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虫概述及钩虫
寄生虫(线虫)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人体寄生虫学-8线虫概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
粪便里含有受精蛔虫卵的病人和带虫者
• 感染方式
误食感染期虫卵是唯一的感染方式
蛔虫感染十分普遍 的主要原因
1. 生活史简单, 不需要中间宿主 2. 蛔虫产卵量大 ( 24万个/日/雌 ) 3. 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卵壳蛔甙层) 4. 含虫卵的粪便污染土壤 5. 人们不良的卫生行为
六、防 治
卵 壳 中层 —— 壳质层(较厚较硬,对虫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内层 —— 脂层/蛔甙层(可防止虫卵内、外水份的渗透)
• 内含物 (从宿主体内排出时)
• 内含一个卵细胞(蛔虫卵、鞭虫卵) • 内含多个卵细胞(钩虫卵) • 内含幼虫 (蛲虫卵 )
有些线虫为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幼虫(丝虫、旋毛虫)
丝 虫
三、致 病
• 幼虫致病
主要为移行时造成的机械性损害和变态反 应,如发热、咳嗽、咳血痰等一过性肺部炎症, 称为肺蛔虫症(Loeffler 综合征)
• 成虫致病
• 夺取营养 • 变态反应 • 并 发症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 如发热
胃肠病变或食入过多的辛辣食物以及驱虫方法不当等,均
防治原则
• 加强卫生宣教 (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 • 查治病人/带虫者(控制传染源) • 粪便无害化处理 (杀灭粪便中的虫卵)
本节要点
1. 蛔虫成虫(雌/雄)和虫卵(受精/未受精)的形态特征 2. 蛔虫生活史(发育阶段、感染阶段、感染方式) 3. 蛔虫幼虫在人体内的移行途径 4. 蛔虫幼虫和成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5.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6. 蛔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7. 蛔虫感染十分普遍的主要原因
丝虫成虫
新鲜血滴中的微丝蚴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寄生虫-钩虫
感染途径 钩蚴污染尿布 沙袋代替尿布而受感染 接触污染土壤 经胎盘 经母乳 感染虫种
多为十二指肠钩虫 好发年龄
出生后5 ~12个月
症状:急性便血性腹泻,柏油样黑便,腹胀、呕吐、贫
血严重,生长发育迟缓
粪检:潜血试验(强阳性) 发病特点:
贫血严重:RBC<200万,Hb<50g/L 发育极差:严重营养不良 合并症多:30% ~40%(支气管肺炎,肠出血) 病死率高:7%(1~5岁)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可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交配产卵
产卵量:与虫种、虫龄、虫数、宿主状况有 关
十二指肠钩虫 1~3万/天/条
美洲钩虫
0.5~1万/天/条
寿命 3年左右
1. 土源性线虫,只需要一个宿主:人 2. 感染期:感染期蚴(丝状蚴),主要经皮肤
原因:十二指肠钩虫 肠粘膜柔嫩
四、诊断
粪检 —查虫卵
1.直接涂片法 2.改良加藤氏法 3.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
—查钩蚴
饱和盐水漂浮法:
虫卵比重为1.06,饱和盐水比重为1.20
25-30℃ 5-7天
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国内: 主要流行于淮河及黄河以南地区(四川、广西等) 虫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钩蚴移行至肺,穿破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和炎性细胞浸润。 症状: 阵发性咳嗽 血痰 哮喘
1. 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虫体咬附肠粘膜所致 临床表现
上腹不适、持续性隐痛 恶心、呕吐、腹泻 食欲亢进,但体重下降
人体寄生虫 线虫 概论
线虫概论线虫,因虫体圆柱而得名,重要的有蛔虫,鞭虫,蛲虫,丝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
一、[形态]1.成虫:多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
(1)体壁﹕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或假体腔。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与腺体。
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囊),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雄虫为单管型。
