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一的新儒家哲学

合集下载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一、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人民观察)郭齐勇新儒学思潮是当前我国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的社会思潮。

深入把握这一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理性辨析这一思潮的功过得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脉络与思想贡献新儒家用以指宋元明时期的道学或理学,最初是冯友兰为方便西方汉学界认知中国哲学而使用的名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与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又用新儒家(学)指称新文化运动后旨在复兴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学的思潮、流派与学者。

为区别于宋明理学,后来人们一般以当代新儒学(家)指代后者。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期间,这也可以视为这一思潮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思潮发生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大陆。

第三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第四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海外,改革开放后又由一些华人学者引入中国大陆。

第一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五四”前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海外新儒学。

其代表人物,第一阶段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等,第二阶段有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等,第三阶段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第四阶段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有人持“思想文化决定论”,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思想文化落后尤其是儒学落后。

这种观点在甲午战争后愈演愈烈,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到一个高峰,形成了诸如“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极端思想。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绝对地对立起来,把清末的衰败一概归咎于传统文化,无疑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那时,儒学面对的困境是空前的。

儒学从对社会无所不在的渗透,变成了西方汉学家所谓的博物馆文化、图书馆文化或古玩文化。

河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重点整理

河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重点整理

河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重点整理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哲学底蕴。

考研哲学复习是对中国哲学发展演变及相关重要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理解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整理河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的中国哲学重点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原始社会思想1. 原始社会概述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没有私人财产和阶级制度。

2. 原始社会思想的特点原始社会思想主要表现为图腾崇拜、萨满教和原始宗教等。

人们将自然界的动植物视为神灵,崇拜和信奉。

原始社会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礼、易、克己复礼等,提出了“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重要理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崇礼治、孝道、君臣义务等。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顺应自然、守静无为的理念,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观点。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和尚同。

墨家思想强调天下为公、兼爱无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和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中古中国哲学思想1. 公元前秦思想公元前秦时期,兼收并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

重要思想家有荀子、孟子、墨子等。

2. 唐宋理学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程朱理学兴起,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近现代中国哲学思想1. 中国近代思想的嬗变近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冲击,出现了一系列反传统、倡导科学、民主的思潮。

王充、王夫之、顾炎武等是近代中国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近现代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摘要】当代新儒家的道统理论是当代中国哲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析了当代新儒家对道统的重新认识、道统传承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价值观探讨以及实践。

通过研究发现,当代新儒家将传统道统重新解读为现代社会所需的精神资源,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来传承和发扬传统。

道统理论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和个人修养。

结论部分总结了当代新儒家的道统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该研究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思想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新儒家、道统论、重新认识、传承模式、现代社会关系、价值观、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和探讨传统儒家思想,试图寻找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道统作为儒家传统的核心理念之一,被当代新儒家视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和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当代新儒家对道统的重新认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意义上的儒家道统被重新思考和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当代新儒家的道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道统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道统的重新思考和传承,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促进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道统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涉及哲学、文化、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新儒家对道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对于引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学经典导论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国学经典导论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理论颇为丰富,就其根本观念而言,不外乎“儒学复兴”、“返本开新”、“儒家资本主义”三个命题。

(一)复兴儒学所谓“复兴儒学”,其宗旨就是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因而通过弘扬、复兴儒学,不仅可以解救中国,甚至可以解救世界。

新儒学第一代开山祖师的梁漱溟先生首先提出“儒学复兴”的命题。

梁先生指出:“世界上只有两个先觉:佛是走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子是走顺着调理本能路的先觉。

以后局面不能不走以理智调理本能的路,已经是铁案如山,那就不得不请教这先觉的孔子。

”因此,他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实指儒家文化)的复兴”。

“复兴儒学”的主张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总基调和总方向。

大陆新儒家蒋庆也提倡复兴儒学,曾概括儒学在当今中国问题上的七大功用:通过儒学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建中国人的希望,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以及奠定中国现代化的道德基础等。

(二)返本开新所谓“返本开新”,即是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

换句话说,也就是由所谓“内圣”之学(儒家心性论)——开出“外王”之功(现代民主和科学)。

用牟宗三先生的说法,儒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使命就在于:“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政统之继续。

