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b4ca1bf17c1cfad6195fa72f.png)
评价索引1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 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 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 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 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 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 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 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 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 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 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 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订正一些最基本的历 史事实。 评价历史人物要分析历史人物成长的时代 和各种社会条件。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处理好个人和人民群众 的关系。 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 的各个阶段。
东方俾斯麦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 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 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 集》。
李鸿章所签条约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 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 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 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 联军《辛丑条约》等。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 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 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 一两,“卅九年还清, 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 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 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90e27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0.png)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摘要:本文以李鸿章的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和评价标准不同而引发的对李鸿章的不同看法的这一个例,引出对历史人物评价普遍性法则的探讨,最终得出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应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这一普遍原则。
关键字:历史人物人物评价思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的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的培养。
这可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以理性来思考历史人物的伟大,从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是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面广泛,不仅由于史家立场所限、视野所限,而且因政治运动,如“文革”中的儒法斗争史的评价等导致的混乱,所以评价难以公正客观。
那么,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呢?笔者在这里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来谈谈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
关于李鸿章,古今中外的人的看法是很不一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历史功过的认定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对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有人是从其外交行为的历史后果出发,重客观后果而批判其卖国行为;还有人是设身处地, 分析其无可奈何的历史实际,从情感上为其开脱职责。
上述的评价角度,到底哪种是合适的呢?要恰当的评价李鸿章,我们又要考虑那些因素呢?一、评价李鸿章外交行为的情感与义理因素李鸿章一生中,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尤其是《马关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损害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其外交行为既丧权辱国又赔款割地,被认定为卖国贼。
其评价标准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
李鸿章作为条约的签订人,其行为无疑被国人认定为卖国贼。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0476c1b59eef8c75fbfb329.png)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一、序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67ea811cc17552707220890.png)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
“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007f2e67a26925c52cc5bfde.png)
我眼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评价个人视角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李鸿章简介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国民眼中的李鸿章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
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
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
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3.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d16e6c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5.png)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篇一: 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篇二: 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37ea96056edb6f1aff001fea.png)
历史人物李鸿章——多重身份评价“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身处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处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
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生前死后,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多重身份”进行浅析。
一、“中国近代化之父”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人士视而不见,他们或是认为外国的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是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先进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就这样,中国出现了第一支海军,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等等,在他的带领下,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许许多多的第一。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无疑是“中国近代化之父”!二、“汉奸”、“卖国贼”说到很多人评价李鸿章为“卖国贼”就要谈谈李鸿章作为外交官的一生。
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他出使他国,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但是由他出面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让他外交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灰尘。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李鸿章力主“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李鸿章成为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直接签订者,清政府的外交在他的主持下,陆续丧失了无数的民族权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因此被许多人称为“汉奸”、“卖国贼”。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c68a59e87101f69e3195e4.png)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李鸿章所谓的历史人物,他不是指历史长海中任意的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或者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具体应该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说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李振宏先生说:"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及各种社会矛盾,把历史人物紧紧置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之中,看他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
