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博弈研究

合集下载

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的研究

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的研究

三次台湾海峡军事⽃争决策的研究2019-04-281950年代及1990年代,中国⼈民解放军曾经三次在台湾海峡地区采取军事⾏动,这些⾏动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政府不断追求国家最终统⼀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特殊⽅式。

不同时期发⽣的三次军事⽃争各有其具体⽬的和作⽤,⽽历次决策则存在着⼀些共同的特点,如决策⽬标的多样性、有限性和政策调整的随机性,由此导致了决策过程相当复杂。

从更⼴泛的⾓度看,三次台海军事⽃争都是在中美关系恶化或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的,中国的决策都含有对美国的政策做出反应的成分。

关键词:台湾海峡/ 军事/ 决策/ 统⼀作者⽜军,法学博⼠,1954年⽣,北京⼤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本⽂的⽬的是研究1954—1955、1958、1995—1996年三次台湾海峡地区军事⽃争过程中中国决策的基本特点。

中国学术界在研究1950年代两次台海军事⽃争决策⽅⾯取得不少成果,其共同特点是⼒图⽐较细致地勾画有关的决策过程,试图揭⽰并详细分析中国决策动机的复杂性。

最近出版的⼀些论着表明,这⽅⾯的研究正取得重要的进展。

①「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逄先知、⾦冲及主编《传(1949—1976)》(上),中央⽂献出版社,2003年;赵学功:《第⼆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侯晓佳:《炮击⾦门决策与曲折进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3年第2期。

不过也必须承认,⼀些档案未公开所造成的限制和由此⽽产⽣的种种问题仍然存在。

迄今为⽌,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研究1995—1996年台海军事⽃争决策的成果问世,⼀个重要原因是事件发⽣的时间⽐较近,因⽽不可避免地缺乏必要的历史资料。

这种情况近来略有改变,如新近出版的钱其琛的《外交⼗记》提供了重要信息。

借助与美国学术界的交流和利⽤美国⽅⾯同样相当有限的历史资料,固然可以帮助加深对有关问题分析,②「钱其琛:《外交⼗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论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的中美信息沟通

论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的中美信息沟通

从 15 9 4年 起 , 随着 朝鲜 战场 的停 战和 美 国推行 的“ 放 蒋 出笼 ” 政策 , 国领导 人 又把 解 放 台湾 和 沿海 岛 屿放 在 中 突 出地 位 。并 于 当年 9月份 爆发 了第一 次 台海危机 , 中美 双 方再 次处 于剑 拔 弩 张 的危 险状 态 。但 是鉴 于 朝鲜 战 争 初 期 双方在信 息沟 通方 面失败 的教训 , 双方也 更加 谨慎 地 处 理 所 面临 的 危机 , 紧张 的军 事对 峙 背后 , 在 双方 为 了更 加表 明 自己的立 场 和 了解 对 方 意 图 , 都小 心 翼翼 地 传递 、 解 读彼 此 的信息 , 力避 免 直接 军 事 冲 突。 为此 , 极 双方 在 危机期 间进 行 了多种形 式 的信 息沟通 。
对方的行动 , 积极收集对方的信 息 , 并进行 了必要的接触和信 息沟通 。经过双方的理智的决策, 最终有效 的控 制 了局
势 。这 期 间 中 关双 方 的信 息 沟通 和 解 读 为 双 方 危机 决策 制 定 产 生 了至 关重 要 的 作 用 。 关键 词 : 台海 危 机 ; 美 ; 息 沟通 中 信
摘 要 :9 4—15 15 95年 的 第 一 次 台 海危 机 表 面是 海峡 两 岸 的对 抗 危 机 , 实质 则是 中 美 两 个 对 立 国 家 发 生 的严 重 其 冲 突 。危 机 使 中 美双 方 处 于“ 战争 边 缘 ” 态 , 双方 决策 层 并 非像 舆 论 宣传 的 那 样 的 冒险好 战 , 是认 真试 探 、 察 状 但 而 观