”牟先生又将这种“三统并建”说归结为“内圣开出新外王”。

所谓“内圣”,即传统儒家的心性之学,用牟先生的话说就是“道德良知”,相当于“道统之肯定”。

所谓“新外王”,就是科学和民主,分别相当于“学统之开出”和“政统之继续”。

至于“内圣”何以开出“新外王”,牟先生又创“道德良知自我坎陷”之说,谓道德良知经过自我限制、自我否定,自觉地从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即从道德良知(内圣)开出科学和民主(新外王)。

新儒家第二代“返本开新”命题的提出是以对传统儒学内在价值与精神生命的认同为其前提的。

新儒家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核心———儒家心性之学的研究,发现在儒家的思想信仰中有一“宗教性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进而肯认儒家的心性之学亦谓之人文教与现代民主和科学并不矛盾,民主科学和现代化实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自觉的要求,出自儒家生命智慧之自然展现。

儒家哲学思想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含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朝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本质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发源很早,可追忆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敬的儒家贤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对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睦的学识,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博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所以孔子的博爱是成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倡议“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所以孔子不单重视心性道德涵养,并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后目的。

孔子教育的要点是培育人们的品德,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怀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踊跃参加国家政治。

孔子求实,不空聊天道性命,主张学用联合,知行一致,重申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按照仁,有必需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理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控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按照礼就是仁。

孔子倡议中庸之道,即到处注意适量原则,掌握分寸,恰到利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切合常道。

孔子尊敬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质量,“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单是知,并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差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以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一致;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可以兼备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其实不一概否认利,谋利若切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本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新儒家思潮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持续升温的学术潮流之一,它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探讨中国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重新获得认可和传承。

本文将对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进行述评,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其意义。

一、新儒家思潮的成因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关注逐渐增强。

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探讨国家命运、社会建设及个人修养的重要资源。

西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文化认同的诉求。

大陆学术界对西方哲学文化的长期研究,也为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西方哲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激发了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关注和反思。

西方哲学的解释和评价,也为新儒家思潮提供了外部的参照和启示。

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新儒家思潮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兴起。

在当代中国大陆,新儒家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以牟宗三、钱穆、熊庆来、茅海建、余英时等为代表。

这些人士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推动着新儒家思潮的发展。

牟宗三是新儒家思潮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20世纪初提出了“实用主义儒学”理论,强调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通和修正。

钱穆则着力于阐述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试图通过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解读,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茅海建则专注于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进行思考,提出了“儒家科技伦理”理论,认为儒家思想对于科技伦理问题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

熊庆来致力于儒家思想与政治形态的关系研究,探讨了儒家民主的可能性和路径,提出了“儒家共和主义”的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余英时则重点探讨“儒家文化复兴”的问题,提出了儒家文化与国家命运、社会管理及文化变革的思考,为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四大哲学观

四大哲学观

四大哲学观四大哲学观是指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

这四大哲学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大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和特点。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认为人应该追求仁爱之心,尊重他人,遵循道德规范。

儒家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家庭、礼仪等等。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追求自然和谐,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通过主动干预和控制外界的方式。

道家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家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学、艺术和医学等领域。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重要哲学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家强调爱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实行兼爱的道德原则,即平等地关爱所有人。

墨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墨家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军事战略。

法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法治和积极治理。

法家认为,法律和制度是治理社会的基础,通过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行政机构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法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家的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大哲学观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各具特点,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追求自然和谐,墨家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法家强调法治和积极治理。

这四大哲学观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虽然这些哲学观在现代社会中并不是主流思想,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念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新儒学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新儒学及其代表人物
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 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發展歷程
南北朝期间,道、儒成形,道家讲玄理,佛家空 理。宋明理学虽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也借鉴了佛
学和道教思想,讲的则是“性理之学”。宋明儒者
的学术,大致可以分为“北宋”、“南宋”,和 “明代”三个阶段。他们摆脱了唐代以来“疏不破 注”的教条,慢慢培养了对经书怀疑的态度,从疑 经走上了改经的道路。
主要學派代表人物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主条目:程朱理学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横渠、罗钦顺 与王夫之的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 1056 年—1067 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
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 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
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
中国新儒学及其代表人物
新儒学 可分为宋代新儒学和近现代新儒学。
近现代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 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 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 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 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
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理学(理学理学有两种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学,也可以指现代自然科学的理学,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新学、司马光(温公)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含张载的关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现代科学上所说的理学通常是指研究自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地质、地理等等。

