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这是本人第一次接触到一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期,新的内容,学生茫然,我也茫然。
然而,我是教师,需要做到为人师表,所以,应当首当其冲,先熟悉教材,再组织教学。
经过几个月的了解和熟悉,以下就是我对2012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分析。
一、整套教材的指导思想1、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教材的印象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我定出了下面8个教学的具体目标。
三、具体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5、鼓励算法多样化.6、重视学生的实际活动.7、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8、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四、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解决几个根本问题1、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解读
引言:走进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世界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一年级的学生们即将踏入数学的大门。
那么,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到底有哪些内容?又将如何引导孩子们走进数学的美妙世界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帮助家长和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
一、数与代数:基础概念的建立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以数与代数为基础,主要涵盖了数的认识、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数的运算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将初步建立起对数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的认识:课程将引导孩子们认识0-20以内的数,包括数的读法、写法以及数的实际意义。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孩子们感受到数的存在和应用。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理解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的运算:初步引入加减法运算,让孩子们通过具体的物体操作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为后续的数学运算打下基础。
二、图形与几何:空间观念的初步培养除了数与代数,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还包括图形与几何的学习。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孩子们将初步建立起对图形的认识,培养空间观念。
平面图形的认识:课程将引导孩子们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立体图形的初步感知: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孩子们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体等,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还注重实践与综合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数学游戏与活动:通过组织各种数学游戏和活动,如数学接龙、数数比赛等,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孩子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数量、比较物品的大小等,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结语: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的启示通过对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以建立基础概念、培养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为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教材总体分析这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由于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校园,因此教师在平日教学过程中既要了解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基本情况及差异,注意养成教育。
下面就这册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4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4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本册共安排7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五个单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数,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三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四、六单元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在这两个单元里还要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是常见的量,一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2、空间与图形领域:即第二单元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后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
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期末复习。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二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认识的数”“小小商店”。
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2、认识计数单位,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1、上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培养学生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让学生养成口头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5、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达到95%以上。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结构合理,内容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具体包括:1-5的认识与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位置、统计、数学广角等。
这些内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策略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评价本册教材注重评价与反馈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评价方式包括口头测试、书面测试、观察记录等。
同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自身的教学效果。
六、教师与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合作学习。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勤于实践,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七、教学资源本册教材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教学软件等。
几和第几
1.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几和第几》是北京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领域。
“几”和“第几”是自然数所具有的两个基本含义:“几”表示物体有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第几”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数的序数含义。
学生认识几和第几,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数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1-10十个数字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于几和第几的区分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式: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四、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五、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体会“几”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表示事物的多少。
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及结合简单的方位词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描述的口语表达能力。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替别人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点:能准确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结合简单的方位词描述生活中的序数问题。
3.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比较感悟引入新课1.画图表示(课件出示1、2、3、4、5)师:同学们,快来跟这几个老朋友打声。
下面老师任意指一个数(3),你能在练习纸上画图来表示它吗?2.展示评价师:我刚才说一个3,结果有人想到了苹果,有人想到了五角星,有人想到了圆圈。
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那么你们有没有从中发现大家想得一样的地方呢?小结:看来不管这个“3”让我们想到了什么,但都是3个,他们的个数是一样的。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全册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全册教材共7个单元,2个实践活动,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个领域整理了一个表(见教参P1)数与代数有5个单元,包括: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四、11-20各数的认识,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六、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从教学时间看占63课时中的52课。
由此可见:1、数与代数在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作了较大改革。
