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悬臂梁弯曲实验汇总

合集下载

弯曲实验——精选推荐

弯曲实验——精选推荐

弯曲实验实验四弯曲实验⼀、实验⽬的1、⽤电测法测定梁在纯弯曲的情况下,其横截⾯上正应⼒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公式。

2、了解电阻应变仪测量应变的⽅法。

⼆、实验设备1、万能试验机2、电阻应变仪3、游标卡尺和钢尺4、矩形截⾯梁(低碳钢)三、实验原理梁纯弯曲时,其横截⾯上的正应⼒为线性规律分布,理论计算公式为σ=M·y/Iz,式中,M为截⾯处的弯矩,y为所测点到中性轴的距离,Iz为截⾯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实验装置如图所⽰。

梁的中段受纯弯曲。

该截⾯的不同⾼度粘贴应变⽚,其位置分别为:顶部、底部、中性层、中性层上下的1/4h处。

梁受载荷后,由应变仪可测定各应变⽚所在位置的点的纵向应变ε。

根据虎克定律σ=Eε可计算出各点的应⼒值四、实验步骤1、测量试件的尺⼨、梁的跨度及加⼒器到⽀坐的距离a。

应变⽚由实验室教师预先贴好。

2、拟定加载⽅案。

选定初始载荷和最终载荷,选定加载级数和载荷增量。

3、选择合适的测⼒度盘和配置相应的摆锤。

将测⼒指针调零。

4、按应变⽚的编号将引出导线按顺序接在预调平衡箱上。

选点开关调到需要测点的位置上,并预调平衡。

5、缓慢、均匀地加载⾄初始载荷。

记下应变仪的读数。

然后逐级加载,在每⼀级载荷下测定应变⽚的读数,直到最终载荷。

6、请教师检查实验记录后,结束实验,整理好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五、注意事项1、贴好的应变⽚不能随便剥撤,接线要防⽌导线拉动应变⽚。

2、实验中要估算应变增量的理论值,以便测量过程中能随时检查所测应变值的合理性。

3、加载⼀定要缓慢,以免冲击载荷将梁击垮。

4、由于应变仪灵敏度⾼,在实验过程中不要振动仪器、导线和桌⼦,以免读数不准。

弯曲实验报告(⼀)(参看“实验”中的弯曲实验)弯曲实验报告(⼆)(参看“实验”中的弯曲实验)。

悬臂梁实验报告

悬臂梁实验报告

悬臂梁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悬臂梁的实验研究,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了解悬臂梁的受力特性以及工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悬臂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其上部只有一个端点支撑,另一端悬挑出来。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在悬臂梁上加载,观察悬臂梁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从而探究其受力特性。

悬臂梁的受力分析可以基于弹性力学的理论进行,根据悬臂梁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可以通过静力学的原理计算出悬臂梁在不同位置的应力和位移。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悬臂梁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悬臂梁上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实验装置与步骤实验装置包括悬臂梁、加载装置和测量仪器等。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调整加载装置使其稳固地连接到悬臂梁上;2.使用测力传感器测量悬臂梁的初始载荷;3.逐步增加载荷,记录悬臂梁的变形情况;4.当载荷接近悬臂梁的破坏载荷时,停止加载,并记录破坏载荷;5.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不同载荷下悬臂梁的变形情况,得出如下结果:载荷(N)变形(mm)100 0.2200 0.6300 1.2400 2.0500 3.0600 4.5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载荷的增加,悬臂梁的变形也逐渐增大。

在低载荷下,悬臂梁的变形比较小,呈线性关系。

随着载荷的增加到一定程度,悬臂梁的变形开始非线性增加,并且出现明显的弯曲变形。

当载荷达到约600N时,悬臂梁发生破坏。

在破坏前,悬臂梁表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并且载荷与变形呈现非线性关系。

破坏时,悬臂梁发生断裂,载荷突然下降。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悬臂梁的一些特性。

首先,悬臂梁的承载能力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加。

其次,随着载荷的增大,悬臂梁的变形逐渐增大,并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

最后,悬臂梁在破坏前会发生明显的弯曲变形,载荷与变形呈现非线性关系。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悬臂梁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悬臂梁在受力时会发生变形,随着载荷的增加,悬臂梁的变形逐渐增大。

梁的弯曲实验

梁的弯曲实验

实验四 梁的弯曲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剪应力计算和平衡校核方法。

1、 作梁的整数级或半数级等差线图案;2、 根据所测定的等差线和等倾线数据,计算各测点的剪应力值;3、 与材料力学所计算出的理论结果比较。

二、实验设备偏光弹性仪三、实验模型及加载方式四、实验步骤1、测量模型尺寸用卡尺测量模型尺寸,做记录,同时检查刻线尺寸。

2、安装模型及调整仪器(1)调整仪器为正交圆偏振场,并调节杠杆平衡。

(2)调节下支座间距和位置,将模型置于二支座上,并在梁中点置一小钢柱,同时将杠杆压下并加少许载荷(10N ),调节夹头上下位置使其保持水平。

(3)开启白光光源(同时开启钠光灯预热),观察等差线图案是否对称;若不对称,需再调整直至对称为止,方可继续加载。

3、绘制等差线图案(1)用白光观察等差线图案,逐渐加载直至边界处最高条纹级数为4~5级左右。

弄清等差线图案的特点,找出0级位置及级数变化趋势,并用铅笔在模型上描出0级条纹,记录载荷数量。

(2)用单色光,描出整个等差线图案,标明级数,反复检查核对。

(3)卸除载荷,取下模型,用描图纸描摹出条纹图案,标明级数,注明载荷,最后从模型上擦掉等差线图案。

4、作等倾线图案,测量各测点的等倾线度数四点弯曲梁受力示意图三点弯曲梁受力示意图(1)调整仪器为正交平面偏振场,重新安装模型,施加适当载荷,按逆时针方向同步旋转偏振轴,仔细观察等倾线的特征,待摸清等倾线的变化规律后,将偏振轴恢复到00位置。