尾端多有1个或1对角质的交合刺。
雌虫多为2套生殖系统,称为双管型。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中枢。
(5)排泄系统2.卵(1)线虫卵无卵盖,一般为椭圆形,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有的线虫卵在排出体外时含有一个为分裂的卵细胞,如蛔虫卵;有的卵细胞正在分裂中,形成桑葚胚,如钩虫;有的已经发育成蝌蚪期胚胎,如蛲虫卵;还有的在产前已形成幼虫,为卵胎生,如丝虫和旋毛虫。
(2)卵壳组成﹕3层﹕卵黄膜,壳质层(硬,抵抗),蛔甘层∕脂层(调节渗透作用)。
卵壳外常有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二、[生活史]虫卵、幼虫、成虫1. 以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为两类:(1)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感染期虫卵或幼虫可直接进去人体发育。
肠道线虫多属此类。
(2)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组织内寄生虫多属于此类。
三、[生理]1.虫卵孵化与幼虫蜕皮(molting)寄生人体的线虫,其幼虫发育是在人体内不断的移行过程中完成的。
除了蛲虫和鞭虫的发育无组织内的移行,直接在肠腔中完成外,其他的如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肠道线虫和旋毛虫等线虫的幼虫发育,均有在组织内的移行、发育过程。
线虫的这一组织内移行特征与其引起的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有关。
线虫幼虫发育的另一特征是蜕皮。
其蜕皮液可作为变应原,诱导宿主超敏反应。
如蛔虫性哮喘等。
2、成虫期线虫一般有较为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行有氧代谢。
四、[治病]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线虫的种类、寄生虫数量(或称虫负荷)、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医学]医学线虫
第十六章线虫第一节概论线虫隶属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Class Nematoda),是无脊椎动物中一个很大的类群,不但种类多,而且数目也极大,估计全球约有1万余种。
大多数线虫营自生生活,广泛分布在淡水、海水、沙漠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营寄生生活的只是其中很少的种类,常见的寄生于人体并能导致严重疾患的线虫约有10余种。
重要的有蛔虫、钩虫、丝虫、旋毛虫等。
形态1.成虫典型的线虫呈两侧对称的圆柱形,前端一般较钝圆,后端则逐渐变细,体不分节。
寄生人体的线虫,不同种类虫体的大小长短相差悬殊。
除极少数虫种外,均为雌雄异体。
雄虫一般比雌虫小,且尾端多向体腹面卷曲或膨大。
体壁自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图16-1)。
图16-1 线虫横切面模式图示体壁结构⑴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物形成,无细胞结构,含蛋白质(角蛋白、胶原蛋白)、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类脂等化学成分。
质坚具弹性、光滑,覆盖于体表及口孔、肛孔、排泄孔、阴道等部位。
在虫体前端、后端常具有由角皮形成的一些特殊结构,如唇瓣、乳突、翼、嵴及雄虫的交合着伞、交合刺等。
这些结构除分别与虫体的感觉、运动、附着、交配等生活活动有关外,同时也常是鉴定虫种的重要依据。
⑵皮层:在角皮层之内,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含丰富糖原颗粒、线粒体、内质网及酯酶、磷酸酶等。
此层在虫体背面、腹面和两侧面的中央均向内增厚、突出,形成四条纵索,分别称为背索、腹索和侧索。
背索和腹索较小,其内有纵行的神经干;两条侧索明显粗大,其内有排泄管通过。
两索之间部分称为索间区。
⑶纵肌层:在皮下层之内,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此层被纵索分成两个亚背区和两个亚腹区。
肌细胞由可收缩的纤维部分和不可收缩的细胞体构成,前者邻接皮下层呈垂直排列,含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其协同作用使肌肉收缩与松驰;后者发达并突入原体腔,含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糖原和脂类,能贮存大量糖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根据肌细胞的大小、数量及排列方式,可分为三种肌型(图16-2)。
线虫3:钩虫.旋毛虫
(二)流行因素
1. 传染源 自然界有猪、狗、羊、牛、鼠等120多种哺乳动物 可自然感染。 2. 传播途径 食入了半生或生的受染猪肉(涮羊肉、涮猪肉、烤 猪肉串) 3. 易感人群
鼠
猪
猪
猫、犬
人
野生动物
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