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
"李鸿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其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
因为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背负了一百多年的骂名,至今仍是毁誉不一。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a4a7366e7e21af45b307a8e3.png)
评价李鸿章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
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
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adc5681bb7360b4c2e3f6430.png)
历史人物评说心中的英雄—李鸿章每当在历史书上出现“李鸿章”三个字,我们便知道后文所述之事了,因为我们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诸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由于对这些事件负有直接责任,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成了“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
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是的,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事之人,而没作为的当然是不会犯错误的。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他的评价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
至少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
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
他出使日本(虽然签了马关条约),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大多数人都会为他一生所从事的“洋务”而痛骂他,诚想,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的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
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要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卖国贼,但国人可曾想过,每次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他自己也要遭受多少伤痛与心痛的折磨。
尤其是在日本马关,他不仅在马关遭受刺客的袭击,更在伤痛之下,仍坚持与日本,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却在带着脸上的绷带与《马关条约》国时受到各方面的压力。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bca4bc7501f69e31433294a2.png)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之功与过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106e813fccbff121dd3683e6.png)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9513d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2.png)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中国通史中你喜爱的历史人物分析
![中国通史中你喜爱的历史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69b610650e52ea55189832.png)
中国通史中你喜爱的历史人物分析—以风云人物李鸿章为例学号1140970318 专业环艺姓名程雯婷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李鸿章清政府洋务运动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学习历史时间里的“人”——以讨论李鸿章为例
![学习历史时间里的“人”——以讨论李鸿章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b289c5565ce050877321336.png)
学习历史时间里的“人”——以讨论李鸿章为例作者:龚红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3期电视专题片《血色黄昏》开篇说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学习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历史人物。
论人可以知世,知世方可论人。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间里的“人”呢?对李鸿章讨论分析是个很好例子。
-、梳理人物活动的时序。
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重要线索。
学习时间里的“人”,可以依据时序,构建人物活动的历史年表,进而分析人物社会地位变迁的因果逻辑。
(一)让学生翻阅教科书,编制李鸿章活动年表,了解他的人生轨迹。
1. 1853年在家乡安徽参与帮办团练,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
2. 1862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3. 1863年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4. 1865年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5.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6.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
7. 1875年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8. 1885年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
9. 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l0.1901年与英、美、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二)让学生对李鸿章的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李鸿章一生的主要活动。
1.学生讨论后明确:镇压农民战争,致力洋务运动,签订卖国条约。
教师再投影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的介绍文字:“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由此,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李鸿章的认识: (1)他是一个勤奋而聪慧的青年才俊,25岁那一年成了大清三十年内科场上最年轻的进士; (2)他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依靠镇压农民运动,进入了清朝权力中枢; (3)他是一个有国际视野的政治家,不遗余力兴办洋务; (4)他是一个性格懦弱的外交家,代表满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
2.抛出问题:电视片说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时”与“谤”是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接近李鸿章,认识李鸿章。
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_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
![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_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3e73f9941ea76e58fa04cd.png)
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欧阳跃峰【提要】 评价李鸿章不能仅仅以外交活动作为依据,而应以举办洋务事业、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作为其人生主流。
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并不存在“将功补过”问题。
简单地把李鸿章斥为“卖国贼”,是从痛恨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情感出发的;摘掉“卖国贼”的帽子,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才是理性的做法。
否认李鸿章是卖国贼,主要是说他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属于“卖国”行为,而不是说他在无可奈何时即可卖国,更不是说“卖国是情有可原的”,也绝不会引导出卖国行为。
对外是战是和,应该以是否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转移,而不应根据对手是谁来决定,李鸿章为“变法”而主张“和戎”的主观动机应该予以肯定。
【关键词】 历史人物 评价 理论 李鸿章 外交近阅林璧属先生《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看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一文①,深受启发,但有些说法却不敢苟同。
林文主要批评了近年来史学界否认李鸿章是“卖国贼”的观点,认为:“(评价)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历史功过,标准的歧异导致评价结论的歧异。