(2)按逆时针方向同步旋转偏振轴,依次描绘出00、150、300、450、600及750等倾线,标明度数,并反复检查核对。

(3)测量AB、CD截面上各测点的等倾线度数,并填入表格7-2中,分析判定σx方向。

(4)卸下模型,用描图纸描摹等倾线图案,标明度数。

5、补偿各测点的等差线条纹级数(1)擦去等倾线图案,重新安装模型,并施加作等差线时的相同载荷量。

(2)用单色光,以旋转分析镜补偿法确定各测点的非整数级等差线条纹级数,并填入记录表格。

悬臂梁实验报告

悬臂梁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悬臂梁的模态实验姓名: xxx学号: xxx专业: xxx系别: xxx一、试验装置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锤击法测定悬臂梁的频响函数,将第S 点沿坐标X S 方向作用的锤击力和第r 点沿X r 方向的响应分别由相应的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在由动态分析仪,按照随机振动理论,运算得出r,s 两点间的频响函数rs H ~,∑=+-==ni i i i k i s i r s r rs i k F X H 12)()()(0)21(~~λζλϕϕ (1) 又由于响应信号是加速度,同时圆频率为ω,位移函数,sin t X x ω=其加速度为,sin 22x t X a ωωω-=-=用复数表示后,参照(1)可得到加速度频响函数为:∑=+--=-=ni i i i k i s i r s r a rs i kF X H 12)()()(202)21(~~λζλϕϕωω (2) 由公式(2)可知,当k ωω=时,1=k λ,此时式(2)可近似写为:,22)(~)()()()()()(2kk k s k r k k k sk r k k a rs m i k i H ζϕϕζϕϕωωω-=-== (3) 它对应频响函数a rs H ~的幅频曲线的第k 个峰值,其中在上面(3),k m kk k 2()(ω)式中=为各阶主质量...n k ,3,2,1=。

改变s 点的位置,在不同点激振,可以得到不同点与点r之间的频响函数,当s=r 时,就可得到点r 处的原点频响函数,表示为:∑=+--=ni i i i i i r i r a rr i k H 12)()()(2)21(~λζλϕϕω (4) 它的第k 个峰值为:,2)(~)()()(2kk k r k r k k a rr k i H ζϕϕωωω-== (5)由(3)/(5)得到:(6)若另1)(=k rϕ,就可得到:(7)由(7)式,另s=1,2,3,......n,就可得到第k 阶主振型的各个元素。

悬臂梁的弯曲变形

悬臂梁的弯曲变形

本节讨论悬臂梁的弯曲,考察薄板梁,左端固定,右端受切向分布力作用,其合力为F,悬臂梁在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弯曲。

设梁的跨度为l,高度为h,厚度为一个单位,自重忽略不计。

首先讨论梁的弯曲应力。

对于悬臂梁,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梁的边界条件为该边界条件要完全满足非常困难。

但深入分析发现,只要梁是细长的,则其上下表面为主要边界,这是必须精确满足;而左右端面的边界条件,属于次要边界。

根据圣维南原理,可以使用静力等效的应力分布来替代,这对于离端面稍远处的应力并无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两端面的边界条件可以放松为合力相等的条件。

此外由于梁是外力静定的,固定端的三个反力可以确定,因此在求应力函数时,只要三面的面力边界条件就可以确定。

固定端的约束,即位移边界条件只是在求解位移时才使用。

这样问题的关键就是选择适当的应力函数,使之满足面力边界条件。

因为在梁的上下边界上,其弯矩为F(l-x),即力矩与(l-x)成正比,根据应力函数的性质,设应力函数为其中f(y)为y的任意函数。

将上述应力函数代入变形协调方程,可得即,积分可得由于待定系数d不影响应力计算,可令其为零。

所以,应力函数为将上述应力函数代入应力分量表达式,可得应力分量返回将上述应力分量代入面力边界条件,可以确定待定系数。

在上下边界,自动满足。

而,则要求在x= l边界上,自动满足。

而,则要求联立求解上述三式,可得注意到对于图示薄板梁,其惯性矩。

所以应力分量为所得应力分量与材料力学解完全相同。

当然对于类似问题,也可以根据材料力学的解答作为基础,适当选择应力函数进行试解,如不满足边界条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返回应力分量求解后,可以进一步求出应变和位移。

将应力分量代入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可得对于上述公式的前两式分别对x,y积分,可得其中f(y),g(x)分别为y,x的待定函数。

将上式代入应变分量表达式的第三式,并作整理可得由于上式左边的两个方括号内分别为x,y的函数,而右边却为常量,因此该式若成立,两个方括号内的量都必须为常量。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总结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总结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总结悬臂梁是工程力学中常见的结构,其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对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一、悬臂梁的受力分析在工程实践中,悬臂梁常常承受着外部力的作用,因此对其受力进行准确的分析至关重要。

