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doc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df60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2.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概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儿童基础数学能力和兴趣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套系统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有效地引导儿童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数学基础概念。
3.发展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前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数的认知•学前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游戏认识数的概念。
•引导学前儿童掌握1-10的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利用故事、歌曲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理解数的概念。
数学逻辑推理•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逻辑推理游戏和问题解决训练。
•引导学前儿童观察、分类、比较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几何图形•教授学前儿童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四边形、三角形等。
•帮助学前儿童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计数与排序•帮助学前儿童掌握计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计数练习。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排序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性和分类能力。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利用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前儿童亲身体验数学,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故事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前儿童接触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家庭辅导家长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辅导孩子: - 与孩子一起玩各种数学游戏。
-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 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数学的情况。
结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提供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44775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9.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设计前言数学是一种基础学科,这一学科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大多数学科的基石。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数学教育应该占据重要位置。
本篇文档旨在探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教学设计,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做出准备。
目标学前儿童在数学教育中的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数学概念和技能的基础,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学习数学。
这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对数字和计算的理解和技能。
•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和推理问题。
教学策略在教学策略方面,我们应该考虑到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
以下是一些教学策略,可用于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游戏化教育学前儿童对游戏有极强的兴趣,这为游戏化教育提供了机会。
教师可以将数学应用于游戏中,这使得学生能够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骰子、游戏卡片和演示板等游戏元素来教授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
经验教育学前儿童是经验主义者,他们喜欢亲身经历。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体验、各种试验和互动学习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秤或计量杯等模具来教授数字计算,或者利用奶牛或兔子等小动物来模拟实际情况。
平衡教育教师应该多样化地教授数学概念和技能,而不仅仅局限于纸上算术。
例如,音乐、美术和文学等其他学科也可以与数学结合起来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确保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得到充分的涵盖。
以下是一些数学学习内容建议,可供教育工作者考虑使用:数字学习•认知数字和计数。
•识别数字和数字符号。
•数的估算和比较。
•数量数量和空间关系的发展。
基本运算•加减乘除等基础运算。
•给定数字和操作符进行简单的算数计算。
•发展数字和计算策略以解决一系列问题。
•更深入的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的开发。
数据解释和分析•绘制图表和图形进行数据分析。
•理解概率和统计学概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ee650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f.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数、计数、比较、分类、形状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1-10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数数,认识数字1-10。
教学难点:掌握数的顺序,能够正确指出相应的数字。
2. 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大小关系。
3. 第三课时:分类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够独立完成分类任务,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4. 第四课时:形状认知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和区分基本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指出和命名形状。
5. 第五课时:简单的加减法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2.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
3. 操作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教具,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验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幼儿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具:数字卡片、大小比较教具、分类教具、形状卡片、加减法教具等。
2. 教学素材:数学游戏、故事、视频等。
3. 环境资源:创设宽敞、明亮、安全的课堂环境,让幼儿舒适地学习。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认识数字1-10:通过数字卡片,让幼儿逐个认识数字1-10,并能够正确指出相应的数字。
6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习题
![6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ac8bb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3.png)
第五章
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填空题
1. 正式量具测量是指以通用的对物体进行测量。
2.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观察比较法中的对应比较包括与两种,非对应比较包括与两种。
3.测量的类型包括、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二、选择题
1. 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 )。
A.挑选分类 B.感知分类
C.二元分类 D.多元分类
2. 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 )。
A.非正式量具测量 B.正式量具测量
C.观察测量 D.普通测量
3. “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4. 学前儿童通过眼睛、手等感官来测量物体,这种测量方式是( )。
A.普通测量
B. 观察测量
C. 正式量具测量
D.非正式量具测量
5. 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儿童非正式量具的是( )。
A.绳子
B.秤
C. 直尺
D.钟表
6. 一般来说,“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这一目标适合()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中班和大班
三、判断题
“能按照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分类”,是4~5岁年龄的科学教育目标()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标准量具
2.重叠比较并放比较单排比较双排比较
3.观察测量
二、选择题
1.A
2.A
3.D
4.B