山战役 后 , 方 关 系 变得 更 加 紧 张 。 中 国政 府 在 解 放 大 双 陈 岛之后 开始 采 取 主动 缓 和 台海 的 局 势措 施 , 恩 来 在 周

中美战略博弈分析报告

中美战略博弈分析报告

中美战略博弈分析报告美国和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大国。

两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包括竞争、合作和博弈等多个层面。

中美战略博弈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全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贸易和投资方面。

美国一直担心中国的经济崛起会对其在全球的经济地位造成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也希望通过经济实力的增强来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地区影响力。

这种竞争带来了一系列的争端,包括贸易战、投资限制和知识产权纠纷等。

两国之间的经济博弈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市场准入、产业政策和国际规则等,对于全球经济秩序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军事领域,中美之间的博弈主要集中在地区冲突和军备竞赛上。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受到了美国的关注和制约,美方担心中国崛起会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了军事存在和与盟友的合作,并针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军事应对措施。

此外,两国还对南海和台海等地区存在纷争,进一步加剧了双方之间的军事竞争和对抗。

除了经济和军事领域外,中美之间还有一系列的政治博弈。

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经常保持着相互对抗的立场,争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和支持。

例如,中美之间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态和对国际组织的参与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

同时,两国也在国际议题上进行合作,如气候变化和反恐等领域。

总体而言,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是一场充满挑战和复杂性的竞争。

双方在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存在多层次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一系列争端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需要保持冷静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对话和合作来化解分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只有通过合作和协商,中美关系才能够实现持久、稳定和互利共赢的发展。

中美建交40周年回顾与思考

中美建交40周年回顾与思考

中美建交40周年回顾与思考《旗帜》(原《紫光阁》)杂志2019年第2期袁征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

中美关系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如何相处直接关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以史为鉴,回顾过去40年来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我们能够从中获取很多启示,这些则是未来处理中美关系的宝贵财富。

建交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起伏不定。

根据中美关系发展过40年的中美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从1979年正式建交至1989年是中美蜜月期。

以邓小平访美为起点,双方建立起高层互访机制,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定。

中美军事往来不断,安全合作日益加深。

美方颁布出口管制条例,允许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及军事装备。

中美两国签订贸易协定,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

除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加强合作,中美在文化、教育、体育、新闻等方面的交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尽管两国间也不乏矛盾和分歧,但总的来说中美关系处于健康和平稳发展的阶段,务实合作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

1989年至2000年是冷战后中美重新磨合期。

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中美战略合作基础动摇,中美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

而邓小平南方谈话则再次吹响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

围绕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中美展开了多轮交锋。

双方年复一年的博弈以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达成协议、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收尾。

整个20世纪90年代,还发生了“银河号事件”、1995-1996年台海危机和1999年“炸馆事件”,中美一度走到对抗的边缘。

2001年至2010年,反恐合作使得中美关系平稳发展。

中美“撞机事件”一度使得两国关系紧张,但随后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从而使得整个形势出现逆转。

