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第三节
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纲要》是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出版的图书。
其中,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五章首先介绍了词汇和词义,包括词和词汇、词的词汇意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的构成等内容;其次,介绍了词义的各种关系,包括一词多义、同义词、反义词等;再次,介绍了句义和句子的语义结构,包括句子的意义、句子的语义结构、句义和词义的关系等;最后,介绍了语用,包括语境、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句子的语用意义、话题和说明、焦点和预设等内容。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语言中词汇和词义的关系,以及句义和句子的语义结构,同时也介绍了语境和语用对词义和句子意义的影响。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1、关于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是基于词义不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还可以分析成更小的一束语义特征的假设, 参照音位分析的方法,从词义中分析出来 的最小语义成分。用于比较词义间的共性 和差异 语义特征没有语音形式,是纯语义单位。 语义特征用大写和二分的标记。以突出超 越具体语言的中词汇的一般性。
2、语义特征的表示方法
4、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是一个词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一词 多义。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的不同的一组词, 词义之间没有联系。只是偶尔同音罢了。 例如汉语里“花钱”的“花”和“花朵”的 “花”,“分别”的“别”和表示否定的“别”。 英语里nail的意义可以是“钉子”,也可以是“指 甲”;sense的意义可以是“感觉”,也可以是 “意义”。 同音词在词典中分别出条,用不同的角标标出, 以示是不同的词。
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是词义的各种关系中最 值得重视的关系
同义反义是辨证的统一。同中有异,异寓于同。 Many和much在表示的内容上是同一,而在搭配 上则是对立。 果断和武断,在词所概括现象的特点上是同,在 主观态度上则是异。随意同义词中包含了反义的 因素,反义词中包含了同义的因素。 有些成对的词,如果不限于理性意义,说它们是 同义词也可以,说它们是反义词也可以。
3、词义引申的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申大体可以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隐喻建立在两类现实现象的相似性联系上,二者 是一种比喻关系,如俄语的зелёный,汉语的 “窟窿”,英语的eye。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 要方式。 转喻的基础是建立在两类现实的相关性联系上, 这种联系因在人们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 而可以用假现象指称乙现象,二者是一种借代关 系。如英语里的pen,汉语的“兵”,“导 演”“裁判”等,俄语的язык 是舌头,用来指语 言。
《语言学概要》(叶蜚声)版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思维导图)
两个意义基本相同,但还有差 别的同义词的差别体现在:
理性意义方面:两个同义词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 有所不同,如:交换—礼物、意见;交流—思想、 文化,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few修饰可数名词,
附加色彩方面:
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励——怂恿 风格色彩不同,如口语—书面语:生日—诞辰
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如:大—小、多—少。
三、反义关系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在同一个范围中的反义,如:黑、白属于颜色范围的反义,多、少属于数量范围的反义。这种 反义关系里往往可以加入别的成员,如:大、小中可以有“中”,热、冷中有“温、凉”。
非此即彼的反义,如男—女,正—反、整体—局部。这种反义关系里不能加入别的成员。
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的统一。p.135
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反”是“同”中的对立关系。
同义词中往往包含着反义的因素,因为同义词要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 微差别,在“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这“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言内意外: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喻等,都很注 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这种现象可以用“言内意 外”来概括。
“言不尽意”与“言内意外”的关系:言内意外包括言不尽意,言内意外既是消 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言不尽意的消极结果就是使人们不得不言内意外),也 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有了言不尽意,人们往往利用言内意外进行积极 的语言表达,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
语义和语用
言外行为: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言后行为:说话人的话语所达到的结果。
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如(2)中的“花”“眼睛”和“冰”。
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如(3)中的惨案。
