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_第六章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六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六章

森林资源开发与管理
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商品开发价值
森林资源最优开采利用决策
生物学上的最优开采决策
生物学决策规则是在平均年增长量最大时即70年(P47 页)
经济学上的最优开采决策
当考虑砍伐的成本时、贴现率、种植(重新)的收益时、 当前砍伐的收益时,此时的最优决策为经济学上的最优 决策
问题
可再生资源收获量和存量的关系


资源耗竭于否取

MSY
决于存量水平
h
N1
N0
N2
种群 数量
K
可再生资源的静态分析利用决策
可再生资源收获量和存量的关系

资源耗竭于否取决 于存量水平


N存〈 N1 ,N存 〉N2 N存=N1, N存 =N2
h
种群 数量
N1
N2
K
可再生资源的静态分析利用决策
努力水平和收获量水平
贴现率低以至为零时,最优决策表现为当前的开采减少, 渔业有趋向生物经济平衡的特性
当贴现率水平在零与无穷大之间时,贴现率越高,保存资 源的成本就越高
实例证明(见书中P124页)
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数学证明
以1957年的Schaefer模型为例 假定鱼价为1单位,单位捕鱼活动的成本固定不变,不随鱼类资源 存量的减少而增大,单位捕鱼活动的捕鱼量的大小和鱼类的存量 大小有关。其中C为单位努力量的成本,F为单位努力量水平,Y 为产量水平
日本将一些公共水域授予渔民作为私有财产,从而可以提高 对资源的投资并改善管理水平
幼年鱼类人工饲养,成年后捕捞(太平洋鲑鱼等)
渔业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公共政策
政府管制
早期渔业政策采用管制的手 段对渔业捕捞进行管理,管 制手段实质是增加了渔业捕 捞的成本

(完整word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注:此答案前两章有题目对应,方便核实是否题目对应,后面仅为答案,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第一章1、价格对资源短缺的正常反应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为什么?答:短缺将提高价格,因此降低需求,直到等于新的更少量的供给。

因为这导致减少短缺,而非强化短缺,所以这是一个负反馈循环。

但是,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提高,在价格升高前买进并囤积,强化了短缺,这就是一个正反馈循环。

第二章1、假设州政府正决定一条景观非常怡人的河流的保护长度。

社区中有100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有同样的逆需求函数P=,其中q是保护长度,单位是英里,P是他或她为保护q英里的河流愿意支付的单位价格。

如果保护的边际成本是每英里500美元,在有效配置的情况下,应该保护多少英里?经济剩余有多大?答:a、这是一个公共物品,因此将100条需求曲线垂直相加,得到P=1000-100q。

这条需求曲线在P=500时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此时q=5英里。

b、净效益可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其高为500美元,底为5英里。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5×500=1250美元。

2、假设一个正常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是P=80-q,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是MC=1q,这里,P为产品价格,q是需求和/或供给的数量。

a. b. c. d. 答:a、令MC=P,所以80-1q。

解得q=40,P=40。

b、消费者剩余=800美元。

生产者剩余=800美元。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1600美元=经济剩余。

c、边际效益曲线的斜率是需求曲线的2倍,因此MR=80-2q。

令MR=MC,得到q=80/3和P=160/3。

如右图,生产者剩余是价格曲线之下和边际成本曲线之上的部分。

可以通过求矩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得到。

矩形面积=80/3×(160/3-80/3)=6400/9 直角三角形面积=1/2×80/3×80/3=3200/9 生产者剩余=3200/9+6400/9=9600/9美元消费者剩余=1/2×80/3×80/3=3200/9美元d、①9600/9美元>800美元②3200/9美元3、假设要求你评论一个拟议的控制石油泄漏的政策。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更长的时期的情况。
保留不变边际开采成本的假设,把时间延长为n年。
如果可开采资源的总量为Q,那么n年中资源的最优动
态配置问题可用下式表示:
Maxqt
n i1
aqi
-
(b/2)q
2 i
-
cqi
(1 r)i-1
(Q -
n i1
qi )
假设资源总量Q小于需求量,动态最优配置必须满 足下列条件:
a - bqt - c - 0
二、资源的跨时间有效配置: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情况 考虑如下情况:在使用非再生资源的同时,有一
种固定开采成本的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先使用成本 较低的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转移到可再生替代资源。
假定存在一种可再生的、完全替代的、供给量无 穷多的资源,其单位成本为d=6元。令qt为t年开采的、 固定边际开采成本的非再生资源的数量;qst为固定边 际开采成本的完全替代可再生资源的数量
二、环境资源的划分 环境资源丰富而复杂、其分类方式也有多种 按所有权划分,自然资源分为共享资源和所
有权资源(或称为专有资源)。
按资源的服务方式划分,自然资源可分为积贮性 资源和流失性资源。
流失性资源--如果不用,它会随时间流失而浪费, 如水能资源、环境容量资源、景观资源等。
积贮性资源则是以其实体提供服务的,如矿产资 源等。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环境资源分类及特点 一、环境的资源属性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其具体说明如下: (1)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原材料; (2)环境提供为人类及其他生命体提供生存的场 所; (3)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扩散、贮存、 同化和分解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4)环境为人类提供景观服务。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电力大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电力大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上海电力大学第一章测试1.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的资源是()。

