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录病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反转录病毒和反转录转座子 RETROVIRUSES AND RETROPOSONS

• 暴露出的3端与另一个RNA基因组的3端配对. • 合成继续进行, 其产物两端都产生重复序列, 重复结构为 U3-R-U5. • 当反转录酶利用DNA产物为模板合成互补链时, 发生相 似的链转移. • 链转换是重组过程中的拷贝选择机制的一个例子.
反转录病毒RNA末 端为同向重复序列, 游离的线性DNA为 长末端重复序列 (LTR), 原病毒 DNA(整合的病毒 DNA)两末端是各 少两个碱基的LTR.
RETROVIRUSES AND RETROPOSONS 反转录病毒和反转录转座子
17.1 引言
• 反转录病毒是一个RNA病毒, 具有将它的序列反转 录成DNA的能力. • 反转录转座子是一个通过RNA形式进行移动的转座 子; DNA被转录为RNA, 然后被反转录成DNA, 并被 插入基因组新的位点. 这与反转录病毒的不同之处 在于反转录转座子没有一个有传染能力的(病毒)形 式.
17.4 Viral DNA is genera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反转录产生病毒DNA.
• 病毒RNA的每一个末端都有短重复序列(R), 因而5和3 端分别称为R-U5和U3-R.
• tRNA引物结合到5端的100-200位点后, 反转录酶开始合 成. • 当酶到达末端, RNA的5端就降解, 接着露出DNA产物的 3端.
• 线性DNA被反转录病毒的整合酶直接插入到宿主染 色体上.
• 整合过程中, 反转录病毒序列的两端各丢失2个碱基 对.
整合酶是整合反 应中唯一需要的 酶, 整合过程中, 每个LTR丢失2bp 后被插入到靶 DNA的4bp重复 序列之间.
17.6 Retroviruses may transduce cellular sequences. 反转录病毒能转导细胞基因组序列.
逆转录病毒

避免高危性行为
避免与陌生 人发生性关 系
避免纹身、 穿耳等皮肤 穿刺行为
正确使用安 全套
避免与艾滋 病患者发生 性关系
避免共用针 头
避免与携带 逆转录病毒 的动物接触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01
勤洗手:饭 前便后、接 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
02
避免共用个 人物品:如 牙刷、毛巾 等
03
避免接触血 液、体液等 高危物质
04
避免与感染 者密切接触
05
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增强免疫力
THANK YOU
02
按照病毒感染宿主范围分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微生 物病毒
04
按照病毒基因组复制方式分 类:RNA病毒、DNA病毒
病毒结构
核心:包含 病毒的遗传 物质,通常 是RNA或 DNA
衣壳:包裹 在核心周围 的蛋白质外 壳,保护核 心并帮助病 毒进入宿主 细胞
包膜:部分 逆转录病毒 具有包膜, 由脂质和糖 蛋白组成, 保护病毒并 帮助病毒与 宿主细胞结 合
共用针头:共用注 射器或针头传播
30% 10%
55%
5%
母婴传播
1
途径:通过胎盘、产道或哺 乳等方式传播
2
风险:母婴传播是逆转录病 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3
预防:采取母婴阻断措施, 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4
治疗:针对母婴传播的逆转 录病毒感染者,进行抗病毒
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通过性行 为传播
逆转录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
01
治疗难度大
02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药物研发困难
病毒容易产生耐药性,需要不断研
03
发新药物
第三十三章 反转录病毒

(4)典型AIDS(即免疫缺损期) 有丝分裂 慢性感染→ 微生物抗原 激发因素→增 同种基因细胞Ag 殖性感染→艾滋病相关综合症→各种机会感染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上 腭
下 腭
艾滋病病人与卡波氏肉瘤
特点: (1)潜伏或慢性感染持续存在,通常都有前驱症状, 潜伏期3-5年,5-10年,发病后1-3年死亡。 (2)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 ①肺部感染 细菌、病毒、原虫、 ②肠炎 致死性 真菌引起 ③神经系统疾病 感染 ④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是狂犬病的病原体,在野生 动物及家畜中传播,人被病兽 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
世界范围内狂犬病的发病概况(2003)
世界范围内未发现狂犬病的地区(2003)
一、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bies Virus
6.抵抗力:弱, 56℃ 10min可被灭活,室温 (20-24℃)存活7天,冻 干血制品,须加热68 ℃ 72小时才能灭活病毒。 对多种消毒剂敏感,如 50%乙醇﹑0.3%双氧水, 10%次氯酸钠﹑10% 漂白粉﹑35%异丙醇﹑ 5%来苏儿等。
