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利:法国的国家和民族观念

合集下载

法国现代化经验的启示

法国现代化经验的启示

法国现代化经验的启示)))评5法国现代化6方建中楼均信马生祥教授的新著5法国现代化6¹一书,分上下两册计1038页,洋洋81.4万字,这是我国法国史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它的出版为我国的法国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一近二十年来,我国在法国史研究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出版的专著估计在百种以上。

但专门研究法国现代化的论著不多,据知此前出版的大约只有五种:一是由张丽、冯裳合著的5法国文化与现代化6,它是从文化的视野来研究法国现代化道路并总结其成败得失的一部著作。

二是由沈坚所著5近代法国工业化新论6,它是着重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工业化的进程,尤其是强调法国工业化的特殊性的一部专著。

三是由许平所著5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19世纪)20世纪初)6,它是着重研究20世纪初叶之前法国农村和农民所走的现代化道路的一部专著。

四是由马生祥所著5大革命与现代化:1789)1830年的法国6,它是研究大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作用的一部专著,此书虽在当时称为/独树一帜,耐人寻味0(楼均信:5五十年来中国的法国大革命史研究6,5历史研究62003年第5期),但毕竟只是局限于大革命这一时代。

五是由端木美、张丽、周以光合著的5法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6,它是着重研究法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的一部专著。

而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5法国现代化6,是我国研究法国现代化的第六部专著,无论从内容安排上与时空跨越上均与前五部不同,它是从历史大视野出发,用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大跨度地研究并展示法国现代化的场景,系统阐述了从原始社会直至20世纪70年代法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从中总结出法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学术专著。

正如我国著名史学家庞卓恒教授为本书所写的序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国学术著作中全面阐述法国现代化历史过程的第一部专著0。

二这是一部颇具价值之作。

本书在论述现代化进程时,总结出了诸多令人深思、颇具价值的观点。

从战歌到国歌_《马赛曲》与法兰西民族国家象征的构建

从战歌到国歌_《马赛曲》与法兰西民族国家象征的构建

从战歌到国歌_《马赛曲》与法兰西民族国家象征的构建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战歌到国歌_《马赛曲》与法兰西民族国家象征的构建从战歌到国歌:《马赛曲》与法兰西民族国家象征的构建法国的国歌《马赛曲》(La Marseillaise)自诞生以来一直持久地承载着法兰西民族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由的渴望。

浅析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及其特点

浅析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及其特点

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师范05级高婧睿050110755浅析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及其特点作为法国历史上尤为重要的一段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大革命已成为了当今人们了解法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这学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法国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对法国大革命的大致历史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我在看完这本书后对“大革命”的一些见解。

在传统的历史中,我们都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法国的一次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的革命运动,因为我们一向都认为,它打倒了旧的封建社会,使得法国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从此以后法国就与旧的封建社会截然分开,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都知道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前后的联系,大革命对于原来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没有一定的继承,只不过可能这种继承在一种环境下被掩盖了起来。

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看起来与以前的制度不一样,其实在本质上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们学习历史,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溯源找寻大革命爆发的渊源。

一方面,这一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法两国出现的等级代表会议。

在等级代表会议中,国家赋税的摊派权掌握在等级代表会议手中;国王握有军事和司法权,而市民阶层的要求也获得了一定的满足。

因此“限制王权”和“主权在民”这种契约的思想早在大革命爆发前400多年前就已经植入人们的脑海之中。

当18世纪后期法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国王路易十六只是一味要求征收新税而无视第三等级的改革要求时,法国民众已经形成的“限制王权”的思想和积压已久的愤怒一并爆发了。

另一方面,法国这样一个国家的传统就是革命,革命只是他们表达对于现社会的不满,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许多原以为源于大革命的感情,许多我一直认为只可能来自大革命的思想,和只产生于大革命的习惯;我时时碰到深植于这片古老土壤中的当今社会的根系”。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革命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却巩固了中央集权制”。

12.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法兰西内战》到《国家与革命》

12.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法兰西内战》到《国家与革命》

12.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法兰西内战》到《国家与革命》我们说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芳龄好像只有30岁,恩格斯芳龄28岁,马克思是1818年生人,恩格斯是1820年生人,然后到1848年他们发表这个,所以他们都是很年轻的,两个小伙子,他们的思想是会发展、会变化的,那么到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国家的这种重要性,你在共产党宣言里仅仅告诉说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后国家就到了无产阶级手里,从资产阶级转到了无产阶级手里,然后你又可以干任何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假设。