美国主要精力关注恐怖主义,大量资源投入到两场反恐名义下的战争。

96中国台海危机

96中国台海危机
不知道为什么历史的沧桑大道上总会留有一些小丑的跳梁而出的脚印,而李登辉的脚印更是遍及于此,肮脏不堪,另人痛恶!
随着李登辉于95年6月过境美国并在其母校康奈尔大学发表「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演讲之后,一颗由“两国论”炮管发射出的巨大蘑菇云顿时掩盖在92共识、“汪辜会谈”后建立起的“一个中国原则”,并使第二次“汪辜会谈”及其预备性磋商的气氛和条件被破坏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希望统一但从来也不畏惧、不害怕战争的挑衅。6月16日,国务院发言人沈国放严厉指责,台湾当局最近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括李登辉访美、连续举行针对大陆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严重毒化了两岸关系气氛,破坏两岸关系的发展,阻挠中国统一及第二次“汪辜会谈”及其预备性磋商已不能按原计划举行。同时海协会致函海协会,正式通告上述决定!这一行动在台湾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台北股市指数两日下跌,打乱了李邓辉拼命向外“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计划。
当然由于内部的发生的那严重的问题,给李登辉之徒以反唇相讥的口舌。于是「空包弹、哑巴弹」事件便应运而出。其实在此之前连战也曾在讲演中谈及过“这两天下雨
,中共飞弹一打就熄火,打不到的,这是老天爷愤慨中共对台军事演习的结果”。从这口吻中就感受到了这方面的寓意,只是李把话尽一步挑明了。既而美国防部长佩里表示,中国近日举行的军事演习是对台湾“肮脏的恫吓”,美国决心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美国在和平、稳定的西太平洋所拥有的国家利益。这件事与之前美国派出“独立号”航空母舰和一艘巡洋舰开赴台湾北部海域,又从日本海增派至少两艘军舰,并将以“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战斗群(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攻击舰、护卫舰和核潜艇各一艘)从波斯湾调至台海。美军再增派三艘核潜艇及一艘油料船。成为美军自越战后最大的军力集结。同时,美方宣布首批F-16战斗机将于同年(96年)7月提前交货。种种的一切无疑给李登辉之流提供了一张“锦食无忧”的空头支票。

台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台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1、台海问题事实呈现:台湾问题本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受到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介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台湾问题产生、发展和至今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美国问题。

台湾问题是由于美国的介入而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自我解脱,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采取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和做法,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从而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分离的局面。

50 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核心是三个联合公报(即1972 年的《上海公报》、1979 年的《建交公报》、1982 年的《八·一七公报》) 和《与台湾关系法》,实质是维持海峡两岸不战、不统、不独的状态,最大程度地谋取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

在具体做法上,美国在海峡两岸实行“双轨政策”,一方面发展与中国大陆的正式官方关系,另一方面又保持与台湾的非官方实质关系;一方面公开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并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装备,阻挠中国统一进程。

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对手,加紧实行“以台制华”。

1994 年9 月克林顿政府正式宣布美国对台新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扩大同台湾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社会。

1999 年7 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克林顿又明确宣示了美国对两岸政策的三个支柱,即“一个中国”政策,两岸进行对话,两岸和平解决歧见。

实际上既要求台湾方面不要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又反对大陆用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小布什当政后,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对台政策作出新的调整,进一步加大了介入两岸事务的力度。

美国因素已成为我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关于96年台海演习

关于96年台海演习

关于96年台海演习
关于96年的台海演习,不得不提“96台海危机”以及一个叛徒刘连昆。

“96台海危机”是建国后四次台海危机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中国大陆离收复台湾最近的一次。

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台独分子“岩里政男”,也就是李登辉,他访美时抛出“两国论”,点燃了台海的火药。

从1995年夏天开始,解放军多次举行军演,至1996年3月达到高潮,有一举收复台湾的趋势。

这次大演习中,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出动,沿海几十万部队进入战备。

演习前,解放军一线战士甚至都留了遗书,台湾的“国民党军”也准备了数万个裹尸袋。

但在解放军少将刘连昆泄密之后,解放军结束军演,台海危机结束。

96台海危机思考

96台海危机思考

这场危机发生在96年由于国内宣传问题,很多人忽视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就是美国两艘航母的武力干涉,以及台湾96大选李登辉的高票当选,可以说,今天的台海问题是被当初的台海危机所激发,从某一方面来说,李登辉成功的调动了美国和中国大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成功无异于悲剧,因为大陆被激发的民族主义和台湾所激发的民粹主义产生了不可妥协的矛盾。

这之后,中国大陆的台湾政策从争夺中华民族主导权转变为反台独。

当时中国军方轻率的武力威胁使台湾人对大陆的情感迅速远离,如果说2000年的民进党胜选是因为国民党分裂,那么2004年民进党再度胜选让中国大陆人发觉台独思想和台湾人对大陆的恨意有如此深且广的市场,中国如果继续采取不管不问不关心的态度的话,寄希望于改革开放和经济融合的话,不会争回台湾。