二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1983年,法国人(Montagnier 等)首次
分离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 1984年,美国人(Gallo等)分离出人类 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 同时Levy及同事也报道了他们对 命名为ARV的逆转录病毒的鉴定; 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统一为HIV,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
反转录的原理及应用PPT

酶的作用机制
逆转录酶通过识别并结合RNA模板, 催化合成互补DNA链;依赖RNA 的DNA聚合酶则是在已存在的 DNA链上继续合成。
酶的活性调节
反转录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 节,如pH、温度、离子浓度等。
02 反转录的应用
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基因克隆
通过反转录获得cDNA,进而进行 基因克隆和基因的构建,有 助于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
04 反转录的优缺点
优点
高度特异性
反转录技术能够特异性地检测目 标RNA,降低其他RNA或DNA
的干扰。
灵敏度高
反转录技术能够检测低浓度的 RNA,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操作简便
反转录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容 易实现自动化。
适用范围广
反转录技术可用于多种类型的 样本,如细胞、组织、血液等
。
缺点
易受污染
反转录的过程
01
识别与结合
合成互补链
02
03
合成完整基因组
反转录酶首先识别并结合到特定 的RNA分子上,通常是mRNA。
在反转录酶的催化下,以RNA为 模板合成互补的DNA链。
通过合成多个互补DNA片段,最 终形成完整的基因组DNA。
反转录的酶学机制
酶的分类
反转录酶主要分为逆转录酶和依 赖RNA的DNA聚合酶两类。
05 反转录的发展前景
反转录技术的改进和优化
1 2
高效逆转录酶的开发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出高效、特异性和稳定 性的逆转录酶,提高反转录的效率和准确性。
自动化与高通量技术
将反转录技术与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相结合,实 现大规模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提高研究效率。
3
实时监测与优化
反转录病毒

病毒复制
吸附:HIV gp120—细胞表面CD4分子,然后与辅助受体结 合 辅助受体分两种: CXCR4是HIV 的亲T细胞病毒株的辅助受 体,CCR5是HIV 的亲巨嗜细胞病毒株的辅助受体; 穿入:膜融合 脱壳: 生物合成:+ssRNA — dsDNA (前病毒 DNA ) —整合于 宿主细胞DNA—病毒基因被活化—转录mRNA—产生子病毒 RNA---cDNA--- RNA:DNA ---dsDNA 装配释放:出芽释放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56 ℃ 10分钟灭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HIV感染者、爱滋病人 传播途径:性接触 血液 垂直传播
致病机理
gp120—吸附CD4+细胞(Th、单核-巨嗜细 胞、树突状细胞等) — CD4+T细胞破坏— CD4+T细胞明显减少—严重免疫系统损伤—机 会感染、肿瘤的发生 CD4+T细胞损伤机制:
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
+ssRNA(二聚体)。 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性接触、垂直传播方式传播。 感染CD4 T细胞。 常为无症状感染,少数感染者可发生急、慢性成人 T细胞白血病。
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
多细胞真菌,分三个菌属 致病性真菌(外源性感染) 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引起皮肤、毛发、 指(趾)甲的癣病 微检:10%KOH消化后镜检:菌丝、孢 子
基因组
全长9.7kb: 1. LTR(long terminal repeat,长末端重复 序列) 2. 3个结构基因:①gag:编码一p55的蛋 白前体,经蛋白酶裂解形成p7、p17、p24; ② pol:编码RT、PR、IN; ③ env:编码 gp120、gp41 3. 6个调控基因:tat、rev、nef、vpr、vpu、 vpx等
反转录病毒ppt课件

致 病 性与免疫性
HIV感染可分为3个时期:
急性感染期:常在感染后2~4周开始;
临床潜伏期:可持续10年左右,病人一般无症状,亦可发生AIDS相关综 合征; 免疫缺损期:即AIDS期,在病人血浆中能稳定检出较高水平HIV。
致 病 性与免疫性
HIV损伤CD4+细胞机制
