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第七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
(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第七版修订)
生理学教研室修订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
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掌握:
1. 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以及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熟悉:
1. 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
局部体液因素),自身调节。
了解:
1.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考题】
1.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将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提示: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
稳定这一问题有待学完全书后解答)
2.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
3. 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骨骼肌原理及肌肉收缩力学分析。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掌握: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单纯扩散、载体和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
和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射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
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Na+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平衡电位、改变离子浓度;通道阻断剂;电压钳与膜片钳);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
4. 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概念、分类(去极化与超极化)、特点与产生机制。
5. 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特征。
(细胞的信号转导将在内分泌章讨论)。
熟悉:
1.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兴奋-收缩耦联、张力-速度关系曲线,长度-张力
关系曲线,最适初长度。
2.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单收缩、强直收缩;前负荷、后负荷;等长
收缩、等张收缩;V max,P0;肌肉的收缩能力。
3. 钙离子在耦联中的作用。
了解:
1. 了解单位膜的分子组成,液态镶嵌模型。
2. 骨骼肌的细微结构,肌小节,粗肌丝和细肌丝,肌管系统。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考题】
1. 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几种?各自的转运机制如何?
2. 何谓跨膜信号转导?细胞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跨膜信号转导?各自机制如何?
3. 何谓兴奋性?它与兴奋有何区别?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有何变化?
4.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有何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实验依据?
5. 何谓动作电位?试述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和形成机制。
6. 试区别阈电位与阈强度的概念,以及各自对产生动作电位的作用。
7. 何谓局部兴奋?它有哪些特点?并指出在哪些方面与动作电位不同?
8. 兴奋如何引起?又如何在同一神经纤维上传导?
9.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加以证明?
10.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目前都用“肌丝滑行学说”加以解释,其依据是什么?
11. 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它包括哪些过程?其结构基础和耦联因子是什么?
12. 试区别骨骼肌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以及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的概念。
13. 骨骼肌收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
【授课时数】讲授12学时
第三章血液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性止血与凝血的过程与机制;血量、输血与血型鉴定的生物学意义。
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浆及有形成分的功能,白细胞生理。
【教学内容】
掌握:
1. 血浆渗透压及其在水分移动中的作用。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造血微环境与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调控及其新进展,促红
细胞生成素。细胞集落生成刺激因子与抑制因子。
3. 生理性止血与凝血:生理性止血的一般过程:血管收缩与止血栓形成和加固,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反应、止血栓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4. 输血的生物学意义。人类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
熟悉:
1. 人体血量、血液成分、功能及其正常值。
2. 纤维蛋白溶解;现代凝血概念及Rh血型
了解:
1. 白细胞的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破环,生成与调节。
2.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与功能,寿命与破环,生成及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考题】
1. 血液由哪些成分所组成?它具有哪些理化特性?
2.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3. 红细胞具有哪些生理特性?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4. 何谓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其正常值是多少?在某些疾病时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5. 红细胞的生成必须具有哪些原料和辅助因子?并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
6. 试述血中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值以及主要生理功能。
7. 血小板具有哪些生理特性?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凝血中具有什么作用?
8.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
9. 为什么正常人血管中的血液不发生凝固?
10. 临床上需要输血时,在输血前须给病人做什么试验?并如何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输血治疗?
【授课时数】讲授5学时
第四章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心脏生理(心脏泵功能及心肌电生理),血管生理(动、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及淋巴液生成)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熟悉:
了解: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