但是说怎么样转到你的手里?就说这个过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从资产阶级手里转到无产阶级手里,这中间是有发展的,那么给他们这种思想的发展一个最大的促进,在马恩还在世的时代,这个促进就是最主要的是在巴黎公社,这就是我写的第二个《法兰西内战》,《法兰西内战》实际上就是讲了普法战争之后,巴黎发生了工人起义,建立巴黎公社,然后在马克思看来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光辉的范例,恩格斯甚至是说再后来写得《法兰西内战》的第一个重印的序言,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国家是什么样子吗?你就去看巴黎公社吧。

所以说实际上在马恩的理解里面,巴黎公社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第一个,的确如果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这套逻辑来理解、来看待历史的话,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的一个国家。

那么《法兰西内战》法国内战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理论注入了什么?事实上是把暴力作为夺取国家、打碎国家的必要的手段,我们仔细去想想,共产党宣言里面那句话:“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无产阶级可以夺取国际及自身组织为统计阶级的无产阶级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但是怎么样做没有说,是不是可以是和平的,而大家一举手说,对不起你下台我来,因为我人数比你多。

事实上,后来它即使是在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成功之后,当所谓的欧洲革命的重心,从法国转到了德国,后来从德国转到了俄罗斯,俄国,就一直存在着一个所谓的可不可以走议会的道路,比如说大家现在可能不太读《国际共运史》了,就说一直有存在一部分人说:“现在不是可以搞选举了吗”,尤其是在德国,德国我们知道社会民主党的势力是很大的,比如说现在德国上一任总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要施罗德同志,在某种理由上,现在是默克尔女士,以前你可以叫他同志,为什么,因为施罗德总理所在的那个党是叫德国社会民族党,德国社会民族党是民族的党,德国社会民族党是谁的党,德国社会民族党是(里布克内希和贝贝尔)这些人的党,他们是马恩之后的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他们是一些工人党,那么在德国的第二帝国,就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尤其很有意思的,正当马克思、恩格斯欢呼说无产阶级终于找到了建立政权的方式,那就是暴力革命,当然说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把这条发挥的淋漓尽致,发挥到淋漓尽致要等到列宁同志,但马克思、恩格斯至少在巴黎公社这一次失败的实践之中看到了说,你要想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用暴力,无可否认的,而且毫不羞愧的使用暴力,暴力使用到极端,建立国家。

专题:30年来的法国史研究

专题:30年来的法国史研究

关于法国近代化的论著


张丽、冯棠:《法国文化与现代化》,从文化的视野 研究了法国现代化道路总结其成败得失,尤其强调文 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沈坚:《近代法国工业化新论》中,重点论述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法国特色。 马生祥:《法国现代化》一书中,对法国现代化的道 路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从历史大视野出发, 阐述了从原始社会直至20世纪70年代法国现代化的历 史进程和经验教训,强调环境与现代化的重要关系。

第二方面: 现代化(农业为本而实现现代化)

陈崇武、金晓常:法国资本主义的5个基本特征: 法国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税; 农业中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后来则成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障碍; 整个近代,法国小企业与大企业长期并存,既弥补了 大企业的不足,又造成生产分散和劳动力的浪费; 法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轻 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优势; 金融资本特别发达,是通过借贷资本形式出现,因而 影响了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经济起飞、持续增长、农民问题



戴成钧:法国20世纪20年代工业的起飞是19世纪末以 来工业化的继续和发展,是第2次工业革命的深化。 沈坚:法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增 长模式,即渐进的但却相对持续的增长,具有无经济 “起飞”阶段的特点。 金重远:农民问题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农民必须接受“改 造”,以便融入 英国、法国、美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都走过了不同的 道路,并对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法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是在变化中的?法国文化对世界有重大的贡献?中国和法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和影响不可忽视?今天介绍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部分研究成果首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率先成立?1979年成立中国法国史研究会而后华东师大成立法国史研究室后被当权者撤销?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在国内率先成立30年来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国史参考书目