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HIV感染时未整合的DNA积累,对细胞 合成有干扰性。 形成多核巨细胞而溶解死亡。 HIV感染细胞膜表达病毒抗原(病理免 疫损伤)。 病毒诱导自身免疫使T细胞损伤或功能障 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球形,100-120nm 2、核心:两条相同的RNA,核衣壳蛋白质(P7、P9)及三种酶,反转录酶、核糖核 酸酶、整合酶 3、病毒衣壳:P17/18,P24/25
4、外膜: 长约10Kb,3个结构基因,6个调节基因 基因结构:含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及至少6个调控基因(Tat\ Rev、Nef、 Vif、VPU、Vpr)并在基因组的5′端和3′端各含长末端序列(图30-2)。 2、HIV主要型别为HIV-1和HIV-2,爱滋病大多由HIV-1引起。 3、抵抗力:HIV对热敏感。56℃30min灭活,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
Th-1应答主要在无症状感染者中存在,而Th-2主要产生在慢性爱滋病阶段。 CD4细胞大量减少 CD8细胞具有两方面作用
抗HIV的细胞毒活性反应,在无症状感染期表现较高水平, 发病后随CD4减少其活性迅速下降或凋亡; CD8抗病毒活性还与其分泌3个ß趋化因子:RANTES、 MIP-1a、MIP-1ß有关,竞争抑制病毒感染。 另外,分泌CAF可阻断病毒转录(非细胞毒活性)。
2、主要抗原:
反转录病毒

反转录病毒的生活周期
六、人免疫缺陷病毒
1、历史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美国首先发现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或艾滋病。
1983~1984年法国、美国分离到病毒。曾命名为 淋巴腺病综合征相关病毒(LAS-associated virus, LAV)、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II型(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II, HTLV-III) 和艾滋病相 关病毒(AIDS-related virus, ARV)。 后统一命名 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也称艾滋病病毒。
反转录病毒的形态和形态发生
三、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
基 因 组 为 单 股 、 正 链 、 线 性 RNA ( ssRNA) 的 二 聚 体 , RNA 约 占 病 毒 干 重 的 2%。病毒粒子中的RNA不具备感染性,2分 子的RNA在各自的5’端通过氢键相连。
(二倍体基因组)
四、病毒的蛋白质 反转录病毒粒子中蛋白质约占病毒干重 的60%。 1、核心蛋白(Gag) 为病毒粒子的非糖基化结构蛋白。 核心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同属内的病 毒间比较保守,具有相似的抗原性,为群 抗原(group antigen, Gag)
3)重组基因工程疫苗 A 活病毒载体疫苗(痘苗病毒、腺病毒)
这类疫苗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是安全的, 但对有严重免疫缺损的人可产生对痘苗病毒的 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B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优点:纯度高、安全、易生产,还可以去除致
病基因。
缺点:以目前所用的免疫佐剂,HIV亚单位疫 苗的免疫效果不能持久,难以提供足够 的T细胞表位。
反转录病毒

传播
反转录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通过个体接触而传播,例如猫白血病病毒 的传播。垂直传播即由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递,病原体长期在机体内潜伏,不表现出任何特征,也不引起疾病的 任何症状。只有在特殊条件的影响下,病毒才活跃起来,对宿主而言,就有可能诱发肿瘤的发生发展,以至死亡。 这种传递常常是经过母乳、哺乳动物的性细胞或通过鸟卵成功地传给后代。
反转录病毒DNA的整合是复制病毒RNA的必经阶段。反转录病毒的DNA基因组随机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位点。 每个受感染的细胞一般有1~10份前病毒拷贝。反转录病毒的DNA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时,在5’LTR的U3左端和3’ 端LTR的U5右端各丢失2 bp,而在宿主染色体插入位点上生成4~6 bp的重复序列。只有当受感染细胞处于细胞分 裂期间,反转录病毒DNA基因组才能接触到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因此,反转录病毒只能在分裂中的细胞内复制。
(2)反转录病毒颗粒的化学成分几乎是一样的,RNA占 2%,蛋白质占 60%~70%,其中 5%~ 7%是复杂的糖 蛋白,脂类为 30%~40%,碳水化合物为 1%~2%。
(3)在反转录病毒编码的蛋白中,酶占有特殊的地位。反转录病毒最有特性的酶是反转录酶。细胞内有它的 存在就是有反转录病毒感染的证据。反转录酶主要作用就是保证不同来源的 RNA模板能合成 DNA。
前病毒是反转录病毒所固有的。对病毒本身的增殖而言,DNA的中间相是必要的。所有含有传染能力的单 RNA,经过双链 DNA合成自己的 RNA。在被反转录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没有双链的病毒 RNA。反转录病毒 RNA的 复制途径是:病毒 RNA → DNA →前病毒→ RNA。DNA前病毒合成的最后产物是 RNA –DNA杂交分子。