5.A
6.C
三、判断题
1.错。
幼儿数学教育第五章
![幼儿数学教育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413c66af65ce050876321358.png)
二、区别1与许多
(一)意义 引导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促进幼 儿感知元素的分化过程。以及确切计 数能力以及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
Ⅰ
Ⅱ Ⅲ Ⅳ ∵ Ⅴ
(二)区别“1”与“许多”教学的一般方法
1、感官参与
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环境,引导幼 儿通过感觉器官的直接参与来体验和加以 区分的一种较常见的方法。
∵
Ⅰ
Ⅱ Ⅲ Ⅳ Ⅴ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例2 求方程 X 2 X 1 0 的集合
所有实数解
解:因为 X 2 X 1 0 没有实数解,所以 {x| X 2 X 1 0 ,x∈R}=
Ⅰ
Ⅱ Ⅲ Ⅳ
∵
Ⅴ
选择题 1.不能形成集合的是( C) A.正三角形的全体 B.高一年级所有学生 C.高一年级所有高学生 D.所有无理数 2.设集合{a}用A表示,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B )A.0∈A B.a∈A Ⅰ C.a A D.a≠0
Ⅰ
Ⅱ Ⅲ Ⅳ ∵ Ⅴ
Q:本活动可以如何设计? 小组讨论,并分享
Ⅰ
Ⅱ Ⅲ Ⅳ ∵ Ⅴ
区分1与许多活动组织的要点:
教学步骤 1、通过观察比较,教学前儿童区别1个物体和多个物 体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3、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学前儿童对“1”和“许 多”的认识 4、通过分与和的操作活动,加深学前儿童对“1”和 Ⅰ “许多”关系的认识 Ⅱ
Ⅰ
Ⅱ Ⅲ Ⅳ
∵
Ⅴ
三、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今天捉了许多小鱼,现在一起 回家煮鱼吃吧。 鸭妈妈带着小鸭,唱着歌儿回家:“一条 一条又一条,许多小鱼水里游。一只一只又 一只,许多小鸭捉小鱼。捉了小鱼回家煮, Ⅰ 回家煮!”
学前教育教案中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学前教育教案中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c6b75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a.png)
学前教育教案中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引言: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数学教育是培养儿童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本教案将以儿童的发展特点为依据,设计一系列适合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数学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活动一:认识数字活动目标:1. 培养儿童对数字的认知和理解。
2. 增强儿童对数字的理解能力。
活动准备:1. 数字卡片(1至10)。
2. 各种数量的物体,如糖果、贝壳等。
活动过程:1. 准备好数字卡片和物体,让儿童自由选择数字卡片,并在桌子上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
2. 引导儿童用手指按顺序触摸数字卡片,同时指着桌子上的物体数数。
3. 鼓励儿童用口头语言描述数字和相应数量的物体关系,如“这是数字1,桌子上有一个糖果。
”活动延伸:1. 增加数字的范围,引导儿童将大于10的数字与物体进行对应。
2. 练习数字的书写,让儿童用指甲在沙纸上练习写数字。
二、活动二:数学游戏活动目标:1. 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增强儿童对运算符号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活动准备:1. 数字卡片(1至10)和运算符号卡片(加号、减号、等号)。
2. 骰子。
活动过程:1. 准备好数字卡片和运算符号卡片,让儿童分别选择一张数字卡片和一张运算符号卡片。
2. 让儿童自己摇骰子并得出点数,根据所得点数进行运算,使用运算符号卡片和另一张数字卡片进行计算。
3. 引导儿童通过口头语言或绘画表达计算结果。
1. 增加运算符号的种类,如乘号、除号等,让儿童进行更复杂的运算。
2. 加大数字范围,引导儿童进行更大数字的加减运算。
三、活动三:形状识别活动目标:1. 培养儿童对常见图形的认知和理解。
2. 锻炼儿童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1. 常见的平面图形卡片,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2. 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具积木、磁贴等。
活动过程:1. 准备好图形卡片和物体,让儿童选择一张图形卡片,并在桌子上找到相应形状的物体。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b5e97d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3.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和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基本认知。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导:1. 数数游戏:- 利用小玩具、图画或实物让幼儿数数。
可以从1数到10,也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场景,如数菜市场上的水果、家里的玩具等。
- 创造趣味的数数歌曲,帮助幼儿记住数字的顺序。
2. 形状认知活动:- 利用各种形状的卡片或实物,让幼儿辨认和归类。
可以在故事中引入形状,让幼儿通过故事情境来认知不同的形状。
- 利用剪纸、拼图等手工活动,让幼儿动手制作各种形状。
3. 大小比较:- 制作一些不同大小的卡片或实物,让幼儿进行比较。
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物品,如大中小的玩具、水杯等。
- 利用童谣或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大”和“小”的概念。
4. 颜色辨认:- 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道具,教幼儿辨认和记忆颜色。
可以通过涂鸦、彩虹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颜色的美丽。
- 利用故事情节或歌曲,引导幼儿关注物品的颜色,培养对颜色的敏感度。
5. 量的认知:- 利用比较长短、多少的游戏,培养幼儿对量的感知。
例如,比较两根棒棒糖的长度,数一数房间里有几把椅子。
- 利用日常生活场景,如餐桌上的饭菜、水杯里的水量等,让幼儿参与其中,感受不同量的差异。
6. 数字操作游戏:- 利用数字卡片或图案,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认知。
可以使用一些小玩具或物品来模拟加减的过程。
- 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如数学拼图、数字卡片配对等,培养幼儿对数字操作的兴趣。
在进行这些数学教育活动时,要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避免给幼儿带来过多的压力。
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对数学的积极认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ac5c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c.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Title: Pre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Lesson PlanI. Lesson Introdu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lesson is to introduce preschool children to basic mathematical concepts and develop their skills in counting, number recognition, and basic operations. By engaging in hands-on activities and games, children will develop a strong foundation in mathematics while having fun.II. Learning Objectives:1. To introduce numbers 1-10 and develop number recognition skills.2. To develop counting skills up to 10.。
3. To introduce basic operations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a simple and interactive way.4. To improve problem-solv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III. Materials:2. Counting toys/objects (e.g., blocks, toy animals, buttons).3. Worksheets with simpl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4. Whiteboard or chalkboard and markers/chalk.5. Pencils and coloring materials.IV. Lesson Plan:1. Warm-up Activity (5 minutes):- Gather the children in a circle.- Show the flashcards and ask the children to identify the numbers.- Practice counting together as a group (1-10) using counting toys/objects.2. Number Recognition Activity (10 minutes):- Give each child a flashcard with a number on it.- Ask the children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objects/toys and place them next to the flashcard.- Go around the group and ask each child to identify the number on their flashcard.3. Counting Activity (15 minutes):- Ask the children to count along with you, using their fingers or pointing to the objects as they count.