法国史参考书目

法国史参考书目一、通史类1.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2. 陈文海:《法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采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4. 刘文立译注:《法国史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5. 科林•琼斯:《剑桥插图法国史》,杨保筠、刘雪红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6. 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法国文化史》(四卷本),中译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李宏图主编:《法国史研究的新视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二、各章参考书目导论1. 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顾良,张泽乾译,商务印书馆,1994,1995,1997..2. Pierre Nora, Les Lieux de Mémoire : La République, La Nation, Les France (éditions Gallimard),3 vols, 1984-1992.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第一章法兰西的童年1. 理查德•利基著:《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2. C.沃伦•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陶松寿译,陶松云校,商务印书馆,1988年。

3.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O.M.道尔顿英译,寿纪瑜戚国金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4. 戴尔•布朗主编:《凯尔特人:铁骑时代的欧洲》,任帅翻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5. 泰德•奥尔森:《活着的殉道者》,朱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 埃吕埃尔:《凯尔特人的欧洲》,邵明丁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二章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1. 雅克•勒高夫:《圣路易》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Marc Bloch,The Royal Touch,translated by J. E. Anderson, Dorset Press,1989.3.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张绪山李增洪候树栋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法兰西民族 价值观

法兰西民族 价值观

法兰西民族的价值观在欧洲大陆的西部,有一个国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法兰西共和国。

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民族之一,法兰西民族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深深烙印在法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了法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一、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

在法国,人们坚信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信仰和选择的权利。

这种自由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还渗透到了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

法国拥有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大学,这些机构鼓励人们自由地探索知识、表达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等是法国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法国,人们坚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性别、种族、信仰、社会地位等差异。

这种平等观念在法国的法律体系和社会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法国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博爱是法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

在法国,人们坚信人类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各种挑战。

这种博爱精神在法国的文化和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法国的文学作品、电影和音乐等常常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共同问题。

二、重视人权和个人尊严在法国,人权和个人尊严被视为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法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善的人权保障体系之一,其宪法和法律对个人权利和自由做出了明确规定。

法国人民坚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尊严和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

在法国,尊重人权和个人尊严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任何侵犯人权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追求知识和教育在法国,知识和教育被视为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法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之一,其高等教育更是享誉全球。

在法国,教育被认为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这种重视教育的观念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还体现在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方面。

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国认同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国认同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国认同危机的根源是什么法兰西民族是指法国主体民族。

另有部分居住在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及加拿大等国。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国认同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国国家认同危机的根源介绍法国的确正在遭遇某种国家认同危机。

2001年,在法国举行了一场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足球比赛,当《马赛曲》在球场奏响的时候,法籍阿尔及利亚裔球迷的嘘声盖过了国歌声。

比赛过程中,这些球迷挥舞的也是阿尔及利亚的星月旗而不是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

今年11月15日,当阿尔及利亚获得2010年世界杯入场券的时候,这一幕又再次上演。

2005年10月,3个非洲移民后裔因躲避警察盘查而躲入变电站内部,造成两人死亡。

该事件引发遍及法国全境的大规模族群骚乱。

除了移民问题外,法国国家认同危机还表现为少数族群的分离主义运动,如科西嘉独立运动,族群意识不断增强的巴斯克、加泰罗尼亚和洛林问题等。

这些事件一方面表明法国实施多年的多元文化政策正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法国国家认同的根基——对法兰西民族独特性和整体性的认同——已经发生动摇。

法国国家认同危机的历史根源当代法国国家认同危机的根源首先存在于其民族意识形成的历史过程中。

法兰西民族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以其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社会价值发源地身份傲视全球。

在法国人的民族想像中,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高卢人抗击罗马凯撒大帝的征掠,还可以追溯到496年法兰克国王克劳维斯接受洗礼,也可以追溯到百年战争期间为独立自由而抗争的圣女贞德。

但是作为一种现代指向的民族概念,法兰西民族的形成要比法兰西的历史晚许多。

英国当代著名学者霍布斯鲍姆认为,法国人是在作为现代国家的法国出现之后才形成的。

一般认为,现代民族主义最早萌芽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现代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也由此开始。

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墓志铭

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墓志铭

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墓志铭——评介《碎片化的历史学》马胜利《世界历史》(京),2009.6.137—144[作者简介]马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09.6.137—144年鉴学派及其所代表的“新史学”当属20世纪最重要的史学现象,它们不仅在法国史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而且对全世界的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已故的史学前辈张芝联先生颇为重视对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研究。