”本文拟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就林文涉及的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些理论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林文提出的标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综合考察历史人物的全部活动,看其对当时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起的推动作用,还是阻碍和破坏作用,分别情况,予以恰如其分的判断。
”同时强调:“既要把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放在当时当地予以检验,又要结合其实践活动对后世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
”这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一般而言,所谓历史人物评价问题,通常首先是指对历史人物从总体上进行全面的评价。
我国史学界曾多次对此进行过讨论。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先后提出了“以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为唯一标准”、“以推动还是阻碍历史发展,对人民有利①见《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以下简称“林文”,引用该文不再加注。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https://img.taocdn.com/s3/m/70dec5b42e3f5727a4e962e4.png)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李鸿章,晚清时期著名大臣。
在清政权即将灭亡之际,为清廷鞠躬尽粹立下了赫赫功勋!死后被慈禧太后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人们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创建洋务运动,创北洋舰队,为中国求强求富立下了不朽功绩,但也有人说,他参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卖国求荣,又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是个卖国贼,人民的罪人。
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呢?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看他的功和过,功大于过,国之功臣;过于大功,人民的罪人。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作为晚清重臣,他是参与了清政府对外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但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一下,这些丧权辱国条约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前提下签订的。
“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的中国屡战屡败,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即使不是李鸿章,换作其他人去,难道会扭转时局避免屈辱条约的签订?真正造成这样恶果的罪魁祸首是清政府,是叶赫那拉氏。
李鸿章只不过是清廷的替罪羊,是这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牺牲品。
他实际上是这一系列条约的受害者—有苦说不出,只好为清政府背上这千古骂名!至于他组织淮军,镇压太平军,试想作为一个封建时期的大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又有何理由违抗圣旨而背叛朝廷呢?更何况,当时的太平军已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国之危亡,作为大臣,食朝廷俸禄却不为国效力,那不又背上了不忠的臭名了吗?所以,无论李鸿章是签订卖国条约,还是镇压太平军,那是时代使然。
我们不能因此把他一杠子打死,就认定他是罪人。
其实,李鸿章的整个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卖命。
从李鸿章个人来说,他是有着雄才大略的,是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卓越才能的。
他组织洋务运动三十多年,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先为中国求强,后又为中国求富。
虽然这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诞生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95de82355fbfc77da369b126.png)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一、李鸿章与他的时代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时值晚清。
当时,欧洲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飞速发展,英国更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自1783年正式独立以来,也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日益强大。
然而,就在资本主义各国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拒绝外来的先进资本主义文化,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荒诞梦想之中,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队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
李鸿章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时代,一个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年代。
大清江山在列强的枪炮下岌岌可危,而民间反清的运动又一浪高于一浪。
虽然清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清朝却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大清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中国,而李鸿章等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就是大清,就是中国。
就这样,李鸿章被时代的浪潮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无数的“不得不出手、不得已而为之”,使得他一生毁誉参半。
二、镇压起义与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之后,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南方兴起,并迅速壮大,一度占据中国半壁江山。
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李鸿章先是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幕僚,后又组建淮军,大力镇压起义,摧毁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虽然因为是农民阶级领导而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讲,它的革命性和部分思想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所以,镇压太平天国可以说是李鸿章地主阶级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虽然李鸿章参与扼杀了太平天国这场有进步意义的起义,但他也做了在当时来看很有进步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洋务运动。
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摘要: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李鸿章这个具体人物,来谈论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时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事件来论说功与过;不以成败论功绩,而是看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要避免“盖棺定论”问题。
关键词:评价人物;李鸿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的东西;避免盖棺定论一、李鸿章简介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其为人:“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放,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①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
称赞的视其为伟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蒋廷黻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袁世凯评价李鸿章时提出“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贬低的人则称其为“汉奸”、“卖国贼”、“误国能臣”和“刽子手”。
二、关于评价李鸿章的相关研究综述(一)相关研究综述胡厚平(1990)不否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仍旧认为李鸿章是个恶贯满盈的卖国贼。
对内是镇压人民的血腥的刽子手,对外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软骨头。
在对外交涉中,他一贯采取妥协投降的立场。
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虽然促①《清史稿》列传 198《李鸿章传》,清史馆,1927年版.进了民族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但对这点积极作用不能无限扩大、无限拔高。
这些作用同他滔天的卖国罪行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镇压人民起义和出卖祖国领土主权,是他一生中最基本的方面。
①王金香(1995)认为,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一贯妥协退让的政策和马关谈判中李鸿章的表现及中日双方的态度来看,签订《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主要罪责在清政府,而不应由李鸿章一个人来承担。
②毛华敬(1998)认为应该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为上海机器织布局请准了十年专利及减免税厘的特权,为此他长期受到人们的责难。