悬臂梁的受力分析主要包括弯矩和剪力的计算。

1. 弯矩的计算悬臂梁在受力时会产生弯矩,弯矩的计算可以通过弯矩方程进行。

弯矩方程是基于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出来的,通过对悬臂梁上各点的力平衡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弯矩的表达式。

2. 剪力的计算悬臂梁在受力时还会产生剪力,剪力的计算同样可以通过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的本构关系进行推导。

剪力方程可以通过对悬臂梁上各点的力平衡和材料的剪切应力-剪切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得到。

二、悬臂梁的弯曲变形分析除了受力分析外,悬臂梁的弯曲变形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弯曲变形是指悬臂梁在受力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形变,主要表现为悬臂梁的中性面发生偏移和悬臂梁上各点的位移。

1. 弯曲形变的计算弯曲形变的计算可以通过弯曲方程进行。

弯曲方程是基于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出来的,通过对悬臂梁上各点的力平衡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弯曲形变的表达式。

2. 中性面的偏移和位移的计算中性面的偏移和位移是悬臂梁弯曲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性面的偏移可以通过弯曲方程和几何关系进行计算,位移可以通过位移方程进行计算。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得到悬臂梁上各点的位移和中性面的偏移情况。

三、悬臂梁的计算方法总结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和计算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工程力学中提出了一系列计算方法。

常见的计算方法包括静力学方法、力学性能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等。

1. 静力学方法静力学方法是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它基于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的本构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对悬臂梁上各点的力平衡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情况。

梁的弯曲变形实验-实验四 弯曲变形试验

梁的弯曲变形实验-实验四 弯曲变形试验

实验四 弯曲变形试验一、目的1、 测定简支梁弯曲时的挠度f 和转角θ2、 验证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3、 学习测量位移的简单方法。

二、设备1、 简支梁试验台2、 百分表、游标卡尺、卷尺。

三、试件矩形等截面钢梁一根。

四、原理简支梁中点受集中力作用时,由理论计算知道,其中点挠度为:EIPL f 483= 两端支座处截面的转角为:EIPL 162=θ 其中-P 为集中力的大小-L 为梁的跨度EI 为梁的截面抗弯刚度砝码加载,用百分表测量梁端的竖向位移以计算梁端转角,其读数用B 表示,用百分表测量梁中点的挠度f ,其读数用C 表示,本次试验在弹性范围内进行,采用增量法分段加载。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1、 实验准备(1) 用卡尺测量梁的截面尺寸。

(2) 将量好尺寸的试件安装在试验台上,调整好支座间的距离,将支架固定紧。

(3) 用卷尺测量梁的跨度L 及力作用电的位置于2L 处,并将百分表垂直地置于临近处。

(4) 将另一百份表置于梁上距支座10cm 处。

2、 进行试验(1) 均匀缓慢加初荷0P ,记下两个百分表读数。

(2) 逐级加荷载P ∆,加5次。

分别记下两个百分表的相应的读数。

3、 结束试验卸掉荷载,将所有工具放回原处。

六、实验报告梁的弯曲变形试验专业: 姓名: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三)、实验数据1、梁的尺寸宽度: =b mm 梁高:=h mm 跨度: =L mm2、百分表位置=1S mm =2S mm4、 变形记录(1) 转角θ==100tan B θ ==)100arctan(B θ (2) 理论值与实践值进行比较,以理论值为准,求出它们的偏差的百分数,误差应不超过七、问题讨论1、分析产生误差(理论与实验值)的原因。

2、实验时未考虑自重是否会引起误差。

(参考资料)悬臂梁振动参数测试实验

(参考资料)悬臂梁振动参数测试实验

fn
≈ 45.3Hz
>
f 时
≈ 41.56Hz
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分析如
a)实验仪器存在误差 本实验采用的是 速度计作 传感器,由于长时间使
用,传感器没有经过重新标定和校 ,固定端 牢固,或是固定 没放 整,
都有 能导致振动信号采集时产生误差,使得采集信号波形在周期 幅值和相位
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到实验结果 外,振动信号分析软件的设置偏
程度 涉和影响振动信号采集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备性
式中 E ——梁的弹性模量 I0 ——梁横截面惯性矩 L ——悬臂梁长度 S ——梁的横截面积 A ——振型常数 A = 3.52 一阶 ρ ——梁材料单位体积质量
五 悬臂梁振动参数的测试
图 1 实验测试悬臂梁
图 2 测试实验 场
1.用时域波形曲线确定梁的ωn 和ξ 由实验测量信号分析软件如 图 3 所示
2
理论 式计算结果相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本振动实验中,选用的悬臂梁材料 45#钢, 物理尺 参数如
L ——悬臂梁长度,L=23.2cm
B——悬臂梁宽度,B=3cm H——悬臂梁厚度,H=0.3cm
S ——梁的横截面积 E ——梁的弹性模量,E=200GPa I0 ——梁横截面惯性矩, I0 = B ⋅ H 3 / 12 A ——振型常数, A = 3.52 一阶 ρ ——梁材料单位体积质量,7.89x103kg/m3
将以 各参数代入 式,计算得
fn
=
A 2π L2
EI0 (HZ ) = 3.52
ρS
2π × 0.2322
200×109 × 0.03× 0.0033
12
= 45.383(Hz)

材料力学实验四 直梁弯曲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四    直梁弯曲实验

实验四 直梁弯曲实验预习要求:1、复习电测法的组桥方法;2、复习梁的弯曲理论;3、设计本实验的组桥方案;4、拟定本实验的加载方案;5、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

一、 实验目的:1. 电测法测定纯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理论公式;2. 电测法测量三点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及最大切应变,并 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理论公式;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方法及组桥练习。