除亲自撰文评介外,他还敦促我们:“今后要继续注视年鉴学派的发展趋向,以便在一适当时机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

”①笔者应北京大学出版社之约,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弗朗索瓦。

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一一从(年鉴)杂志到“新史学”》②一书的翻译,现将该书的内容和观点作一评介。

一、向主流史学的挑战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是年鉴学派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它在法国史学界如日中天,在公众中也享有崇高声誉。

而法国史学家弗朗索瓦.多斯则敢于向年鉴学派提出挑战,并以《碎片化的历史学》一书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评价。

多斯是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左翼历史学家,出于对史学理论的热衷,他长期关注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动态与走向,其博士论文(1983年)便以“年鉴学派”为题。

尽管年鉴学派在当时代表主流史学,但多斯“已预感到年鉴学派所代表的新史学将出现危机和必将瓦解”(再版前言),并对年鉴学派,主要是第三代进行了批判。

最初,年鉴学派对多斯的挑战采取了“冷处理”态度,“他们商定永远不提及《碎片化的历史学》一书,并把该书提出的问题视为无端的攻击”(再版前言)。

但到后来,年鉴学派也不得不承认新史学面临的危机。

《年鉴》杂志1989年11—12月专号以“关键性的转折”为主题,主张对以前的立场进行批判,并承认“《碎片化的历史学》一书提出的主要批评是有根据的,历史学科面临着分化瓦解的危险”(再版前言)。

回顾这段历史时,多斯也承认《碎片化的历史学》“在论战方面带有不少当时的印记”与一些情绪化和偏激的说法,但他重申自己“至今依然坚持在书中提出的主要批评,并没有改变对年鉴学派自192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断续传承的系谱所作的勾画”(再版前言)。

2024-2025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9月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9月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益阳市2025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考试时量:75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夏至早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以沟、坑等遗存(祭祀自然神)为主,晚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宗庙和王陵区,并发展出王室专有的祭品和礼仪。

这一变化说明( )A. 专制王权不断强化B. 宗法、分封制确立与发展C. 人文主义思想出现D. 祭祀活动遵循天人合一思想2. 汉昭帝(前94年——前74年)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

双方的观点如下表,据此可知( )儒生(贤良、文学之士) 主张桑弘羊 (御使大夫) 主张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存亡接绝,而天下从风……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除障塞,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中国无干戈之事矣……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则浸以深。

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

诸生言以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

诸生上无以似三王,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安蒸庶而宁边境者乎?A. 朝中分歧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B. 争论为武帝解决边患提供支持C. 东汉时期监察机构权力日益衰落D. 朝廷之中的朋党之争日趋严重3. 花蕊夫人(约886——926),五代十国女诗人、后蜀后主孟昶妃子,一生创作了大量宫词(以宫廷日常生活琐事为题材诗)。

马胜利:法国的国家和民族观念

马胜利:法国的国家和民族观念

马胜利:法国的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作者:马胜利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90 更新时间:2012-6-13 9:41:48法国属于典型的欧洲民族国家。

历史表明,法兰西民族和国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长期演变的产物,法兰西与其说是个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政治观念。

大革命传统和共和主义理念奠定了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基石。

而如今的全球化发展和欧洲一体化的深入,以及移民问题引发的危机对法兰西民族国家观念、社会文化模式和民族认同也提出了挑战。

一、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人有句名言:“我们的祖先是高卢人,我们的祖国是法兰西。

”这实际上表明,法兰西民族并不是先天存在,它是高卢原住民和外来的蛮族法兰克人,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

(一)国家和民族的形成过程法兰西主要不是个地理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产物,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这一观点已是法国历史学家们的共识。

法国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始于13世纪初。

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两次击败英国,收复失地,实现了法国的初步统一。

法王也不再是虚君,而成为超越其他封建领主的国君。

后来,腓力四世(1285-1314)同教皇的斗争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1302年,腓力四世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商讨王国大事,与教皇分庭抗礼。

1305年,法王将教皇所在地迁到法国的阿维尼翁,使教皇屈从于法王的权威(阿维尼翁之囚)。

14-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民族意识。

经过争夺领土和王权的长期斗争,法王查理七世于1453年取得最终胜利。

而在抗英救国中英勇捐躯的圣女贞德更成为法国第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在此之后,路易十一(1461-1483)强力剥夺了封建贵族的领地,法国专制君主制开始形成。

