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教学区别与联系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在教材第二章的第二节,是继氧气之后的另一非常重要的气体。
二氧化碳的密度、干冰等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等,这些知识和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日常生活都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重在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物质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在学生形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设计】[1]在教材处理上:教材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二氧化碳制法、用途都放到了一起,如果分成两部分(性质和用途为第一部分,制法为第二部分)会更好一些。
[2]在教学方法上: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生物课也学过它的某些知识。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师生共同学习讨论,研究的情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活动简单易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
同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的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且会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结合实验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对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认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用具】酒精灯、火柴、烧杯(内放高低蜡烛)、集气瓶、软质塑料瓶、试管、试管夹、试管架、滴管【药品】紫色石蕊试液、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三瓶)、雪碧一瓶【教学流程】探究活动性质决定用途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体会探究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
活动请一位同学,在酒精灯上加热含有石蕊的碳酸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并填写探究报提出假设①是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探究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把浸过石蕊试液后烘干的只棉球分别进行实验对比:板书能与反应。
初中化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的比较》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②CO2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
③CO2能跟澄清灰水等碱溶液反应。
④CO2能跟炽热的碳反应,生成CO。
⑤CO2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O2和CO2制取的比较:
(1)O2的制取
①反应原理:
/
MnO2
//2H2O22H2O+O2(固液常温型)
/
///
MnO2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人文主义思想;既注重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等;有助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养成终生学习的思想。
②装置:固液常温型。
③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1
⑤验满方法: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CO2已满。
教学目标
1、了解O2和CO2物理性质
2、理解O2和CO2化学性质
3、理解O2和CO2制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O2和CO2物理性质O2和CO2制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人文主义思想;既注重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等;有助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养成终生学习的思想。
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相关推荐关于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目标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比较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的差别》说课稿
《比较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的差别》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中的分组实验。
本次说课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反思评价五部分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实验位于《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一节中,本节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三部分。
本实验是第三部分“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中的一个分组实验。
通过本实验,可以定性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的差别,为进一步学习发生在人体内的两个气体交换过程做好铺垫。
同时本实验的操作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比实验,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实验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生物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分组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初步学会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对生物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生物实验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和从实验步骤中得出所需器材,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和结论总结。
教学难点: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三、教学方法本实验趣味性较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
虽然实验步骤较多,但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有一定难度。
因此,我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实验的活动内容,并在家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气体的练习,以便课上学生能较顺利地进行该实验活动。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常识提出问题,结合已有知识储备和自我分析,对实验进行预测,并通过动手操作验证预测,提高学生成功喜悦感。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常识找出呼出气体和空气的差别,利用已有知识储备找出检测方法。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呼吸是生命的基本过程之一,它包括两个主要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生命中产生能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而无氧呼吸则往往被视为一种应急方式来满足身体的能源消耗。
这两种呼吸方式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但它们的机制和过程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如何产生二氧化碳,并了解它在人体中的作用。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通过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的过程。
不同的是,有氧呼吸需要氧气作为产生能量的前提条件,而无氧呼吸则不需要氧气。
由于有氧呼吸使用氧气,因此它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同时产生的废物也更少。
相比之下,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同时还会产生更多的废物。
二氧化碳的生成过程在有氧呼吸中,身体将氧气带入肺部,然后通过呼吸将氧气输送到身体的细胞中。
在细胞中,氧气与食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
这些化学反应中的废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身体通过肺部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它不会对健康产生不适。
在无氧呼吸中,细胞通常没有足够的氧气来产生能量。
当你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或其他需要大量能量的活动时,你的身体可能会切换到无氧呼吸模式。