二、实验设备: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电阻应变仪;三、实验试件: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 ×b =(50×30)mm 2,a=50mm , 材料的屈服极限MPa s 360=σ, 弹性模量 E=210GPa ,泊松比μ=0.28。

四.实验原理及方法:处于纯弯曲状态的梁,在比例极限内,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其横截面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ZZM y y E I M yy E I εεμ⋅=⋅⋅'=-⋅ (1)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zM yy E y I σε⋅=⋅=(2) 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ε和∆ε’。

于是式(1)和式(2)分别变为:()()()ZZZM y y E I M yy E I M y y I εεμσ∆⋅∆=⋅∆⋅'∆=-⋅∆⋅∆=(3) (4)在本实验中,/2M P a ∆=∆⋅ (5) 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111()()()()()()Nnn Nnn Nnn y y Ny y Ny y Nεεεεσσ===∆∆='∆'∆=∆∆=∑∑∑ (6)三点弯曲时,最大切应力理论值为:As2F 3max =理论τ (7) 其实验值测量方法为在最大切应力所在中性层处沿与轴线成±45°布置单向应变片,测量出其应变值,则最大切应力的实验值为:()()︒+︒===4545-max 2-G 2G G εεγτ实验 (8)本实验采用电测法,测量采用1/4桥,如下图五所示。

悬臂梁实验报告范文

悬臂梁实验报告范文

悬臂梁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悬臂梁实验1.引言悬臂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机械等领域。

在工程设计、结构分析和实验研究中,了解悬臂梁的力学特性对于保证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悬臂梁的实验研究,深入理解悬臂梁的受力分析、挠度计算以及变形规律,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实验原理2.1悬臂梁的力学模型悬臂梁通常由一根直杆(悬臂)和迎接作用力的端杆组成。

在实验中,本实验选取了一根长度为L的悬臂梁,在其一端沿垂直方向施加一作用力,并在悬臂的自由端进行力学参数测量。

2.2悬臂梁的挠度计算悬臂梁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弯曲,产生挠度。

根据悬臂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到悬臂梁的最大挠度和挠度分布情况。

3.实验步骤3.1实验器材准备(1)悬臂梁:本实验使用了一根长度为L的悬臂梁,悬臂梁的材料和截面尺寸在实验前确定。

(2)测力计:选择合适的测力计,将其连接到悬臂梁的一端,用于测量作用力的大小。

(3)位移传感器:选择合适的位移传感器,将其放置在悬臂梁的自由端,用于测量悬臂梁的挠度。

3.2实验操作(1)固定悬臂梁:将悬臂梁固定在实验台上,保持其水平和稳定。

(2)施加作用力:在悬臂梁的一端施加作用力,记录作用力的大小。

(3)测量挠度:使用位移传感器测量悬臂梁在不同位置的挠度,记录测量结果。

(4)重复实验:重复以上实验操作,至少进行3次实验,在不同作用力下测量悬臂梁的挠度。

4.实验结果4.1悬臂梁的挠度分布情况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可以绘制悬臂梁的挠度分布曲线,分析挠度随悬臂长度的变化规律。

4.2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将实验测得的挠度数据与理论计算的挠度进行对比,计算其误差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5.结论通过对悬臂梁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悬臂梁的挠度分布情况,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了对比。

根据实验结果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悬臂梁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弯曲,产生挠度,挠度随悬臂长度呈指数衰减。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总结和应用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总结和应用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总结和应用悬臂梁是工程力学中常见的结构,广泛应用于桥梁、楼房等建筑物中。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了解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进行分析,并总结计算方法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悬臂梁的受力问题。

悬臂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弯矩和剪力。

弯矩是指梁上各截面的内力矩,剪力则是指梁上各截面的内力。

悬臂梁的受力分析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条件和应力应变关系来进行。

在计算弯矩时,可以采用弯矩图的方法。

首先,根据悬臂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确定悬臂梁上各截面的受力状态。

然后,根据悬臂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绘制出悬臂梁的弯矩图。

弯矩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悬臂梁上各截面的弯矩大小和分布情况。

通过弯矩图,可以计算出悬臂梁上任意一点的弯矩值。

在计算剪力时,可以采用剪力图的方法。

剪力图是指悬臂梁上各截面的剪力大小和分布情况。

通过剪力图,可以计算出悬臂梁上任意一点的剪力值。

剪力图的绘制方法与弯矩图类似,只需要将受力状态和几何形状绘制在图上即可。

其次,我们来看悬臂梁的弯曲变形问题。

悬臂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弯曲变形。

弯曲变形是指悬臂梁在受力作用下,横截面发生的变形。

悬臂梁的弯曲变形可以通过应力应变关系和位移分析来进行。

在计算弯曲变形时,可以采用弹性力学理论中的梁的弯曲理论。

根据梁的弯曲理论,可以得到悬臂梁上各截面的弯曲曲率和弯曲角。

通过弯曲曲率和弯曲角,可以计算出悬臂梁上任意一点的位移值。

位移值可以用来评估悬臂梁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除了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应用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例如,在桥梁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方法来确定悬臂梁的截面尺寸和材料选择。

在楼房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方法来评估悬臂梁的受力和变形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结构方案。

总之,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是工程力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和计算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悬臂梁的受力和变形规律,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悬臂梁实验——精选推荐