2002年-2003年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争对日本,但从此之后迅速被中断,反台独走向最重要的位置,这种紧张的情绪一直到2005年连战登陆,才得以暂时缓解并且重新转向日本。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中国国力的继续高速增长,以及台湾在民进党执政中的全面衰败,虽然中国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台湾人普遍已经不愿回归,但是中国人也完全明白台湾没有力量真正独立。

民间情绪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当时作为真正中国的高层,在采取方针策略上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记得95-96的中国台海军事演习中,重头戏登陆作战居然是征集民船,人海登陆,这样的架势,宣传可以,打仗实在是拿不出手。

大家还记得当时日本一句狂妄的话“如果中日战争再起,日军只需要两小时就可以全灭中国海军”,而中国很多人都相信,这不是吹牛,中日海军对比,还没有赶上甲午战争之前的水平。

至于其他方面,世界已经在向第四代战机发展,中国居然没有第三代战机;陆军方面,在苏联50-60年坦克基础上改建的中国坦克仍是主体,中国军队还没有完成机械化改装。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由于中国长期注重二炮部队的发展(导弹部队,因为中国以前学习的是苏联的重炮主义),所以,具有比较精确的导弹,这是唯一能让台湾恐惧的武器,也是台湾人怨念最集中的危胁。

从危机管理的视角解读1996年台海危机-2019年精选文档

从危机管理的视角解读1996年台海危机-2019年精选文档

从危机管理的视角解读1996年台海危机一、危机的概念现代社会对危机有关广泛的定义,查尔斯?F?赫尔曼可谓是研究危机的先驱,他所阐述危机的经典定义为:危机是决策集团处于在时间非常紧迫的形势下选择优先目标的形势之下,而且这种形势的发展方向常常令决策者感到措手不及。

[2]中国学者潘光认为:"国际间因若干方面的矛盾激化而导致的一种破坏正常国际关系的恶性状态"。

[3]笔者试图总结了危机的定义:国际社会的行为体之间处于和平和战争的临界状态,因各自的核心利益或核心价值受到外界的威胁,必须在时间非常紧迫的形势下做出决策,随着形势的发展,危机会受到来自各种因素以及突发性事件的影响,而使危机向着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这期间发生冲突或战争的爆发可能性极高。

但是危机不是无法控制的,行为体可以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达到彼此信息的沟通,提高信任度,从而化解危机。

二、危机管理的概念对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的定义也是层出不穷。

菲尔?威廉姆斯(Phil Williams)认为"危机管理一方面是控制危机,或者防止因各种因素例如危机双方的误判而导致危机失控,从而导致战争;另一方面是在危机中要在维持自身最大利益的前提下使危机得到圆满解决。

" [4]中国学者郑伟总结了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1)有常设的危机管理组织;(2)需设危机的预设机制;(3)洞悉敌方的动机、实力和决心;(4)限制己方的目标及要求;(5)建立有效信息沟通的渠道;(6)决策者明确果断的决心。

[5]三、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的原因(一)美国方面:冷战结束后,西方学术界就有人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纽带因苏联东欧集团的瓦解而不复存在。

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将取代苏联,成为美国的对手,因此主张尽早对中国实行战略遏制。

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推动下,美国政府此时也想测试一下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

[6](二)台湾方面:自李登辉主政以来,自恃台湾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大陆逐渐变得狂妄,大肆鼓噪"加入联合国"、"元首外交"的问题,同时把中国政府为争取和平统一而对台湾当局的某些出格行为所做出的克制、忍让姿态,看成是软弱可欺。

中美博弈的发展历程

中美博弈的发展历程

中美博弈的发展历程
中美博弈的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中美两国建立
了外交关系。

在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投资和技术转让,促进了双方经济合作。

然而,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中美之间出现了一系列贸易争端。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产生了不满情绪,而中国则对美国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进行了反击。

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中美博弈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技术和军事领域。

中国陆续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并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美国认为中国的技
术进步威胁到自身的全球领导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和加强对华科技转让管控。

此外,中美之间在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和人权等议题上也存在分歧。

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支持其盟友并加强军事存在,而中国则坚持主权立场。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与中国一直存在纷争,美国提供军售和政治支持给台湾,而中国则坚决反对。