参考答案:专有资源2.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

参考答案: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全球环境问题;环境经济政策3.目前,虽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但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不大。

()参考答案:错4.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可更新资源。

()参考答案:错5.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大类。

参考答案:null第二章测试1.如果一个买者对一辆新车的支付意愿是20000美元,而他实际以18000美元买到了这辆车,他的消费者剩余是( )。

参考答案:2000美元2.消费者剩余等于( )。

参考答案:支付意愿减去市场价格3.供给规律说明()。

参考答案: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4.需求规律说明()。

参考答案: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5.张某对面包的需求表示()。

参考答案:面包卖每个1元时,张某准备用现有的收入买4个,而每个为2元时,准备买1个6.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决策信息不全;决策判断失误;利益集团的影响;体制障碍7.下面哪一项是市场失灵的原因()。

参考答案: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外部性8.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是( )。

参考答案:城市广场;国防;海洋第三章测试1.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参考答案: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2.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参考答案: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3.转换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导出的()。

参考答案:生产契约曲线4.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参考答案:选项均正确5.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情况()。

《资源环境经济学》1-18章习题及思考题

《资源环境经济学》1-18章习题及思考题

第7章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
论述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 1、论述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 2、如何评价环境价值 自然资源核算的程序、 3、自然资源核算的程序、方法 4、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 义
第8章 一般化资源的稀缺与供求原理
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区别。 1、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区别。 资源市场供求原理。 2、资源市场供求原理。 储量的概念与资源总量的构成。 3、储量的概念与资源总量的构成。 缓解资源稀缺的路径。 4、缓解资源稀缺的路径。
人口、资源、 第2章 人口、资源、环境与 经济的关系 1、中西方人口理论演变的比较。 中西方人口理论演变的比较。 人口数量控制的经济手段。 2、人口数量控制的经济手段。 人力资本理论演变及启示。 3、人力资本理论演变及启示。 传统经济系统模型经济复合系统的区别。 4、传统经济系统模型经济复合系统的区别。 气候变暖的危害,人类的对策? 5、气候变暖的危害,人类的对策?
第14章 14章
污染防治与控制
什么是库兹涅茨曲线: 1、什么是库兹涅茨曲线: 2、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战略 流动源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方法? 3、流动源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方法? 论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4、论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 染的类型及其防治方法? 染的类型及其防治方法?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 5、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保护生物多 样性应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措施? 样性应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措施?
第13章 13章
污染控制手段
污染控制手段选择的标准? 1、污染控制手段选择的标准? 污染控制手段的类型? 2、污染控制手段的类型? 简述排污税的原理、排污收费的作用、 3、简述排污税的原理、排污收费的作用、 排污收费存在的问题。 排污收费存在的问题。 排污权交易的优点、在中国的适应性。 4、排污权交易的优点、在中国的适应性。 中国排污收费的基本政策、原则及成效。 5、中国排污收费的基本政策、原则及成效。

第六章 环境的经济管理

第六章 环境的经济管理

最优排污费率
小结: 税率t*恰好等于最优产量Qs;所对应 的边际外部成本为MEC,即污染对外部 产生的边际损害。 最优庇古税可以定义为:在最优污染 水平等于边际外部成本(边际污染损害) 时的排污收费率(税率)。
最优排污费率
(二)用控制成本——外部成本法来确定 最优排污费率(庇古税率) 最优庇古税为t*,它等于最优污染 水平的边际外部成本MEC或边标控制成 本MAC。
(三)修正的最优污染水平模型



我们已知: 最优污染量并不是经济活动为零时的污 染量。 科学家常讲消灭污染,而经济学家则讲 最优污染不为零。 如何调和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呢?
修正的最优污染水平模型


实际上,自然界对污染有一定的吸收能 力,当污染量小于某一值时、自然界可 以把污染物吸收并转化为无害物。 例如少量污水排入河流可以被稀释。但 是当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一定限度时,自 然界不能吸收污染,外部效应就产生了。

三、排污费的效率


与排污标准比较,达到同样排污量使用 排污费的成本较低。 (Baumol和oates(1971年),Pearce and Turner(1990年)画图提供了证明。
图中,横轴表示污染减少量或污染控制水 平。MAC1、MAC2和MAC3表示生产同样产 品的三家工广的边际控制成本。
四、排污收费的缺点

