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主体的自然体能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是一部中国的法律,它的宗旨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法律规定了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包括优先保护、综合利用、科学开发、节约使用等。
2. 生态环境的保护:法律规定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等。
3. 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法律规定了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措施,包括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4. 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法律规定了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措施,包括对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经济补偿。
5. 奖惩措施:法律规定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和对环境保护的奖励措施,包括罚款、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
通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

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自然环境的保护是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本文将围绕环境保护法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展开讨论。
一、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环境保护法首先从整体上确立了环境保护的目标。
根据法律规定,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
通过这些目标的设立,法律明确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方向和指引。
二、环境治理的规划和管理环境保护法要求建立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管理制度,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大规模工程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三、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污染是破坏自然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环境保护法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首先,法律规定了大气、水、土壤等各个环境介质的排放标准,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污染。
其次,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各类污染物的监测和排放许可制度,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日常监管,保证它们的生产活动不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
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法律要求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破坏性开发和利用。
此外,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具体措施,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保护。
五、环境公众参与和环境监督环境保护法强调了公众参与和环境监督的重要性。
通过环境公众参与的机制,公众可以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情况,并参与环境决策过程。
环境监督机构则负责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执法,确保环境保护法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法律的出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环境保护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环境保护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不断加剧。
为了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各国纷纷出台了环境保护法。
本文将围绕环境保护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强调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了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方面。
1. 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保护生态系统对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如禁止破坏和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制定生态系统保护计划、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等。
2. 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法中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禁止非法猎捕、放生入侵性物种、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行为,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
3.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界限并加以管理的地区。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则和具体管理办法,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地。
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环境保护法中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在环境破坏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受损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
1. 污染物的治理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及其治理的具体要求。
例如,对于大气污染,应当采取减少、恢复和预防大气污染的措施;对于水污染,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严禁排放污水等。
2. 生态系统的修复对于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法要求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河流清淤等方式,恢复受损的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以促进其自然再生和恢复。
国际环境法的客体

国际环境法的客体国际环境法的客体:国际环境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它包括环境的自然因素如大气、土地、水、生物和环境的社会因素如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的各国有关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影响国外环境权益的行为。
一、国际环境和资源:国际环境和资源:作为国际环境法客体的大气、土地、水、生物和世界文化遗产等环境组成部分或资源。
分为三类:以国家管辖范围为依据国家管辖范围之内的环境和资源、由2个或多个国家共享的环境和资源、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环境和资源。
1、国家管辖范围之内的环境和资源:完全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环境和资源。
如领海、领空和其他类型的国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和资源。
法律地位特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一方面对本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享有完全的主权,另一方面又对本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被公约接受为“世界遗产”的那一部分承担同整个国际社会进行合作以对其加以保护的义务。
2、由2个或多个国家共享的环境和资源:处于2个或多个国家的管辖下的环境和资源。
1975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在其题为“在有关2个或多个国家共享的自然资源的环境领域里的合作”的报告里列举了5种:1)国际水系统,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2)在有限数额的国家上方的空气分界区或空气团;3)封闭的或半封闭的海和毗连的沿海水域;4)往来于数个国家的领土或水域的迁徙物种;5)跨越于2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的特别的生态系统,如山脉系列、森林或具有特殊自然保护性质的区域。
3、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环境和资源:除上述2类之外的所有的环境和资源。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南极、海洋、大气层和气候为“全球公域”。
三个类型:一是被看做“人类共同财产”的公海和在公海上方生存或迁徙的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可供所有国家平等利用。
二是被看做“人类共同遗产”的公海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和月球。
——利用必须为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
由公约规定的“代表全人类”的国际管理机构管辖。
环境法的体系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是指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管理的法律体系。
在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加强环境法的制定和执行,以应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环境法的体系是指环境法规的结构和组织方式,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保障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法的体系框架环境法的体系通常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实践等构成。
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法律是在宪法基础上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用于对环境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
行政法规是由政府机关制定的对环境行为进行具体规定和管理的规章。
司法实践是法院对环境行为进行审判和判决的结果,是环境法的实际执行体现。
二、环境法的层级结构环境法的层级结构分为国际层级和国内层级两部分。
在国际层级上,各国通过签订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形成了全球环境治理的框架。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国内层级上,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形成国家层面的环境法体系。
三、环境法的主体内容环境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控制、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修复和环境评价等方面。
其中,环境保护是环境法的核心,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目的是限制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自然资源管理主要涉及土地、水源、矿产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
生态修复是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环境评价是对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监测,以便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环境法的执行和监督环境法的执行和监督是环境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执行环境法的主体是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环境监测、执法和罚款等工作。
监督环境法执行的主体包括社会公众、媒体和环保组织等,通过舆论监督、投诉和诉讼等方式,推动环境法的有效实施。
环境法的体系是一个由各级法律、法规和政策构成的系统,可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业及考试答案

