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儿童行为障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临床表现 (1)攻击性行为 (2)破坏行为:如玩火、纵火等 (3)欺诈或偷窃行为 (4)严重违反规则:如离家出走流浪、逃学、 不遵守学校规则 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 断为品行障碍。
第二节 内化性行为问题
一、内化性行为问题 1、焦虑(anxiety) 2、退缩(withdraw) 3、恐惧(phobia) 4、强迫(obsessive and compulsive)
第四节 其他行为障碍
1、抽动障碍 2、排泄障碍 3、进食障碍 4、睡眠障碍 5、儿童性心理障碍 6、刻板动作障碍 7、口吃
(六)青春期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男孩从13—14岁 开始到18—20岁为青春期。 此期少年的行为是既成熟又不成熟,既独立又依赖。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是小孩,“成人感”和独立 性是少年心理上的独特现象,自尊心强,对周围人 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对父母或教师往往出现“反 抗”的情绪和出现疏远成人的意图。在他们少年之 间则易形成集团倾向,并常超出班级和学校的界限。 性的发育,使他们意识到两性的区别,朦胧地对异 性好奇,产生了关心和接近异性的倾向。
二、外化性行为障碍
(一)儿童多动症(hyperkinetic syndrome) 儿童多动症(ADHD)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注意力缺 陷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 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不分场合的)动作过多、情绪不稳、 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 特征。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孩多于女孩。其预后较好,绝大 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 1、病因 (1)神经发育损害和延迟 (2)遗传因素 (3)神经生物学研究 (4)社会、家庭、心理因素
源自文库
2、临床表现 (1)注意障碍 (2)活动过度:如反复歪头、抽吸鼻涕、咬指甲、耸肩等。 (3)情绪障碍(冲动性):这类儿童常常情绪不稳,冲动 任性;缺乏克制能力 (4)学习困难、品行障碍 (5)感知觉障碍:表现为视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 左右分辨不能、听觉综合困难及视听转换困难等。 (6)轻微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轻度的共济协调运动 不良,表现为精细动作笨拙、翻掌、手指活动不灵、系鞋带 不灵活等。 3、治疗——多种模式治疗 (1)药物 (2)对父母的训练 (3)对患儿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第四章 儿童行为异常
一、儿童心理行为发育
(一)新生儿期 从出生至满28天为新生儿期。 婴儿出生后除一般神经学或反射性行为(如 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外,尚 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新生儿行为评价常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①相 互作用过程(视觉、警觉、安抚等);②动 作过程(肌张力、动作的成熟、防御反应、 口-手运动、一般活动水平、反射行为等); ③生理调节(对亮光、铃声、格格声、针刺 的习惯形成);④对刺激的反应(震颤、皮 肤色泽变化、惊吓反应等)。通过行为评价 可找出新生儿行为功能上的缺陷,评出正常 行为的水平和质量,分析损伤、药物及其他 干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并能预测小儿将来 的发育和功能。
(二)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 (三)攻击性行为(agreession) (四)违抗(defiance) (五)违纪行为(delinquency) 1、说谎(lying) 2、逃学(truant from school) 3、离家出走(running away) 4、偷窃(stealing)
(三)幼儿期
1周岁以后到满3周岁以前称幼儿期。 (启智 期) 这一时期,小儿在实践活动进一步复杂化以 及在与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 语言能力也迅速发展起来,模仿能力也极强。
(四)学龄前期
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儿童不仅可通过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而且 能通过词的描述、讲解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 接感知的事物。小儿不但能接受别人的语言 指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能通过自己的 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1)抗精神病药物、中枢兴奋剂等;如氟哌啶醇 (2)行为疗法,如阳性强化法,模仿法、感染影 响等。 (3)社会技能训练等。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①早期开始。语言发育最佳年龄是2~4岁,如果错 过此期,训练将事倍功半;②必须针对患儿的特点 采用特定的教育和训练方式,使其治疗具有个别化、 针对性;③对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必须长期坚持,循 序渐进;④训练者对患儿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 ⑤训练时要动作—言语—奖励有机结合起来。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物学因素 (3)神经生化改变
3、临床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 (2)语言发育障碍 (3)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固定生活模式) (4)注意力分散、多动 (5)其他:如相当程度的智力障碍等。感知障碍,对视、
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
3、治疗
*(二)狭义的行为异常(行为障碍)
仅指程度较重,影响了儿童社会功能 的异常行为,又称行为障碍(behavior disorder)
患病率约为5%~15%
1、儿童行为障碍的分类
Hewitt 早期 分类
外化的问题 内化的问题
Hewitt 后期 分类
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违纪行为,如偷窃,逃学 缺乏社会教养的攻击性 行为,如打架 过度抑制行为,如害羞、焦虑、自闭
(五)学龄期
6—7岁至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之前称为学龄 期。 学龄期开始,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 表现为有意识的注意开始延长,观察力提高,具有 强烈的好奇心。记忆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加 快发展。思维逐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 要形式。自主情绪明显。此期如果教育内容和方法 不适于小儿的思维特点,则感到学习困难。