)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理学起源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万物的哲学,只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直接联系,使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所用,在元朝时成为官方哲学理学研究内容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儒家哲学的发展趋势

儒家哲学的发展趋势

儒家哲学的发展趋势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儒家哲学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过程。

这一哲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其核心价值观与思想体系的稳定性,又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形成了一种持续发展的趋势。

儒家哲学在其初创阶段主要包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和思想。

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理念,他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来实现个人自我完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这一阶段,儒家哲学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修身、治家和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逐渐与其他学派进行交流和碰撞,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派别和学说。

其中,韩非子和荀子等儒家学派创立了法家和墨家,推动了儒家哲学的发展。

法家主张重视法律和制度,以法治国;墨家强调公平与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的兴起表明了儒家哲学开始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逐渐从个人修身转向更加注重社会政治的层面。

到了秦汉时期,儒家哲学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推崇。

儒学成为官方的教育体系,儒者成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和决策者。

在这一时期,儒家哲学在社会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完善的经典体系,形成了“经学”这一独特的学术体系。

儒家经学将儒家思想体系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

儒家哲学的发展趋势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在对经典文献的注释和解释上,旨在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儒家思想。

到了宋明时期,儒家哲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和发展。

宋代儒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了“心学”理念,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认识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对人的心灵进行反思和发现,可以揭示人的本性和天命,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世界的和谐。

这一思想在明代继续发展,形成了朱熹理学。

朱熹主张以“格物致知”为核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这一时期的儒家哲学注重对个体心灵的深刻反思和探讨,努力寻求与宇宙和谐相处的道路。

新儒家思潮

新儒家思潮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新儒家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

有关新儒家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等问题,目前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贺鳞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港台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从八十年代开始,有杜维明、刘述先等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

从理论发展阶段来看,新儒家的学说大致又可分为四个理论阶段新儒家的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较突出的缺点是:一、把多元的、多民族、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归结为儒家文化,这是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事实的。

二、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巨大负面影响,不是低估就是视而不见,即使有一点批判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的。

三、过分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没有找出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可行性途径,他们的理论大多带有一厢情愿的、纯理论的色彩。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新儒家思潮是当代中国思想领域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它以儒家传统为基础,以求新的发展和完善为目标,尤其在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备受关注和重视。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评述。

一、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衰落。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挤压,甚至被边缘化。

这种情况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担忧,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儒家传统,并试图从中找到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时候,新儒家思潮开始蓬勃发展,一些知名学者开始重新解读儒家经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传统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 钟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化学者,是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本体性”的儒家文化观,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在力量和自主性,试图消解传统文化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习性,提出儒家文化是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与任何文化平起平坐。

钟声认为,儒家文化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而是一种流变不居的原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与深邃的内涵。

2. 郭永坚中国著名哲学家,他主张要“重建博爱的文化”,提出了“生态儒学”的理念。

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内在价值,可以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郭永坚认为,当代社会正处于一场大转型之中,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将有助于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文明,并为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利益搭建一个统一的道德平台。

3. 周保松中国哲学学者,提出了“社会本位”的儒学观。

他认为,儒家思想应该转变为服务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以仁治国”的思想,强调儒家思想对社会问题有着强大的解决能力,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什么是新儒学?

什么是新儒学?

什么是新儒学?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学术思想体系,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起源阶段、孔⼦删述六经的奠基阶段、汉代阴阳五⾏的确⽴阶段、宋明理学的⼼性儒学阶段和清末民国以来的衰落复兴阶段。

有⼈认为宋明理学是“新儒学”,冯友兰曾说汉代儒学为“新儒学”。

⽬前最具影响⼒的观点是清末民初以来的儒学为“新儒学”,其最⼤的特点是脱离了传统儒学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要⾯对着西⽅现代学术和佛学、⼦学等传统学术思想的共同冲击,重新挖掘建构学术思想体系。