(1)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2)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要求,注视情境体验,过程方法;(3)注重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实际——数学——实际解释)的能力;(4)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5)降低计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图形与几何有:三、分一分认识图形,结合简单的初步的分类,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内容少只有5页,时间少,只用3课时。
2、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1)按照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
(2)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动经验、结合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结合分类辨认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
并强调长度等量的实际意义,强调测量过程。
(4)加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内容的相互渗透、逐步深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综合与实践:在第一单元前安排了"上学了”,为学生进入小学数学学习做准备,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在第二单元安排了数学文化"0的故事”在第四单元安排了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字的由来”4、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知识与技能领域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与代数》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与代数》教案教学设计1数与代数第2课时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备课解决方案备教材内容1.本课时复习的内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相关练习题有106页2题,107~108页4~10题。
2.通过完成这些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明白得。
2.提高20以内的加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3.提高10以内的加法的口算能力,巩固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会,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研究算法,明白得算理。
2.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周围事物的过程,明白得数的意义,形成数的概念,进展初步的概括能力;初步渗透符号思想和对应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合作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发觉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运算2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备知识讲解考点一加减法的运算例1直截了当写得数。
7+2=10-3=分析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要紧利用10以内数的组成来运算。
运算7+2时想:7和2组成几,7和2组成9,因此7+2=9。
运算10-3时想:3和几组成10,3和7组成10,因此10-3=7。
解答97例2运算。
8+6=12+3=分析8+6属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凑十法”运算比较简便。
运算时把6分成2和4,先算8+2=10,再算10+4=14。
12+3属于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能够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即先算2+3=5,再算5+10=15。
解答1415例3运算。
5+2+3=9-5-2=14+3-6=分析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差不多上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运算5+2+3时,先算5+2=7,再算7+3=10;运算9-5-2时,先算9-5=4,再算4-2=2;运算14+3-6时,先算14+3=17,再算17-6=11。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学科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数与代数部分占据了近50%的比重。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直接关系着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生成。
所以对本部分教材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更好的提高个人素质,把握教学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分析。
一、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一年级1、生活中的数即研究认识10以内、100以内的数;2、比较10以内、100以内数的大小;3、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4、认识钟表;5、购物;二年级1、数一数与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2、乘法口诀的研究;3、分一分与除法,体会除法的意义,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4、时、分、秒;5、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6、万以内数的认识研究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三年级1、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2、千克、克、吨的认识研究;3、两位数乘一位数及连乘、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4、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及估算意识的培养;5、年、月、日的研究;6、分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1、认识亿以内的数;2、三位数乘两位数;3、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研究内容;4、负数的初步认识;5、小数的认识及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的研究;6、认识方程;五年级1、倍数与因数;2、分数的再认识;3、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研究;4、分数混合运算;5、百分数的研究;六年级1、百分数的应用;2、比的认识;3、正、反比例的研究;二、数与代数教学的具体目标在这部分的叙述中将整个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学段(1---3年级)和第二学段(4---6年级)。
(一)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1:数的认识(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三篇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建议和措施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实际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总复习等。
这些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阐述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2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了解基本的分类方法,认识钟表,能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养成独立思考、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三、知识点分布情况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与计算:学生掌握2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包括认识数字、数的分解与组成、加法与减法等。
2.图形与几何: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分类与统计: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
4.钟表的认识:学生了解钟表的构成和时间的表示方法。
5.测量与量取: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和量取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特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教材中包含了数学基础知识,如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等,旨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强调实践应用: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实际情境和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教材中通过多种思维训练活动,如观察、操作、思考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的内容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
5.丰富的互动活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互动活动,如游戏、实验等,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德育渗透:教材中融入了德育元素,如生活中的数学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2024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4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但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
在数学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数字和图形,但对于数学概念和运算的理解还比较浅。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
1. 内容结构。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数与代数部分主要有1 - 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 - 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基础,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数字运算基础。
- 图形与几何部分涵盖了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 综合与实践部分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如数学乐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材特点。
-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在认识数字时,会结合生活中的物品数量,如苹果的个数、小朋友的人数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字的概念。