一名词解释1环境权环境权又称公民环境权,指的是任何一个公民都有在未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和开展的权利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2污染事故污染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及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安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及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3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根本建立工程〔包括小型建立工程〕、技术改造工程、自然开发工程,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及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一般简称为“三同时〞制度。
4生态补偿使生态影响的责任者承当破坏环境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者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受害者进展补偿的一种生态经济机制。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及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6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
7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开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开展观的根本要求之一。
8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到达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它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展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9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立工程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展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展跟踪监测的方法及制度。
论环境权主体和客体

论环境权主体和客体王蓉[摘要]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主体和客体的界定标准,并根据界定标准将环境权的主体界定为社会,将环境权的客体界定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环境品质。
[关键词]环境权主体客体[作者]王蓉,女,1972年生,湖北钟祥市人,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权利主体和客体对于法律具有实质意义。
一切法律规则皆因主体而设,环境法在权利配置时规定哪些社会存在为权利主体,以及他们在环境法上享有何种法律地位,是环境法能否具有独立性和价值性的核心。
权利客体是权利主体的对应概念,是权利的支配力所涉及的范围,是权利主体利益的载体。
其作为权利的构成要素,在法律体系中具有划分权利类型、界定权利行使范围的逻辑作用,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
因此,理性地认知和确立环境权主体和客体是环境法必须认真思考和慎重抉择的基本问题。
一、环境权主体应为社会〔1〕(一)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至今,对于环境权主体的争论和探讨从未停止过,因环境权主体的确立对于环境权从应然走向实然,具有“在先于”其他权利要素的地位。
纵观环境权主体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权主体范围遵循着一个由“自然人”到“公民、国家和人类”再到“自然人、组织团体、国家、人类(包括后代人)和自然体”〔2〕的过程。
1.有关环境权主体只包括公民的理解。
吕忠梅先生在其1995年所著的《论公民环境权》一文的注中指出:“本文所称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1〕对于社会的界定,我们在此引用孟德斯鸠的定义作为基本界定,即“社会是人的集合,而不是人”。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5页。
同时,在此基本界定上,我们作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这一集合体是一种有机统一体,而非消纳体,即社会作为集合体的人与个体人之间是一种在各自具有不同功能价值基础上的互动、合作与制约关系,而非取代关系;二是将人扩展为自然人和拟制的“人”;三是将社会的范围界定为一国内。
环保法全文

环保法全文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并颁布的法律,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本文将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期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法律的了解和实践。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
在30年的实践中,环境保护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原则等内容。
其中,第一条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二条规定了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环境保护活动。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章主要规定了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浓度、总量和辐射水平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工程和其他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第三章主要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其中包括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大气污染防治的组织和监督等内容。
同时,该章还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特殊规定,例如,严禁使用高污染燃料等。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四章主要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水污染的防治行动、河流、湖泊、地下水、浅海和海洋功能区划、水污染的控制和减少、水功能区域划定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土壤污染防治第五章主要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土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土壤污染的防治、农用地质量保护、建设项目用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章噪声和振动污染防治第六章主要规定了噪声和振动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噪声和振动对职业卫生的危害的控制以及相关的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第七章主要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法律框架

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法律框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为了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本文将介绍环境保护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法律框架。
一、环境保护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对于维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以下是环境保护法的重要性体现:1. 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法的首要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质量等。
通过建立法律框架,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2. 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维持自然平衡和生命延续的基础。
环境保护法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防止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3. 预防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环境保护法通过规定排放标准和行业规范,预防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质量。
4. 维护人民健康:环境污染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标准,旨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框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各国制定了不同的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以下是一些国际和国内常见的法律框架:1. 国际环境公约:国际环境公约是各国间共同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原则的文件。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旨在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
2. 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各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用于规范国内环境保护相关活动。
例如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分工。
3. 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在环境保护法的框架下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这些规定规范了不同行业的环境标准和行为规范。
4. 地方性环境保护措施: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特点和需要,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这些措施在法律框架下,符合地方实际情况,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规范。
三、环境保护法的挑战和前景尽管环境保护法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1. 执法和执行效果不到位:在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和执行存在不足之处,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论自然物在环境法中的主体资格