一是准确地确定MEC很难; 二环境管制部门是不易了解厂商的MNPB 信息。
五、应该由谁支付排污费
由谁支付排污费
交纳庇古税t* : 对于生产者来说,价格提高了,但需付 税,因此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是P1+ t*,低于原价格P0,每单位产品中生产 者的收人减少P0一(P1一t*),这是生 产者支付的那部分庇古税。生产者还由 于出售量从Q0减少到Q1而减少了总收入。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课程代码:学分: 2 学时:32适用对象:研究生经济学类专业先修课程:专业选修课考试方式:期中研究文章和期末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进行介绍,指出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进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治理的基本理论,学会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由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侧重借助多媒体手段(Powerpoint)教学,并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为学期课,按每学期16教学周、2课时/周计算,共32课时。

其中:讲授3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三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4)本章重点:。

第一节一般产权理论第二节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第四节资源产权的初始分配第五节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第四章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4)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概述第二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和概念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第四节TCM和CVM在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五节绿色GDP核算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4)本章重点:。

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

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

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第一章:引言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学科学。

资源与环境对于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研究资源环境经济学成为当今最重要的经济学科学之一。

第二章:资源和环境的经济学特征1. 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之一。

由于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它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供需关系。

2. 资源的价值性:资源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

由于资源价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体系的运行,因此,资源的管理和分配都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3. 环境的公共性:环境是一种公共的、无法私有化的资源,因此,环境管理的成本和效果对于整个社会都是同样的。

4. 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有着明显的外部效应。

这种外部性常常会引发社会的紊乱,所以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

第三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经济学模型:利用经济学模型来研究资源和环境的管理、分配,以及如何改善沿海经济平衡。

2. 生态经济学模型:生态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模型。

其主要目的是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并且,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3.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允许经济学家将实际环境情况纳入研究范围内,并运用统计数据来进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

第四章:资源和环境的管理与分配1. 资源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包括资源的开采、利用、保存、管理和保护等方面。

其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与资源的价值和稀缺程度有关,而资源的保存、管理和保护则涉及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2. 环境的管理:环境的管理则主要涉及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政府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实施绿色规定,发放环境补贴等手段来维护环境的稳定性。

3. 资源和环境分配的问题: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中,需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公平和效率。

第6章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第6章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第六章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第一节资源经济的基本问题一、稀缺1、定义:稀缺指的是在获得人们需要的所有产品、资源和劳务方面所存的局限性。

2、稀缺的生产要素(1)人力资源即劳动(2)土地即自然资源(3)资本3.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自由财货(free goods) :有少数财货在零点价格上的供给仍大于需求,这些财货就称作自由财货。

经济财货(economic goods):大部分商品和劳务是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相对于零点价格上的需求而言其数量有限,因此这些商品和劳务需要有一个正值的价格,这类财货就称为经济财货,4.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1)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

(2)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

(3)资源危机:无论是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都会造成该种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和供应的短缺。

(4)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越了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就发生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

(5)自然资源的经济耗竭:在自然耗竭远未出现时,由于高质量的自然资源逐渐先被开采,余下较低质量的自然资源,其开采成本必然上升,当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超过其价值的时候,就发生了经济耗竭。

4.稀缺与价格的关系(1)在运作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当资源稀缺时,其价格将上涨。

(2)垄断——价格并不一定总能反映某种资源的稀缺程度——相对稀缺(3)政府可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或控制某种资源的供给,从而在价格以外影响到资源的稀缺程度。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二、经济决策与经济制度1.经济决策(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 (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密集型生产、劳动密集型生产、资源开发型生产)。

(3)如何分配?是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出价最高的人”或“先来先到的人”呢?还是按劳分配”。

2.经济制度——传统经济、纯市场经济、纯计划(指令)经济、混合经济。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的主要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应用领域探讨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影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是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有限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然而,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需要经济学家通过合理配置来获取最大的效益。

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破坏。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旨在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研究方法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采用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学分析。

另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还引入了许多特殊的研究方法,如环境评估、生态系统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

这些方法帮助经济学家评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合适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其中之一是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估和管理。

资源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资源的价值和供需关系来制定资源开发和保护政策,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方面有重要应用。

经济学家研究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提出相应的环境管制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此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还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

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当前的经济和社会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提供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工具和政策设计原则。

它通过研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环境保护的限制,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学科。

它通过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有限性,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方法。

它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

09资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资源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非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Renewable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

该类资源的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非再生资源: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资源的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物质、金属矿藏。

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来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1)专有资源或可控资源:指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1)耕地危机2)森林危机3)淡水危机;环境恶化:1)大气污染2)土地沙漠化3)温室效应;生态失衡:1)物种灭绝2)寂静的春天3)病菌的肆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结果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经济学第六章环境产权理论