猪肉中的幼虫囊包 -15oC 活20天 腐肉中的幼虫囊包 常温 2~ 3月 猪肉中的幼虫囊包 70oC以上 很快死亡 凉干、腌制、熏、烤、涮食常不能杀死幼虫囊包
呕吐,贫血严重,生长发育迟缓等。
四、病原学诊断
粪检: 查虫卵: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 查钩蚴:钩蚴培养法(常用) 痰检: 查钩蚴:适于有呼吸道症状
五、流行
(一)分布 呈世界性(热带、亚热带)
国内:主要流行区为黄河以南(海南、广西、四川…) 感染率:南方 > 北方
农村 > 城市 虫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多为混合感染
二、生活史
囊包(宿主吞食)
胃液
肠液
48h
幼虫 小肠腔
肠粘膜
5~7d 新
宿 主 囊包
肠腔(蜕皮4次)
成虫(交配)
卵胎生 产幼虫
传染源
新生幼虫 钙化
半年
随淋巴、血循环
囊包(横纹肌细胞)
新宿主
生活史特点:
1. 成虫与幼虫同寄生于一个宿主体内 成虫寄生于小肠(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 寄生部位:活动较多血液供应较丰富的肌肉。 (膈肌、舌肌、咬肌、咽喉肌、胸肌、肋间肌及腓肠肌等) 2. 生活史中无外界自由生活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3. 除人以外,许多哺乳动物( 猪、犬、羊、猫、熊、 野猪、狼等)可作本虫的宿主。 4. 感染期:幼虫囊包。 5.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6. 成虫寿命:1~4个月。
钩虫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以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涂片法:简便易行,但轻度感染者容 易漏诊,反复检查可提高阳性率;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虫卵比重约为1.06,在饱和盐水(比重为1.20)中,容易 漂。检出率明显高于直接涂片法,在大规模普查时,可用15%、20%的盐水,其检查效果与饱和盐水相同;钩蚴培 养法:检出率与盐水浮聚法相似,此法可鉴定虫种,但需培养5~6天才能得出结果。此外,饱和盐水浮聚法、钩 蚴培养法,亦可进行定量检查。
美洲钩虫口囊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①头腺1对,位于虫体两侧,前端与头感器相连,开口于口囊两侧 的头感器孔,后端可达虫体中横线前后。头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 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头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控制;②咽腺3 个,位于咽管壁内,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及胶原酶。乙酰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 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经细胞酶化学定量分析,美洲钩虫乙酰胆碱酯酶 含量比十二指肠钩虫高;③排泄腺1对,呈囊状,游离于原体腔的亚腹侧,长可达虫体后1/3处,腺体与排泄横管 相连,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
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25℃~30。C、湿度30%~50%、氧气充足、不受阳光直射的环境中,24~48小 时第一期杆状蚴孵出,以土壤中微生物及有机物为食,48小时可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再经过5~6天,脱皮成为 丝状蚴。丝状蚴有感染宿主的能力,也称为感染期蚴。
线虫 概论
第二节 毛首鞭形线虫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简称 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可引 起鞭虫病(Trichuriasis)。
(一)形态
成虫 虫体前部细长, 约占体长的3/5,后部较 粗,因形似马鞭而得名。 活时呈粉红色。咽管细 长,前段为肌性,后段 为腺性,咽管外由呈串珠状排列的杆细胞组成的 杆状体包绕。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雌虫长35~ 50mm,尾端钝圆,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的前端腹 面。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 有交合刺1根,其外有鞘包绕,交合刺可自鞘内
(三)致病
⑴ 由于虫体对局部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和分 泌物的刺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 现充血、水肿、出血或溃疡等慢性炎症 反应。 ⑵ 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 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肉芽肿等 病变。 ⑶ 鞭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重度感染者 可致慢性失血。
