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一、有教无类

仁者爱人。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话是说的关于“爱人”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明确的答复,但所谓爱人,并非“兼爱”或“泛爱”,而是“爱之”和“尊之”。“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要首先做到“孝悌”,在孝悌之外,还要注意“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别人的道德修养。由于“仁”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爱人,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便是“有教无类”,是把教育从贵族和奴隶主普及到平民中去,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只有把人的思想提高到“仁”的更高标准,才能真正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要真正达到“仁”的要求,在教师方面,那就是要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学生方面,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能“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反映在教育对象上,也就是在招收弟子时要广开学路,广招生徒。

二、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经孔子一番鼓励,他们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晒之。“求,你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侯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哲后。曾哲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这样,随意座谈之后,孔子也就顺其自然地掌握了子路等学生的志向了。

三、学以致用

孔子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把教育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手段。这在孔子的言语中有着明确的表述。《论语》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贡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说:其用孝梯教育人,从而施加影响于当政者,“是亦为政”了,未必一定要亲自参政。因此,孔子提出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口号,认为“君子”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道”。即孔子倡导的“仁道”,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君子学而得道后,则“学而优则仕”而“君主之仕也,行其义也。”这就是孔子的学而得道,得道而仕,仕而行道的教育思想。

四、“修已”与“明伦”

《论语》有很多有关孔子的“修已”与“安人”的人道学说,而“修己”为“安人”之本,“修己”的核心是“求仁”。孔子以“仁”为人之本,“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规定,是人所以为人者。孔子对人的肯定反映了他对人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看来,初生的人只是一个自然人,生理意义上的人,还

不是真正的人。自然人必须经过一番锤炼改造,即“修已”,才可以转化为真正社会的人。而“修已”实质上便是“求仁”。如果说“修已”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求仁”便是这核心的核心。

明伦: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欲正名份,必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为君的应该合乎“君道”,为臣的应该合乎“臣道”,为父的应该合乎“父道”,为子的应该合乎“子道”。即后来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明友有信。”

五、教与学

《论语》中教与学思想可用“教学相长”一词加以概括。孔子认为学生可能有胜于教师之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提倡弟子应该“当仁不让于师”,他认为学生应对教师的教有所反应,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本如之何也已矣。”做教师的,要经常温习故业,在温习旧的知识当中去探求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这些思想,后经《礼记·学记》篇用教学相长一词加以概括,成为儒家教育中有关教学原则的重要思想。

启示:

1、辨析“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发展。

当今我们正在实施的新型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必须使教育普及化,努力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扎扎实实地组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摒弃其阶级性及时代局限,改造和吸收其中敢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胆进行革新的精神和教育要向社会下层开放、努力扩大教育面的进步思想,便可以成为我们在实施教新型教育的思想来源之一。

2、抓住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思想源于传统而又高于传统。因材施教的现代化就是根据现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资质,施以相应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有用之才。从此意义上来讲,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质地的人都得到发展。因此,因材施教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教育的必然延续,也是今天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3、扎实掌握理论,务求学以致用

当代教育更提倡学以致用,在“用”字上下功夫。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要求“学”的内容的全面性,即我们当前实施的教育,应该不光教会学生数理化,而且要教会学生文史哲;不光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还要加强其人文素养;不光要提高其智能水平,而且要完善其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全面的发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4、提倡修已安人,培养道德素质

孔子的“修已安人”的道德学说对于当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素质教育的内容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这四大素质,在这四大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统帅,它影响和决定了其它三大发挥作用的水平和方向,并为其提供精神支持。因此,道德素质是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和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必须大力提倡和加强道德素质的教育,这就是《论语》中教育思想对我们的重要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