查理八世(1483-1498)兼并布列塔尼后,法国的近代版图基本确立。

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和领土完整为法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制王权形成后,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路易十四南征北战,扩张领土,为法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弗朗什—孔泰地区和阿尔图瓦地区,征服了梅斯、凡尔登和阿尔萨斯地区。

羊脂球和李香君形象的差异性分析——从丹纳的三要素决定论出发

羊脂球和李香君形象的差异性分析——从丹纳的三要素决定论出发

收稿日期:2016-02-18作者简介:张家玮(1993—),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生,主要从事中韩现当代文学研究。

①马胜利:《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欧洲研究》2012年第2期。

②③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0、163页。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历史上有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刻画出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妓女形象,其中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所作《羊脂球》中的女主人公羊脂球和中国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笔下古典历史剧《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都是很典型的代表。

运用丹纳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决定论来分析《羊脂球》和《桃花扇》中的这两个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她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羊脂球;李香君;种族;环境;时代;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6)02-0041-03第32卷第2期Vo l.32No .22016年6月Jun .2016无论古今中外,妓女一直都是被歧视并徘徊在社会最边缘的群体,然而,这个群体却始终是文学作品中的宠儿。

作家可以通过妓女形象以及其身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来揭露最隐蔽但又最真实的世道人心。

因此,历史上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妓女都被刻画成被同情或个别被赞扬的形象,这其中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所作《羊脂球》中的女主人公羊脂球和我国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笔下的古典历史剧《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都是很典型的代表。

笔者将基于丹纳的三要素决定论,来比较分析羊脂球与李香君两个形象的差异性。

一、不同的种族特征形成不同的人物性格丹纳所说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

从这个定义来看,种族指的是不同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各种永恒不变的先天属性,在丹纳看来种族特征是对文学创作有着直接影响的。

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

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

作者: 马胜利[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欧洲研究
页码: 21-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法兰西民族国家;共和原则;移民问题;民族认同
摘要:法兰西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演变的产物。

大革命传统和共和主义理念奠定了当代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基石。

在民族观念方面,法国与德国的分歧与历史文化差异有关,但也是欧洲大陆两大国政治博弈的产物。

在法国,共和同化政策被视为进步和文明的表现。

法国在社会文化模式和移民政策方面历来强调“大一统”和“共和原则”,这主要是由于法国在世界上长期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国地位所决定的。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危机,法国的民族国家观念、社会文化模式和民族认同受到了严重挑战。

法国人不得不对法国的社会文化模式、法兰西民族认同,以及法兰西的前途进行重新思考。

法兰西民族的激进主义传统

法兰西民族的激进主义传统

作者: 马胜利[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欧洲研究
页码: 112-125页
主题词: 法兰西民族;激进主义传统;法国;社会政治环境;小产业主
摘要:激进主义是法兰西政治文化的重要表现,它贯穿于法国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政治体制和人们的心态之中。

1789以来的历次革命构成了法国的革命传统。

不懈地推崇平等理念也是激进主义的表现。

激进主义传统还体现在政治生活动荡方面,与英国人和美国人不同,法国人似乎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在笛卡尔和萨特的故乡,“替天行道”的知识分子在促成激进主义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激进主义传统是由法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特殊状况所决定的:旧势力异常顽固而资产阶级相对弱小;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力量十分强大;小产业主观念根深蒂固等。

尽管如今法国和欧洲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激进主义仍不失为法国和法国人的重要思想特征。

“欧洲的中国,亚洲的法国”

“欧洲的中国,亚洲的法国”

标签:杂谈1. 问:WORD 里边怎样设置每页不同的页眉?如何使不同的章节显示的页眉不同?答:分节,每节可以设置不同的页眉。

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页眉和页脚――首页不同。

2. 问:请问word 中怎样让每一章用不同的页眉?怎么我现在只能用一个页眉,一改就全部改了?答:在插入分隔符里,选插入分节符,可以选连续的那个,然后下一页改页眉前,按一下“同前”钮,再做的改动就不影响前面的了。