2019年03月(上)法制博览法律经纬论自然物在环境法中的主体资格安苗方临沂大学法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要:传统理论上自然物是不能作为主体、只能作为客体出现的。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环境伦理观念对环境法学的不断影响,这一传统的权利开始受到众多环境法学家的质疑,他们力图将伦理权利扩展到自然物,确定自然物在环境法中的主体资格显然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关键词:环境法律关系;自然物;主体资格中图分类号:D922.68;D9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7-0238-01作者简介:安苗方(1998-),女,汉族,安徽砀山人,临沂大学法学院。
人类尝试征服自然,但却忘记了行为与后果往往具有一致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类对自然界所作出的一切行为,最终自然界都会反馈给人类一定的结果。
所以,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就必定会受到自然对人类的示警。
恩格斯有段话对这个道理概括得极妙,大意就是让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取得的胜利,这些胜利往往只是最开始胜利,而到最后得不偿失。
就像一些地方的居民,将森林砍光化作耕地,看似成功获取了粮食,但却将森林永久的变成了不毛之地……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D·斯通是首次从法律的角度探讨自然物权利问题的学者,其发表的一篇《树木应当享有原告资格吗———论自然物的法律权利》给法学理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克里斯托弗明确的提出:“应该承认自然物有当事者适用资格,即应该赋予森林、大海、江河和其他自然物以及整个大自然以法的权利”。
现代环境伦理学家R.F.那什在其所著《大自然的权利》一书中也指出了,人类所固有的一种伦理思想其实就是从创世纪的人类对植物及动物的支配权开始的,但此时人类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思想,不能将自然当做是人类的专有物,而伦理学的关心对象应包括一般的“自然”或者“环境”,伦理的权利也不应仅仅被视做人类的自然权,而应是自然界各要素的权利或者说是自然全体的权利。
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规定

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来规范环境保护行为。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视为我国环境保护的总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中,保护自然环境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要制定和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
法律还明确禁止滥用、浪费资源,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些规定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环境。
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详细规定。
例如,禁止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区;禁止擅自改变生态环境,包括植被覆盖、水文环境等;禁止在生态脆弱区开展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开发活动等。
三、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环境保护法要求政府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
法律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和权力,要求政府建立环境保护的法治体系。
这些法律规定保证了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并促进了自然环境的保护。
四、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破坏因素之一。
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污染治理作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法律规定了企业和个人要依法防治污染,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法律要求政府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五、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
环境保护法也明确规定,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此外,法律鼓励开展环境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生态环境管理的现代化。
总结起来,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规定非常完善。
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再到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都明确了法律规定和责任。
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

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纷纷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
本文将探讨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挑战。
一、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基础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基础是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通过国际公约、协议等国际法律文书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规范。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等,它们通过国际合作和协商,推动全球环境保护行动。
国内环境法则是各国根据国情制定和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它们主要涉及环境质量标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监管等内容。
国内环境法旨在对环境行为进行规范,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
二、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的关键要素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体系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用于衡量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状况。
它们包括大气、水质、土壤等方面的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监测环境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涉及土地、水源、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通过法律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可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3. 环境监管与执法环境监管与执法是环境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和强化执法机构的职能,可以有效监测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与安全。
4.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建设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旨在预防和减轻项目对环境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法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
1. 促进绿色经济环境法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使用环保技术、提倡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发展。
环境法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法律保障

环境法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法律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环境法律,旨在规范环境行为、保障自然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环境法的定义、作用和内容三个方面探讨环境法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法律保障。
一、环境法的定义环境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科目,主要以法律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它涉及到资源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领域,旨在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法的作用环境法在保障自然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立环境权利与义务:环境法明确了公众的环境权利与义务,确保每个人都有生存于健康的环境中的权利,并规定了各方在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 预防与控制污染:环境法设立了一系列的规定,以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
通过制定排放标准、开展环境监测、加强环境执法等手段,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3. 促进生态保护:环境法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等手段,促进生态保护。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三、环境法的内容环境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 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涉及到土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法律。
这些法律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 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涉及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的防治法律。
这些法律制定了限制和规范排放标准,加强环境监测与执法,预防和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3. 生态保护法律: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推行生态补偿等法律。
这些法律措施旨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环境治理与管理法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与监管等法律。
这些法律旨在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督与管理,确保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
总之,环境法的出台和实施对保障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法主体