作为人类经验映像的句子,还可以有一些外围的语义角色,这些角色是句子可选但并非必须的成分,包括:工具、方所、时间。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如“小王用钥匙开门、小李用萝卜刻个飞鸟”中的“钥匙”“萝卜”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一)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即设有A,B两人个句子,如果:(1)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2)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3)句子A为假,句子B可真可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如:
A B
(上位)李明买了猕猴桃。李明买了水果。(下位)
A B
他哥哥昨天回来了。→他有哥哥。
我的英语书借给他了。→我有英语书。
他不是好学生。→他是学生。
绝对预设:既做为句子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句子的预设,这种“一身二任”的预设,叫做绝对预设。纯粹作为其他被表述的事态的前提条件的那些预设,称为相对预设。
【注意:有的只有绝对预设,而没有相对预设。如“他不是个好学生。”的预设“他是个学生”,是绝对预设,这句话无相对预设。】
第四节语用
一、语境与语境义
1、语境及语言环境,内容可三分:
物理语境——说话者、受话者、说话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话语语境——一个连续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改)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语言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即语言符号以及符号的组合与现实世界、人类经验的关系。
——语义学(词义、句义)二、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即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
——语用学第一节词汇一、词汇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2、特点: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意增删改动或改变词序)和意义的整体性。
3、分类: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04)(08)1、基本词汇是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它和语言中的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指语言中产生较早而又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高的词,为全民所理解。
基本词汇所标记的概念,大多是与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行为,其特点是: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是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其特点是:开放性、非稳固性、非普遍性、非能产性。
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词汇。
社会的变化发展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3、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1)派生关系:一般词汇中的词多是由基本词汇中的词派生的。
(2)转化关系:一方面,一般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与人类社会日益密切变成基本词汇;另一方面,基本词汇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其所指示的现象或概念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不再密切从而退出一般基本词汇,变成一般词汇。
4、区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意义:(1)研究语言的历史: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基本词汇是判定亲属语言的重要依据,区分二者,有利于探索词汇及语言的发展。
(2)有利于进行语文教学: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的核心,构词能力强,一般词汇中大量的词语都是以基本词汇为材料构成的,学习一种语言,应首先学习它的基本词汇,牢固掌握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词汇的主干。
语言学纲要第5章 语义和语用
➢ 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象征意义不同,如“喜鹊”在 捷克语中叫strake,是小偷小摸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是喜 庆的象征。猴子在汉语中象征精明、调皮,但在越南语中 猴子却表示丑和倒霉。
➢ 词义具有概括性,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
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
面。如:“长”和“短”都属于长度度量的范围,“白” 与“黑”同属颜色。
➢ 渐进反义词:允许有中间状态(冷、热)A则非B ➢ 互补反义词:非此即彼,不存在中间状态(男、女)(生、
死)A则非B,非A则B ➢ 相对反义词:买、卖;夫妻。与前两类都不同。不是非此
➢ 我选了清单上的第一朵玫瑰。 ➢ 我选了清单上的第一朵花。
➢ 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都以另 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 句的预设。
➢ 他哥哥昨天回来了。/他哥哥昨天没回来。 ➢ 他有哥哥。
➢ 预设是句子具有语义真值的前提。
➢ 语用: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的说话者的关系。 ➢ 一、语境与语境义 ➢ 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 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
即彼,也无所谓中间状态。
词义的标记性: man 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人。 Dog可以指公狗,也可以指狗。 长和短比起来“长”无标记,可以概括整个
度量范畴。这个桌子有多长?
