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 式,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 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将人们在阅读可能 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 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 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 心理的恐惧经历。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 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 ,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 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 于这里。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 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 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 问。
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 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 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 农,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 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 ,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 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 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 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 始渐次上演。随着三反五反、大跃进、文 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 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 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 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 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 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二、整体感知
• 1、先请同学叙述《活着》故事梗概, 即人物因为什么原因先后一一死去。
• 2、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这部小说感触最 深的情节,人物或环境描写。
《活着》简介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 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 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 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与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承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的《活着》共23页文档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余华的《活着》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Fra bibliotek谢谢!
23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活着》读后感1500字范文(一)《活着》是一部讲述从解放战争后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泪的内涵和亲情友情的可贵。
作为读者,我却洒下了数不清的泪水,有感动,有愤恨,有同情,更多的是触动我心灵的人生真谛。
从此我知道了,活着如此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承载着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顽劣不羁,嗜赌成性,十年如一觉,他享受到了世间的温柔与富贵,弃家人的苦心劝说于不顾,终于将将家产全部败光,随之而来是父亲去世,母亲病重的噩耗。
生活的残酷与窘迫让他彻底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惊醒过来,却又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经受过枪飞弹打的痛苦,在福贵心中,家乡的月亮才是最圆最亮的。
有幸他于战场上苟全了性命,正想回家好好生活,而破败不堪的生活却让苦难继续上演,亲人们的相继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流血的伤口。
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拨开一片黄土地,将亲人连同自己的绝望埋葬在地下。
暮年之时,与一头老牛相守,在一抹灿烂的夕阳中引吭高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正是对福贵一生的最佳诠释,听起来是多么的凄凉与不堪。
世间的温暖多情,冷漠与凄苦让他留恋忘怀;动荡和苦难,平静和快乐的一生正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一生,无需过多的解释,只要好好的活着。
书中还有许多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景,想起年仅12岁的凤霞被父亲送到富人家做佣人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同情凤霞坎坷的命运,也许是感激我们现在拥有美好阳光的生活;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忍受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更不知道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拼搏的辛酸。
我们应该庆幸,活在了这个崭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展现给他人更多的应是积极与不解的奋斗。
眼泪只会增加我们前行的重量,而豁达坦然的接受才是人生快乐的信条。
罗曼、罗兰曾说过: 人生应该有两盏灯,一盏是勇气的灯,另一盏是希望的灯我真心觉得福贵是苦难中的幸存者,他心怀这两盏明灯,指引着他坚定的走下去。
《活着》赏析课件(共45张PPT)
❖ 小说《活着》从细微处讲述生活,讲述特定 历史时期之下小人物的命运,讲述了一段中 国社会不同寻常岁月中一个平凡家庭活着与 死亡的故事。像一部关于历史的寓言,以意 象直接的叙述方式领悟错综复杂的人生含义 。作者余华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 地将生活残酷的本质从虚假人道中剥离出来 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 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 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1987年,余华以一篇 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 《十八岁的出门远行》 正式踏上文坛
发展历程
(二)中期“华丽转身”
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 是对当代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的温 情的关注。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 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 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 和想象的感觉。
❖ 小说平实的语言将本身虚构的事实讲得如此真实, 将中国人的生活讲得不动声色却着实催人泪下,当 我们被作者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吸引的时候,这部小 说才会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才可能在更本质的层 次上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
作者自序:
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 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 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 的责任,去忍受现实所给予我们 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
❖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福贵的口吻,从 讲述 “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现原先 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也就是我们 通常看到的关于“活着”的故事。
❖ 小说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用老人自己的话将老人 一生的种种曲折的经历娓娓道来,平实自然,引人 入胜。
❖ 2、叙述风格:平静、缓慢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余华《活着
余华《活着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深邃的思考力著称于世。
他所著作的小说《活着》更是打动了无数中国读者的心灵,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著。
本文将结合两个例子,深度探究《活着》这部作品的深意,并阐述这部作品的启示意义。
例子1:从主人公福贵的经历看人生命运的不可预知《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原本生活拮据但家族富有且洋洋得意。
然而,上天的玩笑让他一步步沦为穷困潦倒的贫民,而家族的富裕也在军阀混乱的战争中化为乌有。