环境法主体浅析【摘要】环境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学界对其调整对象的主体究竟只能局限于人还是应该打破传统的理念,拓展到人与自然的问题上长久以来存在着争议。
本文作者赞同环境法调整对象的二元性,即自然可以作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的主体。
本文将主要从传统法理学的滞后性与自然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可行性两方面进行论述自然作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合理性。
【关键词】自然;法人;赠与;公益诉讼与传统法律部门不同,环境法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1]传统环境法理论中对于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2]一种认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仅限于“人”,即环境法律关系是直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或者以自然为媒介间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环境社会关系;另一种认为,环境法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3],即承认自然可以作为独立的一方加入到环境法律关系中,与“人类”发生权利义务关系。
传统法理学认为,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
在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毫无疑问,公民由于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充分享有法律范围内的权利,同时以自己的财产承担与自己智力程度相当的义务。
而法人之所以可以成为法律拟制的“人”,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同样是因为其可以以自己的财产承担应有的义务,并且可以由其相应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表达“法人的意志”,行使“法人”享有的权利。
故笔者认为,传统法理学判断某一方是否具有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标准有二,一为是否具有独立意志,二为是否具有独立财产。
若以传统法理学的角度审视环境法律关系,毋庸置疑,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然可以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则是不能成立的。
但是纵观法律的历史发展,法理学在奴隶制社会中已经产生,法律关系更是自法律关系产生之时便自然存在,而对于“法人”制度却是法国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权宣言》与《民法典》中才正式承认其与自然人在法律关系中享有平等地位的。
环境保护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

环境保护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自然资源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环境法律,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条款和规定。
本文将就环境保护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进行探讨,并对其重要性和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环境保护法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和保护原则环境保护法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其保护原则进行了规定。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等。
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国家对自然资源实行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并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
这些原则的确立,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环境保护法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措施和制度环境保护法采用了多种措施和制度来保护自然资源。
首先,环境保护法规定了自然资源的综合规划、合理利用、保护修复等基本要求。
其次,环境保护法对自然资源的审批和准入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此外,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责任、生态补偿等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三、环境保护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环境保护法对自然资源保护有一系列的规定,但在实际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忽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其次,一些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制度和措施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此外,缺乏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也制约了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完善环境保护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措施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法的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首先,要强化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坚决杜绝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排放的盲目行为。
其次,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资源保护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法律框架

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法律框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环境,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法律框架。
在本文中,将就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法律框架进行探讨。
一、环境法的概念和作用环境法是管理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
它旨在确立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制度与政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环境法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环境法的法律框架1.环境保护目标的法律规定环境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以确定环境保护的方向和重点。
法律框架中,应明确大气、水、土壤、生物种群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目标,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环境保护基本原则的法律规定环境保护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律框架的基石,它包括“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公众参与、责任追究、经济手段、科学决策”等原则。
这些原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准则和指导方针。
3.环境法律责任的规定环境法框架中,应当规定环境法律责任的界定和追究机制。
即对环境犯罪、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法律援引和惩罚,保护环境的合法权益。
同时,还需建立环境赔偿制度,明确环境损害的认定和赔偿责任。
4.环境管理机制的建立环境管理机制是环境法律框架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规划和环境审批等。
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有助于监督、管理和评估各类环境活动的合法性和科学性,确保环境法律的有效执行。
5.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制度在环境法律框架中应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和渠道,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有助于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效果。
三、环境法在中国的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保护环境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不断加强环境法的制定和执行。
中国的环境法律框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支持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框架。
环境法可否包括自然物