不过,中美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合作领域。

双方在气候变化、反恐怖主义、朝核问题等全球性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此外,中美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交流也在增加,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总的来说,中美博弈的发展历程是复杂而多样的。

双方在经济、
技术、军事和政治等领域都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博弈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双方的政策决策和外交努力。

试析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

试析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
中图分 类号 : 8 D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2 9 ( O 9 0 — 0 5 0 17 — 5 6 2 0 )7 0 5 — 2
第 一 次 台海 危 机 从 15 94年 9月 3日爆 发 到 15 95年 8月 1日中美 日内瓦谈 判 以缓 和 台海 地 区 紧张局 势 为标 志危 机 的解决 , 可分 为三个 阶段 : 15 94年 9月 3日 ~ 9 5年 1月 1 15 0日是 初 级 阶段 。15 94年 9月 3日, 一次 台海危 机爆 发 。炮 第 击 金 门引起 了美 国决 策层 对 沿海 岛屿 的 防御 问题 , 中 国的意 图 以及 如何 维 护 美 国 的安 全 和信 誉 等 问 题 的激烈 争辩 。参 谋 长联席 会议 上 多数 派认 为 , 国
第3 卷 第 7 O 期
20 0 9年 7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o h e g nvm ̄ (o . i om ̄ f fn ie i ScS ) C U c
V0. 0 No7 I 3 .
J 12 o u. O 9
试析 第一次 台湾海 峡危机与 中美关 系
助理 国务卿饶伯森和国务 院中国处处 长马康
卫 随 即访 台 , 争取 国民党 的支持 停火 案 。蒋 介 石要
求美 国在决议案提交安理会前 , 正式声明有意和国 民党签定防御条约 , 否则他将反对停火案 。为使 国 民党支持停火案 ,0 7日美 国同意和国 民党谈 l月 判缔约 。经过讨价还价 , 杜勒斯 和国民党 “ 外交部 长” 叶公超在 l 月 2日正式签定“ 2 共同防御条约” , 规定 台湾和澎湖列岛为国民党的领土 , 可扩及双方
潮阶段。1 2 月 4日, 艾森豪威尔 向国会提交“ 授权 总统使用武装部 队协防 台澎有关地 区决议案 ” 。1

军演风波后的中美博弈

军演风波后的中美博弈

军演风波后的中美博弈丁果美韩军演,分两个阶段,在东海黄海两个海域进行,时间跨度也很长。

在东海海域,美国核子航母华盛顿号以及三艘核子神盾驱逐舰与南韩二十余艘舰艇组成的舰队,耀武扬威,参与士兵达八千人,隐性战机F-22猛禽一亮相,让全球媒体惊艳。

中国海军也不甘落后,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在第一阶段东海实弹演习后,又开始在美韩第二阶段演习的黄海海域,举行海陆空军立体作战演练,双方军演的视频画面,不但充斥媒体版面,更是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

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之后,空前高调亮相东亚东北亚,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首访亚洲时宣布的“美国回来了”,作了最佳的注脚。

当然,中国凭借着经济崛起的巨大优势,在国防上也是高调亮相,实力差一点,但决心很强,在海上不示弱,以至于美国专家惊叹,时间站在中国一边,未来中国在海权上对美国的挑战势在必行。

军事演习,只要不擦枪走火,演变成真的战争,那都只是威慑力量,最后的胜负得失,还得从外交利益上去检验。

谁都知道,这波军演,从例行公事,变成双方的较量,导火线是天安舰事件,深层原因则是中国海军崛起引发美国的高度关注,从而展开围堵之势。

但这样的较量,连摩擦都称不上,双方极为克制,大都是为了因应各自国内的政治与民意压力,根本没有乘势打一场海战的企图。

一旦演习结束,其他话题在这个区域成为新热点,如今的剑拔弩张,就会成为历史。

但是,从军演的周边效应或者外交合纵连横的效应来讲,中国占了下风。

因为在这波军演风波中,中国是“独胆”英雄,在自家的家门口表态并不惧战的姿态,而平壤的不惜使用核武来反弹的叫嚣,根本无济于事,中国也不愿意随着平壤的调调起舞。

反观美国,一场军演,不但强化美韩的军事同盟关系,同时也把民主党执政后疏离美国的势头成功扭转过来,展现了美日韩三角同盟在这个区域的能见度,日本为了配合日美韩军事同盟的强化,迅速更改防卫大纲,甚至淡化与南韩的岛屿争端。