环境经济学第六章环境产权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说,到小贩那里买烟,交易费用要低一些;而到市中心的大商店,交易费用要高一些。
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那时科斯刚二十多岁,他就对这样的问题产生了疑惑:既然市场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合作的最有效的形式,为什么还会有企业存在?在企业中进行分工合作的人,为什么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这样的合作?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内的交易要简单得多:工人之间的固定分工节约了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经理对工人的指挥代替了讨价还价,工人和其它生产要素所有者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同减少了在市场中多次反复地订立契约的麻烦,因而人们很自然地要选择企业的形式。
也可以说,企业的存在节约了交易费用。
当然,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管理难度会增加,对工人的监督会愈发困难,企业官僚机构的弊端会越来越严重,企业内的交易费用会非线性地增长。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边际交易费用在递增。当企业内交易费用(边际)增长到和市场交易费用(边际)相等时,企业规模就不再增大,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科斯第二定理:(第一定理的反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地驱使人们谈判,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
科斯第三定理:由于制度本身的生产不是无代价的,因此,关于生产什么制度、怎样生产制度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二、环境产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02
环境产权(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1、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W.P David etal.1990.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3、Tom Tietenberg, 1992. Environmental &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4、A.Myrick Freeman III, 1993.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Theory and Methods, Washington,D.C :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5、Thomas Sterner, 2003. Policy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world bank.6、Kerry Turner, David Pearce & Ian Batem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Harvester Wheatsheaf, Cornwall, 1994.7、William J.Baumol and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8、Roger Perman、Yue Ma & James Mcgilvray, Natural Resource &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Longman Singapore,1996.9、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六章环境质量的效益评价技术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六章环境质量的效益评价技术

表1 3种产业在两种情况下的总收入和总收入现值
方案1禁止伐木 方案2继续伐木 方案1—方案2
总收入现值(贴现率10 %)
旅游业
25 481
6 280
19 201
捕鱼业
17 248
9 108
8 140
伐木业
0
9 769
-9 769
总计
42 729
25 157
17 57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六章环境质量的 效益评价技术
价值

•存在价值
•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
•保留将来 使用它的 机会
•栖息地
•不可逆 转的改变
•特有物种 •独特景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六章环境质量的 效益评价技术
n全经济价值 公式∶全经济价值 =实际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 环境价值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 1)不可逆性 2)不确定性 3)独一无二性
调查评价法
7. 投标博奕法 8. 权衡博奕法 9. 无费用选择法 10. 优先评价法 11. 德尔菲法
应用案例 大气污染控制引起农作物价值的增加 水污染引起疾病和死亡上升而损失的收入 垃圾废物占用农田的经济损失
空气污染引起住宅财产价值的下降 工人为改善环境质量而愿意损失的工资 为开辟或保存公园的娱乐效益评价
n1、环境变化影响人类健康: 过早死亡 疾病 医疗费支出 病休的损失 精神与心理代价
n2、损害函数 环境质量与健康影响的技术关系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六章环境质量的 效益评价技术
二、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3、基本步骤
1)确定污染物的量 2)确定污染下发病的增加量 3)使用治疗成本、工资损失、生命损失 等估计患病与提早死亡的成本 4、主要的计算公式(p95)