- Divide the children into smaller groups and give each group a different number of objects/toys.- Instruct the groups to count the objects/toys and see who can count the fastest and most accurately.4. Introduction to Basic Operations (15 minutes):- Draw a simple addition problem (e.g., 2 + 1) on the whiteboard/chalkboard.- Explain to the children that addition means adding two groups together to find the total.- Use the counting toys/objects to demonstrate the addition problem.- Ask the children to solve the problem together and showthe answer using the objects/toys.5.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ksheet (20 minutes):- Distribute the worksheets with simpl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 Explain the instructions and assist the children as needed.- Encourage the childr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or in pairs.6. Reflection and Conclusion (5 minutes):- Gather the children back in a circle.- Discuss the activities they enjoyed and what they have learned.- Review the numbers, counting, and basic operations covered in the lesson.- Encourage the children to continue practicing their math skills at home.V. Extension Activities:1. Play board games that involve counting or simple arithmetic.2. Create a number line on the floor using tape and practice counting and jumping to different numbers.3. Use real-life objects (e.g., fruits, candies) to practic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a fun and interactive way.VI. Assessment:VII. Notes to the Teacher:- Modify activities as needed based on the children's abilities and interests.- Provid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encouragement throughout the lesson.-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cater to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Keep the activities age-appropriate, interactive, and hands-on to maintain the children's interest and attention.。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c9080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a.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教案标题: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目标:1. 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数学意识和基本数学概念。
2. 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字认知:认识数字0-10,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 形状与空间: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3. 排序与分类: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和分类。
4. 计数与量的概念:学会用数字进行计数,并了解数量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准备0-10的数字卡片,每个数字卡片上有对应数量的图案。
2. 形状卡片:准备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常见几何形状的卡片。
3. 排序与分类物品:准备一些具有不同特征的物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供学生进行排序和分类活动。
4. 计数物品:准备一些小球、积木等物品,供学生进行计数活动。
教学过程:1. 数字认知:a. 引导学生认识数字0-10,通过数字卡片展示数字和对应数量的图案。
b. 利用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触摸、数数等方式巩固数字的认知。
2. 形状与空间:a. 展示不同的形状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并讨论它们的特征。
b. 利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形状,并进行分类和排序。
3. 排序与分类:a. 使用不同特征的物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引导学生进行排序和分类活动。
b.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排序和分类的难题。
4. 计数与量的概念:a. 利用计数物品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数物品来认识数量的概念。
b.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如给出一定数量的物品,再加上或减去一些物品,让学生计算结果。
教学延伸:1. 利用游戏和玩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数学概念。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81aab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1.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活动的引导,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前儿童对数的认知,包括数量、顺序和分组的概念;2. 培养学前儿童对基本几何形状的认识,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3. 发展学前儿童的数数能力,并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4.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和推理思考。
二、教学内容1. 数量概念教学:通过数学游戏和实物模型的引导,让学前儿童理解不同数量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记忆不同数量的物品。
2. 形状认知教学: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前儿童辨别不同形状,并利用教具进行分类和组合。
3. 数数能力训练:通过数歌、数手指和数物品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计数技能,并培养他们对数量的直观感知。
4. 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通过数学游戏和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前儿童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实践。
5. 问题解决和推理思考:通过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概念引入:通过数歌、儿童故事等方式引入数学概念,激发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物操作:以具体的物品或教具展示不同数量和形状,让学前儿童进行观察和感知,并进行简单的分类和组合。
3. 数学游戏:设计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数学游戏,如找出相同数量的物品、找出特定形状等,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4. 数学实践:在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境中,引导他们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初步实践,如在玩具清点中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5. 问题解决:给学前儿童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推理和解答,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6. 总结复习: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让学前儿童进行总结和复习,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前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解答和推理能力的展示,评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五篇范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ff82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c.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学前儿童数学活动设计一、感知集合教育1、按物体的两个以上特征分类2、初步理解类与子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与不等二、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1、认识两个或三个相邻数的关系2、初步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3、10以内数的守恒4、初步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等量、互补和互换关系)三、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1、学习10以内的加法(或减法)2、初步理解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加减算式之间的关系和转换四、认识量的教学1、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或10个以内物体的排序)2、初步理解量的守恒3、学习自然测量五、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1、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2、初步理解图形守恒3、认识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等)六、认识空间的教学以客体为中心认识左右七、认识时间的教学认识整点与半点要求:1、全班分为5-6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请在上述内容中选择一个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名称以及适合的年龄班。