在此模式下,身体从肌肉中提取糖原作为能源。
当糖原被分解时,它不需要氧气就能产生能量,但它会生成更多的废物,其中包括乳酸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作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呼吸和排泄将其从人体中清除。
然而,二氧化碳在人体中也发挥着一些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氧化碳对于维持身体内部的酸碱度是必要的。
细胞产生二氧化碳时,它会在细胞内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当身体处于酸性状态时,碳酸可以中和过量的酸,将之转化为更温和的化合物,从而保持身体的酸碱度稳定。
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帮助血管平滑肌放松。
这有助于血液从心脏中流出,并减少心脏负担,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结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生命中最基本的过程之一,它们都产生了二氧化碳这种废物。
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为二氧化碳气体,另一种为氧气;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分别放到充满气体的集气瓶口,小木条燃烧的为氧气,另一瓶为二氧化碳气体;分别向集气瓶中加入正燃烧的镁条,生成黑色固体的是二氧化碳,生成白色固体的是氧气。
氧气相关知识点
氧气,化学式O₂,相对分子质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
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
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
液氧为天蓝色液体。
固氧为蓝色晶体。
常温下不是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产生作用。
但在高温下则很活跃,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这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仅次于氟。
二氧化碳简介
二氧化碳是一种在常温下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化学式为CO₂,式量44.01,碳氧化物之一,俗名碳酸气,也称碳酸酐或碳酐。
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溶于水(1体积H₂O可溶解1体积CO₂),并生成碳酸。
小学科学3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34《空气的成分》教案【引言】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
本节课将向小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让他们了解到空气中有哪些气体以及它们的作用。
【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2. 了解氧气的重要性,知道人和动植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
3. 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成分。
4. 了解氮气的作用,知道氮气可以维持空气的稳定性。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展示板2. 实验用具:透明杯子、火柴、小纸片、蜡烛3. 制作卡片:写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的卡片【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通过展示空气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普遍存在,并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知道空气由什么组成吗?”Step 2 讲解空气的成分1.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通过图片和说明告诉学生空气主要由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组成。
2. 解释每种气体的特点和作用,重点强调氧气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人和动植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以及二氧化碳对植物的重要性。
Step 3 进行实验1. 将透明杯子倒扣在蜡烛上,点燃蜡烛,并用小纸片盖住杯子顶部的开口。
2. 让学生观察火焰的变化和小纸片的移动情况,并思考原因。
3. 解释火焰熄灭和小纸片移动的原因是因为火焰使用掉了氧气,而小纸片的移动是由于火焰产生了二氧化碳,使杯子内产生了气压。
Step 4 布置任务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或氮气)进行研究。
2. 要求小组成员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海报或小册子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学生可以包括气体的特点、来源、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Step 5 小结与讨论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同学间的分享和讨论。
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1. 化学式:氧气的化学式为O2,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从化学式上可以区分两者。
2. 气味: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二氧化碳具有刺鼻的气味,通常被描述为与苏打水相似的气味。
3. 反应性:氧气是一种氧化剂,它能助燃;而二氧化碳则是一种灭火剂,它会扼杀火焰。
4. 密度:氧气比空气轻,而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因此可以通过密度的不同来区分两者。
5. 用途:氧气是支撑生命的气体,也被用于医疗、工业等领域;而二氧化碳则主要用于工业中去除金属表面氧化物、用于制造干冰等。
(完整版)《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律。
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碳、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同时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实际,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三、难点:1.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 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 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四、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因为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他们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刚刚开始,处于盲目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对实验现象做到系统、准确的描述,是需要老师逐步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第3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案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这部分知识,是除了空气、氧气和水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又一种化学物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选取生活中一些学生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及其变化,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
本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最后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了解化学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3)情感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二氧化碳对人类社会既有贡献又有危害的两面性,树立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原理的探究(2)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教具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2、制取二氧化碳简易装置,烧杯、紫色石蕊试液、酒精灯、空矿泉水瓶、纸杯、蜡烛、阶梯、平衡木等。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识;
初步体会测定气体含量可以通 角看待自然界中物质变化
氧气的制法;
过测量等体积液体的体积来实 的意识
氧气实验室制法中的仪 现的转换思想
器装置和实验操作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的具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方法;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理解自
体知识;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含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根据探究问题初步设计实验方 碳物质在自然界中的相互
