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教材分析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领域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生
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二)”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一、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基于儿童数数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数的认识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数数。未入学的儿童也会数1、2、3……但他们在用手指点数实物时,往往是口说得快,手点得慢。只有做到“手口一致”,同时知道数到最后一个实物时的数,就是这堆实物的总数,这才算达到要求。二是认数。数出实物的个数,用数字符号来表示,并把实物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对应起来,这就是符号化的过程。认数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数字的区分,如6和0、6和9等。三是写数。要求学生写字的姿势端正,笔顺正确,在田字格中进行练习。四是数的顺序。如知道在尺子上5排在6的前面,6排在5的后面,5比6小,6比5大。不仅会从1顺数到10,还会从10倒数到1。五是渗透基数和序数的概念。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次序。
在准备课“可爱的校园”中,教材创设了一幅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在教学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下一步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做好准备;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特别要关注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密切联系实际,使刚入学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数的概念,这是他们认识数的基础,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加以利用、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认数。同时,教师应意识到,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倾听、提出数学问题等学习习惯,关注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喜欢学习数学。
在认识数0的学习中,教材呈现了一组“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其目的是以运动的观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物体个数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从中让学生知道“没有”可以用符号“0”来表示,了解0和1、2、3……一样也是数,知道0所表示的物体个数比1、2、3……要少。在这个感悟的过程中,逐步引出0的书写。教材中还安排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用0表示的现象,让学生了解0不仅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在一般情况下,水结冰的温度和在尺子上0表示开始等,使学生体会到0的含义是很丰富的。
二、第二单元:比较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教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
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表达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有条理地表达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科书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活动,并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
例如,第12页“动物乐园”中比多少,从情境图中把同一类的动物排队,与其他动物相比较,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并用符号来表示。
第16页比高矮,两幢楼,两棵树,电线杆和垃圾桶,两辆汽车,大人和小孩高矮的比较,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比较;而笑笑和淘气谁高谁矮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不容易比较,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第20页比轻重,通过翘翘板的情境,利用生活经验直接观察小熊重,小猴轻。当直接观察不易分出轻重时,可以通过掂一掂来实践体验。当实践体验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工具称一称。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
三、第三和第七单元:加减法(一)和减法(二)
“加减法(一)”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整理加法和减法算式,探索其中的规律,培养与发展数感。
“加减法(二)”的教学目标是: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计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大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
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这两个单元的教材编写特点如下: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
如,在加法的认识教学中,教材创设了“有几支铅笔”的情境图。小女孩一只手拿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2支铅笔,把两只手合在一起,一共有5支铅笔。这个过程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为3+2=5,使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可以用加法计
算。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要求学生叙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
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在学生理解加减法意义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如,第26页“做一做”,第1题中5个圈画去4个圈,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画去的4个圈就是取走了4个,它是一种表示取走的方法。另外两小题则是相对开放的题目,每道都有几种填法。在引导时要关注学生的回答,请他们说一说心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碰到“4-0”与“3-0”的算式时,更应让学生说清楚这样列式的道理,决不能认为只要算式对就一笔带过,从而错失一次交流的机会。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数的组成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数的组成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如3和2合起来是5,也就是3加2等于5,他们是同一种含义,不同的说法,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教材把数的“分”和“合”作为加减法练习的形式之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