第五、六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产权理论

第五、六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产权理论

3.1公平的含义
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基于不同的公平观念。 人们和社会对公平有不同的理解,社会福利 函数也有不同的形式;
三种不同的理解: 规则公平 起点公平 结果公平
3.2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联系:
a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 b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在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的 情况下,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MTRS、MRS=K (小于0)
完全可替代资源
完全可替代商品
2.最大社会福利
2.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经济伦理学),是微观经济政策 的理论基础之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 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条件下,研究整个经 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相关 的政策问题; 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间的最优分配;产品在 不同家庭之间的最优分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五章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实现 (重点、难点) 高效率的生产、消费过程及效用边界线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一.帕累托最优的充分、必要条件及最大社会福利 二.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一.传统福利经济学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缺陷 二.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三.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效率和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的意义:早期的经济学只关注物质产品的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问题 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扩大 社会财富的总量。但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 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使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 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 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
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章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着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答: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的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为了拯救人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达利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9答: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研究方法: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第二章1.说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着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答: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应导去实现公众的最后福利;结论: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对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而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2.何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怎样理解P26答: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是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由此可以得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用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3.说明需求与供给曲线的意义和画法;P26答:左图表达的就是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其中纵轴表示一种商品的价格P,这一价格是在一个既定供应量下买方付出的价格;横轴表示的是需求和供给的商品数量Q;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图中P0和Q0即为均衡价格和数量;市场在价格P0和数量Q0处没有存货;需求和供给并不总是均衡的,当市场状况突然发生变化时,一些市场或许不能很快出清,但其趋势是市场出清;在更高的价格P1处,有剩余产生,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在P2处,发生短缺,价格就会上扬;4.何为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P27答: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效用估价不同,所以他们的支付意愿也不一样;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5.举例说明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征;P30答:与私人物品相反,在现实经济中还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广播等,这种物品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是供给的普遍性、消费非排他性;6.何为外部性影响分为几种试举例说明;P32答: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反应在市场价格中时,就表明存在外部性;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事例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护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这时,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外部不经济性的典型事例例如上游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农业、灌溉、运输和工业产生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 ----------第三章1. 举例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外部经济性和不经济性;P37答: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它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321n i m i i i i i X X X X X f F , ,i ≠j,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 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 存在外部影响;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前者是指i 因为nj X 的存在而受益,希望j 能增加nj X ;例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时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产生外部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则是指i 因为nj X 的存在而受损,希望j 能减少n j X ;钢铁企业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这种污染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2.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有什么区别与联系P41答:不管外部性是货币的还是技术的,最终的效果可能是一些相关变量的价格和价值的变化;但是,两者的实质性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技术外部性介入以后作为一个自变量,改变了生产者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作为一个因变量,改变了生产者的产出水平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故比较一个投入向量在有技术外部性和没有技术外部性两种状况下的分配,所有经济成员都会产生差异;相反,货币外部性介入以后,如果所有资源投入像以前一样使用,并且存在一个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机制,以补偿作为外部性调节手段的价格变化对收入的影响,所有经济成员将保持他们原来的效用水平;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转化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外部性是不会导致市场失灵;技术外部性是不会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P43答:图为某燃煤发电厂的污染行为对其燃煤发电量的影响;当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时,n X j 的价格为零,电价为e P ,发电量为e Q ;如果给空气污染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例如要求发电厂支付大气污染物排放费,将会增加电力生产的成本,使供给曲线e S 左移,到达'e S 的位置,形成'e P 和'e Q ;从国民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因为减弱了外部不经济性,'e P 和'e Q 都是高效率的;4.什么是产权它与外部性有何联系P46答: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及其关于它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的本质是规定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准则;根据科斯定理,如果外部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不管哪一方,将会产生最优结果;这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能够通过重新明确财产所有权解决外部性带来的问题;5..