马⼀浮先⽣第⼀代⼤陆新儒家的代表⼈物是新儒家三圣:马⼀浮、熊⼗⼒和梁漱溟。

马⼀浮学问的精义是六艺统摄⼀切学问。

梁漱溟思想受佛教影响⾮常⼤,主要著作是《东西⽂化及其哲学》,提出了中国、西⽅和印度的三⽂明⽐较说,影响⾮常⼤。

梁漱溟先⽣熊⼗⼒先⽣熊⼗⼒出于佛学家欧阳竟⽆门下,学问极富个⼈特⾊,是在对于佛教唯识学的发挥和批判中逐步建构⾃⼰的儒学体系的。

熊⼗⼒后期的体⽤观和宇宙论体⼤思精,是⾮常重要的学术遗产。

熊⼗⼒门下⼈才济济,开出了港台新儒家和海外新儒家⼀脉,师承渊源清晰,⾃称是现代儒学的“灵根再植”、“⼀阳来复”。

牟宗三先⽣徐复观先⽣唐君毅先⽣港台新儒学的代表⼈物是熊⼗⼒的三位学⽣:牟宗三、徐复观和唐君毅。

三⼈继承了熊⽒⽤西⽅哲学开辟发展⼼性儒学的路径,尽⼒开出儒学的⼼性价值。

牟宗三推崇康德哲学,唐君毅推崇⿊格尔哲学,⽽徐复观的主要贡献则在学术思想史。

三⼈曾和张君劢联名发表《为中国⽂化敬告世界⼈⼠宣⾔》推崇⼼性儒学,影响⾮常⼤。

此外还有⽅东美、钱穆,皆治学⼴博,影响深远。

牟宗三先⽣弟⼦李明辉先⽣当代最重要也是最杰出的海外新儒家杜维明先⽣港台新儒学除了培育第⼆代⼈物刘述先等⼈以外,还在海外发展出了海外新儒学,主要代表⼈物是徐复观的学⽣杜维明、牟宗三的学⽣李明辉。

杜维明长期任教于哈佛⼤学,最早的⼯作是儒学经典阐释,后来转向东亚儒学和儒家资本主义。

近年研究 “精神性⼈⽂主义”,探讨以儒学⼼性之学弥补西⽅启蒙思想的世俗性⼈⽂主义,其态度是现代的,⽴场是“全球”“新轴⼼时代”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 由于这个原故,在具体的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朱熹在《答刘叔文》的信中写道:"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 是物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例如,在人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 之理。因此,所谓发明舟、车,不过是人类发现舟、车之理,并依照此理造成舟、 车而已。甚至在形成物质的宇宙之 前,一切的理都存在着。朱子语录有一段说:"徐问: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语类》 卷一) 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同上)理总是都在那里,就是说,理都是永恒的。
25.1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这里再提一下,新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是最重要的课本,将它们编在一起,合称"四书"。朱熹为"四书"作注, 他认为这是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据说,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 在修改他的注。他还作了《周易本义》、《诗集传》。元仁宗于1313 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 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朱熹 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 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 种作法,直 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
• 他又说:"无极,只是极至,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没去处。濂溪(周敦颐—— 引者注)恐人道太极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之中有个至 极之理。"(《语类》卷九十四)由 此可见,太极在朱熹系统中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系统中"善"的理念,亚力士多德系统中的"上 帝"。
• 我在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中国皇朝的政府,通过考试制度来保 证官方意识形态的统治。参加国家考试的人,写文章都必须根 据儒家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释。我 在第二十三章又说过,唐太 宗有一个重大行动,就是钦定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正义"。在宋 朝,大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1021一1086年)写了几部经典 的" 新义",宋神宗于1075年以命令颁行,作为官方解释。不久,王 安石的政敌控制了政府,这道命令就作废了。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扮演着宗教和哲学的双重角色。

在儒学的传播中,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着重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质及其影响,以及如何加强儒学的哲学性,以更好地发挥儒学与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儒学的宗教性质及其影响儒学虽然被归类为哲学学科,但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一种宗教。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教义和思想体系逐渐得到了宗教化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宗教传承和仪式。

例如,儒学的核心思想“仁爱”就被视为一种道德信仰,成为了中国的精神信仰之一。

此外,儒家还创立了一系列的儒教仪式和祭祀仪式,如“孔庙祭孔大典”、“八闽祭孔”等,这些仪式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

儒学作为一种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理念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教育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敬仰,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如何加强儒学的哲学性199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儒学经历了一次“复兴运动”,当代新儒家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代新儒家认为,儒学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是相当必要的,由此也就需要对其进行加强和改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要充分挖掘儒学的哲学性。

既然儒学需要从一个信仰系统发展成为一种哲学学科,那么儒学答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的传递。

因此,在当代儒学中,要强调儒学文化的哲学性和人本性,强调儒学的核心理念和基础思想,将传统宗教儒学转变为一个哲学体系,并加强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其次,要加强儒学的与时俱进性。