环境法的主体可否包括自然物自然物能否成为环境法中的主体?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但我认为环境法的主体不包括自然物。
下面我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
从正方面看,假如自然物成为了环境法中的主体,那么他就具有和我们人一样的法律性质。
我们都知道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即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我们公民在享有法律赋予我们各种权利的同时也在承担着各种义务。
作为环境法中的另一主体——自然物,具体包括植物、动物、低等生物、矿藏、河流、山川、大气等等,前三种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后面的几种均是无生命的物体。
我们人也是有生命的,当然和前三种相类似,我们人相对于动植物和微生物而言属于高等生物,人类的祖先追溯到远古时代其实就是猿猴经过上亿年的演变而来,所以人的本源就是动物。
但是,尽管如此,人在法律关系中拥有生命权,自由权,隐私权,财产权等,而被认为是法律关系主体的动植物单单只会拥有生命权,其他的权利不复存在,因为他们不会争取,他们也不可能去争取,我们人类的这些权利都是靠我们每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去争取过来的。
在环境法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也是等量的。
但是,从实际上看,我们和自然物并不平等,我们拥有优美、舒适环境的享受权,开发利用环境决策与行为知悉权,开发利用环境决策建议权,监督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检举和控告权,环境权益侵害救济请求权等,同时我们也承担着关心和保护环境的一般义务和忍受一定限度环境污染或自然破坏的特别义务。
而自然物呢,作为环境法中的主体,恐怕唯有生命权了,其他的权利和义务根本不存在,这就违背了宪法中的平等,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
另外,一旦自然物享有自己的生命权不受侵害,那么我们人类又该如何生存呢。
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人就是靠吃着尸体长大的,每天我们都在吃蔬菜,肉类,鱼类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物,我们每天都在无情地掠杀着这些自然物。
我们会这样做也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自然规律本来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自然淘汰,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每一种生物也是另一种生物的克星,这就是自然的生物链,彼此相互制约着,相互依存。
第四章-环境法的主体

2021/3/28
14
• 二、我国公众的环境权益与公民的环境 保护义务
• (一)环境权益理论的沿革与发展
2021/3/28
15
• 1、环境权理论及其展开
• 讨论:环境权到底是一种什么权利,人权?公权?私 权?
• 环境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环境污染导致人 体健康损害的被害范围和被害人群不断扩大.而 依据宪法基本人权保障规定引申出来的一种新的 权利形态。
2021/3/28
20
• 2、 日本学者倡导的环境权
– 日本大阪律师会专门成立了环境权研究会,以探 讨环境权理论的发展与深化问题,并将环境权定 义为“支配环境和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 按照日本律师的观点,大气、水、日照、景观等 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依照“环境共有的 法理”属于万人共有的财产。因此,可将环境权 理解为私权的一部分,即以环境为直接支配对象 的“支配权”。
第四章 环境法的主体
2021/3/28
1
• 第一节 环境利用行为与环境法律关系
• 一、环境利用行为概述
• 环境利用行为是指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 有意识的获取环境要素或者从环境要素 中谋取利益的活动
• 第一 ,环境利用行为的主体是人
• 第二,行为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 需要
• 第三,行为的结果是获取环境要素或者从 环境要素中谋取利益
2021/3/28
17
环境公共信托理论
J.萨克斯教授结合环境问题所讨论的环境 公共信托论的目的,是为公民环境诉讼奠定 一个权利的基础。也即政府行使公共财产 的管理权力为公民所信托赋予,理所当然环 境的所有者全体公民自然就有权对政府的 行为实行监督,公民环境诉讼就是一个很好 的监督形式。此外,政府还有义务将有关企 业信息、环境状况信息予以公开。这样就 可以将上述权利概括为公民的环境权。
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法律框架

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法律框架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生态平衡则是维持自然环境稳定和健康的关键。
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法,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
本文将一同探讨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法律框架。
一、环境法的定义环境法是为了保护环境、协调自然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生态平衡的一种法律规范体系。
环境法主要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等形式出现,旨在规范和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法的法律框架1.立法层面环境法的法律框架首先体现在立法层面。
各国通过立法形成环境法律体系,确立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国际层面,世界上各国都签署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文件》,并制定了《联合国环境方案》等国际公约,以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2.权责划分环境法的法律框架还包括权责划分的规定。
环境法明确了有关环境管理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权利和义务,将其分配给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方。
政府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负有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监管等职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当履行环境保护责任,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公众有权参与环境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3.制度建设环境法的法律框架还包括相关制度的建设。
各国通过制定环境评估制度、污染排放与治理制度、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等,保障环境法的有效实施。
例如,建立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执法;推动环境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培养,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4.法律保护环境法的法律框架还包括法律保护的机制。
环境法通过设立环境机构、法院和法律责任等方式,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得到有效保护。
环境机构负责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环境法院负责审理环境纠纷和违法行为案件,保障环境法的执行;法律责任制度明确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强化了环境法的执行力度。
三、环境法的问题和挑战尽管环境法建立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法律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自然体能否成为环境法主体