反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 反转录病毒

以出芽的方式释放
HIV的生活周期
(三)抵抗力
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6℃加热30 分 钟 或 用 0.5% 次 氯 酸 纳 、 10% 漂 白 粉 、 70%乙醇、0.3%过氧化氢、1%戊二醛等消 毒剂处理10分钟均能灭活病毒。 室温(20℃-22℃)可存活7天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传染源 :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
HIV
淋巴瘤
卡氏肺囊虫肺炎 弓形体
200
巨细胞病毒
鸟分枝杆菌
3-6个月
3-8年或10年
5-8年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期
艾滋期
4.HIV损伤免疫系统的机制
(1)HIV对CD4+细胞的破坏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破坏细胞;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
胞膜或病毒出芽释放,增加了细胞通透性;感染T细胞表 面的HIV gp120与非感染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介导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自身免疫病理损伤;凋亡;大 量未整合的病毒DNA,干扰细胞生物合成等(了解)
常检测HIV的P24蛋白。病毒 感染的急性期出现,潜伏期常 为阴性,病情发展至艾滋病症 状出现时又可检出。 3、检测病毒核酸
双抗原免疫层析试验测抗体
◆阴性:只有一条线红出现则为 阴性,若是在窗口期后的检测, 则可排除了。
◆阳性:若出现两条红线(对照 线C与检测线T都为红线)则为 阳性结果。若为阳性, 可再在当地市级以上防疫站实 验室复检确定。
◆无效:质控条带C和检测条带 T均未出现色带或仅检测条带T 出现色带而质控条带C无 色。原因可能是操作错误或试 剂失效,需进行重重检测。
第一步:用所提供的采血针在指尖采血
第二步:用检测盒附带的一次性滴 管在检测孔内(标记有"S"字样) 加入80ul(2滴血液)待检样品
HIV的生活周期
(三)抵抗力
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6℃加热30 分 钟 或 用 0.5% 次 氯 酸 纳 、 10% 漂 白 粉 、 70%乙醇、0.3%过氧化氢、1%戊二醛等消 毒剂处理10分钟均能灭活病毒。 室温(20℃-22℃)可存活7天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传染源 :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
HIV
淋巴瘤
卡氏肺囊虫肺炎 弓形体
200
巨细胞病毒
鸟分枝杆菌
3-6个月
3-8年或10年
5-8年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期
艾滋期
4.HIV损伤免疫系统的机制
(1)HIV对CD4+细胞的破坏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破坏细胞;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
胞膜或病毒出芽释放,增加了细胞通透性;感染T细胞表 面的HIV gp120与非感染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介导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自身免疫病理损伤;凋亡;大 量未整合的病毒DNA,干扰细胞生物合成等(了解)
常检测HIV的P24蛋白。病毒 感染的急性期出现,潜伏期常 为阴性,病情发展至艾滋病症 状出现时又可检出。 3、检测病毒核酸
双抗原免疫层析试验测抗体
◆阴性:只有一条线红出现则为 阴性,若是在窗口期后的检测, 则可排除了。
◆阳性:若出现两条红线(对照 线C与检测线T都为红线)则为 阳性结果。若为阳性, 可再在当地市级以上防疫站实 验室复检确定。
◆无效:质控条带C和检测条带 T均未出现色带或仅检测条带T 出现色带而质控条带C无 色。原因可能是操作错误或试 剂失效,需进行重重检测。
第一步:用所提供的采血针在指尖采血
第二步:用检测盒附带的一次性滴 管在检测孔内(标记有"S"字样) 加入80ul(2滴血液)待检样品
反转录病毒 ppt课件

macrophage
HIV复制:在病毒逆转录酶和病毒体相关的DNA多聚酶的作 用下,病毒RNA先逆转录成cDNA,构成RNA-DNA中间体。其 中的RNA再经RNA酶H水解,而以剩下的负链DNA复制成双股 DNA。插入宿主DNA,成为细胞染色体的一部分,即前病毒。
当前病毒活化,在宿主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的DNA 转录为RNA并分别经拼接、加帽或加尾形成HIV的mRNA或子 代病毒RNA,mRNA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翻译蛋白质。子代 RNA则与病毒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从宿主细胞释出时获得 包膜,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