2、在设计活动前请先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分析该内容的重点难点,系统全面阐述该章节的内容(对象:全班同学)。
3、每组设计一个活动,阐述备课思路及教具设计意图(对象:全班同学)。
自备活动教具,并在课堂上演练(对象:幼儿)。
课后请提交教案和课件。
4、教师和其他同学作分析与点评。
5、以小组为单位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第二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398be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8.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数字1-10,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大小、多少、长短、高矮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1-5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数字1-5的读写,认识数字间的顺序。
2. 第二课时:认识数字6-10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数字6-10的读写,认识数字间的顺序。
3. 第三课时:比较大小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并用相应的词汇表达。
4. 第四课时:比较多少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用相应的词汇表达。
5. 第五课时:长短比较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并用相应的词汇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趣味性、互动性的游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3. 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物品,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
4. 分组合作法: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大小比较卡片、长短比较卡片、实物等。
2. 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便于幼儿操作和活动。
3. 教学素材:相关童话故事、儿歌、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幼儿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表现。
4. 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认识圆形和正方形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圆形和正方形,学会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7. 第七课时:认识三角形和长方形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三角形和长方形,学会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5387dd0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7.png)
六、调整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
一般地,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 先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在活动进行 过程中,幼儿可分组进行不同的操作 活动,也可集体进行统一的操作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问 题情境,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幼 儿的兴趣,使幼儿主动的、积极的进 行学习。
六、调整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
案例分析
学习5的分解(大班) 【活动目标】
以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的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玩教具让幼儿学会5
的分解组成。 2、学习观察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
,提高观察水平。
案例分析
以教师作为活动主导的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通过操作学习5的分解。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 数学教学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选制、运用教具和学具时 ,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活动延伸】 1、游戏:数字宝宝回家。带领幼
儿随音乐走出活动室,在草坪上撒上1 、2、3的各色数字小卡片,让幼儿将 数字1、2、3捡起来分别送回他们的家 里。
2、数字找朋友比赛:将小朋友分 做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把自己的数字 卡片放在摆的实物下,看哪一组摆的 快而正确。 (分析:通过游戏加强幼儿对字形的感 知和认识)
案例分析 三
撒花瓣儿(大班)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记录撒花瓣的结果。 2、多次记录,体验7的分法。
【活动准备】: 1、每名幼儿7个正面为红色,背面
为绿色的花瓣。 2、记录: 1、数花瓣儿 (1)、先观察花瓣,发现它的特点 (正面为红色,背面为绿色)。 (2)、数一数,盘中有几个花瓣。 2、撒花瓣 (1)、教师示范:把7个花瓣儿我 在手里,然后轻轻地撒在桌上,看看 撒出几个红的,几个绿的,把它记在 记录单上,撒一次记一次。
安全性 第三,要充分考虑全面性和发展性 第四,设计好数学活动区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方案与实施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方案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4fca68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d.png)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方案与实施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能够发展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案以及实施方法。
一、数学教育方案的设计1. 课程目标设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此外,还需关注他们的发展阶段和能力水平,制定适用的教育目标。
例如,培养基础数学技能、发展空间想象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等。
2. 教学内容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可以涵盖数与数量、形状与空间、时间与顺序等方面。
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逐步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通过游戏和实物演示等形式,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和数的大小关系。
3. 教学方法规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4. 资源准备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准备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教具和材料。
例如,计数棒、积木、形状拼图等工具可用于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和形状空间。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和视频等形式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数学教育实施方法1. 激发兴趣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常常受到现实生活经验的限制。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如游戏和竞赛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此外,教师需要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2. 融入日常生活数学教育应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购物和制作饮食等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数量和计算练习,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多样化教学策略学前儿童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将教学分为小组合作和个体练习两个环节,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
