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古诗词鉴赏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https://img.taocdn.com/s3/m/e2d14870bd64783e09122bc9.png)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专题07 古诗词表现手法鉴赏-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
![专题07 古诗词表现手法鉴赏-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dea1f5b52acfc788ebc90b.png)
专题07 古诗词表现手法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
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及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如下:1、渲染和烘托首先是概念,渲染,指的是对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手法。
而烘托指的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过程。
接下来是判断方式,虽然概念中说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侧面。
但是实际上,渲染和烘托都是侧面描写时使用的手法。
无论是描写场景,还是描写其他陪衬事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
所以很明显的,两者都是侧面描写。
2、衬托和对比同样是先说概念,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3、比兴比兴实际上就是比喻,只不过比喻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就叫做比兴。
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前面说的,诗歌当中的比喻就叫比兴,所以说,只需要在诗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万别说找不出比喻哟。
4、象征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
简单举个例子。
比如说蜡烛,蜡烛在燃烧的时候可以带来光明,同时也在焚烧自己。
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就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和比兴其实很像,如果通篇贯穿着一种比兴的意象。
就形成象征。
5、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多为浪漫主义诗人采用。
比如说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中大篇幅的描绘了梦境,仙境,仙人。
湖北省2021年中考试题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Word版,含答案解析)
![湖北省2021年中考试题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Word版,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c7d3fca2161479161128e2.png)
专题07 诗歌赏析(解析版)【2021·湖北鄂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
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答案】C【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C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2021·湖北武汉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 .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 .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 .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答案】C【详解】C 项“表明朋友已经远去”判断错误。
这里作者借环境描写,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故判断错误。
初中语文八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比较阅读
![初中语文八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21608c1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a.png)
7.可从【乙】诗中的“ 乱点碎红 ”“ 平铺新绿 ”等景物的描写中看出 早春的季节特点。 8.同样是写早春,诗人的情感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对以上 两首的思想情感做比较分析。 《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用移步换景法写了在西湖边见到早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至于他流连忘返,抒发了白居易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而《南湖早春》 描写了南湖雨后充满生气的初晴景色,但作者想到自己又老又病,还遭受不白之 冤被贬官,不禁情绪低落,衬托了诗人被贬谪后的消沉、郁闷之情。
【甲】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甲】诗中“萋萋”一词的意思是: 草木茂盛的样子 ;【乙】诗中“古 人”和“来者”都指的是: 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 。 4.【甲】【乙】两首诗都是登楼赋诗,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两首诗在写作手 法和抒发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甲】诗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登楼所见之景,抒发诗人漂泊 异地的伤感和思念家乡的情怀,做到了情景交融;【乙】诗则是直抒胸臆,畅快 淋漓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寥无奈的情怀。
作手法),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乙】诗紧扣标题中的
“闻
”字,抒写自己的感受。
6.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请结合【甲】诗颈联的具体内容说说是如何体现
其浪漫主义特色的。
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中月影如圆镜,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
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出诗人奇特、大胆的想象,艺术效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古诗词鉴赏(七年级)》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古诗词鉴赏(七年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204fc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d.png)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 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主题】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 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 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初中古诗词复习 ——七年级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 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 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 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f22e45844769eae009ed6f.png)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七 古诗词默写与鉴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七 古诗词默写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740244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8.png)
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毅__魄__归__来__日_。 灵旗空际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运不用得短句,节奏明男快儿,列格调
高昂,心豪却迈比雄健,将词人身男不儿为烈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 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
4. 《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词人化用陶渊明《饮酒》 (其五)和李清照《醉花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为篱下黄花开遍
朝廷重用的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
功立业心志的句子是:______为__报__倾__城__随__太__守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江城子亲•射密虎州出猎》中抒写人到看中孙年郎的主人公因壮
(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____一__轮__秋__影__转__金__波____,飞镜又重磨。 2.乘风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太常长引空·建万康里中秋夜为吕叔直潜下赋看》山中河,作者在中 秋之夜,对月抒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__轮__秋__影,转__金__波______飞__镜__又__重__磨?”读 了之后,读者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 死之药把飞酒入问月姮宫娥的嫦娥,以及被月白中发的桂树。作者运欺用人有奈关何月亮