HIV-1型 M亚型组A、B、C、D、E、F、G、H、I、J、K共11个亚型 O亚型组 N亚型组 HIV-2型 A、B、C、D、E、F、G共7个亚型
一、生物学性状
HIV为20面体对称结构、球形,电镜下可见一致密 圆锥状核心,内有病毒RNA分子和酶(逆转录酶、整合 酶和蛋白酶)。HIV的最外层为脂蛋白包膜,膜上有表 面蛋白(gp120)和镶嵌蛋白(gp41)两种糖蛋白, gp120为刺突,gp41为跨膜蛋白。包膜内面为P17构成的 基质蛋白,其内为衣壳蛋白(P24)包裹的RNA。
肿瘤病毒亚科
慢病毒亚科
禽C型逆转录病毒属(如禽白血病 病毒)
绵羊肺腺瘤病 ( maedi)/绵羊脱髓鞘 性脑白质炎( visna)病 毒
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 羊关节炎脑炎病毒 毒属
哺乳动物B型肿瘤病毒属(如小鼠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乳腺瘤病毒)
哺乳动物C型逆转录病毒属(如鼠、 HIV-1和HIV-2 猫白血病病毒)
CD4分结合并进一步介导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核衣 壳进入细胞,于胞质内脱壳释放出RNA。
HIV - Life History
《逆转录病毒》课件

在释放过程中,病毒的外膜与细胞膜 融合,将新的病毒颗粒释放到周围环 境中。
组装完成的病毒颗粒会聚集在细胞的 一侧,通过细胞膜出芽释放到细胞外。
03 逆转录病毒与疾病
致瘤性逆转录病毒
致瘤性逆转录病毒是一类能够引起肿瘤的病毒,它们通过感染 人体细胞,导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和肿瘤形成。常见的致瘤性 逆转录病毒包括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等。
逆转录病毒特性
具有独特的逆转录过程,对宿主细胞 具有高度依赖性,只能在特定细胞内 复制。逆转录病毒基因组较小,但含 有必需的基因片段以完成复制过程。
分类与亚类
逆转录病毒分类
根据宿主范围、基因组结构等特征,可将逆转录病毒分为不同种类,如禽类、 哺乳动物类和人类逆转录病毒等。
逆转录病毒亚类
在每个大类中,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结构等特征,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的 亚类或株系。这些亚类在基因组特征、致病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02 逆转录病毒的生命周期
吸附与入侵
逆转录病毒通过识别 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 吸附在细胞表面。
核衣壳中含有病毒的 RNA基因组和逆转录 酶,这是病毒复制的 关键酶。
一旦吸附,病毒的外 膜与细胞膜融合,将 病毒的核衣壳释放到 细胞质中。
脱壳与基因组释放
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后,病毒的 RNA基因组从核衣壳中释放出
逆转录病毒可以将其基因转移到宿主基因组中,从而影响宿主的基因组进化和遗传 多样性。
通过基因转移和重排,逆转录病毒可以促进宿主基因组的演化,产生新的基因和蛋 白质,从而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转录与翻译
01
整合后的原病毒可以转录成病毒的RNA,这些RNA可以作为病 毒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兽医微生物学-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

含6个属
1. 甲型反录病毒属 2. 乙型反录病毒属 3. 丙型反录病毒属 4. 丁型反录病毒属
5. 戊型反录病毒属
6. 慢病毒属
1) 大眼鲈皮肤肉瘤病毒
2) 大眼鲈皮肤增生病毒1型 和2型
正反转录病毒亚科(Orthoretrovirinae)
含6个属
1. 甲型反录病毒属 2. 乙型反录病毒属 3. 丙型反录病毒属 4. 丁型反录病毒属 5. 戊型反录病毒属
病毒 病毒
宿主
RNA基因组
反录病毒
病毒子内含有反转录酶
DS DNA
DS DNA
+VE RNA
RNA is:
二倍体 具有3’端聚A尾和5’端帽 正股(same as mRNA)
但病毒RNA不能作为mRNA,必需合成 新的mRNA 病毒必需合成负股DNA用于蛋白质合成
反录病毒
亲代 RNA
反转录酶
RNA/DNA杂合体
正反转录病毒亚科(Orthoretrovirinae)
含6个属
1. 甲型反录病毒属
2. 乙型反录病毒属
3. 丙型反录病毒属 4. 丁型反录病毒属 5. 戊型反录病毒属 6. 慢病毒属
1) 小鼠乳腺瘤病毒 2) 绵羊肺腺瘤病毒 3) 马非猴病毒 4) 猴D型病毒1型 5) 鼠猴D病毒 6) 叶猴D病毒
1、本科病毒基本上呈球状,直径 80~100nm;
2、基因组为二倍体,两个线状的正链单股 RNA:每个单体约7~11kbp;
3、衣壳:20面体对称; 4、有囊膜:具有糖蛋白膜粒(约72个); 5、所有成员均具有反转录酶基因,反转录
酶同时具有:RNA依赖的DNA聚合酶、 DNA依赖的DNA聚合酶及RNA酶H。
正反转录病毒亚科(Orthoretrovirinae)
1. 甲型反录病毒属 2. 乙型反录病毒属 3. 丙型反录病毒属 4. 丁型反录病毒属
5. 戊型反录病毒属
6. 慢病毒属
1) 大眼鲈皮肤肉瘤病毒
2) 大眼鲈皮肤增生病毒1型 和2型
正反转录病毒亚科(Orthoretrovirinae)
含6个属
1. 甲型反录病毒属 2. 乙型反录病毒属 3. 丙型反录病毒属 4. 丁型反录病毒属 5. 戊型反录病毒属