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可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14e17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3.png)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其中数学教育更是被认为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锻炼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以及设计合适的数学活动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1.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它能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思维、语言和数学技巧的基础。
数学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数学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变化。
2.学前儿童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2.1 教师的角色在实施学前儿童数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
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根据儿童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选题和活动设置。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儿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2 数学活动的设置数学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长和兴趣进行设计。
数学活动可以采用玩教合一的方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活动中要融入儿童熟悉的元素,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儿童更加喜欢数学。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设置不同的数学活动,比如幼儿园老年组可以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发掘规律,掌握更好的数学技能。
2.3 活动方式数学活动方式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者个人单独活动,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将问题提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也可以给予启示和帮助。
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儿童可以通过活动来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并在不断的体验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技能。
3.如何衡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效果为了确保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需要寻找与数学教育相关的评估标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426f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5.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包括数字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培养其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字认知:让学生了解1-10的数字,并认识数字的大小顺序。
2. 计数: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计数能力。
3. 加法和减法:通过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4. 形状和图形: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5. 比较和排序:通过比较和排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6. 图表和图形理解:让学生理解简单的图表和图形,培养其对图形信息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学习,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数字认知教师通过介绍数字卡片和数字歌曲,让学生认识1-10的数字,并能说出数字的大小关系。
2. 计数教师通过游戏和歌曲引导学生进行计数,如数数游戏、歌曲《数鸭子》等。
3. 加法和减法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玩具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4. 形状和图形教师通过图卡和实物,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等,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5. 比较和排序教师通过比较和排序活动,让学生培养观察和分类能力。
6. 图表和图形理解教师通过图表和图形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图表和图形的含义,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通过小组活动和个人表演,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数字卡片、图卡和实物。
2. 数学游戏和歌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fc854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6.png)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标题: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数学概念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1. 数字认知:认识数字0-10,能够正确书写和读取这些数字。
2. 数量概念:理解数量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和排序。
3. 形状和空间:认识常见的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并能够将其区分和分类。
4. 探索模式: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培养学前儿童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和计数棒:用于数字认知和数量概念的教学。
2. 形状卡片和拼图:用于形状和空间的教学。
3. 游戏和玩具:用于培养学前儿童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教学过程:1. 数字认知a. 通过数字卡片和计数棒向学前儿童展示数字0-10,并教授正确的书写和读取方式。
b. 制作数字卡片游戏,让学前儿童参与数字的配对和排序活动。
2. 数量概念a. 使用计数棒进行数量比较,让学前儿童理解“多”和“少”的概念。
b. 制作数量排序游戏,让学前儿童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物品。
3. 形状和空间a. 通过形状卡片和拼图向学前儿童展示常见的形状,并教授其名称和特征。
b. 进行形状分类游戏,让学前儿童将不同形状的卡片分类放置。
4. 探索模式a. 使用游戏和玩具进行探索活动,让学前儿童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的物品。
b. 引导学前儿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教学评估:1.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其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设计简单的练习和游戏,让学前儿童进行自主练习和巩固。
教学延伸:1. 提供数学相关的绘本和游戏,鼓励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数学知识。
2. 组织数学角色扮演活动,让学前儿童在角色中运用数学概念和技能。
教学反思:1. 定期回顾和总结学前儿童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关注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教学课时:十八课时教学方法:观摩、讲授、练习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1、数学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2、年龄段目标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1、认知方面的目标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
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1、感知集合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以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等初步感知集合间的交、差集关系和包含关系2、10以内的数概念10以内的基数(包括数的实际意义、认数、数的守恒、相邻数和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10以内的序数10以内数的组成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3、10以内的加减运算4、认识几何形体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特征量的正、逆排序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自然测量6、空间与时间概念初步认识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二)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见书p25-27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一)操作法1、操作法的含义指提供给幼儿何时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运用操作法的注意点(1)明确操作目的(2)创设操作条件为每个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可以选择、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也可以发动幼儿自己动手自制一些简单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合适的场地及足够幼儿摆弄物体并思考、探索的时间操作中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3)交代操作规则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先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4)评价操作结果(5)体现年龄差异(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二)游戏法1、游戏法的含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是有规则的游戏,游戏中有一定的规则和动作,教师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引起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2、种类(1)操作性数学游戏(2)情节性数学游戏(3)竞赛性数学游戏(4)运动性数学游戏(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6)数学智力游戏3、运用时的注意点每种游戏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请参见书上的案例介绍。