初中语文九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九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对比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5cf8ab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a.png)
【乙】卜算子·黄州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甲】词中“高处不胜寒”一句中的“寒”字既指 寒气逼人 ,又指 朝 廷险恶的政治纷争 。【甲】词中的“月”和【乙】词中的“月”这一意象 一样,在内容上均起到了 点明时间 的作用,除此之外,苏轼还在【甲】词中 将“月”当作了 倾诉对象 。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千古流传,请你赏析。 人生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 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哲理。
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乙】诗,梳理诗人行踪。 扬子桥头 →瓜洲城外→ 西津渡
→金山、焦山
(2)【甲】【乙】两诗都记叙了一段早行经历。比较两首诗,说说它们表达的情 感有何不同。 【甲】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 浓的思乡之意;【乙】诗通过景物与人的行动、神态来表情达意,抒写了游金、 焦二山的急迫与见到金、焦二山的喜悦。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 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 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878b6134028915f814dc216.png)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答案】这个人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才请求觐见,又希望得到我的 奖赏。 23.你是否赞同宋元君的做法?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赞同。宋元君作为一国之君喜怒无常,高兴时赏 赐艺人金帛,不高兴时就随便关押百姓,处以极刑。由此可见,他并不 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六)[17株洲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3.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忧国伤时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 度作答) 14.诗歌第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 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 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案】你现在当权掌管政务,不能不学习。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案】(对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开多日,就应当用新的眼光来看 待。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个人各自的形象特征。 (1)孙权:__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近人,有幽默感的一位明 君。__ (2)吕蒙:__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__ (3)鲁肃:__忠厚的长者。__
16.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此句运用了反衬手 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 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运用夸张手法,将 “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八)[17金华中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七: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七: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51c623f524ccbff12184ca.png)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初中语文七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七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对比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fc170be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f.png)
【甲】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襄邑道中①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①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7.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现“舟行江 上”的。 【甲】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 前往渝州。【乙】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静景生动(或化静为动),以两岸 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动景生静(或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 “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8.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甲】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乙】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 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诗人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诗中“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甲】【乙】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6.【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 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2018高考语文课标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2018高考语文课标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3bded53fe4733687e21aabb.png)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 包 括 古 诗 ( 唐 以 前 的 诗 歌 ) 、 楚 辞 、 乐 府 诗 。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 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 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2.语序倒装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 语序进行调整。 如“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正常语序应为“千 古江山, 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 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浣女” 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 主语挪后,使诗词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
(2)宾语前置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 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 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 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6447d0f12d2af90342e67c.png)
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一、古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自己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七下习题课件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比较阅读
![初中语文七下习题课件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5ed7cc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f.png)
他淡泊的心态。【乙】诗从自我感受出发,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
出对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