悬臂梁实验——精选推荐

悬臂梁实验一、实验目的1. 测定悬臂梁上下表面的应力,验证梁的弯曲理论二、实验仪器设备与工具1. 材料力学组合实验台中悬臂梁实验装置与部件2. A XL 2118系列静态电阻应变仪3. 游标卡尺、钢板尺三、实验原理与方法将试件固定在实验台架上,梁在纯弯曲时,同一截面上表面产生压应变,下表面产生拉应变,上下表面产生的拉压应变绝对值相等。

此时,可得到不同横截面的正应力σ,计算公式WM =σ 式中: M — 弯矩 L P M ⋅= (L —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的距离)W — 抗弯截面矩量 62bh W =在梁的上下表面分别粘贴上应变片R 1,R 2;如图1所示,当对梁施加载荷P 时,梁产生弯曲变形,在梁内引起应力。

图1 悬臂梁受力简图及应变片粘贴图实验接线方式实验接桥采用1/4桥(半桥单臂)方式,应变片与应变仪组桥接线方法如图2所示。

使用试件上的应变片(即工作应变片1#、2#)分别连接到应变仪测点的A/B 上,测点上的B 和B1用短路片短接;温度补偿应变片连接到桥路选择端的A/D 上,桥路选择短接线将D1/D2短接,并将所有螺钉旋紧。

四、实验步骤1. 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

图2 应变片与应变仪接线图2. 测量悬臂梁的有关尺寸,确定试件有关参数。

见附表13. 拟订加载方案。

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 0,估算最大载P max (该实验载荷范围≤50N),一般分4~6级加载。

4. 实验采用多点测量中半桥单臂公共补偿接线法。

将悬臂梁上两点应变片按序号接到电阻应变仪测试通道上,温度补偿片接电阻应变仪公共补偿端。

5. 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 实验加载。

用均匀慢速加载至初载荷P 0。

记下各点应变片初读数,然后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应变仪的εi ,直至终载荷。

实验至少重复三次。

见附表27. 作完实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悬臂梁实验实验报告 概述及报告范文

悬臂梁实验实验报告 概述及报告范文

悬臂梁实验实验报告概述及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悬臂梁实验是力学实验中的一种常见实验,通过对悬臂梁在不同负载下的应变和挠度进行测量,探究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形特性。

本实验旨在了解和分析悬臂梁的弯曲应力与挠度关系,并评估负载测试结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材料力学性能以及结构设计优化的有用信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引言、实验设置、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结果和讨论以及结论。

其中,引言部分将对实验目的和整体内容作简要介绍;实验设置部分将详细描述所使用的材料、设备和具体的实验步骤;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部分将从数据收集与处理、弯曲应力与挠度关系以及负载测试结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和讨论部分将总结并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其意义和启示;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整个实验过程,并给出研究建议和展望,同时分享个人对此次实验的心得与体会。

1.3 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悬臂梁在受力情况下的弯曲应力与挠度关系,并评估负载测试结果。

通过实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我们将分析不同负载条件下材料的变形特性,并探讨悬臂梁结构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向。

此外,这次实验也将加深我们对力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理解,并提供一个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2. 实验设置2.1 材料和设备: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悬臂梁、各类测力传感器、支撑架和负载施加装置等。

悬臂梁选用了具有一定强度和刚性的金属材料,以保证在负载作用下能够稳定承受力量,同时要求表面光滑均匀,以减小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钢材作为主要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易于加工的特点。

测力传感器是实现对悬臂梁上各点产生应力及变形进行监测与记录的核心设备。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高精度的压电式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够将受到的压力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输出,并且具有较小的非线性误差和较高的灵敏度。

支撑架主要用来固定悬臂梁并提供稳定支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两个底座分别用螺栓固定在工作台上,并通过调节螺丝使其与水平面垂直。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梁的弯曲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力学实验,通过对梁的施加不同的外力,观察梁的弯曲变形情况,探究梁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

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材料和不同截面形状的梁,测量其弯曲变形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分析梁的强度和刚度。

引言:梁是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了解梁的力学性质对于设计和优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梁的弯曲实验是研究梁的力学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梁的弯曲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测量和分析,了解梁的强度和刚度与外力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梁的力学性质。

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3. 弹簧测力计4. 支撑架5. 测量尺6.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调整水平,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将梁放置在支撑架上,调整支撑点的位置,使梁的长度适当。

3. 在梁的中间位置放置弹簧测力计,记录其初始读数。

4. 通过调整弹簧测力计上的螺母,施加不同的外力到梁上。

5. 记录不同外力下梁的弯曲变形情况,并测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6.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分析,得出梁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外力下梁的弯曲变形情况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我们发现,随着外力的增加,梁的弯曲变形也增加,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也相应增加。

这表明梁的弯曲变形与外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同时,我们还比较了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相同外力下的弯曲变形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存在差异。

这说明梁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对其弯曲性质有重要影响。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外力与梁的弯曲变形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外力越大,梁的弯曲变形越大。

2. 梁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对其弯曲性质有重要影响,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相同外力下的弯曲变形存在差异。

实验四 杨氏模量的测定 (梁弯曲法) 【实验目的】 1、学会用攸英(Ewing ...

实验四 杨氏模量的测定 (梁弯曲法) 【实验目的】 1、学会用攸英(Ewing ...

