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导学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3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3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2.新课导入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0001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0001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1 (人教版必修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掌握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和元朝的中书省等权力机构的设置,理解封建皇帝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2)通过汉至元各朝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对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的剖析与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从剖析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学生制表或画示意图,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既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

大家知道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吗?生1:目前我国乡镇行政机构队伍庞大,干部职务过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生2:我国进行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就是要改革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和办事效率不高的局面,通过精简、整合等办法,进一步发挥乡镇行政机构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看来大家还是挺关心国家大事的。

我国目前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财政的巨大负担,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古代,许多朝代也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进行改革。

在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就谈到这一问题。

(板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进新课]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想想议议:师:大家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0008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8

0008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8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朝的推恩令和中外朝制度,唐朝节度使和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书省和行省制度,并通过对以上措施的分析,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特征;分析汉以后选官制度的变化,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用人制度的特点;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研读和分析历史材料,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运用图表法概括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初步学会运用图表法来揭示历史知识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调整(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感受我国先人的政治智慧。

认识到制度的形成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时过境迁,制度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与时俱进。

二、重点难点【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这包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君权和相权关系的演变。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从汉初的郡国制到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从晚唐藩镇割据到北宋的强干弱枝,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最终得到解决。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上,君主利用中朝钳制外朝,相权不断被分割,这构成了中枢机构演变的基本特点。

【本课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

这包括:(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矛盾的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法:运用教材【课前导语】中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汉朝初期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给汉朝初期政治带来了什么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确自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成为政治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编写人:温瑞瑞呼利平审核人:郭文英【使用说明】1.课前:利用约15分钟自习时间通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将预习中的疑问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学科小组长负责检查初改,并于当天晚上收齐上交给科任老师。

2.课上:5分钟组内检查基础知识记忆,15分钟小组积极合作、讨论交流,10分钟展示小组成果,5分钟组际交流点评,5分钟小结分层达成目标状况及其当堂练习。

3.课后:整理导学案,练习限时完成,当天收交。

【学习目标】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知识与能力: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度。

中朝,三省六部制,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中书省。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过程与方法:比较。

材料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制度放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

【课前预习】1.列举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制度。

2.列举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

3.列举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措施)。

我的疑问:1【课内探究】探究1: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探究2: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从汉到元,历代皇帝又是怎样“解愁”的?探究3:自构知识框架2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

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A.宰相制度B.郡县制度C.皇帝制度D.选官制度2.右图中这位皇帝于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他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在地方设节度使 B.颁布“推恩令”C.在地方设通判 D.实行三省六部制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的“上”指的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太宗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5.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6.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都注重对边疆的管辖,元朝时管辖边远民族地区的机构是( )A.宣慰司 B.行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7.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列举汉、唐、宋、元各朝在地方上出现的问题、归纳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结果?2、列举汉、唐、宋、元各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4、理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概念及其发展的趋势。

3、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内容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归纳总结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两对矛盾其发展趋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西汉初年:地方实行________制度。

________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内容:①汉景帝平定“__________”;②汉武帝:颁布“________”。

结果: 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背景: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权,逐步发展成为________。

影响:________后形成的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措施:①军事上:____________②行政上:________ ③财政上:________ 结果: 。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①行省制度:行中书省___________ 行省之下________②宣慰司:________ 影响: 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武帝削弱相权 背景:汉初,丞相集______、______ 、______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措施:汉武帝削弱相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中央的三省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 。

在________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六部。

影响:北宋强化 内容:设立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职权 ______。

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_______ 权、______权和_______权。

高一历史备课资料:《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范文高中历史备课

高一历史备课资料:《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范文高中历史备课

高一历史备课资料:《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范文_高中历史备课【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列举从汉至元几个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不断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识,学生提高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认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出现和解决,唐宋皇帝分割相权,选官任官职权逐渐由地方到中央的过程,学生学会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这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弊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汉、北宋、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封建王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着重对维护中央集权的人物和事件给予充分肯定。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基本矛盾。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政府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政治制度固有的,围绕两对矛盾的斗争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和评价其优劣的依据,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教学要点: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形成和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教学要点:汉武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省。

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教学要点: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环节联系上节知识导入:上节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

毛泽东诗云“百代都行秦法政”,也有历史学家总结我国自秦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只有“改朝换代”而无“改朝换制”。