(二)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请从写作的角度,分析两首诗的“闻笛”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2.两诗所写到的“浮云”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诗指奸臣小人(或仕途受阻、改革受阻、变法受阻等),也指事物的假象。 【乙】诗指友人如浮云,漂泊不定。
(五) 【甲】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诗人以池边的杏花自况,即使吹作雪,也远胜路边杏花 吹作雪 、 碾成尘
的厄运。(选取诗中词语作答)
2.这两首诗借落花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
【甲】诗借落花隐喻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形象贴切地展示诗人为
国效力的献身精神。【乙】诗通过赞扬杏花娇媚高洁之美,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
想献身也不愿身陷污浊的崇高精神。
2.【甲】【乙】两首诗都是陈子昂的作品,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 不同。 【甲】诗用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写法粗犷、直抒胸臆。【乙】诗笔法细 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六) 【甲】约客
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专题(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专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7b7334a21614791711286e.png)
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专题(附答案)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春日[宋]晁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细雨翻萍、______的春日景象,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诗的三、四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诗歌三、四句表达的情感与下面哪一句相同?请说明理由。
诗句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请简要分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妙处。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6.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芦管: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
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诗歌一二句描绘了沙、_______这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荒凉、_________的意境。
(2)请描绘“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所描写的画面,并说说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辽宁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提升专训专题七古诗词鉴赏课内外古诗词曲对比鉴赏课件
![辽宁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提升专训专题七古诗词鉴赏课内外古诗词曲对比鉴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1b577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1c.png)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全诗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夜雨寄北》开头两句在一问一答之间,将“问归期”的希望与“未 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风景之中。
3.(202X沈阳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全诗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释】①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②篱落:篱笆。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诵读《次北固山下》颔联时,应该用低沉抑郁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 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B.《次北固山下》的颈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 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C.《夜书所见》一二句写悲景,三四句叙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 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 D.两首诗均情景交融,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0.(202X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全诗 过山农家①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③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此诗是六言绝句。②嗔(chēn):嫌怨。③焙(bèi):用微火烘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 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第二讲 课内外古诗词曲对照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全诗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七: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七: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51c623f524ccbff12184ca.png)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题七 古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题七 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5d353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0.png)
备考·指南
【备考指导】 古诗词鉴赏的材料多来自于教材的教读篇目,复习时有明确的抓手。 其一,注重系统复习,做好知识储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要通盘考虑,特别要 重视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如对写作背景、 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诗歌篇章结构以 及语言特点等进行梳理,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其解题技巧,概括的说就是:了解背景细思忖,联想想象创意境。赏析韵律品 语言,把握题旨悟诗情。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 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 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 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答案】6.C 7.A
PK中考【语文】
第二 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积累
专题七:古诗词赏析
期中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708960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45.png)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1)阅读下面古诗, 完成1-2题。
夏夜追凉宋·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1. 展开联想和想象, 描绘“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 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春宋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乙】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啼,宣称还现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 两首诗都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
2. 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写子规鸟啼鸣,请分析其情感上有何不同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诗歌颔联用______、______等意象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杜牧和李白都有思乡情结,但两人抒发情感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请结合本诗尾联和《春夜洛城闻笛》中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两题。
春行即兴①李华宜阳②城下草萋萋③,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④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②宜阳: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古诗词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教育性目标:借助诗歌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美好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养性目标:①考纲要求;②命题趋向;③重点难点辨析;④应试对策;⑤训练。
