: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
7、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意义?(1)整体性:利用资源、改善环境时,要综合考虑。
(2)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开放性: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8、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
(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适宜发展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以及向北方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
(3)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利于粮食生产,但有利于经济作物发展。
(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旅游资源丰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地形不同。
2、区域差异的表现:(1)自然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
(2)人类活动的差异: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经济、社会,文化)。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2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山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农业农耕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高寒牧业,河谷农业人口稠密较少很少城市众多较少很少其他重要农耕区牧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3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4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鲁教)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要素平等)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一般指经济区和工业区,具有核心)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案例:青藏高原、海南岛2.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案例:英国和日本的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3.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案例:全球一体化注意和差异性的区别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空间上的差异=水平差异+垂直差异)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鲁教]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鲁教]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为界。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湘教]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注意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的划分)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2024高中地理必修三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2024高中地理必修三鲁教版知识点总结一、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2.人类活动的分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文化活动。
3.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分布、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文化特征。
4.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
二、工业与能源资源1.工业的地理条件:水、能源、交通等。
2.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
3.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电站、三峡工程。
4.核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核电站、核燃料循环。
5.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三、人口与城市1.人口数量、分布和变动: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人口密度。
2.人口迁移: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农民工问题)、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影响。
3.城市发展的条件和特征:自然条件、交通、土地利用、行政经济中心。
4.城市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划、城市的立体结构、城市的开发策略。
5.城市运行与管理:城市的交通网络、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的社会保障。
四、农业与农村1.全球农业的分布: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地中海农业、北欧农业、牧业区。
2.我国农业的分布:农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3.农业生产方式:耕种业、牧养业、森林业。
4.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农药化肥、机械化、农业科技。
5.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村卫生条件、农村文化。
五、海洋资源与利用1.海洋资源的分类:物质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
2.我国的海洋资源与利用: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盐资源、风能、海水淡化。
3.海洋环境保护:沿海带建设、海洋污染与防治。
六、地球与地球环境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表层的特征:大陆、海洋。
3.地球的地理环境:大气圈、水圈、陆地生态系统。
4.地理系统与地理层序: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尺度的概念与示意图。
5.地理环境的现状与未来:人口增长与环境、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鲁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引起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地图阅读方法。
3. 地图的类型与应用:等高线、气候图、资源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的绘制和解读。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 世界洋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理论。
- 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 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及其分布。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 植被分布的地理规律。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布局。
- 工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践。
- 农业与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 交通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流向。
4. 旅游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 旅游业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的应用。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发展的理论:区域发展的概念、模式和战略。
2. 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评价、开发与保护。
3. 环境问题的防治: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与治理措施。
4.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六、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
鲁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
地图可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判断地图上的距离,利用图例识别各种地理事物,根据方向确定地理方位。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特点及其分布。
-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组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海洋的地理分布与特征:四大洋的分布、海底地形、海洋资源。
- 海洋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
- 地质时代与地层:地质年代划分、化石记录、地层的形成与特征。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成因及防范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革命。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工业与环境。
- 交通运输: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与实践。
- 国际合作与环境治理: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合作机制。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构成、功能与应用领域。
高中地理 重要的主干知识 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重要的主干知识鲁教版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和_____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______区的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如_______区的分界线;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_____。
2.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区域之间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水平及方向也存在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嫰平原为例),主要表现为: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属于___________气候,松嫰平原位于43°—48°N东北地区中部,为____________气候;②土地条件:长三角耕地以______为主,土壤类型是_______,松嫰平原耕地以_______为主,土壤类型是________;③农业生产:长三角水热充足,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作物,一年____熟到____熟,松嫰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物,一年____熟;④民居(建筑物):长三角民居的屋顶坡度较___,高度和进深大,房檐宽,松嫰平原民居墙体很重,正南正北方位强,楼房的南北间距较_____。
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主要表现为: ①早期社会,土壤_____,河沼广布,阻隔交通,开垦困难,农业发展缓慢;②农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船成为交通的载体,土壤经过培育熟化,适合水稻种植,使这里成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③现代社会,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___,加之耕地被稠密的水网分割破碎,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以推广,粮食的商品率____,“粮仓”的地位下降。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材料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②南北差异 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 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2、差异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1、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2、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④三大自然区特点: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山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农业农耕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高寒牧业,河谷农业人口稠密较少很少城市众多较少很少其他重要农耕区牧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整理:耿建峰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高中地理第三、四单元知识整理鲁教版必修3
识记材料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2、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3、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2)黄河泥沙剧增,下游形成“地上悬河”(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5、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位于各地理要素的交错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和破坏植被。
6、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7、综合治理要坚持的“三结合”原则:林草、工程与耕地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8、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2)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3)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的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2、鲁尔区兴起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3、鲁尔区煤炭的特点:埋藏深、品种多、煤质好4、鲁尔区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是主导产业5、鲁尔区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基地6、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环境恶化;传统产业衰落7、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经济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8、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3)补充:(调整产业布局;发展科技;完善交通)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2、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于世界第六,(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3、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情况:北方水少地多;南方水多地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得地理空间,就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得基础上按一定得指标划分出来得。
2、、特点①具有一定得面积、形状、范围与界线②具有明确得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她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得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得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得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区域差异日本英国得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日本英国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与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与西风带得影响,终年温与多雨,为典型得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得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得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贫乏煤、铁、石油2(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得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得范围与我国地势得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为界。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得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得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就是依赖与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出现时间产生背景(原因)核心思想产生结果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得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得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得影响也很大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得生理与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得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得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观点二:人类中心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早期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人类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得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瞧做人类活动得场所与任意开发利用得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得影响。
人地关系对立观点三:人地伙伴论后工业化时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得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与谐互进得伙伴关系谋求人地关系协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得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得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得能力构成危害得发展。
2、可持续发展得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就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就是目得与生态持续发展就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二、可持续发展得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得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得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就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得基础上,保持发展得持续性;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得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得国际秩序与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得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得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就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行动纲领。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得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就是消费者,也就是生产者与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得观念与参与,改变我们得生产与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走可持续得必要性——中国面临得严峻现实(生存与发展得压力):a、庞大得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得环境危机(城市中得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与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得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与应采取得措施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就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得《21世纪议程》;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问题解决措施①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②人口素质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③贫困人口多坚持开发式扶贫④人口结构不合理完善养老体系;禁止性别人工选择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得环境保护体制(四)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得核心,它既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得核心与前提,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得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得中心;②坚持社会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得主要途径: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得新得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公众参与、绿色消费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水土流失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得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成因:人为原因就是现代水土流失得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得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得过渡)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得土地利用(轮荒与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得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与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得措施1、高原水土流失得治理中心就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得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得综合治理。
3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与水资源得过度使用与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危害:生态环境得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一、我国水资源得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2、南水北调得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3、长江作为水源区得地理条件(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就是我国丰水区(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得华北平原相邻二、南水北调得工程方案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得西北与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得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得矛盾,利于社会安定(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得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得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2、可能带来得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就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3)对江淮沿线地区得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得城镇,大量得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