更令人心酸的是,福贵努力挣扎求生不易,但一位位至亲却相继离世,这让福贵很是痛苦。
然而在福贵深陷困境时,他没有选择放弃生活,而是不断振作,寻找生存的希望。
正是这种顽强不屈、勇敢坚毅的生命态度,让福贵化解了一次次生命的危机,最终生存了下来。
这个例子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起伏与不可预知。
即使生命再辉煌、再富裕,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处处掌控命运,或者掌握一张牌的归宿。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已经拥有了怎样的物质财富,而在于他的生命史中,是否拥有了一份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生命态度。
正如福贵,他痛苦、坚韧而又透彻地感应了这一点。
当人在最为脆弱的时刻仍然能够振作起来,并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毅然决然地走下去,这种生命的韧性就是最珍贵的财富。
例子2:从历史的变迁看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启示小说《活着》中,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间随着中国大陆政治经济的巨变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迁,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启示。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作为一个封建落后的大国,国内的人民穷困潦倒,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局限于少量的地区。
而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改革,中国民族经历了若干次甚至铿锵而有力的革命运动。
这些历史的变迁恰好也个体到福贵的身上,福贵随着表弟去打台湾岛他们在荒郊野外给成吨的浸猪肉被美军轰炸,和灾害,最终福贵活了下来,国家复兴,整个国家和民族从堕落到崛起,而一代又一代人矢志奋斗让中国成为一个崛起的超级大国。
《活着》全文阅读
徐福记得,那是在他十三岁那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他父亲徐景达去世的时候。
他父亲是个富有的地主,留下了一大堆债务和一家人。
徐福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
母亲李妈妈是个勤劳的妇女,但是她不会经营庄园,不会还债,不会管理家庭。
她只会哭,哭她的丈夫,哭她的命运,哭她的儿女。
徐福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庭破产了。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家园、田地、牲畜、家具和珠宝。
他们不得不卖掉他们的房子和土地,还清他们的债务。
他们变成了贫困的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或穿。
他们不得不依赖邻居和亲戚的施舍来维持生计。
徐福的母亲和姐姐们为了生计,到城里去做工。
徐福则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妹妹。
他们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没有水电,没有煤气,没有厕所。
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都是挣扎和煎熬。
徐福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读书读得很好。
但是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辍学去赚钱养家。
他做过许多工作,包括卖报纸、送货、骑车送信等。
他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徐福的妹妹很小,只有三岁。
她是个可爱的孩子,很聪明,很活泼。
徐福非常爱他的妹妹,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她身上。
他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挖野菜,晚上回来后给妹妹做饭。
他把自己的一份食物都分给了妹妹,自己只吃些粗糠和菜叶。
徐福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一直坚持着,一直在努力着。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一定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相信自己的未来。
徐福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
主要人物介绍
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 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 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 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 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 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 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 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 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 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 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 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 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家珍: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
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但没想到福贵结婚后 越来越败家,越来越混账,但是家珍却一直对他不 离不弃,甚至怀着大肚子还去镇上,希望可以把福 贵从赌场中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 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在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 亲将其接回家中,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 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 后来因为有庆的死不肯原谅春生,但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因为春生轻生,她又激励春生说:春生,你 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 吧。在最后,随着他的儿子,女儿的死去,生命的 苦痛让这个好女人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
凤霞: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 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从此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越来越懂事了。而后, 福贵为了能够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了别人,但 在后来,她跑回家了,福贵又不舍得送她走,就 将她又留在了家里。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痛之 后,凤霞嫁给了二喜,生活变得好起来了,过了 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后,却又死在了产床上。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抓住我内心的书,能让我有感触的书。
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我去看了《边城》以及《小城三月》的一小部分,都觉得不能吸引我。
于是就问同学有没有好书推荐,于是有不少人推荐了余华的《活着》。
其实对这本书我早有耳闻,一直都听别人说很好看、很有意义。
但是因为我害怕看完之后很悲伤、压抑所以一直迟迟没有读。
但是,当我最终选择看它的时候,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活着》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如何看待生死,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非常喜欢。
首先,因为文章内容很有故事性,并且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一直看下去,并不想间断。
其次是,故事内容非常贴近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在感叹主人公遭遇的同时,也让人们有深刻的反思。
究竟活着是为了什么?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活着并不是为了什么。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
就算你失去了一切,但是你还拥有你的生命,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本书的故事内容和它的创作背景紧密相关。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时代背景,才有主人公福贵那样悲惨的一生。
作者有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活着》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等。
但是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们当作孕育一个个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个磨练人、考验人的“炼炉”。
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个“炼炉”中,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名著导读:余华《活着》.