更严峻的是,不单单是日美韩三国同盟,正在夏威夷海湾举行的庞大联合军演,更鼓动了泰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参与,加拿大海军也首次加入,展现了美国企图雄霸太平洋,以及展现在这个地区领导和整合海军力量的野心。

中美之间的台湾问题

中美之间的台湾问题

□苏格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试图扩大所谓“国际生存空间”,而美国右翼势力又将台湾视为其牵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美国对华政策围绕台湾问题的摇摆,引起中美关系屡次跌宕起伏。

1992年,美国政府决定售台150架F-16战斗机;1994年,又宣布所谓“对台政策调整”,就是其中两例。

1995年,李登辉访美,大肆从事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开展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

1997年~1998年,中美首脑高层互访达成重要共识:(1)双方决定致力于发展“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2)美国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承诺,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须具主权国家资格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此后,美国政要担心“台独”可能会危害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一度热衷酝酿“三部曲”式的对两岸政策调整方案:(1)“台湾不独立”;(2)“大陆不动武”;(3)美国设法促成两岸“中期协议”。

但美国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促“谈”不求“统”;谋“和”不逼“合”,其目的只是维持现状、防止冲突,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

这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有着原则的分歧。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两岸统一事业的发展,也给中美关系带来极大的麻烦。

美国官方表态,称其对海峡两岸政策有“三个支柱”:(1)一个中国原则;(2)非武力解决问题;(3)挽救两岸对话。

美方表示,克林顿政府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和“三不”的承诺没有改变;美国对两岸局势“严重关切”,担心两岸关系“擦枪走火”;美国呼吁海峡两岸尽快恢复交流与对话,及早缓解紧张局势。

但美国政策具有其内在的矛盾与两面性:美国政府一方面表示对李登辉将两岸关系界定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感到“意外和不解”,但另一方面又决定售台价值5.5亿美元的预警飞机和其他装备。

美国因素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美国因素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关于美国因素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台湾问题本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受到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介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台湾问题产生、发展和至今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来说是美国问题。

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博弈,主要是与美国的博弈。

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公然介入台海局势,对蒋氏父子改遗弃为利用。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才作出了必须的战略修正,“中国必将统一,但不是现在”,是1978年美国检讨分析对台政策之后的结论。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因素无时不在,只能正视,无需回避。

九五、九六台海危机逐渐平复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以及13亿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有进一步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发展道路。

要实现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崛起,必须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但是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为了本国利益,向台湾出售枪支弹药等武器支持其独立,美国政府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问题和阻碍。

台湾问题至今仍是影响当今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

台湾问题影响着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台湾问题成为美国全球化战略中的一个棋子。

美国主张两岸“不战不和,不统不独”,力图无期限推迟中国统一。

再加上日本“以台制华”为目的的政策,制约中国发展,遏制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步伐。

美国和日本政府的介入,令本来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面临国际化的局面。

同时,由于近年美国加强对台售大规模武器以及其扩大在东亚的军力存在,使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逐渐恶化,台湾问题不确定性的发展趋势使中国传统的睦邻外交政策受到威胁,国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中美安全关系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

中美安全关系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

中美安全关系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中美安全关系是21世纪全球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

这一关系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贸易、军事、情报、网络安全等。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美安全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本文将回顾和展望中美安全关系20年的历程。

回顾1990年代初,中美关系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开始快速发展。

两国之间出现了大量的贸易活动,并且中国对美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美安全关系并不友好。

1995年,美国撤销了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导致中国对美国采取强硬立场,提高了其军事投资。