由于各版本教材对二氧化碳安排的位置不同,在初学二氧化碳时,学生可能还缺少足够的化学反应知识, 因此初学二氧化碳更强调二氧化碳物质自身的性质、转化、用途,而不是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从二氧化碳对于 生产生活的社会价值来看,二氧化碳对于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碳排放 等环境问题中的焦点物质。另外,作为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二氧化碳又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重要结点,因此合 理使用二氧化碳,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生成和转化,是化学科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 主动关注的问题。
• 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 • 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
制取方法。
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
•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异。
在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规定的学生实验活动也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与性质实验。
可见,课程标准中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要求是比较高的。从具体的性质知识,到与其他物质间的反应
初步认识定量实验的功能和特 的性质、数量决定了混合
点
物的性质和用途
氧气性质、用途的具体知 实验探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从化学视角关注身边的物
识;
氧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因
氧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因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阶段需重点学习的物质,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典型代表,是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典型代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情,把握好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两种性质的不同教学,就把握好了学科发展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物质,以点带面,可以让教师教的省劲,学生学得轻松,从而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一、学情不同,选择的教学切入点不同1、氧气学生感性知识缺乏:氧气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最先接触并且需要系统学习的一种物质。
学习之前,学生只有小学科学中学到的一些与氧气有关的知识,了解的并不深入,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学生对氧气的感性认识缺乏,学习氧气的性质,特别是物理性质学习之前,就显得较为抽象,更不用说对化学性质的感性知识。
因此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入门较困难。
应从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顺序切入。
2、二氧化碳对于二氧化碳来说,学生的感性知识比学习氧气要多,不但小学科学已经有所接触和学习,而且生物课也学习过它的某些知识,日常接触的也多一些。
在化学课上已经系统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的知识,包括氧气的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对系统的学习另外一种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困难应该小得多。
应从类比探究物理性质的知识切入。
二、课标要求不同,确立的教学目标不同1、氧气性质的教学氧气性质的教学,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即学习一种物质性质方法的传授。
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侧重于教学生怎样学习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方法。
教会学生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方面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
学习化学性质时教师先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再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归纳总结化学性质。
所以,氧气性质的教学,除知识与技能外,更侧重方法的学习。
2、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除知识与技能外,则更侧重于方法的应用和掌握。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物理和化学性质,学生自己分析概括总结。
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
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复习课哈工大附中王海静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备与收集”方法的复习。
我想应该要跳出章节的限制,切实找到专题中重要知识点(各种气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知识点连成串,形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引导学生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在知识点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且问题要有情景、有启发、层次分明,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适时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方法分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简单实验试题的解答和剖析从而复习和巩固氧气、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和收集方法,通过列表比较,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从气体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收集装置,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利用习题练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起到对知识灵活掌握的目的。
三、教学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巩固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反应原理、药品的选择、仪器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气体验满和检验方法);(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2)让学生体会实验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和合理性;(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教学重点]: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检验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教学难点]: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问题导入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归纳和总结一下有关氧气、二氧化碳三大气体的制备、收集以及检验方法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多媒体展示]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上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时,选用A、E装置可制取并收集_____;选用B、E装置可制取并收集_____;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选用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下科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复习
固体
反应 条件
加热
2H2O2 MnO2 2H2O + O2↑
液体 不加热
CaCO3+2HCl CaCl2+H2O+CO2
固体 +
液体
不加热
制取装置 发生 收集
A
C
或
B
E
B
C
检验
验满
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观察木 条是否复燃
集气瓶中的水全部 排尽,或观察到集 气瓶口外有较大气 泡从水中冒出
O2
2KClO3M△nO2 2KCl+ 3O2↑
2H2O2 MnO2 2H2O + O2↑
固体 液体
反应 发生 条件 装置
加热 A
不加热 B
CO2 CaCO3+2HCl CaCl2+H2O+CO2
固体+液体
不加热 B
知道 利用反应原理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选择
发生装置
化 A
B
思考: (1)如果用图C装置代替图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存在什 么问题?如何改正?
反应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
思考: (2)与装置B相比,甲、乙、丙装置各有什么优点或缺点?