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重点难点:①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答主观题。
教法:讲解、诵读、训练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高考真题导引:(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3分)考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5分)考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
(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
(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既要注意第二联的字面意义,又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前后勾连,全面理解,切忌孤立作答,望文生义。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
【赏析】首联诗人从自身写起:早春二月,冰雪初融,春寒料峭,寓居苕溪畔的诗人顿生怀友、访友之情,于是沿着绿意初起的苕溪向东而行,踏上访友之途。
颔联对仗工稳而富有新意,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意象奇特,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从内容上看,既是对两位友人生活情趣的概括,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境况的写照——在读诗、吟诗、作诗的生活中安度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杏花春雨又送来春天的消息。
第三联写禅伯(智老)多病,儒先(天经)固穷,赞颂友人安于贫贱、甘于淡泊的节操,表达对友人的牵挂。
尾联回忆昔日寻访友人时的情景,“轻舟”“纶巾鹤氅”“试春风”等词语,凸现出三位诗人生气勃发、春风得意的豪迈景象,与前面的“多病”“固穷”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忆”字,暗含了诗人的诸多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当年意气风发的友人而今却“穷”“病”加身。
诗人与友人的形象相互交融,二者互为生发,以见三人心灵之契合,友情之深挚。
结构严谨,首尾照应绵密而不露痕迹,以冰雪初融的早春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且加深了诗歌的意境,有荡气回肠之妙二、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高考湖南省语文试卷结构说明:【2010年湖南卷】:11.古诗鉴赏(3+4)(分设两个子题,一个子题考表达技巧,一个子题考内容意蕴情感。
但两个子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互为依托。
)【2011年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7分)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角度提示: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赏析】《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
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
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
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或吴县人,祖籍开封,家居山阴。
元末隐居吴淞江畔青丘,因自号青丘子,做过张士诚幕僚。
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明高祖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入境爱为本,兼受释、道影响,厌倦朝政,淡漠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明高祖拟委以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
此前,高启《题宫女图》一诗,招惹谗臣挑唆诬以讥讽君王,致高祖耿耿于怀。
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复浚锦帆泾”,营建衙府,高启为其撰写《上梁文》,引来杀身之祸。
因衙府旧基原为朱元璋曾经的敌手张士诚王宫旧邸,《上梁文》又有“龙盘虎踞”四字,谗臣吴帅蔡本趁机诬告其存以反心,御史张度亦在弹劾中称其为“兴亡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遂致高祖大怒。
洪武七年(1374),魏观被诛以腰斩,高启受株连,处以腰斩八段,卒年仅39岁。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
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明诗纪事》中也有赞誉:“高启天才特绝,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
初编有五集,2000余首。
后自编为《缶鸣集》,存诗937首。
景泰元年(1450),徐庸收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
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四、鉴赏诗歌形象: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
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
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
(一)古诗形象类型:形象按形式分,既可以是一个中心意象,也可以是一组意象,还可以把叙述片段、生活场景作为意象。
1、一组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一组意象共同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组合在—起,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强化了诗人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感。
2、一个中心意象一诗一意象,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一物。
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作塑造了傲寒挺立、艰难生存的菊花形象,诗人咏菊喻志,表达了自己如果获取政权,就会给劳苦大众带来温暖的春天这一主旨。
3、叙述片段、生活场景成为意象通过具体的生活片段、细节场景来表现抒情主体的无限情思或微妙心理。
即使有个别的客观物象,但那仅仅是为抒情主体设置的背景。
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富于情趣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恬静悠闲的农耕生活的热爱。
1这类诗歌一般格调忧伤、景色惨淡,抒发的感情以思乡怀远为主,往往夹杂着漂泊之苦和人生的不如意。
如上面提到的《天净沙•秋思》就塑造了一个在外漂泊的、孤寂的、凄苦的游子形象。
又如2006年四川高考诗歌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此诗塑造了一个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艰难前行的归家心切的游子形象。
这首诗用“夜归”统摄全篇,描写游子深夜归家的情景。
这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再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
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
“依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依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2这类诗歌的格调多苍凉、悲壮,景物描写多雄浑、壮美,情感上有些是戍边的艰苦及对家乡的思念,有些是杀敌报国的热情。
如《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塑造了一群豪放俊爽、视死如归的边塞将士形象。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诗歌题《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群有着深沉的、复杂的情感的征戍者形象。
他们有着无限的乡愁、对现实的幽怨,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3杜甫、白居易、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的诗歌中都有此类形象。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作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4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就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塑造的都是淡泊闲适的人物形象。
5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诗句塑造了美丽多情的女主人公形象,写尽了相思之情。
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塑造了一对情意缠绵、难舍难分的有情人形象。
(三)常见的物象:1、体现思乡怀远的物象:柳——象征别离、思念月——代表团圆、寄托相思大雁——勾起思念之情落日——思归羌笛——勾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2、体现离愁别绪的物象:长亭、短亭、柳3、体现道德品格的物象:松、竹、梅——岁寒三友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菊花、东篱——象征隐逸香草——象征高贵品质4、体现边塞的物象:大漠、黄沙、烽火、长烟、长河、关山、孤城、戍楼、羌笛、琵琶、号角、驼铃(四)鉴赏角度点拨:1、人物:正面: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侧面:他人和景物等,还要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