(三)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从而获得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比较有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参见书上的图例。
(四)讨论法讨论法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它能够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从而促进分析、归纳,有利于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
讨论应该以幼儿的操作体验为基础,讨论中要注重过程,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教师要注意倾听,了解幼儿的思维形式和活动过程,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五)发现法发现法是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是引导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发现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为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能让幼儿在一定材料中操作、发现、讨论、验证,从而学得概念与技能。
(六)讲解演示法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的语言必须做到:突出讲解的重点,语言简练、准确、形象、生动;演示的教具要直观、美观、稍大些,但不宜采用过于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七)寻找法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其接触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寻找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还可以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运用寻找法要利用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情节及游戏的场景启发儿童寻找,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第三、四课时第二节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之一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2、掌握分类教学在不同年龄班的内容与要求3、掌握分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步骤教学内容:一、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一)分类的含义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
分类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常见的分类形式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差异分类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7、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二、物体分类教学的要求(一)小班:按范例和口头指示从一堆物体中拿出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数量在5 以内(二)中班能按否定方式分类能按物体量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分类能按物体的数量分类(三)大班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学习自由分类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三、各种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小班分类教学的设计1、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目的: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找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并放在一起。
程序: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干扰,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按语言要求,独立地从一堆物体中拿出相同名称的物体。
基本步骤:教师介绍所有的物品——教师示范,拿出范例——幼儿操作分类——幼儿用语言描述分类的结果2、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材料的提供:除了要分类的特征存在差异,其余特征要相同,每一类数量不超过5 个。
基本步骤:整体出现材料,介绍其特征——提出分类的要求,简单示范——幼儿操作,进行分类——教师指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二)中班分类教学的设计1、教学要求:2、材料提供:需要幼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3、步骤:与小班基本相同,示范可以减少(三)大班幼儿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1、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分成后的类别要具有两个同样的特征。
2、幼儿自定标准分类3、按物体用途的分类分类时应注意分类后的物体摆放要相对集中,并用手划圈,表示一个集合。
教师对小班分类教学进行示范讲解,请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及教具的运用。
第五课时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一一对应教学的意义2、掌握一一对应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一、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认识2、有助于掌握计数这个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学习将两个集合中元素进行一一对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幼儿学习计数及理解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准备。
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的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见书114-116页图示二、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活动目的帮助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培养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方法:1、重叠比较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让幼儿观察发现并比较它们的多少。
2、并放法两组物体是并排摆放四、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组织一、教学步骤:1、先出示一组物体,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摆放第二组物体,教师用语言表述对应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两组物体的多少,说出“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
3、幼儿用操作材料进行操作比较。
注意:1、所比较的两组物体应有一定的相关性,2、排列方式要多样化,并注意摆放时的对应关系,3、要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情节。
第六课时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1和许多的教学目标2、掌握区别1和许多的方法教学内容一、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目的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即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物体,一个一个------物体可以合成许多物体二、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组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1和许多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环境,让幼儿通过视觉的观察比较来区分和判断物体是1个还是许多个,初步理解1个和许多都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在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颜色、大小等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区分判断,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