- 教材注重直观教学,大量运用了图片、实物等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
- 教材编排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先从1 - 5的加减法开始,逐步过渡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1 - 2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字,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进位加法。
- 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够区分它们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数的认识中,通过数实物、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说明
新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说明新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说明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数室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
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实验教材从xxxx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
从xxxx 年7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xx版)》(以下简称《标准(xxxx)》)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并将于2019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下面就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具体安排了如下一些内容:一、关于“数与代数”的学习内容的编写和安排(一)对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安排.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即准备课。
准备课就是要为儿童正式学习数学知识做一些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必要准备,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正式教学做好一定准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字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会数、认、读、写10以内的数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会比较并用数学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通过多种具体活动的比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比”的方法,并学会有条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3.第七单元:加减法(二),“捆小棒”。
会表示20以内的两位数,并理解位置原理,进一步发展数感。
以上几单元都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呈现学习内容,让孩子们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数的意义。
例如:让学生自己看数去发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教材每一个数都通过主题画让学生数各种实物,突出它们的数量都是某一数量;结合“快乐的家园”进一步认识“1”的丰富的意义,再迁移到对2、3……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数还有表示顺序的作用(序数);结合“小猫钓鱼”的情境,观察鱼的数量变化,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同时也要知道0也可以表示起点和界限,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另外,这几个单元还体现了儿童从“动作把握→图象把握→符号把握”反复循环的认识发展规律,并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
例如:生活中的数,是让孩子们动手数数,看图说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是让他们先数出数目比大小,再看图自己比大小,然后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捆小棒”这一节是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数,经历20以内数的具体操作及认识过程,初步体会十进制的记数方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
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
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
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
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
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
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
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
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
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
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
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
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
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解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
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
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什么是“数学"的一段平等交谈,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的对话,提出了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学有亲切感。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一、主要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分类;第九单元统计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
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
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一)数与代数1、20以内的数的认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
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一、教材解读。
(一)数与代数。
1. 1 - 10各数的认识。
- 内容结构。
-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如生活中的实物(像1个太阳、2只鸭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的存在。
接着按顺序认识1 - 10各数,包括数的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
例如,在认识“3”时,不仅会写“3”这个数字,还知道3比2大,比4小。
- 教学目标。
- 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 - 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掌握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感。
数感体现在能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如能一眼看出一堆苹果大概有5个还是8个。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感的建立。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正确书写数字有一定难度,比如“8”的书写容易写成两个圈。
数感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要从具体的实物数量抽象到数字概念。
2.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 内容结构。
- 教材通过直观的情境图,如左边有3个气球,右边有2个气球,合起来有多少个气球,引出加法的概念。
减法则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如一共有5个苹果,吃掉2个,还剩几个。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加与减是相反的运算。
- 教学目标。
- 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熟练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能算出教室里男生有3人,女生有4人,一共有7人。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是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和计算的准确性。
学生容易混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在计算时可能会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如3+2算成6。
3. 11 - 20各数的认识。
- 内容结构。
- 这部分内容在1 - 10各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教材通过小棒等学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11 - 20各数,如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再加上几根小棒就表示十几。
同时,也学习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等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1 - 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会读写这些数,初步认识数位(个位、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教材分析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领域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二)”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一、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基于儿童数数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数的认识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数数。
未入学的儿童也会数1、2、3……但他们在用手指点数实物时,往往是口说得快,手点得慢。
只有做到“手口一致”,同时知道数到最后一个实物时的数,就是这堆实物的总数,这才算达到要求。
二是认数。
数出实物的个数,用数字符号来表示,并把实物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对应起来,这就是符号化的过程。