实验四杨氏模量的测定(梁弯曲法)【实验目的】1、学会用攸英(Ewing)装置测量长度的微小变化;2、用梁的弯曲法测定金属的杨氏模量.3、研究梁的弯曲程度与梁的长度、宽度、厚度、负重等之间的关系【实验仪器】攸英(Ewing)装置,砝码若干(200g/个),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百分表.【实验原理】材料受外力作用时必然发生形变,其内部应力(单位面积上受力大小)和应变(即相对形变)的比值称为弹性模量,这是衡量材料受力后形变大小的参数之一,是设计各种工程结构时选用材料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实验采用弯曲法测量钢的纵向弹性模量(也称杨氏模量)。

实验中涉及较多长度量的测量,应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

如用百分表测量梁的驰垂量。

本实验采用逐差法处理数据,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利用多次测量的数据,减小随机误差。

攸英装置如图4-1所示,在二支架上设置互相平行的钢制刀刃,将待测棒放在二刀口上,在两刀刃间的中点处,挂上有刀刃的挂钩和砝码托盘,往托盘上加砝码时待测棒将被压弯,通过放在金属框上的百分表测量出棒弯曲的驰垂量。

图4-1 实验装置图百分表的构造如图4-2,测棒D 缩入后,指针则指出D 缩入的长度。

刻度零点的调整方法为:松开固定螺丝,旋转刻度表,可将0刻度点移至指针所指的位置,再旋紧固定螺丝即可。

数据读取时,外面大圈每格代表0.01mm ,而小圈每格为1.0mm 。

图4-2中小圈指针在3-4之间而外圈在31-32之间,所以读数为:3.314mm ,最后一位为估读数值。

将宽度为a 、厚度为b 的规则矩形长梁,两端自由地放在相距为L 的一对在同一水平面内的平行刀口上,在梁上两刀口的中点处(L/2处)悬挂质量为m 的砝码(如图4-3),梁受压弯曲,中点处下垂,设其驰垂量为λ。

在梁的弹性限图4-3 梁受压弯曲度内,如不计梁本身的重量,则有334E a bm g L =λ (4-1) 式中E 为梁的弹性模量。

由(4-1)式得图4-2百分表334abmgLE λ= (4-2) 只要测出(4-2)式右边各有关物理量就可求出E 。

实验四 悬臂梁弯曲实验

实验四 悬臂梁弯曲实验

实验四悬臂梁弯曲实验一、电阻应变仪各种不同规格及各种品种的电阻应变计现在有二万多种,测量仪器也有数百余种,但按其作用原理,电阻应变测量系统可看成由电阻应变计、电阻应变仪及记录器三部分组成。

其中电阻应变计可将构件的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

电阻应变仪将此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并进行放大,然后转换成应变数值。

其中电阻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主要是通过应变电桥(惠斯顿电桥)来实现的,下面简要介绍电桥原理。

1、应变电桥应变电桥一般分为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两种,本篇只介绍直流电桥。

电桥原理图所示,它由电阻R1、R2、R3、R4组成四个桥臂,AC两点接供桥电压U。

图中U BD是电桥的输出电压,下面讨论输出电压与电阻间的关系。

通过ABC的电流为:I1=U/(R2+ R1)通过ADC的电流为:I2=U/(R3+ R4)BD二点的电位差U BD= I1R2-I2R3=(R2R4-R1R3)U /(R2+ R1)(R3+ R4) 当U BD=0,即电桥平衡。

由此得到电桥平衡条件为:R1 R3 =R2R4如果R1 =R2 =R3 =R4 =R,而其中一个R有电阻增量,式中2ΔR 与4R相比为高阶微量,可略去,上式化为如果R1 =R2 =R3 =R4为电阻应变计并受力变形后产生的电阻增量为、、、代入式中,计算中略去高阶微量,可得将式代入上式可得电桥可把应变计感受到的应变转变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但是这一信号非常微弱,所以要进行放大,然后把放大了的信号再用应变表示出来,这就是电阻应变仪的工作原理。

电阻应变仪按测量应变的频率可分为:静态电阻应变仪、静动态电阻应变仪、动态电阻应变仪和超动态电阻应变仪,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常用的静态电阻应变仪中的一种应变仪--数字电阻应变仪。

二、测量电桥的接法各种应变计和传感器通常需采用某种测量电路接入测量仪表,测量其输出信号。

对于电阻应变计或者电阻应变计式传感器,通常采用电桥测量电路,将应变计引起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

悬臂梁实验报告

悬臂梁实验报告

悬臂梁实验报告悬臂梁实验报告引言:悬臂梁是工程力学中常见的结构之一,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和机械工程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悬臂梁的静力学实验,研究其受力特性和变形规律。

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悬臂梁的力学性能,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使用的悬臂梁实验装置由一根长而细的横梁固定在一端,另一端悬空,形成一个悬臂结构。

实验中使用了称重传感器、测力计、测量仪器等设备,用于测量悬臂梁的受力情况。

实验过程:1. 在实验开始前,首先将悬臂梁装置固定在实验台上,并保证其水平。

2. 将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悬臂梁上,用于测量悬臂梁的受力。

3. 使用测力计测量悬臂梁上的外力,包括静力和动力。

4. 通过测量仪器记录悬臂梁的变形情况,包括挠度和角度。

5. 逐步增加悬臂梁上的外力,记录相应的受力和变形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受力特性:随着外力的增加,悬臂梁上的受力呈线性增长。

在小负荷情况下,悬臂梁的受力主要集中在固定端,随着外力的增加,受力逐渐向悬臂端转移。

当外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悬臂梁会发生破坏。

2. 变形规律:悬臂梁在受力过程中会发生挠度和角度变化。

挠度是指悬臂梁在受力下产生的弯曲变形,随着外力的增加,挠度逐渐增大。

角度变化则是指悬臂梁在受力下产生的转动变形,同样随着外力的增加,角度变化逐渐增大。

3. 影响因素:悬臂梁的受力和变形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力的大小、悬臂梁的材料性质、悬臂梁的几何形状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其对悬臂梁性能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悬臂梁的受力特性和变形规律。