4、个性化的语言 刚开始实行人民公社时,食堂天天都有肉吃, 队长这样感叹道:“这日子过得比二流子还 舒坦。”老年的福贵在听到两个女人谈论村 里挣钱最多的那个男人时这样说道:“做人 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 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5、细节描写突出 余华是善于细节描写的作家,《活着》中多 处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人物细腻的感情,有庆 每天光脚拿着鞋跑去上学,为的是怕母亲做 鞋太累;福贵在送凤霞回去的半路上又折回 来,为的是不舍;二喜宁可自己去喂饱蚊子, 为的是怕凤霞被叮咬;家珍遭到打骂,在爹 爹的账房前哭泣,却怀着身孕走了十几里夜 路回家,为的是不让爹爹操心等等,每一个 细节都让人辛酸泪下。
在凤霞和二喜结婚的时候,大家齐唱革命歌 曲,手捧红宝书在“东方红”号上照全家福, 福贵和家珍收到几十本毛泽东选集……最有趣 的是二喜在把凤霞接走的时候,对着墙上的 主席像说了一句话(极其郑重其事):“毛 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 当春生被打成走资派,二喜将这个消息告诉 福贵时,说到:“咱们跟他可要划清界限 呀。”福贵一愣,马上说道:“有界限,有 界限,一直都有界限。”
家珍算是硬的,到那时候也不叫一声苦。她坐在床上那些 日子,让我把所有的破烂衣服全放到她的床边,她说:“有 活干心里踏实。”。。。
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形象
• 精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了文章氛围,且 能够为人物形象的刻画提供了一个诗意的背景。 早上几年的时候,家珍还是一个女学生。 那时候城里有夜校了,家珍穿着月白色的旗袍, 提着一盏小煤油灯,和几个女伴去上学。我是 在拐弯处看到她,她一扭一扭地走过来,高跟 鞋敲在石板路上,滴滴答答像是在下雨。
2、歌颂人的承受苦难的能力及其在苦难中人 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 坚忍是活着的力量 乐观是活着的勇气 宽慰是活着的支撑
余华《活着》PPT课件
福贵自己与一头也
叫做福贵的老牛度
过残年。
-
23
故事的惊人之处
故事虽然悲惨但是某些时刻也不缺温情脉脉, 和简陋的欢乐。
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 乎残忍,让人震撼。
-
24
活 记叙方式——
着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 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 “一 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 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 代真相的认识。
-
8
作者中文自序——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 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 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 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 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9
作者中文自序——
余华在自序中说:就是这篇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 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 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失 为未来或者之外的任何 事物而活着。
-
6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
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
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获法国学骑士勋章。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
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
7
余华作品及风格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但是并 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 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 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 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 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 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 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 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 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 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二)用坚忍来抒写生命的哲学
“痛苦是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痛苦与生俱来,并一直伴随生命走向终点”。苦难意识是二十世纪艺术,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对福贵而言,痛苦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让他不停地呼吸着,生存着。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
这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这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与挣扎。”福贵老人“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正如卡夫卡日记中所写的:‘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天欲绝人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而这正意味着你仍然是活着的’。”这股新的力量就是坚忍,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而这种在痛苦中凝聚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是关于生命不息的哲学抒写。
(三)以活着来追问生命的本真
在福贵生命的最后,他不孤独,有生命——一头老水牛陪伴,耕田时对亲人名字的呼喊,正是一种平和的思念的体现,对福贵而言,他们的离开和存在一样,都不曾离开。“人们不能不在泪光中为他和他所忍受的苦难祝福”,他的活着正是对一切灾难最大的嘲笑和最有力的回击。生命是什么?就是经过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获得最后的平铺,领略人生的真谛,达到超然世俗的境界。生命的本真就是活着面对无奈时的痛苦,接受痛苦时的坚忍,学会坚忍时的乐观,保持乐观时的感谢,存有感谢时的宽容,拥有宽容时的平静。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
主要人物介绍
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 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 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 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 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 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 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 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 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 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 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 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 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人物评价:
①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 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
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
② 先锋的余华在语言、结构、叙述方面为中国当代
文学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南方网评)
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 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 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
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 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 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 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 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 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代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
个伟大的作家。(孟京辉评)
《活着》内容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
——观影片《活着》有感在平凡的时光生活了太久,忙碌于钢筋水泥之中,麻木于日常的琐碎,困恼于繁琐挫折,对于生命的思考便仿佛淡化了,似乎连脉搏与心跳的声音都隐约了。
有谁会去深究“活着”是意味着什么呢?