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普遍,我们需要跨出传统束缚,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儒学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赋予其以中国特色现代意义。

中国哲学史近代哲学

中国哲学史近代哲学

标题:中国哲学史近代哲学探析一、引言中国哲学史近代哲学阶段,是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和本土传统哲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阶段,西方哲学的影响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变革共同塑造了新的哲学观念和思考方式。

二、主要思想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史近代哲学阶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现代新儒家哲学:现代新儒家哲学强调“心性”的内在本质和个体精神对于社会道德的推动作用,是对传统儒家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3. 自由主义哲学:自由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史近代哲学阶段中也逐渐兴起,它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至高无上性,主张民主、平等和自由。

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之一是陈独秀,他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倡导科学、实证的思维方式,强调人权、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胡适,他倡导实用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应该关注现实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此外,还有冯友兰、金岳霖等新儒家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哲学观念。

四、影响与变革中国哲学史近代哲学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它推动了传统哲学的变革和创新,使中国哲学逐渐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它也为中国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五、结语中国哲学史近代哲学阶段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既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西方哲学的吸收和借鉴。

这一阶段的哲学观念和思考方式,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哲学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面貌。

新儒家

新儒家

• (3)现代新儒家是针对近代西方实证主义思 潮传入而形成的,这个学术思想从反实证主 义回到儒家的心性之学,突出人作为认识主 体、道德主体的观点。因此,现代新儒家是 本世纪一个具有民族本体的文化立场、采取 真善统一的思维方式、推崇直觉的思维方法 的学术思相流派。 • (4)现代新儒家是在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 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明儒学为主要 特色、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 求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 学衡是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源头。
• 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 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 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 • 学衡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永恒的 价值,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石。孔子是中国文 化的集大成者和开创者,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 的主轴。 • 其“树立了一面旗帜分明的大旗,担负起中流 砥柱的重责大任”。 • 学衡派认为,“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 世人生问题之要义”。
四、新儒学发展的迷失与困境 • (一)在现代新儒家看来,现代民众冷漠 儒学,并非意味着儒学面临着生存危机, 反倒证明了儒学在现代社会里具有顽强的 生命力。 • (二)现代新儒家认为,现代民众因其生 存困境而必然认同儒学。 • (三)现代新儒家中的某些人,比方说杜 维明先生,从儒学的现代命运“取决于它 的听众”这一认识出发,强调儒学能否长 足发展,“关键决定于儒家的学术思想到 底有无见证者。”
• 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 他们对西方哲学、文化的理解超越了前两代新 儒家,但是在对某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如对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对孔子的评价等,又有很 强的情绪化倾向。 • “智者型”的牟宗三 • “仁者型”的唐君毅 • “勇者型”的徐复观

现代新儒学的可能走向

现代新儒学的可能走向

现代新儒学的可能走向作者:宋志明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2期形成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学确实有实行现代转换的可能性,能够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现代新儒学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之一,以融会中西学术思想为基本特征,以发展人类精神文明为根本宗旨。

它一方面面向世界,吸纳、理解、转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各种学术思想,一方面基于时代的要求,反省、充实、推进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儒学在现代获得新的表达方式。

转机:对五四时期批孔思潮的反弹现代新儒学之所以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同当时已经形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式知识分子队伍有密切的关系。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抱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心态,有意无意地把西学理想化,将其看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他们常常把中学与西学对立起来,把中学等同于旧学,把西学等同于新学,对儒家思想缺少应有的同情。

之所以如此,同他们尚未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有关。

到五四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变化。

新式知识分子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改观。

从人数上看,一大批留学欧美和日本的学人回国,从中国自己办的新式学校中也走出数量可观的毕业生。

从质量上看,有一批在欧美取得高学历的学人回到祖国。

他们对西方文化了解得比较深,发现西方文化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诸多弊端。

特别是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对这种弊端看得更为清楚,逐步破除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重新看待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新学与旧学的关系,重新审视固有文化的价值。

于是,从新式知识分子的群体中,涌现出第一代现代新儒家,他们就是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人。

继他们之后,又出现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港台新儒家。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关注的焦点已由传统社会形态的“破坏”转向现代社会形态的“建设”。

在辛亥革命以前,先进中国人关注的焦点是传统社会形态的“破坏”,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斗争。