反义词中有一个是无标记的。
➢ 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的 统一。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 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同义词 中也往往包含着反义的因素,在大同中有 小异。
➢ 话题和说明 ➢ 话题:谈论的对象,信息的基点。 ➢ 赵元任例:他是个日本女人。 ➢ 我是牛肉面。(面馆中的食客语)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特点:1. 全民常用;2. 稳固性;3. 构词能力强。
(有些基本词没有构词能力,如: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的、地、得、吗、啊等。
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一般词:词汇系统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所有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的特征: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另一方面,词义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
附加色彩:除理性意义之外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理性意义比较稳固,附加色彩容易变化。
“天堂、地狱、神、鬼”之类的词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其形成仍然具有现实基础。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任何词都是在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词义概括性的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一般性: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特点。
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的反映。
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难以切割,人们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第五章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语素、词语、词组和句子等语言单位的定义以及具有的意义;了解语音、语汇和语法这三个语言要素的意义第一节语义概说一、什么是语义1、定义:语义指的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的表达内容2、语义所包括的内容:(1)语汇意义: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意义语法意义:虚词、语序、形态、句调等所表达的意义。
(2)言内之意:一般的、稳定的意义言外之意: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如:今天天气很热(3)理性意义: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非理性意义:表达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如:你真讨厌二、语义的性质★(1)概括性:人们可以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
如:笔(2)模糊性: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线。
如:土豪、中午。
(3)民族性: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及分类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如:龙:中国的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而西方的dragon是一种危害人间的怪物。
三、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1、要不要研究语义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彼此密不可分,互相不能取代,强调语言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2、怎样研究语义:研究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语汇意义和语段意义第二节词语的意义一、词义的构成要素1、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1)理性意义:是人们对主观世界事物的反映,而且是概括性的反映如:山、河、神仙、天堂(2)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2、语素义(1)单纯词:词义=语素义,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词如:书(2)合成词:①词义=语素义+语素义如:皮包②词义并不能从其构成语素义推导而来如:针线3、义项★(1)定义: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来决定的如:凉:①温度低。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五章語義和語用语义是以语音形式表达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不受语境和语境的影响。
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暂时的、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使用的最小符号,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词的词汇意义1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
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1一般。
在复合词的词义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词义的泛化中,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它还必须包含能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但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第五章 语义分析
义素分析实例
例一: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E.A. Nida)在分析英 语中的run(跑)、walk(走)等七个表示人 的肢体活动的词的语义时,列出了如下的义素 矩阵:
例二: 炒:[-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加淀粉汁] 熘:[-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加淀粉汁] 炸:[-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 煎:[-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 熘:烹饪方法,炸或焯后,作料中加淀粉汁。