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是否有效请说明理由;P47答:在科斯条件下,庇古税本身将造成资源配置失误;如图所示;在图中,横轴是A 的活动水平,曲线CD 是A 活动产生的边际效益,曲线JK 是由于A 的活动对B 产生外部性而造成的边际损害;在没有任何特别刺激的情况下,A 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将导致活动水平OD,此时,A 的边际效益为零;在CD 与JK 相交的F 点,社会边际效益为零,对A 的边际效益正好被对B 的边际损害所抵消;因此当A 的活动保持在OE 水平时,是帕累托最优产出;在科斯交易的背景下,B 可以付钱给A,使其把活动削减到OE;由于任何位于OE 右边的活动,对B 的边际损害超过对A 的边际效益,因此,B 可以从交易中获得潜在的收益;科斯均衡是OE, F 点位有效率的社会产出;然而,假设在科斯交易条件下仍对A 所造成边际社会损害征税,税额为每单位活动水平EF,其效果可能使A 得边际效益曲线下移到MN;MN 表示A 完税后的边际效益;当科斯交易在有税的情况下进行时,将导致均衡点由F 移至P,最优活动水平由OE 转为OG,A 的活动水平降低;由此可见,在科斯背景下,庇古税不仅是多余的,其本身也变成了资源配置失误的原因;6.假设:某炼油厂是某地区水的主要污染者;汽油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汽油的供给需求函数分别是:供给函数 P=10+需求函数 P=Q 的单位是千桶/天,P 表示每桶油的价格边际外部成本 MEC=,不存在消费的正外部性;求:1不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求这时的效率均衡度; 2在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求效率均衡点;答:1⎩⎨⎧-=+=QP Q P 125.042075.010 联立解得,P=12,Q=160 则,不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的效率均衡度为P=12,Q=160;2MSC=MPC+MECMPB=MSB所以,MSC=10+ 即,10++= 解得,P=26,Q=128则,在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效率均衡度为P=26,Q=128----------第四章1.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都包含哪些方面P54答: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特别是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2.古典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认识方面的代表学说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P51 答:1绝对稀缺论语相对稀缺论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等资源产出却呈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马尔萨斯虽然没有强调,甚至忽视了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源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以及政府对人口实施控制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已经表明,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2约翰·穆德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思想穆德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不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除此之外,穆德还提出了关于人类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界限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食物缺乏和自然美景消失的现象出现;这是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了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明其已经意识到,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3.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P52答:1资源绝对稀缺性;这一观点认为,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在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2资源相对稀缺性;这一观点认为,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性稀缺,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4.历次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分别是什么了解----------第五章1.作图说明高效率的生产过程过程;答:在矩形内有无数条代表W和C的等产量线,向右上角移动时,C的产量增加而W的产量减少,向左下角移动时,W的产量增加而C得产量减少;矩形内任意一点P可表示为资源的一种配置状况和产出情况;但是P点不一定就是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只有当P点恰好是W等产量线和C等产量线的切点时,才能得到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最高的产出量,也就是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由于矩形内有无数条W和C的等产量线,这些等产量线总是两两相切,因而必然产生无数个切点,连接位于矩形之内的所有切点,就可以得到一条从O W至O C的曲线,此即生产契约曲线或称高效率生产线;2.效用边界线是如何得到的P63答:高效率生产可能性在线有无穷多个点,每个点都代表一种可能的产品组合,因而都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消费契约曲线,在效用空间把它表示出来,又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效用可能性线;故对应于生产可能性线可以得到无数多条效用可能性线,如图,将这些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就得到效用边界线;即图中加粗的部分;3.实现最大社会福利的充要条件是什么P64答:设有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 SWF=fU1,U2,…,U n;式中U1,U2,…,U n表示个人1,2,3的效用水平;从SWF可以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大社会福利点;因为效用边界在线只有该店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所以其在全部帕累托最优点中是最理想的;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1该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2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充分条件是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4.比较说明效率与最优的区别;P69答:一效率与最优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效率评价可以站在多个角度,而最优标准却是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二站在社会的角度,效率与最优也是有区别的;效率是指由效用边界线所确定的效用最大化的区间,在此区间内的任何一个资源配置组合都是有效率的;而最优则是既满足效率又满足公平的效用边界在线的一个点;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5.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P70答:最优与可持续发展有相通的地方,但还有很大的差异;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公平,还包括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最优相统一;----------第六章1.科斯关于外部性的问题的主要论点有哪些P74答:其一,损害问题具有相互性,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即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要以社会产值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其二,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产值最大化;但市场交易的前提是权利的初始界定,即如果不存在这种界定,就不会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2.作图说明为什么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环境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P76答: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在左图中,MPC和MSC分别表示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MPR和MSR分别表示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在没有环境污染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按照MPC=MPR的原则确定,即产量为Q2;当该厂商的生产导致了环境污染时,如果污染所导致的边际外部成本MXC不需要他本人承担,则厂商仍会把产量确定为Q2,但由于厂商的污染行为导致了边际外部成本MXC,从而使边际社会成本由MPC移至MSC;此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应按照MSC=MSR的原则确定,即产量应为Q1;可见,由于污染所导致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2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1严重偏离,从而使污染物过度排放,生产过程中有污染的产品过度生产;因此,当存在负外部性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不能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生态林的建设则是环境问题中正外部性的典型;在右图中,投资者的私人边际收益MPR低于社会边际收益MSR,此时,投资者按照MPR=MPC的原则确定它的产量Q1,而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求的产量MSR=MSC决定的Q2,很明显生态林建设等保护环境的投资行为,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供给严重不足;3.关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庇古和科斯的观点分别是什么P73答:庇古认为,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以消除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科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路,就是把外部性问题转变成产权问题,然后讨论什么样的产权才最有效率;4.产权交易是否能实现环境资源合理定价P85答:刚刚进入市场的稀缺资源的初始产权结构往往是不完善的,从而导致其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偏离;但由于产权的可交易性,则可实现博弈均衡;资源合理定价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产权交易,通过产权合约的自由选择;只有通过产权交易,在重复多次的博弈过程中,才能获取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才能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不断地对产权合约进行纠正,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就是产权主体对不同产权合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资源的市场价格在不断选择中被不断纠正,在重复多次的产权交易中逐渐向其相对价格靠近;因此,产权交易是纠正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偏离的重要途径;----------第七章1.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什么答:2.什么是最优环境管理政策答:3.什么是循环经济答:4.循环经济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第六章 矿产资源