儒家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

儒家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

儒家-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

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

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

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刊。

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

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

新儒家之所以“新”。

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

融合中西哲学。

以建立新儒学”。

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

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

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

他就是儒家。

就是新儒家。

”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

释。

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

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

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想。

中文名,新儒家。

产生背景,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思潮。

主要代表,熊十力。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

出现时间,民国。

主要阵地,香港中文大学。

两种理解。

新儒家可有两种理解:指宋明时期的儒家各学派。

如“程朱理学”一派。

“陆王心学”一派等。

更普遍的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并一直发展至今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这一学派力图在当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

融合。

会通西学。

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内涵的学术流派。

后者又往往被称为“现代新儒家”。

这里专指“现代新儒家”。

当代分期。

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

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

梁漱溟。

马一浮。

张君劢。

冯友兰。

钱穆;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

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

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

刘述先。

杜维明。

余英时等。

其中张君劢。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于1958年元旦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强调“心性之学”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

宋朝新儒家世界观的提出者

宋朝新儒家世界观的提出者

宋朝新儒家世界观的提出者:
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周敦颐,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他研究和发挥了《易传》中的观念,再用道家的图表示出来。

他画的“太极图”,解释名为《太极图说》。

《易传》的《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图说》就是这个观念的发展。

它虽然很短,却是后来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纲。

朱熹如果不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

如果说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么成佛,那么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如何成为儒家的圣人。

佛家的佛和儒家的圣人的区别,在于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升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升精神修养。

中国佛学的最重要发展,是企图降低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

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象。

镜的明,好比心的“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

心无欲,则对于外来刺激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

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

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样:
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一的新儒家哲学论者谈中国哲学,一般称“儒、道、佛三教”为中国哲学之主流,而方东美谈中国哲学,则以“四大主潮”称之。

他所谓“四大主潮”,乃是原始儒家哲学、原始道家哲学、中华大乘佛学和宋明新儒家哲学。

二者的不同,在于方东美将原始儒家哲学与宋明新儒家哲学分别置论,将宋明新儒家哲学视为相对独立的领域而列为中国哲学的“四大主潮”之一。

虽然“四大主潮”说与“三教”说并无根本歧异,但方东美的见解和论述确有独特之处。

一、宋明理学的流派及其歧异之原因方东美研究宋明理学的著作,主要是《新儒家哲学十八讲》。

这部著作,是根据他1976年9月至12月在辅仁大学讲授“宋明清儒家哲学”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的。

这次授课,由于方东美患病而未能完成,当时只讲到宋儒张载。

方东美去世后,《东美全集》编纂委员会将这本著作定名为《新儒家哲学十八讲》。

这个命名,突出地表明了方东美关于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观念,即:宋明清儒家哲学是有别于原始儒家哲学的“新儒家哲学”。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流派时,不将宋明清儒家哲学笼统地归属于“儒家哲学”之下,而将其与原始儒家哲学同样列为中国哲学的“四大主潮”之一。

方东美多次表明,他研究哲学,喜欢“采形上学途径,旨在直探主脑及其真精神所在”。

对于宋明新儒家哲学的研究,方东美同样如此。

他认为,宋明新儒家哲学包含着以下三派形上学思潮:“唯实主义的新儒学”“唯心主义的新儒学”和“自然主义的新儒学”。

唯实主义的新儒学这一派新儒家哲学,包括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的哲学思想。

方东美说,周敦颐的太极图得自道教中人,其《太极图说》宣扬的是道家思想。

即以宇宙发生论而言,《太极图说》采取的不是儒家的“向前创进”说,而是道家的“先天向下流衍说”。

它杂糅了道家和阴阳家、杂家的学说。

就周敦颐的哲学思想来说,《太极图说》只具有次要的意义。

周敦颐哲学的要义在于《通书》。

这部对《周易》进行阐述、发挥的著作,以“诚”囊括天道与人性,在本体论和人性论上都力求达到“永恒”与“变易”之间的融会贯通。

这才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就哲学思想的杂揉来说,邵雍可以说更为明显。

但是他提倡“大心体物”,认为人应该气量宏大。

他充分肯定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主张人在精神上“囊括自然天地之种种层界”。

他倡言人心之灵,备天地,兼万物,合德乎太极”,这对于后来宋儒所表现出的心量狭窄之弊,当是一剂良药。

张载具有“与天地万物同体之襟怀”。

他所说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表现出生命之胜情。

他的宇宙论是一套生机哲学,反对释氏将宇宙万物归于“空”,反对老子以“无”作为宇宙之本。

不过张载提出“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把“太虚”视为宇宙本原,则有违于原始儒家思想。