(2)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 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 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如:
他浓浓地泡了一杯茶 小王扭伤了腰 老李死了一头猪 那种点心他们都吃了 他在黑板上写字
▲语气意义: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 的态度。 在语言中,语气意义一般都是通过语调 形式来表达的,在有些语言中,一些虚词和 语气副词也有表达语气意义的作用。
与动词相配,名词则有如下几类: a.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b.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c.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如“小 李”。 d.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 主体。如“花”、“眼睛”。 e.致使,事件发生变化的引发者。如“惨 案”。 f.工具,指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 或手段。例如“他用勺子吃饭。”中的“勺 子”。 g.处所,指动作行为发生或所及的处所。 例如“他回上海了。”中的“上海”。 h.时间,动作行为等开始或结束的时间, 延续的时段等。
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哥哥在北京上学(蕴含) 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有哥哥(预设)
预设的例子:
老王又来了 老王以前来过 我早就不是校长了 他当过校长 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 他什么时候去的王府井 他去过王府井
6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提纲
6语⾔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提纲第五章语义和语⽤【内容简介及重点】主要要掌握词义的聚合和组合的种种情况,要能通过具体的材料认识并正确运⽤词汇的⼀般特点。
第⼀节词汇和词义⼀词和词汇1.1 词汇1.1.1 概念(1)词汇是⼀种语⾔中词的总汇,是语⾔的建筑材料。
不同语⾔的词汇系统各⾃独⽴,有⾃⼰的特点。
因为:a.什么样对意义与什么样地语⾳结构在⼀起构成⼀个词,在不⽤语⾔的词汇中是不同的。
b.⼀个词可以只有⼀个意义,但也可以有⼏个意义。
c.甲语⾔中⽤⼀个词来标志的⼀定范围的事物,在⼄语⾔中却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别标志;反过来,⼄语⾔的⼀个词所标志的事去在甲语⾔中却要⽤词的组合来标志。
(2)词是⼀种语⾔建筑材料的单位,也就是造句时能⾃由运⽤的最⼩单位。
词是构成语⾔词汇的单位。
(3)语⾔的词汇可以分成基本词汇和⼀般词汇两⼤部分,⽽“语⾔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
从表达概念意义的⾓度看,⼀种语⾔词汇的范围要⼤于词的范围。
1.1.2 基本词汇(1)语⾔中有这样⼀些词,它们标志着与⼈们世世代代的⽇常⽣活关系密切的事物,如⽇常接触的⾃然现象、⼈的器官和肢体、亲属、⽅位和时令、数⽬、某些劳动⼯具以及与⽇常⾔⾏有关的现象等等。
(2)基本词的特点全民常⽤,稳固,有构词能⼒是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
(3)斯⽡迪⼠核⼼词斯⽡迪⼠核⼼词列表(Swadesh list),是由美国语⾔学家莫⾥斯·斯⽡迪⼠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提出的⼀个列表。
他从统计学的⾓度⽤分析不同的语⾔(以印欧语系语⾔为主),从⽽得出⼀个约莫有200字的核⼼词列表。
他认为,基本上所有语⾔的词汇都应该包含这⼆百多个词语;⽽另⼀⽅⾯,只要认识这⼆百多个词语,亦可以利⽤该种语⾔作最基本的沟通。
1.1.3 ⼀般词汇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对⼀般词汇。
(1)特点与基本词汇相⽐,⼀般词汇的特点是:它不是全民性常⽤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但不稳固,它所包括的词⼀般没有构词能⼒或构词能⼒⽐较弱。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有的换喻有特定的出处: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古稀 泰山 东床
词的派生不止以上两种方法: a.特指:“喜事”:一切高兴的事。现特指结婚。 b.谐音法:“二百五”“半封(半疯)”、“气管炎-妻管严”
本章的内容安排
语义层面
词汇语义:词汇的性质和构成、词义的一般特点、 词义间的各种关联、词的语义特征和 语义场
句子语义 :句义和词汇形式的关系、句义与人 类经验的关系、句义与说话人和交际 现场的关系、语义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语用层面:从语用的角度说明话语中意义的最终表达与语境中 各要素(特别是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关联。语 用方面的重要概念。
金牌 银牌 铜牌
(下位词、下义词)
1.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应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
的关系:
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比下位义更多;而下位
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
还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2.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是可以有
层次的。
艺术
3.语言中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
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但又 不完全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 文学 绘画 戏剧 音乐 舞蹈
二、同义关系
等义词和近义词 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甲乙重合(等义词) 甲乙基本重合(近义词)
所谓同义词就是指几个语音形式不同而意义基本相同或相 近的词。
下面的关系不是同义关系
甲乙 不是同义关系
甲乙之间是包含关系:a.上下位关系:指称大类事物的词和指 称大类事物中某一小类的词。 Man-boy、fruit-apple、鸟-麻雀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义和语用
对象 身 首 脚 手Fra bibliotek古浴今
洗
• 3.要符合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
例如: 英语里女孩子用pretty来形容; 妇女用beautiful来形容; 男人用handsome来形容。
• 4.要考虑到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 修辞效果。例如:
“这个问题让我好好想想啊!” “这个问题让我悠悠思索啊!” “请你仔细回想一下啊!” “请你详尽追忆一下啊!”
