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与自然环境

合集下载

初二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农村的房屋朝向主要是:()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答案】B【解析】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范围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北半球建房子时考虑到采光条件好,门窗就应该朝南,这是气候因素的影响,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适应湿热环境的民居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D【解析】依据各地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图中的D属于高架屋式民居,故选D.【2】周边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观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C【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蒙古族聚居区的景观描述,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建筑是蒙古包,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A.湿热地区B.寒冷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答案】A【解析】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炎热多雨的地区,所以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民居的分布。

4.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不包括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东南沿海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C【解析】我国56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

所以C为正确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点评:我国民族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

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所以从大范围来说,呈现“大杂居”的特点。

同时在各民族地区分布中,我国汉族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又可以说小范围集中分布,即呈现“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组王娟【课程标准】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道聚落的两种类型,通过读图比较,说出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能够举例分析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通过分析四种特色民居,能够说出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4、通过辨证讨论,树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教学重点】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树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教学方法、在学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前我们来猜两个字“聚”“落”聚落两字篆体写法如图,“聚”上半部分原意是古代狩猎,下半部分为三个“人”字,合起来表示众人一起狩猎。

“落”,古代做落脚、村落解释,草字头、三点水、口部可认为是古人在选择落脚地时的考虑因素,必须在有水、植物繁茂地区才能生产生活,繁衍人口;两个字就是人们一起生产生活的地方就是聚落。

【环节一】知·城乡差异——学习目标一展示六张图片(三张城市,三张乡村)请将下面六张图片分类,并描述你的分类依据总结聚落定义,聚落分为两类——乡村与城市自主学习:借助课本P81,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我们把人类的聚居地—和,统称为聚落2、规模,有、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城市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____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3、由于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4、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哪些差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又有哪些差异?房屋交通道路车辆人口密度教育条件生产方式自然景观改变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稀疏矮少小差农业小城市稠密高多大好工业、服务业大讲解:(出示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等图片)乡村聚落包括乡村、牧村、鱼村、林场。

城市两种生产方式,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选择题1、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2、小李在观察下图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赤道横穿亚洲东南部②亚洲位于非洲的西南方向③西经60°经线穿越亚洲大陆西部④亚洲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3、阿拉伯人属于三大人种中的()A.混血种人B.黄种人C.黑种人D.白种人4、“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

歌词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A.乡村,这里有板桥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这里有道路.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5、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的有①资源、技术共享②人才、信息共享③经济相互依赖④生产分工不明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关于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B.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C.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7、谷爱凌夺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

接受采访时,她流利的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中一种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另一种是使用最普遍的,它们分别是()A.汉语、英语B.法语、汉语C.汉语、俄语D.汉语、西班牙语8、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看,不属于同类型国家的是()A.印度B.巴西C.中国D.英国填空题9、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__表示, 即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10、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1)白种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即学即练
1、以下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 A )
A.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破坏 B.拆除全部古代建筑,建设现代化高楼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X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 济价值
知识小结

聚落的类型




地 聚
聚落与环境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Part 01 聚落与环境
1、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 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生活情 趣;而生活在乡村的居民,则陶醉在绿野的休闲之中。
❖1987年,威尼斯被列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
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1997年 11月被列为世界 文化保护遗产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 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 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 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 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 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 筑之一。
3、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 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 化了。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 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我们能在其中发挥自 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人口 居民从事的职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定义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掌握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村庄、城市等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

2.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地形、气候、资源等。

3. 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难点: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

2. 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4.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掌握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形成的原因:资源、交通、地形等。

2. 聚落的发展阶段:原始聚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等。

3. 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难点: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发展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练能力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__增__加____。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___扩__大___。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增__多___,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___完__善___。
练能力
【点拨】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及聚 落的形态。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 景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 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且随着聚落的发展,城市聚落往往成为 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并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受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 影响,聚落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呈团块状。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答题】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分布的,充分说明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A、B、C三个聚落的区位选择。

【答案】河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A、B、C三个聚落都是沿河流分布,这充分说明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聚落的区位;【答题】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理由是什么?【答案】B,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A、B、C三个聚落中,B聚落处地形平坦,位于两河流的交汇处,属于物资交流和人口流动的腹地,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更为突出更可能发展为城市,因此更可能发展为城市。