第六章  矿产资源

铬——定义
铬的单质为钢灰色 金属。铬在地壳中的含 量为0.01%,居第17位。 自然界不存在游离状态 的铬,主要存在于铬铅 矿中。
铬——用途
1. 金属铬用作铝合金、钴合金、钛合金及高温合金、电阻发热 合金等的添加剂; 2. 氧化铬用作耐光、耐热的涂料,也可用作磨料,玻璃、陶瓷 的着色剂,化学合成的催化剂; 3. 碱式硫酸铬(三价铬盐)用作皮革的鞣剂; 4. 铬矾、重铬酸盐用作织物染色的媒染剂、浸渍剂及各种颜料; 5. 镀铬和渗铬可使钢铁和铜、铝等金属形成抗腐蚀的表层,并 且光亮美观,大量用于家具、汽车、建筑等工业; 6. 铬矿石还大量用于制作耐火材料。
矿床:
矿床是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 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 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矿床成因类型:
根据形成矿床地质作用而 划分的矿床类型。如按成 矿作用分为内生矿床、外 生矿床和变质矿床,以及 它们之间的叠加和再生矿 床等。
内生矿床:主要是指在岩浆活动过程中,有用
能源矿产
又称燃料矿产、矿物能 源。矿产资源中的一类。 赋存于地表或者地下,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 固态、气态和液态,具 有提供现实意义或潜在 意义能源价值的天然富 集物。
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指从 中提取某种供 工业利用的金 属元素或化合 物的矿产。
非金属矿产
水气矿产
非金属矿产主要品种为金刚 水气矿产包括地 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 下水、矿泉水、 水晶、刚玉、蓝晶石等。非 气体二氧化碳、 金属矿产的成因多种多样, 气体硫化氢、氦 但以岩浆型、变质型、沉积 型和风化型最为重要,另外 气和氡气6个矿 种。 海底喷流作用也很重要。
三、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类型
成矿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资源的跨时间有效配置:n时期模型
在成本和效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情况下,采取什
么标准来进行决策呢?
----净效益的现值最大化。
在不同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
济学标准称为动态效率
未来第n年得到的一次性的净效益的现值:
PV(Bn)=Bn/(1+r)n
在未来n年中得到的一系列净效益(从第0年到第 n年每年得到Bi)的现值:
增长的边际开采成本
开采数量的配置路线与以上各例的情况相似。有两
点不同:
1、边际使用成本的变化。 其增长率为贴现率r。在本例中,当边际开采成本随累积 的开采量而增加时,边际使用成本随时间而减少,在转
在以上各例中,边际使用成本当期值随时间而增加,
换为可再生资源的时刻,边际使用成本变为0。
2、在不变开采成本的情况下,非再生资源被完全耗 尽。在本例中,资源存量未被耗尽,由于边际开采成本 很高,有一部分资源没有被开采。
边际成本时,就改为烧石油。
每种资源的总边际成本等于不变的边际开采成本加上上升的边
际使用成本。第一种资源的总边际成本随时间上升直到它等于 第二种资源的总边际成本。在这一点发生转移,在这一点以后, 第二种资源被开采和使用。在转折点的前后,都只有最便宜的 资源被使用
注意总边际成本曲线的
特点:(1)转换是平稳的,
经济学把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和非再生资源(depletable resources)。 非再生资源是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的自然 资源。又称可耗竭资源。如:煤、铁矿藏。 可再生资源是可以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 自然资源。如:鱼、森林。 在现实世界,许多资源是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 的混合。例如土壤。
总边际成本没有跳跃; (2)至少在转变开始后一
从一种非再生资源向另 一种非再生资源的转变
段时间,总边际成本的
增长率下降,这是因为 第二种资源总边际成本 中增长的部分(边际使用 成本)较小。
四、增长的边际开采成本
向现实生活更接近一步,现在我们考虑边际开采成本随累积 的开采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情况。很多矿产的开采都有这种情况, 先开富矿,后开贫矿,越到后来越难开采,也就是说,边际开采 成本越来越高。 把成本函数修改后,求净效益的最大化,假设非再生资源转换为 可再生替代资源 t T Ct cq t (f/2)( q i ) 2 总成本函数为: 在转变前, i 1 在转变后, T Ci dq st 在本例中,没有资源供给量约束,供给量仅由成本决定。 改变了的目标函数为:
式中PVNB为净效益的现值。 以上目标函数受非再生资源总数约束条件的制约: Q 最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q
t 1
T
t
0
a - b(q t q st ) - c - 0 t -1 (1)t=1,„,T (1 r) 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当qt>0时将是一个等式, 当a-b(qt+qst)-d≤0 t=1,„,T 时将为负的。
根据结果,我们得到如图表示的资源有效配置路线 转换到可再生替 代资源的情况
初始阶段完全开采非再生资源,随着非再生资源被逐步开 采,边际使用成本升高,在第6期非再生资源和可再生替代资源 的总边际成本相等,替代资源开始被开采。在第6期,同时开采 两种资源,非再生资源在第7期以前被开采完,从第7期开始完 全使用替代资源。 非再生资源的开采量是逐渐减少的,直至转换发生。在转 换期中,两种资源同时开采。转换发生以前,每期有更多的非 再生资源被开采,非再生资源会更快耗尽。
二、资源的跨时间有效配置: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情况