高一人教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人教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场景3: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 “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任职时间 窦婴 免职 1年 2月 许昌 免职 3年 8月 皇 帝 去世 决策机构 田虫分 3 年 9 月 执行机构 薛泽 免职 7年 6月 外朝 中朝 公孙弘 去世 2年 4月 御 太 李蔡 丞 畏罪自杀 3年 侍 常 尚 史 相 严青翟 畏罪自杀 2年10月 尉 书 大 中 侍 赵周 下狱死夫 2年 7 令 消弱相权,加强皇权 石庆 去世 8年 3月 有事上报 公孙贺 下狱死 12年2月 九 卿 刘屈髦 下狱腰斩 2年 2月 问题:这种中央政治结构 ?各自职能?其目的是? 田千秋 (昭帝时死) 2年 姓名 离任原因 1、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材料呈现
血腥的盛唐 2.唐代 ——初完善,后
严重消弱
•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藩镇割据是唐代安史之乱后 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 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 或联合对抗中央。 政治腐败、节度使 问题探究 唐代后期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
根源: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私有性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 于战国。当时的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场景1:两汉时,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场景2: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 ——皇权加强; 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 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 面前议事了。 ——相权削弱;

必修一第0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必修一第0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重点难点](1)重点:两汉至元朝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主要史实。

(2)难点:两汉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科举制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自主学习]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并存。

2.汉武帝在__________平定“__________”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__,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朝中期__________后形成的___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__________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行政上,由中央派__________担任地方升官,同时设__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__________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__________掌控。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一历史导学案编写人:温红利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问题导学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

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 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的管理体制。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北宋: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________。

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________。

(3)隋唐:________。

三、问题探究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2.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置,权力及意义。

3.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概况及作用影响。

5隋唐创立科举制的含义、演变、标准,意义、弊端。

6.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课堂训练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考纲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君权和相权(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目的:为了。

(3)措施:频繁;形成“”(决策)对抗“”(执行)的局面。

2、隋唐时期:⑴措施: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中的省、省和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在尚书省下设、户、礼、兵、刑、六部。

⑵)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从而使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⑴措施:(习称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有所加强。

二、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后来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政体更加巩固。

2、北宋:(选修Ⅰ)北宋建立之初,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势力导致的分裂局面再现,宋太祖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措施: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收回禁军统率权,还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3、元朝:⑴措施:实行制度,在全国设立个行省和个单列行政区。

行省之下,分设。

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的节制。

⑵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和“”三阶段。

必修一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导学案

必修一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探究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双基梳理】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

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

【疑难精讲】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若干强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民众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2)影响: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矫正了许多流弊,消除了分裂之祸,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其进步作用。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明显的弊端:“冗兵”“冗官”“冗费”与日俱增,使北宋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

【课内研究】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

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

0005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5

0005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5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人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

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汉的三公、汉的“中朝”、汉的“外朝”、汉的郡县制、汉的刺史制度、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宋的“二府”、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加强皇权的制度、元的行省制度。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③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④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1第3课△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 中央集权加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王国日强 ,中央集权削弱→ 景帝削藩→ “七国之乱” →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集兵权于中央 , 抽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①措施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③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①元朝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政司进行管理其余地区设行省→ 路→ 府→ 州→ 县△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②行省制度的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 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削弱 , 皇权不断加强1、西汉: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①原因:丞相位高权重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①结构和职责:三省分权, 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 又相互配合, 提高了办事效率。

4、北宋: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①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后来: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5、元朝:设中书省, 替代三省——相权加强 , 皇权削弱。

0010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0

0010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0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

矛盾。

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

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分析: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

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执掌行政大权,位尊权重,威胁皇权。

2.内外朝制度(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决策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执行机构。

3.三省六部制(1)演变:①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

②三国时,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执行机构。

③西晋时设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到南北朝,门下省又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④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意义:①使相权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②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二府制(1)五代十国时期: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另设枢密院。

(2)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与中书省并重,号称“二府”。

(3)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1.结合教材P 10“唐朝的三省六部示意图”并分析:有人认为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

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

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爆发吴楚七国之乱。

2.刺史制度:汉武帝划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3.道(路)制度(1)唐太宗时,将全国划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

(2)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五代、宋、辽、金时期,基本维持道、府、县三级制。

4.行省制度(1)目的: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

高一历史必修 第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 第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高一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法指导】课程标准内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掌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以时间是是为线索,建立纵向的联络,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史实建立有效的构造,理清脉络,推移顺序,在变化开展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进步分析问题的历史洞察力。

2、设立问题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构建合理的知识构造,培养分析归纳才能。

【知识网络构建】【重难点导析】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根据。

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利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2、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①含义:两汉的政治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根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并在原来的根底上有了进一步完善与开展。

②主要表现: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根底上,构成了比较完好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利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利,“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开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3、三六部制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体制。

隋朝时三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三分工明确,既有,又互相牵制和监视,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那么完善了三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根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导学案设计