2.【答题】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

【解答】聚落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较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而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人口分布较少,也就很难形成聚落,选B.3.【答题】下列民居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四合院B.土楼C.高脚屋D.茅草棚【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答】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四合院是极具北京特色的民居建筑,属于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土楼是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高脚楼是湿热地区的传统民居;茅草棚是用稻草或者用麦秆做挡雨的瓦建成的屋子,主要是南方地区农村的民居,故本题选A。

4.【答题】图中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A.炎热干旱B.终年严寒C.高温多雨D.地势高峻【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特色影响。

农村聚落更移与自然环境变化——以水城县沙坡村为例

农村聚落更移与自然环境变化——以水城县沙坡村为例
4 5 52 ) 0305 .
作者简 介: 鲁礼新( 90一) 男 , 17 , 湖北随州人 , 河南财经学 院资源 与环境科 学系讲师 , 士 , 博 主要从 事 区域 经济与农村发 展
Ab t a t T ru ha ayi f h ait noc re ne vrn n n ec u t sd et me t o io nS a i s r c : ho g n lsso evrai c urdi n i me t dt o nr ies te n s ini h p vi t o o a h y l p t o —
l g n t e ls 0 y as ie trl t n a e b e u d b t e o ie . a e i a t e r ,d r c ea o s h v e n f n ewe n b t sd s h 5 i o h
Ke r s:tev ra o fc u t s este n st n;tes l c tr ns p y wo d h a t n o o r i et me t io h mal re o c e;h ma n h n i n n ii n yd l o p i i i o u na dtee vr m t oe
— —
S 印 0 vla e o h ihe g c u t o x mp e h ilg fS u c n o n y fre a l
L L —i U ixn
‘ ea i ni n cnmcnt t, lnz叫400 ,h a H nnFn cl dEoo i I i e Zeg a aa st u I h 50 Ci ) 2 n
Sp 2 0 e .0 6
农 村 聚落 更 移 与 自然 环 境 变 化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河流走向
河流的走向对聚 落空间布局有重 要影响
河流的流向和流 速会影响聚落的 选址和布局
河流的弯曲和分 叉也会影响聚落 的空间布局
河流的走向还会 影响聚落的交通 和交流
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率:影响聚落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植被类型:森林、草原、湿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植被分布:植被的分布密度和均匀性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植被变化:植被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如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等
自然环境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地形地貌变化:地形、地貌、 河流等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 响
自然资源变化:水资源、矿 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变化对
聚落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温度、降水、风 力等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干 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对聚落
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聚 落特色的影响
地方特色建筑风格的形成
合等
地方文化的特 点:独特性、 多样性、地域
性等
地方景观的形成与保护
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形、气候、植被等对聚落特色的影响
地方景观的形成: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对聚落特色的影响
保护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广绿色建筑等 案例分析:分析某个地区如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地方景 观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 影响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自然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05 自然环境对聚落特色的影响
02 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04 自然环境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06 自然环境与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添加章节标题
自然环境对聚 落形成的影响
地理条件
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不同地形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气候:温度、降水、湿度等气候条件对聚落的选址和布局产生影响 水资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资源对聚落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影响 土壤条件:土壤肥力、酸碱度等土壤条件对聚落的农业发展产生影响

2019中考地理知识点全突破专题1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含解析)

2019中考地理知识点全突破专题1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含解析)

专题1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A. 便利的交通B. 平坦的地形 C. 自然资源贫乏 D. 水源充足2. 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A. 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B. 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天然橡胶林C. 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D. 在甲地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2)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A. 地形更平坦开阔B. 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C. 水陆交通更便利D.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3.下面的邮票上绘有民居,其中反映当地降水量相对较少地区的民居是()A. B.C. D.4.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受降水影响而存在的是()A. 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屋 B. 青藏地区藏式服装一藏袍C. 东北地区房屋有双层窗户 D. 黄土高原利用毛驴运输5. 民居外貌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气候特点的是()A. B. C.D.6. 关于我国南北方比较正确的是()A.北方传统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为排水通风B.北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C.传统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D.南方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7.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8. 该图所示的应是下列哪一民族的住房、服饰( )A.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B.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C.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D.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9. 该图阴影表示世界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图中①地是( )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B.印度河流域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D.尼罗河三角洲10.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轧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如图),该地区民居能够反映当地气候类型是( )A. B.C. D.11. 下列民居建筑与其地点搭配不当的是( )A. 窑洞﹣贵阳B. 竹楼﹣西双版纳 C. 吊脚楼﹣湘西 D. 土楼﹣福建12.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专项训练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专项训练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专项训练选择题1、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答案:B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密稀疏,数量较少;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小提示: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B.欧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C.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D.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答案:C一般来说,乡村聚落的形成早于城市聚落,故A错误。