便于反应过程中添 加液体,能一次性 制取较多气体
装置简单方便,如 果制取少量气体还 可以节约药品
可通过分液漏斗的 活塞控制液体的滴 加速率和滴加量, 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可通过注射器来控 制液体的滴加速率 和滴加量,从而控 制反应的速率
方法
是氧气的现象和依据 是二氧化碳的现象和依据
性质
示例:用带火星的木
木条复燃
条伸入集气瓶中
(氧气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2)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学会运用二氧化碳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性质;(2)采用对比分析法,探讨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异同;(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3)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认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分子结构的理解;(2)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烧杯、试管、滴定管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3. 教材和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有什么不同?(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2. 知识讲解:(1)介绍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2)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3)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等)。
3. 实验操作:(1)演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与石灰水的反应;(3)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4. 对比分析:(1)对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分子结构;(2)分析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差异;(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氧气不同?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2)强调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提醒学生关注环保,节约能源。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 搜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3. 思考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减排措施。
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报告
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
氧气、二氧化碳。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2.通过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过渡】灭火器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为二氧化碳灭火器,那么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来作灭火剂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问题1】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1】当二氧化碳灭火器被激活时,储存的液态二氧化碳迅速膨胀并转化为气态。
这个过程伴随着极快的冷却效应,因为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问题2】体现出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学生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何联系?【总结】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对应训练1】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降雨的主要物质。
碘化银有关描述: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 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上述材料中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_______。
【答案】①③④②⑤⑥⑦【对应训练2】下列用途只应用化学性质的是()A.生铁制成铁锅B.钻石作装饰品C.铜丝作导线D.用煤气烹饪【答案】D【对应训练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对应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气体B.用晒干的稻秆生火——稻秆具有可燃性C.石墨常用作电极——石墨具有导电性D.镁用于制造照明弹——镁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学生有了更丰富的学习经验,有了认识物质的思路方法,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 实验设计能力。因此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学生活动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开放点从实验设计到仪器选择都可以 适当的放手给学生,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讨论交流、提供学习素材或者其他示范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支持。
另外,在学习素材选择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也可以有所不同。氧气更强调认识物质思路方法的建立, 所以学习可以以系统认识氧气为线索,学习素材以性质实验为主。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原有认识更丰富,二氧化 碳自身的社会应用价值也有更多方面的体现,所以学习时可以更多使用真实情境为学习素材,在对真实情境的 认识和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二氧化碳。
热点聚焦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本模块的研讨问题是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此处,从多个角度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理解氧气教学和 二氧化碳教学,进而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初中阶段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
一、从课程标准看
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的根本基础,课程标准中对二者的规定如下: 对于两个物质的学习,课程标准都将其放在“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下。 课标规定“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总体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 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 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身边的化学物质” 的基本学习方法是“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也就是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都需要以生产生活中的素材为重要学习载体,让学生体会物质丰富多彩 的变化,以及物质性质、变化与物质用途间的关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 课标中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具体条款为:
与转化;从制备实验、性质实验的基本操作到实验方法的理解,再到尝试设计实验;从具体物质的学习到以元
素为核心的物质转化观的建立和发展,并应用元素观、转化观看待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课标中对于氧气和二
氧化碳学习的基本方法定位为实验和科学探究。
二、从教学内容的学科地位作用看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物质,化学性质活泼又相对单一,容易获得,用途又很广泛,在大多数初中化学教科书 中,氧气被安排为第一种系统研究其性质的物质。因此,氧气的学习对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起到示范引领的 作用,通过氧气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身边化学物质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及仪器装置和实验操作; 案;
转化;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设计实验方案时能够运用对比 能够主动关注二氧化碳排
的方法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放等环境问题,从化学视
角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理
解处理好生产发展与保护
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
燃烧、灭火、氧化、缓慢 调节和控制反应物、反应条件可 合理利用化学品和控制化
氧化
以控制化学变化
初步认识定量实验的功能和特 的性质、数量决定了混合
点
物的性质和用途
氧气性质、用途的具体知 实验探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从化学视角关注身边的物
识;
实验过程中观察、描述等实验能 质、关注身边物质的变化
从具体知识中概括出来 力和对比等实验方法的培养;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的对氧气性质的总体认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初步具有从元素守恒的视