鞭虫寄生的盲肠
直肠脱垂
盲肠切片
(四)病原学诊断:从肛周查到虫卵或成 虫是确诊蛲虫感染或蛲虫病的依据。
(五)流行
⑴ 蛲虫感染的特点:城市高于农村,儿 童高于成人,集居的儿童高于散居的 儿童。
⑵ 病人和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⑶ 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肛门-手-口的 直接感染,也可通过人群的间接接触 或吸入而感染。
⑷ 极少数情况下可逆行感染。 ⑸ 儿童的不良生活习惯,接触被虫 卵污染的衣物及生活在污染的环境 中是造成相互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原 因。
(4)常见的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性阑尾炎。 蛔虫性胰腺炎。
四、实验诊断
主要用于病原学诊断,查获虫 卵、成虫或幼虫是确诊的依据。 1.直接涂片法 2.浓聚法 3.虫体鉴定 4.试验驱虫
3钩虫
数分钟后局部皮肤出现针刺、灼烧感, 奇痒难耐,进而可有丘疹出现;搔破后可有 浅黄色液体液出。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 最后结痂愈合。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手指、 足趾间,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感染者多 为香蕉园,蔬菜园,甘蔗地红薯地劳作者或 矿井工人。
钩蚴性皮炎
(体内移行)
蜕皮2次
生活史
4. 经毛囊、 汗腺、皮肤 破损处钻入 3. 经5-6天,第二 次蜕皮为丝状蚴 5. 血肺移行(右心-肺-咽) 6. 幼虫在小肠中蜕皮 2次发育为成虫;需 时5-7周产卵
2. 24h孵出第一期杆状蚴; 48h蜕皮为第二期杆状蚴
1.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钩 虫 的 生 活 史 过 程
钩
虫
hookworm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
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 征。 感染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二种:即十 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Dubini,1843)和美洲板 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Stiles,1902)。 钩虫成虫寄生在小肠,以血液为食。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是消化道线虫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钩虫杆状蚴
钩虫丝状蚴
钩虫的生活史
第 第 (感染阶段) 一 二 期 (48h) 期 (5-6天) 丝状蚴 杆 蜕皮1次 杆 蜕皮1次 状 状 蚴 蚴
(外界土壤中发育1周) (人体内发育5-8周)
虫 卵
(粪便)
(24h)
虫 卵
经 皮 肤
成 虫
(小肠)
(小肠-胃-咽-气管-肺-右心-小静脉-皮肤)
幼 虫
2.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钩虫(Hookworm)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
2.成虫所致病变及病症
2.1贫血: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致 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导致贫血。呈 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此乃钩虫病的最突出的病症表现。
钩虫咬附于肠粘膜
肠壁出血
钩虫所致舌炎
钩虫所致反甲
2.2.5 钩虫引起的贫血
长期失血造成低色素小 细胞型贫血
主要病症有:皮肤蜡黄、 粘膜苍白、头晕、气短 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 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 以下肢多见,中医称本 病为黄胖病、黄肿病等。
2.2 消化道病症和异嗜症
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造成肠壁的出血溃疡等损 伤,导致的消化道病症主要有:初期为上腹不适 及隐痛、后开展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食欲增 加而体重却渐轻。
三、致病
1.钩虫丝状蚴致病 1.1 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粪疙瘩〕感染期蚴钻入皮肤
