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韶关南华寺建筑群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祖庭——韶关南华寺建筑群初探

1. 前言

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城东约6km的曹溪北岸,宝林山麓,寺前有河由门前自东向西流过,名曰曹溪河[1]。曹溪始以溪闻于世,继以寺名于世,终于六祖惠能及南宗祖庭而流传于世。南华禅寺作为中国重要佛教流派——禅宗的发源地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肇始地,素有“禅宗祖庭”之称[2]。

南华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传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美异常”,“四顾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也”,后韶州牧侯敬中奏请在此建寺获准,于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名“宝林寺”[3]。唐仪凤六年,六祖惠能来寺主持正36年[4],一说惠能于仪凤二年来寺[5],主持该寺37年。唐中宗神龙元年赐改“中兴寺”,神龙三年敕额“法泉寺”。宋开宝元年(公元968 年),宋太祖赵匡胤敕“南华禅寺”,沿用至今[1]。

2. 南华禅寺的建筑

群山环拱,山深林静的山麓幽谷地带,因其基地广阔,地势较平坦,有山溪林泉之便,建筑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是山林佛寺最常选用的基址所在[6]。韶关南华寺即是山林佛寺之一,建筑布局图如图1所示[1]。

南华禅寺建筑的总体布局大体上遵从了佛教的“伽蓝七堂”之制,即一座寺院须基本具备七种主要堂宇(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罗汉堂、库房)。南华禅寺呈中轴对称阶梯式平面布局,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庄严肃穆。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有第一山门——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和宝林门。中部是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主建筑群,在中轴线上从前至后

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

钟楼、伽蓝堂、客堂、斋堂和鼓楼、祖师殿、功德堂、

延寿堂、禅堂等。后部为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等。

寺院东侧有许多新建建筑,如多宝阁、上客堂和曹溪

佛学院等[1]。灵照塔在中轴线上,与一般布局不同。

而史载其主建筑群原在塔之西面,塔建塔院。从《曹

溪通志》所载图中可知其原来大致布局[6]。

图1 南华禅寺建筑布局图(现)图2 南华禅寺建筑布局图(清《曹溪通志》)现将寺院部分建筑及其格局分别介绍如下[7]。

2.1 曹溪门

曹溪门是南华禅寺原第一山门,始建年代不详。原址在今门之西大樟树下,历代均有重修。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住持虚云和尚移位重建。面宽22.45米,进深9.55米,屋高12.50米。方向南偏西26°。原为砖木结构,惜于1971年因广东省矿冶学院建校筹建被毁。今曹溪门为1986年按旧门格式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方向座北向南偏西30°。重檐歇山顶,明间用方柱,柱头和转角均用一斗三升斗拱,琉璃宝珠脊刹,蔓草脊,夔龙脊头,屋面覆盖绿色琉璃瓦,门前次间塑有两尊巨大的哼、哈二将,形态威严。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主持将两将军贴金身、画云彩,并加红木围栏吊顶。

图3 曹溪门图4 宝林门

2.2 宝林门

宝林门旧址在今之西侧,原规模比现在略小,今之宝林门乃民国二十七年(1938)虚云和尚移位重建。原为硬山砖木结构,普通板瓦覆面。1994年修建时,改为重檐歇山顶,方向南偏西23°,门洞式,无柱,面宽22.70米,进深11.60米,门洞宽4.90米,屋高9.80米。出檐和转角均用两个华拱出一跳(一斗三升)。屋面覆绿色琉璃瓦,正脊中段重出一副脊,琉璃宝珠脊刹,正副脊均为蔓草脊吻。整座建筑均无柱和梁架,直接砖墙到顶。

2.3 天王宝殿

旧天王殿在今之西归堂后,原名罗汉楼,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十年(1474)住持惠勉和尚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平南王尚可喜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住持虚公移位重建。1963年重修,面宽五间(20.60米),进深18.60米,屋高11.30米。砖木结构,抬式构架,前用四乳栿,后用六乳栿,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面,琉璃宝珠脊刹,蔓草脊吻,夔龙脊头,飞檐翘起饰蔓草,垂脊末端各置一狮子。殿后明间出一垂花亭,殿内筑一屏墙,前后均设有佛龛,前龛为弥勒菩萨。两旁置四尊巨大的天王塑像。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主持将四大天王重贴金身。后龛是韦驮菩萨塑像。左右两侧与虚怀、云海二楼相连接。

图5 天王宝殿

2.4 钟楼

钟楼为元大德五年(1301)住持法脉和尚始建。旧址及营造法式不详。明永乐六年(1408)住持观意和尚修建,嘉靖三十六年(1557)住持广粢和尚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全寺时,改建于天王殿前左(约今之云海楼处)。民国二十七年(1938)虚云和尚移位重修。公元1976年省政府拨款重修。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重修。

钟楼为三层两重檐垂花楼阁式,砖木结构,楼高15.15米。第一层副阶面宽四柱三间(13.38米),壁宽9.15米,进深14.56米公分,壁宽9.10米,层高5.50米,檐高5.10米,无铺作,每面挑头饰一垂花,旁附雀替,蔓草翘起,绿色琉璃瓦覆面。楼内用四柱,直贯顶楼。第二层无廊,高3.70米,檐口装饰与首层同,方格窗棂。第三层面宽缩小,楼内四柱贯顶成为该层的转角,面宽为5.30米层高5.95米(包括屋脊)。七架梁,九脊歇山顶,脊吻及翘起均匀为蔓草式,琉璃珠脊刹。绿色琉璃瓦覆面,檐口转角用一华拱出一跳,跳头饰垂花,方格窗棂。棂后另出一抱厦。楼内悬一巨钟。2.5 鼓楼

鼓楼于钟楼对峙,始建年代与钟楼同。明嘉靖九年(1530)住持真圆和尚修建。万历二年(1574)住持海袖和尚重修。康熙七年(1668)平南王移位改建。民国二十八年(1939)虚云和尚移位重建。面宽11.65米,进深13.10米,楼高14.84米。其营造法式与钟楼相同。首层楼内置千佛塔一座。顶层置巨鼓一面。年久失修,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重建。

图6钟楼图7 鼓楼

2.6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亦称三宝殿,乃全寺之主体,初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明正德年间(1506-1521)寺僧清洁、圆通重修。清康熙六年(1667)平南王重新兴建,原址在今之功德堂后。绿瓦朱楹,金壁交光,庄严宏丽。民国七年(1918)李根源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住持虚云和尚按旧殿规模移址重建。方向南偏西28°,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35.40米),进深七间(29.25米),副阶宽前后3.35米,东西2.5米。抬梁式构架,七架梁,前后用七乳栿,三抄、无昂、偷心座,柱头铺作八朵(包括转角);补间铺作十二朵。绿色琉璃瓦面,灰脊,宝珠脊刹,蔓草脊吻,夔龙脊头,上檐戗脊翘起饰蔓草,副阶戗脊翘起饰夔龙,整座殿宇高大雄伟,结构严密,负荷均衡,美丽壮观。

大雄宝殿内,中筑屏墙,前龛塑三宝大佛,高均八米,后龛塑观音大士,站立鳌头。四壁及观音左右,嵌塑名山大川和五百阿罗汉,神态各异,颜容逼真,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禅宗祖庭的庄严和中国雕塑工匠的高超技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