病毒 病毒
宿主
RNA基因组
反录病毒
病毒子内含有反转录酶
DS DNA
DS DNA
+VE RNA
RNA is:
二倍体 具有3’端聚A尾和5’端帽 正股(same as mRNA)
但病毒RNA不能作为mRNA,必需合成 新的mRNA 病毒必需合成负股DNA用于蛋白质合成
反录病毒
亲代 RNA
反转录酶
RNA/DNA杂合体
正反转录病毒亚科(Orthoretrovirinae)
含6个属
1. 甲型反录病毒属
2. 乙型反录病毒属
3. 丙型反录病毒属 4. 丁型反录病毒属 5. 戊型反录病毒属 6. 慢病毒属
1) 小鼠乳腺瘤病毒 2) 绵羊肺腺瘤病毒 3) 马非猴病毒 4) 猴D型病毒1型 5) 鼠猴D病毒 6) 叶猴D病毒
1、本科病毒基本上呈球状,直径 80~100nm;
2、基因组为二倍体,两个线状的正链单股 RNA:每个单体约7~11kbp;
3、衣壳:20面体对称; 4、有囊膜:具有糖蛋白膜粒(约72个); 5、所有成员均具有反转录酶基因,反转录
酶同时具有:RNA依赖的DNA聚合酶、 DNA依赖的DNA聚合酶及RNA酶H。
正反转录病毒亚科(Orthoretrovirina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含两条相同的正链 RNA基 因组和包膜外的核衣壳蛋白(p7)、 衣壳蛋白( p24 ),并携带反转录 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gp120
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与病毒吸附
有关,有中和抗原位位。
*gp41
为跨膜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
主细胞膜的融合。
2006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430万, HIV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
2006年根据最新评估结果,中国现有HIV感染者约 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2006年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 滋病日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一、生物学性状
1. HIV的形态学特征
球形、包膜表面有刺突(含有 gp120和gp41)。
反转录病毒
反转录病毒
一组含有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的RNA病毒。 *对人致病的反转录病毒主要有: 1.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为成人 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 艾滋病的病原体。
共同特性
①球形,直径为80~120 nm,包膜表面有刺突。 ②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病毒体含 反转录酶和整合酶。 ③复制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到 细胞DNA中,构成前病毒。 ④具有gag、pol和env 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 节基因。 ⑤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成熟病 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自美国 1981年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患者以 来, HIV 在全球的传播速度惊人。根据联合
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6年11月
21日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3950万。 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群 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
致病机制
*HIV借助于gp120与上述细胞受体结合,
gp41融合肽暴露,介导膜融合,使病毒 侵入细胞。
*受感染的CD4
T细胞被溶解破坏,T细胞 数量的进行性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免 疫功能缺陷。
*HIV损伤CD4 T细胞的机制:
(CD4 T细胞表达大量CD4分子和CXCR4) ①导致CD4 T细胞融合,最终导致细胞的溶 解; ②CTL对CD4 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抗体 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 ③诱导CD4 T细胞细胞凋亡; ④HIV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抑 制细胞正常的生物合成; ⑤HIV可作为超抗原激活大量CD4 T细胞。
基因组:单正链RNA,有3个结构基因以及 6个调节基因;两端有LTR。