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有针刺、灼烧感,奇痒难 忍,进而可有丘疹出现,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 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液出。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最 后结痂愈合。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手指、足趾间,也见 于手、足的背部。
2. 感染虫期:感染性虫卵〔粪 便内新鲜虫卵没有感染性, 需要在泥土中发育3—5周〕
3. 感染方式、途径:经口,虫 卵污染食物、水、蔬菜等。
4. 致病虫期:成虫 5. 诊断虫期:虫卵
三、致病
1. 机理: 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
血液为食。 2. 可造成: 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响 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病变 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
人体寄生虫复习资料:寄生虫总论+线虫概论+蛔虫+钩虫+鞭虫+蛲虫
寄生虫总论1.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也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研究寄生在人体内和体表上、有医学意义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包括阐述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机理、实验诊断、流行规律、防治原则。
2.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①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掠夺营养:引起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定居可对宿主组织造成损伤或破坏3.毒性与免疫损伤:引起组织损害或免疫病理反应②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结果有三种: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并具有抵御再感染的能力2.宿主能清除部分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部分抵御能力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引起寄生虫病3.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线虫概论4.线虫纲成虫的一般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共同特征;①一般形态特征:1.形状:线形或圆柱形,两侧对称,体不分节;雌雄异体,雌虫一般大于雄虫,雌虫尾端较直,雄虫尾端或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交合伞2.有原体腔,充满原体腔液3.体壁:①角皮层:无细胞结构,增厚形成唇瓣、乳突、翼、齿、交合伞、交合刺等特殊结构②皮下层:4条纵索③纵肌层4.消化道完整:口—咽管—肠—直肠—肛门5.生殖系统特点:大多数雌虫为双管型,雄虫为单管型。
(卵黄膜)6.虫卵无卵盖,卵壳多由3层构成②生活史:生殖方式:卵生(oviparous)或卵胎生(larviparous)发育阶段:卵—幼虫—成虫最显著的特点:幼虫需蜕4次皮蛔虫总结【形态】成虫:圆柱形,头尖尾圆,体表细纹,口周有品字形唇瓣,生殖系统雌虫双管型,雄虫单管型,一对交合刺虫卵:受精卵宽椭圆形,卵壳较厚未受精卵卵壳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卵薄,内含大小不等折光颗粒【生活史】【致病】幼虫致病:①全身性的变态反应:哮喘、荨麻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02线虫概论及钩虫
体形
十二指肠钩虫
8~13×0.4~0.6
头尾均背曲,呈“C”型
美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虫
7~11×0.3~0.4
头背曲,尾腹曲,呈“S”
型
口囊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背肋
交合刺
远端分叉,二分三歧
两根末端分开
基部分叉,二分二歧
一根末端呈倒钩与另一根合并
雌虫尾刺
有
无
Introduction to hookworm
但美洲钩虫的感染有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
各省均有存在或流行,尤以四川、广东、广西、
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及安徽等严重,海南省
的感染率(60.90﹪)为最高。
