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第七版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7版

生理学第7版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生理学及其任务
生理学(physio1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物体(organism)也称有机体,简称机体,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人和 许多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复杂,由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所组成,各系统和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呼吸、 消化、排泄、血液循环、肌肉收缩等,并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整 个... [显示全部]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生理学及其任务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机体的内环境 二、内环境的稳态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 方式
文章节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节选
第一章绪论
推荐评论
推荐评论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谢谢观看
生理学第7版
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提要
03 文章节选
目录
02 图书目录 04 推荐评论
基本信息
《生理学第7版》是2008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大年。本书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功能、 血液循环、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产和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等内容。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本书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第六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基础、临床、 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使用。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生理学》(第6版)自2003年出版以来,至今已使用四年时间。2006年5月,全 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组织新一轮(第七轮)教材的修订工作。第七轮教 材的主编会议于同年8月在北京召开。在主编会议上,除了明确教材的修... [显示全部]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一、前言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教学内容: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血量。

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血细胞的破坏。

血液凝固。

抗凝系统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2.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大纲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生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

一、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的第一部分。

通过学习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可以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

例如,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细胞组织构成了器官系统,而这些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维持了人体的正常功能。

二、生理学的器官系统生理学的器官系统是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不同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可以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学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以及血液在体内的运输功能。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判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理学的调节机制生理学的调节机制是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生理学的调节机制,学生可以了解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是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和体液调节来维持稳态的。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神经递质的作用和神经传导的机制,进而了解神经系统对于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

四、生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生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是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生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生理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生理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了解不同疾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大纲涵盖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器官系统、调节机制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基础。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6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72/0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 学分:4.5 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含专升本)、医学影像、麻醉、法医、眼视光(含七年制)、口腔、预防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绪论 2 2 0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10 0 三血液 4 4 0 四血液循环 12 12 0 五呼吸 6 6 0 六消化和吸收5 5 0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 2 2 0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7 7 0 九感觉器官的功能5 5 0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2 12 0 十一内分泌 6 6 0 十二生殖 1 1 0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

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 1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本课程为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课程总学时:72实验总学时:18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适用专业:针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一、课程实验教学简介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理学实验教学除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外,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每一项教学实验内容的实施,最终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视野,端正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生理学教学大纲》中有关实验课教学的要求而编写的。

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实验课应注意突出中医特色,也注意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及内容的先进性等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过程中,应致力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术既要保留传统的研究方法,更加强电生理技术,尤其是注重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

本大纲所列的实验项目共5项,教师应根据五年制本科生理教学计划,尽量安排实施。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1.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教学的开设,使学生在生理学理论课的基础上,获得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现象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进一步阐述普遍存在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重要特征。

2.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要求、严格的方法和严谨的作风。

基本要求:1.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写好预习报告。

2.实验中学生要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作好纪录。

3.实验后,学生要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

4.完成实验指导书中所提示的一些思考问题。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

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

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

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乡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科以及护理本科等专业。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本门课程成绩:理论考核80% ;实验成绩占10% ;出勤率占10% 理论考核范围:掌握约占60% ;熟悉约占30%; 了解约占10%。

考核题型:单项选择题、填充、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

1)细胞代谢(2)生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明白生理学这门课程与医学的相互关系, 理解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基本概念, 以及维持稳态调节的三种基本途径。

同时能熟练应用生理学中几个常用的概念。

课程内容一、兴奋性 二、人体与环境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考核知识点一、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三、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 四、控制系统的分类考核要求一、兴奋性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人体与环境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完整word版,《生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40010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学分:4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80学时实验学时:参见机能学实验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材: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参考数目:1.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姚泰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姚泰生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丁报春生理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学分:4.0总学时:理论学时:80实验学时: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适应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教材:1、生理学,朱大年、王庭槐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参考教材:2、生理学,朱大年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生理学,姚泰主编,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生理学,姚泰主编,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生理学,丁报春主编,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其中实验教学在机能实验学课程中完成。

生理学B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人卫第七版)

生理学B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人卫第七版)

生理学B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所属课程名称:生理学 B课程英文名称: Physiology B所属课程编号:41032011;4103201面向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五年制)课程总学时: 72理论学时: 72实验学时: 0课程学分:4.5本课程所属院系: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大纲主撰人:董榕 Tel:83272425 E-mail:shenglidongrong@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各种生物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对活体功能活动规律的认识均来自于实验的观察和总结,所以生理学亦是一门实验学科。

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内容正常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为今后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为在医疗、护理、预防等医学工作中有效地防治疾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医学生来说,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以活体研究为对象的机能学学科。

生理学的内容是通过大量的医学实践与动物的实验研究,从而积累了许多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