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爆发,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高峰。

2000年之后,中美关系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进展。

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与中国政府进行了持续的高层对话,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然而,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中美安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美国对中国的反恐合作表示不满,并指责中国对朝鲜核武器计划不作为。

此外,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这导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差距越来越大,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2010年之后,中美关系逐渐降温。

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重视对中国的安全战略,并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美国司法部还开始起诉涉及中国大规模经济间谍活动的个人和组织。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主张,这引起了美国对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关注。

展望中美安全关系的未来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随着历史的发展,中美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双方之间的力量关系也在变化。

美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军事和情报领域的竞争也可能更加复杂。

其次,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也在发生变化,这对中美关系可能产生影响。

中国对亚洲的战略利益越来越重视,此外,它还加强了与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合作关系。

关于1995~1996年台海危机的思考

关于1995~1996年台海危机的思考

作者: 周志怀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集刊
页码: 1-7页
主题词: 两岸关系;台海危机;李登辉;台湾当局;“一个中国”;“汪辜会谈”;1996年;对台政策;海峡两岸;祖国大陆
摘要: <正>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海峡两岸由于李登辉访美而引发一场严重冲突,酿成195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台海危机.这次危机引起了海峡两岸以至于整个国际社会的震动与关注,影响深远.回顾这次危机的引发与形成,对于谋求两岸良性互动、推动今后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张瑞华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张瑞华自1995年6月份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以来,台海两岸的关系变得异乎寻常的紧张,随之中美关系也降到了近几年的最低点。

中美双方为寻求改善双边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其中包括中美外长文莱会晤,两国副外长北京...
【总页数】4页(P112-115)
【作者】张瑞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
【相关文献】
1.从国际法看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J], 王庆海;刘爽
2.从国际法看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J], 李艳辉
3.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J], 赵玉英
4.不是简单的类比:从美国内战时期美英关系看今日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J], 曹富淼
5.从中美关系看中国崛起——以台湾问题为例 [J], 陈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5-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博弈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围绕着台湾问题爆发过三次较大的危
机,1995-1996年台海危机是中美建交以来爆发的最严重的军事对抗危机,此次危机对21世纪的中美关系以及台海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1995-1996年台海危机为研究对象,运用格伦·斯奈德和保罗·戴森所著《国家问冲突》(Conflict Among Nations)一书中的博弈理论和模型,对危机期间中美将近10个月的博弈过程展开分析和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基本的博弈理论模型,重点阐释了研究过程中用到的四种博弈模型,如斗鸡博弈、囚徒困境博弈、讹诈博弈和关键风险博弈等。

并且本文也提出了博弈价值结构和博弈策略两个概念,博弈的价值结构主要包括军事力量和决心两个维度,军事力量又包括联盟关系。

本文的基本论点是阐述在军事力量对比相对不变、危机的不同阶段下博弈模型以及博弈策略的变化。

在危机的不同阶段,博弈各方的目标不同,运用的博弈模型和博弈策略也不尽相同。

本文重点是对1995-1996年台海危机进行阶段性研究。

第一阶段是从1995年5月22日美国宣布李登辉访美至1995年10月24日中美纽约林肯中心会晤,这一时期中美两国都采取斗鸡博弈策略,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博弈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美国依然没有就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问题上做出公开承诺,李登辉当局也继续挑衅中国;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10月24日至1996年3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

第一阶段博弈的失利促使中国调整博弈策略,采用囚徒困境博弈方式,在1996年3月进行第二轮大规模的导弹试射。

中国在此阶段基本实现了博弈目标,
美国开始谨慎对待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湾也在美国的压力取消了随后的军事演习,不再过分挑衅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

但是“刘连昆案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的博弈底线被美国知悉,导致中国的这一阶段博弈效应打了折扣。

本文结尾部分对1995-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两国的博弈效应进行了分析,从博弈结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上评析中美两国的博弈结果。

最后,针对中国政府在博弈过程的得失问题,总结教训以及经验,并提出应对日后可能出现的台海危机的策略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