《活着》把福贵大半辈子的生命历程流水账般地铺成开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没有好莱坞天马行空般的特技,没有感人至深的经典旁白,甚至连过多的特写镜头都省去了。
在闲暇时,我们总是在讨论生活,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抽象的生活,只有具体的点点滴滴,而当我们把这一切串联成串,才发现我们走过的足迹,或稳健,或不堪,都是那么深刻。
福贵的生命里就被深深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活着是一种状态。
相对于死亡而言,活着当然是一种状态。
在穷困窘迫的境地中,他的父母停止呼吸;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无数的战友劳工战死沙场;在革命大会的审判台上,曾经的赌友倒在枪口之下;在和平的时代里,一次次意外把他子女的生命夺走……经历着生离死别,福贵是怎样在活着呢?赌场里烟缠雾绕,按满红手印的账本与亲友的苦口婆心唤不回赌徒的改悔,直到倾家荡产;兵荒马乱的时代,炮火连天,成年累月的亡命生活,打不断福贵抑或是沉醉,抑或是压抑的唱戏声,皮影中歌舞升平仍然上演;赤色的世界,狂热的年代,依旧不乏福贵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盲从身影……这完全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甚至生命里充斥着平庸的旧中国男人的形象。
“人只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如果按照帕斯卡尔的标准来看,福贵似乎只比行尸走肉稍强一点,连一个完整的人都不能算。
时代一次次变迁,亲友一个个离去,福贵有过伤心,有过哭泣,但仍然逃离不出命运的漩涡,以“不作为”的方式默默地随波逐流,没有抗争,没有深刻的思考,福贵仅仅是活着,或许只是肉体的一种消极存在形式。
活着是一种状态?
呼吸、心跳、脉搏、吃喝拉撒睡,等等,除了这些,福贵的生命还承载着什么呢?
一个人从来都不是仅仅为着自己而活着,人总要有所寄托与挂怀。
在少年福贵的心里,寄托着父母、祖屋,屡教不改的赌性在这些都逝去时随之灰飞烟灭;在亡命奔逃的途中,挂怀着妻子儿女,福贵一次次狼狈不堪,甚至是龌龊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那不是懦弱,而是一个无助之人的求生本能;在和平年代里,福贵依旧把精神寄托在了家庭与朋友那里,然而命运戏剧地捉弄这个男人,他老实、怕事、盲目跟从,那确是在动荡岁月里出于对家人和朋友的保护。
他不能算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也不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客观来说,是那个时候千千万万中国男人中普通的一员。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普通一员的身上,却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在穷困潦倒中,福贵改过自新,扛起家庭的负担;在逃命的战火里,福贵与同伴相互扶持,寻求出路;在动乱的年代里,仍旧不放弃对于生活的热爱,鼓励被迫害者活下去…….福贵所处的时代正是上世纪中国经历天翻地覆变迁的时期,但不论世事如何风云变换,富贵一家始终秉持着勤劳善良的人文精神,坦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没有身处福贵的时代,我们没有权力对他的人生选择指指点点,但他所散发的人性光辉,或美丽,或瑕疵,都让人感受到活着的真实感,原来生活离我们如此之近。
如同《阿甘正传》的情节串联起每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样,特殊的岁月,给福贵这样平凡的人生深深打上了社会变革的烙印。
从昏暗的光影下,人力车夫忙碌地奔跑,赌馆、烟馆歌舞升平,到兵荒马乱,隆隆的炮声中,难民和壮丁面黄肌瘦,神情惶恐,再到满街的红色标语,狂热的游行人群,大炼钢铁,政治批斗。
不容置疑,在历史长河的漩涡里,中国的老百姓感知着时代的进步一面,同时也承受着那悲惨的一面,这些历史的画面正是以福贵这样小人物的载体统统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当他身披历史的尘埃,荣辱不惊地以一贯的步调缓缓向我们走来时,有谁不为之惊叹与感慨呢?
活着仅仅是一种状态吗?那么,这些寄托牵挂,这些人文善良,这些历史足迹,又是在由什么承担着呢?
亲人们一个个逝去,经历了无数苦难,当影片在福贵一家平凡的餐桌上落下帷幕之时,这些答案仿佛都渐渐清晰,无论生命里发生过什么,太阳照常升起,生活总还是在继续,没有任何的理由去逃避或是抱怨。
活着的道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以后也还会是这样,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生活,善待生活,好好地生活,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