悬臂梁在受力过程中呈现出线性增长的受力特性,同时产生挠度和角度变化。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桥梁、建筑和机械工程等领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未来研究方向:本实验只是对悬臂梁的基本受力特性和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探索。

悬臂梁实验

悬臂梁实验

悬臂梁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测定悬臂梁承受纯弯曲时的应力,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应力公式。

掌握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应力的原理及其方法。

二、实验仪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15V、+10V电源、万用表(自备)。

三、实验原理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为了测量构件上某点沿某一方向的应变,在构件未受力前,将应变片贴在测点处,使应变片的长度L沿着指定的方向。

构件受力变形后,粘贴在构件上的应变片随测点处的材料一起变形,应变片的原来电阻R改变为R+△R(若为拉应变,电阻丝长度伸长,横截面面积减小,电阻增加)。

由实验得知,单位电阻的改变量△R/R与应变ε成正比,即S称为应变片的灵敏系数,它和电阻丝的材料及丝的绕制形式有关。

S值在应变片出厂时由厂方标出,一般S值为2左右。

图1 实验平台示意图本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四个金属箔应变片分别贴在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拉伸,或被压缩。

这些应变片将应变变化转换为电阻的变化,将应变片接入直流电桥中,通过电桥将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变化,进而可以通过测量电压的变化测量应变。

应变片在电桥中有3中基本线路连接,单臂连接(一个应变片)、半桥连接(两个臂为应变片)、全桥连接(四个全是应变片)。

电桥一般采用等臂连接,即应变片不受力时,电桥中的电阻值相同,电桥平衡。

不同的连接方式灵敏度不同,输出电压与电阻变化及应变之间的关系为:单臂:半桥:全桥:由上述可知,全桥灵敏度最高,并且可以补偿非待测载荷应力的干扰及温度补偿的作用。

本实验中采取全桥连接方式。

在实验中,合适调整放大倍数,即可将应变值显示。

本实验中,应变片灵敏度S为2。

图2 电桥原理示意图图3 应变处理电路模块及接线示意图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应变传感器已安装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上。

2.差动放大器调零。

从主控台接入±15V电源,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Ui短接并与地短接,输出端Uo2接数显电压表(选择2V档)。

实验四 悬臂梁弯曲实验汇总

实验四 悬臂梁弯曲实验汇总

实验四悬臂梁弯曲实验一、电阻应变仪各种不同规格及各种品种的电阻应变计现在有二万多种,测量仪器也有数百余种,但按其作用原理,电阻应变测量系统可看成由电阻应变计、电阻应变仪及记录器三部分组成。

其中电阻应变计可将构件的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

电阻应变仪将此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并进行放大,然后转换成应变数值。

其中电阻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主要是通过应变电桥(惠斯顿电桥)来实现的,下面简要介绍电桥原理。

1、应变电桥应变电桥一般分为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两种,本篇只介绍直流电桥。

电桥原理图所示,它由电阻R1、R2、R3、R4组成四个桥臂,AC两点接供桥电压U。

图中U BD是电桥的输出电压,下面讨论输出电压与电阻间的关系。

通过ABC的电流为:I1=U/(R2+ R1)通过ADC的电流为:I2=U/(R3+R4)BD二点的电位差U BD= I1R2-I2R3=(R2R4-R1R3)U /(R2+ R1)(R3+R4)当U BD=0,即电桥平衡。

由此得到电桥平衡条件为:R1 R3 =R2R4如果R1 =R2 =R3 =R4 =R,而其中一个R有电阻增量,式中2ΔR 与4R相比为高阶微量,可略去,上式化为如果R1 =R2 =R3 =R4为电阻应变计并受力变形后产生的电阻增量为、、、代入式中,计算中略去高阶微量,可得将式代入上式可得电桥可把应变计感受到的应变转变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但是这一信号非常微弱,所以要进行放大,然后把放大了的信号再用应变表示出来,这就是电阻应变仪的工作原理。

电阻应变仪按测量应变的频率可分为:静态电阻应变仪、静动态电阻应变仪、动态电阻应变仪和超动态电阻应变仪,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常用的静态电阻应变仪中的一种应变仪--数字电阻应变仪。

二、测量电桥的接法各种应变计和传感器通常需采用某种测量电路接入测量仪表,测量其输出信号。

对于电阻应变计或者电阻应变计式传感器,通常采用电桥测量电路,将应变计引起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悬臂梁弯曲实验
一、电阻应变仪
各种不同规格及各种品种的电阻应变计现在有二万多种,测量仪器也有数百余种,但按其作用原理,电阻应变测量系统可看成由电阻应变计、电阻应变仪及记录器三部分组成。

其中电阻应变计可将构件的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

电阻应变仪将此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并进行放大,然后转换成应变数值。

其中电阻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主要是通过应变电桥(惠斯顿电桥)来实现的,下面简要介绍电桥原理。

1、应变电桥
应变电桥一般分为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两种,本篇只介绍直流电桥。

电桥原理图所示,它由电阻R1、R2、R3、R4组成四个桥臂,AC两点接供桥电压U。

图中U BD是电桥的输出电压,下面讨论输出电压与电阻间的关系。

通过ABC的电流为:I1=U/(R2+ R1)
通过ADC的电流为:I2=U/(R3+
R4)
BD二点的电位差
U BD= I1R2-I2R3=(R2R4-R1R3)U /(R2+ R1)(R3+
R4)
当U BD=0,即电桥平衡。