• 句子与说话时空的关联,由句子中跟“说话者—说
话地—说话时” 相关的某些语义范畴及其表达来实现。 • 人称、时、指示这三个范畴是负责句子与“说话
者—说话地—说话时”挂钩的范畴。 • “人称”是与说话者挂钩的名词性范畴。比如英语
中,说话者是第一人称(I/we),受话者是第二人称 (you),除此之外的是第三人称 (he/she/it/they/him/her/them等)。而在古英语中其他 名词也必须有人称的变化才能进入句子,现代英语中 一般名词的人称变化已经消失。汉语没有形态变化, 但有根据说话人区分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人称代词。
• 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实
现的。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
的支配,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
制。
• 1. 搭配语义条件。
• (1)“月亮吃月饼”“苹果玩猴子” ,虽然符合抽象的语法规则: 名词+动词+名词,但是不符合语义组合的条件: “吃”、“玩”、“嗅” 都具有“+动作”语义特征,要求“施动者”必须是具有“+有生”特征, 而“月亮”、“苹果”、“花儿”都不具有“+有生”的特征。如果现 实中出现这样的句子,出于合作的原则,听话者会理解为是童话或幻想 小说,“月亮”“苹果”都是有生命的个体。
第五章__语义和语用讲解
语言的意义一涉及语言形
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
界发生联系。一涉及语言与 现实世界中哪一类现象,这
使用者的关系。
一层次的意义是语言学研究
的内容。
语义学
“天气真热!”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不同, 也许是刚从空调房间出来而 发的感叹,也许是为打发长 时间等车的无聊应酬,也许 是委婉地请听者开窗透气。
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舍去了许多细节。 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
没有明确的界限。 全民性——使用同一种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单义和多义是指一个词只有一种意义或多种意义。
1.单义词,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意义。像“猫”“羊”等都是
单义词。一个词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单义的。单义词在一 种语言中往往是极少数。 术语(行星、光年;海拔、纬度; 微积分、原子能)一般都是单义词。专有名词(北京大学、 鲁迅)以及一部分常见事物的名称(太阳、月亮)和新词 也是单义的。 注意:单纯词中单义词少,合成词中单义词多。
• 反义词的两种类别
• 1)相对反义词。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中间留 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如:冰—冷— 凉—温—热—烫, 大—中—小,赞成—弃权—反对 此类反义词前可加程度副词,否定一方不等 于对方。反义是人们的主观态度和习惯所决 定的,并不一定是科学意义上的相反和对立。 如“黑”和“白”一般认为是一对反义词, 但从光学的角度分析,“黑”是由三原色构 成的,“白”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构成 的,没有任何对立和矛盾的关系。
对于近义词,更重要的是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 别,才能准确地理解各自表达的意义并准确的 使用。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 方面: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学
表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角关系。
2021/1/17
三角关系 (图)
词义
音义结合 语言单位
概括反映
语音 约定俗成 客体
2021/1/17
第四节 语义的聚合
一、语义场: 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
聚而成的场。 语义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层次性
窥见=[+用眼+往一定方向+缝隙里] 眺望=[+用眼+往一定方向+向远处] 瞻仰=[+用眼+往一定方向+崇敬地] 鸟瞰=[+用眼+往一定方向+向下]
3、义素分析可以检验词的搭配关系是否合理。
2021/1/17
第三节 词义
一、词义的内容: 1、词汇意义: 即理性意义、概念意义。 2、语法意义 3、色彩意义: (1)情态色彩: (2)语体色彩 (3)时代色彩:
断言义素——是与邻界词不同的义素,是确定 该词义与邻界词义相区别的义素,是反映事物 本质特征的。
2021/1/17
四、义素分析的作用
1、义素分析揭示了语义的微观层次,有利于语言形 式化;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词义;有利 于机器翻译,人机对话。
2、义素分析为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开辟了新的途 径。
忠实 [+忠诚 +可靠] 忠贞 [+忠诚 +坚定不移]
馒头 [食品+上园下平+用面粉制作+发酵蒸成] 馍 [食品+上园下平+用面粉制作+发酵蒸成+方
言语体]
老太太[+人 +女性 +年老 +褒义] 老太婆[+人 +女性 +年老 +贬义]
语言学概论 第五章
三、词义的类型 2、附加意义 2)语体意义 词运用于不同语体而产生的附加意义,分 口语意义和书面语意义。 口语 书面语 奶奶 祖母 一下子 短暂 口语:活泼、浅显、通俗、自然; 书面语:文雅、庄重、深奥、正式。
书面语体的再分类 公文体 政治体 科技体 文艺体 查 商榷 结晶 涟漪 特此 协商 有机 轻盈 周知 结盟 硬件 萦绕 切望 衰退 收盘 奔流 务希 盟军 沸点 矍铄 惩戒 党委 激光 萧瑟 签署 政见 化合 静谧
第三节 句义(词义的组合)
• 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 1、词语的搭配 •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 实现的。
• 这里的词语搭配主要是指语义上的搭配。
当然,词义的搭配必须符合语法规则,不
符合语法规则时,词在语义上也是不能搭
配的。
2、词语搭配的限制 (1)语法规则的支配 (2)语义条件的限制 A:受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 猴子吃苹果。 苹果吃猴子。X B:受到语义场中其它成员的制约 北京话:吃饭(固体食物) 上海话:吃粥、吃水、吃烟(流体、液体、气体 )
2、词语搭配的限制 (2)语义条件的限制 C: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打毛衣 打渔网X tall man high man X high building tall building X D: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饰效果 褒义 贬义 口语 书面语
2、词语搭配的限制 词义的形成: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 词义的组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凸 现一些语义特征,隐去一些语义特征)
三、反义词 例:男人:女人 A、黑:白 B、左:右 C、高:矮 D、生:死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 的关系。 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 比下位义更多。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 属关系。 上下位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团 体和成员的关系。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雪
派生意义的产生途径主要就是意义的引申,就是 意义之间产生联想。 大体有两种方式:隐喻、换喻