但张载注重《易》和《礼》,传扬古代圣贤之学。

他还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表明,张载承受了孔孟真传,而且在学向上可谓规模宏大。

程颢虽为一代儒宗,但也深受老庄和大乘佛学的影响。

他的“机体一元论”认为人与宇宙同体,普遍生命旁通统贯,人之心灵无处不在。

因此人应尽心体证万物一体,适应万变而无穷。

他的此类思想,不仅包含着道、佛两家的哲学智慧,而且实为陆王心学之先声。

程颐也具有程颢的这些思想。

但他个性偏执,过度相信抽象理性的作用,因而思想上常陷于逻辑矛盾。

他白以为深通《易经》的微言大义,但实际上他深受新道家王弼“贵无论”的影响,对《易经》多有误解。

他的“拟人的本体论”注重“情”未发生时人的秉性之“中”,将这种深心内证之“中”化作与天理同体,以此来实现天人合一,使人性臻于完善。

但是程颐的人性论“依旧未能免于善恶二元论之困惑”。

因为他联盟将人性分割为相互对立的“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

这表明,程颐的人性论摇摆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间。

朱熹则汇聚了周、张、二程和李侗等前辈的学说,而将以下五种观念贯穿其中:天道之体统;歧义之理性;人性之生成;“中”之内省体验;心灵之主宰。

方东美说,这虽然构成了一个形上学系统,但常使朱熹的哲学思想“陷入逻辑矛盾性”。

他排斥道家,但实际上他接受了道家思想,以来源于道家的太极图作为建立形上学体系的出发点。

他将《周易》当作卜筮之书,不去区分其中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

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已经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思想,而朱熹的宇宙论却吸纳了董仲舒的思想。

在人性论方面,朱熹和程颐一样,将人性分割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这正如他在宇宙论中分割“理”与“气”一样,采取的是二元论的立场。

不过,朱熹在论“心”时采取了张载的“心统性情”观点,并且将“人心”与“天心”相贯通,讲的是一元论。

以上是方东美对于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的评论。

现在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些评论的是非得失,而是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方东美为什么将北宋五子之学和朱子学称为“唯实主义的新儒学”?在笔者看来,方东美所谓“唯实主义”新儒学,是相对于陆象山、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新儒学而言的。

宋明清儒学的程朱一派,虽然和陆王派同样认为知识乃人先天所固有,但他们不像陆王派那样认为人们只要向内“格心”就可以获得良知,而认为人们必须通过向外“格物”,方可获得知识。

“格物”即通过外界事物去体认“天理”。

程朱说“即物”才能“穷理”,而且“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才能致知。

正是基于程朱这种主张通过外界的实在事物而求知的知识取向,方东美将程朱一派的新儒学称为“唯实主义的新儒学”。

唯心主义的新儒学这里指的是陆象山、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方东美说:“陆王两氏同以心体为万物之支点,视一切知识、存在与价值等概属心灵真相之展现。

”这正是陆王“唯心主义新儒学”的立足点。

陆象山的哲学思想,被方东美概括为下列主要原理:万有同心论;人性平等论;人心上跻天道论;仁义彰显心性论;理想价值超越论。

对陆象山的哲学思想,方东美提出的一个主要批评是:“象山主张‘超越理想性原理’,视超越之理想界与卑陋之现实界犹属‘二元对峙’,未能浃而俱化。

”他认为陆象山虽然将天地万物统一于“心”,但仍然把超越的价值理想与现实世界看成相互对峙的两极。

王阳明则“据价值统一原理为主干,而着手建立人与万物同体之机体主义哲学系统”。

这个“机体主义哲学”认为,身、心、意、知、物是相互连锁、一体融通、不可分割的,以广大同情心显示圣人备天地、兼万物之情怀,“以存在与价值、心智与物象、知识与行动、人心与人性、人性与天道,两相浃化,一体不分”。

方东美说,这表明王阳明哲学与陆象山哲学相比,“实己百尺竿头,超迈前贤……将‘超越理想性原理’迳化为‘内在理想性原理’,价值之最高统会充分呈现于吾心,同时也呈露于遍在万有之‘心体’,而为一切万有之所同具者”。