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基因 结构基因 gag 编码蛋白 p24和p7 p17 pol 反转录酶 蛋白质的功能 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 内膜蛋白 有反转录酶活性和DNA聚合酶活性
RNA酶H
蛋白酶 整合酶 env gp120 gp41 调节基因 rev Nef tat Tat Rev Nef
AIDS患者常发生的恶性肿瘤:
Kaposi's sarcoma
免疫性
*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反应 * 细胞免疫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
*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CD4分子,
其辅助受体为CCR5趋化因子)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感染后不 被溶解,长期携带HIV,使病毒向其 他组织播散。
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大约10年左右。 *临床感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约2~3周 2.无症状潜伏期:10年左右 3.AIDS相关综合征:开始出现症状 4.免疫缺陷期:典型AIDS期——合 并机会致病菌感染和 AIDS 相关恶性肿瘤。
水解RNA:DNA中间体中的RNA链
切割前体蛋白 使病毒DNA与细胞DNA整合 使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 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反式激活蛋白,激活HIV基因的转录 调节mRNA的剪接和促进mRNA转运至细胞质 提高HIV的复制能力和感染性
病 毒 的 复 制
分 型
*HIV-1:分M(main)、O(outlier)、 N(new)3个组,进一步又分 不同的亚型。 *HIV-1:M组的9个亚型(A-D、F-H、J 和K)及数种重组亚型在全球流 行,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及重 组亚型不同。 HIV-2 和 HIV-1 的 O 组和 N 组主要局限于西 非等地。
我国的传播特点
* 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
* 经性传播途径呈上升趋势
* 自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致病机制
*主要感染细胞: CD4+ 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 突状细胞、神经细胞等。
*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
致病机制
*细胞受体:
CD4分子 辅助受体 CCR5与CXCR4
CD4+T细胞表达大量CD4分子和CXCR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传染源: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 主要的传播途径: 1.性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性 活跃人群(包含同性恋和异性恋者)是高危 人群。 2. 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器官移 植、注射等方式传播,静脉毒品成瘾者是高 危人群。 3. 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 等方式传播,其中胎儿经胎盘感染最多见。
变 异 性
* 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高度 变异性,HIV的反转录酶无校正 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 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
抵 抗 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一般化学消毒剂处理10~30 min,可 灭活病毒。 * 高压灭菌 121 ℃ 20 min ,或者煮沸 100℃ 20 min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20~22℃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 天;在 37 ℃ 可存活 10 ~ 15 天 ;在冷 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 h才能保证 灭活病毒。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IV-1 于 1983 年从一例淋巴腺综合症患 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
*分类:反转录病毒科(Retraviridae)
慢病毒属(Lentivirus) * 型别:有两型 HIV-1: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 HIV-2: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
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