认数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数字的区分,如6和0、6和9等。
三是写数。
要求学生写字的姿势端正,笔顺正确,在田字格中进行练习。
四是数的顺序。
如知道在尺子上5排在6的前面,6排在5的后面,5比6小,6比5大。
不仅会从1顺数到10,还会从10倒数到1。
五是渗透基数和序数的概念。
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次序。
在准备课“可爱的校园”中,教材创设了一幅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
在教学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下一步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做好准备;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特别要关注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密切联系实际,使刚入学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数的概念,这是他们认识数的基础,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加以利用、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认数。
同时,教师应意识到,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倾听、提出数学问题等学习习惯,关注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喜欢学习数学。
在认识数0的学习中,教材呈现了一组“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其目的是以运动的观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物体个数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从中让学生知道“没有”可以用符号“0”来表示,了解0和1、2、3……一样也是数,知道0所表示的物体个数比1、2、3……要少。
在这个感悟的过程中,逐步引出0的书写。
教材中还安排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用0表示的现象,让学生了解0不仅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在一般情况下,水结冰的温度和在尺子上0表示开始等,使学生体会到0的含义是很丰富的。
二、第二单元:比较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教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表达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有条理地表达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科书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活动,并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
例如,第12页“动物乐园”中比多少,从情境图中把同一类的动物排队,与其他动物相比较,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并用符号来表示。
第16页比高矮,两幢楼,两棵树,电线杆和垃圾桶,两辆汽车,大人和小孩高矮的比较,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比较;而笑笑和淘气谁高谁矮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不容易比较,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第20页比轻重,通过翘翘板的情境,利用生活经验直接观察小熊重,小猴轻。
当直接观察不易分出轻重时,可以通过掂一掂来实践体验。
当实践体验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工具称一称。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
三、第三和第七单元:加减法(一)和减法(二)“加减法(一)”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整理加法和减法算式,探索其中的规律,培养与发展数感。
“加减法(二)”的教学目标是: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计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大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这两个单元的教材编写特点如下: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
如,在加法的认识教学中,教材创设了“有几支铅笔”的情境图。
小女孩一只手拿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2支铅笔,把两只手合在一起,一共有5支铅笔。
这个过程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为3+2=5,使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可以用加法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要求学生叙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
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在学生理解加减法意义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如,第26页“做一做”,第1题中5个圈画去4个圈,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画去的4个圈就是取走了4个,它是一种表示取走的方法。
另外两小题则是相对开放的题目,每道都有几种填法。
在引导时要关注学生的回答,请他们说一说心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碰到“4-0”与“3-0”的算式时,更应让学生说清楚这样列式的道理,决不能认为只要算式对就一笔带过,从而错失一次交流的机会。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数的组成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数的组成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如3和2合起来是5,也就是3加2等于5,他们是同一种含义,不同的说法,而不是因果关系。
因此,教材把数的“分”和“合”作为加减法练习的形式之一,而不要求学生去背诵每个数的组成与分解。
计算要形成基本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
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减法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一般的式题外,教材上还有富有童趣的练习形式。
如,第39页第6题小动物“找家”,第33页的“数学游戏”等。
4.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应用题不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就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
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两头都体现了知识的应用。
这样就打破了应用题的类型和套用。
例如,第42页“操场上”,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求差应用题,过去讲这类应用题,讲得比较复杂。
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以解决。
学生在学习“比较”这一单元时,研究了“比多少”,知道“8比2多”,“2比8少”。
现在就是要解决“8比2多几”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一一对应后,多出来的部分就是问题的答案。
学生在看图列式时,列出不同算式怎么办?如,第38页第4题,从图中看出: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6-2=4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的学生列出4+2=6,6-4=2,但是他知道船棚内有4人,应该算是对的。
但在一年级我们不要求学生写答句,因此要求学生在4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或做一个大家约定的其他标记来说明他知道船棚里有4人即可。
5.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教材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0以内进位加法,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因此一般采用凑个法。
至于是拆小补大,还是拆大补小,这要看具体题目。
如,9+5=( ),学生可以把5分成1和4,9+l=10,10+4=14;也可以把9分成5和4,5+5=10,10+4=14;如果学生想到10+5=15,推出9+5=14也是可以的。
再如,第78页“买铅笔”中的退位减法,教材呈现了4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是可以的,通过交流和反思,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通过形式多样的、经常性的、有效的练习由“逐一计数逐步过渡到按群计数”,形成基本计算技能。
逐一计数是一个一个地往上加或一个一个地往下减,这是最朴素的计算方法。
但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过渡到按群计数。
在学习有关计算的内容时要练习,在学习其他内容时,也要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这次教材的修改,对此做了适当安排,通过经常性的、有效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逐步达到基本要求。
2.对口算速度的要求不要“一刀切”,允许一些学生逐步达到要求。
平时给予这些学生适当关注,发现他们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
对口算速度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本学期结束每分8题即可)。
3.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是群体的多样化。
因此,算法不是越多越好,通过交流对算法进行分析、归类、反思,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加减法的应用在一年级上册都是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
由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可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都应认可。
一般来说,要从图的整体观察,列出算式。
例如,第23页第2题,同学们打乒乓球这幅图:学生列出4+1=5或3+2=5都是可以的。
但有的学生从这幅图的一部分来考虑,左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右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列出算式2+2=4也是允许的。
我们要处理好提倡和允许(尊重)之间的关系,不必要求所有学生都列出一样的算式。
四、第八单元:认识钟表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几时刚过”等词语描写接近整时的时刻;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如下: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
教材直接呈现了“小明的一天”的活动时刻表,让学生来认一认、说一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几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
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也可以通过整时与半时的对比,发现不同的特点。
在学生正确辨认整时和半时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