1.隐喻。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
由此产生引申。如“近视” 。
2.换喻。两类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由于这种联系经
常在人们心目中出现而固定化。如“花” 。 上下文具有排除其它意义的作用。
三、词义的概括性(一般性、模糊性、全 民性)
词义的概括性
1、一般性。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纳成一般的、简单的 东西。 2、模糊性。经过概括的概念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 显的界限。
个社会的内部交际就必须使用语言。同时,语言在使用时是 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内部必须按照已有的“约定俗成”使用 语言。所以,词义就必须是全民性的。
第三节
一、词语的搭配
词义的组合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而词语的搭配受 到语法规则的限制,也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1、语义条件的限制。语义条件反映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说“他吃了鸡”,却不能说“鸡吃了他” 。 2、社会的使用习惯。比如现代的中国人称女子好看为
“美”,男子好看为“帅” 。
焦点和预设
第四节 语用
焦点: 句子中的新信息。 说话者所传递信息重点。 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 别关注的部分。 预设: 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 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
第四节 语用
焦点的标示
会话中,通过语调重音标示 小明吃了苹果 小明吃了苹果 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 汉语中“是…的”句 英语中“it is …”句 有些语言中用的句法虚化成分标示 索马里语中 baa
语言学概论 第五章 语义
第五章语义1. 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2. 解释“语义”.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3. 解释“语言意义”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4. 解释“语境意义”.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5. 解释“词义”.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6. 解释“词的理性意义”.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7. 解释“义素”.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8. 解释“义项”.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9. 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仅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10. 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答:一个词可以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11. 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答: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12. 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答:义素研究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间接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13. 解释“单义词”.答: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14. 解释“多义词”.答: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15. 解释“本义”.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16. 解释“引申义”.答:由本义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17. 解释“同义词”.答: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18. 解释“反义词”.答: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19. 解释“上位词、下位词”.答: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内,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上下位关系.其中所代表的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20. 简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关系.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21. 为什么多义词在交际中一般不会造成歧义?答: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1)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上下文会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2. 简答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答:(1)词的理性意义.有的近义词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但它们所指的范围不完全重合.有的近义词的词义所概括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都有所不同.(2)词的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有些是感情色彩不同;有些是语体色彩不同.23. 简答语义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答:层次性是语义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系统性也是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为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语义场的系统性的特点反映出语言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24. 解释“关系意义”答: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25. 解释“语气意义”.答: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26. 解释“述谓结构”答: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即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27. 解释“语义指向”.答: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28. 解释“歧义”.答: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29. 解释“变元”.答: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30. 解释“语义角色”.答: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31. 解释“蕴含”.答: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在一般情况下,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甲乙.32. 解释“预设”.答: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预设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33. 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地位?答: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在用符合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五、义素和义素分析