简言之,分节符使得它们独立了。

这个工具栏上的“同前”按钮就显示在工具栏上,不过是图标的形式,把光标移到上面就显示出”同前“两个字来。

3. 问:如何合并两个WORD 文档,不同的页眉需要先写两个文件,然后合并,如何做?答:页眉设置中,选择奇偶页不同与前不同等选项。

4. 问:WORD 编辑页眉设置,如何实现奇偶页不同比如:单页浙江大学学位论文,这一个容易设;双页:(每章标题),这一个有什么技巧啊?答:插入节分隔符,与前节设置相同去掉,再设置奇偶页不同。

5. 问:怎样使WORD 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答:页面设置-页眉和页脚,选首页不同,然后选中首页页眉中的小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选择无,这个只要在“视图”――“页眉页脚”,其中的页面设置里,不要整个文档,就可以看到一个“同前”的标志,不选,前后的设置情况就不同了。

6. 问:如何从第三页起设置页眉?答:在第二页末插入分节符,在第三页的页眉格式中去掉同前节,如果第一、二页还有页眉,把它设置成正文就可以了●在新建文档中,菜单―视图―页脚―插入页码―页码格式―起始页码为0,确定;●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确定;●将光标放到第一页末,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应用于插入点之后,确定。

第2 步与第三步差别在于第2 步应用于整篇文档,第3 步应用于插入点之后。

这样,做两次首页不同以后,页码从第三页开始从1 编号,完成。

7. 问:WORD 页眉自动出现一根直线,请问怎么处理?答:格式从“页眉”改为“清除格式”,就在“格式”快捷工具栏最左边;选中页眉文字和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设置选无。

“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法国的移民问题

“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法国的移民问题

作者: 马胜利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欧洲研究
页码: 105-118页
主题词: “共和同化原则”;法国;移民问题;语言;文化;宗教
摘要:法国在历史上属于对外来移民开放的国家。

法国人从大革命起便树立起这样一种理想观念:在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中,所有人都享有平等地位,国家对公民一视同仁。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法国把自己变成一个“大熔炉”,所有外来移民都应当放弃自己原来的语言、文化和宗教,接受共和国的同化,以便成为法国公民。

这种“大一统”的共和同化政策在19世纪对来自欧洲诸国的移民颇为有效。

但二战后的新移民多来自阿拉伯和非洲地区,且信仰穆斯林教,这使超越了法国“大熔炉”的同化能力。

如今,移民问题已成为法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法国的社会文化结构正在由共和“大一统”模式向多元文化社会模式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胜利:法国的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作者:马胜利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90 更新时间:2012-6-13 9:41:48法国属于典型的欧洲民族国家。

历史表明,法兰西民族和国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长期演变的产物,法兰西与其说是个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政治观念。

大革命传统和共和主义理念奠定了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基石。

而如今的全球化发展和欧洲一体化的深入,以及移民问题引发的危机对法兰西民族国家观念、社会文化模式和民族认同也提出了挑战。

一、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人有句名言:“我们的祖先是高卢人,我们的祖国是法兰西。

”这实际上表明,法兰西民族并不是先天存在,它是高卢原住民和外来的蛮族法兰克人,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

(一)国家和民族的形成过程法兰西主要不是个地理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产物,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这一观点已是法国历史学家们的共识。

法国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始于13世纪初。

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两次击败英国,收复失地,实现了法国的初步统一。

法王也不再是虚君,而成为超越其他封建领主的国君。

后来,腓力四世(1285-1314)同教皇的斗争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1302年,腓力四世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商讨王国大事,与教皇分庭抗礼。

1305年,法王将教皇所在地迁到法国的阿维尼翁,使教皇屈从于法王的权威(阿维尼翁之囚)。

14-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民族意识。

经过争夺领土和王权的长期斗争,法王查理七世于1453年取得最终胜利。

而在抗英救国中英勇捐躯的圣女贞德更成为法国第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在此之后,路易十一(1461-1483)强力剥夺了封建贵族的领地,法国专制君主制开始形成。

查理八世(1483-1498)兼并布列塔尼后,法国的近代版图基本确立。

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和领土完整为法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制王权形成后,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路易十四南征北战,扩张领土,为法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弗朗什—孔泰地区和阿尔图瓦地区,征服了梅斯、凡尔登和阿尔萨斯地区。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洛林地区被法国兼并。