通过对生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内容相关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了解内容熟悉内容获得这些基本理论的途径与方法。

认真学习生理学内容,可为后继医学课程的学习及在今后的医学实践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内容: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体内的控制系统:反溃控制系统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内容: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2.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了解内容:1.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2.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3.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理学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第七版

生理学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第七版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第七版修订)生理学教研室修订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

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掌握:1. 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以及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熟悉:1. 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局部体液因素),自身调节。

了解:1.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思考题】1.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将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提示: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这一问题有待学完全书后解答)2.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3. 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骨骼肌原理及肌肉收缩力学分析。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掌握: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单纯扩散、载体和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射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Na+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平衡电位、改变离子浓度;通道阻断剂;电压钳与膜片钳);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1、掌握食物在胃内和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及其调节。
2、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食物在消化道中吸收的基本过程。
3、了解口腔和大肠功能。
(二)教学内容
1、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和特性。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特性、电生理特性,胃肠道的神经支配,胃肠激素。
2、口腔内消化。唾液分泌,咀嚼和吞咽。
3、胃内消化。胃液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胃运动的形式及调节,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4、小肠内消化。胰液分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2、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气体交换、组织气体交换,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气体的运输形式,O2的运输:Hb与O2的可逆性结合,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2的运输: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CO2解离曲线。
生理学教学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可采用课堂讲授、自学、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充分应用多媒体及声像等直观教学。注意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生理学教学参考时数:总学时数72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0学时。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2、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生理功能,骨髓的造血过程,红细胞生成必需的物质,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计数,白细胞功能,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的寿命;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临床生理学大纲及重点 第七版

临床生理学大纲及重点 第七版

临床生理学大纲及重点第七版临床生理学大纲及重点(第七版)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七版)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

适用于我校八年制(硕博班)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理论课教学时数为70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内分泌等章节(其中血液和生殖章节内容由其它相关课程安排。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

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

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4. 掌握和熟悉类容皆为学生所学重点第一章绪论(2学时)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反射和反射弧旁分泌、神经分泌体液的组成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6学时)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钠泵的生理意义;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阈电位的概念;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细胞膜的组成;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和影响因素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四章血液循环(15学时)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分期和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各期特点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脏收缩功能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泵功能贮备;动脉血压的概念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生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功能的调节机理;心血管中枢的位置;压力感受形反射的过程的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熟悉要求:体表心电图的特点和各波形的意义;心房收缩对心脏泵血的作用;心音的概念、分类和意义;静脉血压与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的构成和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其它激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机制;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了解要求:搏功的概念脉搏波的概念和特点:淋巴回流的作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肺循环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一脑脊液屏障和血一脑屏障;第五章呼吸(8学时)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及形式、肺内压及其呼吸周期中的变化、胸膜腔内压及其形成和意义;肺弹性阻力的来源以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时间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及其生理意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差异;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及相关概念;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CO 2的运输形式和CO 2解离曲线;波尔效应和何尔登效应的意义;血液中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中气道阻力及其影响因素;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Hb 与O 2结合的特征;呼吸中枢的部位和呼吸节律的形成;肺牵张的反射性调节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肺扩散容量;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第六章消化和吸收(6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第七版修订)生理学教研室修订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

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掌握:1. 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以及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熟悉:1. 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局部体液因素),自身调节。

了解:1.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思考题】1.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将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提示: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这一问题有待学完全书后解答)2.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3. 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骨骼肌原理及肌肉收缩力学分析。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掌握: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单纯扩散、载体和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射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Na+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平衡电位、改变离子浓度;通道阻断剂;电压钳与膜片钳);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

4. 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概念、分类(去极化与超极化)、特点与产生机制。

5. 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特征。

(细胞的信号转导将在内分泌章讨论)。

熟悉:1.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兴奋-收缩耦联、张力-速度关系曲线,长度-张力关系曲线,最适初长度。

2.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单收缩、强直收缩;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V max,P0;肌肉的收缩能力。

3. 钙离子在耦联中的作用。

了解:1. 了解单位膜的分子组成,液态镶嵌模型。

2. 骨骼肌的细微结构,肌小节,粗肌丝和细肌丝,肌管系统。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思考题】1. 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几种?各自的转运机制如何?2. 何谓跨膜信号转导?细胞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跨膜信号转导?各自机制如何?3. 何谓兴奋性?它与兴奋有何区别?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有何变化?4.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有何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实验依据?5. 何谓动作电位?试述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和形成机制。