1.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 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
2.义素分析结果的描写和记录也有两种方式,一 是矩阵图,一是横排结构式。
视线接触人或物 向远处看 注视
看
+
-
-
望
+
+
-
盯
+
+
+
3.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披广泛利用, 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语义的性质
1、语义的概括性: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 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是概括的。
如:衣服、鲁迅
2、语义的模糊性: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
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线。
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 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而词所指范围的中心区 域则是清楚的。
词组和句子都是由词组合而成的,语义模糊的 词语会把模糊性带入这些更大的语言单位,因而 由语义模糊的词语构成的词组和句子也具有语义 的模糊性。 如:高个子、大电视、盛开的花朵
这句话所包含的语义关系意义有:“吃”和 “猴子”之间存在的“动作”和“施事”的意义 和“吃”和“桃子”之间的“动作”和“受事” 的意义。
3、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 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 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可以 通过语调、虚词和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
多——少
热情——冷淡。
九、语义场
1.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 聚合体,类属义素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 征。语义场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如:交通工具
2、语义场与语义中的上下位词有密切的关系。有 些词代表的事物范围大,有些词代表的事物范围 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 所代表的范畴之内,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上下位的 关系,其中代表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代表 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言上由有限多的“谓词—体词”关系类型来表达 (一般称作“动—名”关系)
语义规则
语义结构中谓词义和体词义之间的搭配规则 东西街,南北走,忽闻门外人咬狗。 拿起门来拉开手,拾起狗来打砖头, 又被砖头咬了手。骑着轿子抬着马,吹着锣鼓打喇叭。
注意:动名关系是最重要的语义关系,但语义关系还包括 形名、名名、动动等关系。
二、什么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句子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私が 窓を 開けます。
S
O
V
句法结构
动作(施事,受事) 语义结构 依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
场景中的事件: 物体:具有稳定性、空间性、离散性等特征,由“体词”表
达。 动程:可变性、时间性、连续性等特征,由“谓词”表达。
一、词语搭配成立的条件
(5)词义的组合中,有的语义特征凸显,有的隐去。
脸蛋儿冻得像苹果。 苹果脸 苹果绿
君子之交淡如水。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自古道妇人生性如水,反复无常,况烟花之辈。 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洒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油画很漂亮。那个人干干净净的。水开了。 4、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
那头公牛撞翻了斗牛士。惨案震惊了世界。
5、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
往往涉及一个复合事件。
三、常见的语义角色应该如何理解? (二)外围语义角色
那个人用改锥撬开了箱子。小李用木料做了一个箱子。 1、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无生性
论元结构
论元结构:句子的抽象语义结构
由谓词和相应的论元名词构成
A:你喝不喝茶? B:喝。
论元名词的数量和性质由作为论元结构核心成分的谓词决定
只要句子结构中出现了一个谓词,就一定存在一个论元结构
1)简单论元结构 A老王来了。 B天气特别热。 C瓦特发明了蒸汽机。D他送我一支笔。 简单主谓句
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从这里出发。放在抽屉里。 2、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
大会九点开幕。大会开了两天。 从8点起停止供电,到12点恢复供电。 3、时间: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点,延续
的时段等。
语义角色的省略、还原、凸现
小王走了。
小王通知了。
可能出现的语义角色是由谓语动词的类决定的。
那个孩子吃了一个苹果。洪水冲毁了堤坝。
1、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有生性(主要);自然力
2、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直接受到影响的事物。
一般指事件中自发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已存在的直接客体
我送了小李一本书。我跟小李借了一本书。
3、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
因施事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者(最常见)
定中 偏正 结构
我弟弟 三本书 白白的雪 汽车轮子 海南西瓜 木头桌子
领有者—领有物 数量—事物 状态—主体 整体—部分 产地—产品 材料—产品
句子语义结构的研究 涉及的三方面
(1)语义角色 位于“谓词—体词”语义关系中的名词性成分 考公务员 母亲的回忆 寄钱的地方 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
妈妈,你怎么娶了这 么个坏爸爸?