学变化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物质检验的基本思路;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 对物质的检验可以通过将其转
酸,具有酸性;
化为可产生特殊现象的物质实
碳酸盐的检验利用二氧 现
元素观、物质变化观的进 一步发展与应用
化碳的性质
五、从教学策略看
很多教师都提出,氧气教学和二氧化碳教学在教学策略选取上应该有很大不同,氧气的教学更多以教师引导、 学生模仿为主;二氧化碳教学则要给学生更多的开放空间。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氧气学习时学生化学学习 的知识经验很少,所以学习过程一定是教师主导的,推动着学生前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 接受,也要给学生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师演示氧气的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什么,应该 重点观察什么,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实验观察间的关系,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间的关系等。在氧气的学习中, 学习活动的开放点多放在思维活动上,以学生讨论、回答问题为主,学生的实验活动则以模仿为主。
学生的学习基础可以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可能的学习障碍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又 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以及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对物质的研究兴趣基础等。
学生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学习基础的具体分析如下(学生不同、使用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进度程序不同,学 情会有较大差异,本处只是简单示范):
验操作,还不能从实验现象中概括出实验结论,因此氧气性质的教学要注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其中又以实 验观察能力、实验现象描述能力为主。
实验室制备氧气,是学生第一次系统进行气体制备实验,其实验技能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对如何分析和处 理实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仍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在帮助学生顺利获得氧气的同时, 要注意制备物质的思路的总结和落实。
(一)氧气学习的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分析 学生对氧气毫不陌生。他们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和各种课外科技活动、科普材料中对氧气有了大量了解, 比如说知道氧气是供给呼吸的,知道燃烧时要有氧气,食物腐烂可能与氧气有关等等。但是学生对氧气的认识 往往只停留在知道一些信息,从来没有真正的操作过氧气,更没有系统的从组成、制备、性质、用途这样全面 的研究过,因此氧气的学习对学生是用新的角度认识熟悉的物质,使学生第一次亲自动手研究物质、获得物质, 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 2.学习障碍点分析 氧气性质的学习中有较多的实验,学生还不能自主确定实验观察的目标和顺序、不能熟练、有序地完成实
四、从教学目标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进行三维目标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目标维度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内容
认识空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相关内容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空气 检验混合物中组分存在的方法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物质大
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成分
• 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 • 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
制取方法。
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
•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异。
在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规定的学生实验活动也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与性质实验。
可见,课程标准中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要求是比较高的。从具体的性质知识,到与其他物质间的反应
由于各版本教材对二氧化碳安排的位置不同,在初学二氧化碳时,学生可能还缺少足够的化学反应知识, 因此初学二氧化碳更强调二氧化碳物质自身的性质、转化、用途,而不是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从二氧化碳对于 生产生活的社会价值来看,二氧化碳对于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碳排放 等环境问题中的焦点物质。另外,作为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二氧化碳又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重要结点,因此合 理使用二氧化碳,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生成和转化,是化学科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 主动关注的问题。
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的代表物,与氧气相比化学性质更为复杂,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与氢氧化 钠、氢氧化钙发生反应,二氧化碳的学习丰富了学生了解的物质类别和物质间的反应关系。酸和碱是初中阶段
要求的基于物质类别认识的物质,因此,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后期,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不会局限在二 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的一两个反应中,可能发展到二氧化碳能与碱这一类物质发生反应,不过不要求 判断反应产物。
识;
初步体会测定气体含量可以通 角看待自然界中物质变化
氧气的制法;
过测量等体积液体的体积来实 的意识
氧气实验室制法中的仪 现的转换思想
器装置和实验操作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的具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方法;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理解自
体知识;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含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根据探究问题初步设计实验方 碳物质在自然界中的相互
可见,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作用,但其价值体现又不相同,所以在教学素材选取和教 学活动设计上也会有所不同。
三、从学生学习基础看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学生情况则是教学的基础。把握学情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教师们发的 帖子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注意到了学生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时学习基础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进行两种 物质的教学时,大家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思路和过程。
(二)二氧化碳学习的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是十分熟悉的,碳酸饮料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等。但 是学生对自己已有的这些知识掌握的并不深入确切,比如如何证明碳酸饮料中确实有二氧化碳,碳酸饮料中有 多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便混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由于学生对二 氧化碳的熟悉,以及基于这种熟悉可以自然而然产生问题,所以二氧化碳的教学可以考虑开放一些,以激发和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主线索,进行问题解决是的探究教学,最后再通过对问题解决结果的梳理形成对二氧化碳 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的全面认识。同时,由于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较为丰富的实验探究经验,在 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的数量,并尝试留给学生一定的实验设计空间。 2.学习障碍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二氧化碳十分熟悉,所以对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具体内容学生较容易理解,不构成学习障碍。对 学生而言,这部分学习较为困难的是如何从实验现象获得结论,如,为什么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烧杯中的 蜡烛灭了,就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基于实验现象做出严谨逻辑的推理,从而形成实验结 论,而不是想当然的给出结论,是这部分学习对学生的挑战。 同时,在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 变化”的探究需要学生理解探究活动方案与探究问题及预期假设间的关系,并能依据实验结果形成探究活动结 论。如果在这部分教学以及制备二氧化碳的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根据探究问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