考虑如下情况:在使用非再生资源的同时,有一
种固定开采成本的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先使用成本 较低的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转移到可再生替代资源。 假定存在一种可再生的、完全替代的、供给量无 穷多的资源,其单位成本为d=6元。令qt为t年开采的、
固定边际开采成本的非再生资源的数量;qst为固定边
r=0.10,f=0.10,
最优配置路线为:
q1=7.132,q2=6.523,q3=6.017,q4=5.610, q5=5.304,q6=5.099,q7=4.316,n=7,
t<7时qst=0,
t=7时qst=0.684, t>7时qst=5.000。
所有开采成本低于替代物的非再生资源在转换点(第7期)以 前耗尽
假设资源总量Q小于需求量,动态最优配置必须 满足下列条件:
a - bq t - c - 0 t -1 (1 r)
Q - qt 0
t 1
n
两时期的情形
给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具体参数, a=16,b=0.4,c=4,Q=40,r=0.10,可以求出两期的开采 量和边际使用者成本。 16-0.4q1-4-λ =0 (1) q1+q2=40 (3)
开采数量则逐期,把时间延长为n年。 如果可开采资源的总量为Q,那么n年中资源的最优动 态配置问题可用下式表示:
n aqi - (b/2)q - cqi Maxqt (Q - q i ) (1 r) i 1 i 1 n 2 i i -1
qt
T Bt (a - bq)dq aqt - (b/2)q
0
2 t
假设开采该资源的边际成本取固定值c(现值), t年开采qt数量的总成本TCt为: TCt=cqt
如果可开采资源的总量为Q,那么n年中资源的 最优动态配置问题可用下式表示:
n aqi - (b/2)qi2 - cqi Max (Q - q i ) i -1 (1 r) i 1 i 1 n
方程组a-b(qt+qst)-d≤0中的任何方程, 当qst>0时将为一个等式,当qst=0时将为负的
Q - q t 0 (2)
T
其中任何一个方程当qst>0时为等式,当qst=0时为负
t 1
给定参数数值: a=8,b=0.4,c=2,d=6,Q=40,r=0.10, 最优条件满足:q1=8.798,q2=8.177,q3=7.496,q4=6.744,q5 =5.919,q6=2.863,qs6=2.137, t<6时qst=0;t>6时qst=5.000,λ =2.481。
假设资源总量Q小于需求量,动态最优配置必须满 足下列条件:
a - bq t - c - 0 t -1 (1 r)
Q - qt 0
t 1
n
给定参数值:a=8,b=0.4、c=2,Q=40, r=0.10,把参数代入净效益最大化条件,
运用计算机程序求解,计算结果如下:
q1=8.004,q2=7.305,q3=6.535,q4=5.689, q5=4.758,q6=3.733,q7=2.607,q8=1.368, q9=0.0OO,T=9, λ =2.7983为边际使用成本的现值。
Bi PV(B0,„,Bn)= i i 0 (1 r)
n
r--贴现率,Bi为i时刻得到的净效益。
一、动态效率的推导
假设某非再生资源的需求函数是线性的,且不
随时间变化,用下式表示:Pt=a-bqt 式中Pt为t年 价格,qt为t年开采数量。 在t年开采qt所得到的总效益为需求曲线以下 的面积
际开采成本的完全替代可再生资源的数量 使用两种资源情况下的总效益和总成本的表达式:
T b T B a(qt q st ) - (q t q st ) 2 T C cq t dq st 2 t 1 t 1
T
2 a(qt q st ) - (b/2)(q2 q st 2qt q st ) - cq t - dq st t 目标函数: PVNB (1 r)t -1 t 1 T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存量: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 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 流量:自然资源的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资 源流入量和流出量。资源净流量可以反映自然资源 的消耗速度。
资源储量分类及其概念: 已探明储量:①可开采储量 ②待开采储量 未探明储量:①推测存在的储量 ②应当存在的 资源 蕴藏量: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
五、发现新资源和技术进步 某种非再生资源的已发现部分的开采成本越高,发现该资 源的新来源的效益越高。如果新来源的成本较低,就会降低该 资源开发的总边际成本,并鼓励更多的消费。 技术进步将降低开采成本。对于不变边际开采成本的资源 来说。技术进步造成的边际开采成本的降低会减缓向替代资源 的转换。对递增边际开采成本的资源来说,技术进步使更多的 资源在现在而不是未来被发现。


在资源有限、边际开采成本为常数的情况下,在
n时期中,开采量逐期下降,边际使用成本当期值上 升从而使总边际成本上升。 在有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情况下,边际使用成本和 总边际成本随时间上升直至替代资源被开采。与无替
T T a(qt q st ) - (b/2)(qt q st ) 2 - cq t - dq st 1 PVNB -f ( q) t -1 t -1 i (1 r) t -1 t 1 2(1 r) i 1 T
净效益最大化的充要条件为
T a - b(q t q st ) - c - f( q i ) T fqi i 1 1(1 r)i-1 0 t -1 (1 r) it t=1,„,T(1)
16 - 0.4q2 - 4 - 0 (2) 1.10
解以上联立方程式,结果为: q1=20.476,q2=19.524,λ =3.810 等式(1)表示在动态有效配置点,第一期边际净效益的现值 (16-0.4q1-4),必须等于λ。等式(2)表示在动态有效配置点, 第二期边际净效益的现值也必须等于λ。 两期边际净效益的现值应相等 。
三、环境资源的特点
(一)区域性
在不同的地区,环境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