6. 试区别阈电位与阈强度的概念,以及各自对产生动作电位的作用。

7. 何谓局部兴奋?它有哪些特点?并指出在哪些方面与动作电位不同?8. 兴奋如何引起?又如何在同一神经纤维上传导?9.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加以证明?10.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目前都用“肌丝滑行学说”加以解释,其依据是什么?11. 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它包括哪些过程?其结构基础和耦联因子是什么?12. 试区别骨骼肌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以及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的概念。

13. 骨骼肌收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授课时数】讲授12学时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性止血与凝血的过程与机制;血量、输血与血型鉴定的生物学意义。

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浆及有形成分的功能,白细胞生理。

【教学内容】掌握:1. 血浆渗透压及其在水分移动中的作用。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造血微环境与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调控及其新进展,促红细胞生成素。

细胞集落生成刺激因子与抑制因子。

3. 生理性止血与凝血:生理性止血的一般过程:血管收缩与止血栓形成和加固,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反应、止血栓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4. 输血的生物学意义。

人类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

熟悉:1. 人体血量、血液成分、功能及其正常值。

2. 纤维蛋白溶解;现代凝血概念及Rh血型了解:1. 白细胞的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破环,生成与调节。

2.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与功能,寿命与破环,生成及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思考题】1. 血液由哪些成分所组成?它具有哪些理化特性?2.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什么生理意义?3. 红细胞具有哪些生理特性?各有什么生理意义?4. 何谓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其正常值是多少?在某些疾病时加快的原因是什么?5. 红细胞的生成必须具有哪些原料和辅助因子?并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6. 试述血中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值以及主要生理功能。

7. 血小板具有哪些生理特性?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凝血中具有什么作用?8.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9. 为什么正常人血管中的血液不发生凝固?10. 临床上需要输血时,在输血前须给病人做什么试验?并如何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输血治疗?【授课时数】讲授5学时第四章血液循环【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心脏生理(心脏泵功能及心肌电生理),血管生理(动、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及淋巴液生成)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熟悉:了解:【教学内容】掌握:1. 心脏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与过程(左心室射血与充盈过程,房压变化、房室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

泵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泵功能储备、搏功与分功)。

泵功能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

2. 心肌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及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的自律性及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以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4. 动脉血压(形成、正常值、影响因素)。

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

5.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内皮素,肾上腺髓质素,内皮舒张因子)。

熟悉:1. 心电图:波形及生理意义。

2. 心音及其产生的原因。

3.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4. 血量的调节(神经和体液因素,急性失血时的生理反应)。

5. 组织液(生成、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6. 冠脉循环(解剖特点,血流特点,血流量的调节)。

7. 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新进展:功能、调控及与临床的关系。

了解:1.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动脉脉搏(波形及意义)。

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

微循环(组成、毛细血管血压、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淋巴液(生成,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2.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其他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脑缺血反应。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前列腺素,阿片肽,心钠素,心钠素组织胺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自身调节(肌原学说、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3. 肺循环(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节)。

脑循环(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思考题】1. 试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变化。

2. 试述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3. 试述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成因和意义。

4. 试述心脏泵血功能的各项评定指标。

5. 试述调节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6. 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是怎样形成的?7. 心室肌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的过程中兴奋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及意义?8. 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收缩?它们是怎样产生的?9. 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有何不同?为何前者自律性显著高于后者?10. 为什么窦房结细胞能成为正常心脏节律性活动的起搏点?11. 兴奋在心脏内传播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对心脏泵血功能有何生理意义?12. 试分析、比较影响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因素。

13. 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差别?14. 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和心肌动作电位的有何不同及关系?心电图各波各代表什么?15. 试分析动脉血压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6. 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有何生理意义?17. 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8. 人体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有哪些生理反应?机制是什么?19. 试述微循环的组成、通路及其血流动力学。

20. 试述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21. 试述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肌电生理和收缩功能的作用机制。

22. 引起血管收缩与舒张的神经有哪几种?它们的分布及其作用机制如何?23. 人体动脉血压如何保持相对稳定?(提示:包含快速波动时的调节和长期调节)24. 在家兔实验中,阻断一侧颈总动脉血流后,血压有何变化?为什么?25. 何谓心肺感受器?可接受哪些刺激而引起反射活动?对心血管活动有何调节作用?26.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何处?对心血管活动有何调节作用?27.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血压调节中起什么作用?机制如何?28.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29. 血管升压素在血压调节中起什么作用?机制如何?30. 试述局部组织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

31. 冠脉循环有什么特点?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32. 肺循环和脑循环各有什么生理特点?其血流量分别受哪些因素的调节?33. 何谓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它们的结构基础和生理意义是什么?【授课时数】讲授14学时第五章呼吸【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呼吸节律的产生和呼吸活动的调节。

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各环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掌握:1.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产生、作用机制、临床意义及其新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