一、词语搭配成立的条件 (2)受到语义场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方言: 北京话:吃饭 喝酒 吸烟 上海话:吃饭 吃酒 吃烟 湘语:吃饭 吃酒 吃烟
古代汉语:洗——足 浴——身 澡——手 现代汉语:洗——足 洗——身 洗——手
一、词语搭配成立的条件 (3)受到语言社团使用习惯的制约
蛮/满 ~好、 ~清楚、 ~干净、 ~大方、 ~漂亮、 ~便宜、 ~
宽敞、 ~亮堂、 ~舒服、 ~勤快、 ~够意思、 ~对得起 你、 ~说得过去
有点儿 ~坏、~模糊、~脏、~小气、~丑、~贵、~窄、~暗、~
难受、~懒、~不够意思、~对不起你、~说不过去
听说你当上了你们国家的总统啦!
欣闻阁下当选为贵国总统
(2)语义特征 不同的语义角色可能需要不同的语义特征的名词担任 ……修理……。 爸爸 / 钟表 在操场上开大会 在黑板上写字 箭射在靶子上 字写在黑板上
(3)不同语义角色与句子的句法结构有关联(在汉语中主要体现为 “动—名”的相互次序)。
昨天在叔叔家我用他刚买的压力锅炖了一只鸡。
三、常见的语义角色应该如何理解? (一)基本语义角色
胖:(人体)脂肪多,肉多。
肥:含脂肪多(跟“瘦”相对, 除“肥胖、减肥”以外, 一般不用于人。)
一张报纸
老师,可以说“一张黑板”吗?
(地图、卡、邮票……中)国的“钱”怎么是一块一块的?
(桌子、床……)
一块黑板
(豆腐、饼干……)
(地……)
一块钱
一、词语搭配成立的条件 (4)涉及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二、什么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吃包子 盖大楼 来了三个人 交给警察叔叔 开了一朵花 捆绳子 睡沙发 寄上海
动作——受事 动作——结果 动作——施事 动作——对象 动作——主体 动作——工具 动作——处所 动作——目标
语义结构 V( x,y,z……) “动程”和“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可抽象为有限的若干类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三节 句义
一、词语搭配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二、什么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三、如何理解“使动”? 四、常见的语义角色应该如何理解? 五、如何理解语气和情态? 六、如何区分句子的蕴涵、预设?
一、词语搭配成立的条件 (1)符合现实的理据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无色的绿色的念头在狂怒地睡觉。)
张三偷了李四50块钱。 张三抢了李四50块钱。
张三偷了50块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三抢了50块钱。
实际句中某些语义角色可能省略,但据语境可补充还原。
*张三偷了李四。
张三抢了李四。
偷:[偷窃者 遭偷者 失窃物] 抢:[抢劫者 遭抢者 抢劫物]
一种语言的句子中如果凸现角色可以隐去,那么非凸现角 色也可以隐去,反之则不然。
论元结构
2)复合论元结构
A河水很深,水流又急。 B因为雨太大,我取消了原定计划。 C我一下了课就回家了。 D我去超市买了一大堆生活日用品。 复句 连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