李鸿章此举并不像有人所认为的那样“一开始便具有封建垄断性”,“一方面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扩大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开通了道路”,而是恰恰相反,它不仅使中国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得以产生并奠定了初步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阻止和抵制了外国资本对这一领域的渗透,结束了洋纱洋布独霸中国市场的历史,实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宿愿。
③欧阳跃峰(2003)认为评价李鸿章不能仅仅以外交活动作为依据,而应以举办洋务事业、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作为其人生主流。
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并不存在“将功补过”问题。
简单地把李鸿章斥为“卖国贼”,是从痛恨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情感出发的;摘掉“卖国贼”的帽子,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才是理性的做法。
否认李鸿章是卖国贼,主要是说他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属于“卖国”行为,而不是说他在无可奈何时即可卖国,更不是说“卖国是情有可原的”,也绝不会引导出卖国行为。
对外是战是和,应该以是否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转移,而不应根据对手是谁来决定,李鸿章为“变法”而主张“和戎”的主观动机应该予以肯定。
④蔡雨欣(2014)认为在中国晚清的历史中,李鸿章他在这段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对于李鸿章这样重大的历史人物的评说更是这样。
⑤①胡厚平:李鸿章是货真价实的卖国贼.沈阳大学学报,1990年版,第62-66页.②王金香:《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罪责应由谁来承担.山西大同大学学报,1995年版,第68-88页.③毛华敬:应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文史哲,1998年版,第64-66页.④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版,第131-160页.⑤蔡雨欣:浅论对李鸿章的评价.才智,2014版,第309-313页.(二)研究现状评述综合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有的通过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有的通过洋务运动等来肯定李鸿章的功绩,但也有否定李鸿章的,认为洋务运动的作用同他滔天的卖国罪行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镇压人民起义和出卖祖国领土主权,是他一生中最基本的方面。
本文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评价李鸿章进行评价,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事件来论说功与过,不以成败论功绩,要避免评价中的“盖棺定论问题”。
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不以成败论功绩,而是看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三是避免“盖棺定论”问题。
下面通过李鸿章的具体事迹来谈论。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为例1851年l月11口,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清廷先后多次派兵围剿,但清军腐败不堪,“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儿为长策”,到1853年8月,最终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直接对立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曾国藩求援。
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淮勇,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军”。
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绿营、八旗的地位,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李鸿章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以及与外国人的交往中,看到自身的差距。
为了壮大淮军实力,适应镇压太平天国的迫切需要,李鸿章下决心以洋人为师,对淮军进行了以使用洋枪洋炮为中心的军事改革。
第一,购买洋枪洋炮,加速淮军近代化,组建洋枪队和洋炮队;第二,聘请外国教习,采用洋法练兵;第三,设局制造军火,先后建成西洋机器局、苏州洋炮局和炸弹三局。
通过这场改革,淮军迅速成为一支近代化的武装力量,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并且为以后的洋务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地方势力崛起,掌握了部分地方政治、财政、军事权力,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满汉关系的格局,湘淮系督抚大多转化为洋务派,成为洋务运动的主体力量。
李鸿章也受到清廷的重用,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63年李鸿章攻打苏州时,守将谭绍光坚守不退,以郜永宽为首的八人,杀死谭绍光,开苏州城门投降清军。
李鸿章却设计处死八降将,并大肆屠戮其部众,同时还将苏州城洗劫一空。
苏州杀降是太平天国末期的一次重大事件,这次事件的出现标志着太平天国在苏南根据地的覆灭,为清廷剿灭太平天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李鸿章的苏州杀降事件带来了巨大影响: 首先是给太平军中的动摇分子敲响了警钟,从而积极备战,作最后的斗争,杀降事件对太平军战斗力的提升是有显著影响的。
苏州杀降事件所引起的巨大反应,特别是西方人士强烈谴责,给清政府施加了无形的压力,在以后的战斗中,滥杀无辜的事件减少。
清政府因苏州杀降事件而影响了“中外和局”的外交局面,从而陷入外交上的被动。
英国暂时停止了常胜军对清军的援助,常胜军解散。
李鸿章的《骈诛八降酋片》中提出杀害八降将是因为八王提出要求添立二十营和奏保副将以上官职的过分要求,文中指出“况郜云官等积岁巨酋,在贼中封至伪王、伪天将,其罪恶已不可赦。
今围困始降,毫无悔罪之意,仍多非分之求,将来断不能遂其所欲,即断不能无反侧之心。
因传令该酋等八人来营谒见,讵郜云官并未剃发。
维时忠逆李秀成尚在望亭,距苏甚近,郜云官等皆系忠逆党羽,诚恐复生他变,不如立断当几,登时将该伪王、天将等骈诛,派程学启督队入城捕搜逆党,于是降众二十万咸缴军器乞就遣散。
”①八王提出过分要求是李鸿章杀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八王坚求立二十营,占阊、胥、盘、齐四门;乞保总兵、副将实职。
所谓“阊、胥、盘、齐四门”实际上就是大半个苏州城,只剩东门一隅留给李鸿章,不要说李鸿章,就是清廷也绝无可能答应。
为了防止“降众复叛”,和消除“尾大不掉之虞”,维护清朝的利益,李鸿章只能选择杀害八降将。
不同时期对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有不同的评价。
稽文甫指出李鸿章“过去被称为‘中兴名臣’但其实际上是异族的奴才反动头子和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②陈危舫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军阀的始祖是借外力屠杀中国人民的创始人。
他指出外国侵略者用洋枪洋炮充实了淮军的武装,目的是为了有力地去镇压爱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李鸿章在反革命战争中扮演刽子手的角色。
③叶林生、刘新建认为李鸿章是杀害太平将士①顾延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1 奏议一》,2008年版,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93-395.②嵇文甫:封建人物九等论——从武训传讨论所引起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史学通讯,1951年版,第1-2页.③陈危舫:买办军阀李鸿章的起家——近代中国军阀史话之一.人物杂志,1951年版,第40-45页.的屠夫,他用太平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①周建荣认为李鸿章对农民起义的镇压,是时代的产物,是他个人意志难以决定的。
不管是谁,处在李鸿章当时的情况之下,都会象李所做的一样,不会有丝毫的不同。
不能仅仅因为李鸿章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就对他给以彻底的否定,不能因此说他是“罪魁祸手、乱臣贼子”。
②之所以有不同的评价是因为民国时期,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主张革命,李鸿章是被革命的对象,然而时代变迁,革命不再是时代的主流,逐渐被人们淡化,人们评论历史人物也越来越客观公正。
我们应该对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做出全面具体的分析,不管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正义与否,李鸿章镇压它是由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不能因为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就对他持否定态度,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的忠实代表和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就必然要去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和清政府的利益,他的思想和主张必定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李鸿章执行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起义的政策,正是他处在那个时代和那种阶级地位上所难以避免或者说是无法逃避的选择。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建立淮军,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军事的改革和发展,在这一方面功劳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平叛过程中却杀害降将,是不守信用之举。
(二)不以成败论功绩——以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为例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