(2)流行因素: 1). 粪便污染土壤。 2). 适宜的自然环境。 3). 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4). 社会因素在流行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Introduction to hookworm
6.防治原则(Prevention and cure)
(1)治疗患者及带虫者:选用甲苯咪唑和阿苯哒唑。 (2)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感染:如下地要穿鞋,手 足要涂防护剂15﹪噻本咪唑软膏等。 (3)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谢谢!
2.生活史
在外界发育
(Life cycle)
虫卵 (粪)
26~30℃、潮湿
氧气充足
丝状蚴 (土壤)
在人体内发育
丝状蚴 (土壤)
幼虫 成虫 (小肠) (小肠)
卵 (粪)
Introduction to hookworm
生活史特征;
A.人是唯一的宿主。 B.感染期为丝状蚴,存在于土壤浅层。
C.经皮肤感染。
线虫概论及钩虫ppt课件
钩虫感染的地区分布
(1988~1992年调查,全国平均感染率14.48% )
六、防治
1.开展宣教,加强防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 治疗药物:阿苯达唑,三苯双脒
(普查普治)
治疗钩蚴性皮炎: 噻苯咪唑软膏涂抹;53℃热水浸泡
28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29
十二指肠钩虫口囊
巴西钩口线虫(巴西钩虫)
钩虫能致宿主贫血,钩虫病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8
(一)形态
1.成虫 前端背曲,有发达口囊,口囊腹侧缘有齿; 咽管发达;有头腺1对、咽腺3个。 雄虫:
末端角皮膨大成交合伞,内有幅肋和交合刺★
鉴别点:成虫口囊 雄虫的交合伞、背腹肋、交合刺
9
两种钩虫成虫鉴别要点
----------------------------------------------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 形 略呈“C” 2 对钩齿 略呈“S” 1 对板齿 口囊内
1.成虫寄生在小肠,无中间宿主
2.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
3.感染期为丝状蚴 4.经肤感染 5.幼虫在人体血液和组织内有移行过程 6.成虫吸血
14
钩虫的其他感染途径:
1.经口感染
A.丝状蚴经口入胃
B.丝状蚴经口腔粘膜侵入血管
2.经胎盘感染
3.经乳汁感染
15
钩蚴的生物学特性
1. 杆状蚴自由生活;丝状蚴不进食,等待宿主
2. 借水膜张力运动 3. 聚集性 4. 向温性 5. 迁延移行
6. 可能具有转续宿主
16
钩虫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
寿命(一般3年) 吸血量 (每虫每天) 产卵量 (每条雌虫每天) 对人体的危害 最长7年 0.1~0.7ml 10000 ~30000个 更 大
人体寄生虫学:钩虫 (hookworm):钩口科线虫
(一)幼虫致病:1.钩蚴性皮炎(“粪毒/着土痒”)
2.呼吸道症状
(二)成虫致病: 贫血,消化道出血,腹泻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异嗜症
12
钩蚴性皮炎
钩虫病患者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13
病例
患者 男,30岁,农民,因排黑便而入院。病前1个多月
无阳光、温度高、湿度大、 空气不畅、卫生条件差 四川矿井感染率 52%
21
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年龄、性别、职业)
• 年龄 • 性别
• 职业
青壮年(15~40岁)感染率最高 一般:男性稍高于女性 江浙:植桑采桑,女性高于男性 主要是农民
22
六、防治
• 加强宣教 • 普查普治 冬、春季
• 加强粪管 • 加强防护
治疗 采用阿苯达唑治疗。
问题:本病例患者是感染了何种寄生虫?为什么? 14
失血原因
① 边吸边排 ② 伤口渗血 ③ 更换吸血部位 ④ 组织血管的损伤
贫血
①和②失血量相当,且量大
失血量
美洲 十二
0.02~0.1ml/天/条 高6~7倍
例:100条× 0.5ml/天/条 ×100天 = 5 000 ml
15
婴儿钩虫病
感染途径 ① 钩蚴污染尿布 ② 接触污染土壤 ③ 穿“土裤子”、开裆裤、睡沙袋 ④ 经胎盘 ⑤ 经母乳
感染虫种 多为十二指肠钩虫
好发年龄 生后10~12个月,甚至生后4天
16
• 临床表现 症状:急性血性腹泻,柏油样黑便,腹胀、呕吐 粪检:潜血试验(强阳性)
• 发病特点
① 贫血严重:RBC<200万/mm3,Hb<5g% ② 发育极差:营养不良 ③ 合并症多:30%~40%(支气管肺炎,肠出血) ④ 病死率高:7%(1~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和带虫者为传染源,虫卵污染土壤并在温暖、 潮湿条件发育为感染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触 土壤、农作物极易造成感染。
XJTUMED
防治原则