自然体能否成为环境法主体【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环境法主体范围也有了不同的界定,自然体能否成为环境法的主体,学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
有的学者予以支持,有的学者则持否定态度。
自然体能否作为环境法的主体,需要从法理、制度及现实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体的权利保护并不一定要将其纳入环境法主体的范畴内,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保护以避免将自然体作为主体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环境法主体;自然体;法理分析;现实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学界出现了将自然体纳入环境法主体范围进行保护的呼声,但同时有反对自然体作为环境法主体的观点。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各持己见。
一、自然体能否成为环境法主体的两种观点自然体能否成为环境法上的主体,综合起来分为两种观点,即认为自然体应是环境法主体和否认自然体可以成为环境法主体。
(一)自然体应为环境法主体支持自然体成为环境法主体的学者们认为“只有将‘自然’与‘人’在环境法律关系中置于平等的地位,才能使‘自然’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济。
”[1]生态中心论把人类的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所有存在物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
[2]为自然体环境法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伦理基础。
且纵观法律主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得知,法律主体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而且自然体主体权利的实现可通过代理人制度来保障实施。
“我们完全可以在环境立法中确立现代的公民作为自然物的环境权代理人或监护人,并建立相关的代理或委托制度。
”[4](二)自然体不能成为环境法主体否认自然体作为环境法主体的学者们则认为,首先,法律的出发点是人,法律的目的也是人,因为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只有人才能享有权利,自然体是不能享有权利的。
[5]其次,法律上的权利,其本质是特定利益加上某种法律之力的保护,只有受法律保护方可成为法定权利,否则只是道德权利,是一种利益,而利益并不等于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法主体的自然体能
一、自然体不能成为环境法主体的法理分析
将自然体纳入环境法主体的范畴在法理上存在阻碍,主要表现为:
(一)法律关系的本质不允许自然体成为环境法律主体法律关系属于社
会关系的范畴,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三个要素。
从法律关系上来看,自然体不能作为法律主体有以下原因:1.从社会关系上来看,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不
是人与自然或物之间的关系。
法律关系与其他的社会关系不同的地方
就在于它是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基础是人,必须要
有人才能构成法律关系。
而自然体并不具有人的特性,不能成为法律
关系的主体。
2.从主体方面来看,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要具
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自然体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享有权利或是
履行义务,虽然主张赋予自然体主体地位的学者通过列举法人作为无
生命体但却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例子来论证自然体也可以像法人一样
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但我认为这种论证并不合理。
因为法人虽然不
是真正的人,但它是由许多的人组成的,法人只不过是一种多数人意
志的结合和代表多数人的组织,其本质上还是人的组合,而自然体则
只是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东西,是与人完全不同的物种,它与法人本
质上是不同的,所以不能通过法人的主体地位推出自然体也可以成为
法律关系主体。
3.从法律关系的本质上来看,法律关系体现国家意志
和当事人的意志。
在立法层面上,其体现的是立法者的意志;实际运用中,则不仅体现国家意志,还体现了当事人的意志。
而一个物种要有
意志,其必须首先有思想,自然体本身没有思想,所以它就无法体现
法律关系中所要求的意志性,就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中的主体。
承认自
然体主体地位的学者们主张自然体的意志可以通过拟制来获得,但自
然体作为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其并不具有像人一样的思维和意志,它
们在遇事时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想法;而且,要对意志进
行拟制,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例如法人意志的拟制是通过董事
会或股东大会决议,然后在决议的基础上来进行拟制,并不是凭空出
现的,但自然体由于自身不能表达,其意识是怎样的我们并不知道,
如果此时对其意志进行拟制,无疑就是凭人们的想象来自我发挥,这
种拟制并不代表自然体的意志。
(二)法律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不能将道德强加到法律中法律是由国家
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
治阶级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规范体系。
道德则是社会调整体系
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
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法律上