这样,王阳明就把陆象山的超越理想性转化成了内在理想性,更加彻底地将天地万物统一于“心”。

王阳明的“心统万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学说,表明他的唯心一元论哲学和朱熹的唯实二元论哲学正相反对。

方东美正是基于陆、王哲学“视一切知识、存在与价值等概属心灵真相之展现”的知识论取向,将陆王一派的新儒学称为“唯心主义的新儒学”。

自然主义的新儒学方东美说自明代中叶之后,尤其是王阳明以后,心学大盛,显现了很多的弊端。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种反响,这种反响,我称之为‘Neo-Confucianism of the naturalistic type’”。

在阳明心学的影响登峰造极之时,出现了王廷相的“唯气论”自然主义哲学,它“一方面反对阳明心学,另一方面亦反对朱子及其学派”。

此后,自然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形成了王夫之的“功能派自然主义”、颜元和李塨的“实用派自然主义”、戴震的“物理派自然主义”。

这种自然主义的新儒学,其主要理论兴趣在宇宙论和人性论,力图证明人性纯善,召唤哲学家们“白天上回到人间,努力以求人性之发展,藉使至善之理想得以完成实现”。

方东美将新儒家的自然主义哲学与西方的自然主义哲学作了比较,认为西方自然主义哲学“标榜价值中立”,而中国哲人在宇宙论和人性论上,都是“无不以价值为枢纽”。

这是他对于“自然主义新儒学”的肯定和称赞。

但同时他认为,这种自然主义哲学“对于先秦儒家的形上的精神而言,多多少少都是一种贬抑。

对宋儒的形上精神而言,也多多少少是一种贬抑。

经过这层贬抑之后,把哲学的精神从高远的境界,拉到现实世界上面来。

一旦哲学拉到现实世界,固然是切合现实世界的条件而较易解释了,但哲学的精神也从此毁灭了!”在方东美看来,宋明清儒家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有损于儒家哲学原有的形上精神。

而方东美对于哲学,历来所推崇的正是其形上精神。

因此,这个评价表明了他对于“自然主义新儒学”的批评。

新儒学的这三派,相互辩驳不已。

这自然是由于见解歧异。

导致他们见解歧异的原因,方东美认为主要是下列三点:1.“《尚书·洪范》篇所含藏之永恒哲学与《周易》生生不己根本义尚未调和。

”方东美认为,《尚书·洪范》代表了儒家精神注重传统、追求永恒的一面,《周易》代表了儒家精神注重创造、追求变易的一面。

这两部著作,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源头。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未能很好地调和,后世的儒家哲学在传承上也就有了区别,易于形成不同流派。

宋儒正是如此。

2.新儒家的各派,都不同程度地受过道家以及佛家的影响,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变乱儒家宗旨”的情况,而不是各派都恪守儒家宗旨。

这也难免使得各派持论有异。

3.新儒家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状况有别,因而“对于指陈时弊及挽救人心之主张见解,兀自不同”。

方东美提出的这三点,从学术渊源、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时代背景方面,解释了宋明清儒家在学术上见解歧异的原因。

由于这种歧异,宋明清儒家各立门户,形成了“唯实主义的新儒学”“唯心主义的新儒字”“自然主义的新儒学”三大流派。

方东美说正是这三大流派,构成了自北宋时期至清代中叶新儒家哲学的体系,也就是宋明理学的体系。

二、宋明理学的理论归趣及评价对于宋明理学的理论归趣,方东美主要做出两方面的概括:归趣孔、孟、苟之古典传承新儒家哲学虽然分为三派,而且相互“攻讦不己”,但方东美指出三派哲学在立论上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主张“于宇宙万物感应天理”;“思想结构旁杂不纯”;力倡“精神物质合一,人为宇宙枢纽”;“秉持人性至善理想,发挥哲学人性论”。

方东美所说的这些“共同点”,是否确实为三派新儒家哲学所共有,应该说尚有待推敲。

例如就主张“于宇宙万物感应天理”而论,阳明心学就并不主张通过宇宙万物感应天理,而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焉”。

但总的说来,他的上述见解,表明了新儒家哲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共同点。

更为根本的共同点,则在于:“三派理路虽殊,然其大要仍以归趣孔、孟、荀之古典传承为主旨,则其致一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