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导学案设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目标导引:1、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学习目标:⑴熟悉秦汉唐宋元的主要政治制度,唐的三省六部制、宋的二府制、元的一省制;⑵知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特别是西汉与元朝;⑶了解皇权不断加强与中央官制的变化;⑷理解集权与分权机制的辩证关系;⑸分析和论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特点。

课时:1课时知识提纲: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⑴中央设、、,习称三公;⑵中、外朝①武帝任命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为、侍中等,形成“”决策机构;②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执行机构2、东汉:进一步剥夺的权限,扩大的权力,成为决策中枢机构3、魏晋:逐步形成、、三省体制4、隋唐:⑴三省①隋朝:尚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②唐朝:中书省掌,门下省掌,尚书省负责。

⑵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二、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北宋⑴中书门下是最高机构,最高长官行使职权;⑵枢密院是最高机构,长官地位低于宰相;⑶后来增设为副相,设管理财政,粉勾宰相职权。

2、元朝(1)以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2)以为最高军事机构(3)设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地区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1)汉初并行,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2)武帝后期,全国设作为监察区,设代表中央行使监察权2、东汉(1)初期,刺史增添了和(2)东汉末,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三级3、隋朝:隋初废除郡级,形成两级4、唐朝(1)唐朝地方行政制度分全国为10道,作为,肃宗时道成为之上的行政实体(2)唐中后期在地方设军镇,发展成局面5、北宋(1)宋太祖削减地方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2)地方政权分、、三级6、元朝(1)地方实行制度,省最高长官称为,拥有大权(2)行省之下,分、、、,边远民族地区设管理四、影响(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导致,而且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重点难点分析1、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主要解决了什么矛盾?解答:(1)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习目标
列举从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的史实,说明中国占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难点:三省六部制度
三、使用说明及方法
1.自学教材第6页到第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疑难点并将其标出。

2.课本当中的活动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

3.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习题分成A.B两个等级,A级为基础题,B为拔高题。

四、自主学习内容
1.三公九卿制
(1)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位尊权重。

2.内朝和外朝
(1)汉武帝为了削弱——一的权力,开始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实际的,称为内朝。

设在宫廷外的丞
相官府机构,权力逐渐缩小,变成了。

即所谓外朝。

(2)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成为虚衔。

3.三省六部制度
(1)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的决策、审议和执行。

(2)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

(3)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和工六部。

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

4.二府制
(1)建立
①宋元形成中书省与一一并重的二府制度。

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②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机构。

(2)影响:二府制削弱了宰相职权,使更为强化。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郡国并行制‘
(1)西汉初年,改单一——为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2)在中央政府的直辖区,设置郡、县进行直接管理。

(3)在诸侯王的——,则由王国实施统治和管辖。

2.七国之乱
(1)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爆发了吴楚——。

(2)汉景帝和先后采取措施抑制和削弱王国的势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

3.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
(1)汉武帝时:将全国划为13州部,每州部设置——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2)唐太宗时:将全国划为10个——,称为道,每道设置大使一人,监察州县。

(3)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4)五代、宋、辽、金时期:基本上继续维持道、府、县三级制。

4.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

(2)内容
①朝廷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大区,除大都周周地区由——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一管辖之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简称行省。

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县。

(3)意义:元代推行的行省制度,后来不仅为——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合作探究
1.从汉到元,中国各朝代为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2.如何把握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静】,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三省长官(2)三省六部制有何积极影响?
3.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其历史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样解决的?
精讲:
(1)汉初改秦代单一的郡县制为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如何认识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的整体特点?
(1)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
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六、当堂检测
A级
1.据考古专家确定,安徽六安双敦发掘的古墓主人是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刘庆,该古墓主人身份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 )
A.三公九卿 B.封国制C 郡县制 D.行省制
2.阅读材料:。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汉书·诸侯王表序》
请回答:
(1)据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地方实行何种行政区划?
(2)西汉的这种地方体制造成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B级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权。

(2)虽有法律,但人治高于法治。


(3)政治机构设置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4)保留宗法制残余,父权观念渗入政治制度中。

(5)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

(6)政治制度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

(4)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BJ
1.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让学生再现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①“三公”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情况汇报。

②中书省按照皇帝的决定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交给六部办理。

情景①、②分别反应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 )
A.秦朝、唐朝 B.唐朝、明朝
C.汉朝、宋朝 D.秦朝、汉朝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突出三省“精细分工”所体现的思想.这与削弱相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都是在皇帝一人独裁前提下的具体执行部门,三省六部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强化皇权,弱化相权。

因此排除A、D两项。

答案: C
3.阅读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请回答:
(1)三省六部呈现怎样的运作程序?
(2)三省六部制有何积极影响?
七: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