欧洲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村落中的房屋很稀疏,故B错误。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故C正确。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会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地区与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窑洞B.华北平原——竹楼C.青藏高原——冰屋D.云贵高原——蒙古包答案:A人们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在黄土高原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来居住,窑洞也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所,A正确;华北平原冬冷夏热,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较大,典型代表如四合院,而竹楼是西双版纳的典型民居,B错误;青藏高原显著特征为高寒,传统民居如藏南谷地的碉楼,藏北牧区的帐篷,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而冰屋是北极地区的典型建筑,C错误;云贵高原气候湿热,传统民居是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而蒙古包一般是在内蒙古高原,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答案:D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A正确;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B正确;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C正确;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优于乡村聚落,D错误。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

.聚落的类型包括( ) A.乡村和工厂 B.牧场和城市 C.乡村和城市 D.牧区和林场 [答案 ] C 6. 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 A.纺织业 B.耕作业 C.饮食服务业 D.邮电业 [答案 ] B 7.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的作用是( A.防寒 B.防雨 C.防沙 D.防晒又凉快 [答案 ] D
说说两幅图反映的分别是什么景观?
乡村景观
城 市 景 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类型
乡村
什么是聚落?(概念) 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 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城市
自主学习
1.什么是乡村聚落?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乡村聚落的概念 阅读聚落景观,说说什么是乡村聚落?


1.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2 地形平坦 1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4 3 矿场资源丰富 水源充足

A.
1
2
B.
3
4
C.
1
22
4
2.2010年3月12日,卡塔尔多哈室内世锦赛开幕。参加本次大赛的我国运动员发现多哈的 大多数民居墙厚、窗小、色浅,这是( ) A、受地形影响 B、受宗教习惯影响 C、为了抵御冬季的寒冷 D、适应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
2
交流的区域可以包括: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小结:
区域间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 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弥 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 应该进行城乡社区交流,优势互补, 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章节测试习题(9)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章节测试习题(9)

章节测试题【答题】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A. 湿润多雪B. 低温少雨C. 高温多雨D. 寒冷干燥【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北欧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说明森林资源丰富,该地气候湿润;民居屋顶坡度大,说明北欧地区冬季多雪,屋脊坡度大是为了使积雪迅速滑落,故选A。

【答题】读懂天气预报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必备技能。

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组合合理的是()A. -高空作业B. -减少出行C. -播种小麦D.-晾晒衣服【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天气符号的差别。

【解答】A表示的是雷雨的天气符号,雷雨天气高空作业容易雷击,选项错误;B表示的是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应减少出行,选项正确;C表示的是中雪的天气符号,大雪天气气温较低,不适合播种小麦,选项错误;D表示的是大雨的天气符号,不利于晾晒衣服,选项错误,故选B。

1.【综合题文】地窨(xūn)子是旧时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

当地居民选取附近有水源的山坡,在山坡上开挖2-3米深的长方形凹地建屋,屋子大半部在地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答题】与地窨子建筑特点类似的我国传统民居是()A. 吊脚楼B. 碉楼C. 蒙古包D. 窑洞【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传统民居的判别。

【解答】地窨子赫哲语称“胡日布“,是在地下挖出长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支架,覆盖兽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与地窨子建筑特点类似的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该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故D正确。

故选D。

【答题】地窨子大部分位于地下,有利于()A. 防寒B. 采光C. 通风D. 取水【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答】“昂库“或“地窨子“一般都是南向开门,里面搭上木板,铺上厚草和兽皮褥子即可住人;冬季寒冷或雨季潮湿的时候,在舍内正中拢起火堆取暖,支起吊锅做饭;地窨子盖造方便,保暖性好,便于防寒,很适合不在一地长期居住和建房技术水平不高的游猎民族冬季使用,但这种房子的耐用性很差,通常每年都要重新翻盖一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解析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解析版)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知识讲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传统民居是()A.厚墙加小窗B.茅草屋C.窑洞D.吊脚楼【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解答】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草场广布,人们就地取材建造茅草屋,可遮阳避雨。