1789年,地中海中科西嘉岛正式归属法国。

1860年,拿破仑三世最终又将萨瓦和尼斯地区并入法国领土。

于是法国的版图便成为了今天这个样子。

因此在法国,“天然疆界”论其实只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

法国历代统治者没有一成不变的信条。

近代以前的欧洲国君主为扩张领土而频繁见仗。

法国大革命虽把天然疆界论立为一项原则,但它并不能阻碍法国军队把革命和战争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

从19世纪中期到二次大战结束,法国领土又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动。

在1789年大革命中,人权宣言把民族(Nation)确立为集体认同,把公民权和民族主权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

在整个19世纪,共和派坚持强调民族价值,将民族国家化、合法化。

经过1830年、1848年和1870年革命和战争,和国派终于把民族国家的观念与共和国结合在一起。

第三共和国以法律形式把三色旗、马赛曲和玛丽娅娜[1]确定为法兰西共和国的象征。

共和派在具体的法国人之上创造出一个抽象概念——法兰西。

对于大部分法国人来说,法兰西不仅仅是共同利益的组合,或操同一种语言的群体,它还是一种更加崇高和超验性的实体。

德意志帝国的勃起和统一使法国人感到巨大威胁,也强化了其自身的民族意识。

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收复失地成为激发民族情绪的有力工具。

共和派领袖儒勒·费里(Jules Ferry)建立起“免费、义务、世俗”的教育制度。

遍布全国各村镇的小学承担起向全民灌输共和思想和民族语言的使命。

保罗·贝尔(Paul Bert)1882年在《论公民教育》中写道:“一国人民需要有崇高的情感,统一的思想,共同的信仰。

我们要将对祖国热烈而理智的信仰、崇拜和爱戴灌输到孩子们的精神和心灵中,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

公民教育的使命正在于此。

”[2]官方史学家拉维斯的《法国史》对法国人影响极大。

作为学校课本,该书有读者数百万人。

为灌输臆造的民族国家理念,他提出“法国从史前期便存在于当前的地理范围内。

”他还把法国的特性永恒化,指出法国的“民族气质”始终不变。

共和派的民族主义教育收到了效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全体法国人,甚至包括在战前激烈反战的社会党人和工团主义者都高喊着“保卫祖国!”奔赴战场。

二战初期,法国惨遭挫败,法兰西则成为鼓舞法国人生存和斗争的精神支柱。

戴高乐主义的特点之一是宣扬“法兰西赋有神圣的使命”,强调法国的独立自主和强国地位。

尽管戴高乐深知法国的能力有限,但他不惜通过一系列象征性行为,夸大法国的力量和作用,以使各国相信法国是名副其实的伟大战胜国。

[3]2、法兰西的大国梦情结法兰西民族有明显的“大国梦”情结。

法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特性和向世界传播先进文明的革命特性。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扩展到整个欧洲。

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以武力将欧洲旧制度砸得七零八落。

从那时起,法国人心中的大国观念便同历史使命感搀杂在一起。

“高卢雄鸡”也成为法国人的象征。

在众多法国人眼中,法国不仅超凡脱俗,而且负有神圣使命。

浪漫主义史学家米什莱也把法兰西誉为地球的精灵。

他在《人民》一书中写道:“假设法兰西灭亡了,全人类的友好联系便会瓦解,造就地球生命的爱情将失去活力,地球将和其他星球一样进入冰川时期。

”戴高乐将军对法兰西的神圣更是笃信不移:“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她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她遭受惩戒性的遭难。

……但我理智的一面又使我确信,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唯有丰功伟业才能弥补法国人民天性中的涣散……总之,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为法国。

”[4]法国人从不愿附和他人,甚至好为人师。

不能否认,法国人在内心里怀着一种对人类的责任感。

然而,这种民族责任感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促进正义事业,同样也能助长侵略行为。

历史上的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者都曾打着传播文明的旗号欺负弱小民族。

法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确有很多令人羡慕的财富。

但它送上门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只有到它家里才能找到你所需要的。

在这方面,青年时代曾赴法求学的周恩来、胡志明等革命家应当最有感受。

既然是“大国梦”,就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一百多年来,特别是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德国的崛起,美国的强大,使法国的强国地位受到挑战。