治疗患者及带虫者,选用甲苯咪唑和丙硫咪 唑。也可选用三苯双眯及伊维菌素。感染后 24h可用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或15%噻苯咪 唑软膏涂抹患部,杀虫止痒消肿。 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杀灭虫卵。 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感染,如下地要穿鞋, 手足要涂防护剂(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或 15%噻苯咪唑软膏)。
线虫成虫的形态特征
线状园柱形,雌雄异体,雌大雄小,雄虫尾端卷曲 或膨大,雌虫尾端尖直或钝圆。
多无固着器官。
消化器官较完整,具有口、咽、食道、肠及肛门。 雄虫生殖器官呈单管型,雌虫多呈双管型。 具有原(假)体腔,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角质层、 皮下层及肌层。
XJTUMED
线状园柱形,雌雄异体,雌大雄小,雄虫 尾端卷曲或膨大,雌虫尾端尖直或钝圆。
XJTUMED
线虫多无固着器官(吸虫有口/腹 吸盘,绦虫有吸盘和/或小钩)
XJTUMED
雄虫生殖器官呈单管型,雌虫多呈双管型
XJTUMED
线虫生活史特征
线虫生活史中有虫卵、幼虫和成虫三期,由幼 虫发育为成虫需蜕皮四次。
线虫多为土源性蠕虫(不需中间宿主),少数
为生物源性蠕虫(需中间宿主)。
根据寄生部位可将线虫分为肠道(消化道)线
XJTUMED
XJTUMED
生活史
在外界发育
虫卵 (粪)
LIFE CYCLE
26~30℃、潮湿
氧气充足
丝状蚴 (土壤)
在人体内发育
丝状蚴 (土壤) 幼虫 成虫 (小肠) (小肠) 卵 (粪)
XJTUMED
幼虫
杆状蚴 自虫卵孵出的幼虫,自由生活,体透 明,前钝后尖,口腔细长,有口孔。
丝状蚴 口腔封闭,在与咽管相连处的背腹面 各有1个角质状口矛或咽管矛。停止摄食。存 在于土壤浅层(1-2cm),具有向光性、向温 性、向上性的特点。可达植物颈或草枝表面。 对温湿度敏感。
美洲钩虫 基部分叉,二分二歧
XJTUMED
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交合刺
尾刺
似马鬃,分开
有
一根末端呈倒钩,与另一根合并
无
XJTUMED
XJTUMED
寄生人体的两种钩虫成虫鉴别
鉴别点 大小(mm) 体形 口囊 背肋 交合刺 雌虫尾刺 十二指肠钩虫 8~13×0.4~0.6 头尾均背曲,呈“C”型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远端分叉,二分三歧 两根末端分开,不相交 有 美洲钩虫 7~11×0.3~0.4 头背曲,尾腹曲,呈“S”型 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基部分叉,二分二歧 一根末端呈倒钩,与另一根合并 无
XJTUMED
谢谢!
XJTUMED
线虫概述及钩虫
INTRODUCTION TO
NEMATODE AND
HOOKWORM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
程彦斌 2014年2月
chengyb@
线虫概述
• 线虫成虫形态特征
• 线虫生活史特征
钩虫
• 形态/生活史 • 致病/诊断 • 防治原则
XJTUMED
XJTUMED
生活史特征
A.人是唯一的宿主。 B.感染期为丝状蚴,存在于土壤浅层。
C.经皮肤感染。
D. 体 内 移 行 为 : 皮 下 静 脉 → 右 心 → 肺 、 肺泡→气管→咽→小肠 E.成虫寄生于小肠,咬附或钩附于小肠,以血液为 食,感染到产卵5-7周,寿命5(N.a)-7年(A.d)
XJTUMED
XJTUMED
实验诊断
-----粪检虫卵
DIAGNOSIS IN LAB
主要用 (1)饱和盐水浮聚法 (2)钩蚴培养法 (3)也可选用直接涂片法 (4)改良加藤法
XJTUMED
流行
以热带、亚热带为主。我国以黄河以南为主要流 行区,北方和西部地区较少。海南感染率最高, 其次为广西、四川、重庆和福建。北方以A.d为主, 南方以N.a为主。长江流域是以A.d为主的混合感 染区。
鉴别点
大小(mm)
十二指肠钩虫
8~13
美洲钩虫
7~11
XJTU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D
鉴别点 体形 型
十二指肠钩虫 头尾均背曲,呈“C”型
美洲钩虫 头背曲,尾腹曲,呈“S”
XJTUMED
鉴别点 口囊
十二指肠钩虫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 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XJTUMED
鉴别点 背肋
十二指肠钩虫 远端分叉,二分三歧
XJTUMED
XJTUMED
致病 PATHOLOGY
(1)幼虫 A.钩蚴性皮炎 A.胃肠功能紊乱 B.贫血:最主要的危害 C.异嗜症:可能与缺铁有关。 D. 婴幼儿钩虫病( A.d )-- 胎盘或乳汁感染
XJTUMED
B.肺部损害
(2)成虫--重要致病阶段,贫血为主要表现。
贫血的原因
钩虫吸血 伤口渗血,钩虫吸血时频繁更换吸血部位, 头腺分泌的抗凝素使伤口渗血不止,造成 大量失血 造血原料不足,慢性失血导致铁和蛋白质 不断消耗,加之营养不足,出现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
虫与组织内线虫。
XJTUMED
钩虫(Hookworm)
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两种,前者分布以北方为主,后者 以南方多见。
形态 (Morphology)
•
•
虫卵(Egg)
成虫(Adult)
XJTU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