故选:B。

2.读两河流域图和西亚传统民居图判断,下列对西亚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传统民居为平顶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B.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C.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D.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分析】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西亚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西亚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解答】解:西亚地区传统民居为平顶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故选:D。

3.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湿热地区,房屋多竹木结构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D.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解答】解: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湿热地区,房屋多竹木结构;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稀疏,数量较少;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故选:B。

4.关于传统民居的去留问题,你的建议是()A.加强保护,延续历史,传承文化B.拆掉古民居,加快发展第二产业C.拆掉后建设新城镇,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D.在古民居建商场以吸引游客提高收入【分析】中国有众多的古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筑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以便保护;有些则可以只保存外观,而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PPT聚落与环境优品课件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PPT聚落与环境优品课件

以汾河谷地为例,分析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我的家在汾河谷地西侧的 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 的原因是:
山区海拔高,河流少,自 然条件差,交通不便。
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河谷地带的村落
山麓、谷地村落
多呈条带状
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平原地区的村落
环山傍海的城市
多呈团块状
晋教版七 级上册 地理P P T 聚落与环境优品课 件
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
农业为主
你还能说出城市和乡 村的区别吗?
非农业为主
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
道路交通 房屋建筑 生产活动 其他
乡 条件差、交 分布稀疏, 农业活动 商店、学校、
村 通不便利 建筑较矮小
医院少
城 宽阔,交通 密集,建筑 非农业活 商店、学校、
市 便利
高度较高 动
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呢?
以自然景观为 主,对自然环境改 造小。
以人造景观为 主,对自然环境改 造大。
这两幅图中的环境有什么区别?
道路稀疏,交 通条件差。
道路纵横交错、 类型各异,网线密 集。
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
建筑密度小、房 屋矮、一般只集中地 面。
建筑密度大、楼层 高、建筑向高空和地下 发展。
聚落与环境
课 程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标 准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了解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两种类型。 学习目标 2 会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学习目标 3 初步学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你是喜欢住城里,还是喜欢住乡村呢?
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的类型有哪些?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点解析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点解析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点解析1.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①城市Ⅰ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Ⅱ特点: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住宅,城市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发达。

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Ⅳ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②乡村Ⅰ定义: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Ⅱ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但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3)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地理位置优越,聚落向前发展的速度越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集镇进一步发展,楼房越来越高,人们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小城市,并由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

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演化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影响。

谈重点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状况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材首先比较系统的说明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从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入手,对各地聚落的特点进行分析。

接着教材通过图文的形式,阐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教材再通过对世界各地聚落的建筑景观照片进行环境分析,初步教会学生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并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

说教材处理、教法、学法
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大了,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有千秋。

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并把课堂转移到了微机室,将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探究小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培养资料搜集整理能力。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为:
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其建筑风格,以及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②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方法。

技能目标是:
①初步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

在本节包括两点:其一,能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二,能分析聚落的分布、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自已所需的资料,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目标为:
通过景观差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通过各地景观图达到美育的效果;激发学习地理课程的动机与兴趣。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本课重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一组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聚落的概念,以及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通过复习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间存在着差异,导入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又有很大差异,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存有巨大差异。

那么是哪些环境因素造成聚落的差异呢?是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呢?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结合图4.19,请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一下“主要因素”。

学生说一个因素,教师板书一个。

请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前后桌一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答出后,板书“气候”。

课件展示,几幅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景观照片和高山、荒漠景观照片。

(师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下面组织[学生讨论](1)人们一般要选择自然条件什么样的地区作为聚居地?(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结合图4.19、4.20)
[师生共同归纳](1)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

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2)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甚至十分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接下来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请学生一一对其进行分析。

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是非常大的,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不同而各具特色,下面请班内各小组合作,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景观照片,然后分析当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哪组找得典型,有新意,分析地准确。

每个小组从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中选一个选题。

选题有:
①热带雨林地区(南美洲、东南亚)
②热带沙漠地区(非洲、西亚)
③我国云南地区
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⑤蒙古地区
⑥寒带地区(北美洲或亚洲北部)
⑦欧洲地区
⑧我国南方地区
或者,在任何一个搜索网站输入“民居”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民居景观照片进行探究讨论。

接下来就是每组同学对各自的成果进行展示,在课堂上虽然不能把每组的所有成果都展示出来,但是使学生能通过合作与探究,学会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