的权利本质是特定的利益加上法律保护之力,而道德所针对的只是一
种利益,并不等于法律上的权利。
对自然体的保护,充其量只能算是
一种道德上的利益保护,无论是学者们所提出的“生态中心主义”还
是“动物保护主义”,其在环境法上并不能成为支持自然体成为法律
主体的依据,这些只是对人们行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其并没有在法
律上有具体的规定,其所提出的要保护的东西也并不是法律上的权利,不能将道德上的东西等同于法律上的权利而将其纳入法律之中,这种
强行纳入不仅会破坏我国传统的法律理念,而且也不符合法律本质的
要求。
二、自然体环境法主体地位确立存在困境
自然体主体地位的确立除了在法理上存在阻碍外,在制度上也存在许
多困难,而且如果将自然体确立为法律主体,有可能给人们的现实生
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制度上的困境1.自然体难以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如果承认自然
体是环境法主体,根据法律的一般原理,法律主体应享有权利和承担
义务,那么自然体该怎样来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呢?自然体因为自身的
特点,其或是不具有意识或是不能表达意识,此时,如果赋予它主体
地位,那它必然享有权利,但是一个无活动能力和意识表达能力的主体,其权利最终怎么实现在现阶段是难以明确的。
另外,承认自然体
主体地位就必须使自然体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现实中自然体的义务是
什么,主张承认其主体地位的学者们怕也难以说清楚,那如果不承担
义务而享有权利,会违背法学的基本原理,忽略了“法律关系的相关性、对称性、可逆性、双向性,没有注意到人对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不具有意义上的相互性。
”2.设立自然体代理制度存在问题很多主张承认自然体主体地位的学者们针对自然体权利难以实现和意识难以表达问题提出了为自然体设立“代理人”,由这个代理人来代自然体表达意志、行使权利。
但是,这一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人虽然是万物中最有思想的动物,但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若以人作为自然体的代理人,当出现自然体权利被侵害且正好此侵害涉及整个人类利益时,代理人的代理也许就会偏向人类而非自然体。
其次,若由人来代表自然体意志行使权利,因自然体自身不能表达意志,就只能由代理人来确定自然体意志,然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此时如何保证该代理人的意志就是正确的反映了自然体的意志?最后,有的学者认为“代理人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们对自然规律有较充分和全面的认识;二是社会上有相当多人的道德水平己达到接受将善良、公平、正义等理念和准则适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根据该学者的假设,如果人们已经对自然规律有了充分的认识且很多人的道德水平也达到较高水平,那么此时人们就能很好地按照相关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的规定对自然体进行保护,而不必再设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制度。
(二)现实的困惑如果赋予自然体法律主体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将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简单列举如下:1.人类既是当事人又是裁判者如果赋予自然体法律主体的地位,那就意味着其成为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人与自然物种发生冲突时,就可以通过权利救济途径来解决,即申请仲裁或是诉诸法庭。
但是我们知道,无论是法庭还是仲裁机构,它们都是由人组成的,参与裁判的永远都是人类,此时根据“任何人不得作为自己为当事人案件的法官”的法律原则,这种制度设计就变得荒谬了。
对于那些主张自然体权利的人们而言,费尽周折将自然体带进法律中寻求法律救济,但最终却发现被告就是法官,出于人的逐利性,法官最终的判决定会偏向于人。
因此,这种将自然体作为主体的主张意义不大。
2.人类可能难以生存赋予自然体主体地位就意味着人与自
然体之间是平等的,那么当人与自然体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
来进行取舍?人类的生存需要依赖于食物,而食物来源多是自然体,当
给予自然体以主体权利时,我们就可能因为自然体受保护而难以找到
可食之物,危及到人们的生存。
如果自然体之间、自然体与人享有同
等的环境权,那么人将无物可食,人类没有选择食物的权利,人类的
生存又要靠什么维持?且环境法的初衷是为保护人们的生存,而如此规
定则可能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意图,此时,
赋予自然体主体资格与法律的基本目标相互矛盾。
3.增加了人们权利
寻租的可能环境保护法要求的是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赋予
自然体法律主体资格,当人类开采利用资源时,就需要得到自然体的
同意,而自然体本身无法表达意志,此时就只有通过人来表达自然体
的意志。
而人类始终都是追逐利益的,当其拥有批准资源开采的权利时,就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人们通过手中所拥有的权利来进行寻租,不
仅使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增加,还有可能加剧社会腐败问题,最终也难
以达到保护自然体的目的。
使得自然体权利的保护最后演变成人与人
之间的博弈,这与主张自然体主体地位以保护自然体权利的学者们的
初衷也是完全相背离的。
综上所述,自然体作为环境法主体在法理、制度及现实中都存在一系
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现阶段自然体要作为法律主体是不太
可能的。
对自然体的保护,并不是只有将其作为法律主体才可以进行,我们只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行为,并不断地完善有关
规定,提升人们的环保理念,即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必
创设一个自然体的环境法主体制度。
环境法主体的自然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