由此得到电桥平衡条件为:
R1 R3 =R2R4
如果R1 =R2 =R3 =R4 =R,而其中一个R有电阻增
量,
式中2ΔR 与4R相比为高阶微量,可略去,上式化为
如果R1 =R2 =R3 =R4为电阻应变计并受力变形后产生的电阻增量为
、、、代入式中,计算中略去高阶微量,可得
将式代入上式可得
电桥可把应变计感受到的应变转变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但是
这一信号非常微弱,所以要进行放大,然后把放大了的信号再用应变
表示出来,这就是电阻应变仪的工作原理。

电阻应变仪按测量应变的
频率可分为:静态电阻应变仪、静动态电阻应变仪、动态电阻应变仪
和超动态电阻应变仪,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常用的静态电阻应变仪中的
一种应变仪--数字电阻应变仪。

二、测量电桥的接法
各种应变计和传感器通常需采用某种测量电路接入测量仪表,测
量其输出信号。

对于电阻应变计或者电阻应变计式传感器,通常采用
电桥测量电路,将应变计引起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

电桥的测量电路由电阻应变计及电阻组成桥臂,电桥的应变计接桥方
式分为半桥和全桥。

在实际测量中,可以利用电桥的基本特性,采用各种电阻应变计在电桥中不同
的连接方法达到不同的测量目的:
1.实现温度补偿。

2.从比较复杂的组合应变中测出指定成分而排除其他成分。

3.扩大应变仪的读数,以减少读数误差,提高测量灵敏度。

在实际测量中,常采用的电桥连接方法包括如下几种:
一、全桥接线法
在测量电桥的四个桥臂上全部连接电阻应变计,称为全桥接线法(全桥线路)。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全桥测量
电桥的四个桥臂上都接工作应变计。

(二)相对两桥臂测量
电桥相对两桥臂接工作应变计,另外相对两桥臂接温度补偿应变计。

二、半桥接线法
若在测量电桥的桥臂AB和BC上接应变计,而另外两桥臂DA和CD接电阻应变仪的内部固定电阻R,则称为半桥接法(或半桥线路)。

由于桥臂DA和CD接固定电阻,不感受应变,因此对于等臂电桥得知应变仪的读数为
实际
测量时,在AB上接一工作应变计,而在BC上接温度补偿应变计。

三、应变仪的实际接法
仪器后面板有十组端子,叫十个通道,每个通道测一个点,每个通道有5个接线孔:
1四分之一桥无补偿
各点A、B两端接测量片,D、E短路(用导线直接连接)
2、四分之一桥独立补偿
各点A、B两端接测量片,C、E两端接补偿片,D、E开路
3、四分之一桥公共补偿
第一点A、B两端接补偿片,D、E短路,其他各点A、B两端接测量片,D、E开路。

三、弯曲正应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电测方法和多点应变测量技术。

2、用电测方法测定悬臂梁在承受弯曲作用时外表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3、验证悬臂梁上正应力理论计算公式。

二、实验设备
1、智能全数字式静态应变仪
2、悬臂钢梁
3、游标卡尺、钢尺
4、砝码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悬臂梁弯曲实验,梁横截面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z
I My
=
理σ 式中 M :横截面弯矩;
z I :横截面对形心主轴(即中心轴)的惯性矩; y :所求应力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由公式可知梁外表面正应力规律变化。

实验采用1/4桥接线,粘贴在矩形截面梁上两个加力点之间的上、下表面、中性轴和离上、下表面1/4h 的5个应变计作为工作片,应变计的两个引出导线分别接到应变仪上5 个通道的A 、B 接线孔内,将D 、E 短路,测出载荷作用下各测点的应变ε,由虎克定律知
εσE =实
式中E 为材料的弹性模量 四、实验方法
为了测量悬臂梁弯曲时外表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在梁的上表面贴上一片平行于轴线的应变计。

实验加载采用增量法。

本实验选取增量载荷为ΔP =10N ,分4级进行加载,每级增量为10N ,即从0荷载开始,依次为10N 、20N 、30N 、到40N 结束。

五、实验步骤
1、测定悬臂梁相应应变片位置的宽度b 和厚度h ,测点到载荷的距离x ;
2、把梁上的工作应变片分别接在电阻应变仪各通道的A 、B 端接线孔内,将D 、E 短路。

3、接通应变仪的电源,预热5分钟左右,根据智能全数字静态应变仪的操作方法设置应变仪的各项参数:通道数;灵敏系数;然后对应变进行调零。

4、在施加载荷之前,按一次应变仪面板上的“平衡”按钮(调零);然后开始正式对梁加载,按前面要求的增量(10N )法进行加载。

每增加一级载荷,分别在应变仪上读取并记录相应的各点处应变计的读数,直到加载完毕。

实验至少做两遍,取线性较好的一组作为本次实验的数据。

5、实验完毕,关掉电源,卸去载荷,整理仪器。

6、实验数据
六、实验结果处理
理论应力公式: z
W M =
σ 实验应力公式: εσE =实
应力相对误差公式:
%100⨯-理

理σσσ 将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的正确性。

1、应变测量数据记录及计算:
2、实验值与理论值的比较:
注:平均误差为每点四个相对误差的平均值。

七、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应力值和理论应力值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分析误差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