因此,保持大国地位便成为法国外交的重点。

从拿破仑三世到戴高乐,法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旨在恢复大国的光荣。

但是,大国地位需要靠“硬”、“软”两种国力的维持。

“硬国力”包括人口、面积、工业、金融、军事实力等;“软国力”包括文化、语言、历史因素,以及大国意识。

法国维持大国地位所面临的问题是“软国力”有余,而“硬国力”不足。

冷战期间,身为“中等强国”的法国曾成功地利用美苏矛盾和联合欧洲来加强自身地位,达到了“用二等车票乘一等车厢”的目的。

从90年代起,法国对外战略目标与其实力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

1989年后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给法国带来的挑战似乎更多。

当今国际竞争重点在综合国力上,法国在这方面已落在德、日之后;在政治上,法国的地位也趋于下降,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特殊地位也开始受到威胁;法国核力量的重要性已大为减弱,所以它不得不与北约达成妥协。

二、法兰西民族观念的特点1、民族观念的演变18世纪前,民族是指同源群体。

根据这种概念,法国应当有法兰西、比加底、诺曼底和日耳曼尼4个民族。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和比利牛斯条约把阿尔萨斯、阿尔图瓦、皮涅罗尔、鲁西戎等也纳入了法国。

18世纪至1870年,法国人在民族概念中增加了政治含义:合法要求政权的贵族或平民。

为国王效力的历史学家(如Henri de Boulainvelliers)大力宣扬民族伟业,认为贵族源于英雄的法兰克,天生应拥有特权并代表民族。

而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布里(Gabriel Bonnot de Mably)则认为,被法兰克王国征服后,包括高卢在内的各民族逐渐融入法兰西。

从这时起,贵族的民族观念,即血缘和贵族权利论与启蒙思想,即民族同化论便成为两股对立的思潮。

卢梭提出社会契约维持社会成员的统一。

启蒙思想家把民族视为法国人民的政治表现。

在西哀耶斯的《什么是第三等级?》和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民族成为资产阶级推翻贵族特权的口号。

大革命爆发后,一些在阿尔萨斯拥有地产的德意志贵族因利益受损而提出申诉。

这一事件被提到法国国民议会。

议员梅兰·德·杜埃的发言表达了新的理念:“在专制主义时期,是条约把阿尔萨斯与法国合在一起。

现在,阿尔萨斯人与法国人民结为一体是出于自愿。

”[5]由此产生了民族自决权的原则。

法国大革命破天荒地向世界宣称:对某一历史共同体的归属应以自愿为原则。

1790年7月14日“结盟节”,法国各省都派代表前来巴黎,并在庆典中庄严宣布志愿加入法兰西民族。

从此以后,法国人不再有布列塔尼人、普罗旺斯人、勃艮第人之分,他们都是法国人。

就连支持法国革命的德意志人席勒、美国人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潘恩和巴罗也被授予了法国荣誉公民的称号。

因此有历史学家说:“法兰西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种观念。

”法兰西民族统一的大业也是精神力量推动的结果,这种力量表现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在大革命中被称作“总意志”(源于卢梭的理论)。

在法国人看来,如果没有民族意识作基础,民族本身便不可能存在。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学家还依据档案资料为民族国家理念提供依据。

梯也里提出,应当用人种而不是气候解释历史特性。

他提出,法国贵族源于法兰克,第三等级源于高卢:法国是“一块土地上的两个民族”,后来经过长期磨合才逐步融合在一起。

1870年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并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

法国历史学家、知识分子开始维护民族共同体,鼓吹对德战争,提倡集体意志。

民族主义思想家勒南提出,民族的基础是“拥有共同的传承记忆、共同生活的愿望和发扬传统的意愿”。

泰纳也强调,“民族特性”在于历史渊源。

巴莱斯则提出,民族应当拥有“共同的坟墓”。

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史学家则主张“强化民族记忆”。

拉维斯把民族视角与科学视角混为一谈,他的《法国史》只写到路易十四时期,目的在于勾画法兰西的统一和强盛,鼓舞法国人对祖国效忠。

该书作为官方历史教科书被多次再版。

从一战到1980年,法国思想理论界对民族国家问题的讨论有所减弱。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党上台后,“共和传统”被重新用来强化左翼政权的基础。

近年来,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深入使原有的民族国家观念受到冲击;日益增多的外来移民引发有关民族认同的辩论;随着地区经济文化权利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地方分权和权力下方成为法国舆论关注的重点。

在这种背景下,法国社会再度兴起了强调民族主权、民族认同和共和传统,乃至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