二.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 因素 不当的教养方式
2.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
是儿 童行 为异 常的 危险 因素
三、儿童行为异常的分类
(一)广义的行为异常: 指包括发育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及比较严重 的行为障碍。 特点:持续时间短,程度较轻,随年龄的 增长可自行消失,常以单个行为的形式出现, 一般认为不属于病态。
二、童年依恋障碍 依恋(attachment)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 各体形成强烈情感联系的一种情绪,对一个 稳定的对象(通常是母亲)的稳定的依恋对 婴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将 来社交关系的原型。 幼儿的依恋行为主要表现为: 哭、笑、喊叫、抓握、吸吮、躯体依偎和 跟随等。
(四)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 1、焦虑体验 2、不安行为 3、躯体症状 (五)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 (六)儿童强迫症
第三节 社会功能障碍
一、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 指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在某些特 定的场合保持沉默不语,而在另一些场合说 话正常。 女孩多见,常起病于3~5岁。
反社会性行为(A行为) 包括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
神经症性 行为(N行为)
Rutter分类法 混合型
外化性行为障碍
内化性行为障碍 社会功能障碍 其他
Achenbach分类法 及现代分类法
第一节 外化性行为问题 (又称反社会性行为问题)
一、外化性行为问题
(一)多动(hyperactivity) 1、概念: 又称活动过度,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动作异常增 多。 2、诊断要点: 与其年龄发展阶段不相符合的、明显的活动过度 超过学龄期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
(二)婴儿期
从出生至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婴儿的社会心理也 得到了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肓(4 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 行(8个月)和站立、行走(12个月)等。 中医“七坐八爬九生根”
2.精细动作:包括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 等。新生儿两手握拳紧。3-4月握持反射消失,可胸 前玩手,看到物体时全身乱动,并企图抓扒。6-7月 出现换气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月拇食指拾物, 喜撕纸。12-15月学用匙,乱涂画等。 3.言语:从咿呀学语到有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 一般5-6个月婴儿能够反应地发出声音,8个月可叫 “爸爸”、“妈妈”、“大大”等,8—9个月能留 心自己名字的声音。1岁时除“爸、妈”这些词之 外,已可利用少数几个词,并能用自己的行为表示 出他们已知道的一些物体的名字。
要注意以下原则:
A.明确疾病性质,克服对患儿的歧视、冷淡、粗暴 等态度;B.目标应现实,不应过分苛求;C.对患儿 过多的精力应给予出路,如组织踢球、跑步、爬山 等;D.对安静行为给予鼓励;E.生活规律化,不应 一味迁就儿童的兴趣;F.制订的规矩要简单,要求 应明确;G.医务人员应帮助父母、老师及邻居正确 对待,既不可过分歧视、粗暴,也不可以“病”为 借口而过分迁就。
反应性依恋障碍
分为两种 表现形式
脱抑制性依恋障碍
三、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 1、概念 指以行为障碍为主,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 能活动全面受损的早发性心理发育障碍。 起病于3岁以前,以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 碍和局限重复的行为为主要特征。
2、病因
(二)对立违抗性障碍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 指儿童具有显著的违抗、不服从和挑衅行 为,这些行为明显超出了同龄儿童在相同社 会文化背景中行为的正常范围。 患病率为:1.7%~6%。 男:女=3.1:1 常见于12~16岁儿童。
(三)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 1.概念: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出现反复而 持久的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 或公共利益的行为。 2.病因: (1)生物学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二、儿童情绪障碍
(一)童年离别焦虑障碍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SADOC) 指儿童害怕与亲人离别而引起的严重的焦 虑反映。 女孩多见。
(二)恐怖性焦虑障碍 (phobic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指起病于相应发育阶段儿童而与发育阶段 不相适应的持久或反复出现的恐怖情绪。 多见于女孩。 (三)社交性焦虑障碍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fo childhood) 指发生于6岁前,对陌生人的警惕达到不寻 常的程度,伴有社会功能损害。 女孩多见。
4.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一般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 (1)容光型:表现为吃、喝、睡等生理功能有规律,节奏 明显,容易适应环境,情绪愉快而稳定,容易接受新事物和 不熟悉的人,约占全体的40%。(容易抚养型) (2)困难型:约占10%,表现为哭闹无常、烦躁易怒、不 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功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 (难于抚养型) (3)迟缓型:约占有15%,表现为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 强度弱,情绪消极,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适应较慢。(兴奋 迟缓型) (4)混合型或交叉型:另有35%的婴儿属于上述类型的混 合型或交叉型。气质及其类型在婴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了解和预测婴儿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